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模拟检测(三)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3分, 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古代文化常以耒耜来称犁„„从单纯依靠人力耕作转变为利用畜力拉犁, 是农业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古代中国“利用畜力拉犁”大约开始于( )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魏晋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 意在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 是农用动力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故选B 项。
答案:B
2.19世纪下半叶, 除鸦片以外, 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 比重占30%左右, 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该材料表明( )
A. 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
B. 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渐趋优化
C. 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
D. 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成为西方国家经济的附庸, 故C 项正确;A 、B 两项不符合史实;D 项所述内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法实现。
答案:C
3.1915年, 南洋公司香港厂所创的“三喜”牌香烟问世, 大受各界的欢迎。但是, 引起了英美烟草公司的忌妒, 他们说南洋公司的商标影射冒牌, 将与诉讼。南洋公司自知不敌, 遂将“三喜”牌改为“喜鹊”牌, 并将其因由公诸与众, 舆论哗然, 咸抱不平。结果“喜鹊”牌香烟销路反而大大见好。从该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 民族工业力量相对较强
B. 外国资本没有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人民的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政府的保护为民族工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由“南洋公司自知不敌”可知A 项错误; 由英美公司迫使南洋公司改名可知B 项错误; 由“舆论哗然, 咸抱不平”和“销路反而大大见好”可知C 项正确; 政府的保护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 项错误。
答案:C
4. 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 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是( )
A.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
C. 减缓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材料信息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 、C 两项错误。B 项属于“商业革命”的影响, 排除。
答案:D
5. 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这里的“各项工作”包含( )
A. 进行土地改革
B.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解析:本题考查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题干体现的是过渡时期总路线起到了指引作用,“一五计划”就是在这一路线指引下制定和实施的。故答案为B 项。
答案:B
6. 下图所示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B. 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C. 国企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D. 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解析:注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跟粮票说再见”、粮食产量在1990年前不断上升, 这种现象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密切相关, 故选A 项。B 、C 、D 三项与粮食产量无直接关系。 答案:A
7.(2015北京文综)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 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 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 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太平天国是一个由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 提倡“剪辫蓄发”主要是出于反清的需要, 而不是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故A 项错误。太平天国在当时仍然是一个封建性质的政权, 故C 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错误。辛亥革命期间的“剪辫易服”与“宗教信仰”无关, 故D 项错误。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与革命党人的“剪辫易服”均带有反清政治革命色彩, 故选B 项。
答案:B
8. 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 自欧风东渐, 婚礼亦改以简易, 谓之文明结婚, 多于商埠行之, 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
A. 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B. 社会风俗的西方化
C. 文明的交融与转型
D. 对“文明结婚”的抵制
解析:材料反映了婚姻习俗发生变化, 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A 、B 、D 三项表述与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
答案:C
9. 有些学者认为, 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 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 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 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 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解析: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胡佛主张“自我治疗”,反对政府干预, 但也采取了一些干预措施, 如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等, 故选D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B 、C 三项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答案:D
10. 阅读下面漫画,“失意”与“得意”的主要分歧是(
)
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
A.“得意”突出的是计划大于市场
B.“失意”强调的是市场大于计划
C. 国家政权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D. 国家政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解析:“胡佛失意”指胡佛政府所推行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及其后果(美国经济处于“沟底”);“罗斯福得意”指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及其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D 项说法不符合题意,A 、B 两项说法错误, 在当时资本主义国家, 市场是远远大于计划的。
答案:C
11. 在1933年间美国大约有1 000万英亩的棉花被毁掉,622万头猪都由国家收购后加以屠宰。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 垄断资本主义的美国日趋腐败
B. 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稳定农产品价格
C. 美国农牧业遭到自然灾害破坏
D. 美国重工轻农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生产, 减少农产品过剩, 从而稳定价格, 故选B 项。
A 、C 、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
答案:B
12. 下图揭示了美国1929—1942年间( )
A. 失业人数的变化情况 B. 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C. 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D. 银行信贷的增减状况
解析: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 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和银行信贷的增减状况都不是呈增长趋势, 而是呈下降趋势, 只有失业人数在这期间呈增长趋势, 故选A 项。
答案:A
13. 列宁发现“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 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使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的实行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帝国主义对十月革命的破坏
解析:材料中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起来反对苏维埃”是因为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故选B 项。
答案:B
14.“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 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 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 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 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资料可用于研究(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苏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据“需要有粮食和燃料”可判断此项政策实施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故答案选B 项。 答案:B
15.1931年, 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 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解析:“尽快完成工业化进程”是这一思想的灵魂所在, 这一思想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B 项正确。A 项错在“完全”,斯大林看到了苏联的落后, 但是没有看到工业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斯大林的思想重在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在变革生产关系, 两者并不一致,C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斯大林的思想则重在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发展经济,D 项错误。
答案:B
16.1928年初, 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 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 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 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 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 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材料中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农业生产阻碍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斯大林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进行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故C 项正确。A 、D 两项侧重于工业化,B 项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7. 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评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 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 以工业化为主导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由材料可知, 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 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B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只是工业经济结构, 没有与农业进行对比, 不能体现A 、C 两项的内容; 材料也没有涉及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故D 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
答案:B
18. 下表中列举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意在考查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分析能力。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 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答案:C
19. 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 》, 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非
A. 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矛盾尖锐
B. 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 区域经济集团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 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大洋洲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只有1个, 而欧洲有39个, 南、北美洲有40个, 通过比较表格反映的是区域经济集团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答案:C
20. 舒建中的《美国与1947年日内瓦会议》说,1947年关贸总协定机制的规则体系主要体现了美国的政策目标,“日内瓦(关贸总协定) 的多边关税减让成果则体现了美国实质性的优势”。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
A. 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是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
B. 自由贸易有利于美国推广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C. 关税壁垒的消除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D. 关贸总协定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解析:材料认为关贸总协定体现美国利益的原因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材料主要强调了两者的因果关系, 因此,A 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第21题20分, 第22题20分, 共4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总体上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 国家提供巨额科研经费, 组织大规模的科研活动, 将其成果无偿地提供给全国使用。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 从1945年到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 宇航工业从60年代末起, 每年耗费50多亿美元。国家为私人垄断组织扩大国外市场, 如为了维持战后高出口水平, 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的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60年代占20%。从50年代中期起, 为加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进行补贴。
——《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
材料二 据战后调查, 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 约有30%至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 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 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 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以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公平。1950年, 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从1951年到1971年, 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 平均每年增长6.1%。„„其中50年代经济呈现飞跃状态, 年平均增长率达7.2%—8.8%,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三 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项服务。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从此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 继岸信介内阁之后的池田勇人内阁, 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在十年后的1970年,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1960年6月24日, 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这些措施的前提条件。(6分)
(2)依据材料二, 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特点。(2分)
(3)比较材料二、三, 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侧重点。对此有何认识?(6分)
(4)综合上述材料, 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政策有何共同之处? 其实质是什么?(6分)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 第一小问根据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进行概括; 第二小问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回答。第(2)问, 结合“社会市场经济”包含的方面概括回答。第(3)问, 第一小问可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中进行对比; 第二小问可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第(4)问, 第一小问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进行归纳; 第二小问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措施:发展高科技; 协助开拓国外市场; 对一些外贸出口产品进行补贴。条件:美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或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工业基础) 。
(2)将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三者结合起来。
(3)侧重点:日本政府侧重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德国侧重市场调节。认识:依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4)共同之处: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采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或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政府与新航路开辟
15世纪末开始, 为了寻求海外财富, 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 驶向茫茫大海, 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 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
材料二 工业文明与中国社会
材料三 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当然, 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 不靠自己不行, 主要靠自己, 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 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还需要对外开放, 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材料四 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对那些富裕的居民来说, 中国入世的好处随处可见:进口的奔驰更加便宜, 沃尔玛的商品更加丰富„„但也并非都是赢家, 农产品进口关税减低, 许多农民的生计变得艰难„„
请回答:
(1)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 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结果如何?(6分)
(2)据材料二中三幅图片, 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6分)
(4)为实现“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中国进行了怎样的努力? 据材料四概括入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考查明清之际面对西方的扩张, 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 均为所学知识。第(2)问根据问二中的图片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第(3)问从世界潮流、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经济建设的需要等角度总结。第(4)问第一小问考查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政策。第二小问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要辩证地分析, 既有积极影响, 即机遇, 也有消极作用, 即挑战。
参考答案:(1)应对: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
结果: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造成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2)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闭关自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 只有开放才能发展; 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或现代化建设缺少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
(4)努力:对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加入WTO 。影响:入世是一把双刃剑, 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阶段性模拟检测(三)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3分, 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古代文化常以耒耜来称犁„„从单纯依靠人力耕作转变为利用畜力拉犁, 是农业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古代中国“利用畜力拉犁”大约开始于( )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魏晋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 意在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 是农用动力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故选B 项。
答案:B
2.19世纪下半叶, 除鸦片以外, 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 比重占30%左右, 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该材料表明( )
A. 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
B. 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渐趋优化
C. 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
D. 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成为西方国家经济的附庸, 故C 项正确;A 、B 两项不符合史实;D 项所述内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法实现。
答案:C
3.1915年, 南洋公司香港厂所创的“三喜”牌香烟问世, 大受各界的欢迎。但是, 引起了英美烟草公司的忌妒, 他们说南洋公司的商标影射冒牌, 将与诉讼。南洋公司自知不敌, 遂将“三喜”牌改为“喜鹊”牌, 并将其因由公诸与众, 舆论哗然, 咸抱不平。结果“喜鹊”牌香烟销路反而大大见好。从该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 民族工业力量相对较强
B. 外国资本没有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人民的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政府的保护为民族工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由“南洋公司自知不敌”可知A 项错误; 由英美公司迫使南洋公司改名可知B 项错误; 由“舆论哗然, 咸抱不平”和“销路反而大大见好”可知C 项正确; 政府的保护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 项错误。
答案:C
4. 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 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是( )
A.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
C. 减缓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材料信息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 、C 两项错误。B 项属于“商业革命”的影响, 排除。
答案:D
5. 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这里的“各项工作”包含( )
A. 进行土地改革
B.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解析:本题考查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题干体现的是过渡时期总路线起到了指引作用,“一五计划”就是在这一路线指引下制定和实施的。故答案为B 项。
答案:B
6. 下图所示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B. 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C. 国企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D. 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解析:注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跟粮票说再见”、粮食产量在1990年前不断上升, 这种现象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密切相关, 故选A 项。B 、C 、D 三项与粮食产量无直接关系。 答案:A
7.(2015北京文综)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 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 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 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太平天国是一个由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 提倡“剪辫蓄发”主要是出于反清的需要, 而不是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故A 项错误。太平天国在当时仍然是一个封建性质的政权, 故C 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错误。辛亥革命期间的“剪辫易服”与“宗教信仰”无关, 故D 项错误。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与革命党人的“剪辫易服”均带有反清政治革命色彩, 故选B 项。
答案:B
8. 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 自欧风东渐, 婚礼亦改以简易, 谓之文明结婚, 多于商埠行之, 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
A. 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B. 社会风俗的西方化
C. 文明的交融与转型
D. 对“文明结婚”的抵制
解析:材料反映了婚姻习俗发生变化, 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A 、B 、D 三项表述与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
答案:C
9. 有些学者认为, 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 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 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 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 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解析: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胡佛主张“自我治疗”,反对政府干预, 但也采取了一些干预措施, 如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等, 故选D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B 、C 三项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答案:D
10. 阅读下面漫画,“失意”与“得意”的主要分歧是(
)
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
A.“得意”突出的是计划大于市场
B.“失意”强调的是市场大于计划
C. 国家政权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D. 国家政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解析:“胡佛失意”指胡佛政府所推行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及其后果(美国经济处于“沟底”);“罗斯福得意”指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及其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D 项说法不符合题意,A 、B 两项说法错误, 在当时资本主义国家, 市场是远远大于计划的。
答案:C
11. 在1933年间美国大约有1 000万英亩的棉花被毁掉,622万头猪都由国家收购后加以屠宰。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 垄断资本主义的美国日趋腐败
B. 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稳定农产品价格
C. 美国农牧业遭到自然灾害破坏
D. 美国重工轻农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生产, 减少农产品过剩, 从而稳定价格, 故选B 项。
A 、C 、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
答案:B
12. 下图揭示了美国1929—1942年间( )
A. 失业人数的变化情况 B. 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C. 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D. 银行信贷的增减状况
解析: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 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和银行信贷的增减状况都不是呈增长趋势, 而是呈下降趋势, 只有失业人数在这期间呈增长趋势, 故选A 项。
答案:A
13. 列宁发现“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 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使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的实行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帝国主义对十月革命的破坏
解析:材料中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起来反对苏维埃”是因为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故选B 项。
答案:B
14.“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 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 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 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 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资料可用于研究(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苏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据“需要有粮食和燃料”可判断此项政策实施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故答案选B 项。 答案:B
15.1931年, 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 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解析:“尽快完成工业化进程”是这一思想的灵魂所在, 这一思想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B 项正确。A 项错在“完全”,斯大林看到了苏联的落后, 但是没有看到工业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斯大林的思想重在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在变革生产关系, 两者并不一致,C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斯大林的思想则重在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发展经济,D 项错误。
答案:B
16.1928年初, 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 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 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 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 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 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材料中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农业生产阻碍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斯大林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进行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故C 项正确。A 、D 两项侧重于工业化,B 项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7. 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评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 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 以工业化为主导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由材料可知, 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 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B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只是工业经济结构, 没有与农业进行对比, 不能体现A 、C 两项的内容; 材料也没有涉及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故D 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
答案:B
18. 下表中列举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意在考查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分析能力。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 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答案:C
19. 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 》, 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非
A. 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矛盾尖锐
B. 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 区域经济集团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 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大洋洲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只有1个, 而欧洲有39个, 南、北美洲有40个, 通过比较表格反映的是区域经济集团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答案:C
20. 舒建中的《美国与1947年日内瓦会议》说,1947年关贸总协定机制的规则体系主要体现了美国的政策目标,“日内瓦(关贸总协定) 的多边关税减让成果则体现了美国实质性的优势”。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
A. 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是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
B. 自由贸易有利于美国推广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C. 关税壁垒的消除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D. 关贸总协定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解析:材料认为关贸总协定体现美国利益的原因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材料主要强调了两者的因果关系, 因此,A 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第21题20分, 第22题20分, 共4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总体上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 国家提供巨额科研经费, 组织大规模的科研活动, 将其成果无偿地提供给全国使用。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 从1945年到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 宇航工业从60年代末起, 每年耗费50多亿美元。国家为私人垄断组织扩大国外市场, 如为了维持战后高出口水平, 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的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60年代占20%。从50年代中期起, 为加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进行补贴。
——《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
材料二 据战后调查, 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 约有30%至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 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 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 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以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公平。1950年, 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从1951年到1971年, 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 平均每年增长6.1%。„„其中50年代经济呈现飞跃状态, 年平均增长率达7.2%—8.8%,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三 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项服务。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从此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 继岸信介内阁之后的池田勇人内阁, 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在十年后的1970年,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1960年6月24日, 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这些措施的前提条件。(6分)
(2)依据材料二, 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特点。(2分)
(3)比较材料二、三, 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侧重点。对此有何认识?(6分)
(4)综合上述材料, 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政策有何共同之处? 其实质是什么?(6分)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 第一小问根据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进行概括; 第二小问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回答。第(2)问, 结合“社会市场经济”包含的方面概括回答。第(3)问, 第一小问可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中进行对比; 第二小问可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第(4)问, 第一小问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进行归纳; 第二小问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措施:发展高科技; 协助开拓国外市场; 对一些外贸出口产品进行补贴。条件:美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或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工业基础) 。
(2)将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三者结合起来。
(3)侧重点:日本政府侧重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德国侧重市场调节。认识:依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4)共同之处: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采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或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政府与新航路开辟
15世纪末开始, 为了寻求海外财富, 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 驶向茫茫大海, 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 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
材料二 工业文明与中国社会
材料三 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当然, 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 不靠自己不行, 主要靠自己, 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 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还需要对外开放, 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材料四 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对那些富裕的居民来说, 中国入世的好处随处可见:进口的奔驰更加便宜, 沃尔玛的商品更加丰富„„但也并非都是赢家, 农产品进口关税减低, 许多农民的生计变得艰难„„
请回答:
(1)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 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结果如何?(6分)
(2)据材料二中三幅图片, 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6分)
(4)为实现“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中国进行了怎样的努力? 据材料四概括入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考查明清之际面对西方的扩张, 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 均为所学知识。第(2)问根据问二中的图片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第(3)问从世界潮流、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经济建设的需要等角度总结。第(4)问第一小问考查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政策。第二小问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要辩证地分析, 既有积极影响, 即机遇, 也有消极作用, 即挑战。
参考答案:(1)应对: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
结果: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造成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2)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闭关自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 只有开放才能发展; 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或现代化建设缺少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
(4)努力:对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加入WTO 。影响:入世是一把双刃剑, 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