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乱(产生祸乱的原因的问题)

【原文】知臣主之异利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者杀。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乱之所生六也:主母,后姬,子姓,弟兄,大臣,显贤。任吏责臣,主母不放;礼施异等,后姬不疑;分势不贰,庶适不争;权籍不失,兄弟不侵;下不一门,大臣不拥;禁赏必行,显贤不乱。臣有二因,谓外内也。外曰畏,内曰爱。所畏之求得,所爱之言听,此乱臣之所因也。外国之置诸吏者,结诛亲重帑,则外不籍矣;爵禄循功,请者俱罪,则内不因矣。外不籍,内不因,则奸充塞矣。官袭节而进,以至大任,智也。其位至而任大者,以三节持之:曰质1,曰镇2,曰固。亲戚妻子,质也;爵禄厚而必,镇也;参伍责怒,固也。贤者止于质,贪饕化于镇,奸邪穷于固。忍不制则下上,小不除则大诛,而名实当则径4之。生害事,死伤名,则行饮食;不然,而与其仇:此谓除阴奸也。医5曰诡,诡曰易6。易功而赏,见罪而罚,而诡乃止。是非不泄,说谏不通,而易乃不用。父兄贤良播7出曰游祸,其患邻敌多资。僇8辱之人近习曰狎9贼,其患发忿疑辱之心生。藏怒持罪而不发曰增乱,其患侥幸妄举之人起。大臣两重提衡而不踦10曰卷祸,其患家隆劫杀之难作。脱11易不自神曰弹12威,其患贼夫酖毒之乱起。此五患者,人主之不知,是有劫杀之事。废置之事,生于内则治,生于外则乱。是以明主以功论之内,而以利资之外,其故国治而敌乱。即乱之道:臣憎,则起外若眩;臣爱,则起内若药。

【译文】知道臣下与君主的利益是不同的人称之为王,认为君臣利益是相同的人称之为劫,和臣下共同执政的人称之为杀。所以明白的君主懂得公和私的区别,懂得利和害的所在,奸邪也就无机可乘了。产生祸乱的根源有六种:太后、妻妾、子孙、弟兄、大臣、名声显赫的贤士。任用官吏责成臣子,这不能交给太后;按礼制设置不同等级,妻和妾就不会互相猜疑;不把权势平等分给儿子,庶子和嫡子就不会争夺;权力王位不丧失,兄弟就不会来侵害;臣子不出自同一门路,大臣就不会自拥篡位;禁令和奖赏必然执行,名声显赫的贤士就不会犯上作乱。臣子有两种可以凭借的力量,称之为外部的诸侯和内部的侍从。外部的诸侯是君主所畏惧的,内部的侍从是君主所宠爱的。君主所畏惧的提出要求总能得到,君主所宠爱的说话总能听从,这就是乱臣所凭借的对象。对外国诸侯所设置的各种官吏,集中惩处那些和奸臣关系亲密受贿而拥有大量钱财的人,那么外国诸侯就没有了可以凭藉的人了;爵位俸禄按功绩授予,对说情请求的侍从加以惩处,那么内部的侍从也就不能成为奸臣的凭借了。国外的诸侯不能凭藉,国内的侍从不能凭借,那么奸邪的道路就被堵塞住了。官吏沿着级别而晋升,直到担任重任,这才是明智的。对于官职高而职务重大的人,用三种制约方法来控制:一种叫抵押,一种叫安抚,一种叫固定。把他们的亲戚妻子儿女控制起来,叫做抵押;爵位俸禄丰厚而且一定兑现,叫做安抚;将他们的言行考查检验而责究怒斥,叫做固定。贤能的人会由于抵押而停止活动,贪婪的人会由于安抚而打消野心,奸邪的人会由于固定而走投无路。对残忍的人不制裁那么臣下就能制上,对小的奸邪不铲除那么就会被大的奸邪所诛杀,罪名与罪行相当就直接除掉他。这种人活着就会坏事,把这种人杀掉就会损伤自己的名声,那么就使用饮食(下毒)的方法;要不然,就交给他的仇敌去除掉他;这就称之为除掉暗地里的奸臣。蒙蔽就是欺诈,欺诈就是搬弄是非。见到功劳就奖赏,见到犯罪就惩罚,而欺诈就会停止。肯定或否定的意见不泄露出去,说情劝谏也不让通畅,而搬弄是非的手段也就不会用了。父兄贤良逃亡在外叫做游动的祸患,其祸患在于给邻国提供了资助。与受了羞辱的人亲近叫做轻慢奸贼,其祸患在于会使这些人生出忿恨怀疑羞辱的心理。隐藏愤怒掌握了罪行而不揭露惩处叫做增加祸乱,其祸患在于怀侥幸心理会轻举妄动的人会兴起。大臣中有两个同时被重用且又势均力敌而偏重一方的叫做卷入祸害,其祸害在于家族势力强大而劫持杀害的灾难就会发生。脱离变动不使自己神妙莫测叫做揭发威势,其祸患在于奸夫下毒酒的祸乱会生起。这五种祸患,君主如果不知道,就会有劫持杀害之事发生。废除和设置官员之事,由内部解决那么就能治理,由外部解决那么就会混乱。因此明白的君主以功绩在内部讨论,而在外部就根据自己的利益资助敌国的奸臣,所以他的国家能得到治理而敌国就会混乱。走向混乱的道路是:臣下憎恨君主上级,那么就会发动外国诸侯迷眩君主;臣下热爱君主上级,那么就会发动内部像药一样治理国家。

【说明】韩非分析的这些祸乱产生的根源颇有道理,纵观古往今来,产生祸乱的根源一是家族内部,即母亲对其他儿女的宠爱、自己对妻妾的宠爱、对子孙的宠爱以及兄弟之间的宠爱,其二就是大臣部下、以及名声显赫的所谓“贤士”。一个统治者如果没有这些,或者说,在这些方面做得都比较好,祸乱也就很少产生了。也就是说,祸乱都是产生于内部,内部不乱,即使是再小的国家,再小的企业,外部是动摇不了你的。

——————————————————

【注释】1.质:(zhì志)《管子·山权数》:“请以宝为质于子,以假子之邑粟。”《左传·隐公三年》:“故周郑交质。”《荀子·大略》:“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韩非子·有度》:“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这里用为抵押品或人质之意。

2.镇:(zhèn震)《庄子·列御寇》:“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国语·鲁语》:“子以君命镇抚敝邑。”《史记》:“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广雅》:“镇,安也。”这里用为镇服、安抚之意。

3.固:(gù故)《诗·小雅·天保》:“亦孔之固。”《左传·成公十六年》:“脩陈固列。”《论语·学而》:“学则不固。主忠信。”《说文》:“固,四塞也。”这里用为固定之意。

4.径:(jìng静)《韩非子·解老》:“必缘理不径绝也。”《史记·滑稽列传》:“不过一斗,径醉矣。”《资治通鉴》:“肃径迎之。”《集韵·径韵》:“径:直也。”这里用为径直、直接之意。

5.医:(yī依)古同“翳”。翳:(yì艺)《诗·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楚辞·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庄子·山水》:“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裔执翳而搏之。”刘向《九叹·远逝》:“石嵯以翳日。”《广雅》:“翳,障也。”《方言十三》:“翳,掩也。”这里用为遮蔽、掩盖之意。

6.易:(yì艺)《诗·小雅·甫田》:“禾易长亩,终善且有。”《管子·宙合》:“讂充末衡,易政利民。”《东观汉记》:“绝其本根,勿能使能殖,畏其易也。”《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梁易。”这里用为蔓延、传播之意。

7.播:(bō波)《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成公播荡。”《后汉书·献帝纪》:“身播国屯。”这里用为逃亡之意。

8.僇:(lu路)《礼记·大学》:“辟则为天下僇矣。”《荀子·非相》:“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邹君不知,故先自僇。”《吕氏春秋·当染》:“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高诱注:“僇,辱也。”《史记·楚世家》:“僇越大夫常寿过。”司马贞索隐:“僇,辱也。”《字汇·人部》:“僇,辱也。”这里用为羞辱之意。

9.狎:(xiá霞)《书·秦誓》:“今商王受狎五常,荒怠无敬。”《左传·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则多死焉。”《韩非子·十过》:“狎徐君;拘齐庆封。”《广雅·释诂三》:“狎,轻也。”这里用为轻慢、戏弄之意。

10.踦:(qī椅)《管子·侈靡》:“其狱一踦腓一踦屦而当死。”《韩非子·亡征》:“必其治乱;其强弱相踦者也。”《战国策·赵策四》:“齐、秦非复合也,必有踦重者矣。”这里用为偏重之意。

11.脱:(tuō托)《管子·霸形》:“言脱于口。”《韩非子·喻老》:“鱼不可脱于深渊。”《公羊传·昭公十九年》:“则脱然愈。”这里用为离、脱离之意。

12.弹:(tán潭)曹植《与杨德祖》:“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三国志·陶谦传》:“旌善以兴化,弹邪而矫俗。”这里用为揭发之意。

【原文】知臣主之异利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者杀。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乱之所生六也:主母,后姬,子姓,弟兄,大臣,显贤。任吏责臣,主母不放;礼施异等,后姬不疑;分势不贰,庶适不争;权籍不失,兄弟不侵;下不一门,大臣不拥;禁赏必行,显贤不乱。臣有二因,谓外内也。外曰畏,内曰爱。所畏之求得,所爱之言听,此乱臣之所因也。外国之置诸吏者,结诛亲重帑,则外不籍矣;爵禄循功,请者俱罪,则内不因矣。外不籍,内不因,则奸充塞矣。官袭节而进,以至大任,智也。其位至而任大者,以三节持之:曰质1,曰镇2,曰固。亲戚妻子,质也;爵禄厚而必,镇也;参伍责怒,固也。贤者止于质,贪饕化于镇,奸邪穷于固。忍不制则下上,小不除则大诛,而名实当则径4之。生害事,死伤名,则行饮食;不然,而与其仇:此谓除阴奸也。医5曰诡,诡曰易6。易功而赏,见罪而罚,而诡乃止。是非不泄,说谏不通,而易乃不用。父兄贤良播7出曰游祸,其患邻敌多资。僇8辱之人近习曰狎9贼,其患发忿疑辱之心生。藏怒持罪而不发曰增乱,其患侥幸妄举之人起。大臣两重提衡而不踦10曰卷祸,其患家隆劫杀之难作。脱11易不自神曰弹12威,其患贼夫酖毒之乱起。此五患者,人主之不知,是有劫杀之事。废置之事,生于内则治,生于外则乱。是以明主以功论之内,而以利资之外,其故国治而敌乱。即乱之道:臣憎,则起外若眩;臣爱,则起内若药。

【译文】知道臣下与君主的利益是不同的人称之为王,认为君臣利益是相同的人称之为劫,和臣下共同执政的人称之为杀。所以明白的君主懂得公和私的区别,懂得利和害的所在,奸邪也就无机可乘了。产生祸乱的根源有六种:太后、妻妾、子孙、弟兄、大臣、名声显赫的贤士。任用官吏责成臣子,这不能交给太后;按礼制设置不同等级,妻和妾就不会互相猜疑;不把权势平等分给儿子,庶子和嫡子就不会争夺;权力王位不丧失,兄弟就不会来侵害;臣子不出自同一门路,大臣就不会自拥篡位;禁令和奖赏必然执行,名声显赫的贤士就不会犯上作乱。臣子有两种可以凭借的力量,称之为外部的诸侯和内部的侍从。外部的诸侯是君主所畏惧的,内部的侍从是君主所宠爱的。君主所畏惧的提出要求总能得到,君主所宠爱的说话总能听从,这就是乱臣所凭借的对象。对外国诸侯所设置的各种官吏,集中惩处那些和奸臣关系亲密受贿而拥有大量钱财的人,那么外国诸侯就没有了可以凭藉的人了;爵位俸禄按功绩授予,对说情请求的侍从加以惩处,那么内部的侍从也就不能成为奸臣的凭借了。国外的诸侯不能凭藉,国内的侍从不能凭借,那么奸邪的道路就被堵塞住了。官吏沿着级别而晋升,直到担任重任,这才是明智的。对于官职高而职务重大的人,用三种制约方法来控制:一种叫抵押,一种叫安抚,一种叫固定。把他们的亲戚妻子儿女控制起来,叫做抵押;爵位俸禄丰厚而且一定兑现,叫做安抚;将他们的言行考查检验而责究怒斥,叫做固定。贤能的人会由于抵押而停止活动,贪婪的人会由于安抚而打消野心,奸邪的人会由于固定而走投无路。对残忍的人不制裁那么臣下就能制上,对小的奸邪不铲除那么就会被大的奸邪所诛杀,罪名与罪行相当就直接除掉他。这种人活着就会坏事,把这种人杀掉就会损伤自己的名声,那么就使用饮食(下毒)的方法;要不然,就交给他的仇敌去除掉他;这就称之为除掉暗地里的奸臣。蒙蔽就是欺诈,欺诈就是搬弄是非。见到功劳就奖赏,见到犯罪就惩罚,而欺诈就会停止。肯定或否定的意见不泄露出去,说情劝谏也不让通畅,而搬弄是非的手段也就不会用了。父兄贤良逃亡在外叫做游动的祸患,其祸患在于给邻国提供了资助。与受了羞辱的人亲近叫做轻慢奸贼,其祸患在于会使这些人生出忿恨怀疑羞辱的心理。隐藏愤怒掌握了罪行而不揭露惩处叫做增加祸乱,其祸患在于怀侥幸心理会轻举妄动的人会兴起。大臣中有两个同时被重用且又势均力敌而偏重一方的叫做卷入祸害,其祸害在于家族势力强大而劫持杀害的灾难就会发生。脱离变动不使自己神妙莫测叫做揭发威势,其祸患在于奸夫下毒酒的祸乱会生起。这五种祸患,君主如果不知道,就会有劫持杀害之事发生。废除和设置官员之事,由内部解决那么就能治理,由外部解决那么就会混乱。因此明白的君主以功绩在内部讨论,而在外部就根据自己的利益资助敌国的奸臣,所以他的国家能得到治理而敌国就会混乱。走向混乱的道路是:臣下憎恨君主上级,那么就会发动外国诸侯迷眩君主;臣下热爱君主上级,那么就会发动内部像药一样治理国家。

【说明】韩非分析的这些祸乱产生的根源颇有道理,纵观古往今来,产生祸乱的根源一是家族内部,即母亲对其他儿女的宠爱、自己对妻妾的宠爱、对子孙的宠爱以及兄弟之间的宠爱,其二就是大臣部下、以及名声显赫的所谓“贤士”。一个统治者如果没有这些,或者说,在这些方面做得都比较好,祸乱也就很少产生了。也就是说,祸乱都是产生于内部,内部不乱,即使是再小的国家,再小的企业,外部是动摇不了你的。

——————————————————

【注释】1.质:(zhì志)《管子·山权数》:“请以宝为质于子,以假子之邑粟。”《左传·隐公三年》:“故周郑交质。”《荀子·大略》:“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韩非子·有度》:“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这里用为抵押品或人质之意。

2.镇:(zhèn震)《庄子·列御寇》:“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国语·鲁语》:“子以君命镇抚敝邑。”《史记》:“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广雅》:“镇,安也。”这里用为镇服、安抚之意。

3.固:(gù故)《诗·小雅·天保》:“亦孔之固。”《左传·成公十六年》:“脩陈固列。”《论语·学而》:“学则不固。主忠信。”《说文》:“固,四塞也。”这里用为固定之意。

4.径:(jìng静)《韩非子·解老》:“必缘理不径绝也。”《史记·滑稽列传》:“不过一斗,径醉矣。”《资治通鉴》:“肃径迎之。”《集韵·径韵》:“径:直也。”这里用为径直、直接之意。

5.医:(yī依)古同“翳”。翳:(yì艺)《诗·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楚辞·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庄子·山水》:“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裔执翳而搏之。”刘向《九叹·远逝》:“石嵯以翳日。”《广雅》:“翳,障也。”《方言十三》:“翳,掩也。”这里用为遮蔽、掩盖之意。

6.易:(yì艺)《诗·小雅·甫田》:“禾易长亩,终善且有。”《管子·宙合》:“讂充末衡,易政利民。”《东观汉记》:“绝其本根,勿能使能殖,畏其易也。”《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梁易。”这里用为蔓延、传播之意。

7.播:(bō波)《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成公播荡。”《后汉书·献帝纪》:“身播国屯。”这里用为逃亡之意。

8.僇:(lu路)《礼记·大学》:“辟则为天下僇矣。”《荀子·非相》:“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邹君不知,故先自僇。”《吕氏春秋·当染》:“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高诱注:“僇,辱也。”《史记·楚世家》:“僇越大夫常寿过。”司马贞索隐:“僇,辱也。”《字汇·人部》:“僇,辱也。”这里用为羞辱之意。

9.狎:(xiá霞)《书·秦誓》:“今商王受狎五常,荒怠无敬。”《左传·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则多死焉。”《韩非子·十过》:“狎徐君;拘齐庆封。”《广雅·释诂三》:“狎,轻也。”这里用为轻慢、戏弄之意。

10.踦:(qī椅)《管子·侈靡》:“其狱一踦腓一踦屦而当死。”《韩非子·亡征》:“必其治乱;其强弱相踦者也。”《战国策·赵策四》:“齐、秦非复合也,必有踦重者矣。”这里用为偏重之意。

11.脱:(tuō托)《管子·霸形》:“言脱于口。”《韩非子·喻老》:“鱼不可脱于深渊。”《公羊传·昭公十九年》:“则脱然愈。”这里用为离、脱离之意。

12.弹:(tán潭)曹植《与杨德祖》:“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三国志·陶谦传》:“旌善以兴化,弹邪而矫俗。”这里用为揭发之意。


相关文章

  • 管仲论(节选)阅读答案
  •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查看


  • 管仲论(节选)阅读答案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6分)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 ...查看


  • 管仲论(节选)阅读答案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管仲论(节选) 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 ...查看


  • 中国古代礼仪资料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到西汉前期< ...查看


  • 苏轼-行赏忠厚之至论
  • 苏轼 刑赏忠厚之至论 原文 译文 (此文是苏轼参加科考获得第二名的文章) [原文]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 ...查看


  • 四字成语:恪遵功令
  • 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积重难 ...查看


  • 四字成语:2014四字成语大全以及释义
  •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积重难返 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 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 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 ...查看


  • 四字成语:火中取栗
  • 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牛累得出了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皓首穷经:皓首,白头,钻研经典到老 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突然暴发.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查看


  • 常用成语大全及解释
  • 常用成语大全及解释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翻云覆雨: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