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解方程教学初探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计算工具,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本人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九册》有关解方程方法的教学,就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贯彻《数学课程标准》,帮助广大教师小学生掌握解方程数学思想和方法,谈谈个人看法,与大家共勉。   众所周知,新教材关于“解方程”的编排与旧教材的编排有较大的不同:以前解方程,其基本依据是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而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解方程,却要求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探索、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再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那么,如何运用好新课程理念搞好解方程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 巧借天平原理,弄清等式性质   由于学生对“等式”意义的理解非常狭隘,阻碍了学生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对于解方程的基础——等式基本性质,就教学了一个课时,却要学生运用它去解各类方程,这样的编排,过高地估计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仅仅利用“天平平衡”的几次演示,就认为完全支撑了学生理解解方程的方法,这个思维是成人化的,它不切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因此,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分两步走。首先,通过“天平上加茶杯”这一情境的创设(如下图),给学生留下较好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经历等式的变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表象支撑。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当天平的左边放一个茶壶,右边放两个茶杯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增放1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大胆猜想。猜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想,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急切地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而主动地去探索新知。紧接着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这时趁热打铁,问: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增放2个茶杯,天平还平衡吗?3个,4个呢?……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增放1个茶壶呢?之后,再次引导学生往回观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取走1个茶杯,天平还平衡吗?2个,3个呢?…… 其次,教学例题前一课时,组织学生动手实验,使表象经过抽象形成概念,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组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天平和木块,参照教科书例题的图示(如下图)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把有关的等式记录下来。最后引导他们概括出等式的第一个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同一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等式的第二个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上或同时除以同一数(零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为解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用好教材资源,掌握方程解法   教材中例1. x+3=9(上图左)和例3(下图左)运用的是第一个基本性质,例2. 3x=18(上图右)和例4(下图右)运用的是第二个基本性质。由于教材对等式基本性质的教学不完整,造成运用性质能力受挫。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借助有效的情境图来支撑学生的认知。仍然用天平平衡的情境,体会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或数量)发生相同的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由   此再次重温等式的两边进行同样的运算,结果还是等式,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如教学x+3=9,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处于平衡状态的天平,左盘的盒子里有x球和盒子外的3个球,右盘共有9个球。盒子里有多少球?”我们让学生借助情境,看着天平(师操作),重温“等式左右两边都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不变”的性质,并借助这样的认知,理解x+3-3=9-3。重点让学生弄清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是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从而求出方程的解的道理。   在教学3x=18时,呈现的情境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天平,左盘用3个小方块表示3x,右盘用18个小方块表示18。x表示多少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情境,弄清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必须把天平两边的物体都平均分成3份,去掉2份,剩下1份,即理解成两边同时除以3。看着天平(师操作),再次体会“等式左右两边都除以相同的数,等式不变” 的性质,并借助这样的认知,理解3x ÷3=18÷3。   三、灵活处理,加强观察对比   长期以来,在小学阶段教学简易方程,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根据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而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解方程,则要求学生探索、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再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为有效避免旧教法中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在教学解方程之前,教师应利用一两个课时,不断渗透关于四则运算之间关系的知识,强化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重温与知新。在学生掌握了用代数思想解方程之后,再向他们介绍用算术思想解方程。并通过对比两种方法,使学生发现两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对代数思想解方程的更深认知。如教学x-8=12,学生自己做出了x=12+8,教师又引导学生理解了x-8+8=12+8。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作沟通:你们觉得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学生会发现,两种方法都有12+8。学生还会发现,实际上x-8+8=12+8,-8+8抵消了,就剩下x=12+8,这也就变成了第一种方法。此时,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实际上两种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学生掌握了用算术思想解方程,就不会出现学生学了解方程,却不会解答a-x=b和a÷x=b这两类方程的怪现象。这无论对于学生完整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方程优越性的体验,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件好事。   总之,方程教学中仍有不少珍藏着的数学意识亟待挖掘,数学意识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先导,教师应去钻探方程知识平实表层下深藏着的数学意识,去开采、提炼,滋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计算工具,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本人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九册》有关解方程方法的教学,就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贯彻《数学课程标准》,帮助广大教师小学生掌握解方程数学思想和方法,谈谈个人看法,与大家共勉。   众所周知,新教材关于“解方程”的编排与旧教材的编排有较大的不同:以前解方程,其基本依据是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而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解方程,却要求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探索、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再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那么,如何运用好新课程理念搞好解方程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 巧借天平原理,弄清等式性质   由于学生对“等式”意义的理解非常狭隘,阻碍了学生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对于解方程的基础——等式基本性质,就教学了一个课时,却要学生运用它去解各类方程,这样的编排,过高地估计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仅仅利用“天平平衡”的几次演示,就认为完全支撑了学生理解解方程的方法,这个思维是成人化的,它不切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因此,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分两步走。首先,通过“天平上加茶杯”这一情境的创设(如下图),给学生留下较好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经历等式的变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表象支撑。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当天平的左边放一个茶壶,右边放两个茶杯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增放1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大胆猜想。猜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想,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急切地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而主动地去探索新知。紧接着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这时趁热打铁,问: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增放2个茶杯,天平还平衡吗?3个,4个呢?……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增放1个茶壶呢?之后,再次引导学生往回观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取走1个茶杯,天平还平衡吗?2个,3个呢?…… 其次,教学例题前一课时,组织学生动手实验,使表象经过抽象形成概念,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组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天平和木块,参照教科书例题的图示(如下图)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把有关的等式记录下来。最后引导他们概括出等式的第一个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同一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等式的第二个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上或同时除以同一数(零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为解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用好教材资源,掌握方程解法   教材中例1. x+3=9(上图左)和例3(下图左)运用的是第一个基本性质,例2. 3x=18(上图右)和例4(下图右)运用的是第二个基本性质。由于教材对等式基本性质的教学不完整,造成运用性质能力受挫。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借助有效的情境图来支撑学生的认知。仍然用天平平衡的情境,体会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或数量)发生相同的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由   此再次重温等式的两边进行同样的运算,结果还是等式,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如教学x+3=9,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处于平衡状态的天平,左盘的盒子里有x球和盒子外的3个球,右盘共有9个球。盒子里有多少球?”我们让学生借助情境,看着天平(师操作),重温“等式左右两边都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不变”的性质,并借助这样的认知,理解x+3-3=9-3。重点让学生弄清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是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从而求出方程的解的道理。   在教学3x=18时,呈现的情境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天平,左盘用3个小方块表示3x,右盘用18个小方块表示18。x表示多少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情境,弄清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必须把天平两边的物体都平均分成3份,去掉2份,剩下1份,即理解成两边同时除以3。看着天平(师操作),再次体会“等式左右两边都除以相同的数,等式不变” 的性质,并借助这样的认知,理解3x ÷3=18÷3。   三、灵活处理,加强观察对比   长期以来,在小学阶段教学简易方程,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根据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而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解方程,则要求学生探索、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再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为有效避免旧教法中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在教学解方程之前,教师应利用一两个课时,不断渗透关于四则运算之间关系的知识,强化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重温与知新。在学生掌握了用代数思想解方程之后,再向他们介绍用算术思想解方程。并通过对比两种方法,使学生发现两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对代数思想解方程的更深认知。如教学x-8=12,学生自己做出了x=12+8,教师又引导学生理解了x-8+8=12+8。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作沟通:你们觉得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学生会发现,两种方法都有12+8。学生还会发现,实际上x-8+8=12+8,-8+8抵消了,就剩下x=12+8,这也就变成了第一种方法。此时,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实际上两种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学生掌握了用算术思想解方程,就不会出现学生学了解方程,却不会解答a-x=b和a÷x=b这两类方程的怪现象。这无论对于学生完整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方程优越性的体验,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件好事。   总之,方程教学中仍有不少珍藏着的数学意识亟待挖掘,数学意识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先导,教师应去钻探方程知识平实表层下深藏着的数学意识,去开采、提炼,滋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相关文章

  •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
  • 1.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2.数字危机 3.中学数学中的化归方法 4.高斯分布的启示 5.a2+b2≧2ab的变形推广及应用 6.网络优化 7.泰勒公式及其应用 8.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9.数学选择题的利和弊 10.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查看


  • 初中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实践初探
  • 初中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实践初探 广西桂林平乐县平乐镇第一中学 何小平 内容摘要: 数学概念,是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是学生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 ...查看


  •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初探
  • 摘要: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我们十分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亲自探索事物,即所重视的是主动的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句至理名言启迪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查看


  • 校庆论文征集名录
  • 校庆论文征集名录(2011.08止) 江洁华 Web2.0技术在高中美术课程资源拓展与应用初探 刘亚萍 Web2.0条件下高中语文校本资源平台的构建与运用 李理 Web 2.0助力下的班主任工作--如何利用web 2.0下的各种工具协助班级 ...查看


  • 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数学教与学(2012.12) 1 培养直觉思维 促进智慧发展 缪宏敏; 初中数学教与学 2 "组块理论"视角下的几何教学 郑松茹; 初中数学教与学 3 数学课堂提问贵在巧 彭秋兰; 初中数学教与学 4 一堂几何复习课 ...查看


  • 关于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初探
  • 安徽安庆市大龙山中心学校(246000) 凌 娟 吴高平"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的四大总目标之一,并明确指出:"使学生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查看


  • 解方程技巧
  • 一元一次方程解题技巧 ⒈去分母 方程两边同时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⒉去括号 一般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但顺序有时可依据情况而定使计算简便.可根据乘法分配律. ⒊移项 把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其余各项移到方程 ...查看


  • 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作者:黄炼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9期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将语文教学设计的 ...查看


  • 含参数及绝对值的二次函数解题策略初探
  • 2013年1月 解法探究 教学参谋 含参数及绝对值的二次函数解题策略初探 筅江苏省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张 超 高中数学以函数为主线,而二次函数作为中学阶段函数的典型代表,其应用十分广泛.纵观近十年高考题,有关含参数及绝对值的二次函数综合性试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