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卤素的化学方程式详解
1、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烟 2Na +Cl 2点燃 2NaCl 。
点燃
2、铁丝红热后也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方程式:2Fe +3Cl 22FeCl3。
高压干燥的大量氯气用钢瓶保存,因为常温下干燥氯气不与铁反应。
3、铜丝红热后伸进氯气瓶中:铜丝剧烈燃烧,发红发热,同时生成棕色烟;
点燃 Cu +Cl 2CuCl 2 加少量水,溶液蓝绿色。加大量水,溶液蓝色。
4、氢气与氯气混合后见强光爆炸,H 2+Cl 2==== 2HCl(爆炸) 。
H 2可以在Cl 2中安静燃烧,集气瓶口出现大量酸雾,火焰苍白色,H 2+Cl 2点燃 2HCl 。
5、PCl 3是无色液体,PCl 5是白色固体。磷在少量氯气中燃烧生成白雾,磷在大量氯气中燃烧生成白烟。磷在适量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烟雾。
点燃 2P +3Cl 2 2PCl 3 (白雾) 点燃 2P +5Cl 2 2PCl 5 (白烟) 点燃 2P +4Cl 2 2PCl 3+2PCl 5(白色烟雾) 。
6、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常温常压)是1∶2;氯气溶于水后大部分仍以氯分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常用新制的氯水代替氯气发生很多反应。
小部分与水反应:Cl 2+H2O
2HCl==== 2H++Cl ,HClO -HCl +HClO ;氯水中各物质发生电离: H ++ClO ,H 2O -H ++OH -
+---新制氯水中含有三种分子:Cl 2、HClO 、H 2O ,四种离子:H 、Cl 、ClO ,还有OH 。
7、氯水显的颜色是由于其中含有氯分子的缘故;氯水可以表现出很强的氧化性,如把碘离子、亚铁离子氧化成碘单质和铁离子,这是由于其中含有Cl 2的缘故。
氯水可以表现出漂白性,是由于其中含有HClO 的缘故。
氯水显酸性,是由于其中含有H 的缘故。
往氯水中投入镁粉,发生反应:Mg+2HCl====MgCl2+H 2↑;Mg+Cl2====MgCl2。
见光 8、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分解:2HClO==== 2HCl+O 2↑。久置的氯水就是稀盐酸。
9、多余氯气常用NaOH 溶液吸收。2NaOH+Cl2====NaCl+NaClO+H2O 。
10、工业上常用含水1%的石灰乳吸收氯气制取漂白粉:
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所以,漂白粉的主要成份是CaCl 2、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漂白粉直接投入水中,吸收空气中的CO 2即可发生漂白作用:Ca(ClO)2+H 2O +CO 2=CaCO 3↓+2HClO。
11、制取的氯气中常含有水蒸气、HCl 气体等杂质,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常把氯气依次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的两个洗气瓶。饱和食盐水电离 NaCl=== Na ++Cl ,-+减少了氯气溶于水的损耗。
−→MnCl 2+Cl 2↑+2H 2O 。 1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程式:MnO 2+4HCl(浓) −
−→2 MnCl2+5Cl 2↑+2KCl +8H 2O 。13、也可用KMnO4制取氯气:2KMnO 4+16HCl(浓) −
微热
∆∆
14、实验室制取氯化氢的方程式:NaCl +H 2SO 4(浓) ──→NaHSO 4+HCl ↑
−→ Na 2SO 4+HCl ↑, NaHSO 4+NaCl −
−→ Na 2SO 4+2HCl ↑。 2NaCl +H 2SO 4(浓) −
15、指纹实验方案一:用手(要是油腻不够,可以在头发上再磨擦几下)指在白纸上摁按一
下,然后将白纸条放在较稀的碘蒸气中1分钟,取出后可以清楚看到白纸上出现指纹。这是因为碘蒸气溶解于指纹里的油脂中的缘故。此实验可以证明碘单质易溶于油脂中。指纹实验方案二:在手指摁按过的白纸上喷撒少量AgNO 3溶液(此时现象不明显),然见光
后再把白纸条放在光线下 (或加热) ,可以看到黑色的指纹。此中的二个方程式:
Ag ++Cl====AgCl↓, -∆∆
2AgCl==== 2Ag+Cl 2↑。
16、氟气与氢气在冷暗处混合即爆炸;溴蒸气加热到500℃时也可以与氢气反应。碘要在不断加热的条件下才可以与氢气反应,同时,生成的碘化氢发生分解,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其方程式:H 2+I 22HI 。
17、卤族元素,按非金属性从强到弱的顺序,可排列为F >Cl >Br >I ;它们的单质的氧化性的强弱顺序是F 2>Cl 2>Br 2>I 2 ;
把氟气通入氯化钠溶液中,氟气总是先与水反应,得不到氯气。
2F 2+2H2O === 4HF+O 2↑
18、氯水分别滴入到溴化钠、碘化钠溶液中,两溶液中分别出现溴水的橙色和碘水的黄色。
Cl 2 +2Br ===2Cl+Br 2;Cl 2+2I ===2Cl+I 2;
把溴水滴入到碘化钠溶液中,出现碘水的黄色,加入四氯化碳后振荡静置,油层在试管的下层,呈紫红色。
Br 2+2I === 2Br+I 2;
卤离子的还原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I >Br >Cl >F 。可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而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19、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都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沉淀,三种沉淀都不溶于稀硝酸。
Ag ++Cl====AgCl↓(白) , -----------
Ag ++ Br====AgBr↓(淡黄) , -
Ag ++I====AgI↓(黄) 。 -见光
三种卤化银不溶物都有感光性,AgBr 可作为照相胶卷的底片涂层:2AgBr==== 2Ag+Br2 AgI 常用来人工降雨。
20、氯气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淀粉变蓝。
Cl 2+2KI ==== 2KCl+I 2
如果氯气过量,蓝色会褪去,不是由于漂白,而是I 2被氧化。
5Cl 2+I 2+6H 2O ==== 10HCl+2HIO 3 。
有关卤素的化学方程式默写
1、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烟
2、铁丝红热后也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
3、铜丝红热后伸进氯气瓶中:铜丝剧烈燃烧,发红发热,同时生成棕色烟;
4、氢气与氯气混合后见强光爆炸
H 2可以在Cl 2中安静燃烧,集气瓶口出现大量酸雾,火焰苍白色
5、PCl 3是无色液体,PCl 5是白色固体。磷在少量氯气中燃烧生成白雾,磷在大量氯气中燃烧生成白烟。磷在适量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烟雾。
6、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常温常压)是1∶2;氯气溶于水后大部分仍以氯分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常用新制的氯水代替氯气发生很多反应。
新制氯水中含有三种分子: ,四种离子: 。
7、往氯水中投入镁粉,发生反应:
8、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分解: 。久置的氯水就是稀盐酸。
9、多余氯气常用NaOH 溶液吸收。
10、工业上常用含水1%的石灰乳吸收氯气制取漂白粉:
所以,漂白粉的主要成份是 ,有效成分是 ;漂白粉直接投入水中,吸收空气中的CO 2即可发生漂白作用:
11、制取的氯气中常含有水蒸气、HCl 气体等杂质,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常把氯气依次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的两个洗气瓶。
饱和食盐水电离 ,减少了氯气溶于水的损耗。
1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程式:
13、也可用KMnO4制取氯气:
14、实验室制取氯化氢的方程式:
15、指纹实验方案一:用手(要是油腻不够,可以在头发上再磨擦几下)指在白纸上摁按一
下,然后将白纸条放在较稀的碘蒸气中1分钟,取出后可以清楚看到白纸上出现指纹。这是因为碘蒸气溶解于指纹里的油脂中的缘故。此实验可以证明碘单质易溶于油脂中。指纹实验方案二:在手指摁按过的白纸上喷撒少量AgNO 3溶液(此时现象不明显),然后再把白纸条放在光线下 (或加热) ,可以看到黑色的指纹。此中的二个方程式:
16、氟气与氢气在冷暗处混合即爆炸;溴蒸气加热到500℃时也可以与氢气反应。碘要在不断加热的条件下才可以与氢气反应,同时,生成的碘化氢发生分解,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其方程式:
17、卤族元素,按非金属性从强到弱的顺序,可排列为F >Cl >Br >I ;它们的单质的氧化性的强弱顺序是F 2>Cl 2>Br 2>I 2 ;
把氟气通入氯化钠溶液中,氟气总是先与水反应,得不到氯气。
18、氯水分别滴入到溴化钠、碘化钠溶液中,两溶液中分别出现溴水的橙色和碘水的黄色。
把溴水滴入到碘化钠溶液中,出现碘水的黄色,加入四氯化碳后振荡静置,油层在试管的下层,呈紫红色。
卤离子的还原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I >Br >Cl >F 。可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而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19、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都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沉淀,三种沉淀都不溶于稀硝酸。
三种卤化银不溶物都有感光性,AgBr 可作为照相胶卷的底片涂层:
AgI 常用来人工降雨。
20、氯气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淀粉变蓝。
如果氯气过量,蓝色会褪去,不是由于漂白,而是I 2被氧化。
----
有关卤素的化学方程式详解
1、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烟 2Na +Cl 2点燃 2NaCl 。
点燃
2、铁丝红热后也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方程式:2Fe +3Cl 22FeCl3。
高压干燥的大量氯气用钢瓶保存,因为常温下干燥氯气不与铁反应。
3、铜丝红热后伸进氯气瓶中:铜丝剧烈燃烧,发红发热,同时生成棕色烟;
点燃 Cu +Cl 2CuCl 2 加少量水,溶液蓝绿色。加大量水,溶液蓝色。
4、氢气与氯气混合后见强光爆炸,H 2+Cl 2==== 2HCl(爆炸) 。
H 2可以在Cl 2中安静燃烧,集气瓶口出现大量酸雾,火焰苍白色,H 2+Cl 2点燃 2HCl 。
5、PCl 3是无色液体,PCl 5是白色固体。磷在少量氯气中燃烧生成白雾,磷在大量氯气中燃烧生成白烟。磷在适量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烟雾。
点燃 2P +3Cl 2 2PCl 3 (白雾) 点燃 2P +5Cl 2 2PCl 5 (白烟) 点燃 2P +4Cl 2 2PCl 3+2PCl 5(白色烟雾) 。
6、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常温常压)是1∶2;氯气溶于水后大部分仍以氯分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常用新制的氯水代替氯气发生很多反应。
小部分与水反应:Cl 2+H2O
2HCl==== 2H++Cl ,HClO -HCl +HClO ;氯水中各物质发生电离: H ++ClO ,H 2O -H ++OH -
+---新制氯水中含有三种分子:Cl 2、HClO 、H 2O ,四种离子:H 、Cl 、ClO ,还有OH 。
7、氯水显的颜色是由于其中含有氯分子的缘故;氯水可以表现出很强的氧化性,如把碘离子、亚铁离子氧化成碘单质和铁离子,这是由于其中含有Cl 2的缘故。
氯水可以表现出漂白性,是由于其中含有HClO 的缘故。
氯水显酸性,是由于其中含有H 的缘故。
往氯水中投入镁粉,发生反应:Mg+2HCl====MgCl2+H 2↑;Mg+Cl2====MgCl2。
见光 8、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分解:2HClO==== 2HCl+O 2↑。久置的氯水就是稀盐酸。
9、多余氯气常用NaOH 溶液吸收。2NaOH+Cl2====NaCl+NaClO+H2O 。
10、工业上常用含水1%的石灰乳吸收氯气制取漂白粉:
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所以,漂白粉的主要成份是CaCl 2、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漂白粉直接投入水中,吸收空气中的CO 2即可发生漂白作用:Ca(ClO)2+H 2O +CO 2=CaCO 3↓+2HClO。
11、制取的氯气中常含有水蒸气、HCl 气体等杂质,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常把氯气依次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的两个洗气瓶。饱和食盐水电离 NaCl=== Na ++Cl ,-+减少了氯气溶于水的损耗。
−→MnCl 2+Cl 2↑+2H 2O 。 1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程式:MnO 2+4HCl(浓) −
−→2 MnCl2+5Cl 2↑+2KCl +8H 2O 。13、也可用KMnO4制取氯气:2KMnO 4+16HCl(浓) −
微热
∆∆
14、实验室制取氯化氢的方程式:NaCl +H 2SO 4(浓) ──→NaHSO 4+HCl ↑
−→ Na 2SO 4+HCl ↑, NaHSO 4+NaCl −
−→ Na 2SO 4+2HCl ↑。 2NaCl +H 2SO 4(浓) −
15、指纹实验方案一:用手(要是油腻不够,可以在头发上再磨擦几下)指在白纸上摁按一
下,然后将白纸条放在较稀的碘蒸气中1分钟,取出后可以清楚看到白纸上出现指纹。这是因为碘蒸气溶解于指纹里的油脂中的缘故。此实验可以证明碘单质易溶于油脂中。指纹实验方案二:在手指摁按过的白纸上喷撒少量AgNO 3溶液(此时现象不明显),然见光
后再把白纸条放在光线下 (或加热) ,可以看到黑色的指纹。此中的二个方程式:
Ag ++Cl====AgCl↓, -∆∆
2AgCl==== 2Ag+Cl 2↑。
16、氟气与氢气在冷暗处混合即爆炸;溴蒸气加热到500℃时也可以与氢气反应。碘要在不断加热的条件下才可以与氢气反应,同时,生成的碘化氢发生分解,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其方程式:H 2+I 22HI 。
17、卤族元素,按非金属性从强到弱的顺序,可排列为F >Cl >Br >I ;它们的单质的氧化性的强弱顺序是F 2>Cl 2>Br 2>I 2 ;
把氟气通入氯化钠溶液中,氟气总是先与水反应,得不到氯气。
2F 2+2H2O === 4HF+O 2↑
18、氯水分别滴入到溴化钠、碘化钠溶液中,两溶液中分别出现溴水的橙色和碘水的黄色。
Cl 2 +2Br ===2Cl+Br 2;Cl 2+2I ===2Cl+I 2;
把溴水滴入到碘化钠溶液中,出现碘水的黄色,加入四氯化碳后振荡静置,油层在试管的下层,呈紫红色。
Br 2+2I === 2Br+I 2;
卤离子的还原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I >Br >Cl >F 。可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而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19、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都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沉淀,三种沉淀都不溶于稀硝酸。
Ag ++Cl====AgCl↓(白) , -----------
Ag ++ Br====AgBr↓(淡黄) , -
Ag ++I====AgI↓(黄) 。 -见光
三种卤化银不溶物都有感光性,AgBr 可作为照相胶卷的底片涂层:2AgBr==== 2Ag+Br2 AgI 常用来人工降雨。
20、氯气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淀粉变蓝。
Cl 2+2KI ==== 2KCl+I 2
如果氯气过量,蓝色会褪去,不是由于漂白,而是I 2被氧化。
5Cl 2+I 2+6H 2O ==== 10HCl+2HIO 3 。
有关卤素的化学方程式默写
1、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烟
2、铁丝红热后也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
3、铜丝红热后伸进氯气瓶中:铜丝剧烈燃烧,发红发热,同时生成棕色烟;
4、氢气与氯气混合后见强光爆炸
H 2可以在Cl 2中安静燃烧,集气瓶口出现大量酸雾,火焰苍白色
5、PCl 3是无色液体,PCl 5是白色固体。磷在少量氯气中燃烧生成白雾,磷在大量氯气中燃烧生成白烟。磷在适量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烟雾。
6、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常温常压)是1∶2;氯气溶于水后大部分仍以氯分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常用新制的氯水代替氯气发生很多反应。
新制氯水中含有三种分子: ,四种离子: 。
7、往氯水中投入镁粉,发生反应:
8、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分解: 。久置的氯水就是稀盐酸。
9、多余氯气常用NaOH 溶液吸收。
10、工业上常用含水1%的石灰乳吸收氯气制取漂白粉:
所以,漂白粉的主要成份是 ,有效成分是 ;漂白粉直接投入水中,吸收空气中的CO 2即可发生漂白作用:
11、制取的氯气中常含有水蒸气、HCl 气体等杂质,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常把氯气依次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的两个洗气瓶。
饱和食盐水电离 ,减少了氯气溶于水的损耗。
1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程式:
13、也可用KMnO4制取氯气:
14、实验室制取氯化氢的方程式:
15、指纹实验方案一:用手(要是油腻不够,可以在头发上再磨擦几下)指在白纸上摁按一
下,然后将白纸条放在较稀的碘蒸气中1分钟,取出后可以清楚看到白纸上出现指纹。这是因为碘蒸气溶解于指纹里的油脂中的缘故。此实验可以证明碘单质易溶于油脂中。指纹实验方案二:在手指摁按过的白纸上喷撒少量AgNO 3溶液(此时现象不明显),然后再把白纸条放在光线下 (或加热) ,可以看到黑色的指纹。此中的二个方程式:
16、氟气与氢气在冷暗处混合即爆炸;溴蒸气加热到500℃时也可以与氢气反应。碘要在不断加热的条件下才可以与氢气反应,同时,生成的碘化氢发生分解,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其方程式:
17、卤族元素,按非金属性从强到弱的顺序,可排列为F >Cl >Br >I ;它们的单质的氧化性的强弱顺序是F 2>Cl 2>Br 2>I 2 ;
把氟气通入氯化钠溶液中,氟气总是先与水反应,得不到氯气。
18、氯水分别滴入到溴化钠、碘化钠溶液中,两溶液中分别出现溴水的橙色和碘水的黄色。
把溴水滴入到碘化钠溶液中,出现碘水的黄色,加入四氯化碳后振荡静置,油层在试管的下层,呈紫红色。
卤离子的还原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I >Br >Cl >F 。可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而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19、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都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沉淀,三种沉淀都不溶于稀硝酸。
三种卤化银不溶物都有感光性,AgBr 可作为照相胶卷的底片涂层:
AgI 常用来人工降雨。
20、氯气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淀粉变蓝。
如果氯气过量,蓝色会褪去,不是由于漂白,而是I 2被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