惟真。惟善。惟美。
——美术的永恒之道
摘要:在金字塔面前,时间是死亡的?也许。但在一部有真善美的作品前,时间是死亡的。它,得以永恒。
关键词:艺术 惟真 惟善 惟美 永恒
正文: 当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再一次在我们眼前飘动着衣袂的时候,一种腾飞、飘逸感就开始从我们灵魂深处飘散出来,带我们向九霄之处逍遥游。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洛神赋的年代,那个有着风流气息的年代,它借从容弹着《广陵散》赴刑场的嵇康、“放浪佯狂于形骸之外”的阮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的曹子建,给我们呈现了一场欣赏人性中的真、善、美的盛宴。那个年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人们有一定的自由来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它总像一个不愿醒来的梦亦或是飞天那若有若无的飘动着的衣袂氤氲在我们的心底深处,直触我们的灵魂。
当梵高的《向日葵》又一季地在我们眼前盛开的时候,一种莫名的悸动就开始从我们心灵底处弥漫直到充满整个心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沉醉绘画的痴儿,那个渴望真正生活的苦行者,在用灵魂呼唤生活、渴望生活。他——梵高,用艺术的笔,艺术的手,来表达他对美术而至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追求的灵魂,足以让我们顶礼膜拜。
当爱与美神维纳斯那俊秀的面容、妙曼的身材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又被那个高贵肃穆的古希腊文明深深吸引,为那个奇妙的
地中海文明创造的美,发自肺腑、出自灵魂的赞叹。他们追求美,同时也创造美。那一个个体格健美的雕塑,告诉了我们一个时代,一个生活丝毫离不开美的时代。他们用高贵而自由的灵魂来追求:用奥林匹克精神来选出他们的美神,他们的追求者就是美的代名词。
几千年以来,那些艺术家们不论是用雕、刻亦或是画,都是在追求和表现真、善、美。即使有些美是仅仅是那个时代甚至只有本人认可的,但是它们就可以告诉我们那段逝去历史,那个仙逝的艺术家。站在一部伟大的作品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它所带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家的手艺,想到只会艺术家借它向我们传达的足以引起我们心灵为之震撼我们的真、善、美。这时候不存在时间上的差距,不存在肤色上的白黄黑,不存在地理上的七大洲五大洋,不存在恩惠与仇恨,因为它带来的真、善、美,是世界是人类本源中的真、善、美,它能跨越三维甚至四维来传达它所蕴育的灵魂。以前常常听语文老师讲之所以文字能够经过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而传流下来,是因为文字蕴含的美好能够穿透时空。美术又何尝不是?在哲学的思想里,寻找世界的本源是永恒的主题。艺术家们则借艺术来传递一些永恒的主题。
三字经上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些都足以说明人们都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是有趋善性的本能(没有h人天生愿意当坏人,也没有人天性喜欢和坏人打交道)。人,常常会被某些善举所感动。带有善的美术,不论是在地域的选择中还是时间的淘洗下,总是被人们所承认,所膜拜,因为它们带有一种精神,可以是英雄的赞叹也可以是对贫苦
的同情。而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有份作品能够给世人带来一种可以得到心灵洗礼的美,它怎会不被人永恒记忆。即使有些作品在它被创造的年代中不被承认,不被欣赏,因为它的美是超于当时的审美观的,所以它需要时间来让人接受。它也会因为所蕴育的美在时间的淘洗之中,不会淹没,而是逐渐地被明慧的眼睛识别而凸显出来。在历史的展廊里,有很多作品在开始是没有欣赏的,因为它们没有迎合大众的心理,它们很沉重。因为它们不是揭示某段权贵不愿人只晓的事件,就是控诉社会的黑暗。它太沉重了,真实的东西往往很刺激人,给人带来铭心的痛,所以人总是不喜欢不愿意面对现实。但它不代表就这样消失匿迹了,真理和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在原始时代,人类处于本能,开始用美术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有对野兽的畏惧,有对食物的欲求,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有对自己力量的崇拜。经过了黑暗的中世纪,第一道曙光迎来了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开之所以复兴古希腊文明,就是因为古希腊文明中的美,肃穆而高贵的美的灵魂虽然被埋没了一段时间,但它却从不曾离开那些有人性的人,只要给他呼吸的空间,他就会寻回那份美,所以文艺要复兴。即使在中世纪,也有如黑暗里的火星般的美出现,如那时期的欧洲各地土著人的乡土人美术,创造出另一种美。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种美,《泉》中的纯洁少女也是一种美,不能说那种美更美,只会是哪个人更偏爱哪种美。偏爱的一方也不会影响另一方的独特的存在。
梵高和蒙克,两个均被赋予疯子称号的艺术家,均喜欢用纯色调
的画家,虽然一个是用铬黄和红等暖色调来表达对生活的强烈热爱,而另一个却是用紫和灰等冷色调表达生活的扭曲畸形和对生活的恐惧。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作品传流下来,被人们所赞叹。因为他们的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是都带有真实的强烈的情感,足以冲击我们的视觉和灵魂。在初看到蒙克的《呐喊》时,心灵被撞击了一下,不是很舒服,因为色彩太扭曲,感觉灵魂被扭曲了。但是在凝视几分钟以后,就被他那种强烈的感情吸引进去了。那种感情没有梵高的那么激昂向上,它是一个悲观者,偷偷地揭示了世界的恐慌和扭曲。它把色彩和声音结合起来,借色彩把声音传给我们,来告诉我们那份来自灵魂深处的疯狂。那样的真实。真实的生活,不可能是阳光洒满大地,处处康庄大道,它有许多黑暗,躲在不为人知的地方等着我们,我们需要对它有个认知,以至于即使碰见了,也不要惊慌失措,有很多人和我们一样在经受,我们需要自救。
美术,几乎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绵延几千年。我们仍然会感叹几千年前的古埃及文明,赞美几百年前的绘画王国的国王毕加索的才情,欣赏几十年前的百家齐放的各种艺术作品。时间,是公正的,它会淘洗去糟粕,留下精华。这些精华中,有的惟真,有的惟善,有的惟美,甚至有的集三者于一身。在艺术的长廊里,有理性的、有浪漫的;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有映像派、有表现派;没有谁能一眼看出那种更甚于那种,因为它们都含有真,不可以回避和忽略的真实和真理;都带有善,对自然和人性的善;都富有美,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美。它们的永恒之道是相通的。
惟真。惟善。惟美。
——美术的永恒之道
摘要:在金字塔面前,时间是死亡的?也许。但在一部有真善美的作品前,时间是死亡的。它,得以永恒。
关键词:艺术 惟真 惟善 惟美 永恒
正文: 当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再一次在我们眼前飘动着衣袂的时候,一种腾飞、飘逸感就开始从我们灵魂深处飘散出来,带我们向九霄之处逍遥游。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洛神赋的年代,那个有着风流气息的年代,它借从容弹着《广陵散》赴刑场的嵇康、“放浪佯狂于形骸之外”的阮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的曹子建,给我们呈现了一场欣赏人性中的真、善、美的盛宴。那个年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人们有一定的自由来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它总像一个不愿醒来的梦亦或是飞天那若有若无的飘动着的衣袂氤氲在我们的心底深处,直触我们的灵魂。
当梵高的《向日葵》又一季地在我们眼前盛开的时候,一种莫名的悸动就开始从我们心灵底处弥漫直到充满整个心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沉醉绘画的痴儿,那个渴望真正生活的苦行者,在用灵魂呼唤生活、渴望生活。他——梵高,用艺术的笔,艺术的手,来表达他对美术而至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追求的灵魂,足以让我们顶礼膜拜。
当爱与美神维纳斯那俊秀的面容、妙曼的身材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又被那个高贵肃穆的古希腊文明深深吸引,为那个奇妙的
地中海文明创造的美,发自肺腑、出自灵魂的赞叹。他们追求美,同时也创造美。那一个个体格健美的雕塑,告诉了我们一个时代,一个生活丝毫离不开美的时代。他们用高贵而自由的灵魂来追求:用奥林匹克精神来选出他们的美神,他们的追求者就是美的代名词。
几千年以来,那些艺术家们不论是用雕、刻亦或是画,都是在追求和表现真、善、美。即使有些美是仅仅是那个时代甚至只有本人认可的,但是它们就可以告诉我们那段逝去历史,那个仙逝的艺术家。站在一部伟大的作品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它所带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家的手艺,想到只会艺术家借它向我们传达的足以引起我们心灵为之震撼我们的真、善、美。这时候不存在时间上的差距,不存在肤色上的白黄黑,不存在地理上的七大洲五大洋,不存在恩惠与仇恨,因为它带来的真、善、美,是世界是人类本源中的真、善、美,它能跨越三维甚至四维来传达它所蕴育的灵魂。以前常常听语文老师讲之所以文字能够经过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而传流下来,是因为文字蕴含的美好能够穿透时空。美术又何尝不是?在哲学的思想里,寻找世界的本源是永恒的主题。艺术家们则借艺术来传递一些永恒的主题。
三字经上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些都足以说明人们都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是有趋善性的本能(没有h人天生愿意当坏人,也没有人天性喜欢和坏人打交道)。人,常常会被某些善举所感动。带有善的美术,不论是在地域的选择中还是时间的淘洗下,总是被人们所承认,所膜拜,因为它们带有一种精神,可以是英雄的赞叹也可以是对贫苦
的同情。而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有份作品能够给世人带来一种可以得到心灵洗礼的美,它怎会不被人永恒记忆。即使有些作品在它被创造的年代中不被承认,不被欣赏,因为它的美是超于当时的审美观的,所以它需要时间来让人接受。它也会因为所蕴育的美在时间的淘洗之中,不会淹没,而是逐渐地被明慧的眼睛识别而凸显出来。在历史的展廊里,有很多作品在开始是没有欣赏的,因为它们没有迎合大众的心理,它们很沉重。因为它们不是揭示某段权贵不愿人只晓的事件,就是控诉社会的黑暗。它太沉重了,真实的东西往往很刺激人,给人带来铭心的痛,所以人总是不喜欢不愿意面对现实。但它不代表就这样消失匿迹了,真理和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在原始时代,人类处于本能,开始用美术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有对野兽的畏惧,有对食物的欲求,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有对自己力量的崇拜。经过了黑暗的中世纪,第一道曙光迎来了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开之所以复兴古希腊文明,就是因为古希腊文明中的美,肃穆而高贵的美的灵魂虽然被埋没了一段时间,但它却从不曾离开那些有人性的人,只要给他呼吸的空间,他就会寻回那份美,所以文艺要复兴。即使在中世纪,也有如黑暗里的火星般的美出现,如那时期的欧洲各地土著人的乡土人美术,创造出另一种美。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种美,《泉》中的纯洁少女也是一种美,不能说那种美更美,只会是哪个人更偏爱哪种美。偏爱的一方也不会影响另一方的独特的存在。
梵高和蒙克,两个均被赋予疯子称号的艺术家,均喜欢用纯色调
的画家,虽然一个是用铬黄和红等暖色调来表达对生活的强烈热爱,而另一个却是用紫和灰等冷色调表达生活的扭曲畸形和对生活的恐惧。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作品传流下来,被人们所赞叹。因为他们的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是都带有真实的强烈的情感,足以冲击我们的视觉和灵魂。在初看到蒙克的《呐喊》时,心灵被撞击了一下,不是很舒服,因为色彩太扭曲,感觉灵魂被扭曲了。但是在凝视几分钟以后,就被他那种强烈的感情吸引进去了。那种感情没有梵高的那么激昂向上,它是一个悲观者,偷偷地揭示了世界的恐慌和扭曲。它把色彩和声音结合起来,借色彩把声音传给我们,来告诉我们那份来自灵魂深处的疯狂。那样的真实。真实的生活,不可能是阳光洒满大地,处处康庄大道,它有许多黑暗,躲在不为人知的地方等着我们,我们需要对它有个认知,以至于即使碰见了,也不要惊慌失措,有很多人和我们一样在经受,我们需要自救。
美术,几乎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绵延几千年。我们仍然会感叹几千年前的古埃及文明,赞美几百年前的绘画王国的国王毕加索的才情,欣赏几十年前的百家齐放的各种艺术作品。时间,是公正的,它会淘洗去糟粕,留下精华。这些精华中,有的惟真,有的惟善,有的惟美,甚至有的集三者于一身。在艺术的长廊里,有理性的、有浪漫的;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有映像派、有表现派;没有谁能一眼看出那种更甚于那种,因为它们都含有真,不可以回避和忽略的真实和真理;都带有善,对自然和人性的善;都富有美,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美。它们的永恒之道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