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

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专业:地理科学

城市地理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

(湖北师范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0 )

摘要: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实现区域一体

化,是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武汉城市圈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在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化经验的同时,开拓一条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实现这一模式,需要在武汉城市圈内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布局,从而构建新型城市圈体系。本文分析了“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道路中人地矛盾、产业结构及城乡差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两型”角度提出土地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环境服务城市化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 “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

The new urbaniz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of wuhan city circle

Jiafei

The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hubei normal college, hubei Yellowstone 43500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type society", the wuhan

city circle must follow a new path of urbanization. Realize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is the wuhan city circle construction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 Wuhan city circl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other countries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a new path of urbanization. Achieve this model, need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wuhan city circle,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layout, to build a new urban circle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wo type society", the new urbanization road of wuhan city circle in contradicti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tc, and put forward from the Angle of "two type" land urba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concrete measur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services urbanization.

Key words: "two type society"in wuhan city circle of new urbanization

一、武汉城市圈

(一)城市圈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城市圈是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

域经济现象。建设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带动区域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宏观战略,也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条主干途径。城市圈是因区域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自然资源、政策支持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区域要形成城市圈应具备如下几个条件:

1. 城市化水平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城市等级体系合理,扩散地域宽广。 2.周边城市应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能够依托中心城市形成经济、社会文化上的融合性,推动经济一体化。

3.域内有较为发达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互补,具备不断创新和向高级化演变的能力。 (二)武汉城市圈的现状

武汉城市圈又称“1+8”,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指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咸宁、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既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又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2020年武汉城市圈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左右,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战略中心,随着武汉城市圈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与“以人为本,‘两型’优先、区域互补、统筹协调”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 工业规模不断的扩大,但新型工业化刚刚起步 从区域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现状看,武汉城市圈正处在工业化初中期的重化工业化发展时期。从整体情况来看,武汉城市圈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但同时,武汉城市圈现有的产业体系与规模较为庞大,产业结构也较为复杂,重化工业所占比例过大。武汉城市圈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经济增长仍然依赖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2.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但区域互补有待完善

在产业布局方面,近年来武汉城市圈通过完善产业规划,制定有关支持政策,加快了产业一体化进程,引导产业在圈域内合理分工布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四大产业集群。然而,武汉城市圈内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行业,而各城市间产业横向度极低,不利于区域产业互补和协作。

3. 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二元制结构压力仍然存在

武汉城市圈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包括基础设施、区域市场、产业布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武汉城市圈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城乡二元制结构,主要表现在:

城市圈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加大投入,农村居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仍然是各城市必须解决的共性问题。城市圈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仙桃也是1.9:1,最大的是黄石则为2.8:1。

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局统计数据

城乡社会事业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第一,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在规模、质量和财政资金投入总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农村社会事业内涵发展水平较低,制约着郊区社会事业发展质量的提高。 第三,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基本民生条件需要改善。

二、武汉城市圈的优势分析

(一)一个特大城市作为增长极

在武汉城市圈中,用了一幅“弓箭图”描绘了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如图中,武汉城市圈正处于箭和弓弦交会处,是这张“中国弓”的搭箭点和发力点。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

空间作为增长极,来带动经济发展。

(二)地理区位优势

武汉城市圈的核心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是全国的重要铁路枢纽,素有" 九省通衢" 之称。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处于优势位置,同时武汉城市圈内的九个城市同处荆楚文化区,语言、习俗相近。京广铁路与长江在武汉交汇,形成了密集的铁路网络。 (三)资源优势

武汉城市圈地区人口约3097万,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成本低。城市圈地处长江中游,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均达到地

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城市圈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0倍。武汉城市圈有取之不尽的物产及生物资源,素有渔米之乡美誉。武汉城市圈具有较发达的科技与教育优势,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其城市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位。

三、武汉城市圈存在的劣势

(一) 城市用地的扩张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的加快,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用于城市建设,所以要求必须实行耕地保护政策。武汉城市圈以武汉市为首的九个城市中,城市化进程中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如。

由上表可以看出耕地总量是有限的,而武汉城市化率和耕地减少量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此可以得出城市化进程加剧了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城市化水平各不相同,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不同,但新型城市化进程中都面临人地矛盾的重要问题。

(二)城市化率的提高与城乡差距扩大的矛盾

武汉城市圈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共有的现象,和国内其它地区相似,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及教育等方面。造成武汉城市圈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中国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强等。通过下表可以看出,2007 年除咸宁市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外,其他八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表武汉城市圈2006、2007 年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比较

注:比值=城镇/农村,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07、2008 年卷,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三)武汉城市圈缺乏有带动功能的副中心城市

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覆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潜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从武汉城市圈的结构看,9个城市中武汉市“鹤立鸡圈”,首位度出奇的高。如下表所示:

表武汉城市圈不同城市规模的分布

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2006年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共有特大城市1个武汉市,大城市1个,即为黄石市;中等城市有7个,从上表还可以看出:

1. 武汉城市圈内城市规模出现畸形,按照城市规模划分的标准,其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数量较少,大部分城市为中等城市,这样就出现了断层现象,是一种不利于整体发展的模式。 2. 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的城市首位度过高,即武汉与次级核心城市黄石的人口规模差别较大,某种程度上这中情况在利于城市圈的整体发展。“虹吸”效应明显,形成所谓武汉“一枝独大”的现象。一方面是武汉周边地区由于“循环累积因果”效应而始终处于贫困陷阱,无法发展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配套产业;另一方面造成武汉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

四、发展武汉城市圈的建议

新型城市化不仅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需要,还是一种资源配置高效、环境和谐友好的城市化方式。武汉城市圈以全省33%的土地承载了一半的人口,资源压力相对较大,因此需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两型”标准下,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道路可以归结为“资源、产业、城乡、环境”四个主要方面的问题,据此可以初步构建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机制体系,如图1 所示。“两型”背景下,武汉城市圈要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作为新型城市化社会的核心思想和根本目标,重点从结构、技术、制度和体制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综合分析,从土地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环境服务城市化四个方面提出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图“两型”思想下的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机制体系

(一)继续加强武汉的核心城市地位

武汉是武汉城市圈内唯一的大城市,与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相比,武汉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规模都是其它城市所不能及的。然而,武汉城市圈要发展成为国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不能驻足于目前的规模。由于目前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珠江角洲城市圈以及京津唐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上海、广州、北京等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武汉,所以武汉要带动城市圈的总体发展,起到真正的强辐射力作用,就必须在巩固现有的核心地位的基础上继续做大,真正起到强辐射力作用。 (二)协调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融合

统一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要考虑到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要考虑到其它区域产业结构的分工和变化状况,并遵循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指导。一方面要创造公正、合理、高效的市场运行环境,以资本为纽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武汉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 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各城市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另一方面要发展产业集群,包括电子信息、钢铁、汽车制造等产业,加快武汉农产品营销中心建设, 发展壮大区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群,提高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和协调性。 (三)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目标。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保障体系。目前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城乡二元分割局面的根本原因,它不仅增加了劳动力的交易成本,而且造成劳动者先天性不平等身份。户籍制度改革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消除城乡保障体系的差距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措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城乡信息交换和流通,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联动。 (四)根治污染,促进城市圈生态和谐,构建环境服务城市化体系

城市圈生态和谐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区域一体化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整合优化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武汉城市圈9 个城市应统一协调和规划,改善圈域环境,根治环境污染。①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新型城市化要倡导绿色建筑,将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提高城市居住适宜性。②保护水资源,从源头防止水体污染,根治大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结语: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管理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它不仅是实现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更重要是能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全面的发展的最终目的。农民通过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断积累生态知识,丰富生态情感,最提高参与水平,形成具有科学、系统的“生态知识”,合法、理性的“生态行为”、丰满、完善的“生态人格”的新型农民。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全面发展相互推进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农村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利于农民的人格健全与全面的发展,而农民的人格健全与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和谐,“两型”是新型城市化的最终建设目标,城市化只有符合“两型”的要求才能实现真正的“新型”。因此,武汉城市圈要以“两型”建设为基本,创新思想,走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夏永祥. 论资源节约型城市化道路[J ]. 城市问题,2008(2).

[2] 于卫东.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56-61. [3] 黄爱宝. 生态型政府构建与生态公民养成的互动方式[J].南京社会科学

[4]邹宇. 武汉城市圈“以小带大”的推进战略及方式[D].武汉学刊 .2008年第6期 31页 [5] 湖北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武汉城市圈功能提升研究[J].江汉论坛.2007年12月

[6] 武汉市经济研究所. 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崛起中的作用及前景设计[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2期

[7]《湖北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年

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专业:地理科学

城市地理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

(湖北师范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0 )

摘要: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实现区域一体

化,是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武汉城市圈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在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化经验的同时,开拓一条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实现这一模式,需要在武汉城市圈内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布局,从而构建新型城市圈体系。本文分析了“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道路中人地矛盾、产业结构及城乡差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两型”角度提出土地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环境服务城市化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 “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

The new urbaniz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of wuhan city circle

Jiafei

The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hubei normal college, hubei Yellowstone 43500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type society", the wuhan

city circle must follow a new path of urbanization. Realize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is the wuhan city circle construction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 Wuhan city circl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other countries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a new path of urbanization. Achieve this model, need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wuhan city circle,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layout, to build a new urban circle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wo type society", the new urbanization road of wuhan city circle in contradicti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tc, and put forward from the Angle of "two type" land urba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concrete measur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services urbanization.

Key words: "two type society"in wuhan city circle of new urbanization

一、武汉城市圈

(一)城市圈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城市圈是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

域经济现象。建设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带动区域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宏观战略,也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条主干途径。城市圈是因区域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自然资源、政策支持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区域要形成城市圈应具备如下几个条件:

1. 城市化水平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城市等级体系合理,扩散地域宽广。 2.周边城市应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能够依托中心城市形成经济、社会文化上的融合性,推动经济一体化。

3.域内有较为发达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互补,具备不断创新和向高级化演变的能力。 (二)武汉城市圈的现状

武汉城市圈又称“1+8”,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指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咸宁、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既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又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2020年武汉城市圈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左右,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战略中心,随着武汉城市圈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与“以人为本,‘两型’优先、区域互补、统筹协调”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 工业规模不断的扩大,但新型工业化刚刚起步 从区域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现状看,武汉城市圈正处在工业化初中期的重化工业化发展时期。从整体情况来看,武汉城市圈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但同时,武汉城市圈现有的产业体系与规模较为庞大,产业结构也较为复杂,重化工业所占比例过大。武汉城市圈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经济增长仍然依赖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2.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但区域互补有待完善

在产业布局方面,近年来武汉城市圈通过完善产业规划,制定有关支持政策,加快了产业一体化进程,引导产业在圈域内合理分工布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四大产业集群。然而,武汉城市圈内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行业,而各城市间产业横向度极低,不利于区域产业互补和协作。

3. 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二元制结构压力仍然存在

武汉城市圈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包括基础设施、区域市场、产业布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武汉城市圈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城乡二元制结构,主要表现在:

城市圈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加大投入,农村居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仍然是各城市必须解决的共性问题。城市圈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仙桃也是1.9:1,最大的是黄石则为2.8:1。

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局统计数据

城乡社会事业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第一,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在规模、质量和财政资金投入总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农村社会事业内涵发展水平较低,制约着郊区社会事业发展质量的提高。 第三,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基本民生条件需要改善。

二、武汉城市圈的优势分析

(一)一个特大城市作为增长极

在武汉城市圈中,用了一幅“弓箭图”描绘了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如图中,武汉城市圈正处于箭和弓弦交会处,是这张“中国弓”的搭箭点和发力点。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

空间作为增长极,来带动经济发展。

(二)地理区位优势

武汉城市圈的核心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是全国的重要铁路枢纽,素有" 九省通衢" 之称。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处于优势位置,同时武汉城市圈内的九个城市同处荆楚文化区,语言、习俗相近。京广铁路与长江在武汉交汇,形成了密集的铁路网络。 (三)资源优势

武汉城市圈地区人口约3097万,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成本低。城市圈地处长江中游,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均达到地

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城市圈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0倍。武汉城市圈有取之不尽的物产及生物资源,素有渔米之乡美誉。武汉城市圈具有较发达的科技与教育优势,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其城市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位。

三、武汉城市圈存在的劣势

(一) 城市用地的扩张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的加快,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用于城市建设,所以要求必须实行耕地保护政策。武汉城市圈以武汉市为首的九个城市中,城市化进程中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如。

由上表可以看出耕地总量是有限的,而武汉城市化率和耕地减少量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此可以得出城市化进程加剧了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城市化水平各不相同,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不同,但新型城市化进程中都面临人地矛盾的重要问题。

(二)城市化率的提高与城乡差距扩大的矛盾

武汉城市圈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共有的现象,和国内其它地区相似,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及教育等方面。造成武汉城市圈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中国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强等。通过下表可以看出,2007 年除咸宁市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外,其他八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表武汉城市圈2006、2007 年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比较

注:比值=城镇/农村,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07、2008 年卷,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三)武汉城市圈缺乏有带动功能的副中心城市

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覆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潜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从武汉城市圈的结构看,9个城市中武汉市“鹤立鸡圈”,首位度出奇的高。如下表所示:

表武汉城市圈不同城市规模的分布

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2006年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共有特大城市1个武汉市,大城市1个,即为黄石市;中等城市有7个,从上表还可以看出:

1. 武汉城市圈内城市规模出现畸形,按照城市规模划分的标准,其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数量较少,大部分城市为中等城市,这样就出现了断层现象,是一种不利于整体发展的模式。 2. 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的城市首位度过高,即武汉与次级核心城市黄石的人口规模差别较大,某种程度上这中情况在利于城市圈的整体发展。“虹吸”效应明显,形成所谓武汉“一枝独大”的现象。一方面是武汉周边地区由于“循环累积因果”效应而始终处于贫困陷阱,无法发展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配套产业;另一方面造成武汉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

四、发展武汉城市圈的建议

新型城市化不仅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需要,还是一种资源配置高效、环境和谐友好的城市化方式。武汉城市圈以全省33%的土地承载了一半的人口,资源压力相对较大,因此需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两型”标准下,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道路可以归结为“资源、产业、城乡、环境”四个主要方面的问题,据此可以初步构建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机制体系,如图1 所示。“两型”背景下,武汉城市圈要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作为新型城市化社会的核心思想和根本目标,重点从结构、技术、制度和体制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综合分析,从土地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环境服务城市化四个方面提出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图“两型”思想下的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机制体系

(一)继续加强武汉的核心城市地位

武汉是武汉城市圈内唯一的大城市,与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相比,武汉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规模都是其它城市所不能及的。然而,武汉城市圈要发展成为国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不能驻足于目前的规模。由于目前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珠江角洲城市圈以及京津唐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上海、广州、北京等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武汉,所以武汉要带动城市圈的总体发展,起到真正的强辐射力作用,就必须在巩固现有的核心地位的基础上继续做大,真正起到强辐射力作用。 (二)协调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融合

统一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要考虑到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要考虑到其它区域产业结构的分工和变化状况,并遵循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指导。一方面要创造公正、合理、高效的市场运行环境,以资本为纽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武汉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 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各城市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另一方面要发展产业集群,包括电子信息、钢铁、汽车制造等产业,加快武汉农产品营销中心建设, 发展壮大区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群,提高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和协调性。 (三)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目标。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保障体系。目前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城乡二元分割局面的根本原因,它不仅增加了劳动力的交易成本,而且造成劳动者先天性不平等身份。户籍制度改革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消除城乡保障体系的差距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措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城乡信息交换和流通,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联动。 (四)根治污染,促进城市圈生态和谐,构建环境服务城市化体系

城市圈生态和谐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区域一体化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整合优化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武汉城市圈9 个城市应统一协调和规划,改善圈域环境,根治环境污染。①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新型城市化要倡导绿色建筑,将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提高城市居住适宜性。②保护水资源,从源头防止水体污染,根治大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结语:

农民参与农村环境管理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它不仅是实现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更重要是能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全面的发展的最终目的。农民通过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断积累生态知识,丰富生态情感,最提高参与水平,形成具有科学、系统的“生态知识”,合法、理性的“生态行为”、丰满、完善的“生态人格”的新型农民。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全面发展相互推进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农村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利于农民的人格健全与全面的发展,而农民的人格健全与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和谐,“两型”是新型城市化的最终建设目标,城市化只有符合“两型”的要求才能实现真正的“新型”。因此,武汉城市圈要以“两型”建设为基本,创新思想,走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夏永祥. 论资源节约型城市化道路[J ]. 城市问题,2008(2).

[2] 于卫东.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56-61. [3] 黄爱宝. 生态型政府构建与生态公民养成的互动方式[J].南京社会科学

[4]邹宇. 武汉城市圈“以小带大”的推进战略及方式[D].武汉学刊 .2008年第6期 31页 [5] 湖北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武汉城市圈功能提升研究[J].江汉论坛.2007年12月

[6] 武汉市经济研究所. 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崛起中的作用及前景设计[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2期

[7]《湖北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年


相关文章

  •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
  • 附件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5年4月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发展背景................................. ...查看


  • [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专题
  • 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司司长孔泾源:目前全国已有六大类型共10个综合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的举措.它是我国改 ...查看


  •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
  • 中共武汉市委关于 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3日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科学制定和实施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对于全面实施中部率 ...查看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责任编辑:肖学盛 2015.4.7星期二 美术编辑:程亮 深度报道07 长江中游城市群 发展规划获批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 ...查看


  • 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 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简新华, 向琳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新世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相同,是一条由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 ...查看


  • 中国20大城市群规划启动20150407
  • 中国四个自贸区和20大城市群规划启动:看看有你的家乡吗(图)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FGDG 是指由国家指定的交易贸易区,比世贸组织相关规定更加优惠的贸易安排:[1] 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内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 ...查看


  • 环长株潭城市群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 ● 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强化长沙.武汉.南昌中心城市地位 ● 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 ...查看


  •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优惠政策研究--WX
  • 优惠政策研究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优惠政策研究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的举措.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继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后建立 ...查看


  • 科技创新引领者 中部崛起新引擎
  •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建设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会议精神,切实加快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步伐,今年5月6日,省委召开常委会,决定成立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工作协调小组,指导武汉未来科技城的建设:李鸿忠书记要求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