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摘要:辛亥革命后,民国陷入到袁世凯专政以及其后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孙中山高举捍卫民国的旗帜,同封建军阀展开了长达6年的斗争。在一次次的失败和奋起抗争过程中,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孙中山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他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毅然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即新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所揭示的理想与目标,不仅是推进国民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也成为前后两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其历史功绩有目共睹。那么新三民主义相比于旧三民主义有哪些联系和不同呢?本文着重就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进行简要的分析,并试图阐述新三民主义取代旧三民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新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孙中山;历史必然性;国民革命
1、新、旧三民主义内容阐述
旧三民主义是在中国同盟会成立时所提出的。190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的努力和发动下,于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任总理,并通过总章,发表宣言。《同盟会宣言》的中心内容是四条纲领性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1月26日,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十六字纲领归纳成“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具体说来,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民族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是旧三民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但它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旧三民主义的核心。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民国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这是对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立场上,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彻底的个土地革命纲领。
1924年1月,孙中山接受共产党人的建议,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旧三民主义从此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包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纲领,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思想转变的重要体现,也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民族主义: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对内主
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平均地权是由国家通过征税和收买的办法,使土地之增值收归国家。对缺乏田地的农民,则由国家给予土地,资其耕作。节约资本是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民之生计,对具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之企业,要由国家经营管理。国家还有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
2、论述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1)背景:
旧三民主义:①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改良道路走不通,革命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④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新三民主义: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反袁、护国、护法斗争的相继失败。 ② 陈炯明叛变的直接刺激。 ③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转变,决心改组国民党。 ④苏俄十月革命爆发,中共的支持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2)具体内容:
民族主义: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
民权主义:旧三民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对于公民的权利只字未提;新三民主义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赋予公民更多的权利。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只提出不彻底的土地改革口号,且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更注重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将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明确提出反对封建剥削,革命性更强。
(3)历史意义
旧三民主义:①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②孙中山还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新三民主义:①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②是推进北伐、国民革命运动的一面旗
帜,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新旧三民主义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都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都以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和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新三民主义是对旧三民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一脉相承的。
3、新三民主义取代旧三民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在旧三民主义里,并没有明确的反帝意识,而且在中华民国成立后,还妄想通过对帝国主义的妥协退让来换取革命的发展,因而发表了著名的《告各友邦书》。可列强却妄图扼杀中国革命果实,通过扶持袁世凯和各派军阀来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因而,要想实现国家统一,帝国主义成为必须要打倒的一座大山。孙中山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同时也看出了列强的真实面孔。尤其是发生在1923年12月的“收回关余”事件成了导火索,列强所采取的炮舰恐吓政策使孙中山彻底绝望,促使他坚定了“联俄”的决心,最终在新三民主义中提出了反帝口号。
在旧三民主义中,受“西风美雨”影响,效仿西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但到苏俄十月革命成功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并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成为中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挥,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当时中国革命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考察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在新三民主义中对“民权主义”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他抨击欧美国家的议会制和选举制,认为“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因此主张“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总之,在后期孙中山的思想里,充满了对欧美民主政体的指责,而倾向于“以俄为师”,效仿苏联的政治制度。
“民生主义”可以说是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包括实行社会改良的方针以及具体方案。旧三民主义中,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的主观愿望,是想使中国在革命成功之后,避免走上欧美国家贫富不均的老路,防患于未然。他希望能够通过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即由国家征收地价税,按地价征购土地等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但他所设想的这种办法的对象,仅限于大城市以及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与广大农村地区所面临的土地问题没有直接关系,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也拿不出具体的实施措施来。因而,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进行调整是必然的。
从辛亥革命到后面的反袁、护国、护法斗争的相继失败,尤其是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清楚认识到“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想通过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永远实现不了国家统一的。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孙中山逐渐认识到,只有广大的工农群众才是革命最可靠的力量。在这种思想下,孙中山进一步充实了“民生主义”,主要体现在“使耕者有其田”和“扶助农工”上。
就“扶助农工”政策而言,因为孙中山考虑到“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所以提出的策略是,“一方面当对于农夫工人
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使日趋于发达,以期增进国民革命运动之实力;一方面又当对于农夫工人要求参加国民党,相与为不断之努力,以促国民革命运动之进行”。这是孙中山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希望“唤起民众”的表现。这足以说明,新三民主义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和发展,属于真正的“革命的三民主义”。
总之,相比于旧三民主义而言,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要求。尽管它斗争的彻底性、革命最终目标、指导思想同阶级不同,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还有着本质区别,但它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随着北伐、工农运动的迅猛展开,新三民主义的基本主张伴随着“打倒列强”、“打倒军阀”、“铲除土豪劣绅”、“劳工神圣”等标语口号逐渐深入人心,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前进,创造了巨大的丰功伟绩。
参考文献:
[1]田洪远 《孙中山晚年对三民主义的发展》[期刊论文]- 辽宁高职学报 2000年 第06期
[2]高毅 《孙中山三民主义评论》[期刊论文]-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 第06期
[3]郭丹玲 《浅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期刊论文]-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 第01期
[4]朱琳. 李彩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20世纪上半叶三民主义问题探析》[期刊论文]- 《求索》 2009年 第11期
[5]姜炜 《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期刊论文]- 黑河教育 1998年 第03期
[6]沈富东 《略论孙中山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期刊论文]- 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 第04期
浅析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摘要:辛亥革命后,民国陷入到袁世凯专政以及其后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孙中山高举捍卫民国的旗帜,同封建军阀展开了长达6年的斗争。在一次次的失败和奋起抗争过程中,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孙中山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他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毅然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即新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所揭示的理想与目标,不仅是推进国民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也成为前后两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其历史功绩有目共睹。那么新三民主义相比于旧三民主义有哪些联系和不同呢?本文着重就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进行简要的分析,并试图阐述新三民主义取代旧三民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新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孙中山;历史必然性;国民革命
1、新、旧三民主义内容阐述
旧三民主义是在中国同盟会成立时所提出的。190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的努力和发动下,于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任总理,并通过总章,发表宣言。《同盟会宣言》的中心内容是四条纲领性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1月26日,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十六字纲领归纳成“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具体说来,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民族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是旧三民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但它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旧三民主义的核心。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民国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这是对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立场上,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彻底的个土地革命纲领。
1924年1月,孙中山接受共产党人的建议,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旧三民主义从此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包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纲领,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思想转变的重要体现,也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民族主义: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对内主
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平均地权是由国家通过征税和收买的办法,使土地之增值收归国家。对缺乏田地的农民,则由国家给予土地,资其耕作。节约资本是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民之生计,对具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之企业,要由国家经营管理。国家还有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
2、论述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1)背景:
旧三民主义:①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改良道路走不通,革命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④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新三民主义: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反袁、护国、护法斗争的相继失败。 ② 陈炯明叛变的直接刺激。 ③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转变,决心改组国民党。 ④苏俄十月革命爆发,中共的支持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2)具体内容:
民族主义: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
民权主义:旧三民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对于公民的权利只字未提;新三民主义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赋予公民更多的权利。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只提出不彻底的土地改革口号,且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更注重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将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明确提出反对封建剥削,革命性更强。
(3)历史意义
旧三民主义:①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②孙中山还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新三民主义:①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②是推进北伐、国民革命运动的一面旗
帜,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新旧三民主义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都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都以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和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新三民主义是对旧三民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一脉相承的。
3、新三民主义取代旧三民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在旧三民主义里,并没有明确的反帝意识,而且在中华民国成立后,还妄想通过对帝国主义的妥协退让来换取革命的发展,因而发表了著名的《告各友邦书》。可列强却妄图扼杀中国革命果实,通过扶持袁世凯和各派军阀来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因而,要想实现国家统一,帝国主义成为必须要打倒的一座大山。孙中山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同时也看出了列强的真实面孔。尤其是发生在1923年12月的“收回关余”事件成了导火索,列强所采取的炮舰恐吓政策使孙中山彻底绝望,促使他坚定了“联俄”的决心,最终在新三民主义中提出了反帝口号。
在旧三民主义中,受“西风美雨”影响,效仿西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但到苏俄十月革命成功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并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成为中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挥,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当时中国革命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考察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在新三民主义中对“民权主义”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他抨击欧美国家的议会制和选举制,认为“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因此主张“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总之,在后期孙中山的思想里,充满了对欧美民主政体的指责,而倾向于“以俄为师”,效仿苏联的政治制度。
“民生主义”可以说是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包括实行社会改良的方针以及具体方案。旧三民主义中,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的主观愿望,是想使中国在革命成功之后,避免走上欧美国家贫富不均的老路,防患于未然。他希望能够通过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即由国家征收地价税,按地价征购土地等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但他所设想的这种办法的对象,仅限于大城市以及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与广大农村地区所面临的土地问题没有直接关系,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也拿不出具体的实施措施来。因而,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进行调整是必然的。
从辛亥革命到后面的反袁、护国、护法斗争的相继失败,尤其是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清楚认识到“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想通过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永远实现不了国家统一的。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孙中山逐渐认识到,只有广大的工农群众才是革命最可靠的力量。在这种思想下,孙中山进一步充实了“民生主义”,主要体现在“使耕者有其田”和“扶助农工”上。
就“扶助农工”政策而言,因为孙中山考虑到“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所以提出的策略是,“一方面当对于农夫工人
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使日趋于发达,以期增进国民革命运动之实力;一方面又当对于农夫工人要求参加国民党,相与为不断之努力,以促国民革命运动之进行”。这是孙中山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希望“唤起民众”的表现。这足以说明,新三民主义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和发展,属于真正的“革命的三民主义”。
总之,相比于旧三民主义而言,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要求。尽管它斗争的彻底性、革命最终目标、指导思想同阶级不同,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还有着本质区别,但它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随着北伐、工农运动的迅猛展开,新三民主义的基本主张伴随着“打倒列强”、“打倒军阀”、“铲除土豪劣绅”、“劳工神圣”等标语口号逐渐深入人心,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前进,创造了巨大的丰功伟绩。
参考文献:
[1]田洪远 《孙中山晚年对三民主义的发展》[期刊论文]- 辽宁高职学报 2000年 第06期
[2]高毅 《孙中山三民主义评论》[期刊论文]-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 第06期
[3]郭丹玲 《浅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期刊论文]-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 第01期
[4]朱琳. 李彩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20世纪上半叶三民主义问题探析》[期刊论文]- 《求索》 2009年 第11期
[5]姜炜 《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期刊论文]- 黑河教育 1998年 第03期
[6]沈富东 《略论孙中山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期刊论文]- 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 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