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结构的概念:是指体育课的组成部分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的分配等。
体育课的结构是指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对课的教学活动模式的整体设计,即课的内容安排顺序,教法运用及时间的分配等。
体育课的结构是指体育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的结构受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不同类型课的结构是不同的,同一种类型的课在不同水平的班级或不同条件下,其结构也是有变化的。认识体育课的类型,可以为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选择相应的课堂活动种类。认识课的结构,能合理地设计各种类型的课。课的结构决定着课的整个进程,决定着把课划分成时间上的一些段落,能否科学地认识它和设计它,决定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成效。研究体育课的结构对于教学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课的结构至少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是指构成体育课的几个大致的部分或者阶段;第二,是指体育课进行的基本顺序或者流程;第三,是指体育课中各种教学活动即教师的 “教”和学生的 “学”相互作用、交替的方式与方法。
2.体育课结构的发展概况近一百多年来,对体育课结构的研究,随着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其间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l)从有利于组织和管理出发,确定课的结构。19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国家的体育教育家开始研究体育课的结构问题,认为在课上分配身体练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德国人施皮斯提出德国体操制度的课程方案,在捷克等国家中一种称为 “索科勒”的体育团体,也采取类似的体育课结构
表12-1 德国和捷克体育课结构 德国施皮斯体育课结构“索科勒”体育课结方案 1.队列练习
构方案 1.队列练习
2.自由联系 (不带器
2.自由练习
械)
3.带器械练习 (活动
3.悬垂支撑练习
的、静止的) 4.与民间的联系 5.游戏
4.跳跃练习 5.结束练习
注:引自樊临虎.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6
这种体育课结构只是注意课上练习顺序的安排便于组织与管理,但没有考虑到所选择的练习对学生身体的全面影响,也没有注意练习与练习之间的联系。 (2)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点确定课的结构
19世纪后半叶,在瑞典体操制度中出现的一种体育课的结构是根据身体练习对人体解剖部位和生理机能的影响来安排的,一般包括9~15个练习,时间分配大体相同。
表12-2 瑞典、英国体育课结构 瑞典体育课结构方英国体育课结构
案
1.队列练习 2.准备练习 3.自由练习 4.伸展练习
方案 1.开始练习 2.头部和躯干练习
3.手部练习 4.平衡练习
5.平衡练习 6.肩背练习
5.一侧肌肉练习6.活动量大的一般发展练习 7.呼吸练习和姿势练习
7.腹肌练习 8.躯干练习 9.腿部练习 10.再次伸展练习
11.跳跃练习
12.结束和呼吸练习
注:引自樊临虎.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7
在英国,有学者提出的体育课结构方案与瑞典的类似。英国体育课结构方案既注意到人体的解剖部位,又考虑到活动量由小到大的安排。 (3)注重学生实用技能课的结构
20世纪初期,法国体育课结构的方案无论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了发展。根据法国
《课程规则》中课的结构方案,提出三部分结构,明确规定每部分的主要任务,每部分又分若干组练习
表12-3 法国体育课结构方案
准备部分
1.走 2.手部练习 3.腿部练习
1.走
2.攀登、平衡、支撑 3.跳跃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1.慢走 2.气息的练习 3.带唱歌的走
4.躯干练习 5.复杂联合练习 6.不对称的练习 7.呼吸练习
4.负重 5.跑
6.投掷、球类 7.防守、进攻
4.淋浴、按摩
注:引自樊临虎.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8 这种结构既考虑对学生身体各部位的锻炼,又考虑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练习后的生理恢复特点。可见,法国这种体育课的结构比瑞典和德国的结构有了一定的发展。
(4)以传授体育知识为主的体育课结构
前苏联体育课结构从20世纪初期到80年代,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初期。这个阶段主要受瑞典体育课结构影响,上课的特点基本与瑞典和法国相似。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这一阶段主要采用前苏联的五部分体育课结构方案 (见下表)。这种体育课结构方案比以往的结构进了一步,它规定了每一部分的任务和手段,符合人体活动的规律。此后,在苏联体育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的各部分任务来安排体育课的原则已基本确定下来。
表12-4 前苏联五部分体育课的结构
内 容
使学生进人工作状态 (组织小组练
第一部
习,使身体发热,提高一般的生理代分
谢作用,调整注意力和情绪状态)
第二部各种肌肉和关节的专门素质练习,养分
成良好的姿态
第三部基本技术的教学和提高动作的协调分
性,形成并掌握各项运动技术、技能
第四部利用已掌握的技能与实践,进行中枢分 第五部
结束 分
注:引自樊临虎.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9
第三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期。由于在五部分课程结构中,第三、四部分是一节体育课的主体,该两部分在教学中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就统一作为基本部分,从而确定了四部分课程结构方案,这种方案1940年前在苏联人民教育委员会所采用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得到肯定。
第四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后期。前苏联学者进一步研究体育课结构的实质,以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机体工作能力的变化过程和规律作为课的结构依据。他们认为人的任何一种运动或活动都具有四种连续的状态:开始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工作能力降低状态,据此提出四部分的体育课结构,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结束部分。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学者对体育课的结构展开了争鸣,争论的焦点是分三部分还是四部分,最后统一到分成三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其理论依据就是人体工作能力的规律。
第五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列宁格勒体育学院学者格策登和斯切诺娃于1974年提出,课的结构不应只理解为几个部分,还应把课分成总的结构(或称大体结构)和细微结构 (或称小结构〉。在1976年出版的全苏体育学院体育理论与教法的教科书中,把这个理论确定下来。他们根据任务、教材内容的不同,提出准备部分有三个方案,基本部分有四个方案,结束部分有五个方案。这种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不再拘泥于结构的形式,而重结构的内容实质,确定了一种基本结构和可变结构的模式,有利于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5)日本的体育课结构
其主要特点是全国没有统一的结构模式,有的按三部分课的结构 (导入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有的按上课内容的顺序,一个接一个上,不分几个部分;有的体育课是以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和情绪为主设置课的结构。总之,当前日本大中专学生体育课的结构不拘形式。
(6)以美国为代表的课程结构
其主要特点是无严格的课程结构模式,体育教师各行其是,主张体育课上不要束缚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不断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重视课的实效,重视内容的安排,而不重视结构形式;重视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而不过分强调技术的传授。但是,他们不太注重课上组织教学的严密性。
神经系统和呼吸器官的生理训练
3.国内体育课结构的主要类型
建国初,当时引进了苏联体育教学理论,带来了四部分 (开始、准备、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课程结构。至今,这种模式的课程结构还广泛地影响着我国体育教学,几乎各级各类学校都按此模式上课。四部分课程结构对我国体育教学起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初期 “放羊式”教学的落后状态,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能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体育课也随原苏联体育课结构的变化,改为三部分体育课的结构,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其理论依据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但这种课程结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又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各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和时间分配规定得过死,过于繁琐并拘于形式,较大地束缚着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课程结构过于突出了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其他部分的教学和教育作用。基本部分技术教材数量偏多 (2至3个),致使练习密度上不去,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发展和技能的掌握,难以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现在国内不少体育科研人员正在寻求适合我国体育课的结构,现归纳出国内几种主要体育课结构以供借鉴:
(1)三部分的结构
其具体模式如下:
(3)按练习顺序安排的结构
这种结构不分部分、阶段,根据人体机能活动规律,以及练习和休息的合理交替,使练习一个接一个进行。有游戏练习,有技术教材练习,也有身体素质练习和舞蹈等,这种课的结构主要特点是注重调动学生练习的主动性。
4.体育课各部分的划分与生理机能能力变化规律的关系
表12-5体育课的各部分的划分与生理机能能力变化规律的关系 课生的理部机分能
各部各部分
各部分课的内容分机时间
教学目和组织教体工(每课
标 法特点
作能时间按
变力特化 点 45分钟计)主要 1.使学1.课的进 行 生理上 和 心 准上理上 备升的 部阶准 分段 备,逐步 提 高 大脑皮 层 的 兴奋 生明确内容主要课的任是课程标务,有组准的基本织地开体操教材始一节(队列、
课。 队形)。约 占
2.培养2.准 备总 课
身体的活 动 性时 的
正确姿质 1
势,促进一般性准5%~
身体的备活动、
20%
全面发专项准备
约7~
展。 活动。 9分钟3.为学3.为学习基本习基本部部分教分教材内材作好容作好准准备活备活动。
使 机体进 入 工 作状态
机 体 工 作 基稳
能力 本定
处 部阶
于 分段
最 佳状 态,大 脑皮 层 1.使学1.教学生学习内容根据和掌握课程标准约 占
体 育 并结合学总 课基 本 校实际情时 的 知 识、况进行安6基本技排。 5%~术和技2.组织7能及锻 教法特0%,炼 身 点:①合约2体 的 理安排主9~3方 法手要教材内2分钟段。 容学习顺
有 最适宜的兴奋性
学生身排辅助练体素质,习、诱导增强体练习和教质。 法步骤;3.培养③确定各良好思项教材内想道德容练习的品质。 次数和时
间,合理安排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④安排练习分组和分组形式。 有组织轻松自然地结束地走步,教学活徒手放松动,使机练习,简
约占总课时的10%,
结下机 束降体 阶阶出 段段 现
疲体逐渐单的舞约5分劳,恢复到蹈,平静钟 大 相对安的活动性
脑 静状态,游戏等。
皮层对本课扼要小结
兴奋作简要本课教
下的总结。学,布置
降,课外体育
工作锻炼的作
能力业。一般
下降 是全班集
体进行。
传统的三部分课的结构,内容要求与时间分配规定得过死,妨碍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的结构过于突出了基本部分的教学,往往忽略其他部分的教学与教育任务的作用。同时,基本部分的教材较多,任务偏重,难于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近年来对体
育课结构的研究引起了体育教学理论界的重视,也提出了不少新的尝试和探讨。
4.确定体育课的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课结构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进行安排,充分考虑教学的目的、教材的性质、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方法上的要求等,从而确定教与学活动的合理顺序以及练习与练习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安排课的结构。 (1)体育课的结构形式受教学目的、课程内容组织、完成任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由于体育课结构本身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并能发挥不同的功能,因此,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必须对这些因素加以考虑。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弄清各种教学结构的内涵,又要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有区别,又能独立运用。所以,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与诸多因素的关系,对体育课结构进行有选择的运用。
(2)为了有利于增强体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表现力,体育课的结构不应强调严格固定的模式
课的类型和教材内容不同都会影响课的结构。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结构,同一教材也有不同的结构,同一教材对新授课和复习课也有不同的结构。以掌握技术为主的新授课、以复习巩固为主的复习课和以检查学生成绩为目的的考核课,须运用不同的课程结构。另外,教学内容如果是以游戏为主的集体项目教材或以个人练习为主的器械体操等教材,也会影响到课程结构变化。
(3)体育课的结构研究不能忽视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和体育的功能特点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和技能水平发展状况不同,体育课的结构也会有所不同。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知识经验不多,必须更多地考虑调整课的类型,例如,可采用多阶段教学结构。相反,高年级学生课的类型就需要相对稳定些。所以,教学结构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不论运用何种课程结构,都应符合教学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并有利于区别对待,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同时,要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发展个性,培养体育兴趣,逐步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与能力。
体育课结构的概念:是指体育课的组成部分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的分配等。
体育课的结构是指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对课的教学活动模式的整体设计,即课的内容安排顺序,教法运用及时间的分配等。
体育课的结构是指体育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的结构受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不同类型课的结构是不同的,同一种类型的课在不同水平的班级或不同条件下,其结构也是有变化的。认识体育课的类型,可以为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选择相应的课堂活动种类。认识课的结构,能合理地设计各种类型的课。课的结构决定着课的整个进程,决定着把课划分成时间上的一些段落,能否科学地认识它和设计它,决定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成效。研究体育课的结构对于教学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课的结构至少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是指构成体育课的几个大致的部分或者阶段;第二,是指体育课进行的基本顺序或者流程;第三,是指体育课中各种教学活动即教师的 “教”和学生的 “学”相互作用、交替的方式与方法。
2.体育课结构的发展概况近一百多年来,对体育课结构的研究,随着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其间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l)从有利于组织和管理出发,确定课的结构。19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国家的体育教育家开始研究体育课的结构问题,认为在课上分配身体练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德国人施皮斯提出德国体操制度的课程方案,在捷克等国家中一种称为 “索科勒”的体育团体,也采取类似的体育课结构
表12-1 德国和捷克体育课结构 德国施皮斯体育课结构“索科勒”体育课结方案 1.队列练习
构方案 1.队列练习
2.自由联系 (不带器
2.自由练习
械)
3.带器械练习 (活动
3.悬垂支撑练习
的、静止的) 4.与民间的联系 5.游戏
4.跳跃练习 5.结束练习
注:引自樊临虎.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6
这种体育课结构只是注意课上练习顺序的安排便于组织与管理,但没有考虑到所选择的练习对学生身体的全面影响,也没有注意练习与练习之间的联系。 (2)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点确定课的结构
19世纪后半叶,在瑞典体操制度中出现的一种体育课的结构是根据身体练习对人体解剖部位和生理机能的影响来安排的,一般包括9~15个练习,时间分配大体相同。
表12-2 瑞典、英国体育课结构 瑞典体育课结构方英国体育课结构
案
1.队列练习 2.准备练习 3.自由练习 4.伸展练习
方案 1.开始练习 2.头部和躯干练习
3.手部练习 4.平衡练习
5.平衡练习 6.肩背练习
5.一侧肌肉练习6.活动量大的一般发展练习 7.呼吸练习和姿势练习
7.腹肌练习 8.躯干练习 9.腿部练习 10.再次伸展练习
11.跳跃练习
12.结束和呼吸练习
注:引自樊临虎.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7
在英国,有学者提出的体育课结构方案与瑞典的类似。英国体育课结构方案既注意到人体的解剖部位,又考虑到活动量由小到大的安排。 (3)注重学生实用技能课的结构
20世纪初期,法国体育课结构的方案无论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了发展。根据法国
《课程规则》中课的结构方案,提出三部分结构,明确规定每部分的主要任务,每部分又分若干组练习
表12-3 法国体育课结构方案
准备部分
1.走 2.手部练习 3.腿部练习
1.走
2.攀登、平衡、支撑 3.跳跃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1.慢走 2.气息的练习 3.带唱歌的走
4.躯干练习 5.复杂联合练习 6.不对称的练习 7.呼吸练习
4.负重 5.跑
6.投掷、球类 7.防守、进攻
4.淋浴、按摩
注:引自樊临虎.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8 这种结构既考虑对学生身体各部位的锻炼,又考虑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练习后的生理恢复特点。可见,法国这种体育课的结构比瑞典和德国的结构有了一定的发展。
(4)以传授体育知识为主的体育课结构
前苏联体育课结构从20世纪初期到80年代,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初期。这个阶段主要受瑞典体育课结构影响,上课的特点基本与瑞典和法国相似。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这一阶段主要采用前苏联的五部分体育课结构方案 (见下表)。这种体育课结构方案比以往的结构进了一步,它规定了每一部分的任务和手段,符合人体活动的规律。此后,在苏联体育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的各部分任务来安排体育课的原则已基本确定下来。
表12-4 前苏联五部分体育课的结构
内 容
使学生进人工作状态 (组织小组练
第一部
习,使身体发热,提高一般的生理代分
谢作用,调整注意力和情绪状态)
第二部各种肌肉和关节的专门素质练习,养分
成良好的姿态
第三部基本技术的教学和提高动作的协调分
性,形成并掌握各项运动技术、技能
第四部利用已掌握的技能与实践,进行中枢分 第五部
结束 分
注:引自樊临虎.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9
第三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期。由于在五部分课程结构中,第三、四部分是一节体育课的主体,该两部分在教学中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就统一作为基本部分,从而确定了四部分课程结构方案,这种方案1940年前在苏联人民教育委员会所采用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得到肯定。
第四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后期。前苏联学者进一步研究体育课结构的实质,以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机体工作能力的变化过程和规律作为课的结构依据。他们认为人的任何一种运动或活动都具有四种连续的状态:开始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工作能力降低状态,据此提出四部分的体育课结构,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结束部分。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学者对体育课的结构展开了争鸣,争论的焦点是分三部分还是四部分,最后统一到分成三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其理论依据就是人体工作能力的规律。
第五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列宁格勒体育学院学者格策登和斯切诺娃于1974年提出,课的结构不应只理解为几个部分,还应把课分成总的结构(或称大体结构)和细微结构 (或称小结构〉。在1976年出版的全苏体育学院体育理论与教法的教科书中,把这个理论确定下来。他们根据任务、教材内容的不同,提出准备部分有三个方案,基本部分有四个方案,结束部分有五个方案。这种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不再拘泥于结构的形式,而重结构的内容实质,确定了一种基本结构和可变结构的模式,有利于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5)日本的体育课结构
其主要特点是全国没有统一的结构模式,有的按三部分课的结构 (导入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有的按上课内容的顺序,一个接一个上,不分几个部分;有的体育课是以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和情绪为主设置课的结构。总之,当前日本大中专学生体育课的结构不拘形式。
(6)以美国为代表的课程结构
其主要特点是无严格的课程结构模式,体育教师各行其是,主张体育课上不要束缚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不断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重视课的实效,重视内容的安排,而不重视结构形式;重视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而不过分强调技术的传授。但是,他们不太注重课上组织教学的严密性。
神经系统和呼吸器官的生理训练
3.国内体育课结构的主要类型
建国初,当时引进了苏联体育教学理论,带来了四部分 (开始、准备、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课程结构。至今,这种模式的课程结构还广泛地影响着我国体育教学,几乎各级各类学校都按此模式上课。四部分课程结构对我国体育教学起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初期 “放羊式”教学的落后状态,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能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体育课也随原苏联体育课结构的变化,改为三部分体育课的结构,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其理论依据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但这种课程结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又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各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和时间分配规定得过死,过于繁琐并拘于形式,较大地束缚着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课程结构过于突出了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其他部分的教学和教育作用。基本部分技术教材数量偏多 (2至3个),致使练习密度上不去,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发展和技能的掌握,难以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现在国内不少体育科研人员正在寻求适合我国体育课的结构,现归纳出国内几种主要体育课结构以供借鉴:
(1)三部分的结构
其具体模式如下:
(3)按练习顺序安排的结构
这种结构不分部分、阶段,根据人体机能活动规律,以及练习和休息的合理交替,使练习一个接一个进行。有游戏练习,有技术教材练习,也有身体素质练习和舞蹈等,这种课的结构主要特点是注重调动学生练习的主动性。
4.体育课各部分的划分与生理机能能力变化规律的关系
表12-5体育课的各部分的划分与生理机能能力变化规律的关系 课生的理部机分能
各部各部分
各部分课的内容分机时间
教学目和组织教体工(每课
标 法特点
作能时间按
变力特化 点 45分钟计)主要 1.使学1.课的进 行 生理上 和 心 准上理上 备升的 部阶准 分段 备,逐步 提 高 大脑皮 层 的 兴奋 生明确内容主要课的任是课程标务,有组准的基本织地开体操教材始一节(队列、
课。 队形)。约 占
2.培养2.准 备总 课
身体的活 动 性时 的
正确姿质 1
势,促进一般性准5%~
身体的备活动、
20%
全面发专项准备
约7~
展。 活动。 9分钟3.为学3.为学习基本习基本部部分教分教材内材作好容作好准准备活备活动。
使 机体进 入 工 作状态
机 体 工 作 基稳
能力 本定
处 部阶
于 分段
最 佳状 态,大 脑皮 层 1.使学1.教学生学习内容根据和掌握课程标准约 占
体 育 并结合学总 课基 本 校实际情时 的 知 识、况进行安6基本技排。 5%~术和技2.组织7能及锻 教法特0%,炼 身 点:①合约2体 的 理安排主9~3方 法手要教材内2分钟段。 容学习顺
有 最适宜的兴奋性
学生身排辅助练体素质,习、诱导增强体练习和教质。 法步骤;3.培养③确定各良好思项教材内想道德容练习的品质。 次数和时
间,合理安排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④安排练习分组和分组形式。 有组织轻松自然地结束地走步,教学活徒手放松动,使机练习,简
约占总课时的10%,
结下机 束降体 阶阶出 段段 现
疲体逐渐单的舞约5分劳,恢复到蹈,平静钟 大 相对安的活动性
脑 静状态,游戏等。
皮层对本课扼要小结
兴奋作简要本课教
下的总结。学,布置
降,课外体育
工作锻炼的作
能力业。一般
下降 是全班集
体进行。
传统的三部分课的结构,内容要求与时间分配规定得过死,妨碍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的结构过于突出了基本部分的教学,往往忽略其他部分的教学与教育任务的作用。同时,基本部分的教材较多,任务偏重,难于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近年来对体
育课结构的研究引起了体育教学理论界的重视,也提出了不少新的尝试和探讨。
4.确定体育课的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课结构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进行安排,充分考虑教学的目的、教材的性质、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方法上的要求等,从而确定教与学活动的合理顺序以及练习与练习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安排课的结构。 (1)体育课的结构形式受教学目的、课程内容组织、完成任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由于体育课结构本身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并能发挥不同的功能,因此,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必须对这些因素加以考虑。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弄清各种教学结构的内涵,又要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有区别,又能独立运用。所以,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与诸多因素的关系,对体育课结构进行有选择的运用。
(2)为了有利于增强体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表现力,体育课的结构不应强调严格固定的模式
课的类型和教材内容不同都会影响课的结构。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结构,同一教材也有不同的结构,同一教材对新授课和复习课也有不同的结构。以掌握技术为主的新授课、以复习巩固为主的复习课和以检查学生成绩为目的的考核课,须运用不同的课程结构。另外,教学内容如果是以游戏为主的集体项目教材或以个人练习为主的器械体操等教材,也会影响到课程结构变化。
(3)体育课的结构研究不能忽视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和体育的功能特点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和技能水平发展状况不同,体育课的结构也会有所不同。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知识经验不多,必须更多地考虑调整课的类型,例如,可采用多阶段教学结构。相反,高年级学生课的类型就需要相对稳定些。所以,教学结构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不论运用何种课程结构,都应符合教学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并有利于区别对待,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同时,要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发展个性,培养体育兴趣,逐步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