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作文指导 学写现代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语言讲究韵律;适当运用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能写作现代诗。
3、德育目标:提升艺术品位,丰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
三:教学难点:利用意象表情达意。
四、设备教具:多媒体教室,CAI课件。
五、教法设计:注重启发,调动学生思维;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其中CAI课件背景音乐贯穿整节课,音量根据需要调节);通过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
六、学法指导:利用学生已有的诗歌知识、根据高中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通过感受、思考、归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零星认识上升为系统把握,由知识上升为能力。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卢祝优同学配乐朗诵自己的诗作《我》(见附录1)。
课件播放:背景音乐《蓝色的多瑙河》;展示图片百花盛开的春天、扬帆的小船、小鸟自由飞翔于森林、带露的蓓蕾„„
2、引导:这是卢祝优同学写于周记中的一首小诗,同学们听了以后是不是也想拿起笔来抒发自己激情呢?
或许你会问:怎么样写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诗。
3、课件播放:课题、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见“知识目标”)。
(二)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的特点:
1、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1)讲话:我们学习诗歌时,已经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意象就是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的结合。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才能避免平铺直叙,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2)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表现作用。
①课件播放: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见附录2)
引导归纳: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②课件播放: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见附录3)
引导归纳:一组或一串意象表现丰富的感情。
(3)练习,启发学生掌握意象的特点及运用:
①如果要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落泊的寂寞的状态、因为某原因放弃写作等,可以选择怎样的意象来表达呢?请将题中左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学生口答然后明确)
课件播放:
用线将左边的思想感情与右边的意象连接起来:
②讨论然后分组抢答:表现大城市街道的喧嚣,可选用哪些意象?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红绿灯、嗽叭、车铃、霓虹灯、商店里狂吼的流行歌曲、斑马线上提心吊胆的人群„„
③练笔:选用一个意象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反映某种社会生活。
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点评好中差作品三篇。
(4)小结:判断诗作有无诗意,关键看有无运用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这也是这所以称散文诗为“诗”的根本原因。同学们如果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写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叫帮“诗”了。
2、语言讲究韵律,增强诗歌的音乐性: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1)启发:要将诗写得更好,还需要掌握其它一些技巧——讲究点韵律(包括节奏和押韵)和特殊的艺术手法。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韵律的一个方面:节奏。
①播放课件:配乐朗诵徐志摩《沪杭车中》(见附录4)。
引导学生欣赏:该诗一顿或两顿的居多,节奏显得急促,很好地表现乘车看到的景物快速多变的特点,表现诗人由此引起的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归纳:诗歌节奏要符合感情节奏。
②播放课件: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见附录5)。
思考:后两行为什么要分行?
引导理解:合符上文第每行顿三次的停顿;还可提高抒情速度。
归纳:节奏要符合内部停顿。
(3)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的另一个方面:押韵。
①提问:诗歌押韵有什么作用?
明确:押韵有利于音韵美。
②引导:诗歌的押韵除了起到音韵和谐的效果外,还影响诗歌的内容。
课件播放: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普希金的《致大海》。(见附录6)
学生思考:各押什么韵:表达感情的效果如何:
引导明确:前者押“¡”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现作者凄婉的感情。后者押“ang”韵,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
归纳:押韵影响诗歌的内容。
(4)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艺术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简略介绍呼告、排比、反复、对偶、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引导学生根据写作内容选用。
(三)总结
课件播放:(本节内容归纳)(见附录7)
(四)作业:写一首现代诗,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反映社会生活。(课外完成) 卢祝优
我是一个过路人,
拿一段最真最美的青春
作为路费;
我是一艘刚起锚的船,
扬起心灵的风帆
驶向人生的彼岸;
我是一只羽毛未丰的小鸟,
初次穿梭在
名叫生活的森林;
我是一枝能耐寒的花骨朵,
正准备绽放在
豆蔻梢头
青春无价,过路人无悔,
心灵真诚,彼岸终将到达,
小鸟自信,森林终会更美,
花朵坚强,定要怒放梢头!
附录2:
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节选)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附录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节选)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模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附录4
沪杭车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附录5:
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
艾青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蓝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着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附录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普希金《致大海》)
附录7:
本节内容归纳
然而,在我们这个世界公认的“诗歌国度”,由于文体的陌生转换、学生读写的习惯以及教师学识修养的制约等原因,当代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宁可读小说散文等现当代文章,也不读现当代诗歌,至于写诗就更谈不上了。
其实,这种情况跟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知识渴求是不协调的。中学生完全可以读懂、写好诗歌。我所接触的学生在平时的练笔中,时常有一些诗歌佳作出现。假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文体特点,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教师自身的修养,指导学生读诗、写诗相信不是一件难事。这在语文教育界极为重视文学教学,重视学生心灵教育的今天,有莫大的意义。
我平时常阅读和写作诗歌。从自身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诗歌阅读和写作,必须做到能够感知语言、分析内容、领悟技巧。那么,怎样尽快有效地指导对诗歌只有粗浅认识的学生,使他们有个比较实用的诗歌读写方法呢?我站在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尺度上,在课堂教学中按“读熟/感知——读懂/分析——读透/领悟”三个步骤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并在此基础上摹仿借鉴,运用技巧,练习写作诗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读熟——感知诗歌的格律和分行
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很多学生有误解,认为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是没有这方面要求的,为了使学生对诗歌有更多的认识,我结合课本有关内容,介绍了世界诗歌发展的基本趋向——从格律诗转到自由体,外国20世纪前的许多诗歌是格律形式出现的,如雪莱、拜伦、普希金的诗歌大量是格律诗。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介绍了停顿、押韵和分行的常识,帮助学生朗读和理解诗歌。
1、要朗读好诗歌,要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读时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优美韵律。这是因为作者流沙河以语义为单元作有节奏的停顿来组织诗句。
好的译诗也会注意到语种的区别,尽可能把格律的形式翻译出来。“以顿代步”是最常用的方法(即以语义为单位的自然节奏的停顿代替外国格律诗的“音步”)。《致恰达耶夫》原诗每一行分三个音步,译者弋宝权处理为每行三个停顿,加强译诗的节奏感,如:
并不能长久地/欺诳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通过朗读的比较学生发现,句内按语义节奏停顿的效果比按词语节奏停顿要好,气韵流转,情感呈自然流动状态。
不少学生认为诗歌一句一行,对如何处理分行没有什么要求。为了避免误解,我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这里分行一是合乎每行内部的停顿(每行顿三次),二是合乎感情节奏(两行安排为一行,读起来太拗口,影响抒情速度)。这样,学生强化诗歌诵读获得诵读技巧的同时,也体会了诗歌的感情节奏,很好地为分析内容和领悟技巧作准备。
2、押韵方面,我着重让学生整体读诗的基础上理解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不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体会出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致橡树》中押“己、藉、仪、起、意、霓、里、地”等字的“i”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达出爱情中的女性的感情;如《致恰达耶夫》中押“亡、样、芒”等字的“ang”韵,显得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以及对未来必胜的信念。这些韵脚都很好地为思想感情服务。
二、读懂——分析诗歌的情感突破口
诗人平时肯定积累了许多情感,因了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绎成章。这就是
“灵感”。从诗歌创作规律来说,突破口跟作者的写作情感状态密切相关。郭沫若写《女神》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郭沫若“长期郁结的民族感情、个人激愤,但在惠特曼粗犷的民主主义诗歌的启示下,找到了喷火口”。如果不是一次被捕,一场大雪,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恐怕会是另一番味道,而兰波的名诗《元音》和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穿裤子的云》,完全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意象。作者找到了突破口,强烈的感情才找到一个泄口,喷涌而出,才写成诗歌。
突破口不仅成为倾泻感情的源头,还有深化思维延伸情感的作用。因为诗人最初的思考毕竟还较粗糙表浅、不够成熟,随着突破口的发现,情感在不停地流泻中会不断地自我调整,不断地开拓出新的领域,进一步深化已有的体验和感受。
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如果读写时找到它,意味着阅读或写作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顺利读写打下基础。
我在诗歌教学中,坚持把握情感突破口和诗歌蕴涵的整体情感的关系,采用“抓突破口——理感情流程——析思想情感”这一主线组织课堂结构。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已能够独立分析。如舒婷的《致橡树》,先抓突破口,是借用木棉对橡树的倾诉,其实质是女性对男性的倾诉,然后指导学生再阅读全诗认识、发现其情感流程是由反到正,其情感内容是女性对爱情渴求平等的观点。在指导学生写诗时,也注意引导学生蕴酿情感,寻找灵感。
三、读透——领悟诗歌的艺术表面技巧
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才华的诗人都在不断创新,于是出现了内容和技法上新颖别致的文本。可以说,诗歌是最具有创新意识、最需要创新意识的文体。当然,内容上的创新比较容易接受,但技法上的创新则不好把握。不少学生接触过诗歌,常常有这种困惑:读了诗歌,也有点感动,可就是不知道这份感动是怎么来的。尤其是接触到像威廉斯(美国意象派诗人)、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向学生讲授诗歌艺术表达技巧的问题。
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只是为技巧而技巧,为艺术而艺术,是不适当的。诗歌技巧归根到底是为更好地表情达意的。我们现行教材(如老教材第三册诗歌单元),说到抒情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抒胸臆,一是借景(物、境)抒情。这给我启发:分门别类也许可以说是最好的指导方法。从诗歌表情达意的角度,我粗浅地把上面两种方法归纳为一重语言形式一重语言效果,并且和中学有关的修辞方法联系起来,形象地表达如下,使学生可以易于操作:
直抒胸臆:呼告、排比、反复、对偶(重语言形式)
借景(物、境)抒情:比喻、拟人、暗示、象征、对比、省略、变形、反讽(重语言效果)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排比、反复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有致,具有美感,读来朗朗上口,也强化了诗段的整体内容,有利于联想的顺利开展。《致橡树》比喻、象征、对比、排比的运用,使语言整齐的同时也突出了借物抒情的效果。对现代派诗歌中暗示、变形、反讽等难度较大的技巧,学生虽无运用的必要,但了解一点,对阅读和写作诗歌不无益处。对这种出自自身经验的技巧,如果学用一致,将给学生莫大的益处。
学生能够写诗,是语文教学的胜利,是文学教学的胜利,是诗歌的胜利,更是学生塑造自身人文素质的胜利。身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钻研,不断提高,去争取这一胜利!
高一语文作文指导 学写现代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语言讲究韵律;适当运用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能写作现代诗。
3、德育目标:提升艺术品位,丰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
三:教学难点:利用意象表情达意。
四、设备教具:多媒体教室,CAI课件。
五、教法设计:注重启发,调动学生思维;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其中CAI课件背景音乐贯穿整节课,音量根据需要调节);通过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
六、学法指导:利用学生已有的诗歌知识、根据高中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通过感受、思考、归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零星认识上升为系统把握,由知识上升为能力。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卢祝优同学配乐朗诵自己的诗作《我》(见附录1)。
课件播放:背景音乐《蓝色的多瑙河》;展示图片百花盛开的春天、扬帆的小船、小鸟自由飞翔于森林、带露的蓓蕾„„
2、引导:这是卢祝优同学写于周记中的一首小诗,同学们听了以后是不是也想拿起笔来抒发自己激情呢?
或许你会问:怎么样写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诗。
3、课件播放:课题、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见“知识目标”)。
(二)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的特点:
1、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1)讲话:我们学习诗歌时,已经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意象就是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的结合。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才能避免平铺直叙,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2)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表现作用。
①课件播放: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见附录2)
引导归纳: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②课件播放: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见附录3)
引导归纳:一组或一串意象表现丰富的感情。
(3)练习,启发学生掌握意象的特点及运用:
①如果要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落泊的寂寞的状态、因为某原因放弃写作等,可以选择怎样的意象来表达呢?请将题中左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学生口答然后明确)
课件播放:
用线将左边的思想感情与右边的意象连接起来:
②讨论然后分组抢答:表现大城市街道的喧嚣,可选用哪些意象?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红绿灯、嗽叭、车铃、霓虹灯、商店里狂吼的流行歌曲、斑马线上提心吊胆的人群„„
③练笔:选用一个意象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反映某种社会生活。
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点评好中差作品三篇。
(4)小结:判断诗作有无诗意,关键看有无运用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这也是这所以称散文诗为“诗”的根本原因。同学们如果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写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叫帮“诗”了。
2、语言讲究韵律,增强诗歌的音乐性: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1)启发:要将诗写得更好,还需要掌握其它一些技巧——讲究点韵律(包括节奏和押韵)和特殊的艺术手法。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韵律的一个方面:节奏。
①播放课件:配乐朗诵徐志摩《沪杭车中》(见附录4)。
引导学生欣赏:该诗一顿或两顿的居多,节奏显得急促,很好地表现乘车看到的景物快速多变的特点,表现诗人由此引起的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归纳:诗歌节奏要符合感情节奏。
②播放课件: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见附录5)。
思考:后两行为什么要分行?
引导理解:合符上文第每行顿三次的停顿;还可提高抒情速度。
归纳:节奏要符合内部停顿。
(3)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的另一个方面:押韵。
①提问:诗歌押韵有什么作用?
明确:押韵有利于音韵美。
②引导:诗歌的押韵除了起到音韵和谐的效果外,还影响诗歌的内容。
课件播放: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普希金的《致大海》。(见附录6)
学生思考:各押什么韵:表达感情的效果如何:
引导明确:前者押“¡”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现作者凄婉的感情。后者押“ang”韵,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
归纳:押韵影响诗歌的内容。
(4)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艺术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简略介绍呼告、排比、反复、对偶、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引导学生根据写作内容选用。
(三)总结
课件播放:(本节内容归纳)(见附录7)
(四)作业:写一首现代诗,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反映社会生活。(课外完成) 卢祝优
我是一个过路人,
拿一段最真最美的青春
作为路费;
我是一艘刚起锚的船,
扬起心灵的风帆
驶向人生的彼岸;
我是一只羽毛未丰的小鸟,
初次穿梭在
名叫生活的森林;
我是一枝能耐寒的花骨朵,
正准备绽放在
豆蔻梢头
青春无价,过路人无悔,
心灵真诚,彼岸终将到达,
小鸟自信,森林终会更美,
花朵坚强,定要怒放梢头!
附录2:
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节选)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附录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节选)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模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附录4
沪杭车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附录5:
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
艾青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蓝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着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附录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普希金《致大海》)
附录7:
本节内容归纳
然而,在我们这个世界公认的“诗歌国度”,由于文体的陌生转换、学生读写的习惯以及教师学识修养的制约等原因,当代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宁可读小说散文等现当代文章,也不读现当代诗歌,至于写诗就更谈不上了。
其实,这种情况跟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知识渴求是不协调的。中学生完全可以读懂、写好诗歌。我所接触的学生在平时的练笔中,时常有一些诗歌佳作出现。假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文体特点,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教师自身的修养,指导学生读诗、写诗相信不是一件难事。这在语文教育界极为重视文学教学,重视学生心灵教育的今天,有莫大的意义。
我平时常阅读和写作诗歌。从自身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诗歌阅读和写作,必须做到能够感知语言、分析内容、领悟技巧。那么,怎样尽快有效地指导对诗歌只有粗浅认识的学生,使他们有个比较实用的诗歌读写方法呢?我站在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尺度上,在课堂教学中按“读熟/感知——读懂/分析——读透/领悟”三个步骤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并在此基础上摹仿借鉴,运用技巧,练习写作诗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读熟——感知诗歌的格律和分行
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很多学生有误解,认为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是没有这方面要求的,为了使学生对诗歌有更多的认识,我结合课本有关内容,介绍了世界诗歌发展的基本趋向——从格律诗转到自由体,外国20世纪前的许多诗歌是格律形式出现的,如雪莱、拜伦、普希金的诗歌大量是格律诗。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介绍了停顿、押韵和分行的常识,帮助学生朗读和理解诗歌。
1、要朗读好诗歌,要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读时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优美韵律。这是因为作者流沙河以语义为单元作有节奏的停顿来组织诗句。
好的译诗也会注意到语种的区别,尽可能把格律的形式翻译出来。“以顿代步”是最常用的方法(即以语义为单位的自然节奏的停顿代替外国格律诗的“音步”)。《致恰达耶夫》原诗每一行分三个音步,译者弋宝权处理为每行三个停顿,加强译诗的节奏感,如:
并不能长久地/欺诳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通过朗读的比较学生发现,句内按语义节奏停顿的效果比按词语节奏停顿要好,气韵流转,情感呈自然流动状态。
不少学生认为诗歌一句一行,对如何处理分行没有什么要求。为了避免误解,我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这里分行一是合乎每行内部的停顿(每行顿三次),二是合乎感情节奏(两行安排为一行,读起来太拗口,影响抒情速度)。这样,学生强化诗歌诵读获得诵读技巧的同时,也体会了诗歌的感情节奏,很好地为分析内容和领悟技巧作准备。
2、押韵方面,我着重让学生整体读诗的基础上理解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不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体会出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致橡树》中押“己、藉、仪、起、意、霓、里、地”等字的“i”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达出爱情中的女性的感情;如《致恰达耶夫》中押“亡、样、芒”等字的“ang”韵,显得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以及对未来必胜的信念。这些韵脚都很好地为思想感情服务。
二、读懂——分析诗歌的情感突破口
诗人平时肯定积累了许多情感,因了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绎成章。这就是
“灵感”。从诗歌创作规律来说,突破口跟作者的写作情感状态密切相关。郭沫若写《女神》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郭沫若“长期郁结的民族感情、个人激愤,但在惠特曼粗犷的民主主义诗歌的启示下,找到了喷火口”。如果不是一次被捕,一场大雪,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恐怕会是另一番味道,而兰波的名诗《元音》和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穿裤子的云》,完全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意象。作者找到了突破口,强烈的感情才找到一个泄口,喷涌而出,才写成诗歌。
突破口不仅成为倾泻感情的源头,还有深化思维延伸情感的作用。因为诗人最初的思考毕竟还较粗糙表浅、不够成熟,随着突破口的发现,情感在不停地流泻中会不断地自我调整,不断地开拓出新的领域,进一步深化已有的体验和感受。
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如果读写时找到它,意味着阅读或写作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顺利读写打下基础。
我在诗歌教学中,坚持把握情感突破口和诗歌蕴涵的整体情感的关系,采用“抓突破口——理感情流程——析思想情感”这一主线组织课堂结构。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已能够独立分析。如舒婷的《致橡树》,先抓突破口,是借用木棉对橡树的倾诉,其实质是女性对男性的倾诉,然后指导学生再阅读全诗认识、发现其情感流程是由反到正,其情感内容是女性对爱情渴求平等的观点。在指导学生写诗时,也注意引导学生蕴酿情感,寻找灵感。
三、读透——领悟诗歌的艺术表面技巧
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才华的诗人都在不断创新,于是出现了内容和技法上新颖别致的文本。可以说,诗歌是最具有创新意识、最需要创新意识的文体。当然,内容上的创新比较容易接受,但技法上的创新则不好把握。不少学生接触过诗歌,常常有这种困惑:读了诗歌,也有点感动,可就是不知道这份感动是怎么来的。尤其是接触到像威廉斯(美国意象派诗人)、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向学生讲授诗歌艺术表达技巧的问题。
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只是为技巧而技巧,为艺术而艺术,是不适当的。诗歌技巧归根到底是为更好地表情达意的。我们现行教材(如老教材第三册诗歌单元),说到抒情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抒胸臆,一是借景(物、境)抒情。这给我启发:分门别类也许可以说是最好的指导方法。从诗歌表情达意的角度,我粗浅地把上面两种方法归纳为一重语言形式一重语言效果,并且和中学有关的修辞方法联系起来,形象地表达如下,使学生可以易于操作:
直抒胸臆:呼告、排比、反复、对偶(重语言形式)
借景(物、境)抒情:比喻、拟人、暗示、象征、对比、省略、变形、反讽(重语言效果)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排比、反复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有致,具有美感,读来朗朗上口,也强化了诗段的整体内容,有利于联想的顺利开展。《致橡树》比喻、象征、对比、排比的运用,使语言整齐的同时也突出了借物抒情的效果。对现代派诗歌中暗示、变形、反讽等难度较大的技巧,学生虽无运用的必要,但了解一点,对阅读和写作诗歌不无益处。对这种出自自身经验的技巧,如果学用一致,将给学生莫大的益处。
学生能够写诗,是语文教学的胜利,是文学教学的胜利,是诗歌的胜利,更是学生塑造自身人文素质的胜利。身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钻研,不断提高,去争取这一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