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其特点是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员研究,以培养学员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等能力。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凭借“历史与社会”教学平台,有效地使相关教师改传统教研中的“听客”为新课程下教研的“主体”,成为“思考者”“研究者”,实现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分析法教研的基本程序如下图: 一、聚集疑难,设计主题 主题来源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如何进行史料教学?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读图?如何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等等。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一到两个为宜,且具体而明确。 例如,一次学科疑难问题调研中,辖区内一所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向笔者提出了以下一些困惑。 徐老师:教材中的内容是否都要教?怎么教更好? 王老师:教材内容等于教学内容吗?它们与历史课程标准又有哪些关系? 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外的诸如史料等课程资源? …… 上述几位教师共同指向的问题是关于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经过讨论,我们最终确定将“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作为阶段性区域学科疑难问题的主题进行研究。 通过调研等方式发现一线教师的学科疑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设计,改变了传统做法上教研与教学割裂的状态,进入了良性循环:教学产生困惑,困惑引发研究,研究促进教学。从而使教研与教学互动促进、融为一体,为案例分析法教研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筛选典型,选择案例 根据所设计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开展案例分析法教研的前提。 案例主要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专家名师的优秀案例。专家名师的优秀案例是高质量教育教学方式与能力、学识与思想的集合体,通过这些优秀案例探索专家名师的专业发展路径,能够较好地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二是学科教师平时教学中存在困惑的案例,以激励教师主动探索,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对策,不仅使案例提供者有收获,也使参与研究的其他教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例如,关于“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这个主题的案例选择,参与研究的教师都推荐“屈辱的岁月”(人教版八下)这一课时,因为该课时教材内容多,时间跨度大,知识容量大,叙述了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近代史上一些主要的侵华事件,以及这些战争所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造成的重大影响。但教学时教师普遍感到一课时不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教材,如何适度补充相关的史料。这些困惑聚集成一个焦点,即“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筛选典型、选择案例予以解决。 三、现场呈现,明了细节 组织教师观看案例光盘,或直接组织课堂教学,让细节直观地呈现在教师眼前。例如,在围绕“如何有效选择教材内容”主题进行的“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邀请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师金亚素开设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人教版八下)课堂教学,观摩者亲眼观看了金老师是如何围绕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情感目标”,通过几处细节上的巧妙设计,生动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细节之一:利用课前休息时间,金老师播放了《义勇军进行曲》。上课铃声响,金老师顺势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吗?并追问:你知道这首歌曲的来历吗? (作用:先声夺人,进行爱国主义情感铺垫。) 细节之二:在上下环节的承转处,金老师常用气愤、悲壮的语言(神态)进行讲授。 (作用:言传身教,榜样示范,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熏陶。) 细节之三:在教材中关于“九一八”“一・二八”“七七”等事件的介绍基础上,为使学生深化认识,金老师又运用多媒体播放关于“九一八”“一・二八”“七七”等系列日军侵华事件历史纪录片段。 (作用:历史情境设置具体、生动、形象,有利于渲染气氛,激扬爱国主义情感。) 细节之四:为了帮助学生认清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美化侵略言行,如日本《新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等,金老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七三一部队”等日军侵华兽行的图片资料、《田中奏折》等史料中相关文字陈述,以及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时政资料。 (作用:利用丰富的史料,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并利用时政资料“钓鱼岛”事件,揭露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丑陋嘴脸,积极引导学生正视“旧恨新伤”,有效地落实爱国主义情感。) 四、多样研讨,交流碰撞 案例研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授课者专题讲座,如金老师在执教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课后举行的“社会课堂运用有效手段促进情感目标的落实”专题讲座,就是一种很好的研讨形式。另外,还可以同伴互助交流,授课者教学反思,观课者反馈和就某些方面进行讨论……不管是哪一种,强调研讨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评价课上得好与坏,以尊重授课者的感受和专业自主权,遵循自愿、自主、合作、共进等教研原则。 以下是参与“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交流教师的部分观点。 小王老师(教龄2年):这一课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繁太杂了,我每次上课都很焦虑,几乎每次都拖课。现在看来,关键是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在研究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学情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大胆地处理教材。 王老师(教龄20年,教研组长):讲课的两位年轻教师都动了很多的心思,各有特色。小徐老师的课主要以展览馆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四场战争四个展馆,主题突出;但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还不够大胆,基本采用教材内容,以致讲课显得沉重了些,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的广度、深度。小干老师尝试了导学稿的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性教学,还补充了教材外的史料,这很好。但是导学稿听上去像教案,影响了“导学”作用的发挥。 陈老师(宁波市教研员):历史学科教学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即课程”的理念。我们教师能否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构建知识体系后再解释自己所构建的知识体系这两项任务?教师又如何通过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图片资料等)、搜集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完成上述两项任务值得研究……教师在大胆处理教材、有效选择教材内容、科学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有“历史观”“全球史观”…… 五、归纳提炼,总结要点 即对案例进行归纳,对生成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在教研活动中当即完成,或在活动结束后的一定时间段内完成;或由教师单独进行,或以互助学习组为单位进行;要求活动结束后撰写“分析报告”,以积累成果、深化研究。 例如,“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后,参与的教师一致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要加强对课标、学情的研究,敢于“处理教材”,学会“选择教学内容”,其中“以学定教”“导学案”的方法效果较好,值得肯定。 六、前奏后续,实践演练 即根据所总结的问题类别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胆实践、积极尝试。青年教师在各方面还没有定型,较其他年龄段教师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大胆实践、积极尝试有利于他们加强自己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施教能力。由于教学活动本身是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实践演练会催生新的问题,相应地也就创生了新的案例,推动新一轮的研究展开……教学引发研究,研究推动教学,教师在不断进行的教、研互动中提升了教学能力,促进了专业成长。 例如,在围绕“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这一主题进行的“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案例分析教研活动后,催生了新的疑难问题:“以学定教”的历史教学该如何实施?如何编写“以学定教”的历史学科的“导学案”?……它们成了以后实施案例分析法的研究主题。 以下是“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后两位执教者的感言。 小干老师(教龄10个月):三次同课异构,我受益匪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自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可以自主,再也不是以往的流水账式的教学。“以学定教”太值得研究了! 小徐老师(教龄10个月):这一个多月来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做梦都在想讲课的事。这节课我一共上了三次,每一次都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做了进一步的修改。过程非常痛苦,但收获颇丰,因为每位老师的点评意见都很中肯,清晰地点出了问题所在。如课标如何解读?教材内容怎么处理?教学内容如何整合?让我懂得原来同一节课可以有那么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促使我每一次讲课都比以前有了进步。 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业务执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历来是教育教研部门的工作重心,但如何实施才有效?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培训才能使教师提升业务能力、获得专业发展?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研就是其中一个较好的途径,值得我们积极尝试。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其特点是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员研究,以培养学员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等能力。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凭借“历史与社会”教学平台,有效地使相关教师改传统教研中的“听客”为新课程下教研的“主体”,成为“思考者”“研究者”,实现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分析法教研的基本程序如下图: 一、聚集疑难,设计主题 主题来源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如何进行史料教学?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读图?如何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等等。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一到两个为宜,且具体而明确。 例如,一次学科疑难问题调研中,辖区内一所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向笔者提出了以下一些困惑。 徐老师:教材中的内容是否都要教?怎么教更好? 王老师:教材内容等于教学内容吗?它们与历史课程标准又有哪些关系? 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外的诸如史料等课程资源? …… 上述几位教师共同指向的问题是关于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经过讨论,我们最终确定将“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作为阶段性区域学科疑难问题的主题进行研究。 通过调研等方式发现一线教师的学科疑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设计,改变了传统做法上教研与教学割裂的状态,进入了良性循环:教学产生困惑,困惑引发研究,研究促进教学。从而使教研与教学互动促进、融为一体,为案例分析法教研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筛选典型,选择案例 根据所设计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开展案例分析法教研的前提。 案例主要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专家名师的优秀案例。专家名师的优秀案例是高质量教育教学方式与能力、学识与思想的集合体,通过这些优秀案例探索专家名师的专业发展路径,能够较好地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二是学科教师平时教学中存在困惑的案例,以激励教师主动探索,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对策,不仅使案例提供者有收获,也使参与研究的其他教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例如,关于“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这个主题的案例选择,参与研究的教师都推荐“屈辱的岁月”(人教版八下)这一课时,因为该课时教材内容多,时间跨度大,知识容量大,叙述了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近代史上一些主要的侵华事件,以及这些战争所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造成的重大影响。但教学时教师普遍感到一课时不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教材,如何适度补充相关的史料。这些困惑聚集成一个焦点,即“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筛选典型、选择案例予以解决。 三、现场呈现,明了细节 组织教师观看案例光盘,或直接组织课堂教学,让细节直观地呈现在教师眼前。例如,在围绕“如何有效选择教材内容”主题进行的“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邀请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师金亚素开设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人教版八下)课堂教学,观摩者亲眼观看了金老师是如何围绕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情感目标”,通过几处细节上的巧妙设计,生动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细节之一:利用课前休息时间,金老师播放了《义勇军进行曲》。上课铃声响,金老师顺势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吗?并追问:你知道这首歌曲的来历吗? (作用:先声夺人,进行爱国主义情感铺垫。) 细节之二:在上下环节的承转处,金老师常用气愤、悲壮的语言(神态)进行讲授。 (作用:言传身教,榜样示范,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熏陶。) 细节之三:在教材中关于“九一八”“一・二八”“七七”等事件的介绍基础上,为使学生深化认识,金老师又运用多媒体播放关于“九一八”“一・二八”“七七”等系列日军侵华事件历史纪录片段。 (作用:历史情境设置具体、生动、形象,有利于渲染气氛,激扬爱国主义情感。) 细节之四:为了帮助学生认清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美化侵略言行,如日本《新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等,金老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七三一部队”等日军侵华兽行的图片资料、《田中奏折》等史料中相关文字陈述,以及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时政资料。 (作用:利用丰富的史料,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并利用时政资料“钓鱼岛”事件,揭露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丑陋嘴脸,积极引导学生正视“旧恨新伤”,有效地落实爱国主义情感。) 四、多样研讨,交流碰撞 案例研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授课者专题讲座,如金老师在执教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课后举行的“社会课堂运用有效手段促进情感目标的落实”专题讲座,就是一种很好的研讨形式。另外,还可以同伴互助交流,授课者教学反思,观课者反馈和就某些方面进行讨论……不管是哪一种,强调研讨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评价课上得好与坏,以尊重授课者的感受和专业自主权,遵循自愿、自主、合作、共进等教研原则。 以下是参与“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交流教师的部分观点。 小王老师(教龄2年):这一课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繁太杂了,我每次上课都很焦虑,几乎每次都拖课。现在看来,关键是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在研究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学情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大胆地处理教材。 王老师(教龄20年,教研组长):讲课的两位年轻教师都动了很多的心思,各有特色。小徐老师的课主要以展览馆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四场战争四个展馆,主题突出;但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还不够大胆,基本采用教材内容,以致讲课显得沉重了些,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的广度、深度。小干老师尝试了导学稿的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性教学,还补充了教材外的史料,这很好。但是导学稿听上去像教案,影响了“导学”作用的发挥。 陈老师(宁波市教研员):历史学科教学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即课程”的理念。我们教师能否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构建知识体系后再解释自己所构建的知识体系这两项任务?教师又如何通过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图片资料等)、搜集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完成上述两项任务值得研究……教师在大胆处理教材、有效选择教材内容、科学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有“历史观”“全球史观”…… 五、归纳提炼,总结要点 即对案例进行归纳,对生成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在教研活动中当即完成,或在活动结束后的一定时间段内完成;或由教师单独进行,或以互助学习组为单位进行;要求活动结束后撰写“分析报告”,以积累成果、深化研究。 例如,“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后,参与的教师一致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要加强对课标、学情的研究,敢于“处理教材”,学会“选择教学内容”,其中“以学定教”“导学案”的方法效果较好,值得肯定。 六、前奏后续,实践演练 即根据所总结的问题类别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胆实践、积极尝试。青年教师在各方面还没有定型,较其他年龄段教师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大胆实践、积极尝试有利于他们加强自己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施教能力。由于教学活动本身是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实践演练会催生新的问题,相应地也就创生了新的案例,推动新一轮的研究展开……教学引发研究,研究推动教学,教师在不断进行的教、研互动中提升了教学能力,促进了专业成长。 例如,在围绕“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这一主题进行的“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案例分析教研活动后,催生了新的疑难问题:“以学定教”的历史教学该如何实施?如何编写“以学定教”的历史学科的“导学案”?……它们成了以后实施案例分析法的研究主题。 以下是“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后两位执教者的感言。 小干老师(教龄10个月):三次同课异构,我受益匪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自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可以自主,再也不是以往的流水账式的教学。“以学定教”太值得研究了! 小徐老师(教龄10个月):这一个多月来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做梦都在想讲课的事。这节课我一共上了三次,每一次都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做了进一步的修改。过程非常痛苦,但收获颇丰,因为每位老师的点评意见都很中肯,清晰地点出了问题所在。如课标如何解读?教材内容怎么处理?教学内容如何整合?让我懂得原来同一节课可以有那么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促使我每一次讲课都比以前有了进步。 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业务执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历来是教育教研部门的工作重心,但如何实施才有效?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培训才能使教师提升业务能力、获得专业发展?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研就是其中一个较好的途径,值得我们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