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王家新的译者,我对他的审美向度已有了一定程度亲密的认识,并发现从某些角度来看,它与我个人的写作保持着平行。我们都有一点忧郁,时而抒情,但始终在世界冰冷的棱角中经历回火。我乐意相信我们对诗歌的记忆有着相似的态度――它或许是一丝令人回味的馨香,一种丢失的气味,但绝不取悦于人的甜腻的乡愁。在王家新的诗歌里,过去时常如同一个出没的幽灵在布施拯救。在它的陈述中,时而温柔,又不时将挂着倒钩的隐晦的现实拷问。 于是我们可以想见为何这样一个诗人会亲近里尔克,尤其亲近策兰,并把大量策兰的诗歌翻译成汉语。跟策兰一样,当生命中的荒凉坦露无遗,王家新也被毁灭和残酷的美以及那些变形的瞬间所吸引。对许多读者来说,策兰的诗歌随着时间而愈发封闭和难以破译,尽管他曾用“不加掩饰的歧义”(undissembledambiguity)来描述自己后期的诗作。然而,王家新的诗,至少从其截至目前的体现来说,依然是容易进入的,并与世间的事物――与它们的气味、颜色、质地以及施予我们灵魂的细腻而又时常意想不到的张力保持着深刻的联系。像最好的中国古代诗人那样,王家新诗歌的主题与灵感均来自近在咫尺的普通生活,譬如一辆孩子的红色岩石牌自行车在异国的飘雪中被逐渐覆盖。无论是一只柚子的香气,还是一堆叠放的桔子皮,都栩栩如生地诱使着思想坚韧的诗人从记忆深处去摸索其共鸣与意义。而当诗人将我们周遭有形的细节引入写作――那苦涩的,模糊的,喜悦甚或超然的――诗歌便实现了它神圣的瞬间。 倘若诗歌像肯尼思・雷克思洛斯(KennethRexroth)所说的那样是“存在的提升”(the exaltation of being),王家新的声音则不仅在于提升,还在于探究,它取自过去,取自幽深的自我,一笔艰难获得的礼物。法国诗人博纳富瓦(Yves Bonnefoy)评价策兰时曾说“他的词语无法复原他的经历”。对王家新而言,诗歌的任务并非回避这一困境,而是去面对它。当诗人试图唤起某个记忆场景中的物理与情感的特质,不可逆性本身就成为了它自身主题的一部分,但诗人却执着于揭示它是如何框定住回忆并使其变得更加困难的。在一首描述与多年不见面的已成年的儿子重逢的短诗中,他让我们看见啤酒泡沫从杯沿缓缓流至杯底的情景。他已无需告诉我们他的压抑或我们应有的感受,那样一幅画面足以唤醒未曾说出的一切。 对和王家新一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同代诗人来说,过去,由于它那充满了苦乐的单纯,也是一片黑暗的平原,在那里,童年在来临的残酷岁月中遭遇恐怖,那潜藏于人性的残忍与背叛化为一段难以磨灭的教训,烙上了见证者的心灵。这些年轻时所造成的创伤,终究无法完全愈合。 王家新所书写的当下,如他所说,是“我们未曾在场的当下。”他目光中那尖锐的洞察力,如此精确,哪怕它触及的是极为短暂的时刻,也击穿了我们共同承受的存在的本质。他发出的是持久的声音。在那曾燃起火光的昏暗壁炉里,冒烟的圆木曾在这里唤回前生的鸟,诗人来到这里,讲述他所听到的一切。 (史春波译)
作为王家新的译者,我对他的审美向度已有了一定程度亲密的认识,并发现从某些角度来看,它与我个人的写作保持着平行。我们都有一点忧郁,时而抒情,但始终在世界冰冷的棱角中经历回火。我乐意相信我们对诗歌的记忆有着相似的态度――它或许是一丝令人回味的馨香,一种丢失的气味,但绝不取悦于人的甜腻的乡愁。在王家新的诗歌里,过去时常如同一个出没的幽灵在布施拯救。在它的陈述中,时而温柔,又不时将挂着倒钩的隐晦的现实拷问。 于是我们可以想见为何这样一个诗人会亲近里尔克,尤其亲近策兰,并把大量策兰的诗歌翻译成汉语。跟策兰一样,当生命中的荒凉坦露无遗,王家新也被毁灭和残酷的美以及那些变形的瞬间所吸引。对许多读者来说,策兰的诗歌随着时间而愈发封闭和难以破译,尽管他曾用“不加掩饰的歧义”(undissembledambiguity)来描述自己后期的诗作。然而,王家新的诗,至少从其截至目前的体现来说,依然是容易进入的,并与世间的事物――与它们的气味、颜色、质地以及施予我们灵魂的细腻而又时常意想不到的张力保持着深刻的联系。像最好的中国古代诗人那样,王家新诗歌的主题与灵感均来自近在咫尺的普通生活,譬如一辆孩子的红色岩石牌自行车在异国的飘雪中被逐渐覆盖。无论是一只柚子的香气,还是一堆叠放的桔子皮,都栩栩如生地诱使着思想坚韧的诗人从记忆深处去摸索其共鸣与意义。而当诗人将我们周遭有形的细节引入写作――那苦涩的,模糊的,喜悦甚或超然的――诗歌便实现了它神圣的瞬间。 倘若诗歌像肯尼思・雷克思洛斯(KennethRexroth)所说的那样是“存在的提升”(the exaltation of being),王家新的声音则不仅在于提升,还在于探究,它取自过去,取自幽深的自我,一笔艰难获得的礼物。法国诗人博纳富瓦(Yves Bonnefoy)评价策兰时曾说“他的词语无法复原他的经历”。对王家新而言,诗歌的任务并非回避这一困境,而是去面对它。当诗人试图唤起某个记忆场景中的物理与情感的特质,不可逆性本身就成为了它自身主题的一部分,但诗人却执着于揭示它是如何框定住回忆并使其变得更加困难的。在一首描述与多年不见面的已成年的儿子重逢的短诗中,他让我们看见啤酒泡沫从杯沿缓缓流至杯底的情景。他已无需告诉我们他的压抑或我们应有的感受,那样一幅画面足以唤醒未曾说出的一切。 对和王家新一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同代诗人来说,过去,由于它那充满了苦乐的单纯,也是一片黑暗的平原,在那里,童年在来临的残酷岁月中遭遇恐怖,那潜藏于人性的残忍与背叛化为一段难以磨灭的教训,烙上了见证者的心灵。这些年轻时所造成的创伤,终究无法完全愈合。 王家新所书写的当下,如他所说,是“我们未曾在场的当下。”他目光中那尖锐的洞察力,如此精确,哪怕它触及的是极为短暂的时刻,也击穿了我们共同承受的存在的本质。他发出的是持久的声音。在那曾燃起火光的昏暗壁炉里,冒烟的圆木曾在这里唤回前生的鸟,诗人来到这里,讲述他所听到的一切。 (史春波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