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态”观念下四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分析
XXX
摘要:本文以“大生态”为前提,对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式设计、恢复式设计四种生态园林规划设计倾向进行科学分析,并分别加以案例说明。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Great Ecology and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knowledge, we put up with 4 typ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Such as :Natural design、local design、protection design、recovery design .And then give examples to explain them.
关键字:大生态 自然式设计 乡土化设计 保护式设计 恢复式设计
Key words: Greatecology Natural design Local design Protection design Recovery design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使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残渣和废弃物日益增多,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造成环境恶化。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 己经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酸雨频降、臭氧层消耗以及“温室效应”等方面,我们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在此背景下,生态学家和环境学家们提出了“大生态”这一概念。
" 大生态" 也可以称为" 大生态学" ,与" 深生态学" 和" 浅生态学" 同样是当今世界生态伦理学中的基础和核心理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最高意识下探索人与自然关系新的科学思维方式。
大生态学集深生态学和浅生态学之优长,摒弃了人们对深生态学中的虚泛空远的消极情素和浅生态学中人类妄大霸气的错误思绪;赞同并采用深生态学" 宇宙间的万物平等" 的正确认识与思维, 同时吸收浅生态学" 以人类为中心" 中的人类主人翁意识和人类应具有的楷模效应, 提出了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并存的理论。
基于“大生态”理论,我将对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式设计、恢复式设计四种生态园林规划设计倾向进行科学分析,并分别加以案例说明。
1自然式设计
自然式设计与传统规则式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在城市的自然景观基础上进行造园或仿照自然景观及其分类系统进行设计,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下面以西湖文化公园为例进行说明:
西湖文化公园位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北部,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
用地东至滨湖路,南至枫林路,西北以龙王港为县。公园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65.1公顷,净用地约面积158.4公顷。现状水域面积约116.3公顷(其中龙王港水域8.7公顷)。
1.1 自然空间的三维地形设计
景区地形成盆地状,与四周有近10m 的高差。尊重自然场地特性,利用景区现有地形特点,地面整体成盆地状,从四周向水体逐级叠落或自然放坡,在局部平缓地设计微地形,以丰富场地空间变化。
1.2自然形态的植物种植规划
回归自然生态原貌,植物配置主张向大自然学习。即利用植物生态学的原理,揭示植物和环境之间正常的或失常的关系,掌握自然规律,以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和保护环境,使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规划在保护与利用基地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有机复制现有生境。植物空间营造满足景区内各节点功能景观要求,植物选择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注重植物天际线与周边城市轮廓线的协调,植物配置与岳麓区风景名胜区风格相统一,在南侧以色叶木为主,从岳麓山顶俯瞰层林尽染的景象,发挥植物的最大生态效益及景观效益。
2 乡土式设计
乡土自然作为一种次生自然,其生态学上的价值也不可忽视。长期以来,乡土自然的形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得以维持下来。这在生态学上属于一种良性的干扰过程。放弃对乡土自然的适当管理,终止这种干扰过程,有可能导致乡土自然本身在生物多样性上出现危机——经年累月已经适应了乡土自然环境的一些物种,诸如许多伴人植物或昆虫,有可能从此消失或灭绝。所以,我们要利用乡土景观设计管理和保护乡土自然。
从整体上看,乡土景观设计手法是考虑当地整体环境和地域文化所给予的启示,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气候、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充分使用当地材料和植物,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保护场地和谐的环境特征与生物多样性,设计出与当地自然条件相符合并能反映当地特色的具有现代功用景观的设计手法。下面以平邑浚河风光带规划设计为例说明:
浚河,旧称治水。位于山东省平邑县城东部,是境内最大河流,属淮河流域沂河水系,为沂河水系的二级支流。浚河滨水观光带规划设计范围自南向北贯穿东郊,所形成的滨水风光带约6公里长,规划面积340公顷 。规划范围内交通主路是浚河路、327国道、蒙阳路穿河而过,其余多为村庄间联系的小路;整个基地和河流连接的道路不多,滨水可达性不强。河道以农业为主,两侧用地基本为农田和村落;下游靠近老城区段由于靠近城区,人为影响较大,通过人工筑坝扩大了水面,并设置了少量休闲设施。
2.1乡土资源的保护利用
在平邑浚河风光带规划设计中,对原有的杨树林原则上尽量予以保留,“适地适树”结合景区和场地的设置,根据每段的景观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丰富景观。水是浚河最直接可见的乡土资源,在设计中保护原有的湿地区域,保持湿地景观真实、自然又趋向生态。河道设计避免裁弯取直和护岸硬化,放缓河堤处理,尊重大自然自身对河床的调节功能。
石材景观小品图
2.2 大量使用地方性材料突出地域性特色
在平邑浚河风光带规划设计中,石材是平邑最廉价的原材料.可就地取材,而且石材有耐压、耐磨、防潮、防渗等特长,各种石头,如块石、毛石、片石等在设计中经过民间工艺的加工,可形成建筑外墙、艺术雕塑和景观小品等具有(如上图)极其丰富的质地效果。烧烤区更是发挥了石材的特点,把它用来砌筑石头房子、坐凳和其他石制设施小品。
以石为对
象,展示作为景观组织的线索。
2.3对原有文化,根据当代景观的需求,结台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出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形式
在平邑浚河风光带规划设计中,考虑平邑本身其有较浓厚的文化味,其主要文化底色为齐鲁文化和沂蒙文化。齐鲁文化表现了平邑的由来发展及在这块土地上发展的齐鲁文化和儒家文化,表现形式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沂蒙文化表现沂蒙老区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发展。孕育了革命老区的“沂蒙精神”,设计过程中以与风俗、宗教和文学艺术相关的人物、事件、作品等为蓝本或内容,通过文字雕刻、豳片展示等形式表现出来。
3 保护性设计
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干预与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护性设计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率先将生态学研究与景观设计紧紧联系到一起,并建立起科学的设计伦理观: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存离不开自然。以潭獐峡风景名胜区为例:
潭獐峡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如上图)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和云阳县境内,呈现剥蚀地貌,属方斗山山脉,多呈北东走向,地貌形态为溶丘沟、谷垄脊洼地,海拔普遍在550~1 000 m 范围内,最低点海螺口262 m ,最高点1 340 m 。峡谷两侧多为圆包山及单面山,为构造深蚀地貌——垄背中山洼地和深丘低山沟谷。
3.1 利用耦合方法研究分析
该景观设计利用构建耦合分析模型的方法对潭獐峡风景名胜区进行分析。耦合性越 高,景观游览规划应进行越强的控制,防止景观游览规划对景区资源造成破坏。
3.1.1 耦合分析的技术流程
选取潭獐峡风景名胜区10 m 间距的CAD 地形图,经过GIS 数据解译分析,配合收集于规划局以及万州区政府的土地利用、植被分布等位图,导人GIS 进行地理坐标配准并矢量化,建立GIS
数据库,对每个耦合因子分级分析完成单因子分析图,将各因子数据重分类并加权叠
加分析,完成综合分析图。
3.1.2耦合因子的选择及权重确定
一方面从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需求要素考虑,将地质地貌、水体、天象、气象、动植物等作为重要参考;另一方面,从景观游览体系考虑,将景源价值、科教娱乐等社会人文需求也作为参考取向之一。上述两者综合考虑选取了水体、地质地貌、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景源价值5个因子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因子在耦合性中的重要性不同,利用成对比较法计算各因子权重值。且根据权重值的计算方法得出因子权重值并对应耦合因子确定权重及主要耦合要素。
由单因子耦合分析图进行加权叠加可得综合耦合分析图(如上图) 。综合结果显示,潭獐峡风景名胜区游览规划耦合控制区域可分为3个层次:
1 严格控制区(一、二级) 。主要包括梨树乡以北磨芋湾、沙罐厂等、桃园峡至海螺峡水体区域、协力村西南区等。该区域对游人容量、游览设施、远期规划、旅游项目等进行严格控制。
2 限制控制区(三、四级) 。主要包括景区下体南北两翼地带,区域自西向东呈“U ”型分布。该区域对游人容量、游览设施、远期规划、旅游项目等有一定限制。
3 轻度控制区(五、六级) 。主要包括贯通景区东西两地现有道路部分周边区域、石龙至梨树乡一带、刘家湾至张家祠堂区域等。该区域可结合其他需要,分散布置游览规划基建设施。
3.2相应的景观设计:
风景区沿峡谷核心区域水体建立完善的防洪措施,限制设立必要的游览设施,
严禁设立
对风景区生态有破坏的大型建筑。就峡体现状存在的石漠化进行生态维护,减少地质变化和旅游带来的压力。此外,溪谷西侧地质变化较弱、地势相对平坦区域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娱乐游玩设施建设。
注重景观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潭獐峡风景名胜区与王二包自然保护区有部分重叠,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密集,制定景观游览规划时应严格限制该区域游览活动,部分区域除科考外应禁止进入,其他可利用区域也尽可能减少游览设施建设,以自然徒步游步道的形式,对古树名木、名胜古迹严格保护。同时,做好资源防护措施,加强防火、外来物种入侵防护等,以巩固生态良性循环。
4 恢复性设计
恢复性设计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恢复或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 ,没有毒物和其它有害物质的明显干扰,同时,已重建和恢复的生态系统,在合理的人为调控下,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服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恢复设计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水生生态系统(如湖泊、河流、湿地、海湾等) 和陆地生态系统(如废弃的工业区、矿区、水土流失地、荒漠化、盐渍化、退化的土地等) 。以河南省佳多琵琶寺水库湿地为例说明:
佳多琵琶寺水库型湿地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的西南部宜沟镇,水库库区的面积为81.8公顷,滩涂湿地面积为92.7公顷,因此水库型湿地的面积为174.5公顷。通过对琵琶寺水库湿地现状的分析得出,琵琶寺水库湿地面临多重生态危机,不仅表现在水体污染、水质质量较差、水体富营养化及水量减少等方面,也同样面临着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恶化、湿地退化等问题。
面对琵琶寺水库型湿地退化现状的现实,琵琶寺水库型湿地景观在进行恢复性设计时,从环保、生态、节能、经济、游憩等理念出发,通过各元素的恢复和部分节点的人性化设计,恢复和创造一个绿色自然集生态、休闲、娱乐、休憩于一身的湿地公园景观。
4.1景观恢复设计总体布局
琵琶寺水库型湿地本身结构的独特性表现在水库库区、人工湿地、自然湿地和防护林带上,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在水分、养分的循环上形成了特有的生态过程。因而,在对其进行恢复性设计时以水库型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功能特征为指导思想,以恢复水质、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并通过合理的组织交通路线和空间,
营建和创造人类游憩活动空间。
4.2分项恢复性设计
4.2.1水系恢复性设计
通过引入污水处理装置,截污、截磷控制等有效手段,减少和控制进入湿地和水体的污染物量,进而改善富营养化的水质,并结合其他恢复规划设计,逐步改善现有湿地生态结构,恢复其自我净化水质的能力,达到水体生态恢复的目标,促进整个湿地景观的恢复。
4.2.2植被恢复性设计
4.2.2.1植被选择原则:
1植物种类选择:乡土植物种类,耐盐碱力的植物种类,改善水质的植物种类,设定水位下的生存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具有美学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
2尽可能以群落为单位选择植物,选择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美学性和乡土化的植物群落。
3保护和尊重现有的植被形态,设计出体现琵琶寺水库型湿地特有的植物群落和植物景观。
4.2.2.2 分区设计
由于每个区域的具体水文特征和现状特征不一样,适应的植物种类也不一样,所以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分区进行恢复性设计。以功能分区为参考,琵琶水库型湿地景观恢复性设计植被恢复性设计也分为自然湿地区、人工湿地区、水库库区、自然防护林带四个区域进行。
4.2.3湿地土壤恢复设计
就湿地土壤现状来说,其恢复主要是土壤污染的治理和土壤肥力的提升。土壤污染的治理一方面通过植物达到净化土壤污染的目的,例如选择耐盐碱,耐风,且能适应硫化土壤类型的植被从其自身逐步改变到土壤本身,另一方面同时限制对土壤的人为污染。土壤肥力则通过微生物降解方法对其进行分解和处理,以达到水库库底淤泥的恢复。
4.2.4生物群落的恢复性设计
通过提供足够的饵料,提供隐蔽的繁殖或栖息场所和重新引入人工繁殖个体等对鸟类、鱼类和两栖类生物群落的恢复。
参考文献
雒明明,2009,寒地新农村乡土景观设计的研究
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2005,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朱金良,2006当代中国新乡土创作实践研究
王浩,孙新旺,2007,乡土景观元素在塑造地域性景观中的应用
李正睿,秦华,2016,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与游览规划耦合研究
刘颂,刘滨谊.2010,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研究——以无锡市区为例 吴郭泉,王文娜,刘加风.2008,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用地分类研究 仝桃,2012,水库型湿地景观恢复性设计研究--以琵琶寺水库项目为例 汤波,朱志华,魏甫,2014,以回归自然为重的西湖文化公园规划设计 陈宜瑜, 1995,中国湿地研究
于明,赵云朋,于中锋, 2007,加快生态建设从理念到理性的转变 郎慧卿,林鹏,陆健健, 1998,中国湿地研究和保护
于晓森.2007,浅谈植物生态学原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陈威,2006,乡村景观园林的形态构成及发展以浙江和安徽为例
李昉,2007,乡土化景观的研究
“大生态”观念下四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分析
XXX
摘要:本文以“大生态”为前提,对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式设计、恢复式设计四种生态园林规划设计倾向进行科学分析,并分别加以案例说明。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Great Ecology and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knowledge, we put up with 4 typ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Such as :Natural design、local design、protection design、recovery design .And then give examples to explain them.
关键字:大生态 自然式设计 乡土化设计 保护式设计 恢复式设计
Key words: Greatecology Natural design Local design Protection design Recovery design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使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残渣和废弃物日益增多,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造成环境恶化。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 己经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酸雨频降、臭氧层消耗以及“温室效应”等方面,我们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在此背景下,生态学家和环境学家们提出了“大生态”这一概念。
" 大生态" 也可以称为" 大生态学" ,与" 深生态学" 和" 浅生态学" 同样是当今世界生态伦理学中的基础和核心理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最高意识下探索人与自然关系新的科学思维方式。
大生态学集深生态学和浅生态学之优长,摒弃了人们对深生态学中的虚泛空远的消极情素和浅生态学中人类妄大霸气的错误思绪;赞同并采用深生态学" 宇宙间的万物平等" 的正确认识与思维, 同时吸收浅生态学" 以人类为中心" 中的人类主人翁意识和人类应具有的楷模效应, 提出了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并存的理论。
基于“大生态”理论,我将对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式设计、恢复式设计四种生态园林规划设计倾向进行科学分析,并分别加以案例说明。
1自然式设计
自然式设计与传统规则式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在城市的自然景观基础上进行造园或仿照自然景观及其分类系统进行设计,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下面以西湖文化公园为例进行说明:
西湖文化公园位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北部,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
用地东至滨湖路,南至枫林路,西北以龙王港为县。公园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65.1公顷,净用地约面积158.4公顷。现状水域面积约116.3公顷(其中龙王港水域8.7公顷)。
1.1 自然空间的三维地形设计
景区地形成盆地状,与四周有近10m 的高差。尊重自然场地特性,利用景区现有地形特点,地面整体成盆地状,从四周向水体逐级叠落或自然放坡,在局部平缓地设计微地形,以丰富场地空间变化。
1.2自然形态的植物种植规划
回归自然生态原貌,植物配置主张向大自然学习。即利用植物生态学的原理,揭示植物和环境之间正常的或失常的关系,掌握自然规律,以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和保护环境,使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规划在保护与利用基地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有机复制现有生境。植物空间营造满足景区内各节点功能景观要求,植物选择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注重植物天际线与周边城市轮廓线的协调,植物配置与岳麓区风景名胜区风格相统一,在南侧以色叶木为主,从岳麓山顶俯瞰层林尽染的景象,发挥植物的最大生态效益及景观效益。
2 乡土式设计
乡土自然作为一种次生自然,其生态学上的价值也不可忽视。长期以来,乡土自然的形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得以维持下来。这在生态学上属于一种良性的干扰过程。放弃对乡土自然的适当管理,终止这种干扰过程,有可能导致乡土自然本身在生物多样性上出现危机——经年累月已经适应了乡土自然环境的一些物种,诸如许多伴人植物或昆虫,有可能从此消失或灭绝。所以,我们要利用乡土景观设计管理和保护乡土自然。
从整体上看,乡土景观设计手法是考虑当地整体环境和地域文化所给予的启示,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气候、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充分使用当地材料和植物,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保护场地和谐的环境特征与生物多样性,设计出与当地自然条件相符合并能反映当地特色的具有现代功用景观的设计手法。下面以平邑浚河风光带规划设计为例说明:
浚河,旧称治水。位于山东省平邑县城东部,是境内最大河流,属淮河流域沂河水系,为沂河水系的二级支流。浚河滨水观光带规划设计范围自南向北贯穿东郊,所形成的滨水风光带约6公里长,规划面积340公顷 。规划范围内交通主路是浚河路、327国道、蒙阳路穿河而过,其余多为村庄间联系的小路;整个基地和河流连接的道路不多,滨水可达性不强。河道以农业为主,两侧用地基本为农田和村落;下游靠近老城区段由于靠近城区,人为影响较大,通过人工筑坝扩大了水面,并设置了少量休闲设施。
2.1乡土资源的保护利用
在平邑浚河风光带规划设计中,对原有的杨树林原则上尽量予以保留,“适地适树”结合景区和场地的设置,根据每段的景观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丰富景观。水是浚河最直接可见的乡土资源,在设计中保护原有的湿地区域,保持湿地景观真实、自然又趋向生态。河道设计避免裁弯取直和护岸硬化,放缓河堤处理,尊重大自然自身对河床的调节功能。
石材景观小品图
2.2 大量使用地方性材料突出地域性特色
在平邑浚河风光带规划设计中,石材是平邑最廉价的原材料.可就地取材,而且石材有耐压、耐磨、防潮、防渗等特长,各种石头,如块石、毛石、片石等在设计中经过民间工艺的加工,可形成建筑外墙、艺术雕塑和景观小品等具有(如上图)极其丰富的质地效果。烧烤区更是发挥了石材的特点,把它用来砌筑石头房子、坐凳和其他石制设施小品。
以石为对
象,展示作为景观组织的线索。
2.3对原有文化,根据当代景观的需求,结台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出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形式
在平邑浚河风光带规划设计中,考虑平邑本身其有较浓厚的文化味,其主要文化底色为齐鲁文化和沂蒙文化。齐鲁文化表现了平邑的由来发展及在这块土地上发展的齐鲁文化和儒家文化,表现形式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沂蒙文化表现沂蒙老区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发展。孕育了革命老区的“沂蒙精神”,设计过程中以与风俗、宗教和文学艺术相关的人物、事件、作品等为蓝本或内容,通过文字雕刻、豳片展示等形式表现出来。
3 保护性设计
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干预与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护性设计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率先将生态学研究与景观设计紧紧联系到一起,并建立起科学的设计伦理观: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存离不开自然。以潭獐峡风景名胜区为例:
潭獐峡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如上图)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和云阳县境内,呈现剥蚀地貌,属方斗山山脉,多呈北东走向,地貌形态为溶丘沟、谷垄脊洼地,海拔普遍在550~1 000 m 范围内,最低点海螺口262 m ,最高点1 340 m 。峡谷两侧多为圆包山及单面山,为构造深蚀地貌——垄背中山洼地和深丘低山沟谷。
3.1 利用耦合方法研究分析
该景观设计利用构建耦合分析模型的方法对潭獐峡风景名胜区进行分析。耦合性越 高,景观游览规划应进行越强的控制,防止景观游览规划对景区资源造成破坏。
3.1.1 耦合分析的技术流程
选取潭獐峡风景名胜区10 m 间距的CAD 地形图,经过GIS 数据解译分析,配合收集于规划局以及万州区政府的土地利用、植被分布等位图,导人GIS 进行地理坐标配准并矢量化,建立GIS
数据库,对每个耦合因子分级分析完成单因子分析图,将各因子数据重分类并加权叠
加分析,完成综合分析图。
3.1.2耦合因子的选择及权重确定
一方面从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需求要素考虑,将地质地貌、水体、天象、气象、动植物等作为重要参考;另一方面,从景观游览体系考虑,将景源价值、科教娱乐等社会人文需求也作为参考取向之一。上述两者综合考虑选取了水体、地质地貌、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景源价值5个因子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因子在耦合性中的重要性不同,利用成对比较法计算各因子权重值。且根据权重值的计算方法得出因子权重值并对应耦合因子确定权重及主要耦合要素。
由单因子耦合分析图进行加权叠加可得综合耦合分析图(如上图) 。综合结果显示,潭獐峡风景名胜区游览规划耦合控制区域可分为3个层次:
1 严格控制区(一、二级) 。主要包括梨树乡以北磨芋湾、沙罐厂等、桃园峡至海螺峡水体区域、协力村西南区等。该区域对游人容量、游览设施、远期规划、旅游项目等进行严格控制。
2 限制控制区(三、四级) 。主要包括景区下体南北两翼地带,区域自西向东呈“U ”型分布。该区域对游人容量、游览设施、远期规划、旅游项目等有一定限制。
3 轻度控制区(五、六级) 。主要包括贯通景区东西两地现有道路部分周边区域、石龙至梨树乡一带、刘家湾至张家祠堂区域等。该区域可结合其他需要,分散布置游览规划基建设施。
3.2相应的景观设计:
风景区沿峡谷核心区域水体建立完善的防洪措施,限制设立必要的游览设施,
严禁设立
对风景区生态有破坏的大型建筑。就峡体现状存在的石漠化进行生态维护,减少地质变化和旅游带来的压力。此外,溪谷西侧地质变化较弱、地势相对平坦区域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娱乐游玩设施建设。
注重景观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潭獐峡风景名胜区与王二包自然保护区有部分重叠,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密集,制定景观游览规划时应严格限制该区域游览活动,部分区域除科考外应禁止进入,其他可利用区域也尽可能减少游览设施建设,以自然徒步游步道的形式,对古树名木、名胜古迹严格保护。同时,做好资源防护措施,加强防火、外来物种入侵防护等,以巩固生态良性循环。
4 恢复性设计
恢复性设计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恢复或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 ,没有毒物和其它有害物质的明显干扰,同时,已重建和恢复的生态系统,在合理的人为调控下,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服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恢复设计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水生生态系统(如湖泊、河流、湿地、海湾等) 和陆地生态系统(如废弃的工业区、矿区、水土流失地、荒漠化、盐渍化、退化的土地等) 。以河南省佳多琵琶寺水库湿地为例说明:
佳多琵琶寺水库型湿地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的西南部宜沟镇,水库库区的面积为81.8公顷,滩涂湿地面积为92.7公顷,因此水库型湿地的面积为174.5公顷。通过对琵琶寺水库湿地现状的分析得出,琵琶寺水库湿地面临多重生态危机,不仅表现在水体污染、水质质量较差、水体富营养化及水量减少等方面,也同样面临着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恶化、湿地退化等问题。
面对琵琶寺水库型湿地退化现状的现实,琵琶寺水库型湿地景观在进行恢复性设计时,从环保、生态、节能、经济、游憩等理念出发,通过各元素的恢复和部分节点的人性化设计,恢复和创造一个绿色自然集生态、休闲、娱乐、休憩于一身的湿地公园景观。
4.1景观恢复设计总体布局
琵琶寺水库型湿地本身结构的独特性表现在水库库区、人工湿地、自然湿地和防护林带上,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在水分、养分的循环上形成了特有的生态过程。因而,在对其进行恢复性设计时以水库型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功能特征为指导思想,以恢复水质、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并通过合理的组织交通路线和空间,
营建和创造人类游憩活动空间。
4.2分项恢复性设计
4.2.1水系恢复性设计
通过引入污水处理装置,截污、截磷控制等有效手段,减少和控制进入湿地和水体的污染物量,进而改善富营养化的水质,并结合其他恢复规划设计,逐步改善现有湿地生态结构,恢复其自我净化水质的能力,达到水体生态恢复的目标,促进整个湿地景观的恢复。
4.2.2植被恢复性设计
4.2.2.1植被选择原则:
1植物种类选择:乡土植物种类,耐盐碱力的植物种类,改善水质的植物种类,设定水位下的生存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具有美学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
2尽可能以群落为单位选择植物,选择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美学性和乡土化的植物群落。
3保护和尊重现有的植被形态,设计出体现琵琶寺水库型湿地特有的植物群落和植物景观。
4.2.2.2 分区设计
由于每个区域的具体水文特征和现状特征不一样,适应的植物种类也不一样,所以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分区进行恢复性设计。以功能分区为参考,琵琶水库型湿地景观恢复性设计植被恢复性设计也分为自然湿地区、人工湿地区、水库库区、自然防护林带四个区域进行。
4.2.3湿地土壤恢复设计
就湿地土壤现状来说,其恢复主要是土壤污染的治理和土壤肥力的提升。土壤污染的治理一方面通过植物达到净化土壤污染的目的,例如选择耐盐碱,耐风,且能适应硫化土壤类型的植被从其自身逐步改变到土壤本身,另一方面同时限制对土壤的人为污染。土壤肥力则通过微生物降解方法对其进行分解和处理,以达到水库库底淤泥的恢复。
4.2.4生物群落的恢复性设计
通过提供足够的饵料,提供隐蔽的繁殖或栖息场所和重新引入人工繁殖个体等对鸟类、鱼类和两栖类生物群落的恢复。
参考文献
雒明明,2009,寒地新农村乡土景观设计的研究
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2005,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朱金良,2006当代中国新乡土创作实践研究
王浩,孙新旺,2007,乡土景观元素在塑造地域性景观中的应用
李正睿,秦华,2016,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与游览规划耦合研究
刘颂,刘滨谊.2010,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研究——以无锡市区为例 吴郭泉,王文娜,刘加风.2008,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用地分类研究 仝桃,2012,水库型湿地景观恢复性设计研究--以琵琶寺水库项目为例 汤波,朱志华,魏甫,2014,以回归自然为重的西湖文化公园规划设计 陈宜瑜, 1995,中国湿地研究
于明,赵云朋,于中锋, 2007,加快生态建设从理念到理性的转变 郎慧卿,林鹏,陆健健, 1998,中国湿地研究和保护
于晓森.2007,浅谈植物生态学原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陈威,2006,乡村景观园林的形态构成及发展以浙江和安徽为例
李昉,2007,乡土化景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