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

郑庄公所安排的外交格局

现在我们必须要回到郑国来。郑庄公当然会得到卫国使者的通报,知道了州吁被杀。不管怎么说,郑庄公是不会难过的,对于这位与自己为敌的卫国国君州吁的死。而让郑庄公难过的是,目前郑国的四周都是敌人,此时的郑庄公要考虑的是,怎样破解郑国此时外交上的困难局面的难题。

我们来看,郑国的西面是成周,那儿有周天王,周桓王这位与郑庄公由交质而交恶,乃至交战的周天王。北面有卫国,东面有宋国,东南面有陈国,南面有蔡国,还有东北面有鲁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与郑庄公作对。春秋早期算是强大的十二诸侯,就有五国与郑作对,而且都是近邻的诸侯国。还要再加上一个周天王。处于这样的环境,郑庄公只要出门,一定都是怨家对头。

但郑庄公并不怕这些近邻,他以为和近邻们为敌虽然日子难过,但生活毕竟有趣。所以他确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案。我们一个一个来看郑庄公是怎样处理与各国的关系的。

首先是与周王的关系。不管怎么说,周王是天下共主,心里不愿意与之和好,但表面上要过得去。所以,郑庄公决定必须与周王改善关系。契机是由于晋国出现内乱,在鲁隐公五年的秋天,郑国帮助晋国的曲沃庄伯攻打晋翼侯,周桓王也派军队支持曲沃庄伯。这样看来,周、郑还是有共同利益的,有了共同利益就会有共同语言。所以到了第二年的冬季,郑庄公来到成周朝见周天王,虽然周王对他是不理不睬的,这也难怪周桓王,因为他现在还实在心痛那些被郑国夺去的谷子。而恰好这一年,周的粮食欠收,出现了饥馑,这更让周桓王不能忘却郑庄公以前的作为,所以根本就没有按照正常的礼节接待郑庄公。而在郑庄公自己想来,自己是尽到了自己的诸侯的义务了,现在总没有失礼的地方吧?这或就是郑庄公高明之处吧,与周这样不冷不热的关系,一直维持了十年。不管怎么说,郑庄公向周王表示了低姿态,换得了他西面的暂时安宁。

那么,再来看郑庄公怎样处理与齐国和鲁国的关系。由于齐、鲁与郑相隔较远,所以郑国与齐、鲁二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特别是齐国,与郑国的政治关系相当密切。这并不是说,郑庄公喜欢齐僖公或鲁隐公,而是由于客观地缘状况决定的。其实,近邻由于土地接壤,反倒会有利益冲突。而作为这个时代强大的诸侯国,就是想干涉他国事务,也是近邻好办些。而弱小的诸侯也怕近邻强国干涉其内部事务,所以要么干脆做邻近强国的附庸,要么就寻求其它强国的保护。所以郑与齐、鲁有着友好关系也就理所当然了。

但对于近邻,那些与自己为敌的诸侯国,郑庄公愿意用战车去碾压他们的领土,愿意用戈殳去剌杀他们的士卒,郑庄公愿意用剑和血来证明他自己的力量!

郑卫交战

鲁隐公五年(前718年)四月,郑国的军队向卫国进发,以报复卫国在鲁隐公四年时,攻打郑国东门一战。郑国的军队一直打过河水,进入卫国的郊外牧一带,这里就是周武王伐纣时,与纣王的军队交战过的地方。而现在,在这里,似乎只是郑庄公的一种炫耀武力的姿态而已,卫国并没有很大的损失。刚即位的卫宣公,当然不能一回国就被人欺侮,为此,很快地卫国就开始反攻,时间是同一年的六月。

但卫宣公此次反击并不是亲自出战,而且卫国的军队也不出战。卫国是用南燕国的军队去攻打郑国北制。这个北制就是当年共叔段想要得到的地方,在今天河南荥阳市。南燕国在卫国的南面,也就是今河南省延津县。

当南燕的军队,浩浩荡荡地来到北制城外时,郑国的祭仲、原繁、泄驾已布置好了战阵,等待着他们了。南燕本就是很小的诸侯国,加上是为卫国出兵,再看到郑国军队如此威猛,先就在心里上怯阵了。而令南燕军想不到的是,在其阵地的后方又出现了郑国的另外的军队,这只军队是由曼伯和子元率领的。曼伯与子元,是率领着军队绕道到南燕军的后方,以期给以南燕军出其不意的打击的。应该讲,郑对此次战役是相当重视的,布署也非常周密,而结果也很好,郑打败了南燕。

郑此次打败南燕,虽对卫没有特别的损伤,但从心里上却使卫对郑有了顾忌。郑庄公当然会感到欢喜的。但什么时候教训一下宋呢?郑庄公当然会这么想的,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狠狠地向宋报复,报复宋在去年攻打郑国东门。而机会也确实来了。

郑宋交战

在宋国的东北约160公里的地方,有个很小的诸侯国邾国。邾国离鲁国很近,就在鲁国的南面二三十公里,也就是在今山东省邹县。或许宋殇公觉得邾国这样的小国,欺侮一下,不会有什么风险吧,所以竟去占领了邾国的田地。但在宋到邾的途中,还要经过其它的诸侯国,当然都是些小国。如极、任、滕等诸侯国,如果宋真的拿到邾国的田地,似乎由于道路远,又隔着其它诸侯,其管理成本一定不低。当然,宋殇公不会考虑这个,他需要的是欺侮小国时,发自心理上的那种愉悦的状态。

在邾国此时的国君邾子克想来,当然不能这样地白给人家欺侮,所以要找个能对付宋的大的诸侯国来为自己声张正义,寻求公道。邾子克想到了郑国,于是派使者到郑,对郑庄公说,您是否向宋报复一下,宋攻打你们东城门的那一仗?我们邾国愿意帮助您。

郑庄公当然愿意。但他想到了,卫国此次竟然用南燕的军队来攻打自己,自己为什么不能用周王的军队呢?不管怎么说,我也是周王的卿士吗,我还是有权力指挥周王的军队的。于是郑庄公便调动了周王的军队,向宋进攻,一直打到宋国都城的外郛。总算是报了仇。这事发生在鲁隐公五年九月。

但宋殇公也不示弱,在同年的十二月,向郑国进军,一直打到郑庄公的眼皮底下,长葛这个地方。而到了第二年的冬天,宋还真的拿下了长葛这个地方。

鲁郑订立和平盟约

就在鲁隐公五年的一年里,郑庄公就先后与卫、宋交战了四次。主观上郑庄公是想教训一下卫、宋,但客观的结果,是人家也同样将教训回敬了给了郑庄公,教训了郑庄公。但郑庄公绝不会以为人家教训了他。他以为必须全面地报复,以雪当年五国联军围东门之耻,那就必须出兵到宋、卫、陈、、蔡才行。但为什么郑不考虑伐鲁呢?一个理由就是上面说的,鲁毕竟离郑较远,远交近攻对郑有利;另一个原因就是郑伐宋时,宋国使者在见鲁隐公时的外交措辞不当,导致了郑国有机可乘地与鲁国改善关系。

原来,当郑国打到宋国都城的外郛时,宋殇公派出了使者,前往鲁国,请求救援。在宋使者还未到鲁国时,鲁隐公已知道了郑国打到了宋国的外郛。

但在接见宋国使者时,鲁隐公还是问了声,现在郑国的军队打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答说,还没有攻入城内。这应该是一句很实在的话,但也是一句含糊的话。使者这样说,有两种可能,一是使者认为鲁君已知道,郑国攻到了郑国的外郛,还要再问这样的话,所以就说,还没进入城内,也就是表示对鲁君明知故问的反感的回答。另一可能是,宋国使者,只是讳言郑国已攻到外郛,所以说还没打到城内。但不论那种解释,都伤害了鲁隐公的自尊心,因为,宋的使者,不讲实情。

所以本打算帮助宋国的鲁隐公就停止了准备救援宋国的行动,因为他实在生气得很。但鲁隐公的外交措辞很有水平,他对宋国使者说,你们的主君要求寡人,相互体恤彼此的困难。现在,我问了声使者,郑军的情况,您的回答是,还没有攻入城内,这句话,可不是寡人敢知道的啊!将宋国的使者打发走了。我们看到,一个人的一句话,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主意,也就可以改变一段历史的走向。这真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当郑庄公知道此事后,马上派使者与鲁隐公联系,协商改善两国关系。应该说,是谈成功了,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也就是鲁隐公六年,郑庄公就与鲁隐公达成了平成协议。在解决好了与鲁的关系后,郑庄公马上向陈国报复。

鲁隐公六年(前717年)五月,郑庄公出兵陈国,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虏俘了很多的陈国人。但到了第二年,郑很快就与宋、陈和好。在齐僖公的斡旋下,郑与宋、卫于鲁隐公八年(前715年)秋天,达成平成协议。至此,总算了结了自鲁隐公四年开始的,五国围郑国东门之战的恩怨。但我们知道新的恩怨又会生起,这就是历史进行下去的动力。

鲁隐公九年(前714年)夏季,郑庄公以宋不朝见周王为理由,再次挑起争端,讨伐宋。但从表面上看,郑庄公有充分的理由,讨伐宋殇公。郑庄公这次借用的是周王的命令,因为他还是周王的卿士,虽然是左卿士。因为就在去年,周王已正式任命虢公为周王的右卿士了,周王终于将郑庄公的权力分解了。但郑庄公还是在有效地在行使着他的还有的权力,所以,他此次伐宋,就用周王的名义。而在春秋时代有多少诸侯国会去主动地朝见周王呢?郑庄公不过是一借口而已。

在郑先伐宋之后,郑庄公觉得还不满意,于是向鲁国、齐国及其它诸侯国派出使者,告知周王的命令,讨伐宋国,因为宋不朝见周王。

鲁隐公十年(前713年)五月,齐、鲁、郑三国集结军队准备讨伐宋国。六月三日齐僖公、鲁隐公、郑庄公在老桃(山东济宁)会面,郑庄公与鲁隐公的再次相见,当是感概良多吧。因为在这之前,二人见过面的。不过那时候,鲁隐公是郑的俘虏。而现在大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又走到一起来了。

从路程看,老桃这个会面的地方,齐是最远的,但相对其它的进攻宋的地方而言,对齐而言又是最近的。其次郑离此较远,鲁最近。在这个地方集结,其实就是准备从北面进攻宋国。这应该是郑庄公取得齐、鲁参战的对齐鲁两国最好的进攻地点。从郑国的利益来看,从西面进攻宋国最合适,而且获得的利益也最大。从北面进攻,对齐、鲁有利。但为了使齐、鲁参战,也只能如此。

鲁隐公于六月七日,在菅打败了宋军。然后,在六月十五日郑拿下了郜,六月二十六日又拿下了防,郑国攻下了两座城邑。菅、郜、防在今山东省成武、单县、金乡一带。郑国所拿下的郜、防两座城邑,马上交给了鲁国,划归给了鲁国的版图。这是郑庄公的精明之处。一则,他以周王的名义讨伐宋国,那么郑国就不宜占有这两座城邑;二则,这两座城邑,毕竟离郑国太远,就是得到了也难以管理;三则,用宋国的城邑,取得鲁国的欢心,于郑不是有失,而是有得。

我们看到,春秋早期的战争,原因当然是各君王之间的赌气,但战争的结果却是占有土地和人民。各诸侯并不是为了土地和人民才进行战争的,而恰是战争的结果。这个原因和结果,应该是清楚的,我们千万不要把它想得倒了过来。

郑齐鲁伐许

七月五日,在郑军从郜、防回到郑都远郊时,宋、卫军队已先期攻打了郑国都城,然后马上离开郑都,向东进攻郑国的戴城。郑庄公也率军折向东面,八月八日,郑庄公将戴围困起来,八月九日,打败了宋、卫、蔡三国联军。到了八月二十四日,郑庄公攻打了宋都。

也许郑庄公已厌倦了与宋、卫之间的无休止的征战,他在考虑找另一个可以能使他有新鲜感的对手来较量一下,但又必须使自己能够战胜对方,以期使自己的心理上,能有虚荣的感觉。他找到了这个对手,就是许国。

许国在郑国的南面约40公里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许昌市。许是姜姓,是尧时四岳伯夷的后代。周武王封许庄公的先祖文叔于许,此时的许国国君就是许庄公。

郑庄公与齐僖公、鲁隐公商议后,确定了许国犯有不法的罪名。许有此罪名,所以在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七月,三国军队来到许国城下,讨伐许国。

郑国的大夫颍考叔举着郑庄公的大旗蝥弧,先登上了许都城墙。这里蝥弧是军旗的名字,而且是郑庄公专门使用的军旗。我们不知道蝥弧究竟是怎样的,但周朝时的旗还是有讲究的。天子的旗,上面画着太阳和月亮;诸侯的旗,上面画着龙;军队用的旗,上面画着熊和虎。从卿到大夫士,都有一定规格的旗,不能乱用。这就是等级社会。颍考叔举着郑庄公的蝥弧,说明郑庄公在指挥着郑国的军队。

这位颍考叔就是使郑庄公母子和好的那个颍考叔。在颍考叔登上城墙后,照理郑国的军队应该随之登上城墙,攻入许国才是。但城下的郑人,却看到了城墙上的颍考叔身中一箭,从城墙上颠坠下摔死,而这一箭很清楚是从郑国军队里发射的。也就是说颍考叔是被自己人射杀的。

郑国大夫瑕叔盈从颍考叔手中取过大旗蝥弧,继颍考叔后又再次登上了城墙,并挥舞着大旗蝥弧,向郑国的军队喊道,我们的君也已登上城了。这样郑国的军队全部上了城,进入了许城内。时间是鲁隐公十一年七月三日,许庄公只好出逃,到卫国去避难了。

灭许国

进入许都城内的齐僖公、鲁隐公及郑庄公开始讨论怎样处置许国。在达成了灭了许国的共识后,齐僖公首先提出将许送给鲁国。但鲁隐公却表示不能接受。他的理由是,我们讨伐许的理由是许不法,许不按规矩行事,我才随着您来到了许国。现在许已伏罪了,虽然您有命令要我拥有许国,这命令真是我不敢听到的。当然或许这真是鲁隐公的想法,但从另外的角度看,鲁隐公也未必愿意要许。因为许离鲁大约300公里,中间又隔着其它的诸侯国,这块飞地对鲁国而言,实在没有实在的意义。而齐不提出对许的领土要求,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因为齐离许更远,有近500公里的路程。否者鲁、郑应该首先会提出将许送给齐的,毕竟齐是大国。

齐让许给鲁,不过是一种表示友好的姿态而已,如果我们上面所推断的鲁不可能要许是成立的,那么齐僖公在鲁隐公面前做了回好人,然后在郑庄公面前又做了回好人。因为在鲁决意不要许后,齐僖公又提出将许送给郑。而郑是一定会接受的。这就是齐僖公的外交上的高明之处。如许的归属问题,次序很重要,你不能先提出给郑,郑如果不客气地收下了,齐就不能讨好鲁,就不能如先给鲁这样可以取得郑、鲁两国的欢心。当然,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这个时代的战胜者,在刮分战利品时的君子风度,不论是表面的做作,还是真心的表露,都会激起我们的感慨。但那个时代的郑庄公对能否长期拥有许的信心并不坚定!

郑庄公是这样安排已归入郑国版图的许国事务的。请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住在许的东部边陲,主持管理许国的政务。许叔是许庄公的弟弟,也就是后来的许穆公新臣。又派郑国大夫公孙获住在许的西部边陲,协助治理许国。也就是在许这个地方,有两个政治中心。当然,郑庄公的思路很明确,是以许叔为主要的权力中心。他这样安排,其实是由于他对于许归属于郑,成为郑国的版图的一部分,并没有坚定的信心,我们从他对许国大夫百里和郑国大夫公孙获的交谈中,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郑庄公对百里说,我的子孙什么时候灭亡,我都没有时间去考虑,我怎么敢占有许呢?郑庄公对公孙获说,你不要将器用财货放在许,我死后,就马上离开许。而郑庄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他为什么认为,只有他在世时,还可以占有许,他不在了,许也就必须放弃了呢?

我们分析郑庄公与百里和公孙获的谈话,明显地感觉到他的对人世、对世界的变幻莫测的无奈,以及他对历史进程无法把握的沮丧心境。

许的灭亡,郑庄公并不认为是他本人的意志决定了他的行为。他说,这是天要加祸于许,是鬼神对许不满,所以要灭了许,但天必须要找一个人来执行灭许,所以我郑国不过是替天行道。我们可以想象,当郑庄公攻下许时,当郑庄公接受了齐僖公的礼物将许收下时,当郑庄公知道许庄公避难到了卫国时,他当然会有成就感。但同时他也可能会想到,我真的有这么强的力量吗?就算加上齐、鲁二国,真的就把许灭了吗?郑庄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人的力量。

郑庄公说,我有几个叔伯和堂兄弟,与他们好像不能安然相处,因此我怎么敢把许当做自己的功劳呢?如果我可以灭许,那么为什么我不能与叔伯和兄弟们好好相处呢?我有个亲兄弟,也不能和协,他现在跑到国外去,每日只能用粥来填饥,我自己的弟弟都只能过这样的生活,我怎么敢长久地占有许呢?如果我可以长久地占有许,那么为什么我却不能给亲弟一碗比粥好些的饭吃呢?可见,不但是许的灭亡,使郑庄公怀疑自己的力量和人的力量,就是兄弟之间的不和协,他都认为是天的意志的结果。

郑庄公说,现在的周王室已不像以前那么的高贵和有权威了,一步一步地在走向没落;周家的子孙,也日渐失去所能依靠的祖先们的功业的优势。既然天都厌弃了周德,那么我们这个同样是周的子孙的郑,怎么敢与许去竞争呢?因为许是四岳的后人,四岳也曾有德于天下人过的。在郑庄公想来,姬周既然是已走向了黄昏的夕日,那么会不会次日的朝日是姜姓的许呢?就是不是许,则周是一定不会再复兴的了。郑庄公觉得自己把握不了历史的进程,他觉得是历史在操纵着自己和其它的人。就如颍考叔的死一样,也是他郑庄公所不能把握的。

《春秋战国时代》(节选)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郑庄公所安排的外交格局

现在我们必须要回到郑国来。郑庄公当然会得到卫国使者的通报,知道了州吁被杀。不管怎么说,郑庄公是不会难过的,对于这位与自己为敌的卫国国君州吁的死。而让郑庄公难过的是,目前郑国的四周都是敌人,此时的郑庄公要考虑的是,怎样破解郑国此时外交上的困难局面的难题。

我们来看,郑国的西面是成周,那儿有周天王,周桓王这位与郑庄公由交质而交恶,乃至交战的周天王。北面有卫国,东面有宋国,东南面有陈国,南面有蔡国,还有东北面有鲁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与郑庄公作对。春秋早期算是强大的十二诸侯,就有五国与郑作对,而且都是近邻的诸侯国。还要再加上一个周天王。处于这样的环境,郑庄公只要出门,一定都是怨家对头。

但郑庄公并不怕这些近邻,他以为和近邻们为敌虽然日子难过,但生活毕竟有趣。所以他确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案。我们一个一个来看郑庄公是怎样处理与各国的关系的。

首先是与周王的关系。不管怎么说,周王是天下共主,心里不愿意与之和好,但表面上要过得去。所以,郑庄公决定必须与周王改善关系。契机是由于晋国出现内乱,在鲁隐公五年的秋天,郑国帮助晋国的曲沃庄伯攻打晋翼侯,周桓王也派军队支持曲沃庄伯。这样看来,周、郑还是有共同利益的,有了共同利益就会有共同语言。所以到了第二年的冬季,郑庄公来到成周朝见周天王,虽然周王对他是不理不睬的,这也难怪周桓王,因为他现在还实在心痛那些被郑国夺去的谷子。而恰好这一年,周的粮食欠收,出现了饥馑,这更让周桓王不能忘却郑庄公以前的作为,所以根本就没有按照正常的礼节接待郑庄公。而在郑庄公自己想来,自己是尽到了自己的诸侯的义务了,现在总没有失礼的地方吧?这或就是郑庄公高明之处吧,与周这样不冷不热的关系,一直维持了十年。不管怎么说,郑庄公向周王表示了低姿态,换得了他西面的暂时安宁。

那么,再来看郑庄公怎样处理与齐国和鲁国的关系。由于齐、鲁与郑相隔较远,所以郑国与齐、鲁二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特别是齐国,与郑国的政治关系相当密切。这并不是说,郑庄公喜欢齐僖公或鲁隐公,而是由于客观地缘状况决定的。其实,近邻由于土地接壤,反倒会有利益冲突。而作为这个时代强大的诸侯国,就是想干涉他国事务,也是近邻好办些。而弱小的诸侯也怕近邻强国干涉其内部事务,所以要么干脆做邻近强国的附庸,要么就寻求其它强国的保护。所以郑与齐、鲁有着友好关系也就理所当然了。

但对于近邻,那些与自己为敌的诸侯国,郑庄公愿意用战车去碾压他们的领土,愿意用戈殳去剌杀他们的士卒,郑庄公愿意用剑和血来证明他自己的力量!

郑卫交战

鲁隐公五年(前718年)四月,郑国的军队向卫国进发,以报复卫国在鲁隐公四年时,攻打郑国东门一战。郑国的军队一直打过河水,进入卫国的郊外牧一带,这里就是周武王伐纣时,与纣王的军队交战过的地方。而现在,在这里,似乎只是郑庄公的一种炫耀武力的姿态而已,卫国并没有很大的损失。刚即位的卫宣公,当然不能一回国就被人欺侮,为此,很快地卫国就开始反攻,时间是同一年的六月。

但卫宣公此次反击并不是亲自出战,而且卫国的军队也不出战。卫国是用南燕国的军队去攻打郑国北制。这个北制就是当年共叔段想要得到的地方,在今天河南荥阳市。南燕国在卫国的南面,也就是今河南省延津县。

当南燕的军队,浩浩荡荡地来到北制城外时,郑国的祭仲、原繁、泄驾已布置好了战阵,等待着他们了。南燕本就是很小的诸侯国,加上是为卫国出兵,再看到郑国军队如此威猛,先就在心里上怯阵了。而令南燕军想不到的是,在其阵地的后方又出现了郑国的另外的军队,这只军队是由曼伯和子元率领的。曼伯与子元,是率领着军队绕道到南燕军的后方,以期给以南燕军出其不意的打击的。应该讲,郑对此次战役是相当重视的,布署也非常周密,而结果也很好,郑打败了南燕。

郑此次打败南燕,虽对卫没有特别的损伤,但从心里上却使卫对郑有了顾忌。郑庄公当然会感到欢喜的。但什么时候教训一下宋呢?郑庄公当然会这么想的,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狠狠地向宋报复,报复宋在去年攻打郑国东门。而机会也确实来了。

郑宋交战

在宋国的东北约160公里的地方,有个很小的诸侯国邾国。邾国离鲁国很近,就在鲁国的南面二三十公里,也就是在今山东省邹县。或许宋殇公觉得邾国这样的小国,欺侮一下,不会有什么风险吧,所以竟去占领了邾国的田地。但在宋到邾的途中,还要经过其它的诸侯国,当然都是些小国。如极、任、滕等诸侯国,如果宋真的拿到邾国的田地,似乎由于道路远,又隔着其它诸侯,其管理成本一定不低。当然,宋殇公不会考虑这个,他需要的是欺侮小国时,发自心理上的那种愉悦的状态。

在邾国此时的国君邾子克想来,当然不能这样地白给人家欺侮,所以要找个能对付宋的大的诸侯国来为自己声张正义,寻求公道。邾子克想到了郑国,于是派使者到郑,对郑庄公说,您是否向宋报复一下,宋攻打你们东城门的那一仗?我们邾国愿意帮助您。

郑庄公当然愿意。但他想到了,卫国此次竟然用南燕的军队来攻打自己,自己为什么不能用周王的军队呢?不管怎么说,我也是周王的卿士吗,我还是有权力指挥周王的军队的。于是郑庄公便调动了周王的军队,向宋进攻,一直打到宋国都城的外郛。总算是报了仇。这事发生在鲁隐公五年九月。

但宋殇公也不示弱,在同年的十二月,向郑国进军,一直打到郑庄公的眼皮底下,长葛这个地方。而到了第二年的冬天,宋还真的拿下了长葛这个地方。

鲁郑订立和平盟约

就在鲁隐公五年的一年里,郑庄公就先后与卫、宋交战了四次。主观上郑庄公是想教训一下卫、宋,但客观的结果,是人家也同样将教训回敬了给了郑庄公,教训了郑庄公。但郑庄公绝不会以为人家教训了他。他以为必须全面地报复,以雪当年五国联军围东门之耻,那就必须出兵到宋、卫、陈、、蔡才行。但为什么郑不考虑伐鲁呢?一个理由就是上面说的,鲁毕竟离郑较远,远交近攻对郑有利;另一个原因就是郑伐宋时,宋国使者在见鲁隐公时的外交措辞不当,导致了郑国有机可乘地与鲁国改善关系。

原来,当郑国打到宋国都城的外郛时,宋殇公派出了使者,前往鲁国,请求救援。在宋使者还未到鲁国时,鲁隐公已知道了郑国打到了宋国的外郛。

但在接见宋国使者时,鲁隐公还是问了声,现在郑国的军队打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答说,还没有攻入城内。这应该是一句很实在的话,但也是一句含糊的话。使者这样说,有两种可能,一是使者认为鲁君已知道,郑国攻到了郑国的外郛,还要再问这样的话,所以就说,还没进入城内,也就是表示对鲁君明知故问的反感的回答。另一可能是,宋国使者,只是讳言郑国已攻到外郛,所以说还没打到城内。但不论那种解释,都伤害了鲁隐公的自尊心,因为,宋的使者,不讲实情。

所以本打算帮助宋国的鲁隐公就停止了准备救援宋国的行动,因为他实在生气得很。但鲁隐公的外交措辞很有水平,他对宋国使者说,你们的主君要求寡人,相互体恤彼此的困难。现在,我问了声使者,郑军的情况,您的回答是,还没有攻入城内,这句话,可不是寡人敢知道的啊!将宋国的使者打发走了。我们看到,一个人的一句话,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主意,也就可以改变一段历史的走向。这真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当郑庄公知道此事后,马上派使者与鲁隐公联系,协商改善两国关系。应该说,是谈成功了,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也就是鲁隐公六年,郑庄公就与鲁隐公达成了平成协议。在解决好了与鲁的关系后,郑庄公马上向陈国报复。

鲁隐公六年(前717年)五月,郑庄公出兵陈国,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虏俘了很多的陈国人。但到了第二年,郑很快就与宋、陈和好。在齐僖公的斡旋下,郑与宋、卫于鲁隐公八年(前715年)秋天,达成平成协议。至此,总算了结了自鲁隐公四年开始的,五国围郑国东门之战的恩怨。但我们知道新的恩怨又会生起,这就是历史进行下去的动力。

鲁隐公九年(前714年)夏季,郑庄公以宋不朝见周王为理由,再次挑起争端,讨伐宋。但从表面上看,郑庄公有充分的理由,讨伐宋殇公。郑庄公这次借用的是周王的命令,因为他还是周王的卿士,虽然是左卿士。因为就在去年,周王已正式任命虢公为周王的右卿士了,周王终于将郑庄公的权力分解了。但郑庄公还是在有效地在行使着他的还有的权力,所以,他此次伐宋,就用周王的名义。而在春秋时代有多少诸侯国会去主动地朝见周王呢?郑庄公不过是一借口而已。

在郑先伐宋之后,郑庄公觉得还不满意,于是向鲁国、齐国及其它诸侯国派出使者,告知周王的命令,讨伐宋国,因为宋不朝见周王。

鲁隐公十年(前713年)五月,齐、鲁、郑三国集结军队准备讨伐宋国。六月三日齐僖公、鲁隐公、郑庄公在老桃(山东济宁)会面,郑庄公与鲁隐公的再次相见,当是感概良多吧。因为在这之前,二人见过面的。不过那时候,鲁隐公是郑的俘虏。而现在大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又走到一起来了。

从路程看,老桃这个会面的地方,齐是最远的,但相对其它的进攻宋的地方而言,对齐而言又是最近的。其次郑离此较远,鲁最近。在这个地方集结,其实就是准备从北面进攻宋国。这应该是郑庄公取得齐、鲁参战的对齐鲁两国最好的进攻地点。从郑国的利益来看,从西面进攻宋国最合适,而且获得的利益也最大。从北面进攻,对齐、鲁有利。但为了使齐、鲁参战,也只能如此。

鲁隐公于六月七日,在菅打败了宋军。然后,在六月十五日郑拿下了郜,六月二十六日又拿下了防,郑国攻下了两座城邑。菅、郜、防在今山东省成武、单县、金乡一带。郑国所拿下的郜、防两座城邑,马上交给了鲁国,划归给了鲁国的版图。这是郑庄公的精明之处。一则,他以周王的名义讨伐宋国,那么郑国就不宜占有这两座城邑;二则,这两座城邑,毕竟离郑国太远,就是得到了也难以管理;三则,用宋国的城邑,取得鲁国的欢心,于郑不是有失,而是有得。

我们看到,春秋早期的战争,原因当然是各君王之间的赌气,但战争的结果却是占有土地和人民。各诸侯并不是为了土地和人民才进行战争的,而恰是战争的结果。这个原因和结果,应该是清楚的,我们千万不要把它想得倒了过来。

郑齐鲁伐许

七月五日,在郑军从郜、防回到郑都远郊时,宋、卫军队已先期攻打了郑国都城,然后马上离开郑都,向东进攻郑国的戴城。郑庄公也率军折向东面,八月八日,郑庄公将戴围困起来,八月九日,打败了宋、卫、蔡三国联军。到了八月二十四日,郑庄公攻打了宋都。

也许郑庄公已厌倦了与宋、卫之间的无休止的征战,他在考虑找另一个可以能使他有新鲜感的对手来较量一下,但又必须使自己能够战胜对方,以期使自己的心理上,能有虚荣的感觉。他找到了这个对手,就是许国。

许国在郑国的南面约40公里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许昌市。许是姜姓,是尧时四岳伯夷的后代。周武王封许庄公的先祖文叔于许,此时的许国国君就是许庄公。

郑庄公与齐僖公、鲁隐公商议后,确定了许国犯有不法的罪名。许有此罪名,所以在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七月,三国军队来到许国城下,讨伐许国。

郑国的大夫颍考叔举着郑庄公的大旗蝥弧,先登上了许都城墙。这里蝥弧是军旗的名字,而且是郑庄公专门使用的军旗。我们不知道蝥弧究竟是怎样的,但周朝时的旗还是有讲究的。天子的旗,上面画着太阳和月亮;诸侯的旗,上面画着龙;军队用的旗,上面画着熊和虎。从卿到大夫士,都有一定规格的旗,不能乱用。这就是等级社会。颍考叔举着郑庄公的蝥弧,说明郑庄公在指挥着郑国的军队。

这位颍考叔就是使郑庄公母子和好的那个颍考叔。在颍考叔登上城墙后,照理郑国的军队应该随之登上城墙,攻入许国才是。但城下的郑人,却看到了城墙上的颍考叔身中一箭,从城墙上颠坠下摔死,而这一箭很清楚是从郑国军队里发射的。也就是说颍考叔是被自己人射杀的。

郑国大夫瑕叔盈从颍考叔手中取过大旗蝥弧,继颍考叔后又再次登上了城墙,并挥舞着大旗蝥弧,向郑国的军队喊道,我们的君也已登上城了。这样郑国的军队全部上了城,进入了许城内。时间是鲁隐公十一年七月三日,许庄公只好出逃,到卫国去避难了。

灭许国

进入许都城内的齐僖公、鲁隐公及郑庄公开始讨论怎样处置许国。在达成了灭了许国的共识后,齐僖公首先提出将许送给鲁国。但鲁隐公却表示不能接受。他的理由是,我们讨伐许的理由是许不法,许不按规矩行事,我才随着您来到了许国。现在许已伏罪了,虽然您有命令要我拥有许国,这命令真是我不敢听到的。当然或许这真是鲁隐公的想法,但从另外的角度看,鲁隐公也未必愿意要许。因为许离鲁大约300公里,中间又隔着其它的诸侯国,这块飞地对鲁国而言,实在没有实在的意义。而齐不提出对许的领土要求,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因为齐离许更远,有近500公里的路程。否者鲁、郑应该首先会提出将许送给齐的,毕竟齐是大国。

齐让许给鲁,不过是一种表示友好的姿态而已,如果我们上面所推断的鲁不可能要许是成立的,那么齐僖公在鲁隐公面前做了回好人,然后在郑庄公面前又做了回好人。因为在鲁决意不要许后,齐僖公又提出将许送给郑。而郑是一定会接受的。这就是齐僖公的外交上的高明之处。如许的归属问题,次序很重要,你不能先提出给郑,郑如果不客气地收下了,齐就不能讨好鲁,就不能如先给鲁这样可以取得郑、鲁两国的欢心。当然,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这个时代的战胜者,在刮分战利品时的君子风度,不论是表面的做作,还是真心的表露,都会激起我们的感慨。但那个时代的郑庄公对能否长期拥有许的信心并不坚定!

郑庄公是这样安排已归入郑国版图的许国事务的。请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住在许的东部边陲,主持管理许国的政务。许叔是许庄公的弟弟,也就是后来的许穆公新臣。又派郑国大夫公孙获住在许的西部边陲,协助治理许国。也就是在许这个地方,有两个政治中心。当然,郑庄公的思路很明确,是以许叔为主要的权力中心。他这样安排,其实是由于他对于许归属于郑,成为郑国的版图的一部分,并没有坚定的信心,我们从他对许国大夫百里和郑国大夫公孙获的交谈中,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郑庄公对百里说,我的子孙什么时候灭亡,我都没有时间去考虑,我怎么敢占有许呢?郑庄公对公孙获说,你不要将器用财货放在许,我死后,就马上离开许。而郑庄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他为什么认为,只有他在世时,还可以占有许,他不在了,许也就必须放弃了呢?

我们分析郑庄公与百里和公孙获的谈话,明显地感觉到他的对人世、对世界的变幻莫测的无奈,以及他对历史进程无法把握的沮丧心境。

许的灭亡,郑庄公并不认为是他本人的意志决定了他的行为。他说,这是天要加祸于许,是鬼神对许不满,所以要灭了许,但天必须要找一个人来执行灭许,所以我郑国不过是替天行道。我们可以想象,当郑庄公攻下许时,当郑庄公接受了齐僖公的礼物将许收下时,当郑庄公知道许庄公避难到了卫国时,他当然会有成就感。但同时他也可能会想到,我真的有这么强的力量吗?就算加上齐、鲁二国,真的就把许灭了吗?郑庄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人的力量。

郑庄公说,我有几个叔伯和堂兄弟,与他们好像不能安然相处,因此我怎么敢把许当做自己的功劳呢?如果我可以灭许,那么为什么我不能与叔伯和兄弟们好好相处呢?我有个亲兄弟,也不能和协,他现在跑到国外去,每日只能用粥来填饥,我自己的弟弟都只能过这样的生活,我怎么敢长久地占有许呢?如果我可以长久地占有许,那么为什么我却不能给亲弟一碗比粥好些的饭吃呢?可见,不但是许的灭亡,使郑庄公怀疑自己的力量和人的力量,就是兄弟之间的不和协,他都认为是天的意志的结果。

郑庄公说,现在的周王室已不像以前那么的高贵和有权威了,一步一步地在走向没落;周家的子孙,也日渐失去所能依靠的祖先们的功业的优势。既然天都厌弃了周德,那么我们这个同样是周的子孙的郑,怎么敢与许去竞争呢?因为许是四岳的后人,四岳也曾有德于天下人过的。在郑庄公想来,姬周既然是已走向了黄昏的夕日,那么会不会次日的朝日是姜姓的许呢?就是不是许,则周是一定不会再复兴的了。郑庄公觉得自己把握不了历史的进程,他觉得是历史在操纵着自己和其它的人。就如颍考叔的死一样,也是他郑庄公所不能把握的。

《春秋战国时代》(节选) 作者:秦望山若耶水


相关文章

  • 考古学概论
  • 考古学概论 导言: 原始社会的考古 夏商周时期的考古 春秋战国(东周)时期的考古 秦汉时期的考古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 一.考古学的意义及其研究对象 : 1]考古学的意义 :考古学一词是从希腊文中翻译过来的,英文为"Arche ...查看


  • 先秦文学资料
  • 中国十大名花: 牡丹--花中之王 月季--花中皇后 杜鹃--花中西施 兰花--花中君子 山茶--花中珍品 梅花--花中魁首 桂花--秋风送爽 菊花--高风亮世 荷花--水中芙蓉 水仙--凌波仙子 绪 论 一,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 " ...查看


  • 7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 ...查看


  • 浅谈中国青铜器时代
  • 浅谈中国青铜器时代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以铜为主,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器以其雄浑古朴的造型.绚丽精美的纹饰,弥漫着远古的气息,给人以深沉 ...查看


  •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说出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初步 ...查看


  • 7.大变革的时代
  • 课题:第二单元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序号:8 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都江堰的兴修的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 2.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学习中国古人改革创新的精神. 3.通过分析商鞅 ...查看


  • 此"春秋",彼"春秋"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科技文,完成5―7题. 此"春秋",彼"春秋" 春是播种的季节,秋是收获的季节.于是,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先民那里,"春秋"成为一年的代称.比如为了形容蟪蛄这种小生物生命短促得 ...查看


  • 春秋弭兵与礼乐文化的昌明和自省
  • 春秋无义战,却因为战争写下了春秋:春秋有弭兵,也因为弭兵写出了礼乐.春秋弭兵是礼乐文化的昌明与自省,可以说,战事写的是历史的春秋,弭兵写的是文化的流转. 一.生命的追问:礼乐背景下的弭兵大会 春秋末期上演的是多年的战乱,可是春秋战乱中出现过 ...查看


  •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 一. 基本脉络 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的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突破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从世界范围看,人类脱离野蛮时代至今,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第一次大约发生 ...查看


  • [战国策] 3
  • 有些道学家不鼓励读书人去翻阅<战国策>,怕其中的阴谋诡计把人教坏了.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对后来中国历史起到重大影响的制度.文化.思想,其中许多都根源于此.从世界范围内看,约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