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连续收集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在一定术前准备中,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并需静脉输注分摊你、咪达唑仑、维库溴铵及异丙酚对插管进行诱导。在手术过程中可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及异丙酚,在吸入异丙酚后需逐渐添加维库溴铵维持患者术中麻醉。同时给予机械通气。结果42例患者麻醉表现平稳,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18例轻度残疾,17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人生存,4例死亡,其死亡率为9.52%。结论 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来说,在紧急术前准备中采用合适麻醉方式及药物,并加强麻醉检测可有效降低麻醉风险。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麻醉;临床处理急性颅脑损伤是在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致死率及致残率都比较高,常会进行急诊手术。因此对麻醉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期间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及药物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1]。本组研究中选择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并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制定相应麻醉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为20~68岁,平均年龄为(40±15.3)岁。其中22例为交通事故致伤,8例为硬物击伤,8例为高空坠落致伤,4例为跌倒伤。全部患者在入院前需进行CT及MRI等相关检查经确诊,35例为硬膜外血肿,26例为硬膜下血肿,12例为脑室出血,10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3例小于8分,29例大于8分。 1.2方法全部患者在术前均给予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或0.3mg东莨菪碱[2]。麻醉工作前需开放静脉通道、放置胃管,患者在进手术室之后需对患者口鼻腔的呕吐物及血性液体进行清理,保障患者呼吸通畅,之后给予患者面罩吸氧。再按照患者临床症状给予静脉输注平衡液等。若患者持续颅内压升高及脑疝症状,需快速静脉滴注200ml20%甘露醇,10mg地塞米苏以及20mg速尿,控制毛细血管通透性,以防脑水肿。与此同时需监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电图等。全部患者均进行气管插管全麻,需静脉给予0.03mg/kg,芬太尼4μg/kg,0.1mg/kg维库溴铵以及1.5mg/kg异丙酚,并需快速诱导插管[3]。在手术过程中可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及异丙酚,再吸入异丙酚后需逐渐添加维库溴铵维持患者术中麻醉。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以维持呼吸循环的稳定,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尿量、血细胞压积以及心电图等[4]。同时还需给予患者机械通气,其潮气量为8ml/kg,呼吸频率为15次/min,需每分钟通气量保持5L,氧流量保持1.5L/min。同时降低对气管导管的刺激,在进行插管及吸痰拔管时,需静脉输注1mg/kg利多卡因,维持注射90s[5]。 2 结果 全部患者经过降低颅内压、利尿及扩容等处理后经麻醉使得患者处于平稳状态,麻醉效果良好,术后苏醒快。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18例轻度残疾,17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人生存,4例死亡,其死亡率为9.52%。 3 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意识障碍,且患者大多都是在短时间内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病情,积极做好手术准备,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时刻做好抢救准备,保障患者术后康复[6]。 3.1严密监测患者呼吸道情况及生命体征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气道是否保持通畅,及时对通气障碍因素进行处理。充分了解患者损伤情况、循环障碍情况。保障脑灌输在最佳状态。 3.2保障麻醉诱导平稳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急救过程中进行麻醉诱导应保障平稳,以胸腹内压上升导致患者憋气与呛咳。在患者治疗前静脉输注芬太尼,以防诱导插管患者出现交感性反应。对于循环功能较低的患者,可选用羟基丁酸钠,对于深度昏迷患者可应用肌松药进行气管内插管,不进行全身麻醉。 3.3严密检测手术中患者状态在术中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连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处理异常状况。保障麻醉期间气管通畅、体位正确、输液输血量恰当并合理应用麻醉肌松药。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处理措施一般包括:①过度通气,降低颅内压,当碳酸浓度降低后脑血管收缩,使得脑容量减小,颅内压下降。②利尿剂,通过利用利尿剂可降低颅内压。通常对于颅内手术、脑外伤、高颅内压患者,用量应保持在1.0g/kg,可降低颅内压并使得脑流量增加,进而改善微循环。 3.4输液输血观察处理在术中患者均为单纯性颅脑损伤,可经静脉输入代血浆及乳酸林格式液,无需葡萄糖液。脏器损伤并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可平衡动脉压及颅内压,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提前做好输液及输血准备。 综上所述,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应在术前做好及时全面评估,并需迅速做好术前准备,提高麻醉管理。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合适麻醉方式,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毛晓茹.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5):961-962. [2]肖仙丰.浅谈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麻醉[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187-188. [3]杨天涛.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2):1505-1506. [4]裘伟琪,乐海伟.急性颅脑损伤手术的麻醉处理[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2):246-247. [5]马占君.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J].医学新知杂志,2010,20(4):371-372. [6]罗永温.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2(8):3742-3743. 编辑/王海静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连续收集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在一定术前准备中,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并需静脉输注分摊你、咪达唑仑、维库溴铵及异丙酚对插管进行诱导。在手术过程中可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及异丙酚,在吸入异丙酚后需逐渐添加维库溴铵维持患者术中麻醉。同时给予机械通气。结果42例患者麻醉表现平稳,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18例轻度残疾,17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人生存,4例死亡,其死亡率为9.52%。结论 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来说,在紧急术前准备中采用合适麻醉方式及药物,并加强麻醉检测可有效降低麻醉风险。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麻醉;临床处理急性颅脑损伤是在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致死率及致残率都比较高,常会进行急诊手术。因此对麻醉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期间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及药物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1]。本组研究中选择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并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制定相应麻醉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为20~68岁,平均年龄为(40±15.3)岁。其中22例为交通事故致伤,8例为硬物击伤,8例为高空坠落致伤,4例为跌倒伤。全部患者在入院前需进行CT及MRI等相关检查经确诊,35例为硬膜外血肿,26例为硬膜下血肿,12例为脑室出血,10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3例小于8分,29例大于8分。 1.2方法全部患者在术前均给予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或0.3mg东莨菪碱[2]。麻醉工作前需开放静脉通道、放置胃管,患者在进手术室之后需对患者口鼻腔的呕吐物及血性液体进行清理,保障患者呼吸通畅,之后给予患者面罩吸氧。再按照患者临床症状给予静脉输注平衡液等。若患者持续颅内压升高及脑疝症状,需快速静脉滴注200ml20%甘露醇,10mg地塞米苏以及20mg速尿,控制毛细血管通透性,以防脑水肿。与此同时需监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电图等。全部患者均进行气管插管全麻,需静脉给予0.03mg/kg,芬太尼4μg/kg,0.1mg/kg维库溴铵以及1.5mg/kg异丙酚,并需快速诱导插管[3]。在手术过程中可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及异丙酚,再吸入异丙酚后需逐渐添加维库溴铵维持患者术中麻醉。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以维持呼吸循环的稳定,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尿量、血细胞压积以及心电图等[4]。同时还需给予患者机械通气,其潮气量为8ml/kg,呼吸频率为15次/min,需每分钟通气量保持5L,氧流量保持1.5L/min。同时降低对气管导管的刺激,在进行插管及吸痰拔管时,需静脉输注1mg/kg利多卡因,维持注射90s[5]。 2 结果 全部患者经过降低颅内压、利尿及扩容等处理后经麻醉使得患者处于平稳状态,麻醉效果良好,术后苏醒快。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18例轻度残疾,17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人生存,4例死亡,其死亡率为9.52%。 3 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意识障碍,且患者大多都是在短时间内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病情,积极做好手术准备,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时刻做好抢救准备,保障患者术后康复[6]。 3.1严密监测患者呼吸道情况及生命体征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气道是否保持通畅,及时对通气障碍因素进行处理。充分了解患者损伤情况、循环障碍情况。保障脑灌输在最佳状态。 3.2保障麻醉诱导平稳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急救过程中进行麻醉诱导应保障平稳,以胸腹内压上升导致患者憋气与呛咳。在患者治疗前静脉输注芬太尼,以防诱导插管患者出现交感性反应。对于循环功能较低的患者,可选用羟基丁酸钠,对于深度昏迷患者可应用肌松药进行气管内插管,不进行全身麻醉。 3.3严密检测手术中患者状态在术中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连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处理异常状况。保障麻醉期间气管通畅、体位正确、输液输血量恰当并合理应用麻醉肌松药。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处理措施一般包括:①过度通气,降低颅内压,当碳酸浓度降低后脑血管收缩,使得脑容量减小,颅内压下降。②利尿剂,通过利用利尿剂可降低颅内压。通常对于颅内手术、脑外伤、高颅内压患者,用量应保持在1.0g/kg,可降低颅内压并使得脑流量增加,进而改善微循环。 3.4输液输血观察处理在术中患者均为单纯性颅脑损伤,可经静脉输入代血浆及乳酸林格式液,无需葡萄糖液。脏器损伤并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可平衡动脉压及颅内压,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提前做好输液及输血准备。 综上所述,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应在术前做好及时全面评估,并需迅速做好术前准备,提高麻醉管理。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合适麻醉方式,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毛晓茹.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5):961-962. [2]肖仙丰.浅谈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麻醉[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187-188. [3]杨天涛.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2):1505-1506. [4]裘伟琪,乐海伟.急性颅脑损伤手术的麻醉处理[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2):246-247. [5]马占君.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J].医学新知杂志,2010,20(4):371-372. [6]罗永温.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2(8):3742-3743. 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