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恒成立问题的几种求解策略

  【摘要】恒成立问题是数学中常见问题,也是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它综合考查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主要内容,并且与函数的最值、方程的解和参数的取值范围紧密相连。笔者结合解题教学实践,对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类型和求解策略作一总结,以期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恒成立问题函数 求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16-02   一、二次函数型恒成立问题求解策略   给定一元二次函数f(x)=ax2+bx+c(a≠0,x∈R)结合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以及性质有:   (1)f(x)>0在x∈R上恒成立; a>0且△  (2)f(x) a  例2:若不等式(m-1)x2+(m-1)x+2>0的解集是R,求m的范围。   分析:若要应用上面的结论,必须保证二次项系数不为0,但二次项系数含有参数m,所以要讨论m-a是否是0。   解: 当m-1=0时,即m=1时,原不等式化为2>0对任意的x恒成立,满足题意;   当m-1≠0时,即m≠1时,   只需   ,解的m∈(1,9)   综上所述,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m∈[1,9)。   注:在二次函数型恒成立问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用的比较多,凡是涉及二次项系数含有参数的,一般都需要讨论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的情况,解题时要注意这一点。   若给定的一元二次函数f(x)=ax2+bx+c(a≠0,x∈R)中的x取值范围有限制,则可利用零点的分布解决问题。   例3:设f(x)=x2-mx+2,当x∈[1,+∞)时,f(x)≥m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设F(x)=x2-mx+2-m, 当△=4(m-1)-(m+2)1成立;当△≥0时,F(x)≥0恒成立的充要条件为:   解得-3≤m≤-2。 综上可得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3,1)。   二、分离参数法求解恒成立问题策略   在给出的不等式中出现两个变量,并且已知一个变量的范围,求解另一个变量的范围时,如果通过恒等变形直接解出参数,则可将两变量分别置于不等式的两边,将不等式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其一般类型为:   (1)f(x) >a 恒成立 af(a)≤g(x)min;(2)f(x) a>f(x)max;f(a)≥g(x)恒成立 f(a)≥g(x)max   例4:已知函数f(x)=lg   x+-2,若对任意x∈[2,+∞)恒有   f(x)>0,试确定a的取值范围。   解:根据题意得:x+-2>1在x∈[2,+∞)上恒成立, 即a> -x2+3x:在x∈[2,+∞)上恒成立,设f(x)=-x2+3x,则f(x)=(x-)2+,当x=2时,f(x)max=2 ,所以a>2。   三、消元转化策略求解恒成立问题策略   消元转化策略:对于含有两个以上变量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可以根据题意依次进行消元转化,从而转化为只含有两变量的不等式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5:已知f(x)是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且f(1)=1,当m,n∈[-1,1],m+n≠0时,>0若f(x)≤t2-2at+1对于所有的a∈[-1,1]恒成立,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不等式中有三个变量,因此可以通过消元转化的策略,先消去一个变量。   解:因为f(x)是定义在[-1,1]上的增函数,故f(x)在[-1,1]上的最大值为f(1)=1,则f(x)≤t2-2at+1对于所有的x∈[-1,1],a∈[-1,1]恒成立1≤t2-2at+1对于所有的a∈[-1,1]恒成立,即2ta-t2≤0对于所有的a∈[-1,1]恒成立,令g(a)=2ta-t2,只要   ∴t≤-2或t≥2或t=0。   四、确定主元法求解恒成立问题策略   在给出的含有两个变量的不等式中,学生习惯把变量看成是主元(未知数),而把另一个变量看成参数,在有些问题中这样的解题过程繁琐。如果能把已知取值范围的变量作为主元,把要求取值范围的变量看作参数,常常可使问题降次,简化。   例6:若不等式2x-1>m(x2-1)对满足m≤2的所有m都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   分析:若把m看作参数,则题设不等式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或一元一次不等式),处理比较困难,若x把看作参数,m看作主变量,将问题转化为已知m的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求解就比较容易些。   解: 设f(m)=m(x2-1)-(2x-1),这是一个关于m的一次函数(或者常函数),对满足m≤2的m,f(m)  ∴   ∴   解得:  五、利用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求解恒成立问题策略   在给出的不等式中,若能解出已知取值范围的变量,就可利用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来求解,即则f(a)≤m且g(n)≥n,不等式的解即为实数a的取值范围。   例7:当x∈   ,3时,logax  解:∵-1  当a>1时,  ,3   ,a   ∴   ∴a≥3当0     ,3a,   ∴   ∴0     综上所得:0  以上介绍的几种常见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求解策略,只是分别从某个侧面入手去探讨不等式中参数的取值范围。事实上,这些策略不是孤立的,在具体的解题实践中,往往需要综合考虑,灵活运用,才能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参考文献:   [1] 王兴儒.“恒成立”问题的常见错误剖析[J]. 甘肃教育,2006(23):47   [2] 程广涛.分离变量法解“恒成立”问题[J]. 高中数理化,2007(6):13-14   [3] 崔平社.二次函数中“含参恒成立”问题求解策略[J],2007(3):12   [4] 杨春梅.高中数学中恒成立问题的解析[J]. 高等函授学报,2010(6):80-82   [5] 余翠红,浅谈“变换主元法”解题[J],2011(9):29

  【摘要】恒成立问题是数学中常见问题,也是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它综合考查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主要内容,并且与函数的最值、方程的解和参数的取值范围紧密相连。笔者结合解题教学实践,对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类型和求解策略作一总结,以期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恒成立问题函数 求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16-02   一、二次函数型恒成立问题求解策略   给定一元二次函数f(x)=ax2+bx+c(a≠0,x∈R)结合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以及性质有:   (1)f(x)>0在x∈R上恒成立; a>0且△  (2)f(x) a  例2:若不等式(m-1)x2+(m-1)x+2>0的解集是R,求m的范围。   分析:若要应用上面的结论,必须保证二次项系数不为0,但二次项系数含有参数m,所以要讨论m-a是否是0。   解: 当m-1=0时,即m=1时,原不等式化为2>0对任意的x恒成立,满足题意;   当m-1≠0时,即m≠1时,   只需   ,解的m∈(1,9)   综上所述,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m∈[1,9)。   注:在二次函数型恒成立问题中分类讨论思想用的比较多,凡是涉及二次项系数含有参数的,一般都需要讨论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的情况,解题时要注意这一点。   若给定的一元二次函数f(x)=ax2+bx+c(a≠0,x∈R)中的x取值范围有限制,则可利用零点的分布解决问题。   例3:设f(x)=x2-mx+2,当x∈[1,+∞)时,f(x)≥m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设F(x)=x2-mx+2-m, 当△=4(m-1)-(m+2)1成立;当△≥0时,F(x)≥0恒成立的充要条件为:   解得-3≤m≤-2。 综上可得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3,1)。   二、分离参数法求解恒成立问题策略   在给出的不等式中出现两个变量,并且已知一个变量的范围,求解另一个变量的范围时,如果通过恒等变形直接解出参数,则可将两变量分别置于不等式的两边,将不等式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其一般类型为:   (1)f(x) >a 恒成立 af(a)≤g(x)min;(2)f(x) a>f(x)max;f(a)≥g(x)恒成立 f(a)≥g(x)max   例4:已知函数f(x)=lg   x+-2,若对任意x∈[2,+∞)恒有   f(x)>0,试确定a的取值范围。   解:根据题意得:x+-2>1在x∈[2,+∞)上恒成立, 即a> -x2+3x:在x∈[2,+∞)上恒成立,设f(x)=-x2+3x,则f(x)=(x-)2+,当x=2时,f(x)max=2 ,所以a>2。   三、消元转化策略求解恒成立问题策略   消元转化策略:对于含有两个以上变量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可以根据题意依次进行消元转化,从而转化为只含有两变量的不等式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5:已知f(x)是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且f(1)=1,当m,n∈[-1,1],m+n≠0时,>0若f(x)≤t2-2at+1对于所有的a∈[-1,1]恒成立,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不等式中有三个变量,因此可以通过消元转化的策略,先消去一个变量。   解:因为f(x)是定义在[-1,1]上的增函数,故f(x)在[-1,1]上的最大值为f(1)=1,则f(x)≤t2-2at+1对于所有的x∈[-1,1],a∈[-1,1]恒成立1≤t2-2at+1对于所有的a∈[-1,1]恒成立,即2ta-t2≤0对于所有的a∈[-1,1]恒成立,令g(a)=2ta-t2,只要   ∴t≤-2或t≥2或t=0。   四、确定主元法求解恒成立问题策略   在给出的含有两个变量的不等式中,学生习惯把变量看成是主元(未知数),而把另一个变量看成参数,在有些问题中这样的解题过程繁琐。如果能把已知取值范围的变量作为主元,把要求取值范围的变量看作参数,常常可使问题降次,简化。   例6:若不等式2x-1>m(x2-1)对满足m≤2的所有m都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   分析:若把m看作参数,则题设不等式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或一元一次不等式),处理比较困难,若x把看作参数,m看作主变量,将问题转化为已知m的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求解就比较容易些。   解: 设f(m)=m(x2-1)-(2x-1),这是一个关于m的一次函数(或者常函数),对满足m≤2的m,f(m)  ∴   ∴   解得:  五、利用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求解恒成立问题策略   在给出的不等式中,若能解出已知取值范围的变量,就可利用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来求解,即则f(a)≤m且g(n)≥n,不等式的解即为实数a的取值范围。   例7:当x∈   ,3时,logax  解:∵-1  当a>1时,  ,3   ,a   ∴   ∴a≥3当0     ,3a,   ∴   ∴0     综上所得:0  以上介绍的几种常见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求解策略,只是分别从某个侧面入手去探讨不等式中参数的取值范围。事实上,这些策略不是孤立的,在具体的解题实践中,往往需要综合考虑,灵活运用,才能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参考文献:   [1] 王兴儒.“恒成立”问题的常见错误剖析[J]. 甘肃教育,2006(23):47   [2] 程广涛.分离变量法解“恒成立”问题[J]. 高中数理化,2007(6):13-14   [3] 崔平社.二次函数中“含参恒成立”问题求解策略[J],2007(3):12   [4] 杨春梅.高中数学中恒成立问题的解析[J]. 高等函授学报,2010(6):80-82   [5] 余翠红,浅谈“变换主元法”解题[J],2011(9):29


相关文章

  • 数学毕业论文
  • 目 录 1 引言 -------------------------3 2 数学方法 -----------------------3 2.1 配方法 ------------------------3 2.2 换元法 ---------- ...查看


  •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
  • 1.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2.数字危机 3.中学数学中的化归方法 4.高斯分布的启示 5.a2+b2≧2ab的变形推广及应用 6.网络优化 7.泰勒公式及其应用 8.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9.数学选择题的利和弊 10.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查看


  • 恒成立问题
  • 高中数学常见的恒成立问题的一般解法 李 文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数学的恒成立问题,通过分析恒成立问题在解题过程中的几种类型和解题的常用方法进行分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比较系统的展现了高中数学中恒成立问题的一般解法,帮助学生对恒成立问题有了系 ...查看


  • 初中数学建模思想的策略研究
  • 初中数学建模思想的策略研究 勐海县布朗山乡九年制学校 雷 鑫 一. 什么是数学建模? 1.1 数学建模( Mathematical Modeling )是建立数学模型并用它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简称,有代表的定义如下: ( 1 ).普通高中数学 ...查看


  • 构造函数求解导数题的基本策略
  • 构造函数求解导数题的基本策略 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 赵光新 一构造函数求解恒成立问题,弥补"等号"问题 例1已知函数f (x )=-x3+ax2+b(a ,b ∈R ). (1)若函数y=f(x )的图象上任意不同的两点 ...查看


  • 例谈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策略
  • 例谈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四大策略 摘要 abab(a0,b0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是高中必2 修五<不等式>一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常考的重要知识点.从本质上看,基本不等式反映了两个正数和与积之间的不等关系,所以 ...查看


  • 使用量词解决一类不等式问题的初探
  • 数 统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课题名称:矩阵A 的m 重伴随矩阵的性质 学生姓名 胡旭强 学 号 专 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 级 0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一班 指导教师 2011 年 12 月 15 日 目 录 1 引言 . ........ ...查看


  •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倪诗婷.高瑜婷.孙于惠.金梦蝶 导师:李金其 摘要: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脱节,会直接影响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本文从浙江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角度研究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问 ...查看


  • 高中数学解题基本方法全集
  • 高中数学解题基本方法全集 一. 配方法 配方法是对数学式子进行一种定向变形(配成"完全平方")的技巧,通过配方找到已知和未知的联系,从而化繁为简.何时配方,需要我们适当预测,并且合理运用"裂项"与&q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