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 方差分析-1

双因素(无重复)作用的方差分析

表1 调查结果综合统计数据表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综合统计数据表列出的基础数据,将影响专家评分的因素分为专家个人差异和问题自身差异两个方面,以“问题”表示来自问卷中不同问题的差异,“专家”表示来自于不同专家评价和不同单位的差异,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表2 调查结果综合统计数据两因素方差分析表

表2中对本次调查的原始数据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为“问题”的F-统计值为4.7302,其伴随概率为2.67983E-06;“专家”的F-统计值更是高达15.4799,其伴随概率为1.93464E-10。说明“问题”和“专家”都是问卷中评分差异的显

著性成因。

利用SPSS 15.0软件,采用分层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 )聚类方法,对本次调查的16项问题进行聚类分析。

* * * * * *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 * * * * * Dendrogram using Average Linkage (Between Groups)

Rescaled Distance Cluster Combine

CASE 0 5 10 15 20 25 Num +----------+----------+----------+----------+----------+ 13 ⇩ 15 ⇩⇳⇩⇩⇩ 10 ⇩ ⇩ 11 ⇩ ⇔ ⇔

12 ⇩⇳⇩⇩⇩ ⇩⇩⇩⇩⇩⇩⇩⇩⇩⇩⇩⇩⇩ 14 ⇩ ⇔ ⇔ 8 ⇩✗⇩⇩⇩⇩⇩ ⇔

9 ⇩ ⇩⇩⇩⇩⇩⇩⇩⇩⇩⇩⇩⇩⇩⇩⇩⇩⇩⇩⇩⇩⇩⇩⇩⇩⇩⇩⇩ 6 ⇩⇩⇩✗⇩⇩⇩ ⇔ ⇔ 7 ⇩⇩⇩ ⇩⇩⇩⇩⇩⇩⇩⇩⇩⇩ ⇔ ⇔ 2 ⇩⇩⇩✗⇩⇩⇩ -⇩ ⇔ 5 ⇩⇩⇩ ⇔ ⇔ 1 ⇩⇩⇩⇩⇩⇩⇩⇩⇩⇩⇩⇩⇩⇩⇩⇩⇩⇩ ⇔ 3 ⇩⇩⇩⇩⇩⇩⇩⇩⇩✗⇩⇩⇩⇩⇩⇩⇩⇩⇩⇩⇩⇩⇩⇩⇩⇩⇩⇩⇩⇩⇩ ⇔ 16 ⇩⇩⇩⇩⇩⇩⇩⇩⇩ ⇩⇩⇩⇩⇩⇩⇩⇩⇩⇩⇩⇩⇩⇩⇩⇩ 4 ⇩⇩⇩⇩⇩⇩⇩⇩⇩⇩⇩⇩⇩⇩⇩⇩⇩⇩⇩⇩⇩⇩⇩⇩⇩⇩⇩⇩⇩⇩⇩

图1 调查结果综合统计数据分层聚类树形图

取聚类评判距离为5,可以将本次调查的16项问题大致地划分为3大类,第一类为问题8、9、10、11、12、13、14、15共8项;第二类为问题6、7、2、5共4项;第三类为问题1、3、16、4共4项。其中,由图1可知,第一类和第二类为具有共同属性的划分,而第三类由前两类划分之后剩余的部分组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又可以将第三类划分为问题1,4,3与16三个小类。以下在分层聚类的基础上,对各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对第一类进行分析,先对这一类中所包括的8项问题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

表3 第一类问题的两因素方差分析表

表3中对本次调查第一类问题的原始数据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问题”的F-统计值为仅为0.6292,其伴随概率为0.7284,不能拒绝“问题”对评分差异不具有显著的零假设。“专家”的F-统计值仍然高达49.6752,其伴随概率趋于零。说明在第一类的8项问题中,“专家”个体和所处单位的差异构成了评分差异的显著性成因。

表4 第一类问题的调查结果综合统计数据表

由表4可知,第一类的8项问题的各自均值水平非常接近,围绕在该类均值4.1875的上下,呈微小波动,属于同一层面的特征明显。7位被调查者在第一类8项问题上的均值却呈现出显著差异,最大值为6.1250,最小值为0.2500。由此说明,在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差异显著的条件下,通过分层聚类分析,科学和有效地将具有普遍共性特征的问题聚集到一起了。

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

其次,对第二类进行分析。同样先对这一类中所包括的4项问题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

表5 第二类问题的两因素方差分析表

表5中对本次调查第二类问题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问题”的F-统计值仅为1.1905,其伴随概率为0.3469,显然不为小概率事件,因此不能拒绝“问题”对评分差异不具有显著的零假设。“专家”的F-统计值还是高达6.1048,其伴随概率为0.0028,非常显著。说明在第一类的4项问题中,“专家”个体和所处单位的差异构成了评分差异的显著性成因。

表6 第二类问题的调查结果综合统计数据表

同样由表6可知,第二类的4项问题的各自均值水平非常接近,围绕在该类均值5.2917做微幅波动。7位被调查者在第二类的4项问题上的均值却呈现出显著差异,最大值为6.2500,最小值为3.2500。

最后,分析第三类,对这一类中所包括的4项问题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由于第三类由前两类划分之后剩余的部分组成,所以在这4项问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表7 第三类问题的两因素方差分析表

表7中对本次调查第三类问题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问题”的F-统计值为3.3784,其伴随概率为0.0464,小于5%,属于小概率事件,因此拒绝“问题”对评分差异不具有显著的零假设。“专家”的F-统计值反而降为1.7447,其伴随概率为0.1852,不再成为评分差异的显著性因素。

表8 第三类问题的调查结果综合统计数据表

在表8中,问题3与16的评分最低,并且在图1的分层聚类树形图中,在聚类评判距离为5时,问题3与16已经聚合为一类了,因此可以将问题3与16作为一类。问题1和问题4差异明显,应单独分析。这样第三类划分为1、4、3与16三个小类。

表10 基于分层聚类的评分情况综合分析表

在表10的数据基础上,再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

表11 基于分层聚类的评分情况两因素方差分析表

由表11可知,经过分层聚类之后,每一类问题内部的差异最小化,而各类问题之间的差距显著化,使得“问题”的F-统计值高达19.3772,其伴随概率趋于零,因此拒绝“问题”对评分差异不具有显著的零假设,各类“问题”成为0.1695,不构成评分差异的显著性成因。进一步说明对本次调查的以上分类是正确的,将问题划分为三大类,并且将第三类划分为1、4、3与16三个小类的分类过程,体现了所研究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根据表10和表11分析的结果,从调查问题的角度分析。

双因素(无重复)作用的方差分析

表1 调查结果综合统计数据表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综合统计数据表列出的基础数据,将影响专家评分的因素分为专家个人差异和问题自身差异两个方面,以“问题”表示来自问卷中不同问题的差异,“专家”表示来自于不同专家评价和不同单位的差异,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表2 调查结果综合统计数据两因素方差分析表

表2中对本次调查的原始数据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为“问题”的F-统计值为4.7302,其伴随概率为2.67983E-06;“专家”的F-统计值更是高达15.4799,其伴随概率为1.93464E-10。说明“问题”和“专家”都是问卷中评分差异的显

著性成因。

利用SPSS 15.0软件,采用分层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 )聚类方法,对本次调查的16项问题进行聚类分析。

* * * * * *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 * * * * * Dendrogram using Average Linkage (Between Groups)

Rescaled Distance Cluster Combine

CASE 0 5 10 15 20 25 Num +----------+----------+----------+----------+----------+ 13 ⇩ 15 ⇩⇳⇩⇩⇩ 10 ⇩ ⇩ 11 ⇩ ⇔ ⇔

12 ⇩⇳⇩⇩⇩ ⇩⇩⇩⇩⇩⇩⇩⇩⇩⇩⇩⇩⇩ 14 ⇩ ⇔ ⇔ 8 ⇩✗⇩⇩⇩⇩⇩ ⇔

9 ⇩ ⇩⇩⇩⇩⇩⇩⇩⇩⇩⇩⇩⇩⇩⇩⇩⇩⇩⇩⇩⇩⇩⇩⇩⇩⇩⇩⇩ 6 ⇩⇩⇩✗⇩⇩⇩ ⇔ ⇔ 7 ⇩⇩⇩ ⇩⇩⇩⇩⇩⇩⇩⇩⇩⇩ ⇔ ⇔ 2 ⇩⇩⇩✗⇩⇩⇩ -⇩ ⇔ 5 ⇩⇩⇩ ⇔ ⇔ 1 ⇩⇩⇩⇩⇩⇩⇩⇩⇩⇩⇩⇩⇩⇩⇩⇩⇩⇩ ⇔ 3 ⇩⇩⇩⇩⇩⇩⇩⇩⇩✗⇩⇩⇩⇩⇩⇩⇩⇩⇩⇩⇩⇩⇩⇩⇩⇩⇩⇩⇩⇩⇩ ⇔ 16 ⇩⇩⇩⇩⇩⇩⇩⇩⇩ ⇩⇩⇩⇩⇩⇩⇩⇩⇩⇩⇩⇩⇩⇩⇩⇩ 4 ⇩⇩⇩⇩⇩⇩⇩⇩⇩⇩⇩⇩⇩⇩⇩⇩⇩⇩⇩⇩⇩⇩⇩⇩⇩⇩⇩⇩⇩⇩⇩

图1 调查结果综合统计数据分层聚类树形图

取聚类评判距离为5,可以将本次调查的16项问题大致地划分为3大类,第一类为问题8、9、10、11、12、13、14、15共8项;第二类为问题6、7、2、5共4项;第三类为问题1、3、16、4共4项。其中,由图1可知,第一类和第二类为具有共同属性的划分,而第三类由前两类划分之后剩余的部分组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又可以将第三类划分为问题1,4,3与16三个小类。以下在分层聚类的基础上,对各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对第一类进行分析,先对这一类中所包括的8项问题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

表3 第一类问题的两因素方差分析表

表3中对本次调查第一类问题的原始数据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问题”的F-统计值为仅为0.6292,其伴随概率为0.7284,不能拒绝“问题”对评分差异不具有显著的零假设。“专家”的F-统计值仍然高达49.6752,其伴随概率趋于零。说明在第一类的8项问题中,“专家”个体和所处单位的差异构成了评分差异的显著性成因。

表4 第一类问题的调查结果综合统计数据表

由表4可知,第一类的8项问题的各自均值水平非常接近,围绕在该类均值4.1875的上下,呈微小波动,属于同一层面的特征明显。7位被调查者在第一类8项问题上的均值却呈现出显著差异,最大值为6.1250,最小值为0.2500。由此说明,在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差异显著的条件下,通过分层聚类分析,科学和有效地将具有普遍共性特征的问题聚集到一起了。

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

其次,对第二类进行分析。同样先对这一类中所包括的4项问题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

表5 第二类问题的两因素方差分析表

表5中对本次调查第二类问题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问题”的F-统计值仅为1.1905,其伴随概率为0.3469,显然不为小概率事件,因此不能拒绝“问题”对评分差异不具有显著的零假设。“专家”的F-统计值还是高达6.1048,其伴随概率为0.0028,非常显著。说明在第一类的4项问题中,“专家”个体和所处单位的差异构成了评分差异的显著性成因。

表6 第二类问题的调查结果综合统计数据表

同样由表6可知,第二类的4项问题的各自均值水平非常接近,围绕在该类均值5.2917做微幅波动。7位被调查者在第二类的4项问题上的均值却呈现出显著差异,最大值为6.2500,最小值为3.2500。

最后,分析第三类,对这一类中所包括的4项问题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由于第三类由前两类划分之后剩余的部分组成,所以在这4项问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表7 第三类问题的两因素方差分析表

表7中对本次调查第三类问题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问题”的F-统计值为3.3784,其伴随概率为0.0464,小于5%,属于小概率事件,因此拒绝“问题”对评分差异不具有显著的零假设。“专家”的F-统计值反而降为1.7447,其伴随概率为0.1852,不再成为评分差异的显著性因素。

表8 第三类问题的调查结果综合统计数据表

在表8中,问题3与16的评分最低,并且在图1的分层聚类树形图中,在聚类评判距离为5时,问题3与16已经聚合为一类了,因此可以将问题3与16作为一类。问题1和问题4差异明显,应单独分析。这样第三类划分为1、4、3与16三个小类。

表10 基于分层聚类的评分情况综合分析表

在表10的数据基础上,再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

表11 基于分层聚类的评分情况两因素方差分析表

由表11可知,经过分层聚类之后,每一类问题内部的差异最小化,而各类问题之间的差距显著化,使得“问题”的F-统计值高达19.3772,其伴随概率趋于零,因此拒绝“问题”对评分差异不具有显著的零假设,各类“问题”成为0.1695,不构成评分差异的显著性成因。进一步说明对本次调查的以上分类是正确的,将问题划分为三大类,并且将第三类划分为1、4、3与16三个小类的分类过程,体现了所研究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根据表10和表11分析的结果,从调查问题的角度分析。


相关文章

  • 方差分析及方差齐性检验的若干问答~
  • 方差分析及方差齐性检验的若干问答~ LXK 的结论: 齐性检验时F 越小(p 越大),就证明没有差异,就说明齐,比如F=1.27,p>0.05则齐,这与方差分析均数时F 越大约好相反. LXK 注: 方差(MS或s2)=离均差平方和/ ...查看


  • 利用Excel软件做统计描述和方差分析的方法
  • 第14卷第3期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01.14 No.3 兰塑璺生!旦』竺璺坐堕曼坚璺塑垦卿翌里堡型=璺i!!塑型坠b兰塑堕堂墅卫:兰鲤! 文章编号:1671-636l(2008)03一0017一03 利用Excel软件做统计描述和 ...查看


  • 统计软件应用实验报告
  • 实践报告书写要求 实践报告原则上要求学生手写,要求书写工整.若因课程特点需打印的,要遵照以下字体.字号.间距等的具体要求.纸张一律采用A4的纸张. 实践报告书写说明 实践报告中一至四项内容为必填项,包括实践目的和要求:实践环境与条件:实践内 ...查看


  • 如何写好数据分析和几个相关的统计问题
  • 植物生态学报 2013, 37 (6): 583–588 doi: 10.3724/SP.J.1258.2013.00060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http://www.plant-ecology ...查看


  • 常用统计方法
  •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选出较少个数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又称主分量分析.在实际课题中,为了全面分析问题,往往提出很多与此有关的变量(或因素),因 ...查看


  • 统计学专业学生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安徽建筑大学 业 设 计 (论 文) 统计学专业学生成绩的 题 目 相关性分析 专 业 统计学 姓 名 王志海 班 级 1班 学 号 [1**********] 指导教师 宫珊珊 提交时间 2016.6.6 毕 统计学专业学生成绩的相关性分 ...查看


  • 教育统计学大纲
  • 高纲1428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063 教育统计学 南京师范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 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 <教育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整理.分析在包括教育实验.教育调查等教育研究中所获取的数字资 ...查看


  • 0278 社会统计学
  •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统计学 课程代码:0278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社会统计学>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侧重介绍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 ...查看


  • Excel中一些常用统计分析工具的功能_操作和注意事项
  • 第24卷第2期(总第140期) ・讲 座・ 辐射防护通讯2004年4月 ¹ 操作和注意事项Excel 中一些常用统计分析工具的功能. Funct ions, Operations and Precautions of the St atis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