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

作者: 时间:2011-10-09 来源:

兴化市委宣传部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正极速发展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人们表达观点、想法、意见以及相互交流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其影响力已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面对新形势,如何才能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并且进行良好的控制引导,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近年来我市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网络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成立了兴化市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兴化市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协调小组,建立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互联网评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兴化市网络评论员队伍的通知》、《关于建立我市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关于规范新闻发布会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网络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规范开展。

二是网络监管队伍已初具规模。建立了由126名熟悉网络运行规律、善用网言网语的同志组成的全市网络评论员队伍,在此基础上,聘请了一批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快速反应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热心维护兴化良好形象的网评员,作为核心网评员。成立了全市党委(网络)新闻发言人及其助理队伍,建立了党委(网络)新闻发言人及其助理QQ 群。建立考核制度,对网评员和新闻发言人进行严格考核;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目前,全市网络监管队伍已初具规模,

管理逐渐步入正轨。

三是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已初见成效。网络舆情监控坚持每天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关注市内外网络媒体对兴化的信息报道情况,发现涉及兴化的不良信息及时上报市领导,根据市领导批示精神和舆情研判情况,协调和督促涉及的部门单位积极正面回应,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及时消除网上不良信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围绕与百姓关系紧密的热点话题、突发性公共事件和社会敏感问题,及时组织所涉及的部门单位网络新闻发言人及网络评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及时向网民传递准确信息,解疑释惑。网络舆情监控逐步规范化、常态化、程序化。

二、我市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乡镇、部门领导对网络认识不够。部分乡镇、部门领导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维、行为方式,缺乏对网络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网络特点和规律的认知,或是对网络存有惧怕心理、敬而远之,又或是对网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善于借助网络了解社情民意、为我所用。

二是“家丑不外扬”的心理仍普遍存在。对于突发事件以及网络上出现的涉及本地、本部门的负面信息,部分乡镇、部门仍然抱有能瞒则瞒的心理,主动回应、公布事实真相的少,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公开的多,往往是错过了公布真相的最佳时机,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结果往往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是对网络舆论的引领能力亟待提升。目前的状况是:对网络上出现的帖子进行回应、引导的多,主动发帖引领舆情方向的少,特别是党委、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目前并没有能够有效地占领网络舆论空间,普通信息甚至是无效信息盛行,给网络舆论氛围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是对网络舆论的处置方法有待改进。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舆情信息,目前的做法主要是根据舆情涉及的单位部门,及时联系做好答复处置工作,而真正与网民交心交流不够;对于虚假信息甚至是违法言论,往往是一删了之,缺乏必要的预防和制裁手段、措施。

三、做好新时期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对策思考

一是要摆正心态,正确面对网络舆情。既不能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谈网色变,也不能等闲视之放任自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以阳光的心态、开放的胸怀面对网络、接纳网络,并且要学会善于利用网络。一方面充分发挥其方便、快捷、互动性强、影响力大等优势,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让网络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宽容、积极地对待网络舆论监督,对于网络反映出来的问题,不回避、不排斥,坦然地面对舆论,坦诚地与网民交流,做到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是要抢占先机,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俗话说得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一道理在网络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党委、政府要通过网络及时将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之于众,以正确的信息占据公众有限的阅听时间,使虚假新闻和无效信息在传播通道中所占据的百分比尽可能降低,从而最大限度地让我们的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引领网络舆情,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热点话题,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学会超前思考,发表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言论,引导网民辨明是非,客观分析问题,理智作出判断。对于重大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准确、透明地发布我们的权威信息,对不实言论第一时间予以澄清,让公众尽快了解事件的真相而不是被谣言和误导迷惑视听,即使在事件发生初期不能确切、全面地掌握情况,也应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使谣言止于事实,从而牢牢把握引导网络舆情的主动权,避免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

三是要坚持原则,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对发现的网络舆情,要在认真分析、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做好答复处理工作。对咨询类问题,及时跟帖做好政策性解释和答复;对建议类问题,认真分析论证,科学合理采纳;对投诉类问题,严格核实,辨别事情真相,妥善做好化解处置工作;对网民署名反映的情况,更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与网民的联系,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适时反馈处理结果,真正做到让网民满意、使工作受益,以透明的姿态、务实的作风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要加强疏导,坦诚与网民沟通。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尊重网民的呼声和利益诉求,面对网络舆论,政府应主动放下架子,坦诚和网民交心谈心,与网民搞好交流。对网民的疑问甚至误解要耐心回复,不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论,做到公开承诺、及时纠错;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说明事实、以正视听;针对网民较为关心、质疑较多的问题,或请专家学者解答,或请相关部门直接与网民对话交流,也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形式,认真做好解答。 五是要严格监管,坚决打击网络违法行为。 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使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偏低,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严格监管,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反动言论。可在论坛试行推广发帖规则,对发布不严肃言论的网民利用技术手段提出警告或限制其发帖;对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不良帖子及时予以删除;特别是对那些别有用心散布谣言、在网上恶意制造事端的违法行为更要坚决打击,毫不手软,必要时可诉诸法律手段来有效维护正常的网络舆论环境,从而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刘定荣 戴金萍)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

作者: 时间:2011-10-09 来源:

兴化市委宣传部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正极速发展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人们表达观点、想法、意见以及相互交流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其影响力已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面对新形势,如何才能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并且进行良好的控制引导,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近年来我市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网络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成立了兴化市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兴化市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协调小组,建立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互联网评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兴化市网络评论员队伍的通知》、《关于建立我市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关于规范新闻发布会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网络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规范开展。

二是网络监管队伍已初具规模。建立了由126名熟悉网络运行规律、善用网言网语的同志组成的全市网络评论员队伍,在此基础上,聘请了一批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快速反应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热心维护兴化良好形象的网评员,作为核心网评员。成立了全市党委(网络)新闻发言人及其助理队伍,建立了党委(网络)新闻发言人及其助理QQ 群。建立考核制度,对网评员和新闻发言人进行严格考核;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目前,全市网络监管队伍已初具规模,

管理逐渐步入正轨。

三是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已初见成效。网络舆情监控坚持每天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关注市内外网络媒体对兴化的信息报道情况,发现涉及兴化的不良信息及时上报市领导,根据市领导批示精神和舆情研判情况,协调和督促涉及的部门单位积极正面回应,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及时消除网上不良信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围绕与百姓关系紧密的热点话题、突发性公共事件和社会敏感问题,及时组织所涉及的部门单位网络新闻发言人及网络评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及时向网民传递准确信息,解疑释惑。网络舆情监控逐步规范化、常态化、程序化。

二、我市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乡镇、部门领导对网络认识不够。部分乡镇、部门领导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维、行为方式,缺乏对网络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网络特点和规律的认知,或是对网络存有惧怕心理、敬而远之,又或是对网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善于借助网络了解社情民意、为我所用。

二是“家丑不外扬”的心理仍普遍存在。对于突发事件以及网络上出现的涉及本地、本部门的负面信息,部分乡镇、部门仍然抱有能瞒则瞒的心理,主动回应、公布事实真相的少,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公开的多,往往是错过了公布真相的最佳时机,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结果往往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是对网络舆论的引领能力亟待提升。目前的状况是:对网络上出现的帖子进行回应、引导的多,主动发帖引领舆情方向的少,特别是党委、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目前并没有能够有效地占领网络舆论空间,普通信息甚至是无效信息盛行,给网络舆论氛围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是对网络舆论的处置方法有待改进。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舆情信息,目前的做法主要是根据舆情涉及的单位部门,及时联系做好答复处置工作,而真正与网民交心交流不够;对于虚假信息甚至是违法言论,往往是一删了之,缺乏必要的预防和制裁手段、措施。

三、做好新时期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对策思考

一是要摆正心态,正确面对网络舆情。既不能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谈网色变,也不能等闲视之放任自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以阳光的心态、开放的胸怀面对网络、接纳网络,并且要学会善于利用网络。一方面充分发挥其方便、快捷、互动性强、影响力大等优势,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让网络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宽容、积极地对待网络舆论监督,对于网络反映出来的问题,不回避、不排斥,坦然地面对舆论,坦诚地与网民交流,做到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是要抢占先机,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俗话说得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一道理在网络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党委、政府要通过网络及时将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之于众,以正确的信息占据公众有限的阅听时间,使虚假新闻和无效信息在传播通道中所占据的百分比尽可能降低,从而最大限度地让我们的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引领网络舆情,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热点话题,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学会超前思考,发表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言论,引导网民辨明是非,客观分析问题,理智作出判断。对于重大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准确、透明地发布我们的权威信息,对不实言论第一时间予以澄清,让公众尽快了解事件的真相而不是被谣言和误导迷惑视听,即使在事件发生初期不能确切、全面地掌握情况,也应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使谣言止于事实,从而牢牢把握引导网络舆情的主动权,避免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

三是要坚持原则,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对发现的网络舆情,要在认真分析、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做好答复处理工作。对咨询类问题,及时跟帖做好政策性解释和答复;对建议类问题,认真分析论证,科学合理采纳;对投诉类问题,严格核实,辨别事情真相,妥善做好化解处置工作;对网民署名反映的情况,更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与网民的联系,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适时反馈处理结果,真正做到让网民满意、使工作受益,以透明的姿态、务实的作风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要加强疏导,坦诚与网民沟通。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尊重网民的呼声和利益诉求,面对网络舆论,政府应主动放下架子,坦诚和网民交心谈心,与网民搞好交流。对网民的疑问甚至误解要耐心回复,不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论,做到公开承诺、及时纠错;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说明事实、以正视听;针对网民较为关心、质疑较多的问题,或请专家学者解答,或请相关部门直接与网民对话交流,也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形式,认真做好解答。 五是要严格监管,坚决打击网络违法行为。 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使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偏低,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严格监管,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反动言论。可在论坛试行推广发帖规则,对发布不严肃言论的网民利用技术手段提出警告或限制其发帖;对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不良帖子及时予以删除;特别是对那些别有用心散布谣言、在网上恶意制造事端的违法行为更要坚决打击,毫不手软,必要时可诉诸法律手段来有效维护正常的网络舆论环境,从而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刘定荣 戴金萍)


相关文章

  • 关于应对网络涉军负面舆情的思考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以微博.微信.论坛.客户端.个人空间.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以及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化媒体发展迅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革.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有话语权"的"自媒体&quo ...查看


  • 浅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
  • 浅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 论文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逐渐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不难发现,其中很多网络热点与政法机关有关,与案件相关的信息总能引起人们格外的 ...查看


  • 发达国家如何监管网络舆情
  • 如何管理好网络舆情已成为各国政府需认真对待的最为严肃的政务之一.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成熟的网络舆情管理体制机制. 行业自律与市场调节并举 通过行业自律与市场调节,给互联网发展带来较少的限制,实现互联网行业和用户自我约束行为的目的 ...查看


  •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正确应对及利用
  •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正确应对及利用 李源潮同志指出:"作为组工干部,要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就要维护党在网上的威信: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社会上的声誉,就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网上的声誉:要提高干部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就要提高干部在网 ...查看


  • 建立"四位一体"模式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宣传信息)
  • 建立"四位一体"模式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 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舆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网络舆情 ...查看


  • 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思考
  • 新形势下的舆情应对关乎社会稳定和党和政府形象,是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能力和水平,应当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化,社会利益矛盾突出的社会转型期,公共卫生事件.安全 ...查看


  •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 理论月刊20∞年第4期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G簿牡会黼,夭聿300191) 摘要:网络舆情热点是网民思想情绪和群众利益诉求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是民众议论的集中点.反映出一个时期网民的所思所想.互 ...查看


  • 舆情监测处置制度
  • 山西兴县华润联盛车家庄煤业有限公司 SHANXI XINGXIAN HUARUN LIANSHENG CHEJIAZHUANG Coal.,LTD Yuqingjiancechuzhiguanglizhidu 舆情监测处置管理制度 山西兴县 ...查看


  • 新舆情视野下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及对策
  • 第35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月 Vol.35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3 新舆情视野下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及对策 姜德辉 1,杨玉娟2 (1. 唐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