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集阅读答案 1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试题。

悼夏丏尊先生

丰子恺

(1)我从重庆郊外迁居城中,候船返沪。刚才迁到,接得夏丏尊老师逝世的消息。记得三年前,我从遵义迁重庆,临行时接得弘一法师圆寂的电报。我所敬爱的两位教师的最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偬的时候传到。这两位老师同样的可敬可爱,昔年曾经给我同样宝贵的教诲;如今噩耗传来,也好比给我同样的最后训示。这使我感到分外的哀悼与警惕。

(2)犹忆“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我回头对他发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3)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夏先生教我们国文。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

(4)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了。他话很少,但学生非常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凡事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天下大乱”。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然后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少用些钱!”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5)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6)后来李先生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7)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

(8)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选自《丰子恺集》,东方出版社2008年8月版,有删改)

第(2)段夏先生说“不晓得能不能再见”,他为什么这么说?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从第(3)段来看,夏先生在写文章上有什么主张?又反对什么?

第(5)段提到“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这两种教育有什么不同?

文章题为“悼夏丏尊先生”,却又用大量笔墨写到李叔同先生与其在行为品性上的异同,有什么作用?

阅读答案:

【小题1】日寇入侵,国事危急,恐难再见。(2分)体现了他对作者的不舍和对彼此再见的期待(1分),以及对日寇入侵,政府无能的愤慨之情(1分)。

【小题2】主张有所创新,言之有物,记真事,抒真情。(2分)反对因循守旧,言而无物,空话套话,故作高雅。(2分)

【小题3】前者重身教,以身作则,话语不多。(2分)后者重言传,要求严厉,万般叮嘱。(2分)

【小题4】写李先生的行为品性,与夏先生作对比与类比(1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分),突出了夏先生的个性为人(2分)。

解析:

【小题1】结合第2段开头犹记“卢沟桥事变”这一事件及夏先生多忧善愁的性格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2】此题的答案在第3段结合“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3】此题的答案在第4段结合“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凡事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天下大乱’”一个是父亲的特点,一个是母亲的特点。

【小题4】这是人物描写的常用技法,回答此类问题学生不会感到困难。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试题。

悼夏丏尊先生

丰子恺

(1)我从重庆郊外迁居城中,候船返沪。刚才迁到,接得夏丏尊老师逝世的消息。记得三年前,我从遵义迁重庆,临行时接得弘一法师圆寂的电报。我所敬爱的两位教师的最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偬的时候传到。这两位老师同样的可敬可爱,昔年曾经给我同样宝贵的教诲;如今噩耗传来,也好比给我同样的最后训示。这使我感到分外的哀悼与警惕。

(2)犹忆“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我回头对他发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3)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夏先生教我们国文。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

(4)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了。他话很少,但学生非常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凡事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天下大乱”。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然后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少用些钱!”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5)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6)后来李先生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7)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

(8)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选自《丰子恺集》,东方出版社2008年8月版,有删改)

第(2)段夏先生说“不晓得能不能再见”,他为什么这么说?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从第(3)段来看,夏先生在写文章上有什么主张?又反对什么?

第(5)段提到“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这两种教育有什么不同?

文章题为“悼夏丏尊先生”,却又用大量笔墨写到李叔同先生与其在行为品性上的异同,有什么作用?

阅读答案:

【小题1】日寇入侵,国事危急,恐难再见。(2分)体现了他对作者的不舍和对彼此再见的期待(1分),以及对日寇入侵,政府无能的愤慨之情(1分)。

【小题2】主张有所创新,言之有物,记真事,抒真情。(2分)反对因循守旧,言而无物,空话套话,故作高雅。(2分)

【小题3】前者重身教,以身作则,话语不多。(2分)后者重言传,要求严厉,万般叮嘱。(2分)

【小题4】写李先生的行为品性,与夏先生作对比与类比(1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分),突出了夏先生的个性为人(2分)。

解析:

【小题1】结合第2段开头犹记“卢沟桥事变”这一事件及夏先生多忧善愁的性格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2】此题的答案在第3段结合“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3】此题的答案在第4段结合“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凡事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天下大乱’”一个是父亲的特点,一个是母亲的特点。

【小题4】这是人物描写的常用技法,回答此类问题学生不会感到困难。


相关文章

  • 丰子恺[白鹅]阅读及答案 1
  •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 ...查看


  • 丰子恺"艺术三昧"阅读试题及答案
  • 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艺术三昧丰子恺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 ...查看


  • 丰子恺[白鹅]阅读及答案
  • (一)(9分)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 ...查看


  • [梧桐树丰子恺]阅读答案
  • 梧 桐 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 ...查看


  • 丰子恺集阅读答案
  • 悼夏丏尊先生 丰子恺 (1)我从重庆郊外迁居城中,候船返沪.刚才迁到,接得夏丏尊老师逝世的消息.记得三年前,我从遵义迁重庆,临行时接得弘一法师圆寂的电报.我所敬爱的两位教师的最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偬的时候传到.这两位老师同样的可敬可爱,昔年 ...查看


  • 多事芭蕉阅读答案
  • 多事芭蕉 张 瑞 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晶莹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反而匠气,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反是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东西在里面. 在画里,芭蕉与梅兰竹是不能一列的,倒是与瓜瓜果果的东 ...查看


  • 阅读理解--我的父亲丰子恺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日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 ...查看


  • 拥你入睡阅读答案(2011泰州中考语文试题)
  • 拥你入睡肖复兴①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②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 ...查看


  • 2011年宁波市"语文报杯"高中阅读参考答案
  • 2011年宁波市"语文报杯"高中阅读竞赛试题参考答案 一. 检视我们的阅读视野(共20分,每空1分) (1)德 托马斯 赫尔曼.黑塞.肖洛霍夫.海因利希.伯尔.海明威(写出三位即可) (2)<你在高原>.&l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