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赵朴初、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来,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响应和推广,但由于近现代教育观念的片面性及其影响,仍有一些人还不太理解诵读经典的深刻意义及其合理性,不易接受传统的诵读学习方式……影响了经典诵读的健康开展。本文就诵读意义、课程开发和活动实施阐述一点思考。 【关键词】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回归语文 自赵朴初、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来,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响应和推广,但由于近现代教育观念的片面性及其影响,仍有一些人还不太理解诵读经典的深刻意义及其合理性,不易接受传统的诵读学习方式。同时,经典诵读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隐忧,如尚古不化、追求功利、脱离实际、不可持续等,影响了经典诵读的健康开展。本文就近年来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和自己的实践对此阐述一点个人的思考。 一、呼唤:传统教育的回归 权威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国民的阅读率在走低,半数中国人不读书。人们对现代文化过于依恋,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甚至不屑一顾,学生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差,学习兴趣也越来越低。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农村,每个班都有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受家庭经济条件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家长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近83.2%的学生除课本以外,家里没有几本课外书,缺乏读书的条件与氛围;学生缺乏有效的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随手乱扔垃圾、不用礼貌用语等现象经常见到;校园“快餐文化”充斥,漫画、科幻、武侠奇幻小说在学生中广为传阅……当今语文教育、学校教育越来越呼唤一种回归,一种对传统教育的回归——19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2003年,“古诗文诵读百县计划”正式启动……农村中学的经典诵读热正悄然兴起,方兴未艾。 经典诵读,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经典诵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谚语云:“少小时学习如金子上的雕刻,老大时学习如沙土上的记录”。诵读经典可以使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吸纳更优秀、更精粹的东西;可以使孩子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全面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事实证明诵读经典,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最后我想引用经典诵读的倡导人李振村先生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只看眼前的利益,那就让孩子拼命做各种练习题吧;如果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那就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吧。” 二、开发:适切的校本课程 当前,“经典诵读”选材面不宽,多局限于旧学中的启蒙读物;序列不清,缺乏系统化、序列化,难以形成校园特色文化。诵读内容不加选择,不加辨析,诵读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年龄特点。 为此,扬州市教研室在拟制定“初中经典诵读”的课程蓝本中提出:“(选入)经典中能体现对初中生产生道德引领、人格塑造、情怀培养、责任意识形成等积极作用而又不繁难艰深的名篇。经典阅读要融入扬州本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关于“初中经典诵读”内容的选读建议:《诗经》、《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现当代诗歌》、《现当代散文》等。还特别强调“扬州文化源远流长,楚汉、唐宋文化史上,扬州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明清时代‘扬州学派’的发端,王氏父子、‘扬州八怪’、朱自清、汪曾祺等,一脉相承,绵延至今,是经典诵读课程不可或缺的本土元素。”扬州徐冬梅老师主持的“亲近母语”阅读实验在选材方面就做了有益的尝试,青少年能从《亲近母语》丛书中接受古今经典美文的熏陶,《亲近母语》丛书深受各地青少年的喜爱。 三、实施: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和区别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经典是文化之母,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单依靠现行的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是不可能完成时代赋予语文教学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的。 当然,“经典诵读”不同于“课堂教学”,更不是“课堂教学”衍生品或附庸,“诵读”应避免“课堂化”、“表演化”,“经典诵读”要体现时令或具体情境变化。方法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教师不必过多讲解,重在让学生感受和积累;还要通过评价促进“经典诵读”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在实践层面构建“经典诵读”的质量保障系统。可以通过“制作诵读卡,实行学分制”,建立“国学经典学习档案袋”,对学生及时评价,及时激励。 综上所述,“经典诵读”的开展中面临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为何读——让每一个青少年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变化其气质,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提升人格品质;这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追求。二是读什么——读中国古代、近代与现当代的给人们来带来精神财富的“最有价值的书(诗文)”,它们要贴近青少年的实际,体现本土化的特点;精选内容便是夯实基础,它决定着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三是怎么读——让经典诵读回归课堂教学,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逐渐让经典诵读成为青少年自觉行动。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让经典诵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徜徉在祖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真正领略到经典诗文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教育行政者以及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2]《小学语文教师》.2007.1 [3]《“经典诵读”夯实做人根基》.《北京教育(普教版)》 [4]《青少年经典诵读基本理论》.王财贵 [5]《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教育的负面影响》.杨莉君 [6]《关于“我市初中阶段国学经典诵读开展情况”的调研》.《扬州市教育科研》 [7]《苏教版初中语文“诵读欣赏”编辑意图》.谢媛 [8]《诵读中华文化经典 全面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实践研究》.王若慧
【摘 要】自赵朴初、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来,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响应和推广,但由于近现代教育观念的片面性及其影响,仍有一些人还不太理解诵读经典的深刻意义及其合理性,不易接受传统的诵读学习方式……影响了经典诵读的健康开展。本文就诵读意义、课程开发和活动实施阐述一点思考。 【关键词】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回归语文 自赵朴初、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来,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响应和推广,但由于近现代教育观念的片面性及其影响,仍有一些人还不太理解诵读经典的深刻意义及其合理性,不易接受传统的诵读学习方式。同时,经典诵读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隐忧,如尚古不化、追求功利、脱离实际、不可持续等,影响了经典诵读的健康开展。本文就近年来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和自己的实践对此阐述一点个人的思考。 一、呼唤:传统教育的回归 权威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国民的阅读率在走低,半数中国人不读书。人们对现代文化过于依恋,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甚至不屑一顾,学生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差,学习兴趣也越来越低。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农村,每个班都有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受家庭经济条件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家长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近83.2%的学生除课本以外,家里没有几本课外书,缺乏读书的条件与氛围;学生缺乏有效的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随手乱扔垃圾、不用礼貌用语等现象经常见到;校园“快餐文化”充斥,漫画、科幻、武侠奇幻小说在学生中广为传阅……当今语文教育、学校教育越来越呼唤一种回归,一种对传统教育的回归——19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2003年,“古诗文诵读百县计划”正式启动……农村中学的经典诵读热正悄然兴起,方兴未艾。 经典诵读,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经典诵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谚语云:“少小时学习如金子上的雕刻,老大时学习如沙土上的记录”。诵读经典可以使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吸纳更优秀、更精粹的东西;可以使孩子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全面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事实证明诵读经典,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最后我想引用经典诵读的倡导人李振村先生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只看眼前的利益,那就让孩子拼命做各种练习题吧;如果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那就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吧。” 二、开发:适切的校本课程 当前,“经典诵读”选材面不宽,多局限于旧学中的启蒙读物;序列不清,缺乏系统化、序列化,难以形成校园特色文化。诵读内容不加选择,不加辨析,诵读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年龄特点。 为此,扬州市教研室在拟制定“初中经典诵读”的课程蓝本中提出:“(选入)经典中能体现对初中生产生道德引领、人格塑造、情怀培养、责任意识形成等积极作用而又不繁难艰深的名篇。经典阅读要融入扬州本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关于“初中经典诵读”内容的选读建议:《诗经》、《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现当代诗歌》、《现当代散文》等。还特别强调“扬州文化源远流长,楚汉、唐宋文化史上,扬州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明清时代‘扬州学派’的发端,王氏父子、‘扬州八怪’、朱自清、汪曾祺等,一脉相承,绵延至今,是经典诵读课程不可或缺的本土元素。”扬州徐冬梅老师主持的“亲近母语”阅读实验在选材方面就做了有益的尝试,青少年能从《亲近母语》丛书中接受古今经典美文的熏陶,《亲近母语》丛书深受各地青少年的喜爱。 三、实施: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和区别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经典是文化之母,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单依靠现行的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是不可能完成时代赋予语文教学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的。 当然,“经典诵读”不同于“课堂教学”,更不是“课堂教学”衍生品或附庸,“诵读”应避免“课堂化”、“表演化”,“经典诵读”要体现时令或具体情境变化。方法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教师不必过多讲解,重在让学生感受和积累;还要通过评价促进“经典诵读”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在实践层面构建“经典诵读”的质量保障系统。可以通过“制作诵读卡,实行学分制”,建立“国学经典学习档案袋”,对学生及时评价,及时激励。 综上所述,“经典诵读”的开展中面临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为何读——让每一个青少年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变化其气质,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提升人格品质;这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追求。二是读什么——读中国古代、近代与现当代的给人们来带来精神财富的“最有价值的书(诗文)”,它们要贴近青少年的实际,体现本土化的特点;精选内容便是夯实基础,它决定着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三是怎么读——让经典诵读回归课堂教学,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逐渐让经典诵读成为青少年自觉行动。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让经典诵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徜徉在祖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真正领略到经典诗文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教育行政者以及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2]《小学语文教师》.2007.1 [3]《“经典诵读”夯实做人根基》.《北京教育(普教版)》 [4]《青少年经典诵读基本理论》.王财贵 [5]《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教育的负面影响》.杨莉君 [6]《关于“我市初中阶段国学经典诵读开展情况”的调研》.《扬州市教育科研》 [7]《苏教版初中语文“诵读欣赏”编辑意图》.谢媛 [8]《诵读中华文化经典 全面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实践研究》.王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