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说《包法利夫人》看似“纯客观”的叙述语言中,仍然折射出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本文试从这些隐含的感情出发,探讨小说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纯客观 解剖 中图分类号:R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福楼拜是一位喜欢戴上假面和读者对话的作家。在《包法利夫人》中他描述了对立的一切,同时也消解了一切倾向;他不发表一个字的意见,同时也展示了所有的看法。福楼拜不曾站在全知全能的视角刻意引导读者偏向任何一方面,然而对小说进行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我们仍能从文字的假面背后察觉到作者隐藏于其中的观点和感情。 对“浪漫主义”的嘲讽和调侃 19世纪初期试图恢复天主教权威的这些作家,如夏多布里昂和拉马丁,曾经证明过宗教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重要价值。而在《包法利夫人》中,浪漫主义小说、诗歌、音乐和图画,却使爱玛长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忧郁少女,把幻想当作真实,现实看成偶然,爱情等同于纵欲,声色看做愉悦,对现实的社会人生视而不见,在情欲和金钱的漩涡中挣扎。浪漫主义虚无荒诞的一面助长了人内心深处的虚荣和软弱。包法利夫人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福楼拜甚至直言:“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文中写到包法利夫人试图改造她“像人行道那样平板”的丈夫,“在花园里给他背诵还记得的那些激情洋溢的诗句,长吁短叹地为他吟唱忧郁缠绵的曲子”,结果当然是对牛弹琴;与罗多尔夫私通后要求交换肖像细密画和头发,索求“作为永结同心的见证”的戒指,不厌其烦地写情书,却被对方的腻烦和抛弃;举债供养第二位情夫莱昂,不惜倾家荡产换来金钱,支撑起每周一次的幽会,然而在她走投无路之时情夫却怯懦地离开——福楼拜不需要再抒情或议论,这些情节已经是对花前月下互诉衷肠、忧郁缠绵难分难舍的浪漫爱情小说最深刻的反讽。 对宗教信仰和理性科学的双重质疑 在文学中被打倒的是教会的权威而不是基督教的信仰,但在《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早在修道院时代就成为教规的叛逆者;被夏尔治坏了腿的客栈伙计伊波利特求助于神甫和圣水瓶,可也“宗教并不比手术高明”;包法利老太太倒是虔信宗教,可她的宗教观和乡村同行的道德也已相差无几,更不用提包法利老爹对宗教的轻蔑,药房老板奥梅先生视教会如寇仇;教堂执事在墓地的空地上种土豆,自称“治的是心灵的创伤”的布尼齐安神甫认为“一个人只要住得暖和,吃得好”就行……夏多布里昂在《基督教真谛》中赞颂的宗教几乎已经全面世俗化了。虽然每次爱玛在感情上受到重大打击时,宗教总是她选择的暂时的归依和避风港;崇高的信仰是把她从情欲的诱惑拉向道德正轨的一股力量,但信之力总是输给欲望迷狂的漩涡。就在堕落之前,爱玛还在试图向宗教求助,然而神甫丝毫不解她内心的苦痛,断送了她最后一个挽回的机会,而她离开教堂时听到的神甫和孩子的对话也颇耐人寻味: “你是基督徒吗?” “是的,我是基督徒。” “什么叫基督徒?” “基督徒就是受过洗礼的人……过洗礼的人……洗礼的人。”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真正的基督徒。“受过洗礼”的人也从来没有洗掉他们内心丑恶的欲望,罪孽依然存在,而对于不再虔诚的人们,神圣本身也已经远去,剩下的只是平庸和猥琐。爱玛临终听到的也不是天主的呼唤,而是瞎子的民歌。 宗教信仰已经失落,那么理性和科学能否带来新的风气呢?显然伏尔泰的信徒、半吊子的科学家奥梅先生并不是靠思想飞黄腾达,理性和科学也并不为永镇人所理解。奥梅先生总是和布尼齐安神甫总是针锋相对,但在为爱玛守灵之夜,“他们俩面对面,腆着肚子,鼓着腮帮,蹙着眉头,在有过诸多的不一致之后,终于在人类共有的这项弱点上归于一致了”。“科学家”和教堂神甫居然“归于一致”,虽然福楼拜没有明确发表他对宗教和科学的看法,质疑却已是尽在不言中了。 鞭挞人性的贪鄙自私 时装服饰商勒侯先生正像那只在包法利夫人和莱昂面前一路嗡嗡的苍蝇,盯住了可能带来财富的任何一个缝隙。公证人、税吏和高利贷者用情感和金钱作诱饵,设下了针对“包法利夫人”的陷阱。作者没有用“冷酷无情”、“贪婪卑鄙”这类字眼来形容,只用对话和细节勾画出那副嘴脸。奥梅先生,药剂师和永镇人心中实际信任的大夫,农业展评会咨询委员会的成员,荣誉十字勋章的获得者,精于世故,擅长钻营,左右逢源,俨然是那一类在恰在理性主义当道的时代诞生的怪胎,那些长篇大段的科学语录已经暴露了这是一副什么样的头脑。“农业展评会”上工业和艺术成了“一对姐妹”,“工业、农业、商业和艺术”之间插入了情话的甜言蜜语,“宗教和农业”之间夹杂了“梦、预感和吸引力”,高利贷者也来寻求商机,药房老板用文章大出风头——叙述有序地展示着混乱,场景的错落有意地表现了荒唐,闹剧的背后是对人性的贪鄙自私和社会的空虚冷漠不动声色的冷嘲。 结语 福楼拜使用叙述内视角的转换,场景和主体情节之间的互补融合等高超技法实现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叙事,精确地呈现了小说的副标题——外省风俗所应该呈现的全部内容。在故事主线的框架下,外省的整体印象作为一幅画卷跃然纸上,同时事件按照其内在逻辑逐渐展开,情节线索与人物情感的起伏、思想的变化紧密贴合,使小说自身形成了浑融、统一、协和的结构。这种手法正体现了福楼拜致力追求的纯客观的叙述,作者的人格在小说中基本完全隐匿了起来。福楼拜不仅为读者解剖了爱玛,还剖析了整个的社会;从贵族到资产者,从教士到理性主义者,从宗教到科学,福楼拜不动声色,目光冷静地投射到这些他力图呈现的东西上,作了一场精湛的解剖表演。不过也正因为拒绝以作者的身份干扰故事,“外科医生”福楼拜仅负责解剖完毕,却把病理和病因留给读者去自行寻找和发现,更拒绝直接开出一个明确的药方。作者的职责已尽于此,余下的思考,是该由读者来完成了。 参考资料 [1]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李健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 李健吾:《福楼拜评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兰守亭、张学娇:《论福楼拜的人格心理在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体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 [4] 杨锏:《〈包法利夫人〉的多维叙事艺术》,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摘 要:在小说《包法利夫人》看似“纯客观”的叙述语言中,仍然折射出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本文试从这些隐含的感情出发,探讨小说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纯客观 解剖 中图分类号:R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福楼拜是一位喜欢戴上假面和读者对话的作家。在《包法利夫人》中他描述了对立的一切,同时也消解了一切倾向;他不发表一个字的意见,同时也展示了所有的看法。福楼拜不曾站在全知全能的视角刻意引导读者偏向任何一方面,然而对小说进行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我们仍能从文字的假面背后察觉到作者隐藏于其中的观点和感情。 对“浪漫主义”的嘲讽和调侃 19世纪初期试图恢复天主教权威的这些作家,如夏多布里昂和拉马丁,曾经证明过宗教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重要价值。而在《包法利夫人》中,浪漫主义小说、诗歌、音乐和图画,却使爱玛长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忧郁少女,把幻想当作真实,现实看成偶然,爱情等同于纵欲,声色看做愉悦,对现实的社会人生视而不见,在情欲和金钱的漩涡中挣扎。浪漫主义虚无荒诞的一面助长了人内心深处的虚荣和软弱。包法利夫人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福楼拜甚至直言:“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文中写到包法利夫人试图改造她“像人行道那样平板”的丈夫,“在花园里给他背诵还记得的那些激情洋溢的诗句,长吁短叹地为他吟唱忧郁缠绵的曲子”,结果当然是对牛弹琴;与罗多尔夫私通后要求交换肖像细密画和头发,索求“作为永结同心的见证”的戒指,不厌其烦地写情书,却被对方的腻烦和抛弃;举债供养第二位情夫莱昂,不惜倾家荡产换来金钱,支撑起每周一次的幽会,然而在她走投无路之时情夫却怯懦地离开——福楼拜不需要再抒情或议论,这些情节已经是对花前月下互诉衷肠、忧郁缠绵难分难舍的浪漫爱情小说最深刻的反讽。 对宗教信仰和理性科学的双重质疑 在文学中被打倒的是教会的权威而不是基督教的信仰,但在《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早在修道院时代就成为教规的叛逆者;被夏尔治坏了腿的客栈伙计伊波利特求助于神甫和圣水瓶,可也“宗教并不比手术高明”;包法利老太太倒是虔信宗教,可她的宗教观和乡村同行的道德也已相差无几,更不用提包法利老爹对宗教的轻蔑,药房老板奥梅先生视教会如寇仇;教堂执事在墓地的空地上种土豆,自称“治的是心灵的创伤”的布尼齐安神甫认为“一个人只要住得暖和,吃得好”就行……夏多布里昂在《基督教真谛》中赞颂的宗教几乎已经全面世俗化了。虽然每次爱玛在感情上受到重大打击时,宗教总是她选择的暂时的归依和避风港;崇高的信仰是把她从情欲的诱惑拉向道德正轨的一股力量,但信之力总是输给欲望迷狂的漩涡。就在堕落之前,爱玛还在试图向宗教求助,然而神甫丝毫不解她内心的苦痛,断送了她最后一个挽回的机会,而她离开教堂时听到的神甫和孩子的对话也颇耐人寻味: “你是基督徒吗?” “是的,我是基督徒。” “什么叫基督徒?” “基督徒就是受过洗礼的人……过洗礼的人……洗礼的人。”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真正的基督徒。“受过洗礼”的人也从来没有洗掉他们内心丑恶的欲望,罪孽依然存在,而对于不再虔诚的人们,神圣本身也已经远去,剩下的只是平庸和猥琐。爱玛临终听到的也不是天主的呼唤,而是瞎子的民歌。 宗教信仰已经失落,那么理性和科学能否带来新的风气呢?显然伏尔泰的信徒、半吊子的科学家奥梅先生并不是靠思想飞黄腾达,理性和科学也并不为永镇人所理解。奥梅先生总是和布尼齐安神甫总是针锋相对,但在为爱玛守灵之夜,“他们俩面对面,腆着肚子,鼓着腮帮,蹙着眉头,在有过诸多的不一致之后,终于在人类共有的这项弱点上归于一致了”。“科学家”和教堂神甫居然“归于一致”,虽然福楼拜没有明确发表他对宗教和科学的看法,质疑却已是尽在不言中了。 鞭挞人性的贪鄙自私 时装服饰商勒侯先生正像那只在包法利夫人和莱昂面前一路嗡嗡的苍蝇,盯住了可能带来财富的任何一个缝隙。公证人、税吏和高利贷者用情感和金钱作诱饵,设下了针对“包法利夫人”的陷阱。作者没有用“冷酷无情”、“贪婪卑鄙”这类字眼来形容,只用对话和细节勾画出那副嘴脸。奥梅先生,药剂师和永镇人心中实际信任的大夫,农业展评会咨询委员会的成员,荣誉十字勋章的获得者,精于世故,擅长钻营,左右逢源,俨然是那一类在恰在理性主义当道的时代诞生的怪胎,那些长篇大段的科学语录已经暴露了这是一副什么样的头脑。“农业展评会”上工业和艺术成了“一对姐妹”,“工业、农业、商业和艺术”之间插入了情话的甜言蜜语,“宗教和农业”之间夹杂了“梦、预感和吸引力”,高利贷者也来寻求商机,药房老板用文章大出风头——叙述有序地展示着混乱,场景的错落有意地表现了荒唐,闹剧的背后是对人性的贪鄙自私和社会的空虚冷漠不动声色的冷嘲。 结语 福楼拜使用叙述内视角的转换,场景和主体情节之间的互补融合等高超技法实现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叙事,精确地呈现了小说的副标题——外省风俗所应该呈现的全部内容。在故事主线的框架下,外省的整体印象作为一幅画卷跃然纸上,同时事件按照其内在逻辑逐渐展开,情节线索与人物情感的起伏、思想的变化紧密贴合,使小说自身形成了浑融、统一、协和的结构。这种手法正体现了福楼拜致力追求的纯客观的叙述,作者的人格在小说中基本完全隐匿了起来。福楼拜不仅为读者解剖了爱玛,还剖析了整个的社会;从贵族到资产者,从教士到理性主义者,从宗教到科学,福楼拜不动声色,目光冷静地投射到这些他力图呈现的东西上,作了一场精湛的解剖表演。不过也正因为拒绝以作者的身份干扰故事,“外科医生”福楼拜仅负责解剖完毕,却把病理和病因留给读者去自行寻找和发现,更拒绝直接开出一个明确的药方。作者的职责已尽于此,余下的思考,是该由读者来完成了。 参考资料 [1]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李健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 李健吾:《福楼拜评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兰守亭、张学娇:《论福楼拜的人格心理在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体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 [4] 杨锏:《〈包法利夫人〉的多维叙事艺术》,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