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壮怀激烈

  《蜀相》和《书愤》是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在相似的社会背景下对同一人物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表示出的仰慕和尊敬的两首诗。这两首诗虽然在主题思想方面异曲同工,但在表达技巧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同。笔者就其中相异之处进行比较,以区分其中意味。   一、写作目的   《蜀相》中杜甫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杜甫的“泪满襟”,又多了一层含义:大唐多难,贤相何在?纵有贤相,圣主何在?这泪水背后,千言万语,能向谁诉?杜甫对国家的忧患,对时局的牵挂,是多么深切。   而《书愤》中陆游借歌颂诸葛亮,来抒发他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此诗鲜明地表达出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以及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   二、写作手法   《蜀相》集写景、议论、抒情为一体,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部分描写景物,后半部分纯乎用事与议论的方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露出作者满腔的激情。作者咏史抒怀,诸葛亮赍志而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意境深沉悲凉。   《书愤》先追慕往事:作者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然后慨叹现在,由于主和派把持朝政,使自己满腔的豪情壮志无处释放,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最后作者以诸葛亮自况,表现出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凌云壮志。   三、意象塑造   《蜀相》中的武侯祠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青翠,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质朴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而“碧草”“黄鹂”两个意象,色彩鲜明,音韵嘹亮,动静相衬,恬淡自然,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   《书愤》中的意象“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两两相合,犹如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作者对大业难成、壮志未酬的“愤”,通过这些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包含着作者难言的激愤和辛酸,从而使得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四、语言表现   《蜀相》自问自答,以实写虚,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一唱三叹,余味不绝。   《书愤》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以“愤”为情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在于对诸葛亮的歌颂和赞扬,两位诗人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抒发了同样浓郁的情感。两首诗各短短五十六字,却字字珠玑,均为同类题材中之佼佼者。

  《蜀相》和《书愤》是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在相似的社会背景下对同一人物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表示出的仰慕和尊敬的两首诗。这两首诗虽然在主题思想方面异曲同工,但在表达技巧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同。笔者就其中相异之处进行比较,以区分其中意味。   一、写作目的   《蜀相》中杜甫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杜甫的“泪满襟”,又多了一层含义:大唐多难,贤相何在?纵有贤相,圣主何在?这泪水背后,千言万语,能向谁诉?杜甫对国家的忧患,对时局的牵挂,是多么深切。   而《书愤》中陆游借歌颂诸葛亮,来抒发他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此诗鲜明地表达出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以及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   二、写作手法   《蜀相》集写景、议论、抒情为一体,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部分描写景物,后半部分纯乎用事与议论的方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露出作者满腔的激情。作者咏史抒怀,诸葛亮赍志而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意境深沉悲凉。   《书愤》先追慕往事:作者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然后慨叹现在,由于主和派把持朝政,使自己满腔的豪情壮志无处释放,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最后作者以诸葛亮自况,表现出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凌云壮志。   三、意象塑造   《蜀相》中的武侯祠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青翠,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质朴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而“碧草”“黄鹂”两个意象,色彩鲜明,音韵嘹亮,动静相衬,恬淡自然,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   《书愤》中的意象“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两两相合,犹如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作者对大业难成、壮志未酬的“愤”,通过这些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包含着作者难言的激愤和辛酸,从而使得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四、语言表现   《蜀相》自问自答,以实写虚,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一唱三叹,余味不绝。   《书愤》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以“愤”为情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在于对诸葛亮的歌颂和赞扬,两位诗人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抒发了同样浓郁的情感。两首诗各短短五十六字,却字字珠玑,均为同类题材中之佼佼者。


相关文章

  •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全读本
  •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全读本 (0人评分) 分    类: 诗歌散文 作    者: 曹华 字    数:70.7万 点    击:3088 授权方:北京四知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作品,不得转载 标    签: 古典诗歌 , 名家名作 立即阅读 ...查看


  • 杜甫沉郁顿挫
  • 从<五百字>看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下面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为例具体分析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查看


  • 登高 教案
  • <登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 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的意 ...查看


  • [登高]教案设计
  • <登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 ...查看


  • 古代诗歌鉴赏习惯用语
  • 古代诗歌鉴赏习惯用语 (一)形象.观点: 恋友思别,羁旅思乡:怀才不遇,怀古咏史:钟情山水,归隐田园: 献身边塞,反对征战:不慕权贵,傲岸不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矢志报国,壮志难酬:政治失意,仕途坎坷:达观豪迈,超凡脱俗: 愤世嫉俗,消 ...查看


  • 古代文学_唐宋复习资料[1]
  • 一.名词解释 1.上官体:唐高宗后期,介于贞观.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新的诗风.上官体风格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其诗冲淡了齐宋诗风的浮艳雕琢,缺乏慷慨激情 ...查看


  • 杜甫创作心态与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剖析
  • 总20卷 第5期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9月 JournalofSouthwestInstituteforEthnicGroup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20No.5Vol Sep. ...查看


  •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100句名句
  •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100名句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刘甜 1言<和晋陵早春游望>) 2.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 3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查看


  • 论杜甫诗歌之美
  • 陕西省自学考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杜甫诗歌之美 姓 名:李 渊 准考证号:[1**********]3 指导教师:韩理洲 写作时间:2011年8月10日 联系方式:[1**********] 目 录 一.摘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