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统计管理规定

火灾统计管理规定

【颁布日期】1989.11.29

【实施日期】1990.01.01

【颁布单位】公安部、劳动部、国家统计局

(1989年11月29日 公安部、劳动部、国家统计局(89)公发26号文)

第一条 为了健全火灾统计制度,全面掌握火灾情况,正确分析火灾规律,充分发挥火灾统计在消防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个体经营户、私营企业和各种联合经济组织,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华侨、外国人在我国境内的独资、合资或者合作经营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基层群众性组织和城乡居民发生火灾后,都必须执行本规定。

第三条 凡失去控制并对财物和人身造成损害的燃烧现象,都为火灾。

第四条 所有火灾不论损害大小,都列入火灾统计范围。 以下情况也列入火灾统计范围:

(一)民用爆炸物品爆炸而引起的火灾;

(二)易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蒸气、粉尘以及其他化学易燃易爆物品爆炸和爆炸引起的火灾(其中地下矿井部分发生的爆炸,不列入火灾统计范围);

(三)破坏性试验中引起非实验体燃烧的事故;

(四)机电设备因内部故障导致外部明火燃烧需要组织扑灭的事故,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物件燃烧的事故;

(五)车辆、船舶、飞机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发生的燃烧事故,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物件燃烧的事故(飞机因飞行事故而导致本身燃烧的除外)。

第五条 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财物直接损失金额,火灾划分为三类: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50万元以上。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5万元以上。

(三)不具有前列两项情形的燃烧事故,为一般火灾。

第六条 火灾发生后和扑救过程中因烧、摔、砸、炸、窒息、中毒、触电、高温辐射等原因所致的人员伤亡,列入火灾人员伤亡统计范围。死亡和重伤的标准按照劳动部的有关规定认定。

第七条 火灾损失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两项计算统计。

第八条 直接经济损失系指被烧毁、烧损、烟熏和灭火中破拆、水渍以及因火灾引起的污染等所造成的损失。其计算方法如下:

一、固定资产。

(一)房屋建筑物按重置完全价值折旧方法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火灾损失额=重置完全价值×(1-年平均折旧率×已使用年限)×烧损率

年平均折旧率=1∶规定的使用年限

烧损率是指实际被烧损的程度,按百分比计算。

重置完全价值是指重新建造或重新购置所需的金额或按照现行固定资产的调拨价计算的价值。重置完全价值数据,按照各地区房产管理部门以及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房屋建筑物使用年限的确定,按照《经租房屋清产估价原则》执行。

(二)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车辆、飞机、船舶等,也按照重置完全价值折旧方法计算。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按照《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的规定执行。

成套机械设备因火灾而失去了原有的全部使用价值的,应当按照全毁计算损失。

(三)交通运输企业和其他企业专业车队的客货运 汽车、大型设备、大型建筑施工机械,根据《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的规定,按照工作量进行折旧。其火灾损失额按照重置完全价值折旧方法计算。

(四)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超过规定使用年限的80%,但仍有使用价值的,其火灾损失额按照重置完全价值的20%计算。

(五)重置完全价值在特殊情况下无法确定时,用原值代替重置完全价值计算。

二、古建筑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额,按照修复费计算,或者根据古

建筑的保护级别,分别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千至5千元计算。

三、流动资产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额,商品和购入的货物按照购入价扣除残值计算,其余一律按照成本价扣除残值计算。

四、衣物和日常生活用品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额,依照新旧程度相同的同类物品价值计算;古董、书画、工艺品、珠宝等物品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额,按照国家规定的国内牌价计算。

五、牲畜、家禽、粮、棉、食油等农副产品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额,都按照国家收购牌价计算。

第九条 火灾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火灾而停工、停产、停业所造成的损失,以及现场施救、善后处理费用(包括清理火场、人身伤亡之后所支出的医疗、丧葬、抚恤、补助救济、歇工工资等费用)。 火灾间接经济损失额计算方法由公安部另行制定。

第十条 火灾统计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制度。

(一)全国火灾统计工作,由公安部统一归口管理,负责掌握火灾情况, 汇总和公布火灾统计资料,实施火灾统计监督。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火灾统计工作,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负责,行使相应的管理监督职能。

(三)火灾统计表式、内容、计算方法和统计编码,由公安部负责制定并报国家统计局备案或者审批。

(四)接受地方公安机关监督的单位发生火灾,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消防监督机构负责统计。

(五)跨区域的油田、管道部门的下属单位发生火灾,由起火地公安消防监督机构负责统计。

(六)属地方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监督范围的汽车、船舶发生的火灾,由起火地县级以上公安消防监督机构负责统计。

(七)由铁道、交通、民航公安机关实施消防监督的单位,其统计工作分别由铁道、交通、民航公安局负责。

(八)我国在港澳地区和国外的独资、合资或者合作经营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交通工具,因我方原因造成的火灾,由国内负责派出单位消防监督工作的公安机关或者保卫部门统计。

(九)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华侨、外国人在我国境内的独资、合资或者合作经营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交通工具,因我方原因造成的火灾,由国内负责起火单位消防监督工作的公安机关或者保卫部门统计。

(十)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单位、煤矿和其他矿山矿井地下部分、国家海洋局科学考察船和森林发生的火灾,分别由其主管部门统计。 (十一)一起火灾燃烧到按照本规定各自负责火灾统计的几个单位,其火灾情况由负责引起火灾单位消防监督工作的公安机关或者保卫部门统计。

第十一条 发生火灾后,起火单位或者主管部门必须如实提供统计资料,经当地公安机关逐级审核统计上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铁道、交通、民航公安局,应当于每月15日以前将上月火灾统计情况报公安部消防局。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单位、煤矿和其他矿山矿井地下部分和国家海洋局科学考察船的主管部门,于当年8月和次年2月,向公安部消防局报半年和全年的火灾统计数字。

第十二条 发生特大火灾后,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消防处(局)和铁道、交通、民航公安局要在24小时内向公安部消防局电话报告,并在事故查清后上报火灾事故调查、扑救、处理的专题报告。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单位、煤矿和其他矿山矿井地下部分和国家海洋局的科学考察船发生特大火灾,其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公安部消防局。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或者引进的成套设备发生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虽不足50万元,但政治、经济影响大的,也按照本条规定执行。

发生重大火灾后,地区、市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应及时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消防监督机构。

第十三条 各级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应当根据火灾统计工作的实际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建立健全科学的火灾统计管理制度,加强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技术的现代化建设,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十四条 火灾统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特大火灾档案应当在火灾发生后的半年内抄送公安部消防局存查。特大火灾档案内容包括:火灾报告表,火灾扑救报告表,火灾现场勘查笔录,火灾调查报告,法律文书(火灾调查证明材料、技术鉴定书),火灾现场图,火灾现场照片,火灾扑救总结和火灾处理报告。

第十五条 火灾统计资料由公安机关公布。

全国和各地的火灾统计资料在公安部和各级公安机关尚未公布

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外界提供和公布。

第十六条 火灾统计人员应严格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所规定的职责,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统计法规和公安部有关统计工作的规定。

第十七条 凡与火灾统计工作有关的人员的奖励和惩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十九条 本规定由公安部负责解释和修改。以往的规定与本规定有抵触的,按本规定执行。

火灾统计管理规定

【颁布日期】1989.11.29

【实施日期】1990.01.01

【颁布单位】公安部、劳动部、国家统计局

(1989年11月29日 公安部、劳动部、国家统计局(89)公发26号文)

第一条 为了健全火灾统计制度,全面掌握火灾情况,正确分析火灾规律,充分发挥火灾统计在消防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个体经营户、私营企业和各种联合经济组织,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华侨、外国人在我国境内的独资、合资或者合作经营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基层群众性组织和城乡居民发生火灾后,都必须执行本规定。

第三条 凡失去控制并对财物和人身造成损害的燃烧现象,都为火灾。

第四条 所有火灾不论损害大小,都列入火灾统计范围。 以下情况也列入火灾统计范围:

(一)民用爆炸物品爆炸而引起的火灾;

(二)易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蒸气、粉尘以及其他化学易燃易爆物品爆炸和爆炸引起的火灾(其中地下矿井部分发生的爆炸,不列入火灾统计范围);

(三)破坏性试验中引起非实验体燃烧的事故;

(四)机电设备因内部故障导致外部明火燃烧需要组织扑灭的事故,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物件燃烧的事故;

(五)车辆、船舶、飞机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发生的燃烧事故,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物件燃烧的事故(飞机因飞行事故而导致本身燃烧的除外)。

第五条 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财物直接损失金额,火灾划分为三类: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50万元以上。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5万元以上。

(三)不具有前列两项情形的燃烧事故,为一般火灾。

第六条 火灾发生后和扑救过程中因烧、摔、砸、炸、窒息、中毒、触电、高温辐射等原因所致的人员伤亡,列入火灾人员伤亡统计范围。死亡和重伤的标准按照劳动部的有关规定认定。

第七条 火灾损失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两项计算统计。

第八条 直接经济损失系指被烧毁、烧损、烟熏和灭火中破拆、水渍以及因火灾引起的污染等所造成的损失。其计算方法如下:

一、固定资产。

(一)房屋建筑物按重置完全价值折旧方法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火灾损失额=重置完全价值×(1-年平均折旧率×已使用年限)×烧损率

年平均折旧率=1∶规定的使用年限

烧损率是指实际被烧损的程度,按百分比计算。

重置完全价值是指重新建造或重新购置所需的金额或按照现行固定资产的调拨价计算的价值。重置完全价值数据,按照各地区房产管理部门以及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房屋建筑物使用年限的确定,按照《经租房屋清产估价原则》执行。

(二)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车辆、飞机、船舶等,也按照重置完全价值折旧方法计算。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按照《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的规定执行。

成套机械设备因火灾而失去了原有的全部使用价值的,应当按照全毁计算损失。

(三)交通运输企业和其他企业专业车队的客货运 汽车、大型设备、大型建筑施工机械,根据《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的规定,按照工作量进行折旧。其火灾损失额按照重置完全价值折旧方法计算。

(四)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超过规定使用年限的80%,但仍有使用价值的,其火灾损失额按照重置完全价值的20%计算。

(五)重置完全价值在特殊情况下无法确定时,用原值代替重置完全价值计算。

二、古建筑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额,按照修复费计算,或者根据古

建筑的保护级别,分别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千至5千元计算。

三、流动资产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额,商品和购入的货物按照购入价扣除残值计算,其余一律按照成本价扣除残值计算。

四、衣物和日常生活用品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额,依照新旧程度相同的同类物品价值计算;古董、书画、工艺品、珠宝等物品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额,按照国家规定的国内牌价计算。

五、牲畜、家禽、粮、棉、食油等农副产品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额,都按照国家收购牌价计算。

第九条 火灾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火灾而停工、停产、停业所造成的损失,以及现场施救、善后处理费用(包括清理火场、人身伤亡之后所支出的医疗、丧葬、抚恤、补助救济、歇工工资等费用)。 火灾间接经济损失额计算方法由公安部另行制定。

第十条 火灾统计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制度。

(一)全国火灾统计工作,由公安部统一归口管理,负责掌握火灾情况, 汇总和公布火灾统计资料,实施火灾统计监督。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火灾统计工作,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负责,行使相应的管理监督职能。

(三)火灾统计表式、内容、计算方法和统计编码,由公安部负责制定并报国家统计局备案或者审批。

(四)接受地方公安机关监督的单位发生火灾,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消防监督机构负责统计。

(五)跨区域的油田、管道部门的下属单位发生火灾,由起火地公安消防监督机构负责统计。

(六)属地方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监督范围的汽车、船舶发生的火灾,由起火地县级以上公安消防监督机构负责统计。

(七)由铁道、交通、民航公安机关实施消防监督的单位,其统计工作分别由铁道、交通、民航公安局负责。

(八)我国在港澳地区和国外的独资、合资或者合作经营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交通工具,因我方原因造成的火灾,由国内负责派出单位消防监督工作的公安机关或者保卫部门统计。

(九)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华侨、外国人在我国境内的独资、合资或者合作经营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交通工具,因我方原因造成的火灾,由国内负责起火单位消防监督工作的公安机关或者保卫部门统计。

(十)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单位、煤矿和其他矿山矿井地下部分、国家海洋局科学考察船和森林发生的火灾,分别由其主管部门统计。 (十一)一起火灾燃烧到按照本规定各自负责火灾统计的几个单位,其火灾情况由负责引起火灾单位消防监督工作的公安机关或者保卫部门统计。

第十一条 发生火灾后,起火单位或者主管部门必须如实提供统计资料,经当地公安机关逐级审核统计上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铁道、交通、民航公安局,应当于每月15日以前将上月火灾统计情况报公安部消防局。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单位、煤矿和其他矿山矿井地下部分和国家海洋局科学考察船的主管部门,于当年8月和次年2月,向公安部消防局报半年和全年的火灾统计数字。

第十二条 发生特大火灾后,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消防处(局)和铁道、交通、民航公安局要在24小时内向公安部消防局电话报告,并在事故查清后上报火灾事故调查、扑救、处理的专题报告。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单位、煤矿和其他矿山矿井地下部分和国家海洋局的科学考察船发生特大火灾,其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公安部消防局。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或者引进的成套设备发生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虽不足50万元,但政治、经济影响大的,也按照本条规定执行。

发生重大火灾后,地区、市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应及时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消防监督机构。

第十三条 各级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应当根据火灾统计工作的实际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建立健全科学的火灾统计管理制度,加强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技术的现代化建设,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十四条 火灾统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特大火灾档案应当在火灾发生后的半年内抄送公安部消防局存查。特大火灾档案内容包括:火灾报告表,火灾扑救报告表,火灾现场勘查笔录,火灾调查报告,法律文书(火灾调查证明材料、技术鉴定书),火灾现场图,火灾现场照片,火灾扑救总结和火灾处理报告。

第十五条 火灾统计资料由公安机关公布。

全国和各地的火灾统计资料在公安部和各级公安机关尚未公布

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外界提供和公布。

第十六条 火灾统计人员应严格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所规定的职责,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统计法规和公安部有关统计工作的规定。

第十七条 凡与火灾统计工作有关的人员的奖励和惩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十九条 本规定由公安部负责解释和修改。以往的规定与本规定有抵触的,按本规定执行。


相关文章

  • 火灾事故调查中关于火灾损失统计问题的探讨
  • 摘要:火灾损失统计是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际火灾统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并就如何应对繁重的火灾统计工作处理好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有自己看法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消防工程 火灾直 ...查看


  • 世界火灾统计很详细
  • 2009年第3期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75 需求,修订了NFPA40322003<机场灭火救援值勤标准>.NFPA40522004<机场消防员训练标准>.NFPA42422008<机场Π区域性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查看


  • 事故报告统计制度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事故报告统计制度 石油质字[2000]第231号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事故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地报告.记录.统计分析事故,根据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有关事故法规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事故管理暂行规定>, ...查看


  • 火险隐患和火灾的处理
  • #住宅楼 火险隐患和火灾的处理制度 [email protected] 张家心 编制:________ 审批:________ 河北建设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住宅楼项目部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九日 火险隐患和火灾的处理 一.火险隐患的概念 ...查看


  • 我国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统计分析及事故表征物探讨
  • 近年来,在我国化工生产和使用领域,重特大事故频频发生,其原因相似,事故复发率高,同一危险介质引发的事故多次发生,如2004年4月发生在安徽淮南市的煤气泄漏事故,以及2004年6月大连市的煤气泄漏事故等都是由于管道破裂造成的.事故复发率高的原 ...查看


  • 高校火灾事故行为原因分析及预防_朱彤
  • 2014年第40卷第3期March 2014 工业安全与环保 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33· 安全工程 高校火灾事故行为原因分析及预防 朱彤 摘 要 * 傅贵张苏 北京 ...查看


  • 火灾事故调查规定20120706
  • 名称:EHS 相关法规原文 火灾事故调查规定 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 第 121 号 <公安部关于修改的决定>已经 2012 年 7 月 6 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 现予发布,自 2012 年 11 月 1 日起施行 ...查看


  • 草原防火条例(2008修订)
  • 草原防火条例(2008修订) (国务院令第542号) <草原防火条例>已经2008年11月19日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草原防火条例>公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八 ...查看


  • 我国消防安全形势_差距和对策研究(1)
  • 创刊20周年特约论文 我国消防安全形势.差距和对策研究 杜兰萍1,沈友弟2,厉 剑3,倪照鹏4,赵永利5 (1.公安部消防局,北京100741;2.上海市消防总队,上海200002; 3.公安部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4.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