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式的答案
我们将这个问题求助于咨询公司(为了权威起见,我们权且求助于麦肯锡式的公司吧),按照麦肯锡方法,一位应该是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了二三年,并且在一所名牌商学院获得了MBA学位的“典型的”咨询顾问,会“以事实为基础、严格的结构化、以假设为导向”,利用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方法来“最高条理化”与“最大完善度”地清理你的思路。
简单说来,顾问的方法就是画出问题树,先确定树干,再找出分枝,然后再确定分枝的分枝,通过层层穷尽就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譬如营销部门销售做得不好的原因可以作为树的主干,竞争对手因素、可替代产品因素以及企业自身的表现等就成为树干上的主要分枝,在竞争对手这个分枝上又可分出竞争对手开发上市的新产品、竞争对手原有同质产品这样的细枝,而在新产品这个细枝上又可以抽出产品功能、消费者(产品)定位(定价)、成本、生产与质量控制、服务等这样的嫩芽,进而通过对芽孢的分析从新产品层面给出竞争对手新产品对我方公司的威胁和影响。这样把所有影响因素一一穷举出来的结果,你会发现哪些属于竞争对手新产品的影响,哪些是自身营销部门工作没做好的原因,从而发现研发部门没出新产品的说法只是营销部门推卸责任的借口。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出研发、财务、采购等部门的问题所在,从而解决占领市场是否是靠多推新产品种类来达至目标、研发部门与市场销售部门之间是否缺乏有效沟通、财务部门的预算削减是否应该有严格的评估标准、哪些是无论成本如何也必须保证的关键项目预算、哪些是可以削减的费用以及削减的程序是否合理、采购部门采购渠道结构及采购流程是否科学、在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在物流环节、库存成本等方面降低成本等诸多问题———咨询顾问因而告知你各部门如果严格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问题所在,相信就不会有那么多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发生。
末了,当你对咨询顾问的分析由衷地钦佩,询问顾问在(你自己这个)行业从业多久时,顾问会含蓄委婉地告诉你,他不过是在来之前刚刚了解了一下这个行业,不过几个小时。而他能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因为他掌握了问题的分析方法,另外,一个“典型的”咨询顾问都是“通才”。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网上其他公众的意见:
“是考验企业老板的时候了。”———潜台词是:该公司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计划及控制能力不够。
“老鼠们责任心不足,自身素质不够优秀。”———监督机制与人力资源部门问题。
“互相推诿,这说明企业在建立长期战略目标时,未能落实岗位责任制,各部门未能达到公司要求,应承担各自的过失,各打三十大板。”———这位似乎讲求公正。
“嘻嘻,这三只老鼠蛮好玩的!”———一位天塌下来都不怕的乐天派。
大鼻子主管的答案
接下来让我们考察一下一个西方(或者日本)代表性企业的真实情形。
我们去请教一位欧美公司的大鼻子高级主管,他会很奇怪地看着我们:“推卸责任?这种事情在我们这里从来就不会发生。”
这位主管可能讲不出什么高深理论,他告诉我们的惟有事实。
他会告诉我们,销售部门与研发部门是两类不同的“动物”———销售部门往往关注的是财年内的任务,它通常是在特定区域里与竞争对手短兵相接,以地域或者是客户来划分人员;而研发部门扮演的角色却是不应该有任何短期的压力,只管未来,它要去发现、识别未来的市场机会,因而它通常不是按照地域来划分,而是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大区里面,按照行业、产品或者是某个市场来划分。研发部门源源不断开发出的新产品必须保证自身公司健康发展,而不是看到市场上某个产品热销了,自身也跟着去做什么。研发部门还负责竞争战略的设计,如此我们可以看出市场开发部是参谋部,而不是后勤。
因而销售部门与研发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上下直线关系,更多的应该是横向的关联(沟通),它们只不过是企业营销部门下设的不同分支机构而已。我们看到,原案例中的营销部门实质上只能称得上是一个销售部门(注意销售与营销的巨大差别)。
如是,在原案例中,作业流程都没有搞明白,又怎能明确各自的目标与责任?
大鼻子主管还会告诉我们这些不同的部门之间如何进行协调。
从新产品概念的提出到样机雏形以至产品,每个关键的阶段之间,都会设置一个检查点(就像检查站一样),在每一个节点公司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包括生产、质量、营销、财务、人事等)都要来集体会诊———不同职能的人,从他自己关心的角度,提问问题。营销经理可以不关心财务,但是他必须把所有该考虑的营销问题都考虑进去;财务经理必须保证资金精细化运算(做)的准确程度;人事部门必须考虑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及组织与制度保障……各负其责,只把他关心的那部分内容给他参透,经过评估协调,最终不同的部门达成一致意见形成统一的文件,每个人签字。所以,一个欧美或日本的企业有关某个新产品的文件可以有17个签章(相当于签名)———尽管盖足这些必需的签章可能需要大家耗费巨大的精力与沟通。一旦签署(尽管可能有保留意见),整个团队便只能有一个步调与声音,如有违反,那便被称之为“叛徒”。
大鼻子还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一个西方(包括日本)的项目
经理(Project Manager)多由德高望重的年长主管担任,因为他要在总经理的授权之下负责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这是一个让人闻之肃然起敬的职位。而我们企业的许多年轻人名片上印有项目经理,是因为没有确切的行政职务而假之以利工作开展———这曾经造成中西方企业彼此间很大的误会,也从一个侧面凸显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根本不同。
如是,我们便可以清晰地读出这里面的差异。
教授会告诉我们他的理论成果,咨询公司会告诉我们问题分析的方法,旁观者会告诉我们他的直觉观感———这一切可能都是正确的。
可能正确,然而,它们与真实的存在都有着一段距离。
这段距离可以让理论工作者、咨询顾问、旁观者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问题,因而他们可能会比当事人看得更为清晰,更明白问题症结所在,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段距离,使外部的力量总是难于在常态下对内部的利益进行平衡———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最终不能插手企业具体事务(运作实施)的根本原因。
因而,作为一个管理者,他要明白这段距离对于企业以及自身意味着什么,他也要知道如何在彼此间架设一条通道,消弭由于距离而产生的隔阂。
“麦肯锡”式的答案
我们将这个问题求助于咨询公司(为了权威起见,我们权且求助于麦肯锡式的公司吧),按照麦肯锡方法,一位应该是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了二三年,并且在一所名牌商学院获得了MBA学位的“典型的”咨询顾问,会“以事实为基础、严格的结构化、以假设为导向”,利用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方法来“最高条理化”与“最大完善度”地清理你的思路。
简单说来,顾问的方法就是画出问题树,先确定树干,再找出分枝,然后再确定分枝的分枝,通过层层穷尽就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譬如营销部门销售做得不好的原因可以作为树的主干,竞争对手因素、可替代产品因素以及企业自身的表现等就成为树干上的主要分枝,在竞争对手这个分枝上又可分出竞争对手开发上市的新产品、竞争对手原有同质产品这样的细枝,而在新产品这个细枝上又可以抽出产品功能、消费者(产品)定位(定价)、成本、生产与质量控制、服务等这样的嫩芽,进而通过对芽孢的分析从新产品层面给出竞争对手新产品对我方公司的威胁和影响。这样把所有影响因素一一穷举出来的结果,你会发现哪些属于竞争对手新产品的影响,哪些是自身营销部门工作没做好的原因,从而发现研发部门没出新产品的说法只是营销部门推卸责任的借口。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出研发、财务、采购等部门的问题所在,从而解决占领市场是否是靠多推新产品种类来达至目标、研发部门与市场销售部门之间是否缺乏有效沟通、财务部门的预算削减是否应该有严格的评估标准、哪些是无论成本如何也必须保证的关键项目预算、哪些是可以削减的费用以及削减的程序是否合理、采购部门采购渠道结构及采购流程是否科学、在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在物流环节、库存成本等方面降低成本等诸多问题———咨询顾问因而告知你各部门如果严格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问题所在,相信就不会有那么多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发生。
末了,当你对咨询顾问的分析由衷地钦佩,询问顾问在(你自己这个)行业从业多久时,顾问会含蓄委婉地告诉你,他不过是在来之前刚刚了解了一下这个行业,不过几个小时。而他能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因为他掌握了问题的分析方法,另外,一个“典型的”咨询顾问都是“通才”。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网上其他公众的意见:
“是考验企业老板的时候了。”———潜台词是:该公司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计划及控制能力不够。
“老鼠们责任心不足,自身素质不够优秀。”———监督机制与人力资源部门问题。
“互相推诿,这说明企业在建立长期战略目标时,未能落实岗位责任制,各部门未能达到公司要求,应承担各自的过失,各打三十大板。”———这位似乎讲求公正。
“嘻嘻,这三只老鼠蛮好玩的!”———一位天塌下来都不怕的乐天派。
大鼻子主管的答案
接下来让我们考察一下一个西方(或者日本)代表性企业的真实情形。
我们去请教一位欧美公司的大鼻子高级主管,他会很奇怪地看着我们:“推卸责任?这种事情在我们这里从来就不会发生。”
这位主管可能讲不出什么高深理论,他告诉我们的惟有事实。
他会告诉我们,销售部门与研发部门是两类不同的“动物”———销售部门往往关注的是财年内的任务,它通常是在特定区域里与竞争对手短兵相接,以地域或者是客户来划分人员;而研发部门扮演的角色却是不应该有任何短期的压力,只管未来,它要去发现、识别未来的市场机会,因而它通常不是按照地域来划分,而是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大区里面,按照行业、产品或者是某个市场来划分。研发部门源源不断开发出的新产品必须保证自身公司健康发展,而不是看到市场上某个产品热销了,自身也跟着去做什么。研发部门还负责竞争战略的设计,如此我们可以看出市场开发部是参谋部,而不是后勤。
因而销售部门与研发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上下直线关系,更多的应该是横向的关联(沟通),它们只不过是企业营销部门下设的不同分支机构而已。我们看到,原案例中的营销部门实质上只能称得上是一个销售部门(注意销售与营销的巨大差别)。
如是,在原案例中,作业流程都没有搞明白,又怎能明确各自的目标与责任?
大鼻子主管还会告诉我们这些不同的部门之间如何进行协调。
从新产品概念的提出到样机雏形以至产品,每个关键的阶段之间,都会设置一个检查点(就像检查站一样),在每一个节点公司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包括生产、质量、营销、财务、人事等)都要来集体会诊———不同职能的人,从他自己关心的角度,提问问题。营销经理可以不关心财务,但是他必须把所有该考虑的营销问题都考虑进去;财务经理必须保证资金精细化运算(做)的准确程度;人事部门必须考虑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及组织与制度保障……各负其责,只把他关心的那部分内容给他参透,经过评估协调,最终不同的部门达成一致意见形成统一的文件,每个人签字。所以,一个欧美或日本的企业有关某个新产品的文件可以有17个签章(相当于签名)———尽管盖足这些必需的签章可能需要大家耗费巨大的精力与沟通。一旦签署(尽管可能有保留意见),整个团队便只能有一个步调与声音,如有违反,那便被称之为“叛徒”。
大鼻子还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一个西方(包括日本)的项目
经理(Project Manager)多由德高望重的年长主管担任,因为他要在总经理的授权之下负责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这是一个让人闻之肃然起敬的职位。而我们企业的许多年轻人名片上印有项目经理,是因为没有确切的行政职务而假之以利工作开展———这曾经造成中西方企业彼此间很大的误会,也从一个侧面凸显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根本不同。
如是,我们便可以清晰地读出这里面的差异。
教授会告诉我们他的理论成果,咨询公司会告诉我们问题分析的方法,旁观者会告诉我们他的直觉观感———这一切可能都是正确的。
可能正确,然而,它们与真实的存在都有着一段距离。
这段距离可以让理论工作者、咨询顾问、旁观者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问题,因而他们可能会比当事人看得更为清晰,更明白问题症结所在,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段距离,使外部的力量总是难于在常态下对内部的利益进行平衡———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最终不能插手企业具体事务(运作实施)的根本原因。
因而,作为一个管理者,他要明白这段距离对于企业以及自身意味着什么,他也要知道如何在彼此间架设一条通道,消弭由于距离而产生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