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的试用期很快过去,从采油一线岗位转换二线编辑岗位,在此期间,我了解了编辑部的岗位职责,并逐渐熟悉了编辑工作的各项工作内容。在这三个月内,我不仅感受到了编辑部融洽的氛围,还学到了期刊编校等过程中的许多知识。作为一名实习英文编辑,我学到了更多石油专业英语词汇用语,对编辑行业知识也有所了解。除此之外,还了解了编辑部一些其他的日常事项。
每一期杂志从编辑到发行的过程大致为:原稿编辑—>印刷厂排版—>二校—>印刷厂修改排版—>三校—>印刷厂修改排版—>彩印—>校对—>印刷—>发行。
一篇稿件我负责的主要是摘要及图表名的翻译,作为英语专业的我,对语法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但由于涉及石油这个专业性领域,词汇量的欠缺,是我刚踏上这一岗位时的难点。在这三个月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查阅以往期刊、其他石油专业权威期刊,石油专业技术词典,以及借助知网翻译助手,不仅增加了词汇量,对词汇组成模式也有了些把握。通过向同事请教或直接咨询作者,能够对原文中石油名词的理解更准确,翻译时用词更恰当。一次翻译过程中,遇到了“一源一汇”这个词,以前没见到过,查阅词典等没有这类词汇,自己想了半天,又怕把握错了词的意思,犹豫了很久。后来听同事的建议给作者打了电话请教了一下,“一口注水井注一口采油井”作者回答的时间可能都没超过3秒钟,我自己却纠结了很久。翻译也是需要很仔细的,有一次,我将“长庆”看成了“大庆”,翻译到后面的省市时觉察到不对,回头一看,原来是看错了一个字,这就隔了十万八千里去了。作为对作者的尊重,在翻译作者名时不能出错,复姓和前后鼻音等要注意到,比如“欧阳雪”应写作“Ouyang Xue”而不能写为“Ou Yangxue”,“斌”的拼音是“bin ”而不是“bing ”。翻译时对意思的把握也很重要,有些文章一句话可能很长,但可以分成好多个意思,翻译时就可以分成短句,意思明确清晰。
印刷厂排版完成后,便开始校对工作。校对的重要性是无语伦比的,三次校对需要检查很多东西,除内容外,还要注意很多格式等细节上的东西。不出错是该尽的义务,只有印刷错误才是印刷厂的错,其他出错的地方一律是自己的责任,所以要倍加负责。校对过程需要细心、耐心、专心才能保证杂志最后的质量。第五期二校时,看完了几篇文章后,我突然发现有一篇文章的表名字体用错了,迅速将前几篇翻阅了一遍,发现之前对图表名只是检查了内容,漏了几处表名字体用错的地方。后来和同事交流,才了解到校对也是要总结方法的,比如将检查内容,检查字体格式,检查大小写等分门别类各归为一项,将每一项过一遍。这种方法看似繁琐,但相较于通篇查看能保证每项不遗漏,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提高了效率。
在编辑部,除编辑工作外,还需要做一些其他事情。每期发行后,需要给作者、审稿专家等汇稿费、审稿费。这同样是件细致的工作。填写汇款单就要特别注意,人名不能有偏旁部首的错误,不然收款人没法取,平白添了很多麻烦。
实习期间,我还做了几篇翻译和排版。一次水力压裂方面的翻译,刚开始对压裂不了解,很多词直接查词典翻译过去,感觉很不通顺。当遇到一些词有好几个意思的时候,有时会拿不准选哪个词。后来去阅览室借了两本关于压裂、压裂酸化工艺的书看了一下,做起来就顺手多了。还有一次做的一篇演讲稿的翻译,我在网上搜了演讲视频,边听边翻,可能会费点时,但对文意的理解,以及对气氛把握很有好处。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还需要加注平时的积累。在参与的生产研究项目报告汇编排版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word 知识。开始时也是觉得比较简单的事情,每篇弄完,复制粘贴放在一起就好了。但当真正这样做后,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图在这一页,图名跑到下一页了,还有出现了好多其他问题。页数也要控制,后来又不断压缩,调整。本来预计两三天能完成的工作,拖了好几天才做掉。
有的时候事情一下子都聚在一起了,会有些手忙脚乱的感觉,在工作安排上我还比较欠缺,在以后工作中我会尽量调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拓展学习相关知识内容,比如学习排版用的方正飞腾软件,艺多不压身。在实习期间,我感觉到在校对和印刷厂排版修改过程中,会有沟通不到的地方,有时我们的修改稿送去印刷厂会有未改出的情况发生,如果我们自己掌握这些技能,应该对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对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我也要给自己制定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并加以实现。
三个月的试用期很快过去,从采油一线岗位转换二线编辑岗位,在此期间,我了解了编辑部的岗位职责,并逐渐熟悉了编辑工作的各项工作内容。在这三个月内,我不仅感受到了编辑部融洽的氛围,还学到了期刊编校等过程中的许多知识。作为一名实习英文编辑,我学到了更多石油专业英语词汇用语,对编辑行业知识也有所了解。除此之外,还了解了编辑部一些其他的日常事项。
每一期杂志从编辑到发行的过程大致为:原稿编辑—>印刷厂排版—>二校—>印刷厂修改排版—>三校—>印刷厂修改排版—>彩印—>校对—>印刷—>发行。
一篇稿件我负责的主要是摘要及图表名的翻译,作为英语专业的我,对语法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但由于涉及石油这个专业性领域,词汇量的欠缺,是我刚踏上这一岗位时的难点。在这三个月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查阅以往期刊、其他石油专业权威期刊,石油专业技术词典,以及借助知网翻译助手,不仅增加了词汇量,对词汇组成模式也有了些把握。通过向同事请教或直接咨询作者,能够对原文中石油名词的理解更准确,翻译时用词更恰当。一次翻译过程中,遇到了“一源一汇”这个词,以前没见到过,查阅词典等没有这类词汇,自己想了半天,又怕把握错了词的意思,犹豫了很久。后来听同事的建议给作者打了电话请教了一下,“一口注水井注一口采油井”作者回答的时间可能都没超过3秒钟,我自己却纠结了很久。翻译也是需要很仔细的,有一次,我将“长庆”看成了“大庆”,翻译到后面的省市时觉察到不对,回头一看,原来是看错了一个字,这就隔了十万八千里去了。作为对作者的尊重,在翻译作者名时不能出错,复姓和前后鼻音等要注意到,比如“欧阳雪”应写作“Ouyang Xue”而不能写为“Ou Yangxue”,“斌”的拼音是“bin ”而不是“bing ”。翻译时对意思的把握也很重要,有些文章一句话可能很长,但可以分成好多个意思,翻译时就可以分成短句,意思明确清晰。
印刷厂排版完成后,便开始校对工作。校对的重要性是无语伦比的,三次校对需要检查很多东西,除内容外,还要注意很多格式等细节上的东西。不出错是该尽的义务,只有印刷错误才是印刷厂的错,其他出错的地方一律是自己的责任,所以要倍加负责。校对过程需要细心、耐心、专心才能保证杂志最后的质量。第五期二校时,看完了几篇文章后,我突然发现有一篇文章的表名字体用错了,迅速将前几篇翻阅了一遍,发现之前对图表名只是检查了内容,漏了几处表名字体用错的地方。后来和同事交流,才了解到校对也是要总结方法的,比如将检查内容,检查字体格式,检查大小写等分门别类各归为一项,将每一项过一遍。这种方法看似繁琐,但相较于通篇查看能保证每项不遗漏,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提高了效率。
在编辑部,除编辑工作外,还需要做一些其他事情。每期发行后,需要给作者、审稿专家等汇稿费、审稿费。这同样是件细致的工作。填写汇款单就要特别注意,人名不能有偏旁部首的错误,不然收款人没法取,平白添了很多麻烦。
实习期间,我还做了几篇翻译和排版。一次水力压裂方面的翻译,刚开始对压裂不了解,很多词直接查词典翻译过去,感觉很不通顺。当遇到一些词有好几个意思的时候,有时会拿不准选哪个词。后来去阅览室借了两本关于压裂、压裂酸化工艺的书看了一下,做起来就顺手多了。还有一次做的一篇演讲稿的翻译,我在网上搜了演讲视频,边听边翻,可能会费点时,但对文意的理解,以及对气氛把握很有好处。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还需要加注平时的积累。在参与的生产研究项目报告汇编排版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word 知识。开始时也是觉得比较简单的事情,每篇弄完,复制粘贴放在一起就好了。但当真正这样做后,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图在这一页,图名跑到下一页了,还有出现了好多其他问题。页数也要控制,后来又不断压缩,调整。本来预计两三天能完成的工作,拖了好几天才做掉。
有的时候事情一下子都聚在一起了,会有些手忙脚乱的感觉,在工作安排上我还比较欠缺,在以后工作中我会尽量调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拓展学习相关知识内容,比如学习排版用的方正飞腾软件,艺多不压身。在实习期间,我感觉到在校对和印刷厂排版修改过程中,会有沟通不到的地方,有时我们的修改稿送去印刷厂会有未改出的情况发生,如果我们自己掌握这些技能,应该对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对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我也要给自己制定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并加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