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一堂综合实践课的好坏

如何评价一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是好课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一堂好课首先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中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有时候一堂课是这个逻辑链中一次解决一个小问题的一次集体行动。目前,许多优质课评比活动纯粹评教学艺术,执教老师上完了这堂课,却不知道下一堂课上什么,岂不荒唐?也许这堂课的许多环节在真实的情景中是多余的,或者违反教学规律的!然后是教学策略的运用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其固有的教学策略!所以,请大家谈谈你对一堂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的理解。

二.问题讨论的主要过程

1. 施永忠认为: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走向研究性教学并使学生摆脱被奴役地位、获得个性解放的基本出路。其次,研究性教学过程即让学生体验世界的过程,创造意义的过程。教师需要尊重自己的经验和风格,并倾听、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观念;教师发挥解释智慧的过程即创设问题情境并将问题情境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再者,教学的另一使命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和探究文化,并把文化探究和生活探究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袋子”,教师也不是“装袋人”。 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并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教师新观念的诞生是学生不断诞生新观念的条件。观念在不断诞生出来,教学永远是鲜活的和生长的。

(1)看目标的达成。郭元祥教授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能力生根的课程。2. 谢乐冬认为:

所以一节课中,能力目标的把握是否到位,应该是课堂中的重中之重。(2)看学生的参与。是否真的在参与。喜欢吗?积极吗?课堂中学生的生成应该是真实的,是多元的。(3)看课堂的设计。虽说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可也应该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环节。好的课,应该环节清晰,思路顺畅,情境设置合理。(4)看教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应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者和沟通者的角色。当学生遇到困惑,教师巧妙的点拨,让课堂峰回路转。(4)看教师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往往是生成多于预设的课堂。教师的评

价应根据学生的生成而生成。评价到位,可促进学生思维的激发,使课堂中的沟通更顺畅。

(1)教学目标分为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两种,前者的设计要从学生的3. 朱小平补充:

兴趣和需要出发,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重点依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与技能;而后者是无法预设的。因此前者是不可被后者替代的,否者就成了“滑铁卢”。(2)就是伊老师说的“先做后导”,学生全体参与“做”,教师画龙点睛地“导”。如果先导后做,或边导边做,即使学生参与率高也会大大削弱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教师的“导”在方法论上看是预设的,但也有许多不是教学设计能预设的,而是生成性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老师应该称为导师,导师的智慧比通常说的教学机智要求要高。比如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数据分析能力等一定要懂。(3)学习评价要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激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应该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合结果性评价,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评价过程性量化还是不够的,创新能力发展达到了什么高度还是要看结果。

4. 陈小异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把“过程与方法”目标排在第一位。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情感目标与能力目标哪一个更重要的QQ 群讨论: 林凤阳在谈到如何制作“米面层”这一活动时,伊老师评价小孩的创意往往是最有价值的。在谈论学生走进陶瓷行业的价值时,朱小平认为:高档的是低档的价格好几倍,看来学学陶艺还真是一种劳技加创新的好活动;施永忠认为:目前走两个方向:既有高档艺术品,也有日常用品;朱小平认为:这里面有核心技术,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可以为他们将来掌握核心技术打下能力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能力目标还要重要些;施永忠认为:现在的关键就是要有创意,所以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朱小平说:现在很多教师很迷茫,是能力第一还是情感第一,我觉得我们的讨论很有意义;林凤阳认为:思想第一位,技术是可以培养的,但是思想是谁也代替不了的;朱小平认为:情感是一种具有动力功能的东西,只有情感升华了对思维的发展才能产生促进功能;林凤阳问:情感升华,怎么个升华啊? 请指教;朱小平回答: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的情感

体验对其终身的发展是一笔真正的财富,这就是所谓的情商提高了吧;陈少波认为:感觉咱们综合实践还是停留在比较虚幻的层面,想法很好,可是有点飘;朱小平说:人人皆知,情商的因素对于杰出人士的成功占到80%的作用。这不是虚幻的,这是潜在的,在一定时候会表现出动力功能!并补充说明:课程意识的两大核心意识之一——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主要内容,而创新意识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课程意识的两大核心意识之二——学生的自信心属于人格的范畴,而人格也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

5. 朱小平认为:郭元祥教授在他的著作《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姜平合编),以及在他谈到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关注过程的重要性是,总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能力目标放在第二位。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关注过程,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有效。所以,我们的这个问题讨论很有价值和意义,必然会涉及到如何去评价一堂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导师要做的就是要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6. 伊红认为:讲得简单些,作为一个人,人!肯定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前面的。目标的分类本身不是唯一的。目前的这个分类已给很多教育工作者带来困惑。分类本身其实不是目的,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啊。

7. 伊红还认为:同意朱小平老师“一堂好课首先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中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对于一节课是好是坏的评判,应该在此前提下讨论。接下来,便是如何很好地“解决问题”。我想“好课”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导”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既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又有在此基础上的适当引导和提炼。这种适当便是需要艺术性。写到这里,09年省初中优质课评比时余杭骆剑强老师的课(资源网上有)就在脑海中出来了。他的精彩在于没有概念性地说教的痕迹,一切问题的提出、讨论、认识的地提升都在学生经验基础上,因此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不留痕迹,学生投入、兴奋,都“动起来”了。当时的我激动得直掉眼泪。新课程目标分类凸显过程与方法,我认为就是强调尊重认知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我们在讨论一节课好坏时,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是凸显还是潜在,教学中是否遵循认知规律可能就是对课是否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这基本是我们的本能了。

8. 朱小平认为:伊老师把认知规律作为评价标准的说法很好,现在我考虑是否应该有两类认知规律,一类是被动接收信息的认知规律,我们大多学科教学中都在应用这一类;另一类是主动寻求建立各种信息之间联系并转变信息的认知规律,这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大力提倡的认知规律。教师导的功夫和艺术就在于能否引导学生认识和运用这样的认知规律,比如评判性思维规律就是这样的规律。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

(Richard ·Levin )在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他认为中国需要创建一种课程以及教学法,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的思维能力。看来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承载这种伟大的历史使命了。

9. 缪旭升认为:实践课不敢说是急学生之所急,思学生之所需,然而,我们却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了解到学生的需要,从而进行有效有目标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才能深得学生心,因此一节课的好坏一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二是要从学生的后续学习上来反思。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至于从深层理论上来说,我还没有去考虑。

10. 朱小平认为:所言极是,作为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呼声,让学生自己提出真正感兴趣的又能研究下去的问题。不过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解决自然保护、社会发展和自我的健康和幸福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并引导他们过健康、快乐的生活。

11. 李蕊认为:实践课从学生的生活和需要出发而进行有效、有目标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才能深得学生心。不要老把学生当成“0”起点出发。

12. 朱小平评价:说得好,我们的学生观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具有多方面兴趣、多学科宽广知识面和宽泛的技能。

三.问题的解决

对于“如何评价一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是好课”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建议根据伊老师的提议,以后把“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改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评比。结合斯文辉老师发起的“活动导案设计与使用”中的一些讨论,限于本人的水平,归纳起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评价一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第一个层面是教师是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二个层面是教师是否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1. 课程内容符合年段层面的课程目标

一堂好课首先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中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课程教学者首先是一个课程开发者,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年龄特征确定活动层次,预设年段层面的课程目标。

2. 活动内容必须关注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需要和兴趣,提供合适的生活背景或知识背景

我们的学生观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具有多方面兴趣、多学科宽广知识面和宽泛的技能。所以,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呼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真正感兴趣的、又能研究下去的还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进而让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自然保护、社会发展和自我的健康和幸福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引导他们过健康、快乐的生活,并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3. 教师的引导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坚持“先做后导”原则,既要运用教学艺术,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炼;又要运用各方面的智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多元智能,达成生成性的教学目标。

无论在预设的还是在生成的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教师都要全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投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同时兼顾学习结果,促使学生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4. 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学习水平上有所提高

每个学生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参与系列活动可以达成问题的解决,也允许失败——只要在活动过程中都体验到快乐或点滴的成功,从而培养学习的信心,促使其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侧重地发展。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1. 学习评价策略

学习评价作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激情的一个手段,要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因此,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儿创新能力的评价过程性量化还是不够的,创新能力发展达到了什么高度还是要实施结果性评价。

2. 促进学生自我的价值观与尊重自然、融入社会和解读文化相关联的策略

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并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我的价值观与尊重自然、融入社会和解读文化的价值观关联起来,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师生互动生成的新观念又是学生不断诞生新观念的条件。课程教学永远是鲜活的和生长的:学生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在事实、观念、意义、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学生感知方式组成的网络中不断建立各种新联系,实现师生共同充实和完善课程内涵。

3. 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策略

教师有效地指导多样性学习小组的组织和管理,小组内分工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到学生个人,而不是教师预先提出一个合作学习的方案。因为不同的研究内容,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变化很大。

4. 安全意识培养策略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培养他们关爱生命的意识。

5. 经常性反思策略

教师在一个系列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反思、评价或检测自己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把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联系起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就是说把教师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学生活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老师不深入反思活动的效果,学生的探究水平常常只能是原地踏步。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能只满足与学生在活动形式上的慷慨激昂和作秀,更要关注活动的质量和活动延伸后的问题解决及其成果。

如何评价一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是好课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一堂好课首先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中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有时候一堂课是这个逻辑链中一次解决一个小问题的一次集体行动。目前,许多优质课评比活动纯粹评教学艺术,执教老师上完了这堂课,却不知道下一堂课上什么,岂不荒唐?也许这堂课的许多环节在真实的情景中是多余的,或者违反教学规律的!然后是教学策略的运用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其固有的教学策略!所以,请大家谈谈你对一堂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的理解。

二.问题讨论的主要过程

1. 施永忠认为: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走向研究性教学并使学生摆脱被奴役地位、获得个性解放的基本出路。其次,研究性教学过程即让学生体验世界的过程,创造意义的过程。教师需要尊重自己的经验和风格,并倾听、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观念;教师发挥解释智慧的过程即创设问题情境并将问题情境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再者,教学的另一使命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和探究文化,并把文化探究和生活探究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袋子”,教师也不是“装袋人”。 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并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教师新观念的诞生是学生不断诞生新观念的条件。观念在不断诞生出来,教学永远是鲜活的和生长的。

(1)看目标的达成。郭元祥教授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能力生根的课程。2. 谢乐冬认为:

所以一节课中,能力目标的把握是否到位,应该是课堂中的重中之重。(2)看学生的参与。是否真的在参与。喜欢吗?积极吗?课堂中学生的生成应该是真实的,是多元的。(3)看课堂的设计。虽说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可也应该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环节。好的课,应该环节清晰,思路顺畅,情境设置合理。(4)看教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应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者和沟通者的角色。当学生遇到困惑,教师巧妙的点拨,让课堂峰回路转。(4)看教师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往往是生成多于预设的课堂。教师的评

价应根据学生的生成而生成。评价到位,可促进学生思维的激发,使课堂中的沟通更顺畅。

(1)教学目标分为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两种,前者的设计要从学生的3. 朱小平补充:

兴趣和需要出发,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重点依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与技能;而后者是无法预设的。因此前者是不可被后者替代的,否者就成了“滑铁卢”。(2)就是伊老师说的“先做后导”,学生全体参与“做”,教师画龙点睛地“导”。如果先导后做,或边导边做,即使学生参与率高也会大大削弱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教师的“导”在方法论上看是预设的,但也有许多不是教学设计能预设的,而是生成性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老师应该称为导师,导师的智慧比通常说的教学机智要求要高。比如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数据分析能力等一定要懂。(3)学习评价要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激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应该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合结果性评价,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评价过程性量化还是不够的,创新能力发展达到了什么高度还是要看结果。

4. 陈小异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把“过程与方法”目标排在第一位。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情感目标与能力目标哪一个更重要的QQ 群讨论: 林凤阳在谈到如何制作“米面层”这一活动时,伊老师评价小孩的创意往往是最有价值的。在谈论学生走进陶瓷行业的价值时,朱小平认为:高档的是低档的价格好几倍,看来学学陶艺还真是一种劳技加创新的好活动;施永忠认为:目前走两个方向:既有高档艺术品,也有日常用品;朱小平认为:这里面有核心技术,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可以为他们将来掌握核心技术打下能力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能力目标还要重要些;施永忠认为:现在的关键就是要有创意,所以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朱小平说:现在很多教师很迷茫,是能力第一还是情感第一,我觉得我们的讨论很有意义;林凤阳认为:思想第一位,技术是可以培养的,但是思想是谁也代替不了的;朱小平认为:情感是一种具有动力功能的东西,只有情感升华了对思维的发展才能产生促进功能;林凤阳问:情感升华,怎么个升华啊? 请指教;朱小平回答: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的情感

体验对其终身的发展是一笔真正的财富,这就是所谓的情商提高了吧;陈少波认为:感觉咱们综合实践还是停留在比较虚幻的层面,想法很好,可是有点飘;朱小平说:人人皆知,情商的因素对于杰出人士的成功占到80%的作用。这不是虚幻的,这是潜在的,在一定时候会表现出动力功能!并补充说明:课程意识的两大核心意识之一——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主要内容,而创新意识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课程意识的两大核心意识之二——学生的自信心属于人格的范畴,而人格也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

5. 朱小平认为:郭元祥教授在他的著作《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姜平合编),以及在他谈到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关注过程的重要性是,总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能力目标放在第二位。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关注过程,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有效。所以,我们的这个问题讨论很有价值和意义,必然会涉及到如何去评价一堂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导师要做的就是要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6. 伊红认为:讲得简单些,作为一个人,人!肯定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前面的。目标的分类本身不是唯一的。目前的这个分类已给很多教育工作者带来困惑。分类本身其实不是目的,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啊。

7. 伊红还认为:同意朱小平老师“一堂好课首先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中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对于一节课是好是坏的评判,应该在此前提下讨论。接下来,便是如何很好地“解决问题”。我想“好课”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导”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既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又有在此基础上的适当引导和提炼。这种适当便是需要艺术性。写到这里,09年省初中优质课评比时余杭骆剑强老师的课(资源网上有)就在脑海中出来了。他的精彩在于没有概念性地说教的痕迹,一切问题的提出、讨论、认识的地提升都在学生经验基础上,因此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不留痕迹,学生投入、兴奋,都“动起来”了。当时的我激动得直掉眼泪。新课程目标分类凸显过程与方法,我认为就是强调尊重认知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我们在讨论一节课好坏时,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是凸显还是潜在,教学中是否遵循认知规律可能就是对课是否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这基本是我们的本能了。

8. 朱小平认为:伊老师把认知规律作为评价标准的说法很好,现在我考虑是否应该有两类认知规律,一类是被动接收信息的认知规律,我们大多学科教学中都在应用这一类;另一类是主动寻求建立各种信息之间联系并转变信息的认知规律,这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大力提倡的认知规律。教师导的功夫和艺术就在于能否引导学生认识和运用这样的认知规律,比如评判性思维规律就是这样的规律。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

(Richard ·Levin )在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他认为中国需要创建一种课程以及教学法,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的思维能力。看来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承载这种伟大的历史使命了。

9. 缪旭升认为:实践课不敢说是急学生之所急,思学生之所需,然而,我们却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了解到学生的需要,从而进行有效有目标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才能深得学生心,因此一节课的好坏一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二是要从学生的后续学习上来反思。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至于从深层理论上来说,我还没有去考虑。

10. 朱小平认为:所言极是,作为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呼声,让学生自己提出真正感兴趣的又能研究下去的问题。不过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解决自然保护、社会发展和自我的健康和幸福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并引导他们过健康、快乐的生活。

11. 李蕊认为:实践课从学生的生活和需要出发而进行有效、有目标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才能深得学生心。不要老把学生当成“0”起点出发。

12. 朱小平评价:说得好,我们的学生观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具有多方面兴趣、多学科宽广知识面和宽泛的技能。

三.问题的解决

对于“如何评价一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是好课”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建议根据伊老师的提议,以后把“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改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评比。结合斯文辉老师发起的“活动导案设计与使用”中的一些讨论,限于本人的水平,归纳起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评价一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第一个层面是教师是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二个层面是教师是否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1. 课程内容符合年段层面的课程目标

一堂好课首先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中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课程教学者首先是一个课程开发者,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年龄特征确定活动层次,预设年段层面的课程目标。

2. 活动内容必须关注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需要和兴趣,提供合适的生活背景或知识背景

我们的学生观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具有多方面兴趣、多学科宽广知识面和宽泛的技能。所以,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呼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真正感兴趣的、又能研究下去的还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进而让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自然保护、社会发展和自我的健康和幸福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引导他们过健康、快乐的生活,并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3. 教师的引导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坚持“先做后导”原则,既要运用教学艺术,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炼;又要运用各方面的智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多元智能,达成生成性的教学目标。

无论在预设的还是在生成的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教师都要全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投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同时兼顾学习结果,促使学生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4. 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学习水平上有所提高

每个学生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参与系列活动可以达成问题的解决,也允许失败——只要在活动过程中都体验到快乐或点滴的成功,从而培养学习的信心,促使其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侧重地发展。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1. 学习评价策略

学习评价作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激情的一个手段,要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因此,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儿创新能力的评价过程性量化还是不够的,创新能力发展达到了什么高度还是要实施结果性评价。

2. 促进学生自我的价值观与尊重自然、融入社会和解读文化相关联的策略

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并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我的价值观与尊重自然、融入社会和解读文化的价值观关联起来,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师生互动生成的新观念又是学生不断诞生新观念的条件。课程教学永远是鲜活的和生长的:学生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在事实、观念、意义、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学生感知方式组成的网络中不断建立各种新联系,实现师生共同充实和完善课程内涵。

3. 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策略

教师有效地指导多样性学习小组的组织和管理,小组内分工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到学生个人,而不是教师预先提出一个合作学习的方案。因为不同的研究内容,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变化很大。

4. 安全意识培养策略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培养他们关爱生命的意识。

5. 经常性反思策略

教师在一个系列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反思、评价或检测自己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把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联系起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就是说把教师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学生活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老师不深入反思活动的效果,学生的探究水平常常只能是原地踏步。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能只满足与学生在活动形式上的慷慨激昂和作秀,更要关注活动的质量和活动延伸后的问题解决及其成果。


相关文章

  • 小学英语评课的理论与实践 读后感
  • 新课程<小学英语评课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主要介绍了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评课活动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内容和标准,目的和类型.步骤和方法,以及评课实例.观点新颖.案例充分,既有对评课活动的理论阐述,又有对如何开展评课工作的具体指导意见,我 ...查看


  • 评课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
  • 发布者:蒋际佑发布日期:2011-07-17 12:07:37.0 评课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怎样评课,这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听课后,见仁见智,几乎每个人都能谈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有关"怎样 ...查看


  • 怎样听课评课热
  • 怎样听课 评课 怎样听课 评课热★★★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11851 更新时间: 2005-9-10 22:35:04 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大力 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 ...查看


  • [会动的线条]反思
  • <会动的线条>反思 其实,在这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把一节课完整的上下来,怎样才算是一节完整的美术课.在课堂的四十分钟里,二十分钟讲课,二十分钟创作评价,似乎一堂美术课就应该这样上,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就应该这样规划.然而经过 ...查看


  • 在听课中成长
  • 在"听课"中成长 --浅谈中学英语课"听课"的艺术 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地听课.反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素养.听课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所以学习如何听课对一线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做 ...查看


  • 备课的基本要求---韩祎
  • 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是讲课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效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点子库,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备课要求如下: 备课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差异,体 ...查看


  • 教师应该怎样听课和评课
  • 一 教师听评课的目的 1.听评课是学校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活动,主要的目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水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听课"或"看课",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察.分析和研究.课堂教学,学生是 ...查看


  • 小学生英语教学案例
  •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 PEP Book3 Unit6 B Let's learn 学校: 姓名: 日期: 设 计 说 明 一,话题:PEP 小学英语第三册Unit6 B Let's learn . 二,课题说明:本课的教学内容职业与学生日常生活 ...查看


  • 小学数学专业知识
  • 一.名词解释 1. 数学基本能力:基于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以及数学学习中的表达.交流.与人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2. 课堂观察表评价:是指根据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样.重视学生自我反思等原则设计具体指标对学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