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6 10:24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256.F.20130226.1024.102.html
人文天下
生态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姚丽亚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摘要: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没有生态文明的生态环境基础和生态文化基础,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生态文学从产生之初就以生态监督为己任,作品中所蕴涵的生态思想既有对人类掠夺自然的揭露,也有对人类不断膨胀的贪婪本性的批判。这些作品,不仅能培养民众的生态意识,而且能为政府了解生态现状、处理生态问题提供有益借鉴,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学和谐社会
Summary: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foundation stone of harmoniou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re is no ecological basis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 there will not be able to achieve true social harmony. Ecological literature works can not only train people'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but also offer helpful reference to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literature Harmonious society 有学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哪里没有生态的远见,哪里的人民就将走向毁灭”。在全球生态环境频频告急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认识到了生态和谐的重要性,更是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十七大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从而使其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自产生之日起就以展示环境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生态为己任的生态文学,爆发出更加强烈的时代感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由此可见,说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基石并不为过。
二、生态文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手段
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固然可贵,但提出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则更具现实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提出至少要从两点入手:一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此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加强文化建设,此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第一点的建设是有形的,要求全社会群策群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相比于第一点对有形资源的建设,第二点的生态文化建设似乎难度更大,因为这种建设是无形的。它要求全社会实现生态文明,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要求通过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这理所当然应该是文学需要担当的任务。
从本质上说,和谐社会建设是“人心”建设,而“人心”正是文学所关注和研究的范畴。有研究者指出,在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自然科学为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提供强大力量;社会科学为构建高度的社会政治文明提供理论与制度支撑;人文科学(文学、史学、史学)则为社会构建高度的精神文明提供思想动力和辨证智慧。由此可见,文学中的生态文学,在构建生态文明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有所承担。
实际上,生态文学作为文学中的一个分支,从一开始就是以高扬着生态责任、生态理想的姿态出现的,它以生态预警、文明批判为突出特点,把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作为作品主要的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多是探讨人类以怎样的环境代价实现了自身发展。在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才导致如此严重、危及整个地球和所有生命的生态危机?人类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自然才能保持生态的持续存在和包括人
一、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和谐社会主义理念中,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应该说,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史充分反思的结果,它对于21世纪的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个发现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危机的发现,它提示我们,真正的生产力内涵不仅体现在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上,更重要的是要和自然相互和谐、协调发展,建立起与自身和谐的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社会和谐的主体。如果没有生态的和谐,社会就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同时,必须要认识到的是,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协调地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其保证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而与和谐社会要求相配套,其基础层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无存在的基础。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有一番话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他说:“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150现代营销
人文天下
促进就业的政府对策研究
张仲权
(中共广东省封开县委党校)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不可回避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而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更是困扰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最大难题之一。对政府促进就业的作用研究,不仅具有公共管理的理论价值,而且是我国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针对泛珠地区的就业环境与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对政府针对促进就业提出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研究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促进就业国家政策建议措施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2012年的就业形势
(一)总体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2012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2012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根本性的转变;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处于放长假等隐性失业状态的职工,有可能会有一部分转为公开失业,2012年失业率会有所增长;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
从需求看,按目前GDP 每增加1个百分点,社会新增就业0.107个百分点(或85万人左右)估算,假设2012年GDP 增长7%—9%,则带动新增就业800—1000万人。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缺口在1200万-1900万人。失业率将可能攀升到6.3%。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持续生存?生态文学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是作家对地球以及地球上所有生命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创作中的必然反映。
考察生态文学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生态文学是伴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担忧而产生的,之所以会出现生态文学,主要原因就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出现。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作家用丰富的文学情感,把自己走近自然、面对环境破坏的经历叙述出来,显示出对人类生存状况和环境危机的深切忧患意识。反过来,这些作品会激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那些读者的热情,他们不停地做出回应,使得生态文学得以蓬勃发展,从而对人们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文学虽然没有改天换地的力量,但是生态文学能够对人的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改善地球的生态状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大力发展生态文学,努力揭示生态文学作品所蕴涵的生态思想和生态理念,试图从中寻求人类可资借鉴的生态智慧和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在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就显得更加重要而有意义。
据了解,2011年,广东省城镇新增就业177.1万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建成344个欠发达地区中心镇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78%,失业人员再就业74.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7.6万人;全省创业12.8万人,带动就业55.7万人。
(二)三类就业群体需要特别关注
2012年,三类就业群体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大学毕业生。2012年求职大学生将达到700万,压力巨大。二是农民工。农民工队伍中的主体已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大多想在外继续寻找就业机会,根本不可能在农村稳定下来的。这一群体如果外出不能找到工作,将是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三是城镇低学历青年。这一群体中需要就业的人数大约为600-800万。受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双向夹挤,他们在中高端和低端劳动力市场上都不是很受系;“和衷共济”、“协和万邦”寻求的是各个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和睦相处、亲密友好。这些内容和思想在生态文学作品中都不难找到。
生态文学大量展示生态危机的残酷事实,以对生态危机深重的忧患意识警醒世人,触动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自觉的生态意识,走出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误区,从观念上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石;生态文学致力于反思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环境、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精神支持,促进政府对社会发展政策特别是环保政策的修正和实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更好的条件;生态文学挖掘现实生活的诗意美,讴歌美好的生态形象,展示理想的生态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和谐的生态氛围。总而言之,生态文学正是因为避免了空洞的政治说教而又完全准确地诠释了和谐的思想内核,从而起到了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征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世纪行,2008.1
[2]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
[3]刘静.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问题讨论.中共山西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1
[4]唐丹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社会纵横,2011.1
[5]彭书雄.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学承担.中州学刊,2008.4[6]张继炼.文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阿拉善日报
现代营销151
三、生态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建设生态文明又离不开生态文学,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生态文学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达的是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天人合一”、“人畜兴旺”等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6 10:24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256.F.20130226.1024.102.html
人文天下
生态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姚丽亚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摘要: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没有生态文明的生态环境基础和生态文化基础,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生态文学从产生之初就以生态监督为己任,作品中所蕴涵的生态思想既有对人类掠夺自然的揭露,也有对人类不断膨胀的贪婪本性的批判。这些作品,不仅能培养民众的生态意识,而且能为政府了解生态现状、处理生态问题提供有益借鉴,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学和谐社会
Summary: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foundation stone of harmoniou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re is no ecological basis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 there will not be able to achieve true social harmony. Ecological literature works can not only train people'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but also offer helpful reference to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literature Harmonious society 有学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哪里没有生态的远见,哪里的人民就将走向毁灭”。在全球生态环境频频告急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认识到了生态和谐的重要性,更是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十七大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从而使其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自产生之日起就以展示环境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生态为己任的生态文学,爆发出更加强烈的时代感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由此可见,说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基石并不为过。
二、生态文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手段
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固然可贵,但提出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则更具现实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提出至少要从两点入手:一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此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加强文化建设,此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第一点的建设是有形的,要求全社会群策群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相比于第一点对有形资源的建设,第二点的生态文化建设似乎难度更大,因为这种建设是无形的。它要求全社会实现生态文明,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要求通过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这理所当然应该是文学需要担当的任务。
从本质上说,和谐社会建设是“人心”建设,而“人心”正是文学所关注和研究的范畴。有研究者指出,在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自然科学为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提供强大力量;社会科学为构建高度的社会政治文明提供理论与制度支撑;人文科学(文学、史学、史学)则为社会构建高度的精神文明提供思想动力和辨证智慧。由此可见,文学中的生态文学,在构建生态文明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有所承担。
实际上,生态文学作为文学中的一个分支,从一开始就是以高扬着生态责任、生态理想的姿态出现的,它以生态预警、文明批判为突出特点,把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作为作品主要的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多是探讨人类以怎样的环境代价实现了自身发展。在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才导致如此严重、危及整个地球和所有生命的生态危机?人类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自然才能保持生态的持续存在和包括人
一、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和谐社会主义理念中,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应该说,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史充分反思的结果,它对于21世纪的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个发现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危机的发现,它提示我们,真正的生产力内涵不仅体现在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上,更重要的是要和自然相互和谐、协调发展,建立起与自身和谐的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社会和谐的主体。如果没有生态的和谐,社会就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同时,必须要认识到的是,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协调地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其保证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而与和谐社会要求相配套,其基础层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无存在的基础。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有一番话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他说:“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150现代营销
人文天下
促进就业的政府对策研究
张仲权
(中共广东省封开县委党校)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不可回避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而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更是困扰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最大难题之一。对政府促进就业的作用研究,不仅具有公共管理的理论价值,而且是我国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针对泛珠地区的就业环境与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对政府针对促进就业提出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研究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促进就业国家政策建议措施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2012年的就业形势
(一)总体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2012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2012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根本性的转变;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处于放长假等隐性失业状态的职工,有可能会有一部分转为公开失业,2012年失业率会有所增长;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
从需求看,按目前GDP 每增加1个百分点,社会新增就业0.107个百分点(或85万人左右)估算,假设2012年GDP 增长7%—9%,则带动新增就业800—1000万人。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缺口在1200万-1900万人。失业率将可能攀升到6.3%。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持续生存?生态文学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是作家对地球以及地球上所有生命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创作中的必然反映。
考察生态文学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生态文学是伴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担忧而产生的,之所以会出现生态文学,主要原因就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出现。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作家用丰富的文学情感,把自己走近自然、面对环境破坏的经历叙述出来,显示出对人类生存状况和环境危机的深切忧患意识。反过来,这些作品会激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那些读者的热情,他们不停地做出回应,使得生态文学得以蓬勃发展,从而对人们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文学虽然没有改天换地的力量,但是生态文学能够对人的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改善地球的生态状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大力发展生态文学,努力揭示生态文学作品所蕴涵的生态思想和生态理念,试图从中寻求人类可资借鉴的生态智慧和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在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就显得更加重要而有意义。
据了解,2011年,广东省城镇新增就业177.1万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建成344个欠发达地区中心镇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78%,失业人员再就业74.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7.6万人;全省创业12.8万人,带动就业55.7万人。
(二)三类就业群体需要特别关注
2012年,三类就业群体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大学毕业生。2012年求职大学生将达到700万,压力巨大。二是农民工。农民工队伍中的主体已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大多想在外继续寻找就业机会,根本不可能在农村稳定下来的。这一群体如果外出不能找到工作,将是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三是城镇低学历青年。这一群体中需要就业的人数大约为600-800万。受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双向夹挤,他们在中高端和低端劳动力市场上都不是很受系;“和衷共济”、“协和万邦”寻求的是各个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和睦相处、亲密友好。这些内容和思想在生态文学作品中都不难找到。
生态文学大量展示生态危机的残酷事实,以对生态危机深重的忧患意识警醒世人,触动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自觉的生态意识,走出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误区,从观念上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石;生态文学致力于反思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环境、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精神支持,促进政府对社会发展政策特别是环保政策的修正和实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更好的条件;生态文学挖掘现实生活的诗意美,讴歌美好的生态形象,展示理想的生态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和谐的生态氛围。总而言之,生态文学正是因为避免了空洞的政治说教而又完全准确地诠释了和谐的思想内核,从而起到了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征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世纪行,2008.1
[2]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
[3]刘静.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问题讨论.中共山西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1
[4]唐丹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社会纵横,2011.1
[5]彭书雄.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学承担.中州学刊,2008.4[6]张继炼.文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阿拉善日报
现代营销151
三、生态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建设生态文明又离不开生态文学,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生态文学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达的是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天人合一”、“人畜兴旺”等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