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特点
作者:何雪萍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24期
诗人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生经历了四个时期:积极进取的读书与漫游;壮志难酬的长安十年;离乱中咏叹的经历战乱;颠沛流离中深沉爱国的漂泊西南。杜甫一生饱经忧患,安史之乱起,更是颠沛流离。杜甫的艰苦生活,增强了杜甫诗的感染力,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以“悲”为美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严肃的写实精神
杜甫诗的“悲”首先表现在他以严肃的写实精神记录了他生活的那个苦难时代的悲凉。例如,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兵车行》的开头:“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写生离死别的场面,“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写兵役的漫长,“边庭留血成海水”;写战争的惨烈,诗中继续写到战争导致国内生产力的衰减:“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人们无力交繁重的租税,“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最后借想象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唐诗中,如此严肃地正视现实,具有深刻的现实精神的作品非常少见的。
杜甫不只是一个时代有观察者、记录者,他本身的遭遇是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人们从他的诗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诚实的、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诗人,如何辗转挣扎于漂泊的旅途,历经饥寒困危,备受忧患。正如他在《登高》中所概括自己的一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于生活在动乱时代的人们,格外具有感染力。
杜甫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自己的痛苦经历,写出国家的命运和时代的悲凉,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二、强烈的批判精神
杜甫的伟大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他能直面悲惨的现实,更在于他能怀着悲愤的感情对统治阶级的腐朽现象给予的强烈的谴责与批判。杜甫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诗歌的批判精神进一步发展了,诗中既写到自己忠于王朝和君主的不可改移的天性,同时又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出责难。杜甫的笔已经触及统治阶级者与人民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根本性对立。在杜甫的思想中,合理的政治应当表现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和谐:君主应当爱护人民,使之安居乐业,而人民则理所当然的应该忠诚和拥戴君主。然而事实上这仅是一种空想。他作为一个诚实的诗人严肃的面对现实时,不能不为此感到困苦。杜诗的名篇“三吏”“三别”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诗作于乾元
二年杜甫从华州去洛阳时。此前不久,唐军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遭到大败,形势危急,唐军为了守住洛阳、潼关一线,在民间在民间拼命抓丁,连未成年人和老人都不能幸免。杜甫以叙事诗的形式描述了他亲眼所见的悲惨情形。杜甫诗中运用了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了客观事实的叙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不动声色地抨击了统治阶级,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自己的爱憎感情。诗人对统治阶级腐朽现象的不满和批判,体现了诗人的悲愤的心情。
三、悲悯的情怀
杜甫比前人更深入、更广泛地体验到人们的痛苦,为人民的叹息流泪、以诗歌唱出人民的要求、愿望,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他最能体贴人们的困苦,具有最博大的仁爱胸怀。在“三吏”“三别”中,他写出了在残酷兵役制度下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歌颂人民忍受最大的牺牲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这六首诗将各种具体人物摹写得惟妙惟妙惟肖,将曲折的隐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当时的客观现实集中地反映了出来,表现了诗人关怀国家命运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石壕村的老妇,“暮婚晨告别”的新妇,“子阵亡尽的”又告别老妻入伍的老翁,家乡荡尽、独自一生的男子……人物语言各如他们的身份,说明了杜甫了解社会,接近人民,深切地同情劳苦人民,并大胆而成功地使用了人民语言,展现了诗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四、悲沉的胸襟
杜甫诗的“悲”还表现在诗人对国家与命运的深沉忧念。这深沉的忧念使得诗人的喜怒哀乐和国家命运的盛衰息息相通。杜甫诗歌的意向群,无不浸透着忧国伤时,爱民悯生的情感,带有浓厚的忧郁色彩。杜甫笔下的凤凰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朱凤行》)这只处境艰险、孤无俦侣,但心系百鸟、仁爱善良的朱凤,正是诗人自身的象征。它同李白诗中孤傲清高、洁身自好的凤凰是不同的。凤凰自古被视为祥瑞,杜甫在诗中热情呼唤它降临,甚至愿意献出他的血肉之躯:“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又观打鱼歌》)“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这些关于凤凰的诗篇,充分表现了杜诗沉郁的风格。此外,病柏、病桔等都是颇能代表杜诗风格的独特意象。“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宿俯》)等诗句,感情悲怆 、色彩阴郁、气氛沉重,都有力地表现出杜甫深沉而忧郁的情思。
总之,杜甫诗歌记录了时代的悲凉,写出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悲愤之情、对人民的悲悯之心以及忧国忧民的悲沉胸襟,具有以“悲”为美的感染力,在文学史上建立一座不朽的丰碑,引起后人无限的仰慕与怀念。
杜甫诗歌的特点
作者:何雪萍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24期
诗人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生经历了四个时期:积极进取的读书与漫游;壮志难酬的长安十年;离乱中咏叹的经历战乱;颠沛流离中深沉爱国的漂泊西南。杜甫一生饱经忧患,安史之乱起,更是颠沛流离。杜甫的艰苦生活,增强了杜甫诗的感染力,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以“悲”为美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严肃的写实精神
杜甫诗的“悲”首先表现在他以严肃的写实精神记录了他生活的那个苦难时代的悲凉。例如,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兵车行》的开头:“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写生离死别的场面,“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写兵役的漫长,“边庭留血成海水”;写战争的惨烈,诗中继续写到战争导致国内生产力的衰减:“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人们无力交繁重的租税,“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最后借想象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唐诗中,如此严肃地正视现实,具有深刻的现实精神的作品非常少见的。
杜甫不只是一个时代有观察者、记录者,他本身的遭遇是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人们从他的诗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诚实的、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诗人,如何辗转挣扎于漂泊的旅途,历经饥寒困危,备受忧患。正如他在《登高》中所概括自己的一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于生活在动乱时代的人们,格外具有感染力。
杜甫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自己的痛苦经历,写出国家的命运和时代的悲凉,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二、强烈的批判精神
杜甫的伟大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他能直面悲惨的现实,更在于他能怀着悲愤的感情对统治阶级的腐朽现象给予的强烈的谴责与批判。杜甫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诗歌的批判精神进一步发展了,诗中既写到自己忠于王朝和君主的不可改移的天性,同时又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出责难。杜甫的笔已经触及统治阶级者与人民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根本性对立。在杜甫的思想中,合理的政治应当表现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和谐:君主应当爱护人民,使之安居乐业,而人民则理所当然的应该忠诚和拥戴君主。然而事实上这仅是一种空想。他作为一个诚实的诗人严肃的面对现实时,不能不为此感到困苦。杜诗的名篇“三吏”“三别”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诗作于乾元
二年杜甫从华州去洛阳时。此前不久,唐军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遭到大败,形势危急,唐军为了守住洛阳、潼关一线,在民间在民间拼命抓丁,连未成年人和老人都不能幸免。杜甫以叙事诗的形式描述了他亲眼所见的悲惨情形。杜甫诗中运用了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了客观事实的叙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不动声色地抨击了统治阶级,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自己的爱憎感情。诗人对统治阶级腐朽现象的不满和批判,体现了诗人的悲愤的心情。
三、悲悯的情怀
杜甫比前人更深入、更广泛地体验到人们的痛苦,为人民的叹息流泪、以诗歌唱出人民的要求、愿望,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他最能体贴人们的困苦,具有最博大的仁爱胸怀。在“三吏”“三别”中,他写出了在残酷兵役制度下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歌颂人民忍受最大的牺牲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这六首诗将各种具体人物摹写得惟妙惟妙惟肖,将曲折的隐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当时的客观现实集中地反映了出来,表现了诗人关怀国家命运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石壕村的老妇,“暮婚晨告别”的新妇,“子阵亡尽的”又告别老妻入伍的老翁,家乡荡尽、独自一生的男子……人物语言各如他们的身份,说明了杜甫了解社会,接近人民,深切地同情劳苦人民,并大胆而成功地使用了人民语言,展现了诗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四、悲沉的胸襟
杜甫诗的“悲”还表现在诗人对国家与命运的深沉忧念。这深沉的忧念使得诗人的喜怒哀乐和国家命运的盛衰息息相通。杜甫诗歌的意向群,无不浸透着忧国伤时,爱民悯生的情感,带有浓厚的忧郁色彩。杜甫笔下的凤凰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朱凤行》)这只处境艰险、孤无俦侣,但心系百鸟、仁爱善良的朱凤,正是诗人自身的象征。它同李白诗中孤傲清高、洁身自好的凤凰是不同的。凤凰自古被视为祥瑞,杜甫在诗中热情呼唤它降临,甚至愿意献出他的血肉之躯:“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又观打鱼歌》)“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这些关于凤凰的诗篇,充分表现了杜诗沉郁的风格。此外,病柏、病桔等都是颇能代表杜诗风格的独特意象。“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宿俯》)等诗句,感情悲怆 、色彩阴郁、气氛沉重,都有力地表现出杜甫深沉而忧郁的情思。
总之,杜甫诗歌记录了时代的悲凉,写出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悲愤之情、对人民的悲悯之心以及忧国忧民的悲沉胸襟,具有以“悲”为美的感染力,在文学史上建立一座不朽的丰碑,引起后人无限的仰慕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