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团风思源实验学校 邵汉军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知诗意,把握本词的韵律和节奏。
2、品读词句,感受词作豪放而阔大的意境,感悟作者乐观而旷达的情怀。
3、在想象与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设计理念:
1、注重积累感悟。课前让学生搜集与苏轼有关的资料,诵读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通过背古诗、做手抄报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近苏轼。
2、注重朗读感悟,培养语感。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品味中理解背诵,从而走近作者,感悟诗人情怀。
3、注重学法指导。运用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念,将教学过程分为“教结构,用结构”两个过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片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习,领悟学习方法;下片以学生为主体,迁移学法,面向全体,自主学习。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师生合作,共度课堂生命情感历程。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初识苏轼】
一、简介苏轼,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文学灿烂的历史长卷中,宋词是其中绚丽的华章之一。宋代的词人也灿若繁星,其中有一位词人被后世称为“东坡居士”,他是谁?
( 出示 苏轼图片 )
1、说说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
(让学生展示交流有关苏轼的资料)
2、简介苏轼:
( 出示 苏轼简介 )
苏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他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理趣兼备,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词人吧!
3、解析课题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因同一词牌名词作很多,为以示区分,常带上词的首句,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走近苏轼】
二、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出示小序)
师:这首词的词前有一段文字,我们称之为词前小序。
1、 结合课下注释,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作者在通宵达旦喝酒,大醉,写作此篇,同时思念弟弟子由)
教师总结:小序交代了词作的写作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等,为读者理解本词作了提示。
2、补充写作背景:
苏轼博学多才,曾名动京师,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后因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新法改革,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几度谪迁,辗转在杭州、密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各地为官。为排遣郁结情怀,常游历名山大川,寄情山水,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
丙辰中秋,即宋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与弟苏辙已七年不见。仕途失意,亲人别离,中秋对月,诗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三、朗读词作,整体感知:
1、初读词作,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流畅。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宫阙 琼楼玉宇 不胜寒 转朱阁 低绮户 婵娟 ......
(2)请个别同学试读诗歌,师生评价。
(3)师配乐范读,学生注意体会老师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4) 再指名练读,读通顺,读流畅。
2、再读词作,感知词作内容:
朗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就是要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情境对话,想一想:
(1) 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说说上、下阕的意思。
(2) 指名回答,师相机指导,用简单的话概括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事?
上片:把酒问月
下片:借月怀人
【相知苏轼】
东坡先生的一生,不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和困难,始终坚持匡时救世的报国之志。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作者除了怀子由,还表达了其他情感。他到底在诉说些什么呢?要想走进东坡先生的内心,与他相知相交,那还得联系词人的生平遭遇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去细细品读!
四、品读词作,感悟情感
(一)品读上片,教给学法:
1、自读自悟,自主探究:
(1)词作中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我从 “_____________”这句中,体会到作者的内心十分_________________ 如:我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中,体会到作者的内心十分【疑惑、苦闷、孤单、惆怅„„】
(2)尝试读出你体会到的情感。
2、学生交流上片各句中体会到的情感,师相机指导朗读。
3、小结上片,朗读成诵。
中秋之夜,词人把酒问月,在“天上”、“人间”矛盾徘徊,现实的孤独失意,让他想要消极避世,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最终选择直面人生。
让我们一起读出诗人在上阕中表达的情感吧!(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在念,而是在“吟诵”!)
(二)赏读下片:
1、小结学法: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边读边做批注;
(2)入情入境地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迁移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下片:
(1)自读自悟,自主探究:
作者在下阕中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抓住关键词句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我从 “_____________”这几个词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变化由_________、
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
(2)成果反馈:先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再全班交流。
(3)小结下片,朗读成诵。
(4)拓展积累:“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表达思念的诗句?
四、总结词作,体会风格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备受推崇,宋代著名诗歌理论家胡仔就曾说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情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美好的享受。
虽然“水调歌头”的曲谱已散佚,但喜爱这首词的人给它重新编了曲,重新来吟唱它。让我们一边欣赏这首《但愿人长久》,一边背诵这首千古绝唱词吧!
【相约苏轼】
五、迁移拓展,课外活动
如此美的词,如此了不起的苏轼,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苏东坡因黄州而得名,黄州因东坡而闻名。作为黄冈人,实乃有幸!(呈现东坡图片)
让我们穿越时空,“相约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来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1、游览“东坡赤壁”和“遗爱湖公园”,寻访东坡在黄冈的遗迹。
(1)生活轨迹
(2)黄冈佳作
(3)逸闻趣事
„„
2、在寻访东坡在黄冈的遗迹的基础上,办一份精美的手抄报。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把酒问月 向往——矛盾乐观 旷达
对月怀人 怨恨——祝福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团风思源实验学校 邵汉军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知诗意,把握本词的韵律和节奏。
2、品读词句,感受词作豪放而阔大的意境,感悟作者乐观而旷达的情怀。
3、在想象与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设计理念:
1、注重积累感悟。课前让学生搜集与苏轼有关的资料,诵读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通过背古诗、做手抄报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近苏轼。
2、注重朗读感悟,培养语感。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品味中理解背诵,从而走近作者,感悟诗人情怀。
3、注重学法指导。运用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念,将教学过程分为“教结构,用结构”两个过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片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习,领悟学习方法;下片以学生为主体,迁移学法,面向全体,自主学习。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师生合作,共度课堂生命情感历程。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初识苏轼】
一、简介苏轼,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文学灿烂的历史长卷中,宋词是其中绚丽的华章之一。宋代的词人也灿若繁星,其中有一位词人被后世称为“东坡居士”,他是谁?
( 出示 苏轼图片 )
1、说说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
(让学生展示交流有关苏轼的资料)
2、简介苏轼:
( 出示 苏轼简介 )
苏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他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理趣兼备,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词人吧!
3、解析课题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因同一词牌名词作很多,为以示区分,常带上词的首句,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走近苏轼】
二、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出示小序)
师:这首词的词前有一段文字,我们称之为词前小序。
1、 结合课下注释,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作者在通宵达旦喝酒,大醉,写作此篇,同时思念弟弟子由)
教师总结:小序交代了词作的写作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等,为读者理解本词作了提示。
2、补充写作背景:
苏轼博学多才,曾名动京师,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后因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新法改革,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几度谪迁,辗转在杭州、密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各地为官。为排遣郁结情怀,常游历名山大川,寄情山水,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
丙辰中秋,即宋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与弟苏辙已七年不见。仕途失意,亲人别离,中秋对月,诗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三、朗读词作,整体感知:
1、初读词作,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流畅。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宫阙 琼楼玉宇 不胜寒 转朱阁 低绮户 婵娟 ......
(2)请个别同学试读诗歌,师生评价。
(3)师配乐范读,学生注意体会老师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4) 再指名练读,读通顺,读流畅。
2、再读词作,感知词作内容:
朗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就是要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情境对话,想一想:
(1) 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说说上、下阕的意思。
(2) 指名回答,师相机指导,用简单的话概括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事?
上片:把酒问月
下片:借月怀人
【相知苏轼】
东坡先生的一生,不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和困难,始终坚持匡时救世的报国之志。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作者除了怀子由,还表达了其他情感。他到底在诉说些什么呢?要想走进东坡先生的内心,与他相知相交,那还得联系词人的生平遭遇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去细细品读!
四、品读词作,感悟情感
(一)品读上片,教给学法:
1、自读自悟,自主探究:
(1)词作中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我从 “_____________”这句中,体会到作者的内心十分_________________ 如:我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中,体会到作者的内心十分【疑惑、苦闷、孤单、惆怅„„】
(2)尝试读出你体会到的情感。
2、学生交流上片各句中体会到的情感,师相机指导朗读。
3、小结上片,朗读成诵。
中秋之夜,词人把酒问月,在“天上”、“人间”矛盾徘徊,现实的孤独失意,让他想要消极避世,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最终选择直面人生。
让我们一起读出诗人在上阕中表达的情感吧!(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在念,而是在“吟诵”!)
(二)赏读下片:
1、小结学法: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边读边做批注;
(2)入情入境地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迁移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下片:
(1)自读自悟,自主探究:
作者在下阕中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抓住关键词句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我从 “_____________”这几个词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变化由_________、
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
(2)成果反馈:先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再全班交流。
(3)小结下片,朗读成诵。
(4)拓展积累:“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表达思念的诗句?
四、总结词作,体会风格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备受推崇,宋代著名诗歌理论家胡仔就曾说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情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美好的享受。
虽然“水调歌头”的曲谱已散佚,但喜爱这首词的人给它重新编了曲,重新来吟唱它。让我们一边欣赏这首《但愿人长久》,一边背诵这首千古绝唱词吧!
【相约苏轼】
五、迁移拓展,课外活动
如此美的词,如此了不起的苏轼,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苏东坡因黄州而得名,黄州因东坡而闻名。作为黄冈人,实乃有幸!(呈现东坡图片)
让我们穿越时空,“相约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来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1、游览“东坡赤壁”和“遗爱湖公园”,寻访东坡在黄冈的遗迹。
(1)生活轨迹
(2)黄冈佳作
(3)逸闻趣事
„„
2、在寻访东坡在黄冈的遗迹的基础上,办一份精美的手抄报。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把酒问月 向往——矛盾乐观 旷达
对月怀人 怨恨——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