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怎样向世界报道英国骚乱

  2011年8月4日,在英国伦敦一个名叫马克・达根的29岁少数族裔男子乘出租车在托特纳姆区街头遭警方拦截。随后双方发生了枪战,警方将达根当场击毙。8月6日,数百名托特纳姆区民众聚集在街头举行抗议游行,要求警方做出说明。傍晚,示威者开始在警察局附近朝警察投掷砖块、酒瓶、汽油弹等。沿街店铺的窗户被砸,物品被抢,两辆警用巡逻车和一辆双层巴士也被烧毁。几天之后,伦敦市内的克罗伊顿、依琳、哈克尼等地区都出现了群体骚乱,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诺丁汉等英国其他城市也被骚乱波及。英国首相卡梅伦取消休假,赶回伦敦,应对骚乱不断蔓延的局面。英国政府派出1.6万多名警察上街执勤,并从各地调集警力支援。   BBC国际台(BBC World)是怎样向全世界报道英国国内的丑事――骚乱的?BBC自己的立场、态度是什么?为此,我们对伦敦时间2011年8月6日①23:00―8月12日23:00,共计6天、145小时BBC的新闻、访谈节目进行了重点监看分析。监看的起始时间为 8月6日23:00,即BBC首次报道此事的时间。   报道规模   根据事件的发展以及BBC报道中选题侧重的改变,我们将整个事件的报道划分为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报道前期阶段(伦敦两夜骚乱后的短暂平静):伦敦时间8月6日23:00 ― 8月8日8:00共计 34档新闻节目中,32档有相关报道,作为头条播出共17次。平均每时段有2 ― 3条相关报道,时长约为2分30秒。   报道中期阶段(骚乱扩散到多个重要城市):伦敦时间8月8日9:00-8月11日8:00共计72档新闻节目中,所有时段均有相关报道,头条播出共63次。平均每时段有4-6条相关报道,时长约为3-7分钟。   报道后期阶段(骚乱逐渐平息):伦敦时间8月11日9:00-8月12日23:00共计39档新闻节目中,36档节目有相关报道,头条播出共19次。平均每时段有2-4条相关报道,时长约为3-5分钟,重播内容开始增多。    BBC报道原则、立场及技巧   (一)骚乱报道   信息报道跟进全面,对骚乱参与者的称谓措辞谨慎(这一点受到部分公众的质疑),很少对骚乱事件及参与者做出直接评判,但连线BBC之外的其它媒体记者时,那些记者讲出了自己的判断。   1. 信息报道全面,跟进及时。   骚乱参与者的诸多行为,如洗劫商店,殴打路人,沿街啸聚,BBC都有详实的报道。发生骚乱的几个不同社区,均有记者在现场做比较详细的报道。   2. 对骚乱参与者的称谓措辞谨慎,随事件发展而改变。   并非在所有报道中都直呼“rioter(骚乱者)”,如记者出镜词中(8月8日19:04:36),使用“protester(抗议者)”,“戴面具的年轻人”,“街上的人们”等称谓,或直接统称为“people(人们)”。   3. 极少直接对事件做出判断。   即使是在骚乱已持续3天之后的8月9日,20:00档的报道中,主持人仍小心措辞,口播称“伦敦警方正对他们所称的‘大规模失控’采取措施”,避免对骚乱事件做出定性。   4. 采访骚乱参与者,报道他们的观点,BBC未予置评。   BBC记者采访了在曼彻斯特参与骚乱的年轻人,8月10日15:00档新闻中播出采访录音,受访者谈到自己只是想获得免费的东西。录音播放结束后,记者、主持人大都未对采访录音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骚乱原因报道   背景:对骚乱成因,执政的保守党和在野的工党有不同的解释。执政的保守党持犯罪说,指责骚乱为犯罪。反对党工党则攻击是保守党的政治经济政策所致。对成因的解读很能体现出英国各媒体的政治倾向。   BBC报道中展示多种不同的观点,强调骚乱的深层社会成因,既回避对执政党的直接批评,又不将责任简单归到骚乱者身上。与执政的保守党一味将骚乱斥责为“犯罪行为”的说法相异。   从BBC第一次报道骚乱41个小时(伦敦时间8月8日16:00)后开始强调骚乱的深层社会成因,BBC记者在两次出镜报道中提及骚乱原因, 措辞和缓,对执政党的批评点到为止。   (三)如何选择嘉宾及主要观点   提供平台,展示各种最有代 表性的观点。本次事件涉及种族因素,讨论“少数族裔社区中所存在问题”的嘉宾,多为黑人(仅一次例外)。黑人嘉宾对政府多有不满,对参与骚乱的年轻人有不同程度的袒护。而白人嘉宾,多持严厉打击骚乱者的态度(仅一次例外)。   1. 黑人嘉宾普遍对政府不满,并流露出对骚乱参与者的同情,仅1名嘉宾观点例外。   2. 白人嘉宾多倾向于“犯罪行为”的说法,仅1名嘉宾观点例外。   (四)警方的应对和态度报道   背景:伦敦警察在本次事件中被指责:(1)骚乱的导火索――马克杜根据称因为“同警察交火,被警方击毙”,但调查显示马克杜根并未开枪。(2)为何一次原本和平的游行示威,会那么快失去控制,演变为暴力行为。面对骚乱,警察被指反应缓慢、行动不力,未能尽保护市民的职责。(3)警方和黑人社区的关系受到质疑。   BBC报道中有质疑而无称赞,客观描述警察在现场举措,从不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对警方行动效果也不做评判;针对民众对警方的广泛质疑,邀请多名警界人士作为演播室访谈嘉宾;对警力在公民社会中的权责界限,有深入而精彩的讨论。   1. 多次报道警方行动,措辞基本不带感情色彩,动词使用较多,形容词、副词则使用较少。   2. 对警方有质疑、而无称赞。   3. 针对警方面临的质疑,邀请数名警员或前警员作为演播室嘉宾,回答公众疑惑。   4. 对警力在公民社会中的权责界限――警力在多大程度上是“service provider(安全服务提供者)”,多大程度上是“police force(警察强制力)”,有深入而精彩的讨论。   (五)涉及黑莓手机和社交网络的报道   背景:参与骚乱的年轻人通过黑莓手机和社交网站facebook组织起来,其中,黑莓手机短信系统因为加密性强,受到骚乱参与者的青睐。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将考虑禁止facebook的使用。   多次采访和组织演播室访谈讨论新媒体,讨论由浅入深。由功能性介绍,逐步深入到公民权利。充分展示各方对新媒体的肯定,报道BBC的一位科技编辑对社交媒体等新技术的充分肯定。   1. 对社交网络、手机等新技术的论述,由浅入深:功能性介绍――是否构成犯罪要素――如何看待社交媒体的两面性―― 新技术和公民权利的联系。   2. BBC的一位科技编辑对社交媒体等新技术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BBC总体报道特点分析   1. BBC试图给人以及时、充分、如实、客观地向世界报道英国骚乱的印象。事实上,BBC首次报道出现在骚乱开始3个小时后,我们认为,这不是因为BBC不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同样,8月8日在伦敦哈克尼地区发生第二次大骚乱,在同档的17:00新闻中,CNN报了15分钟,BBC只报了3分钟,这同样不是因为BBC不具备全面深入报道的能力。   2. 从版面语言看,总体而言,BBC对骚乱的动态新闻报道在选题上从新闻价值出发,篇幅上也比较充分展开,编排位置也符合新闻规律,但是访谈类节目明显压了一下,淡化处理了。   3. 不管是骚乱正在继续的时候,还是危机结束之后,无论是报道骚乱参与者、警方、还是死难者,BBC的措辞都很严谨、中性,不带感情色彩,动词使用较多,形容词、副词则使用较少。报道很小心,不煽情,不煽风点火,不激化矛盾。   4. BBC在报道中对政府的批评点到为止,更强调骚乱的深层社会原因。   5. BBC对身处一线的强权部门警方有质疑、无赞扬,对首相亲上火线批评骚乱者及其激烈的表态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   6. BBC在英国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小心翼翼地搞平衡,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在警方和骚乱者之间、在黑人和白人之间、在富人和穷人之间努力显示客观、公正,既不集中火力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又不简单地把责任都归咎于骚乱者。为各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立场和观点提供表达和交锋的平台,自己很少做评价和判断。   7. BBC充分报道骚乱事件中新媒体的作用,通过采访警察、民众、专业人士等,一边倒地肯定黑莓手机、社交网站的作用,BBC科技编辑也对社交媒体等新技术充分肯定,以此来回应政府、首相对于社交网络的激烈抨击。   8.总之,BBC对英国骚乱的报道,尤其是在危机进行中的报道,严谨、周密,艰难地守着中立的立场。面对骚乱中各方的行为和言论,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力图显示就事论事、不偏不倚的态度。既不推波助澜,又不赤裸裸成为平息骚乱的工具,小心翼翼地试图赢得各方力量的接受与认可。   (作者来自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综合部,中视科华的张梓航、龙倚腾、宋一泽整理了BBC新闻的基础数据,?对本文有贡献。)【注释】   ①本文提及的所有时间都是伦敦时间,是英国的夏令时间。

  2011年8月4日,在英国伦敦一个名叫马克・达根的29岁少数族裔男子乘出租车在托特纳姆区街头遭警方拦截。随后双方发生了枪战,警方将达根当场击毙。8月6日,数百名托特纳姆区民众聚集在街头举行抗议游行,要求警方做出说明。傍晚,示威者开始在警察局附近朝警察投掷砖块、酒瓶、汽油弹等。沿街店铺的窗户被砸,物品被抢,两辆警用巡逻车和一辆双层巴士也被烧毁。几天之后,伦敦市内的克罗伊顿、依琳、哈克尼等地区都出现了群体骚乱,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诺丁汉等英国其他城市也被骚乱波及。英国首相卡梅伦取消休假,赶回伦敦,应对骚乱不断蔓延的局面。英国政府派出1.6万多名警察上街执勤,并从各地调集警力支援。   BBC国际台(BBC World)是怎样向全世界报道英国国内的丑事――骚乱的?BBC自己的立场、态度是什么?为此,我们对伦敦时间2011年8月6日①23:00―8月12日23:00,共计6天、145小时BBC的新闻、访谈节目进行了重点监看分析。监看的起始时间为 8月6日23:00,即BBC首次报道此事的时间。   报道规模   根据事件的发展以及BBC报道中选题侧重的改变,我们将整个事件的报道划分为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报道前期阶段(伦敦两夜骚乱后的短暂平静):伦敦时间8月6日23:00 ― 8月8日8:00共计 34档新闻节目中,32档有相关报道,作为头条播出共17次。平均每时段有2 ― 3条相关报道,时长约为2分30秒。   报道中期阶段(骚乱扩散到多个重要城市):伦敦时间8月8日9:00-8月11日8:00共计72档新闻节目中,所有时段均有相关报道,头条播出共63次。平均每时段有4-6条相关报道,时长约为3-7分钟。   报道后期阶段(骚乱逐渐平息):伦敦时间8月11日9:00-8月12日23:00共计39档新闻节目中,36档节目有相关报道,头条播出共19次。平均每时段有2-4条相关报道,时长约为3-5分钟,重播内容开始增多。    BBC报道原则、立场及技巧   (一)骚乱报道   信息报道跟进全面,对骚乱参与者的称谓措辞谨慎(这一点受到部分公众的质疑),很少对骚乱事件及参与者做出直接评判,但连线BBC之外的其它媒体记者时,那些记者讲出了自己的判断。   1. 信息报道全面,跟进及时。   骚乱参与者的诸多行为,如洗劫商店,殴打路人,沿街啸聚,BBC都有详实的报道。发生骚乱的几个不同社区,均有记者在现场做比较详细的报道。   2. 对骚乱参与者的称谓措辞谨慎,随事件发展而改变。   并非在所有报道中都直呼“rioter(骚乱者)”,如记者出镜词中(8月8日19:04:36),使用“protester(抗议者)”,“戴面具的年轻人”,“街上的人们”等称谓,或直接统称为“people(人们)”。   3. 极少直接对事件做出判断。   即使是在骚乱已持续3天之后的8月9日,20:00档的报道中,主持人仍小心措辞,口播称“伦敦警方正对他们所称的‘大规模失控’采取措施”,避免对骚乱事件做出定性。   4. 采访骚乱参与者,报道他们的观点,BBC未予置评。   BBC记者采访了在曼彻斯特参与骚乱的年轻人,8月10日15:00档新闻中播出采访录音,受访者谈到自己只是想获得免费的东西。录音播放结束后,记者、主持人大都未对采访录音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骚乱原因报道   背景:对骚乱成因,执政的保守党和在野的工党有不同的解释。执政的保守党持犯罪说,指责骚乱为犯罪。反对党工党则攻击是保守党的政治经济政策所致。对成因的解读很能体现出英国各媒体的政治倾向。   BBC报道中展示多种不同的观点,强调骚乱的深层社会成因,既回避对执政党的直接批评,又不将责任简单归到骚乱者身上。与执政的保守党一味将骚乱斥责为“犯罪行为”的说法相异。   从BBC第一次报道骚乱41个小时(伦敦时间8月8日16:00)后开始强调骚乱的深层社会成因,BBC记者在两次出镜报道中提及骚乱原因, 措辞和缓,对执政党的批评点到为止。   (三)如何选择嘉宾及主要观点   提供平台,展示各种最有代 表性的观点。本次事件涉及种族因素,讨论“少数族裔社区中所存在问题”的嘉宾,多为黑人(仅一次例外)。黑人嘉宾对政府多有不满,对参与骚乱的年轻人有不同程度的袒护。而白人嘉宾,多持严厉打击骚乱者的态度(仅一次例外)。   1. 黑人嘉宾普遍对政府不满,并流露出对骚乱参与者的同情,仅1名嘉宾观点例外。   2. 白人嘉宾多倾向于“犯罪行为”的说法,仅1名嘉宾观点例外。   (四)警方的应对和态度报道   背景:伦敦警察在本次事件中被指责:(1)骚乱的导火索――马克杜根据称因为“同警察交火,被警方击毙”,但调查显示马克杜根并未开枪。(2)为何一次原本和平的游行示威,会那么快失去控制,演变为暴力行为。面对骚乱,警察被指反应缓慢、行动不力,未能尽保护市民的职责。(3)警方和黑人社区的关系受到质疑。   BBC报道中有质疑而无称赞,客观描述警察在现场举措,从不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对警方行动效果也不做评判;针对民众对警方的广泛质疑,邀请多名警界人士作为演播室访谈嘉宾;对警力在公民社会中的权责界限,有深入而精彩的讨论。   1. 多次报道警方行动,措辞基本不带感情色彩,动词使用较多,形容词、副词则使用较少。   2. 对警方有质疑、而无称赞。   3. 针对警方面临的质疑,邀请数名警员或前警员作为演播室嘉宾,回答公众疑惑。   4. 对警力在公民社会中的权责界限――警力在多大程度上是“service provider(安全服务提供者)”,多大程度上是“police force(警察强制力)”,有深入而精彩的讨论。   (五)涉及黑莓手机和社交网络的报道   背景:参与骚乱的年轻人通过黑莓手机和社交网站facebook组织起来,其中,黑莓手机短信系统因为加密性强,受到骚乱参与者的青睐。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将考虑禁止facebook的使用。   多次采访和组织演播室访谈讨论新媒体,讨论由浅入深。由功能性介绍,逐步深入到公民权利。充分展示各方对新媒体的肯定,报道BBC的一位科技编辑对社交媒体等新技术的充分肯定。   1. 对社交网络、手机等新技术的论述,由浅入深:功能性介绍――是否构成犯罪要素――如何看待社交媒体的两面性―― 新技术和公民权利的联系。   2. BBC的一位科技编辑对社交媒体等新技术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BBC总体报道特点分析   1. BBC试图给人以及时、充分、如实、客观地向世界报道英国骚乱的印象。事实上,BBC首次报道出现在骚乱开始3个小时后,我们认为,这不是因为BBC不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同样,8月8日在伦敦哈克尼地区发生第二次大骚乱,在同档的17:00新闻中,CNN报了15分钟,BBC只报了3分钟,这同样不是因为BBC不具备全面深入报道的能力。   2. 从版面语言看,总体而言,BBC对骚乱的动态新闻报道在选题上从新闻价值出发,篇幅上也比较充分展开,编排位置也符合新闻规律,但是访谈类节目明显压了一下,淡化处理了。   3. 不管是骚乱正在继续的时候,还是危机结束之后,无论是报道骚乱参与者、警方、还是死难者,BBC的措辞都很严谨、中性,不带感情色彩,动词使用较多,形容词、副词则使用较少。报道很小心,不煽情,不煽风点火,不激化矛盾。   4. BBC在报道中对政府的批评点到为止,更强调骚乱的深层社会原因。   5. BBC对身处一线的强权部门警方有质疑、无赞扬,对首相亲上火线批评骚乱者及其激烈的表态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   6. BBC在英国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小心翼翼地搞平衡,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在警方和骚乱者之间、在黑人和白人之间、在富人和穷人之间努力显示客观、公正,既不集中火力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又不简单地把责任都归咎于骚乱者。为各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立场和观点提供表达和交锋的平台,自己很少做评价和判断。   7. BBC充分报道骚乱事件中新媒体的作用,通过采访警察、民众、专业人士等,一边倒地肯定黑莓手机、社交网站的作用,BBC科技编辑也对社交媒体等新技术充分肯定,以此来回应政府、首相对于社交网络的激烈抨击。   8.总之,BBC对英国骚乱的报道,尤其是在危机进行中的报道,严谨、周密,艰难地守着中立的立场。面对骚乱中各方的行为和言论,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力图显示就事论事、不偏不倚的态度。既不推波助澜,又不赤裸裸成为平息骚乱的工具,小心翼翼地试图赢得各方力量的接受与认可。   (作者来自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综合部,中视科华的张梓航、龙倚腾、宋一泽整理了BBC新闻的基础数据,?对本文有贡献。)【注释】   ①本文提及的所有时间都是伦敦时间,是英国的夏令时间。


相关文章

  • 愚人节事件
  • 英国女王冒充亲叔叔 1991年4月1日,英国<独立报>报道,有一位65岁的威尔士农夫是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祖父乔治五世的私生子,换句话说,他拥有继承英国王位的权力.这一报道以"女王的王位受到威胁"为题,将这位农 ...查看


  • 中外广播电视史复习要点
  • 中外广播电视史复习要点 广播电视事业的诞生 一 广播事业的诞生 1 1906年 ,费辛顿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进行广播 [广播时代的开始] 2 1920年11月2日,KDKA电台报道总统选举中的票数 [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日] 3 1922年底,美 ...查看


  • 普特英语节目导航表
  • 在普特网上找到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哦. 普特英语节目导航表 ======================================= ===========Special 听力训练版====================== 本版的训 ...查看


  • 不平则鸣 "鸣"亦有道
  • 不平则鸣 "鸣"亦有道 混合1201班 范筱亮 夏扬 孙琦 韩愈有言:"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我们觉得在后添上一笔,化其为"不平则鸣,'鸣' 亦有道."会更加全面.妥当. 放眼古 ...查看


  • 习近平谈BBC中式教育纪录片 称中国孩子玩的太少
  •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 原标题:习近平谈BBC中式教育纪录片 称中国孩子玩的太少 央广网伦敦10月23日消息 (特派记者 马闯 邢斯嘉)据中国之 ...查看


  • 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经典解析150例
  • 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详解 1. 亨利八世 第一个下令管制出版业的英国国王.为了限制出版业的发展,他不允许外国出版商在英国设新厂,现有外国出版商学徒不得超过3人,特许海顿神甫售神学家坦德尔翻译的圣经,这是特许制的开始.1538年,其正式建立皇家 ...查看


  • 纪录片制作机构
  • 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是由探索传播公司(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Inc./DCI:NASDAQ:DISCA,旗下拥有197多家全球性电视网,包括Discovery探索频道.动物星球频道.D ...查看


  • 战争中的宣传
  • 战争中的宣传 张 睿 [文章摘要]以战争的视角研究"宣传",是"宣传"研究的最早领域之一.20世纪初, "宣传"这个词由于含有"贬义"逐渐被弃用了,代之以&qu ...查看


  • 中国拥有"超稳定"的国家结构
  • 中国拥有"超稳定"的国家结构 [去年,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春秋发展战略研究 院研究员张维为教授主题演讲<在全球比较中看"中 国模式" >引发巨大关注.3月初,张教授接受英国媒 体记者土木采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