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学案及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预习案】

1、了解有关常识: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2、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

3、 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炼字题如何设问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2.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

4、“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对文学作品的语

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5、.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第一层(1至4)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思想_和情感的调整。

第二层(5至7)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8段)点明写作目的:对多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6、字音

嫌弃 垂涎 唾骂 氛围 潜能 锱铢 箭镞 .........

嚼碎 月晕 焚香 意蕴 灞桥 携手 ......

7、字形

陈词( )调 自( )得意 咬文( )字 举不( )举

留心玩 ( ) 推陈( )新 清( )肺腑 变化莫( )

( )( )必较 ( )然无味 胸( )气度 轮外圆( )

8、熟语积累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推敲词句;形容卖弄才学;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含贬义)

陈词滥调:陈旧不切实际的话。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锱铢必较:很少的利益,很小的事情也会斤斤计较。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9、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咀嚼(jiáo) 上乘(chéng) 锱(zhī)铢(zhū)必较 拘(jū)礼

B.没镞(zú) 付梓(xīn) 清沁(xīn肺腑) 斟(zhēn)酌

C.岑(cén)寂 憎(zèng)恶 深恶痛嫉 (jí) 胸襟(jìn)

D.蕴(yùn)藉(jiè) 尺牍(dú) 咬文嚼(jiáo)字 流弊(bì)

10、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C)

A.援例 红彤彤 凝炼 事过景迁

B.含糊 兴冲冲 揉合 锱铢必较

C.谨严 热烘烘 付梓 深恶痛绝

D.含义 耍花招 精髓 发人深醒

【思考探究】

1、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文章中作者提出了

(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3)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4)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5)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

(6)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7)字的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袭用套语滥调,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滑向套板反应。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8)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3、探究下列各题,在实践中咬文嚼字。

(1)《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 A )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 ②点 ③火 ④笑 B.①潜 ②翻 ③蓝 ④笑

C.①润 ②翻 ③蓝 ④春 D.①潜 ②点 ③火 ④春

(2)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

①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d

a.摇 映 b.舞 隐 c.弄 吻 d.扶 失

②山色蒙蒙( )画轴,白鸥飞处( )诗来。(b

a.如 带 b.横 带 c.入 送 d.挂 入

宋俞佳过湖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3)作者说:“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根据这一论断,说说下面原句与修改句在表意上的差别。

①、 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 (鲁迅诗)

②、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啊! 改句: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谁是最可爱的人》)、

参考答案” ①意为眼睁睁地看着,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②由思想感情上的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当堂检测】

一、本课考点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B )

A.姚明意外受伤,近几场赛事只能作壁上观,但火箭队仍然取得了22连胜。有人认为他们很有些运气成份。

B.对于主持人读错音,有人觉得无伤大雅,但其声音经电视等媒体一传播,再小的错误也会放大,因此应当特别注意。

C.试想,连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自言不是永远的称职博导,更何况望其项背的那些年迈的博导们了。

D.一些作者的文字功底不足,往往错字连篇,病句百出,其错误之多,常令编辑目不暇接,想帮助修改都改不过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

A.在戏曲艺术不景气的形势下,作为全国著名的艺术院团要带头出精品,演好戏,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弘扬民族文化。

B.处在汽车时代,攀比之风盛行,不但收入一般的工作人员买了汽车,而且白领、金领们也都“伤筋动骨”地买了高档汽车。

C.在市政府举行的研讨会上,代表们分小组对处理制假贩假问题进行讨论,与会者都群情鼎沸,强烈要求严惩违法者。

D.人类文明进步史告诉我们,基础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应用科学的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下列有关“咬文嚼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所以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

B.本文中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D.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A.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原因在于“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B.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凡多三石字”,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

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其中区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C.古今人都赞赏“推敲”故事中“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作者认为二词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贾岛要表现的意境是什么。

D.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我们今天为文要想写出个性,也不可忽视字的联想意义。

B.文学的文字有时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而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因而,科学不必顾到联想的意义,而应重视直指的意义。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创作要努力走出套板反应。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二、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

1.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

2.红杏枝头春意“闹” 红杏枝头春意“浓”

3.“眼”看朋辈成新鬼 “忍”看朋辈成新鬼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例1:

“绿”字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例2: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且将无“声”的景象附着了有“声”的意味。它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

“眼看”有冷眼旁观之意,少了“忍看”一词中“强忍着”的悲愤意味。

例4:

“一枝”乃画龙点睛之词,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 开,更显此梅不同寻常,写出了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的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预习案】

1、了解有关常识: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2、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

3、 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炼字题如何设问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2.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

4、“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对文学作品的语

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5、.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第一层(1至4)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思想_和情感的调整。

第二层(5至7)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8段)点明写作目的:对多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6、字音

嫌弃 垂涎 唾骂 氛围 潜能 锱铢 箭镞 .........

嚼碎 月晕 焚香 意蕴 灞桥 携手 ......

7、字形

陈词( )调 自( )得意 咬文( )字 举不( )举

留心玩 ( ) 推陈( )新 清( )肺腑 变化莫( )

( )( )必较 ( )然无味 胸( )气度 轮外圆( )

8、熟语积累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推敲词句;形容卖弄才学;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含贬义)

陈词滥调:陈旧不切实际的话。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锱铢必较:很少的利益,很小的事情也会斤斤计较。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9、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咀嚼(jiáo) 上乘(chéng) 锱(zhī)铢(zhū)必较 拘(jū)礼

B.没镞(zú) 付梓(xīn) 清沁(xīn肺腑) 斟(zhēn)酌

C.岑(cén)寂 憎(zèng)恶 深恶痛嫉 (jí) 胸襟(jìn)

D.蕴(yùn)藉(jiè) 尺牍(dú) 咬文嚼(jiáo)字 流弊(bì)

10、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C)

A.援例 红彤彤 凝炼 事过景迁

B.含糊 兴冲冲 揉合 锱铢必较

C.谨严 热烘烘 付梓 深恶痛绝

D.含义 耍花招 精髓 发人深醒

【思考探究】

1、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文章中作者提出了

(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3)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4)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5)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

(6)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7)字的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袭用套语滥调,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滑向套板反应。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8)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3、探究下列各题,在实践中咬文嚼字。

(1)《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 A )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 ②点 ③火 ④笑 B.①潜 ②翻 ③蓝 ④笑

C.①润 ②翻 ③蓝 ④春 D.①潜 ②点 ③火 ④春

(2)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

①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d

a.摇 映 b.舞 隐 c.弄 吻 d.扶 失

②山色蒙蒙( )画轴,白鸥飞处( )诗来。(b

a.如 带 b.横 带 c.入 送 d.挂 入

宋俞佳过湖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3)作者说:“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根据这一论断,说说下面原句与修改句在表意上的差别。

①、 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 (鲁迅诗)

②、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啊! 改句: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谁是最可爱的人》)、

参考答案” ①意为眼睁睁地看着,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②由思想感情上的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当堂检测】

一、本课考点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B )

A.姚明意外受伤,近几场赛事只能作壁上观,但火箭队仍然取得了22连胜。有人认为他们很有些运气成份。

B.对于主持人读错音,有人觉得无伤大雅,但其声音经电视等媒体一传播,再小的错误也会放大,因此应当特别注意。

C.试想,连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自言不是永远的称职博导,更何况望其项背的那些年迈的博导们了。

D.一些作者的文字功底不足,往往错字连篇,病句百出,其错误之多,常令编辑目不暇接,想帮助修改都改不过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

A.在戏曲艺术不景气的形势下,作为全国著名的艺术院团要带头出精品,演好戏,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弘扬民族文化。

B.处在汽车时代,攀比之风盛行,不但收入一般的工作人员买了汽车,而且白领、金领们也都“伤筋动骨”地买了高档汽车。

C.在市政府举行的研讨会上,代表们分小组对处理制假贩假问题进行讨论,与会者都群情鼎沸,强烈要求严惩违法者。

D.人类文明进步史告诉我们,基础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应用科学的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下列有关“咬文嚼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所以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

B.本文中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D.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A.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原因在于“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B.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凡多三石字”,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

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其中区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C.古今人都赞赏“推敲”故事中“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作者认为二词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贾岛要表现的意境是什么。

D.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我们今天为文要想写出个性,也不可忽视字的联想意义。

B.文学的文字有时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而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因而,科学不必顾到联想的意义,而应重视直指的意义。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创作要努力走出套板反应。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二、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

1.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

2.红杏枝头春意“闹” 红杏枝头春意“浓”

3.“眼”看朋辈成新鬼 “忍”看朋辈成新鬼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例1:

“绿”字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例2: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且将无“声”的景象附着了有“声”的意味。它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

“眼看”有冷眼旁观之意,少了“忍看”一词中“强忍着”的悲愤意味。

例4:

“一枝”乃画龙点睛之词,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 开,更显此梅不同寻常,写出了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的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相关文章

  •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一) 这个课的讲解让我挫败感骤增. 我们安排了三个课时,也是借鉴了名校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子.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做学案.第二课时再读课文,教师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搞清楚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最后一 ...查看


  • 中国人常犯的英语错误
  • 中国人常犯的英语错误 中国人常犯的英语错误1 1) 句号后面不空格: 接触了点"国内英文",发现有这个通病.问了一个朋友才恍然大悟,因为在打中文时,标点符号后面是不用空格的.但是在太平洋两岸尚未 统一之前,劳驾打英文标点 ...查看


  • 15文艺随笔二篇
  •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 ...查看


  • 中考说明文阅读[宣德炉]附答案
  • 宣德炉 ①宣德炉从宣德时期开始烧造,一举成功,此后五百年来名声不减,以至于不管哪个朝代铸造的这种铜炉,都叫宣德炉.这一点跟景泰蓝一样.今天没人会咬文嚼字地说"送你一对掐丝珐琅瓶",都说"送你一对景泰蓝瓶子&qu ...查看


  • "宣德炉"阅读答案
  • 宣德炉 ①宣德炉从宣德时期开始烧造,一举成功,此后五百年来名声不减,以至于不管哪个朝代铸造的这种铜炉,都叫宣德炉这一点跟景泰蓝一样今天没人会咬文嚼字地说送你一对掐丝珐琅瓶,都说送你一对景泰蓝瓶子景泰蓝是在景泰年间发扬光大的,宣德炉则是在宣德 ...查看


  • 央视中国谜语大会赛题与答案(一)
  • 央视中国谜语大会赛题与答案(一) 央视中国谜语大会赛题与答案(一) 主持人:撒贝宁 周涛 讲解嘉宾:陈志峰 蒙曼 姜文清 评委:郑育斌 赵首成 敖耀寰 参赛队伍:1号台:广东汕头广厦中学 2号台:福建石狮一中 3号台:贵州毕节大方一中 4号 ...查看


  • 语文现代文阅读怎么做得高分?
  • 阅读文段拿高分必要点 第一,要注重课本上的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 很多同学认为中考现代文阅读采用的材料都来自于课外,所以只要大量做一些课外的练习.这是不足取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一个个很好的例子,一般都经过专家的鉴定和筛选,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 ...查看


  • 2015新课标高考成语新题型专项训练(二)
  • 新题型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社会要进步,就要大胆改革.不清除_________的旧观念,就不能更好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 ②学习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跟大家一起进步,且不可____ ...查看


  • "迷你"解读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论说类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迷你"解读 "迷你"源于英文Mini,它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Mini有两个义项:一是"其一类中之小者",另一类是"非常小的,小型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