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别(节选)

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便老远地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其妙处在于淳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素莫逆于心,临别自然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地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的人群里面,找到你要送别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作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撅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地与送行的人话别,那会增加旅途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ee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匮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压压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还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而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蓬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地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蠕动。送行的人大部分都手里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罢!”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堆礼物,一个箭步蹿上了车,来不及致词,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

  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的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计开: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饼干四罐,豆腐乳四罐,蛋糕四盒,西点八盒,纸烟八听,信纸信封一匣,丝袜两双,香水一瓶,烟灰碟一套,小钟一具,衣料两块,酱菜四篓,绣花拖鞋一双,大面包四个,咖啡一听,小宝剑两把……

  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在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赏析]在古人与今人送别的比较中,梁实秋阐述了自己对送别的认识,充满了睿智的光芒,他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送别。

1.结合全文,谈谈送行为什么会成为“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作者笔下,古人的送别和现代人的送别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作者说“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作者称“我最赏识那种心情”,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结合你的体验或所知,谈谈你对这种心情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别(节选)

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便老远地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其妙处在于淳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素莫逆于心,临别自然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地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的人群里面,找到你要送别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作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撅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地与送行的人话别,那会增加旅途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ee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匮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压压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还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而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蓬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地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蠕动。送行的人大部分都手里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罢!”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堆礼物,一个箭步蹿上了车,来不及致词,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

  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的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计开: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饼干四罐,豆腐乳四罐,蛋糕四盒,西点八盒,纸烟八听,信纸信封一匣,丝袜两双,香水一瓶,烟灰碟一套,小钟一具,衣料两块,酱菜四篓,绣花拖鞋一双,大面包四个,咖啡一听,小宝剑两把……

  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在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赏析]在古人与今人送别的比较中,梁实秋阐述了自己对送别的认识,充满了睿智的光芒,他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送别。

1.结合全文,谈谈送行为什么会成为“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作者笔下,古人的送别和现代人的送别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作者说“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作者称“我最赏识那种心情”,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结合你的体验或所知,谈谈你对这种心情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相关文章

  • 长亭送别(节选)同步练习
  • 14.<长亭送别>(节选)同步练习 2011级班姓名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谂知(ni ǎn )暮霭(ǎi )胸臆(yi ) B .泠泠(l éng )相偎(w ēi )栖迟(q ī) ...查看


  • 目送(节选)龙应台阅读答案
  • (一)阅读<目送>(节选),完成12-15题.(共10分) 目送(节选)龙应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重而沉沉下垂,越 ...查看


  • 静静的顿河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第二天早晨,登记的六十名志愿兵,到广场来集合的只有四十来个.穿着漂亮的军大衣和高筒皮靴的彼得罗朝众哥萨克扫了一眼,只见许多的军服上都新缝上了绣着旧日的团队番号的蓝色肩章,有些人没有戴肩章.马鞍子都鼓鼓的,鞍袋和军 ...查看


  • 初中教材目录
  • 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1.风筝(鲁迅) 2.*忆读书(冰心)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 写作--记一件事 写字--楷书与行楷 ...查看


  • 城南旧事教学设计 1
  • 广东教育版高中语文必修5 第三单元 戏剧 <城南旧事>(节选)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城南旧事(节选)(原著 林海音 改编 伊明)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特定的剧情,品味流畅.朴素 ...查看


  • 人教版初中语文目录(新)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目录(红色字体为古诗文篇)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 1 散步 2 秋天的怀念 3* 羚羊木雕 4*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荷叶 母亲 5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第二单元 ...查看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目录789年级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 1 散步 2 秋天的怀念 3* 羚羊木雕 4*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荷叶 母亲 5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 从生活 中学习写作 第二单元 阅读 6 我的老师 ...查看


  • 高中语文课程目录
  • 第一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 第一单元 1 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 长沙 采桑子 2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死水 赞美 3 * 中国当代诗三首 错误 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 4 *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 ...查看


  • 人教版(五四制)教材目录
  • 人教版语文教材目录(五四制) 六年级上 第一单元 阅读 1.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3.短文两篇 蝉 小思 贝壳 席慕容 4.生命的意义 奥斯特洛夫斯基 5.童趣 沈复 6.<论语>十则 综合性学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