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区域特征的分析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这就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会影响到人文环境。如图:
其中:
●位置和地形(地势、地质)是自然环境差异的原因。 ●气候和地形是自然环境差异的主导。
●植被、土壤、水文是自然环境差异的标志。
一、干旱区的特征和农业 1、典型地区: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主要特征“干旱”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和环境问题) ●(地貌)风力作用为主,风成地貌广布;
●温带大陆性(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河流稀少,以内流河和内流湖(或咸水湖)为主; ●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土地贫瘠; ●水资源短缺, ●荒漠化严重。
●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 4、区域可持续发展 1、农业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缺乏),发展灌溉农业; ●草场广大,发展畜牧业。
发展方向:
节水农业(运用喷灌、滴灌等);发展集约化农业。 二、高山高原区
1、典型区域:青藏高原和南美安第斯山区 2、主要成因:“地势高”而 “高寒”或“高凉” 3、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
青藏高原为例:主要特征“高寒”。
●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晚上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气候高寒,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冰川地貌广布;位于板块碰撞、消亡边界,多地震、火山,地热、温泉; ●气候高寒,雪山连绵,多大河之源; ●气候高寒,土壤贫瘠,多冻土; ●气候寒冷干燥,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
●气候寒冷干燥和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的动物为主,如耗牛。
●太阳能、地热能、水能(东南缘)丰富。 4、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 1 页 共 2 页
农业:高寒牧业和河谷农业(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土壤较肥沃,水源充足。
旅游:空气稀薄防高原缺氧、太阳辐射防紫外线伤害、昼夜温差大防寒保暖;注意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附:云贵高原(昆明)“四季如春”和“彩色农业”:由位置和地形决定的。夏季,位于云贵高原,海拔高,比较凉爽;冬季,纬度较低,且高原北部山脉阻挡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侵入 (昆明淮静止锋暖空气控制),受冬季风影响小。(地处较低纬),雨量较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较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适宜花卉生长。 三、地中海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一)地中海气候区:
1、典型地区:地中海沿岸罗马、雅典、开罗、亚历山大;美国加利福利亚沿岸,旧金山、洛杉矶;南非开普敦;澳大利亚珀斯;南美智利圣地亚哥。
2、成因:位于30~40°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3、区域的主要特征: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典型植被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地中海气候条件形成独特的地中海式农业地域类型。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太阳辐射强,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降水少,需要灌溉才能发展农业(灌溉农业)。经济作物主要有烟草、葡萄、橄榄、无花果、柑橘适应干热的夏季作物和花卉、蔬菜等“时鲜业”园艺栽培业发达。(美国加州是水果和灌溉农业带)。 (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1、典型地区:我国秦淮以南(南方低山丘陵区) 2、成因:位于25~35°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季风环流影响,冬季盛行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炎热多雨。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夏季湿热
●以山地、丘陵为主;●冬季低温少雨、夏季炎热多雨; ●流水作用强烈;●地表水丰富,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多水旱灾害;●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淋溶作用强烈,地带性土壤是红壤,酸性、贫瘠、土质黏重;●水土流失普遍;●常规能源缺乏,有色金属丰富,水资源、水能丰富。
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农业开发:
农业资源优势:①光、热、水丰富,配合良好,生产潜力大;②生物品种多,生长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③山地丘陵比重大,土地类型多,适于多种经营,发展立体农业;④降水充沛,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农业制约因素:①受季风活动不稳定性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多寒潮、伏旱等气象灾害;②地形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大,生态脆弱,且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③红、黄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低,酸性强,土质黏重;④农业利用的生物品种单一,经营方式极为粗放。
综合开发:①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的立体农业,调整产业结构;②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和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③封山育
林、育草,防治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建设;④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⑤发展小水电,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四、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1、典型地区:西欧(英国、荷兰、丹麦等)
2、成因:位于40~60°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3、主要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以平原为主,海岸线曲折: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和海湾。
●地处中高纬,冰川地貌广布;流水作用明显; ●气候温和多雨;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河网密布,水流平缓,水量丰富,变化小,利于航行。 4、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雨天多,日照少,光热不足,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宜于多汁牧草生长,畜牧业发达。 五、热带雨林区
1、典型地区:南美亚马孙流域、刚果河流域、马来群岛 2、成因:位于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赤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3、主要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终年高温多雨;植被是热带雨林;河流流量大,流量变化小;流水作用强烈。
4、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多是热带种植园农业。种植单一经济作物,规模密集型农场,商品率很高。主要作物有差异:中美洲(古巴)和巴西:甘蔗、咖啡、香蕉;东南亚:天然橡胶、油棕;非洲(几内亚湾)(尼日利亚):可可、油棕。 六、喀斯特地区
1、典型地区:“我国西南云贵高原”:滇、黔、桂三省区 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广东英德宝晶宫、肇庆七星岩等。
2、成因:(分布:热带、亚热带石灰岩地区)
①石灰岩地区(沉积岩);
②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强烈。 3、主要区域自然特征:
●喀斯特地貌也称岩溶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岩石嶙峋,奇蜂林立,地表常见有石林、峰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石笋、钟乳石、石柱等。
●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集中,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严重,多水旱灾害多;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土薄、贫瘠;
●水土流失、石漠化(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也多泥石流、滑坡、塌陷等。 4、开发利用 (1)农业:
主要问题: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耕地少,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但地下水却蕴藏丰富。 措施:修建水平梯田、蓄水灌溉以及植树种草。 (2)工交:
第 2 页 共 2 页
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喀斯特存在大量的地下空洞,修建水库、渠道时要注意防止渗漏问题;在开凿隧道和建设矿井时要注意漏水、排水问题;在建设公路、桥梁和厂房时要注意地基的塌陷问题。 (3)旅游:
喀斯特地貌多奇峰异洞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七、水旱灾害多发区
1、典型地区:南亚、东亚、非洲热带草原区、 2、主要成因:气候为季雨型(夏雨型和冬雨型),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
●夏雨型: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八、两极地区
1、南极洲气候特点及成因:(典型的冰原气候)
①酷寒:纬度高;海拔高;冰面的强反射;西风漂流形成的特殊“风壁”,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②干燥:处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属于极地少雨带,是全球降水最少的地方。但由于气温低,蒸发微弱,仍较湿润。③烈风:吹极地东风,最大风速可达为100米/秒,被称为“风极”。 2、南极洲比北冰洋更寒冷的原因(学案P298)
①海洋比陆地热容量大,海洋冷热变化缓慢,陆地冷热变化剧烈。②南极洲地势高,风从高处吹向低处,风力强大,加剧了冷空气覆盖范围,北冰洋地区则周高中低,风力校小。 ③南极洲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太阳辐射大部分被极冰反射。 ④北冰洋地区地势低,覆冰较少,受到阳光辐射较多,并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九、资源丰富区
1、石油:中东波斯湾、北非、中亚里海沿岸、拉美
海域:波斯湾、北海、黑海、里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 2、煤:地质成煤时期沉积盆地边缘(沉积岩)
英国中部地区、德国鲁尔区、中国新疆和华北、美国五大湖区;澳大利亚和南非 3、铁矿(古老山地高原):巴西高原东南部、印度德干高原、澳大利亚西部高原、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地、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瑞典)、俄罗斯、加拿大拉布拉多高原。 铁矿主要出品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 4、有色金属:岩浆岩地区(山区) 如:中南半岛(锡)、美国加拿大西部山地、我国南方地区 5、森林资源:主要林种: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地区:亚马孙、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和俄罗斯、加拿大 十、交通位置
1、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本区的咽喉。
2、中亚:联系亚欧大陆的东西陆上交通枢纽。①古代丝稠之路、 ②亚欧第二大陆桥、 ③跨洲(跨国)输油线路。 3、西亚和北非:战略地位 ①三洲五海之地(苏伊士河和土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霍尔木兹海峡是石油海峡)、②丰富的石油资源。
4、重要的海峡和运河: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土耳其海峡海峡,非洲好望角,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 。
典型区域特征的分析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这就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会影响到人文环境。如图:
其中:
●位置和地形(地势、地质)是自然环境差异的原因。 ●气候和地形是自然环境差异的主导。
●植被、土壤、水文是自然环境差异的标志。
一、干旱区的特征和农业 1、典型地区: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主要特征“干旱”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和环境问题) ●(地貌)风力作用为主,风成地貌广布;
●温带大陆性(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河流稀少,以内流河和内流湖(或咸水湖)为主; ●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土地贫瘠; ●水资源短缺, ●荒漠化严重。
●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 4、区域可持续发展 1、农业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缺乏),发展灌溉农业; ●草场广大,发展畜牧业。
发展方向:
节水农业(运用喷灌、滴灌等);发展集约化农业。 二、高山高原区
1、典型区域:青藏高原和南美安第斯山区 2、主要成因:“地势高”而 “高寒”或“高凉” 3、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
青藏高原为例:主要特征“高寒”。
●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晚上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气候高寒,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冰川地貌广布;位于板块碰撞、消亡边界,多地震、火山,地热、温泉; ●气候高寒,雪山连绵,多大河之源; ●气候高寒,土壤贫瘠,多冻土; ●气候寒冷干燥,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
●气候寒冷干燥和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的动物为主,如耗牛。
●太阳能、地热能、水能(东南缘)丰富。 4、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 1 页 共 2 页
农业:高寒牧业和河谷农业(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土壤较肥沃,水源充足。
旅游:空气稀薄防高原缺氧、太阳辐射防紫外线伤害、昼夜温差大防寒保暖;注意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附:云贵高原(昆明)“四季如春”和“彩色农业”:由位置和地形决定的。夏季,位于云贵高原,海拔高,比较凉爽;冬季,纬度较低,且高原北部山脉阻挡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侵入 (昆明淮静止锋暖空气控制),受冬季风影响小。(地处较低纬),雨量较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较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适宜花卉生长。 三、地中海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一)地中海气候区:
1、典型地区:地中海沿岸罗马、雅典、开罗、亚历山大;美国加利福利亚沿岸,旧金山、洛杉矶;南非开普敦;澳大利亚珀斯;南美智利圣地亚哥。
2、成因:位于30~40°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3、区域的主要特征: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典型植被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地中海气候条件形成独特的地中海式农业地域类型。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太阳辐射强,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降水少,需要灌溉才能发展农业(灌溉农业)。经济作物主要有烟草、葡萄、橄榄、无花果、柑橘适应干热的夏季作物和花卉、蔬菜等“时鲜业”园艺栽培业发达。(美国加州是水果和灌溉农业带)。 (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1、典型地区:我国秦淮以南(南方低山丘陵区) 2、成因:位于25~35°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季风环流影响,冬季盛行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炎热多雨。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夏季湿热
●以山地、丘陵为主;●冬季低温少雨、夏季炎热多雨; ●流水作用强烈;●地表水丰富,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多水旱灾害;●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淋溶作用强烈,地带性土壤是红壤,酸性、贫瘠、土质黏重;●水土流失普遍;●常规能源缺乏,有色金属丰富,水资源、水能丰富。
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农业开发:
农业资源优势:①光、热、水丰富,配合良好,生产潜力大;②生物品种多,生长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③山地丘陵比重大,土地类型多,适于多种经营,发展立体农业;④降水充沛,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农业制约因素:①受季风活动不稳定性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多寒潮、伏旱等气象灾害;②地形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大,生态脆弱,且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③红、黄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低,酸性强,土质黏重;④农业利用的生物品种单一,经营方式极为粗放。
综合开发:①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的立体农业,调整产业结构;②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和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③封山育
林、育草,防治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建设;④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⑤发展小水电,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四、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1、典型地区:西欧(英国、荷兰、丹麦等)
2、成因:位于40~60°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3、主要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以平原为主,海岸线曲折: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和海湾。
●地处中高纬,冰川地貌广布;流水作用明显; ●气候温和多雨;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河网密布,水流平缓,水量丰富,变化小,利于航行。 4、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雨天多,日照少,光热不足,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宜于多汁牧草生长,畜牧业发达。 五、热带雨林区
1、典型地区:南美亚马孙流域、刚果河流域、马来群岛 2、成因:位于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赤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3、主要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终年高温多雨;植被是热带雨林;河流流量大,流量变化小;流水作用强烈。
4、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多是热带种植园农业。种植单一经济作物,规模密集型农场,商品率很高。主要作物有差异:中美洲(古巴)和巴西:甘蔗、咖啡、香蕉;东南亚:天然橡胶、油棕;非洲(几内亚湾)(尼日利亚):可可、油棕。 六、喀斯特地区
1、典型地区:“我国西南云贵高原”:滇、黔、桂三省区 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广东英德宝晶宫、肇庆七星岩等。
2、成因:(分布:热带、亚热带石灰岩地区)
①石灰岩地区(沉积岩);
②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强烈。 3、主要区域自然特征:
●喀斯特地貌也称岩溶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岩石嶙峋,奇蜂林立,地表常见有石林、峰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石笋、钟乳石、石柱等。
●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集中,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严重,多水旱灾害多;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土薄、贫瘠;
●水土流失、石漠化(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也多泥石流、滑坡、塌陷等。 4、开发利用 (1)农业:
主要问题: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耕地少,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但地下水却蕴藏丰富。 措施:修建水平梯田、蓄水灌溉以及植树种草。 (2)工交:
第 2 页 共 2 页
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喀斯特存在大量的地下空洞,修建水库、渠道时要注意防止渗漏问题;在开凿隧道和建设矿井时要注意漏水、排水问题;在建设公路、桥梁和厂房时要注意地基的塌陷问题。 (3)旅游:
喀斯特地貌多奇峰异洞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七、水旱灾害多发区
1、典型地区:南亚、东亚、非洲热带草原区、 2、主要成因:气候为季雨型(夏雨型和冬雨型),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
●夏雨型: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八、两极地区
1、南极洲气候特点及成因:(典型的冰原气候)
①酷寒:纬度高;海拔高;冰面的强反射;西风漂流形成的特殊“风壁”,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②干燥:处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属于极地少雨带,是全球降水最少的地方。但由于气温低,蒸发微弱,仍较湿润。③烈风:吹极地东风,最大风速可达为100米/秒,被称为“风极”。 2、南极洲比北冰洋更寒冷的原因(学案P298)
①海洋比陆地热容量大,海洋冷热变化缓慢,陆地冷热变化剧烈。②南极洲地势高,风从高处吹向低处,风力强大,加剧了冷空气覆盖范围,北冰洋地区则周高中低,风力校小。 ③南极洲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太阳辐射大部分被极冰反射。 ④北冰洋地区地势低,覆冰较少,受到阳光辐射较多,并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九、资源丰富区
1、石油:中东波斯湾、北非、中亚里海沿岸、拉美
海域:波斯湾、北海、黑海、里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 2、煤:地质成煤时期沉积盆地边缘(沉积岩)
英国中部地区、德国鲁尔区、中国新疆和华北、美国五大湖区;澳大利亚和南非 3、铁矿(古老山地高原):巴西高原东南部、印度德干高原、澳大利亚西部高原、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地、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瑞典)、俄罗斯、加拿大拉布拉多高原。 铁矿主要出品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 4、有色金属:岩浆岩地区(山区) 如:中南半岛(锡)、美国加拿大西部山地、我国南方地区 5、森林资源:主要林种: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地区:亚马孙、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和俄罗斯、加拿大 十、交通位置
1、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本区的咽喉。
2、中亚:联系亚欧大陆的东西陆上交通枢纽。①古代丝稠之路、 ②亚欧第二大陆桥、 ③跨洲(跨国)输油线路。 3、西亚和北非:战略地位 ①三洲五海之地(苏伊士河和土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霍尔木兹海峡是石油海峡)、②丰富的石油资源。
4、重要的海峡和运河: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土耳其海峡海峡,非洲好望角,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