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说偏重人生之理,废名不欲步传统后尘,大讲历史、崇高之类,而是平视众生,叙写一个日常生活和现代情感的传
奇。<莫传)呈现了心灵之理、日常之理与禅宗之理。心灵之理包括两点:一是自我观,二是心灵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日常之理主要体现在人与事上,即以普通人为中心,在日常生活的碎亨上铺排,多有炊烟气;禅宗之理得之于心,系静坐深思或静中思虑之意,废名小说似暮霭飘漾。又似烟柳舞风,于纤细、木讷处见神采,和禅宗坐定意趣颇为融洽,实现了禅宗由实入虚、由枯瘠入丰润的自我转换。
关键词:《英须有先生传);心灵;目常;禅宗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684(2013)02—0073—04
DialoguebetweenHumanandHisShadowHeartwithHisMeanings
——On
Fei
Ming’SMr.MoXuyou
GUANFeng
(CollegeofLiterature,Art
andCommunication,ChanganUniversity,Xian710064,China)
Abstract:Thenovelfocuses
on
the
reason
ofhumanlife.Insteadoffightingtradition,Fei
narrates
aboutlegendof
dailylifeandmodernfeeling。Itpaysmoreattention
to
the
reason
ofheart,dailylifeandBuddhism.Thefirst
one
includestheideaofself,theuniqueandsophisticatedheart;Thesecondone
mainlyembodies
on
manandmatter,
whichfocuses
on
ordinarypeopleinvolvedintrivialthings;Thelast
one
derivesfromheart,whichmeansthinking
deeplyintranquility.Fei’Sfictionsdisplaystheessences
inthewayofdelicacyandpersonalitylikefloatingsmog
andwillow,andalsocarries
out
self-transformationfromreality
to
romance.
Keywords:肘r.Moyuyou;heart;dailylife;Buddhism
《莫须有先生传》(以下简称“《莫传》”)是现代“渐近自然”(《知堂先生》)的业师周作人就已将序中国文学中的奇伟之作,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中国文文告成,序中再次表达了他早就形成并借以生发的学现代性的深厚与博大。然而自打问世之日起,争“文章之美”的意思,赞赏它是“从新的散文中间变议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众所周知,鲁迅曾以“可惜”化出来的一种新格式”,乃至“仿佛有机似的生成相加,批评废名过于珍惜有限的“哀愁”,而“只见其的”一般。又以水与风作比:“好像是水遇见可飘荡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592,余波所及,直到现的水草要使它飘荡几下,风遇见能叫号的窍穴要使今,甚至连专业的“研究资料”也不无成心和顾忌
它叫号几声”,并特别指出:“这都不是它的行程的了。
主脑,但除去了这些也就别无行程了。”旧忙59不过,废
诚然,《莫传》的难懂不能不对此“冷遇”负责,名看后,却立即写文表示“对于老人的一点抗议”,当本文还剩两章就将完成之际,废名俞平伯共奉为
并引“臣之所好者道也”的庖丁解牛的话,强调《莫
收稿日期:2012—10—10
作者简介:关峰(1971一),男,河南夏邑人,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
窈一
万方数据
74
《莫须有先生传》新论关峰
传》‘‘实有一思索的价值也”(《<莫须有先生传>自
序》)。差不多一年后,周作人才加以检讨,“前此做序纯然落了文字障,成了‘文心雕龙新编’之一章了”,并修订说:“此书乃是贤者语录,或如世俗所称
言行录耳,却比禅和子的容易了懈,则因系同一派
路,虽落水有浅深,到底非完全异路也。语录中的语
可得而批评之,语录中的心境——‘禅’岂可批评
哉”【3】1协,某种意义上具体印证了废名自己对于“难懂”的解释:“若说难懂,那是因为莫须有先生这人本来难懂,所以《莫须有先生传》也就难懂,然则难懂正是它的一个妙处”(《(莫须有先生传>自
序》),这里的“妙处”无异于“道”字或“禅”字的注
脚。
小说第七章“莫须有先生画符”中自白道:“你最好是让人把你归于一个理想派罢,那你就懂得莫须有先生了”。实际上,包括小说中种种人物、情节等在内的构思与写作并不必然是在通常的意义上被运用着的,而是别具天地、另有眉眼的,这也就是他
后来所作《阿赖耶识论》的用意,所谓“向世人说唯
心”。在论证达尔文、赫胥黎言下的“木出子”实属妄想之后。废名强调:“物不是离心独在,物是与心合而为一,说心就应有物,犹如说镜子就应有像”,并指出,“汝所谓物者,是汝心的范围而已”,因而得出结论:“我说我们最好是执着有心,犹如执着有物,(便是有这个东西的意思)佛家的唯识正是此意。”《莫传》中人物就应如此去看。莫须有先生不必说了,其他如莫须有先生的房东太太、三脚猫太太、房后头大老太太、鱼大姐、竹姑娘、月姊、聋舅爷等等都显现出一副心思灵动的气象,与莫须有先生一道。大有孔门“各言尔志”之势。其间言动也好似形影问答,共同构筑得一座“生”之桥梁,如第六章“这一回讲到三脚猫”中莫须有先生与莫须有先生的房东太太之间的对话本有一种不对称感,如深湛与浅俗交错,无怪乎莫须有先生发出“寂寞”的慨叹,然而文章上却陡然一转,莫须有先生的房东太太竟然侃出一番道理:“人生是没有什么可以叫做一个醉字,那只是一个不得已的糟蹋,在艺术上也难免不是一个损失,好比你的故事在我看就没有讲得好玩,恐怕就因为你此刻的气候不适于讲故事,你实在要同游手好闲的人茶馆里谈天一样才好。”精神气度和语词风格上与莫须有先生几无二致。当然,莫须有先
万方数据
生的房东太太的出场就不一般。第三章“花园巧遇”中介绍说:“其价值决不在莫须有先生以下,没有这位莫须有先生的房东太太,或者简直就没有
《莫须有先生传》也未可知。”不过,就人物功能看,明达人生之理却是其间共同的效用。
废名曾在给周作人的信中写道:“我从前写小
说,现在则不喜欢写小说,因为小说一方面也要真
实,——真实乃亲切,一方面又要结构,结构便近于
一个骗局,在这些上面费了心思,文章乃更难得亲切了。”(周作人《明治文学之追忆》)后来他说得更显
豁:“二十年《莫须有先生传》出版以后我便没有兴
会写小说,我的苦闷正是我的‘忧’。因为‘忧’,我乃忽然懂得道理了”(《我怎样读论语》)。“懂得道
理”自然就易于讲道理了,《莫传》显然如此,不再“依照着美国板的《小说作法》”(周作人语)来做,而是“凡是都有个道理”(第一章姓名年龄籍贯),如“我们是人类,我们为难,便是豢养,也是一个生之路,也得自己费心呵。”(第二章莫须有先生下
乡)“人生在世实在就应该练习到同讲故事一样,同
唱戏一样,哀而不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一切关系都能够不过如此”,“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就在于一个朋友之道。前人栽树,后人乘阴,互相热闹一下子,勉励勉励,不可拆台。”(第六章这一回讲N--脚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也就太大,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一切都基于这一个人字。一个人字里头自然有个己字。所谓文明盖亦在此。”(第九章自丫头唱个歌儿)“我只愿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合理的社会。人都不自相作践,比凡百动物好看得多,权且就同北京的公园那么个样子,大家都有闲有闲,青年男女,花香鸟语,共奏一个生之悦乐”(第十五章莫须有先生传可付丙)。诸如此类,“理”不无象征或境界的意味,传达出某种人生的真相或本质。
废名的人生之理多少带有启蒙的色彩。但与经天纬地、治国安邦的“天道”、“王道”又自不同。第一章是讲述姓名年龄籍贯的,但却一概模糊了之,尽管如此,最终以为“无理由”、“可笑”的“王道生”的姓名却语意双关,暗示所谓“大”、“高”之道的堕落和破产。第四章“莫须有先生不要提他的名字”中自诩“有许多天上人间的地方”,“决不是莫须有先生所能够表现得出来”,则连名字也要抹去了。“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二。一三年第二期
75
者,实之宾也”,废名不欲步传统后尘,大讲历史、崇高之类,而是平视众生,叙写一个日常生活和现代情感的传奇,故与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的《阿Q正传》又自不同,更不要说“光赤似的陷阱”式的革命文学了。本来按照那时进步文艺界的标准,作为知识分
子的莫须有先生理应成为启蒙运动的急先锋,他的
下乡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但在废名笔下,莫须有先生
下乡简直寒碜透底,不仅在驴汉面前失掉威严,心底
转动些情死的想头,就是表面上也“一副呆相”,无精打采的样子,甚至解小溲也变而为他和以房东太太为象征的群众相联络的动因,彻底解构或颠覆了民众运动的话语模式。当然,这并非废名“反动”丑
诋的证据,用以对抗进步的革命思潮,而是当时初期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流弊使然。像其他来自进步者层的声音一样。废名心思有别,意欲以理性还原人间生活的真面目。从而与布尔乔亚的浪漫的单纯殊途异趣。
《阿赖耶识论》堪称废名沉潜之作,他曾戏言,如果说错了,甘愿割掉舌头(《“佛教有宗说因果”书后》)。书中“说理智”一章区分“论理”为两种,即论理的精神和论理的形式。他认为,世间的论理是论理的形式,执着名相,并非“无相”的事实,故不懂得论理是精神。废名强调,“论理所以表现此‘无相’之事实也。换一句话便是凡事都要于理说得通。”概而言之,《莫传》之理可分为心灵之理、日常之理与禅宗之理三种。
心灵之理包括两点:一是自我观,如“花园巧遇”中所说:“我喜欢担任我自己的命运,简直有点自傲,我做我自己的皇帝”。全篇以莫须有先生的日记为中心,写他之所见所闻,亦属此一范围。二是心灵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如“第十三章这一章说到不可思议”写大娘生气后的一段:
登时一辆摩托驶来,莫须有先生乃大踯躅一下,唐僧念佛,什么妖怪,讨厌讨厌,抵死尘埃,及至一眼睁开,世上惟有一个人,我还是以一个大无畏的精神往前走吧。
此处写莫须有先生惊异、犹疑、怜惜、愤恨等微妙的心理变化,可谓迷离惝恍、别出心裁,为现代中国小说所罕有。他曾表示自己“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废名小说选>序》),其实,不止唐人绝句,包括孔子、陶渊明、庾信、李商隐乃至六朝文等的表
万方数据
现性都为他所用,灌注进章节中,如“第二章莫须有先生下乡”的结尾处,莫须有先生对于树荫之爱好,岂非陶渊明《读山海经之九》“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的化境?“最令我感动的,陶公仍是诗人,他乃自己喜欢树荫,故不觉而为此诗也。”…13∞废名此言可为一证。
日常之理是废名小说最具现代性的方面,比濡
染古艳的心灵之理走得还远。《:莫传》的日常之理
主要体现在人与事上,即以普通人为中心,在日常生活的碎情琐事上铺排,散发出炊烟气。莫须有先生不是杀敌的英雄,也没有浪漫的爱情传奇,故事本身就是日常事理。有意思的是,废名小说的人物多为妇女、小孩、老人、聋子等,一派天然、柔软的日常景象。据废名观察。“他们好像懒于言语,他们确是各人有各人的灵魂,其不识不知的样子之不同,各如其囚首垢面”(《北平通信》)。周作人曾特别留意这些人物的性质,认为乡村的儿女翁媪的事“未始不足以代表全体”(<<竹林的故事>序》),“这些人与
其说是本然的,无宁说是当然的人物”(《<桃园>
跋》),“当然”的意思恐怕是就“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而言。的确,狂人、超人、女神之类未尝不足以撼人心魄,然而和大多数的普通人却很隔膜,更不要说老人、聋哑人了。《莫传》就是普通人的日常琐事。同时,周作人、俞平伯也注意到弥漫于小说中的出世空气,所谓“神光”(周作人《<桃园>跋>),“不食人间烟火”(废名《斗方夜谭》)。对此,废名自己剖析道:“我是一个站在前门大街灰尘当中的人,然而我的写生是愁眉敛翠炊烟薄”,角色太多他个人的情与思,心物不分,则又与他强调“心”、说唯心的思想相一致了。在《立斋谈话》中,废名指出:“艺术之极致就是客观,而这所谓客观其实就是主观之极致,所谓入乎内出乎外者或足以尽之”,“你为什么别的不说而说你要说的这一个呢?这一个你把你的什么都告诉我们了。”在《说梦》中,他介绍创作经验道:“创作的时候应该是‘反刍’。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梦。是梦。所以与当初的实生活隔了模糊的界。艺术的成功也就在这里。”《莫传》就是这样,虽然人物叠出,心境不一,但莫不著“我”之气息;矢溺其事,回环往复,但莫不存“我”之意绪,所谓化平凡为奇突,而日常也成为永在了。
禅宗之理同样得之于心,初系静坐深思或静中
76
《莫须有先生传》新论关峰
情书及其他),“我所想像之死盖就是一个想像,是经验之一笔画”(第十五章莫须有先生传可付丙),“万物惟花最是一盏灯”(第十二章月亮已经上来
思虑之意。赵朴初先生曾解释说:“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儿17。废名小说似暮霭飘漾,又似烟柳舞风,善于纤细、木讷处见神采,和禅宗的坐定意趣颇为融洽。周作人介绍道:“禅宗作法的人不立文字,知道它的无用”,“辟历似的大喝一声,或一棍打去,或一句干矢橛,直截地使人家豁然开悟”。“这办法的精义实在是极对的,差不多可以说是最高理想的艺术”(《<草木虫鱼>小引》),而废名并未走这凌厉的一路,却仿佛曲径通幽一般,在似幻如梦里悟道。《莫传》中篇幅最长的“第十二章月亮已经上来了”讲述了莫须有先生与鱼大姐的故事,表面上看似乎是人生如梦的悲凉主题的老套,但废名写来却未落俗套,而是在
了),“人世色声香味触每每就是一个灵魂,表现到
好看处就不可思议”(第十三章这一章说到不可思议),“人是一生完全是一个不应该被招待之客”
(《第十四章这一章谈到一个聋子)等等,无不彰显
了某种静坐深思的境界,所谓“趺坐少顷,便两手自动,作种种姿态,有如体操,不能自已”【6]7拍,都是他心神的自然的外在展示,可以说是“道”了。
周作人曾比废名为竟陵派,说难懂正是好处,
“要看懂必须费些功夫才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第二讲中国文学的变迁》)。对此,废名也不无爱惜之意:“我自己是怎样的用心,要把我的心幕逐渐展出来!我甚至于疑心太Clear得利害”,他甚至抱怨自己的一位朋友在《杨柳》(无题之十)“小林先生的杨柳球浸了露水”一段中“竞没有看出我的‘眼泪’!”(《说梦》)大为失望。周作人曾把看不懂归因为思想的晦涩和文章的晦涩两点,就废名而言,不必说两者都有,而又以后者为甚。有研究者称《莫
情趣与事理之上辗转勾连、左右逢源、诗情洋溢,如
“莫须有先生连声问好了,年少道貌,两袖生风,飞起沙鸥一片,落红成阵”,“鱼大姐的眼光则向来那么的是一个虎视,这虎又真个可以招得孩子游戏。”看似游戏笔墨,实则在不同的情境间形成一股张力,或延异,或辐射,文本满具了空间生成的可能性,而同时也实现了禅宗由实人虚、由枯瘠人丰润的自我转换。
其实,废名的很多文章都是这种理趣的体现。尤其是“世界时报・明珠”上的系列文字,简洁而隽永,与金圣叹式的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莫传》虽长,却也不乏“灵魂之吐沫”(《理发店》),如“人的思想应该如飞鸟之过目”(第十一章莫须有先生写
传》为“观念小说”或“玄想小说”¨H,恐怕也是在上
述两点上立论的。其实,《莫传》并非无法读懂的“天书”,“关键在于要找到作家创作的‘心路”’【8】4,即废名“须得与被赏鉴者在同一的基调上面”(《说梦》),或者周作人所说“葡萄频果死于果子,而活于酒矣”(《<莫须有先生传>序》)的道理罢。
参考文献:
[1]鲁迅.小说二集[M】//鲁迅.鲁迅序跋集.济南:出东画报出版社。2004.
[2】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M】//钟叔河编订.知堂序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周作人.与废名君书十七道,十六[M]//止庵校订.周作人书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废名.陶渊明爱树[M]//王风编.废名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6]周作人.怀废名[M]//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8).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吴晓东.“破天荒的作品”——论废名的小说【M]//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格非.废名小说・前言[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万方数据
摘
要:小说偏重人生之理,废名不欲步传统后尘,大讲历史、崇高之类,而是平视众生,叙写一个日常生活和现代情感的传
奇。<莫传)呈现了心灵之理、日常之理与禅宗之理。心灵之理包括两点:一是自我观,二是心灵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日常之理主要体现在人与事上,即以普通人为中心,在日常生活的碎亨上铺排,多有炊烟气;禅宗之理得之于心,系静坐深思或静中思虑之意,废名小说似暮霭飘漾。又似烟柳舞风,于纤细、木讷处见神采,和禅宗坐定意趣颇为融洽,实现了禅宗由实入虚、由枯瘠入丰润的自我转换。
关键词:《英须有先生传);心灵;目常;禅宗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684(2013)02—0073—04
DialoguebetweenHumanandHisShadowHeartwithHisMeanings
——On
Fei
Ming’SMr.MoXuyou
GUANFeng
(CollegeofLiterature,Art
andCommunication,ChanganUniversity,Xian710064,China)
Abstract:Thenovelfocuses
on
the
reason
ofhumanlife.Insteadoffightingtradition,Fei
narrates
aboutlegendof
dailylifeandmodernfeeling。Itpaysmoreattention
to
the
reason
ofheart,dailylifeandBuddhism.Thefirst
one
includestheideaofself,theuniqueandsophisticatedheart;Thesecondone
mainlyembodies
on
manandmatter,
whichfocuses
on
ordinarypeopleinvolvedintrivialthings;Thelast
one
derivesfromheart,whichmeansthinking
deeplyintranquility.Fei’Sfictionsdisplaystheessences
inthewayofdelicacyandpersonalitylikefloatingsmog
andwillow,andalsocarries
out
self-transformationfromreality
to
romance.
Keywords:肘r.Moyuyou;heart;dailylife;Buddhism
《莫须有先生传》(以下简称“《莫传》”)是现代“渐近自然”(《知堂先生》)的业师周作人就已将序中国文学中的奇伟之作,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中国文文告成,序中再次表达了他早就形成并借以生发的学现代性的深厚与博大。然而自打问世之日起,争“文章之美”的意思,赞赏它是“从新的散文中间变议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众所周知,鲁迅曾以“可惜”化出来的一种新格式”,乃至“仿佛有机似的生成相加,批评废名过于珍惜有限的“哀愁”,而“只见其的”一般。又以水与风作比:“好像是水遇见可飘荡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592,余波所及,直到现的水草要使它飘荡几下,风遇见能叫号的窍穴要使今,甚至连专业的“研究资料”也不无成心和顾忌
它叫号几声”,并特别指出:“这都不是它的行程的了。
主脑,但除去了这些也就别无行程了。”旧忙59不过,废
诚然,《莫传》的难懂不能不对此“冷遇”负责,名看后,却立即写文表示“对于老人的一点抗议”,当本文还剩两章就将完成之际,废名俞平伯共奉为
并引“臣之所好者道也”的庖丁解牛的话,强调《莫
收稿日期:2012—10—10
作者简介:关峰(1971一),男,河南夏邑人,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
窈一
万方数据
74
《莫须有先生传》新论关峰
传》‘‘实有一思索的价值也”(《<莫须有先生传>自
序》)。差不多一年后,周作人才加以检讨,“前此做序纯然落了文字障,成了‘文心雕龙新编’之一章了”,并修订说:“此书乃是贤者语录,或如世俗所称
言行录耳,却比禅和子的容易了懈,则因系同一派
路,虽落水有浅深,到底非完全异路也。语录中的语
可得而批评之,语录中的心境——‘禅’岂可批评
哉”【3】1协,某种意义上具体印证了废名自己对于“难懂”的解释:“若说难懂,那是因为莫须有先生这人本来难懂,所以《莫须有先生传》也就难懂,然则难懂正是它的一个妙处”(《(莫须有先生传>自
序》),这里的“妙处”无异于“道”字或“禅”字的注
脚。
小说第七章“莫须有先生画符”中自白道:“你最好是让人把你归于一个理想派罢,那你就懂得莫须有先生了”。实际上,包括小说中种种人物、情节等在内的构思与写作并不必然是在通常的意义上被运用着的,而是别具天地、另有眉眼的,这也就是他
后来所作《阿赖耶识论》的用意,所谓“向世人说唯
心”。在论证达尔文、赫胥黎言下的“木出子”实属妄想之后。废名强调:“物不是离心独在,物是与心合而为一,说心就应有物,犹如说镜子就应有像”,并指出,“汝所谓物者,是汝心的范围而已”,因而得出结论:“我说我们最好是执着有心,犹如执着有物,(便是有这个东西的意思)佛家的唯识正是此意。”《莫传》中人物就应如此去看。莫须有先生不必说了,其他如莫须有先生的房东太太、三脚猫太太、房后头大老太太、鱼大姐、竹姑娘、月姊、聋舅爷等等都显现出一副心思灵动的气象,与莫须有先生一道。大有孔门“各言尔志”之势。其间言动也好似形影问答,共同构筑得一座“生”之桥梁,如第六章“这一回讲到三脚猫”中莫须有先生与莫须有先生的房东太太之间的对话本有一种不对称感,如深湛与浅俗交错,无怪乎莫须有先生发出“寂寞”的慨叹,然而文章上却陡然一转,莫须有先生的房东太太竟然侃出一番道理:“人生是没有什么可以叫做一个醉字,那只是一个不得已的糟蹋,在艺术上也难免不是一个损失,好比你的故事在我看就没有讲得好玩,恐怕就因为你此刻的气候不适于讲故事,你实在要同游手好闲的人茶馆里谈天一样才好。”精神气度和语词风格上与莫须有先生几无二致。当然,莫须有先
万方数据
生的房东太太的出场就不一般。第三章“花园巧遇”中介绍说:“其价值决不在莫须有先生以下,没有这位莫须有先生的房东太太,或者简直就没有
《莫须有先生传》也未可知。”不过,就人物功能看,明达人生之理却是其间共同的效用。
废名曾在给周作人的信中写道:“我从前写小
说,现在则不喜欢写小说,因为小说一方面也要真
实,——真实乃亲切,一方面又要结构,结构便近于
一个骗局,在这些上面费了心思,文章乃更难得亲切了。”(周作人《明治文学之追忆》)后来他说得更显
豁:“二十年《莫须有先生传》出版以后我便没有兴
会写小说,我的苦闷正是我的‘忧’。因为‘忧’,我乃忽然懂得道理了”(《我怎样读论语》)。“懂得道
理”自然就易于讲道理了,《莫传》显然如此,不再“依照着美国板的《小说作法》”(周作人语)来做,而是“凡是都有个道理”(第一章姓名年龄籍贯),如“我们是人类,我们为难,便是豢养,也是一个生之路,也得自己费心呵。”(第二章莫须有先生下
乡)“人生在世实在就应该练习到同讲故事一样,同
唱戏一样,哀而不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一切关系都能够不过如此”,“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就在于一个朋友之道。前人栽树,后人乘阴,互相热闹一下子,勉励勉励,不可拆台。”(第六章这一回讲N--脚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也就太大,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一切都基于这一个人字。一个人字里头自然有个己字。所谓文明盖亦在此。”(第九章自丫头唱个歌儿)“我只愿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合理的社会。人都不自相作践,比凡百动物好看得多,权且就同北京的公园那么个样子,大家都有闲有闲,青年男女,花香鸟语,共奏一个生之悦乐”(第十五章莫须有先生传可付丙)。诸如此类,“理”不无象征或境界的意味,传达出某种人生的真相或本质。
废名的人生之理多少带有启蒙的色彩。但与经天纬地、治国安邦的“天道”、“王道”又自不同。第一章是讲述姓名年龄籍贯的,但却一概模糊了之,尽管如此,最终以为“无理由”、“可笑”的“王道生”的姓名却语意双关,暗示所谓“大”、“高”之道的堕落和破产。第四章“莫须有先生不要提他的名字”中自诩“有许多天上人间的地方”,“决不是莫须有先生所能够表现得出来”,则连名字也要抹去了。“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二。一三年第二期
75
者,实之宾也”,废名不欲步传统后尘,大讲历史、崇高之类,而是平视众生,叙写一个日常生活和现代情感的传奇,故与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的《阿Q正传》又自不同,更不要说“光赤似的陷阱”式的革命文学了。本来按照那时进步文艺界的标准,作为知识分
子的莫须有先生理应成为启蒙运动的急先锋,他的
下乡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但在废名笔下,莫须有先生
下乡简直寒碜透底,不仅在驴汉面前失掉威严,心底
转动些情死的想头,就是表面上也“一副呆相”,无精打采的样子,甚至解小溲也变而为他和以房东太太为象征的群众相联络的动因,彻底解构或颠覆了民众运动的话语模式。当然,这并非废名“反动”丑
诋的证据,用以对抗进步的革命思潮,而是当时初期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流弊使然。像其他来自进步者层的声音一样。废名心思有别,意欲以理性还原人间生活的真面目。从而与布尔乔亚的浪漫的单纯殊途异趣。
《阿赖耶识论》堪称废名沉潜之作,他曾戏言,如果说错了,甘愿割掉舌头(《“佛教有宗说因果”书后》)。书中“说理智”一章区分“论理”为两种,即论理的精神和论理的形式。他认为,世间的论理是论理的形式,执着名相,并非“无相”的事实,故不懂得论理是精神。废名强调,“论理所以表现此‘无相’之事实也。换一句话便是凡事都要于理说得通。”概而言之,《莫传》之理可分为心灵之理、日常之理与禅宗之理三种。
心灵之理包括两点:一是自我观,如“花园巧遇”中所说:“我喜欢担任我自己的命运,简直有点自傲,我做我自己的皇帝”。全篇以莫须有先生的日记为中心,写他之所见所闻,亦属此一范围。二是心灵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如“第十三章这一章说到不可思议”写大娘生气后的一段:
登时一辆摩托驶来,莫须有先生乃大踯躅一下,唐僧念佛,什么妖怪,讨厌讨厌,抵死尘埃,及至一眼睁开,世上惟有一个人,我还是以一个大无畏的精神往前走吧。
此处写莫须有先生惊异、犹疑、怜惜、愤恨等微妙的心理变化,可谓迷离惝恍、别出心裁,为现代中国小说所罕有。他曾表示自己“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废名小说选>序》),其实,不止唐人绝句,包括孔子、陶渊明、庾信、李商隐乃至六朝文等的表
万方数据
现性都为他所用,灌注进章节中,如“第二章莫须有先生下乡”的结尾处,莫须有先生对于树荫之爱好,岂非陶渊明《读山海经之九》“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的化境?“最令我感动的,陶公仍是诗人,他乃自己喜欢树荫,故不觉而为此诗也。”…13∞废名此言可为一证。
日常之理是废名小说最具现代性的方面,比濡
染古艳的心灵之理走得还远。《:莫传》的日常之理
主要体现在人与事上,即以普通人为中心,在日常生活的碎情琐事上铺排,散发出炊烟气。莫须有先生不是杀敌的英雄,也没有浪漫的爱情传奇,故事本身就是日常事理。有意思的是,废名小说的人物多为妇女、小孩、老人、聋子等,一派天然、柔软的日常景象。据废名观察。“他们好像懒于言语,他们确是各人有各人的灵魂,其不识不知的样子之不同,各如其囚首垢面”(《北平通信》)。周作人曾特别留意这些人物的性质,认为乡村的儿女翁媪的事“未始不足以代表全体”(<<竹林的故事>序》),“这些人与
其说是本然的,无宁说是当然的人物”(《<桃园>
跋》),“当然”的意思恐怕是就“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而言。的确,狂人、超人、女神之类未尝不足以撼人心魄,然而和大多数的普通人却很隔膜,更不要说老人、聋哑人了。《莫传》就是普通人的日常琐事。同时,周作人、俞平伯也注意到弥漫于小说中的出世空气,所谓“神光”(周作人《<桃园>跋>),“不食人间烟火”(废名《斗方夜谭》)。对此,废名自己剖析道:“我是一个站在前门大街灰尘当中的人,然而我的写生是愁眉敛翠炊烟薄”,角色太多他个人的情与思,心物不分,则又与他强调“心”、说唯心的思想相一致了。在《立斋谈话》中,废名指出:“艺术之极致就是客观,而这所谓客观其实就是主观之极致,所谓入乎内出乎外者或足以尽之”,“你为什么别的不说而说你要说的这一个呢?这一个你把你的什么都告诉我们了。”在《说梦》中,他介绍创作经验道:“创作的时候应该是‘反刍’。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梦。是梦。所以与当初的实生活隔了模糊的界。艺术的成功也就在这里。”《莫传》就是这样,虽然人物叠出,心境不一,但莫不著“我”之气息;矢溺其事,回环往复,但莫不存“我”之意绪,所谓化平凡为奇突,而日常也成为永在了。
禅宗之理同样得之于心,初系静坐深思或静中
76
《莫须有先生传》新论关峰
情书及其他),“我所想像之死盖就是一个想像,是经验之一笔画”(第十五章莫须有先生传可付丙),“万物惟花最是一盏灯”(第十二章月亮已经上来
思虑之意。赵朴初先生曾解释说:“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儿17。废名小说似暮霭飘漾,又似烟柳舞风,善于纤细、木讷处见神采,和禅宗的坐定意趣颇为融洽。周作人介绍道:“禅宗作法的人不立文字,知道它的无用”,“辟历似的大喝一声,或一棍打去,或一句干矢橛,直截地使人家豁然开悟”。“这办法的精义实在是极对的,差不多可以说是最高理想的艺术”(《<草木虫鱼>小引》),而废名并未走这凌厉的一路,却仿佛曲径通幽一般,在似幻如梦里悟道。《莫传》中篇幅最长的“第十二章月亮已经上来了”讲述了莫须有先生与鱼大姐的故事,表面上看似乎是人生如梦的悲凉主题的老套,但废名写来却未落俗套,而是在
了),“人世色声香味触每每就是一个灵魂,表现到
好看处就不可思议”(第十三章这一章说到不可思议),“人是一生完全是一个不应该被招待之客”
(《第十四章这一章谈到一个聋子)等等,无不彰显
了某种静坐深思的境界,所谓“趺坐少顷,便两手自动,作种种姿态,有如体操,不能自已”【6]7拍,都是他心神的自然的外在展示,可以说是“道”了。
周作人曾比废名为竟陵派,说难懂正是好处,
“要看懂必须费些功夫才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第二讲中国文学的变迁》)。对此,废名也不无爱惜之意:“我自己是怎样的用心,要把我的心幕逐渐展出来!我甚至于疑心太Clear得利害”,他甚至抱怨自己的一位朋友在《杨柳》(无题之十)“小林先生的杨柳球浸了露水”一段中“竞没有看出我的‘眼泪’!”(《说梦》)大为失望。周作人曾把看不懂归因为思想的晦涩和文章的晦涩两点,就废名而言,不必说两者都有,而又以后者为甚。有研究者称《莫
情趣与事理之上辗转勾连、左右逢源、诗情洋溢,如
“莫须有先生连声问好了,年少道貌,两袖生风,飞起沙鸥一片,落红成阵”,“鱼大姐的眼光则向来那么的是一个虎视,这虎又真个可以招得孩子游戏。”看似游戏笔墨,实则在不同的情境间形成一股张力,或延异,或辐射,文本满具了空间生成的可能性,而同时也实现了禅宗由实人虚、由枯瘠人丰润的自我转换。
其实,废名的很多文章都是这种理趣的体现。尤其是“世界时报・明珠”上的系列文字,简洁而隽永,与金圣叹式的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莫传》虽长,却也不乏“灵魂之吐沫”(《理发店》),如“人的思想应该如飞鸟之过目”(第十一章莫须有先生写
传》为“观念小说”或“玄想小说”¨H,恐怕也是在上
述两点上立论的。其实,《莫传》并非无法读懂的“天书”,“关键在于要找到作家创作的‘心路”’【8】4,即废名“须得与被赏鉴者在同一的基调上面”(《说梦》),或者周作人所说“葡萄频果死于果子,而活于酒矣”(《<莫须有先生传>序》)的道理罢。
参考文献:
[1]鲁迅.小说二集[M】//鲁迅.鲁迅序跋集.济南:出东画报出版社。2004.
[2】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M】//钟叔河编订.知堂序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周作人.与废名君书十七道,十六[M]//止庵校订.周作人书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废名.陶渊明爱树[M]//王风编.废名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6]周作人.怀废名[M]//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8).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吴晓东.“破天荒的作品”——论废名的小说【M]//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格非.废名小说・前言[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