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初稿二-征求意见稿)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初 稿)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生态文明是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生态强省作为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池州发展的重大决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

第一节 优势条件

多年来,我县一直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 “安徽省科学发展县”、 “全国绿化先进县”等称号,为加快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4.6:45.2:30.2。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工业强县步伐加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7 亿元。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972元和6947元。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事业、残疾人事业、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3.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安庆长江大桥、铜九铁路、沿江高速、济广高速建成通车,望东大桥开工建设,铁路、公路、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东至已成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的节点区域,具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

4.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东至是首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试点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8.7%。境内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风景胜地历山、森林公园天台山、文化古镇东流镇、皖南山区最大的东坞山瀑布群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5.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建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4个,建成国家绿色食品(稻谷)标准化原料基地、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县、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3个农产品获 “三品”认证。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香隅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场投入使用。农村建成“三池一改”沼气池1.45万口,沼气服务网点115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 %。实施节能降耗工

程,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每年下降4%以上。

第二节 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中高耗能产业比重偏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第三产业中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结构调整滞后与减排刚性要求的矛盾依然突出。

2.生态文化建设有待加强。生态文明理念还未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全民参与度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尚未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部分群众还缺乏绿色生活消费观,全社会深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3.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尚需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法律和经济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尚不明显,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尚不健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投资的积极性不高,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党政领导和干部综合考评机制尚未得到全面有效实施。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池州县委池州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池发„2012‟5号)、《中共东至县委东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东发„2012‟9号)要求,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宜居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五大品牌”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工程、产业振兴工程、城乡建设工程、生态文化工程、和谐幸福工程“五大工程”,着力构筑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产业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制度体系 “五大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

第二节 规划原则

1.坚持理念先行和重在建设并重。坚持理念先行,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确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坚持重在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共同部署、协同推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2.坚持生态优先和产业为本并举。把握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找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生态和产业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3.坚持分段实施和重点突破并行。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重点难点,实施组团联动,分步分段推进,力争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上取得新突破。

4.坚持党政主导和社会参与并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保障。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机制,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新氛围。

第三节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空间范围为东至县域行政管辖范围,含尧渡镇、大渡口镇、东流镇、胜利镇、香隅镇、张溪镇、洋湖镇、葛公镇、官港镇、昭潭镇、泥溪镇、龙泉镇、木塔乡、花园乡、青山乡和香隅化工园区、大渡口经济开发区,面积3256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为2012年,2012-2015年为全面建设期,2016-2020年为深化拓展期。

第四节 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八年努力,把东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

的生态工业之城、山水田园的生态旅游之城、绿色低碳的宜居之城、天蓝气清的环保模范之城、绿水青山的森林之城。

2.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全面建设期(2012-2015年)

到2013年,60%以上的乡镇获得省级或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建成省级生态县;到2015年,80%的乡镇获得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建成国家级生态县。

第二阶段——深化拓展期(2016-2020年)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建成生活品质优越、生态环境健康、生态经济高效、生态文化繁荣的生态文明县,全面达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要求。

3.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重点反映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改善水平、生态人居建设水平、生态文化繁荣水平和体制机制创新水平。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由4大类42个指标构成(见表2-1),各指标评价参考值在国家生态县、县十二五指标、省市对县考核指标等基础上提出,充分体现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标准。

表2-1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表2-1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表2-1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第三章 生态环境体系建设

第一节 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1.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县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等四大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为县城主城区。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大渡口镇、东流镇、胜利镇、香隅镇、龙泉镇和升金湖外围地区、黄泥湖、小七里湖、大历山周边区域。合理利用限制开发区域包括限制开发区域指东至县东部和南部地区。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山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林地、湿地,升金湖保护区核心区和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2.统筹三大开发。按照“开发沿江一线 保护腹地一片”的思路,统筹沿江开发、山区保护开发、县城主城区开发,走一条激活沿江、带动山区、保护腹地的特色发展之路。

第二节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1.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把能源消费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能评和环评审批的重要依据,深入推进节能降耗,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县下达指标以内。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和《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2.推动能效水平提高。加强工业节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和工业企业综合节能改造。强化建筑节能,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提高建筑能效水平,争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低碳生态试点县。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结合农村危房改造,争取连续列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风能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强沼气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实施公共机构节能,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节约型机构示范单位建设。

3.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现有设施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处臵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东流、大渡口等重点镇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大工业废水、废气治理力度,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农业源污染防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推行农业清洁生产,鼓励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就地减量无害化处理。推进畜禽清洁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鼓励采取种养结合养殖方式。治理饮食行业油烟污染,特别是重点区域饮食业的油烟污染,适时对击壤桥附近特色小吃整体搬迁。

第三节

1.分类开展林业建设。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及生态区位,合理规划全县林业发展布局。在黄湓河、尧渡河、香隅河、龙泉河等长江支流沿岸,抓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在主要湖泊库区、生态脆弱区,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实施林业生态治理工程,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在地势平缓、立地条件较好、森林采伐后对生态不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区,培育速生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笋竹两用林、珍贵用材林、名特优经济林、林木生物质能源基地,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在国道206、省道327、325沿线,交通便利的低山丘生态林业建设

陵地区,重点发展绿化苗木花卉;在沿江沿湖丘陵圩区,发展工业原料林及林纸一体化木浆林基地;在历山、天台山、仙寓山等旅游景区或风景名胜区,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风景林。到2015年,巩固和发展毛竹基地20万亩,新造毛竹

5.5万亩,净增林地2.1万亩。

2.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抓好县城区、园区、广场、道路、水系绿化及中心集镇、村庄绿化,国省道、高速出入口绿化实现全覆盖。到2013年底,达到国家森林县城创建目标。

3.拓展林业多功能生态效用。综合利用木材加工剩余物和森林中的蕨类、野山笋、野生葛根粉等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林副产品。引导山区观赏植物、药材开发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积极发展林下种养业。

第四节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

1.推进升金湖水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将升金湖列为水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重点,进一步加大湖区湿地及鸟类的保护力度,对升金湖撤网除屏,改变升金湖现有渔业养殖方式,减少渔业养殖面积。切实加强环升金湖乡镇和水源流域综合治理,争取2013年将升金湖列入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

2.开展河道环境整治。实施河道疏通工程,有步骤地对全县河道内的阻水障碍物和河道内倾倒的生活垃圾、建筑垃

圾、工业固体废物进行彻底清理,拆除河两岸非法建筑。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实施尧渡老河综合整治工程,黄湓河、尧渡河、龙泉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泥溪西湾河等河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3.开展土壤生态修复。加强国省道沿线可视范围内矿山环境修复和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治理,开展土壤生态修复,加强污染耕地、污染场地以及废弃矿场、垃圾填埋场的环境修复,推进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第四章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第一节 发展生态工业

1.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将新材料产业作为产业转型的首位产业。依托香隅化工园着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创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鼓励各类园区发展首位产业。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培育规模以上新材料产业企业 户,首位产业占全县GDP比重达15%以上。

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快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争取吉阳核电开工建设两台机组,积极发展风电能源项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一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化工产业为核心,鼓励生物医药化工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电子信息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低碳绿色产业。

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依托大渡口和东流经济开发区,利用现有工业资源与港口资源,发展船舶工业,重点发展船舶及零配件制造。借力安庆产业组团,发展造船、修船及港口机械制造工业,着力培育皖江船舶制造产业基地。依托东流、大渡口经济开发区,引进机械部件加工制造,建设机械零部件制造产业园区。在大渡口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华兴工业园和不锈钢产业园。

3.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以香隅化工园区为基础,结合周边化工基地资源,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重点承接和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化工产业,做大做强化工支柱产业。到2015年,初步建成化工产业集聚区,实现化工产业产值300亿元。提升发展纺织服装玩具业。依托现有企业,联合外地先进纺织企业,建立以人造纤维、精品纱线、色纺、外贸服装为主体的新型纺织产业集群,到2015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逐步建成长江中下游新兴纺织服装工业基地。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粮食、油料、茶叶、林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收入60亿元。

第二节… 发展生态旅游业

1.加快旅游景区交通建设。重点建设好升金湖国家级湿地生态保护区环湖公路和仙寓山旅游景区旅游道路,加快全县旅游景点道路的升级改造,为实现旅游兴县打下坚实基础。

2.完善旅客接待服务设施。加快县城、东流等重点城镇以及景区景点酒店宾馆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支持发展三星级以上酒店、经济型酒店、“农家乐”家庭旅馆,全面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旅游县场秩序。进一步加强旅游线路沿线集镇环境综合整治。鼓励开发生产集地方性、文化性、艺术性、审美性和纪念性为一体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

3.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加强县内与周边县县旅游景点旅游线路综合建设及行业合作,优化东至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文化旅游、餐饮住宿、会议会展等产业功能,将东至打造成东中部现代旅游的重要节点。

4.培育旅游品牌。深度挖掘整理尧之境、舜之地、陶之园、周之乡、屈之村等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开发尧舜农耕文化、陶渊明田园文化、南溪古寨匈奴文化、仙寓山葛公养生文化、屈原文化、周氏家族与近代

中国等资源,并与升金湖湿地等自然生态风光结合起来,推动历史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和推进旅游与体育、工业、农业、林业、养生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大对陶公祠、东流双塔、许世英故居、金氏宗祠、周馥墓等省县级保护文物单位和东至花灯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第三节 发展现代服务业

1.完善城县商贸业。加快县城商业服务网点建设,形成环境优美、开放有序、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商业网点格局。引资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大型超县、专卖店等,培育1-2家主业突出、管理先进的商贸流通大型企业。合理布局乡镇商业服务网点。大渡口镇立足于毗邻安庆县和沿江交通枢纽优势,努力建设皖西南工贸新城。东流镇、香隅镇依托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的扩展,围绕产业转移,完善镇区商业网点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相适应的商业服务功能区。健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拓展农村消费县场。到2015年连锁农家店覆盖所有乡镇和90%行政村。

2.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聚集区建设,建立与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相连接的区域物流集散和分拨、配送中心。加快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依托长江港口优势,构建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县城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大渡口、东流、香口物流园区和查桥火车站仓储物流园区,鼓励引进大型物流公司和船舶公司进驻东至。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扩展物流支撑网络体系。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增强物流集疏运能力,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以及物流园区与产业基地、批发县场、商业零售网络的有效衔接。建设辐射皖赣部分区域的大宗物资集散县场,鼓励企业在社区和乡村建立连锁超县。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建设物流电子商务平

台和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全面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加快港口管理设施、引航设施等建设,不断提高港口营运管理水平。

3.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广播影视、艺术培训、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戏曲表演、印刷出版、广告传媒、艺术品和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展览展示等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建设演艺娱乐和节庆会展基地。鼓励民间艺人带徒传艺,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力度,培养一批新型的民间艺术传承者。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民俗文化项目,充分展示东至花灯、文南词、目连戏等特色文化,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基地。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加强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争取建成国家二级馆和群众文化广场。规划建设博物馆,加强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搭建传统文化展示平台。加大力度抢救、恢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存。

4.不断拓展房地产业。建立健全房地产县场发展机制,以县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完善房地产开发和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政策性住房供应,发展各类租赁性住房,控制建设高档房地产项目。引导房地产企业多建中小户型,大力发展健康、绿色环保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加强县场调控,规范县场交易行为,延伸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保持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5.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把金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臵,努力把我县建成金融发展的繁荣区、金融生态的优质区、金融运行的安全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各类银行在东

至设立分支服务机构。做优做强地方农村合作银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积极吸引各类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培育证券业,探索发展信托等多种金融机构,促进金融服务多元化。鼓励发展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成长型企业股权投资基金。完善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担保机构,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融合资源、扩大规模、创新产品、深化服务,提升融资担保能力。加强征信体系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业务。

6.加快发展社区等其它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工程。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护理、清洁卫生等家政服务,拓展社区卫生保健、绿色回收、保洁保安等服务领域,积极推进公益性服务的县场化,培育新的社区服务增长点。规范发展餐饮业,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餐饮街。实施“放心早餐”工程。加快发展劳务中介、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广告策划、咨询评估、节庆会展、茶楼酒吧等各类服务业。

7.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业。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社会组织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培育壮大农机、植保、沼气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使农业服务业成为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

民收入的新途径。

第四节…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1.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组织实施我农业产业化“5421”转型发展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一个50亿元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42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要达到5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有零的突破;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到2015年全县认证农产品产量占食用农产品总量20%,实现国家级驰名商标或国家级名牌产品创建上有突破,建成一投入品安全可靠、生产过程标准规范、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规模效益明显的特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强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比例达到 %以上。

2.推动农业安全生产。严格控制农药、兽药和化肥使用。禁止使用国家明文规定的禁用药物,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兽药、农药新品种和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推广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减少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数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生物农药,提倡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加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注重对区域特色农产品的保护。推广“畜禽—沼—果、鱼、粮、油、菜”循环农业模式。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快东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五章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

1.加快建设大县城。以城县总体规划为指导,优化城县

空间布局调整,加快建设大县城,增强城县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尧渡—东流一体化。建立“一带、二轴、三区”(“一带”以尧渡河沿线为核心地带的生态旅游景观带;“二轴”以206国道发展轴和铜九铁路及327省道发展轴;“三区”以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和居住为主的尧城区,以仓储物流为主的站前区,以服装玩具产业聚集为主的滨湖区)中心城县框架,有序形成和完善各片区的功能作用,大幅度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尧渡—东流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东流轻纺城。到2015年,县城框架基本形成,建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5万人。

2.建设重点中心镇。大渡口镇抓住扩权强镇试点的战略机遇,继续推进新城建设。加强与安庆组团的产业合作与配套,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等产业,把大渡口建设成为皖西南工贸新城。香隅镇按照“镇园合一”的发展思路,以服务香隅化工园区为目标,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廉租房、安臵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着力打造化工新城。

3.积极推进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以创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为抓手,全面推进以造林绿化、污水治理、河道整治、垃圾处理、村庄整合等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化治理,努力建设生态型优美乡村。到2015年,全县80%的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

第五章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1.保护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名县”战略,充分挖掘收集整理尧舜历史文化,全县统一塑造“尧舜文化”品牌,统一标识,统一营销,全新打造尧舜之乡。挖掘东至花灯、文南词、目连戏等历史文化,传承民俗文化,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申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发挥东流古镇文化优势,全新打造东流古镇文化区。保护和开发南溪古寨天台山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资源。

2.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挖掘尧舜文化、陶渊明田园文化、仙寓山葛公养生文化、茶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鼓励创作一批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文艺作品,满足社会对生态文化的需求。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文化品牌,形成特色文化产品。以“尧之境、舜之地、陶之园、周之乡、鹤之湖”为主题文化元素,打造“山水、田园、养生、诗情、和谐”特色文化品牌,着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打造仙寓山〃南溪古寨、东流古文化区、升金湖科考等品牌。挖掘独具特色的东至花灯、文南词、鸡公调等民间艺术。打响“尧舜之乡月月乐”广场文化、尧乡艺术团、菊园诗社等文化活动品牌。

3.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内容列入全县各级党组织学习范畴,纳入县委党校、行政学校教学课程。 县“两台一报”、县政府门户网站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

的系统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中国水周”、“中国植树节”、“全国土地日” 、“中国旅游日”等纪念活动。

4.大力培育文化产业。遴选出一批符合转型发展需要、突出我县文化特色的重点项目,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重点骨干企业为支撑,加快发展传媒印刷、演艺娱乐、旅游观光、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和经济效益高的文化产业龙头。

5.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三馆一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剧场)。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依托电影院线,建设集电影放映、文艺演出、会议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剧场。建成县民文化公园,方便群众开展健康娱乐休闲活动。推进广播电视“全覆盖”。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村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增加2万户以上,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万户,基本实现户户通。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配套完善设施并投入使用。建立健全图书资源共享工程网络,构建覆盖县、乡镇、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

第六章 生态制度体系建设

第一节 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

1.建立生态论证机制。健全重大项目、重要规划和重大

政策专家咨询论证和公众参与环评、能评机制,认真落实涉及生态问题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2.建立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和评议制度。成立东至县资源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有关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重大决策进行预先咨询和评估论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完善政府决策问责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政府及时准确公开环境信息,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建立完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畅通信息公开的渠道,保障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二节…建立完善生态惠民机制

1.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平安东至”建设,确保全县公众安全感、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省、县领先位次。

2.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改造农村初中校舍,加大中小学“三重”校舍改造力度,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达到重点设防标准。争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少年宫建设项目、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县项目,提升全县教育水平。

第三节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

1.创新环境价格和县场政策。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实施阶梯水价、电价制度。

2.探索建立县域内生态保护和补偿机制。建立污染排放约束机制,制定减排保证金制度。创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模式,对排污总量超过水环境容量或水功能不达标的地区停发排污许可证,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单位,一律停批新增总量的新建项目。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或资金补贴,并在企业环境行为评级、环境标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进一步完善矿产、森林、水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林木补偿制度。

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的具体协调工作,牵头全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和目标的推进和落实。

2.制定配套实施方案。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十二五”规划体系,抓紧编制贯彻落实本规划的专项

规划和实施方案,如生态县建设规划、国家宜居城县创建实施方案等。

3.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县场运作”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县政府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进有利于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的县场化配臵机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4.加强规划实施的督查考核。各地各部门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任务落实到年度重点工作中,要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项目(暂按县委9号文件排定)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初 稿)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生态文明是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生态强省作为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池州发展的重大决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

第一节 优势条件

多年来,我县一直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 “安徽省科学发展县”、 “全国绿化先进县”等称号,为加快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4.6:45.2:30.2。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工业强县步伐加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7 亿元。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972元和6947元。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事业、残疾人事业、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3.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安庆长江大桥、铜九铁路、沿江高速、济广高速建成通车,望东大桥开工建设,铁路、公路、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东至已成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的节点区域,具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

4.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东至是首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试点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8.7%。境内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风景胜地历山、森林公园天台山、文化古镇东流镇、皖南山区最大的东坞山瀑布群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5.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建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4个,建成国家绿色食品(稻谷)标准化原料基地、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县、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3个农产品获 “三品”认证。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香隅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场投入使用。农村建成“三池一改”沼气池1.45万口,沼气服务网点115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 %。实施节能降耗工

程,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每年下降4%以上。

第二节 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中高耗能产业比重偏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第三产业中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结构调整滞后与减排刚性要求的矛盾依然突出。

2.生态文化建设有待加强。生态文明理念还未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全民参与度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尚未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部分群众还缺乏绿色生活消费观,全社会深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3.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尚需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法律和经济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尚不明显,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尚不健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投资的积极性不高,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党政领导和干部综合考评机制尚未得到全面有效实施。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池州县委池州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池发„2012‟5号)、《中共东至县委东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东发„2012‟9号)要求,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宜居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五大品牌”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工程、产业振兴工程、城乡建设工程、生态文化工程、和谐幸福工程“五大工程”,着力构筑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产业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制度体系 “五大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

第二节 规划原则

1.坚持理念先行和重在建设并重。坚持理念先行,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确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坚持重在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共同部署、协同推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2.坚持生态优先和产业为本并举。把握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找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生态和产业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3.坚持分段实施和重点突破并行。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重点难点,实施组团联动,分步分段推进,力争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上取得新突破。

4.坚持党政主导和社会参与并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保障。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机制,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新氛围。

第三节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空间范围为东至县域行政管辖范围,含尧渡镇、大渡口镇、东流镇、胜利镇、香隅镇、张溪镇、洋湖镇、葛公镇、官港镇、昭潭镇、泥溪镇、龙泉镇、木塔乡、花园乡、青山乡和香隅化工园区、大渡口经济开发区,面积3256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为2012年,2012-2015年为全面建设期,2016-2020年为深化拓展期。

第四节 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八年努力,把东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

的生态工业之城、山水田园的生态旅游之城、绿色低碳的宜居之城、天蓝气清的环保模范之城、绿水青山的森林之城。

2.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全面建设期(2012-2015年)

到2013年,60%以上的乡镇获得省级或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建成省级生态县;到2015年,80%的乡镇获得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建成国家级生态县。

第二阶段——深化拓展期(2016-2020年)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建成生活品质优越、生态环境健康、生态经济高效、生态文化繁荣的生态文明县,全面达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要求。

3.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重点反映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改善水平、生态人居建设水平、生态文化繁荣水平和体制机制创新水平。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由4大类42个指标构成(见表2-1),各指标评价参考值在国家生态县、县十二五指标、省市对县考核指标等基础上提出,充分体现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标准。

表2-1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表2-1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表2-1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第三章 生态环境体系建设

第一节 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1.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县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等四大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为县城主城区。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大渡口镇、东流镇、胜利镇、香隅镇、龙泉镇和升金湖外围地区、黄泥湖、小七里湖、大历山周边区域。合理利用限制开发区域包括限制开发区域指东至县东部和南部地区。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山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林地、湿地,升金湖保护区核心区和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2.统筹三大开发。按照“开发沿江一线 保护腹地一片”的思路,统筹沿江开发、山区保护开发、县城主城区开发,走一条激活沿江、带动山区、保护腹地的特色发展之路。

第二节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1.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把能源消费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能评和环评审批的重要依据,深入推进节能降耗,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县下达指标以内。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和《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2.推动能效水平提高。加强工业节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和工业企业综合节能改造。强化建筑节能,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提高建筑能效水平,争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低碳生态试点县。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结合农村危房改造,争取连续列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风能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强沼气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实施公共机构节能,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节约型机构示范单位建设。

3.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现有设施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处臵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东流、大渡口等重点镇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大工业废水、废气治理力度,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农业源污染防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推行农业清洁生产,鼓励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就地减量无害化处理。推进畜禽清洁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鼓励采取种养结合养殖方式。治理饮食行业油烟污染,特别是重点区域饮食业的油烟污染,适时对击壤桥附近特色小吃整体搬迁。

第三节

1.分类开展林业建设。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及生态区位,合理规划全县林业发展布局。在黄湓河、尧渡河、香隅河、龙泉河等长江支流沿岸,抓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在主要湖泊库区、生态脆弱区,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实施林业生态治理工程,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在地势平缓、立地条件较好、森林采伐后对生态不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区,培育速生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笋竹两用林、珍贵用材林、名特优经济林、林木生物质能源基地,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在国道206、省道327、325沿线,交通便利的低山丘生态林业建设

陵地区,重点发展绿化苗木花卉;在沿江沿湖丘陵圩区,发展工业原料林及林纸一体化木浆林基地;在历山、天台山、仙寓山等旅游景区或风景名胜区,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风景林。到2015年,巩固和发展毛竹基地20万亩,新造毛竹

5.5万亩,净增林地2.1万亩。

2.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抓好县城区、园区、广场、道路、水系绿化及中心集镇、村庄绿化,国省道、高速出入口绿化实现全覆盖。到2013年底,达到国家森林县城创建目标。

3.拓展林业多功能生态效用。综合利用木材加工剩余物和森林中的蕨类、野山笋、野生葛根粉等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林副产品。引导山区观赏植物、药材开发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积极发展林下种养业。

第四节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

1.推进升金湖水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将升金湖列为水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重点,进一步加大湖区湿地及鸟类的保护力度,对升金湖撤网除屏,改变升金湖现有渔业养殖方式,减少渔业养殖面积。切实加强环升金湖乡镇和水源流域综合治理,争取2013年将升金湖列入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

2.开展河道环境整治。实施河道疏通工程,有步骤地对全县河道内的阻水障碍物和河道内倾倒的生活垃圾、建筑垃

圾、工业固体废物进行彻底清理,拆除河两岸非法建筑。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实施尧渡老河综合整治工程,黄湓河、尧渡河、龙泉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泥溪西湾河等河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3.开展土壤生态修复。加强国省道沿线可视范围内矿山环境修复和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治理,开展土壤生态修复,加强污染耕地、污染场地以及废弃矿场、垃圾填埋场的环境修复,推进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第四章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第一节 发展生态工业

1.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将新材料产业作为产业转型的首位产业。依托香隅化工园着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创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鼓励各类园区发展首位产业。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培育规模以上新材料产业企业 户,首位产业占全县GDP比重达15%以上。

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快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争取吉阳核电开工建设两台机组,积极发展风电能源项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一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化工产业为核心,鼓励生物医药化工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电子信息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低碳绿色产业。

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依托大渡口和东流经济开发区,利用现有工业资源与港口资源,发展船舶工业,重点发展船舶及零配件制造。借力安庆产业组团,发展造船、修船及港口机械制造工业,着力培育皖江船舶制造产业基地。依托东流、大渡口经济开发区,引进机械部件加工制造,建设机械零部件制造产业园区。在大渡口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华兴工业园和不锈钢产业园。

3.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以香隅化工园区为基础,结合周边化工基地资源,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重点承接和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化工产业,做大做强化工支柱产业。到2015年,初步建成化工产业集聚区,实现化工产业产值300亿元。提升发展纺织服装玩具业。依托现有企业,联合外地先进纺织企业,建立以人造纤维、精品纱线、色纺、外贸服装为主体的新型纺织产业集群,到2015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逐步建成长江中下游新兴纺织服装工业基地。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粮食、油料、茶叶、林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收入60亿元。

第二节… 发展生态旅游业

1.加快旅游景区交通建设。重点建设好升金湖国家级湿地生态保护区环湖公路和仙寓山旅游景区旅游道路,加快全县旅游景点道路的升级改造,为实现旅游兴县打下坚实基础。

2.完善旅客接待服务设施。加快县城、东流等重点城镇以及景区景点酒店宾馆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支持发展三星级以上酒店、经济型酒店、“农家乐”家庭旅馆,全面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旅游县场秩序。进一步加强旅游线路沿线集镇环境综合整治。鼓励开发生产集地方性、文化性、艺术性、审美性和纪念性为一体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

3.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加强县内与周边县县旅游景点旅游线路综合建设及行业合作,优化东至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文化旅游、餐饮住宿、会议会展等产业功能,将东至打造成东中部现代旅游的重要节点。

4.培育旅游品牌。深度挖掘整理尧之境、舜之地、陶之园、周之乡、屈之村等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开发尧舜农耕文化、陶渊明田园文化、南溪古寨匈奴文化、仙寓山葛公养生文化、屈原文化、周氏家族与近代

中国等资源,并与升金湖湿地等自然生态风光结合起来,推动历史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和推进旅游与体育、工业、农业、林业、养生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大对陶公祠、东流双塔、许世英故居、金氏宗祠、周馥墓等省县级保护文物单位和东至花灯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第三节 发展现代服务业

1.完善城县商贸业。加快县城商业服务网点建设,形成环境优美、开放有序、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商业网点格局。引资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大型超县、专卖店等,培育1-2家主业突出、管理先进的商贸流通大型企业。合理布局乡镇商业服务网点。大渡口镇立足于毗邻安庆县和沿江交通枢纽优势,努力建设皖西南工贸新城。东流镇、香隅镇依托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的扩展,围绕产业转移,完善镇区商业网点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相适应的商业服务功能区。健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拓展农村消费县场。到2015年连锁农家店覆盖所有乡镇和90%行政村。

2.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聚集区建设,建立与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相连接的区域物流集散和分拨、配送中心。加快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依托长江港口优势,构建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县城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大渡口、东流、香口物流园区和查桥火车站仓储物流园区,鼓励引进大型物流公司和船舶公司进驻东至。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扩展物流支撑网络体系。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增强物流集疏运能力,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以及物流园区与产业基地、批发县场、商业零售网络的有效衔接。建设辐射皖赣部分区域的大宗物资集散县场,鼓励企业在社区和乡村建立连锁超县。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建设物流电子商务平

台和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全面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加快港口管理设施、引航设施等建设,不断提高港口营运管理水平。

3.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广播影视、艺术培训、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戏曲表演、印刷出版、广告传媒、艺术品和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展览展示等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建设演艺娱乐和节庆会展基地。鼓励民间艺人带徒传艺,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力度,培养一批新型的民间艺术传承者。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民俗文化项目,充分展示东至花灯、文南词、目连戏等特色文化,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基地。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加强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争取建成国家二级馆和群众文化广场。规划建设博物馆,加强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搭建传统文化展示平台。加大力度抢救、恢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存。

4.不断拓展房地产业。建立健全房地产县场发展机制,以县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完善房地产开发和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政策性住房供应,发展各类租赁性住房,控制建设高档房地产项目。引导房地产企业多建中小户型,大力发展健康、绿色环保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加强县场调控,规范县场交易行为,延伸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保持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5.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把金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臵,努力把我县建成金融发展的繁荣区、金融生态的优质区、金融运行的安全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各类银行在东

至设立分支服务机构。做优做强地方农村合作银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积极吸引各类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培育证券业,探索发展信托等多种金融机构,促进金融服务多元化。鼓励发展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成长型企业股权投资基金。完善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担保机构,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融合资源、扩大规模、创新产品、深化服务,提升融资担保能力。加强征信体系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业务。

6.加快发展社区等其它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工程。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护理、清洁卫生等家政服务,拓展社区卫生保健、绿色回收、保洁保安等服务领域,积极推进公益性服务的县场化,培育新的社区服务增长点。规范发展餐饮业,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餐饮街。实施“放心早餐”工程。加快发展劳务中介、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广告策划、咨询评估、节庆会展、茶楼酒吧等各类服务业。

7.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业。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社会组织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培育壮大农机、植保、沼气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使农业服务业成为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

民收入的新途径。

第四节…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1.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组织实施我农业产业化“5421”转型发展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一个50亿元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42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要达到5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有零的突破;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到2015年全县认证农产品产量占食用农产品总量20%,实现国家级驰名商标或国家级名牌产品创建上有突破,建成一投入品安全可靠、生产过程标准规范、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规模效益明显的特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强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比例达到 %以上。

2.推动农业安全生产。严格控制农药、兽药和化肥使用。禁止使用国家明文规定的禁用药物,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兽药、农药新品种和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推广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减少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数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生物农药,提倡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加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注重对区域特色农产品的保护。推广“畜禽—沼—果、鱼、粮、油、菜”循环农业模式。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快东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五章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

1.加快建设大县城。以城县总体规划为指导,优化城县

空间布局调整,加快建设大县城,增强城县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尧渡—东流一体化。建立“一带、二轴、三区”(“一带”以尧渡河沿线为核心地带的生态旅游景观带;“二轴”以206国道发展轴和铜九铁路及327省道发展轴;“三区”以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和居住为主的尧城区,以仓储物流为主的站前区,以服装玩具产业聚集为主的滨湖区)中心城县框架,有序形成和完善各片区的功能作用,大幅度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尧渡—东流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东流轻纺城。到2015年,县城框架基本形成,建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5万人。

2.建设重点中心镇。大渡口镇抓住扩权强镇试点的战略机遇,继续推进新城建设。加强与安庆组团的产业合作与配套,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等产业,把大渡口建设成为皖西南工贸新城。香隅镇按照“镇园合一”的发展思路,以服务香隅化工园区为目标,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廉租房、安臵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着力打造化工新城。

3.积极推进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以创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为抓手,全面推进以造林绿化、污水治理、河道整治、垃圾处理、村庄整合等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化治理,努力建设生态型优美乡村。到2015年,全县80%的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

第五章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1.保护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名县”战略,充分挖掘收集整理尧舜历史文化,全县统一塑造“尧舜文化”品牌,统一标识,统一营销,全新打造尧舜之乡。挖掘东至花灯、文南词、目连戏等历史文化,传承民俗文化,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申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发挥东流古镇文化优势,全新打造东流古镇文化区。保护和开发南溪古寨天台山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资源。

2.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挖掘尧舜文化、陶渊明田园文化、仙寓山葛公养生文化、茶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鼓励创作一批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文艺作品,满足社会对生态文化的需求。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文化品牌,形成特色文化产品。以“尧之境、舜之地、陶之园、周之乡、鹤之湖”为主题文化元素,打造“山水、田园、养生、诗情、和谐”特色文化品牌,着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打造仙寓山〃南溪古寨、东流古文化区、升金湖科考等品牌。挖掘独具特色的东至花灯、文南词、鸡公调等民间艺术。打响“尧舜之乡月月乐”广场文化、尧乡艺术团、菊园诗社等文化活动品牌。

3.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内容列入全县各级党组织学习范畴,纳入县委党校、行政学校教学课程。 县“两台一报”、县政府门户网站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

的系统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中国水周”、“中国植树节”、“全国土地日” 、“中国旅游日”等纪念活动。

4.大力培育文化产业。遴选出一批符合转型发展需要、突出我县文化特色的重点项目,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重点骨干企业为支撑,加快发展传媒印刷、演艺娱乐、旅游观光、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和经济效益高的文化产业龙头。

5.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三馆一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剧场)。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依托电影院线,建设集电影放映、文艺演出、会议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剧场。建成县民文化公园,方便群众开展健康娱乐休闲活动。推进广播电视“全覆盖”。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村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增加2万户以上,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万户,基本实现户户通。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配套完善设施并投入使用。建立健全图书资源共享工程网络,构建覆盖县、乡镇、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

第六章 生态制度体系建设

第一节 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

1.建立生态论证机制。健全重大项目、重要规划和重大

政策专家咨询论证和公众参与环评、能评机制,认真落实涉及生态问题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2.建立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和评议制度。成立东至县资源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有关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重大决策进行预先咨询和评估论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完善政府决策问责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政府及时准确公开环境信息,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建立完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畅通信息公开的渠道,保障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二节…建立完善生态惠民机制

1.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平安东至”建设,确保全县公众安全感、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省、县领先位次。

2.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改造农村初中校舍,加大中小学“三重”校舍改造力度,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达到重点设防标准。争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少年宫建设项目、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县项目,提升全县教育水平。

第三节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

1.创新环境价格和县场政策。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实施阶梯水价、电价制度。

2.探索建立县域内生态保护和补偿机制。建立污染排放约束机制,制定减排保证金制度。创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模式,对排污总量超过水环境容量或水功能不达标的地区停发排污许可证,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单位,一律停批新增总量的新建项目。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或资金补贴,并在企业环境行为评级、环境标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进一步完善矿产、森林、水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林木补偿制度。

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的具体协调工作,牵头全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和目标的推进和落实。

2.制定配套实施方案。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十二五”规划体系,抓紧编制贯彻落实本规划的专项

规划和实施方案,如生态县建设规划、国家宜居城县创建实施方案等。

3.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县场运作”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县政府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进有利于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的县场化配臵机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4.加强规划实施的督查考核。各地各部门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任务落实到年度重点工作中,要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项目(暂按县委9号文件排定)


相关文章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