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纵横谈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纵横谈

李掖平 张清华

气象恢弘意蕴深厚的时代大作——《你在高原》 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山东作家张炜以长达450万字的10卷本小说《你在高原》位居榜首。作为一部气象恢弘、意蕴深厚、文采斐然的时代大作,其思想艺术价值无疑极为丰富多元。在此仅就小说本文理想主义者行走的意义与价值进行简要解读。

正如张炜自己所说,《你在高原》是一部“长长的行走之书”。这里的“行走”不仅仅暗指成书的考察准备和行文书写的艰辛过程,而且还寓指主人公生命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以及作家炽热的漫长的不停息的灵魂追寻之路。在将这部大书命名为“你在高原”时,张炜已把“你”和“高原”设置为一个理想化的存在,它们遥远而富有吸引力,令远离“高原”的“我”渴慕不已,生发出无限的向往之情。为建构行走的主题,小说特意设置了一个贯穿始终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兼主人公“我”——宁伽,依靠其在大地上的无边游荡所相伴相依的个人反思和生命追忆,勾连起整部小说博大精深的精神脉相。其“行走”的动力源自作者对人类生存命运真诚逼视与诗性观照的大仁大爱、大悲大悯、大德大美之情怀,其行走的姿态不但意味着一种多变的生命轨迹,而且昭示出极为复杂鲜活的生命图景。

第一重意义上的“行走”形态是奔波,它与人物自身的生命轨迹密切相关。宁伽面临着价值失范的现实世界,怀着一颗焦渴的心,在高校、研究所、编辑部、葡萄园、营养学会等地开始人生的奔波。这种奔波其实是现实困境逼迫下的退守之旅,隐含着作家难以割舍的现实观照情怀;第二重意义的“行走”形态是游荡,它与生命个体向往自由的文化脉动密切关联。如果说第一重意义上的“奔走”暗示着生命个体被焦虑所催逼而被动逃奔,体现出一种社会批判或文化反思的立场的话,那么此处的“游荡”,则对应着生命个体与田野自然融为一体的幸福与自由,更是一种远离城市文明的文化坚守,显示出张炜对土地根性的执拗追索。这种看似保守的文化取向实际蕴含着聪睿的生存智慧和个性化的精神操守;第三重意义的“行走”是漂泊,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在路上”的精神体验。作为一部宏大的史诗建构,《你在高原》其实要完成的是对一代人心路历程的精细勾画,是以宁伽、林渠、庄周、吕擎等人为代表的1950年代生人,在世纪之交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之舟被搁浅在人性荒滩的时代氛围下的精神蜕变和人格突围,它所要廓清的是信仰的参天大树在现实荆棘之地寻求“在场”空间的艰难行进路径,以及崇高的人格道义被消费主义的欲望之流所边缘化的不幸境遇。宁伽这种不定于一点的精神位移体现出一代人心灵探寻的踪影,它不仅与广阔复杂的中国现实生活直接对话,

而且与丰厚博远的民族精神紧密相连,体现出张炜具有精神深度的内倾性文本表达特征。

从艺术表现层面来看,小说的故事框架宏大而缜密,情节铺展既旁枝逸出纷繁复杂又遥相呼应九曲连环,众多人物形象的性格刻画与心理描写从容有序地交织在叙事本文之中,文笔时而沉郁顿挫时而灵动俏跳,语言融华美与朴拙、大气与精巧、凝重与空灵为一体,敞开了汉语写作走向浩大、深邃、诗性、优美的无限可能性。

向“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致敬——《天行者》

位居本届茅奖第二名的是湖北作家刘醒龙的《天行者》。作者怀揣悲悯关爱的人文之情,将民办教师这样一个被遗忘的特殊群体推到历史前台,展现他们的生存困境以及在磨难中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作者眼中,这些民办教师是国家基层教育重任的承担者,是“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采用“天行者”的书名充分表明了作者对这群乐天苦行、默默担负使命的民间英雄的虔敬之意。

刘醒龙之所以称边地民办教师为“苦行者”,首先是因为这群民办教师承载着呕心沥血、艰难维系山区教育之苦和作为“民办教师”身份带来的物质生活之苦。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作为界岭小学老一代的坚守者,艰苦的生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伴随着他们度过一年又一年。作品在展现民办教师艰难的生存境遇时,不仅写到了物质上的贫乏,更着

重表现了情感上的痛苦和内心的纠结。对于余校长来说,培养出大学生和转为公办教师是他的两大心病。他不满于外界对于界岭“苕”的评价,却无奈于界岭教育落后的现实状况。为了学到省城先进的教学经验,余校长甘心在省实验小学当门卫,放学后偷偷到教室抄笔记,大清早面对空空的教室训练讲课。推动余校长这样做的动力,除了作为老师、作为校长的责任感之外,还有实现界岭高考零的突破的夙愿。 《天行者》没有将苦难流于表面化的叙述,而是着重表现了这些民办教师在困难面前如何站稳脚跟,进行坚韧而沉默的抗争。余校长等人身上有着中国底层民众特有的顽强精神,面对物质困境,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自行解决。没钱买课本,余校长带领学生自己油印;寄宿生的伙食不够,余校长把自家种的红薯拿来填补;校舍的维修费用没有来源,孙四海把自己种的茯苓挖出来卖掉;平时送学生回家的路上,孙四海带领学生顺道采药,用换来的钱贴补学校开支不足„„刘醒龙以悲悯之笔,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一份逐渐被淡忘的珍贵历史和一个个远去的模糊背影,也留给我们深深的反思;同时也使他的文字摆脱了主流话语的限制,获得一种认知的深度和丰富。

刘醒龙的叙事一贯追求平实质朴的风格,多用温和中立的客观性语言;情节看似浑然天成,实则主线与副线严格按照生活的逻辑来提炼、剪裁,精心布局;出场人物并不多,

但作者成功地让每个人物都成为了典型;人物的个性完全融化在情节和艺术结构之中,作者对其绝不外加一些多余的议论,让形象本身随着情节来说话,这是一种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点染”手法,先勾勒一个粗浅轮廓,然后随情节的推进再断断续续施以颜色和细节,使人物越来越神态毕露越来越生动鲜活,最终达到栩栩如生之境。

灵魂最痛的地方我最虔诚——《蛙》

同是山东籍的作家莫言获得本届茅奖的作品是《蛙》。小说从时代隐秘的黑色瞳孔里抓涉到沉沉黑夜的悠长叹息,以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串联起中国特殊生育制度与民间道德伦理近一个甲子的博弈,讲述了一幕幕生命与生殖互谬相长的荒诞悲剧,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在砥砺灵魂最深最痛的地方完成了之于一个时代的隐喻。

为讲述这个沉重到难以言说的话题,莫言收束起了往昔吊诡奇魅、华彩绚丽、汪洋恣肆的文风,转而以一份平实朴拙、庸琐素朴的虔恪来缅怀中国特殊一代的记忆,选择在一个“信史”千疮百孔的年代里,用“文本的虚构”折射出那样一个时代“部分的真实”——— 金钱轻巧击溃了生育制度的框束,过往的“神圣”已化为笑谈,而以其“圣名”制造的种种精神创痛和曾经的执着坚守也沦落为荒诞而空洞的表演,历史的巨大悖谬背后隐匿的是人性更大的荒诞。或

许从这个层面上讲,作者无意去臧否拷辨生育制度的是非功过,而是选择让这一段段忧伤的历史站成一个个精神事件,让其在错位的冲撞间完成一份之于人性未竟的救赎。这种以背负无尽疼痛与沉重的笔触所写下的罪责、忏悔与救赎的苦涩,深蕴着一份处身进退维谷间的民间反省与伦理忧思,也许它无以撼动阻滞这“远未终了的悲剧”,但却给了我们一次回眸历史沉潜过往的契机。海子曾说:“在最远的地方,我最虔诚”,莫言也在灵魂至深至痛的极处完成了一次人性的自审和生命的救赎。

小说在艺术层面承续着莫言一以贯之的探索创新。从作品反映的对象来看,它应属于现实主义题材,但其表现方式却是充分或者说彻底意象化的。且不说以“蛙”命名的作品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象征能指(蛙是象征胎儿、生育的小说主体意象),就看书中其他人物也大都具有隐喻意义,如袁腮、王肝、郝大手、肖下唇、陈鼻等村里人都是直接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的(是生育的一种隐喻),甚至连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节的铺展推进也处处渗透着隐喻意味,折射出神秘、虚幻的色彩。从结构上来看,这篇小说共分为五部分,每一部分的前面都有一封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信,述说自己的创作情况和感受,小说的第五部分则干脆就是以剧本的形式写成。这种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相融相成的形式创新,以一种跨文体的新异表意策略,丰富了文本中叙述者的

声音,而书信的隐秘、朴素、自由与戏剧的开放、先锋、规整的对比糅杂,又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参照,内外嵌套双书信体模式,为叙事人争得更大自由空间的当口,写信人和主人公的时空分离与情境互涉,又让文本皴染上了一份略带离间效果的奇巧错愕,有效强化了文本叙述的弹性与张力。可以说,《蛙》不单单在故事题材上填补了当代小说表意的空白,而且在形式上也大大丰富了小说超文本、跨文本言说方式的可能。

温情言说的感人魅力——《推拿》

以《推拿》获得本届茅奖的江苏作家毕飞宇,最令人感动的是通过盲人世界的温情言说所凸显出的温暖的文学力量。作为国内首部以盲人群体为观照叙述中心的长篇小说,作者并没有因题材的独异就肆意涂染,也没有把盲人世界当作可供常人玩味的特殊风景来窥探,更没有以生理健全者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去书写什么虚伪的悲悯,而是将自己实实在在地融入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用温暖平和的心灵行走方式,去触摸读解盲人按摩师——— 这一独异于公众经验和群体意识之外沉默人群的常态人生,细细铺平其内心的褶皱,让那些习惯在黑夜里沉默的生命个体获得一次情感释放的契机。

盲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种边缘化的存在,其内心是相当敏感脆弱的,所以选用何种立场和态度言说至关重要。

本着对盲人真诚而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毕飞宇在处理情节人物时就显得分外细腻谨慎,他没有将盲人悲剧性的生存困境当作可供赚人眼泪的资本,更没有为了获得某种虚伪的情感张力而去恣意袒露盲人的伤痕。他就是这样静静守望他们,倾听着他们的理想、悲伤、尊严、爱、疼痛与希望。在其中,我们读到了老板沙复明经营打理推拿中心的精明狡黠,也看到了其创业奋斗时不为人知的孤独艰辛;感动于金嫣“要以玫瑰的姿态把她所有花瓣绽放出来”的热情果敢;也因王大夫为自私无耻的弟弟划破胸膛时显露的强烈责任感而震撼;既叹惋于都红破碎的美丽,也因小马的决绝离去而悲伤„„当然,刺痛我们的还有那个因为天赐的“失明”而选择恣意放纵生命的张一光。毕飞宇就是以这样一种“健康的体温”来测绘感知盲人世界里幽明的黑暗与人性的斑驳,既没有推高其存在的坚忍伟岸,也没有以俯就的怜悯来成就叙述者情怀的高尚。

可以说,《推拿》暖色温情的营构,除了作者内心之于盲人题材书写的敬畏和尊重,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的选择。作者果断摒弃了当下底层书写惯用的那种“自上而下”布施式的悲悯,而是试图回归到一种“无我”状态去触摸盲人情感的细密,既契合了书写对象心理的敏感性,也有了叙述者贯穿始终的“在场感”。这样一来,叙述者便具有了盲人“心灵转述者”兼及“行为事件评断者”

的双重身份,文本的情感势能也在跳脱的叙述行进间得到了显著加强。《推拿》除却引言的“定义”和尾声的“夜宴”,中间共分为21个章节,这21章节均用推拿中心主要人物的名字作为章节题目。不同于其他长篇小说的是,毕飞宇选择了短篇小说的结构模式而摒弃了常规的线性结构,让笔下人物一个个登场,并在其间设置串场性关键人物,形成了一种环状立体的独特复调结构。从语言角度来看,小说是以一种卡尔维诺式的轻逸言说姿态去进行深度叙事的,这种叙述语言以“舒张中有矜持,缓慢中见速度”的跳脱缠绕,不仅将故事情节延展性的有意增强化为无形,更使整个文本极具弹性和美感。(以上作者为李掖平,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自2011年8月26日《济南时报》)

窄门里的风景——《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的名字中暗含了一个意思,即“一句”和“一万句”之间的关系:一句可以抵得上一万句,反过来,一万句也不见得能顶上一句。它隐喻了主人公杨百顺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孙牛爱国一生的处境与命运:与所有的人都“说不着”。他们都非常执著地生活,却总是碰壁;他们非常向往与他人的沟通,但得到的却总是欺瞒和捉弄。不过,他们终究还是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杨百顺的一生完成的是一个“出走”的命题,而牛爱国完成的是“寻根”或“归来”的命题。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安排。小说用了两个乡村底层人物的人生与命运轨迹,完成和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在中国农业社会和文化的结构性存在中,尽管有表面上温情脉脉的宗法伦理关系,但这个结构中有根本悖反的一面,即每个人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最深刻的“孤独感”——这种孤独用河南延津一带的方言来说,就是“说不着”。

所以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文化批判的、寓言性的小说,它虽然使用了十分细致和写真的手法,尽管极尽繁文缛节地书写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生活细节与风俗人情,但他最终要展现的,是一个文化的和哲学性的寓意,即,在这个犹如蜂巢或蚁穴的社会结构中,有着错综复杂的文化脉络,但却又有根本上不适宜生存的残酷性。作家用微观式的描写,不无戏剧性地营造出了一个对称性的结构——上半部讲的是对这个文化的经历和绝望,是苦难中的出走,甚至对自己身份的永久改变与遗忘,杨百顺几次改名字,就传达出了这种意念;下半部则对应性地讲述了他的后人,由某种“集体无意识”所支配,毕生纠结于自己的来历、身份、故乡和血缘世系,他要不惜一切代价返回这个精神的、子虚乌有的、看起来令人激动却又令人心寒的故乡。两相对照,可以视为中国版的“失乐园”或“出埃及记”了。

其次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小说高超有趣的叙事手法。我

将这种手法叫做“叙述的窄门”,虽然作家有意要显露一个大手笔的气度,但落笔时却是一个非常小的切口。他抽去了所有“宏大历史叙述”的背景和元素,而刻意精心勾画他一眼看不到尽头的细密而曲折的“窄门里的风景”。两个主要人物的足迹所至,可谓是无数条枝杈丛生、根系纷乱的羊肠小径,他们沿途所经验的,是一幕幕缩微而稠密的芸芸众生的生存景致。但有意思的是,除了主人公的经历,小说对其他人物与事件的交代,全部使用了中国古典小说式的随机叙述的笔法,所有故事都由“全知全能”的讲述人根据需要而予以交代,所有人物的经历和命运都尽在掌握,一览无余,然而每一个次要人物的故事,又都如“盲肠”或跳板一样,只是为主人公的命运服务,而不具有自足性,信笔抓来,随手扔去而已。真正一直延伸下去的,只有杨百顺和牛爱国的足迹。因此,虽说枝蔓丛生、人物众多、故事眼花缭乱,但叙事的线索却十分简洁和简单。

这显示了刘震云高超的叙事技艺,这部小说确立了一种叙述的奇观,一种中国式的、既十分传统又十足现代的叙事范型。它的结构与主题可谓实现了互为表里的紧密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不只是一部有思想和文化含量的小说,同时还是一部有着高度叙事艺术的、充满创造性和个人风格的小说,是近年来中国小说艺术不断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性作品。(此部分作者为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摘

自2011年9月5日《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第八届矛盾文学奖颁奖词

《你在高原》是“长长的行走之书”,在广袤大地上,在现实与历史之间,诚挚凝视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不懈求索理想的“高原”。张炜沉静、坚韧的写作,以巨大的规模和整体性视野展现人与世界的关系,在长达十部的篇幅中,他保持着饱满的诗情和充沛的叙事力量,为理想主义者绘制了气象万千的精神图谱。《你在高原》恢宏壮阔的浪漫品格,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追问,有力地彰显了文学对人生崇高境界的信念和向往。

《天行者》是献给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乡村英雄的悲壮之歌。一群民办教师在寂寞群山中的坚守与盼望,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刘醒龙以内敛克制的态度,精确地书写复杂纠结的生活,同时,他的人物从来不曾被沉重的生活压倒,人性在艰难困窘中的升华,如平凡日子里诗意的琴音和笛声,见证着良知和道义在人心中的运行。现实性、命运感和对人类精神灿烂星空的确信,使《天行者》的意蕴凝重而旷远。

在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莫言保持着旺盛的创造激情。他的《蛙》以一个乡村医生别无选择的命运,折射着我

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多端的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深切思考。书信、叙述和戏剧多文本的结构方式建构了宽阔的对话空间,从容自由、机智幽默,在平实中尽显生命的创痛和坚韧、心灵的隐忍和闪光,体现了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和执著的创新精神。

《推拿》将人们引向都市生活的偏僻角落,一群盲人在摸索世界,勘探自我。毕飞宇直面这个时代复杂丰盛的经验,举重若轻地克服认识和表现的难度,在日常人伦的基本状态中呈现人心风俗的经络,诚恳而珍重地照亮人心中的隐疾与善好。他有力地回到小说艺术的根本所在,见微知著,以生动的细节刻画鲜明的性格。在他精悍、体贴、富于诗意的讲述中,寻常的日子机锋深藏,狭小的人生波澜壮阔。

《一句顶一万句》建立了极尽繁复又至为简约的叙事形式。通过塑造两个以“出走”和“还乡”为人生历程与命运逻辑的人物,形成了深具文化和哲学寓意的对称性结构,在行走者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缘起缘尽中,对中国人的精神境遇做了精湛的分析。刘震云继承了“五四”的文化反思精神,同时回应着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在向着中国之心和中国风格的不懈探索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原创性成就。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纵横谈

李掖平 张清华

气象恢弘意蕴深厚的时代大作——《你在高原》 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山东作家张炜以长达450万字的10卷本小说《你在高原》位居榜首。作为一部气象恢弘、意蕴深厚、文采斐然的时代大作,其思想艺术价值无疑极为丰富多元。在此仅就小说本文理想主义者行走的意义与价值进行简要解读。

正如张炜自己所说,《你在高原》是一部“长长的行走之书”。这里的“行走”不仅仅暗指成书的考察准备和行文书写的艰辛过程,而且还寓指主人公生命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以及作家炽热的漫长的不停息的灵魂追寻之路。在将这部大书命名为“你在高原”时,张炜已把“你”和“高原”设置为一个理想化的存在,它们遥远而富有吸引力,令远离“高原”的“我”渴慕不已,生发出无限的向往之情。为建构行走的主题,小说特意设置了一个贯穿始终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兼主人公“我”——宁伽,依靠其在大地上的无边游荡所相伴相依的个人反思和生命追忆,勾连起整部小说博大精深的精神脉相。其“行走”的动力源自作者对人类生存命运真诚逼视与诗性观照的大仁大爱、大悲大悯、大德大美之情怀,其行走的姿态不但意味着一种多变的生命轨迹,而且昭示出极为复杂鲜活的生命图景。

第一重意义上的“行走”形态是奔波,它与人物自身的生命轨迹密切相关。宁伽面临着价值失范的现实世界,怀着一颗焦渴的心,在高校、研究所、编辑部、葡萄园、营养学会等地开始人生的奔波。这种奔波其实是现实困境逼迫下的退守之旅,隐含着作家难以割舍的现实观照情怀;第二重意义的“行走”形态是游荡,它与生命个体向往自由的文化脉动密切关联。如果说第一重意义上的“奔走”暗示着生命个体被焦虑所催逼而被动逃奔,体现出一种社会批判或文化反思的立场的话,那么此处的“游荡”,则对应着生命个体与田野自然融为一体的幸福与自由,更是一种远离城市文明的文化坚守,显示出张炜对土地根性的执拗追索。这种看似保守的文化取向实际蕴含着聪睿的生存智慧和个性化的精神操守;第三重意义的“行走”是漂泊,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在路上”的精神体验。作为一部宏大的史诗建构,《你在高原》其实要完成的是对一代人心路历程的精细勾画,是以宁伽、林渠、庄周、吕擎等人为代表的1950年代生人,在世纪之交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之舟被搁浅在人性荒滩的时代氛围下的精神蜕变和人格突围,它所要廓清的是信仰的参天大树在现实荆棘之地寻求“在场”空间的艰难行进路径,以及崇高的人格道义被消费主义的欲望之流所边缘化的不幸境遇。宁伽这种不定于一点的精神位移体现出一代人心灵探寻的踪影,它不仅与广阔复杂的中国现实生活直接对话,

而且与丰厚博远的民族精神紧密相连,体现出张炜具有精神深度的内倾性文本表达特征。

从艺术表现层面来看,小说的故事框架宏大而缜密,情节铺展既旁枝逸出纷繁复杂又遥相呼应九曲连环,众多人物形象的性格刻画与心理描写从容有序地交织在叙事本文之中,文笔时而沉郁顿挫时而灵动俏跳,语言融华美与朴拙、大气与精巧、凝重与空灵为一体,敞开了汉语写作走向浩大、深邃、诗性、优美的无限可能性。

向“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致敬——《天行者》

位居本届茅奖第二名的是湖北作家刘醒龙的《天行者》。作者怀揣悲悯关爱的人文之情,将民办教师这样一个被遗忘的特殊群体推到历史前台,展现他们的生存困境以及在磨难中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作者眼中,这些民办教师是国家基层教育重任的承担者,是“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采用“天行者”的书名充分表明了作者对这群乐天苦行、默默担负使命的民间英雄的虔敬之意。

刘醒龙之所以称边地民办教师为“苦行者”,首先是因为这群民办教师承载着呕心沥血、艰难维系山区教育之苦和作为“民办教师”身份带来的物质生活之苦。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作为界岭小学老一代的坚守者,艰苦的生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伴随着他们度过一年又一年。作品在展现民办教师艰难的生存境遇时,不仅写到了物质上的贫乏,更着

重表现了情感上的痛苦和内心的纠结。对于余校长来说,培养出大学生和转为公办教师是他的两大心病。他不满于外界对于界岭“苕”的评价,却无奈于界岭教育落后的现实状况。为了学到省城先进的教学经验,余校长甘心在省实验小学当门卫,放学后偷偷到教室抄笔记,大清早面对空空的教室训练讲课。推动余校长这样做的动力,除了作为老师、作为校长的责任感之外,还有实现界岭高考零的突破的夙愿。 《天行者》没有将苦难流于表面化的叙述,而是着重表现了这些民办教师在困难面前如何站稳脚跟,进行坚韧而沉默的抗争。余校长等人身上有着中国底层民众特有的顽强精神,面对物质困境,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自行解决。没钱买课本,余校长带领学生自己油印;寄宿生的伙食不够,余校长把自家种的红薯拿来填补;校舍的维修费用没有来源,孙四海把自己种的茯苓挖出来卖掉;平时送学生回家的路上,孙四海带领学生顺道采药,用换来的钱贴补学校开支不足„„刘醒龙以悲悯之笔,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一份逐渐被淡忘的珍贵历史和一个个远去的模糊背影,也留给我们深深的反思;同时也使他的文字摆脱了主流话语的限制,获得一种认知的深度和丰富。

刘醒龙的叙事一贯追求平实质朴的风格,多用温和中立的客观性语言;情节看似浑然天成,实则主线与副线严格按照生活的逻辑来提炼、剪裁,精心布局;出场人物并不多,

但作者成功地让每个人物都成为了典型;人物的个性完全融化在情节和艺术结构之中,作者对其绝不外加一些多余的议论,让形象本身随着情节来说话,这是一种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点染”手法,先勾勒一个粗浅轮廓,然后随情节的推进再断断续续施以颜色和细节,使人物越来越神态毕露越来越生动鲜活,最终达到栩栩如生之境。

灵魂最痛的地方我最虔诚——《蛙》

同是山东籍的作家莫言获得本届茅奖的作品是《蛙》。小说从时代隐秘的黑色瞳孔里抓涉到沉沉黑夜的悠长叹息,以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串联起中国特殊生育制度与民间道德伦理近一个甲子的博弈,讲述了一幕幕生命与生殖互谬相长的荒诞悲剧,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在砥砺灵魂最深最痛的地方完成了之于一个时代的隐喻。

为讲述这个沉重到难以言说的话题,莫言收束起了往昔吊诡奇魅、华彩绚丽、汪洋恣肆的文风,转而以一份平实朴拙、庸琐素朴的虔恪来缅怀中国特殊一代的记忆,选择在一个“信史”千疮百孔的年代里,用“文本的虚构”折射出那样一个时代“部分的真实”——— 金钱轻巧击溃了生育制度的框束,过往的“神圣”已化为笑谈,而以其“圣名”制造的种种精神创痛和曾经的执着坚守也沦落为荒诞而空洞的表演,历史的巨大悖谬背后隐匿的是人性更大的荒诞。或

许从这个层面上讲,作者无意去臧否拷辨生育制度的是非功过,而是选择让这一段段忧伤的历史站成一个个精神事件,让其在错位的冲撞间完成一份之于人性未竟的救赎。这种以背负无尽疼痛与沉重的笔触所写下的罪责、忏悔与救赎的苦涩,深蕴着一份处身进退维谷间的民间反省与伦理忧思,也许它无以撼动阻滞这“远未终了的悲剧”,但却给了我们一次回眸历史沉潜过往的契机。海子曾说:“在最远的地方,我最虔诚”,莫言也在灵魂至深至痛的极处完成了一次人性的自审和生命的救赎。

小说在艺术层面承续着莫言一以贯之的探索创新。从作品反映的对象来看,它应属于现实主义题材,但其表现方式却是充分或者说彻底意象化的。且不说以“蛙”命名的作品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象征能指(蛙是象征胎儿、生育的小说主体意象),就看书中其他人物也大都具有隐喻意义,如袁腮、王肝、郝大手、肖下唇、陈鼻等村里人都是直接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的(是生育的一种隐喻),甚至连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节的铺展推进也处处渗透着隐喻意味,折射出神秘、虚幻的色彩。从结构上来看,这篇小说共分为五部分,每一部分的前面都有一封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信,述说自己的创作情况和感受,小说的第五部分则干脆就是以剧本的形式写成。这种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相融相成的形式创新,以一种跨文体的新异表意策略,丰富了文本中叙述者的

声音,而书信的隐秘、朴素、自由与戏剧的开放、先锋、规整的对比糅杂,又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参照,内外嵌套双书信体模式,为叙事人争得更大自由空间的当口,写信人和主人公的时空分离与情境互涉,又让文本皴染上了一份略带离间效果的奇巧错愕,有效强化了文本叙述的弹性与张力。可以说,《蛙》不单单在故事题材上填补了当代小说表意的空白,而且在形式上也大大丰富了小说超文本、跨文本言说方式的可能。

温情言说的感人魅力——《推拿》

以《推拿》获得本届茅奖的江苏作家毕飞宇,最令人感动的是通过盲人世界的温情言说所凸显出的温暖的文学力量。作为国内首部以盲人群体为观照叙述中心的长篇小说,作者并没有因题材的独异就肆意涂染,也没有把盲人世界当作可供常人玩味的特殊风景来窥探,更没有以生理健全者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去书写什么虚伪的悲悯,而是将自己实实在在地融入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用温暖平和的心灵行走方式,去触摸读解盲人按摩师——— 这一独异于公众经验和群体意识之外沉默人群的常态人生,细细铺平其内心的褶皱,让那些习惯在黑夜里沉默的生命个体获得一次情感释放的契机。

盲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种边缘化的存在,其内心是相当敏感脆弱的,所以选用何种立场和态度言说至关重要。

本着对盲人真诚而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毕飞宇在处理情节人物时就显得分外细腻谨慎,他没有将盲人悲剧性的生存困境当作可供赚人眼泪的资本,更没有为了获得某种虚伪的情感张力而去恣意袒露盲人的伤痕。他就是这样静静守望他们,倾听着他们的理想、悲伤、尊严、爱、疼痛与希望。在其中,我们读到了老板沙复明经营打理推拿中心的精明狡黠,也看到了其创业奋斗时不为人知的孤独艰辛;感动于金嫣“要以玫瑰的姿态把她所有花瓣绽放出来”的热情果敢;也因王大夫为自私无耻的弟弟划破胸膛时显露的强烈责任感而震撼;既叹惋于都红破碎的美丽,也因小马的决绝离去而悲伤„„当然,刺痛我们的还有那个因为天赐的“失明”而选择恣意放纵生命的张一光。毕飞宇就是以这样一种“健康的体温”来测绘感知盲人世界里幽明的黑暗与人性的斑驳,既没有推高其存在的坚忍伟岸,也没有以俯就的怜悯来成就叙述者情怀的高尚。

可以说,《推拿》暖色温情的营构,除了作者内心之于盲人题材书写的敬畏和尊重,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的选择。作者果断摒弃了当下底层书写惯用的那种“自上而下”布施式的悲悯,而是试图回归到一种“无我”状态去触摸盲人情感的细密,既契合了书写对象心理的敏感性,也有了叙述者贯穿始终的“在场感”。这样一来,叙述者便具有了盲人“心灵转述者”兼及“行为事件评断者”

的双重身份,文本的情感势能也在跳脱的叙述行进间得到了显著加强。《推拿》除却引言的“定义”和尾声的“夜宴”,中间共分为21个章节,这21章节均用推拿中心主要人物的名字作为章节题目。不同于其他长篇小说的是,毕飞宇选择了短篇小说的结构模式而摒弃了常规的线性结构,让笔下人物一个个登场,并在其间设置串场性关键人物,形成了一种环状立体的独特复调结构。从语言角度来看,小说是以一种卡尔维诺式的轻逸言说姿态去进行深度叙事的,这种叙述语言以“舒张中有矜持,缓慢中见速度”的跳脱缠绕,不仅将故事情节延展性的有意增强化为无形,更使整个文本极具弹性和美感。(以上作者为李掖平,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自2011年8月26日《济南时报》)

窄门里的风景——《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的名字中暗含了一个意思,即“一句”和“一万句”之间的关系:一句可以抵得上一万句,反过来,一万句也不见得能顶上一句。它隐喻了主人公杨百顺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孙牛爱国一生的处境与命运:与所有的人都“说不着”。他们都非常执著地生活,却总是碰壁;他们非常向往与他人的沟通,但得到的却总是欺瞒和捉弄。不过,他们终究还是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杨百顺的一生完成的是一个“出走”的命题,而牛爱国完成的是“寻根”或“归来”的命题。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安排。小说用了两个乡村底层人物的人生与命运轨迹,完成和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在中国农业社会和文化的结构性存在中,尽管有表面上温情脉脉的宗法伦理关系,但这个结构中有根本悖反的一面,即每个人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最深刻的“孤独感”——这种孤独用河南延津一带的方言来说,就是“说不着”。

所以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文化批判的、寓言性的小说,它虽然使用了十分细致和写真的手法,尽管极尽繁文缛节地书写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生活细节与风俗人情,但他最终要展现的,是一个文化的和哲学性的寓意,即,在这个犹如蜂巢或蚁穴的社会结构中,有着错综复杂的文化脉络,但却又有根本上不适宜生存的残酷性。作家用微观式的描写,不无戏剧性地营造出了一个对称性的结构——上半部讲的是对这个文化的经历和绝望,是苦难中的出走,甚至对自己身份的永久改变与遗忘,杨百顺几次改名字,就传达出了这种意念;下半部则对应性地讲述了他的后人,由某种“集体无意识”所支配,毕生纠结于自己的来历、身份、故乡和血缘世系,他要不惜一切代价返回这个精神的、子虚乌有的、看起来令人激动却又令人心寒的故乡。两相对照,可以视为中国版的“失乐园”或“出埃及记”了。

其次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小说高超有趣的叙事手法。我

将这种手法叫做“叙述的窄门”,虽然作家有意要显露一个大手笔的气度,但落笔时却是一个非常小的切口。他抽去了所有“宏大历史叙述”的背景和元素,而刻意精心勾画他一眼看不到尽头的细密而曲折的“窄门里的风景”。两个主要人物的足迹所至,可谓是无数条枝杈丛生、根系纷乱的羊肠小径,他们沿途所经验的,是一幕幕缩微而稠密的芸芸众生的生存景致。但有意思的是,除了主人公的经历,小说对其他人物与事件的交代,全部使用了中国古典小说式的随机叙述的笔法,所有故事都由“全知全能”的讲述人根据需要而予以交代,所有人物的经历和命运都尽在掌握,一览无余,然而每一个次要人物的故事,又都如“盲肠”或跳板一样,只是为主人公的命运服务,而不具有自足性,信笔抓来,随手扔去而已。真正一直延伸下去的,只有杨百顺和牛爱国的足迹。因此,虽说枝蔓丛生、人物众多、故事眼花缭乱,但叙事的线索却十分简洁和简单。

这显示了刘震云高超的叙事技艺,这部小说确立了一种叙述的奇观,一种中国式的、既十分传统又十足现代的叙事范型。它的结构与主题可谓实现了互为表里的紧密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不只是一部有思想和文化含量的小说,同时还是一部有着高度叙事艺术的、充满创造性和个人风格的小说,是近年来中国小说艺术不断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性作品。(此部分作者为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摘

自2011年9月5日《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第八届矛盾文学奖颁奖词

《你在高原》是“长长的行走之书”,在广袤大地上,在现实与历史之间,诚挚凝视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不懈求索理想的“高原”。张炜沉静、坚韧的写作,以巨大的规模和整体性视野展现人与世界的关系,在长达十部的篇幅中,他保持着饱满的诗情和充沛的叙事力量,为理想主义者绘制了气象万千的精神图谱。《你在高原》恢宏壮阔的浪漫品格,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追问,有力地彰显了文学对人生崇高境界的信念和向往。

《天行者》是献给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乡村英雄的悲壮之歌。一群民办教师在寂寞群山中的坚守与盼望,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刘醒龙以内敛克制的态度,精确地书写复杂纠结的生活,同时,他的人物从来不曾被沉重的生活压倒,人性在艰难困窘中的升华,如平凡日子里诗意的琴音和笛声,见证着良知和道义在人心中的运行。现实性、命运感和对人类精神灿烂星空的确信,使《天行者》的意蕴凝重而旷远。

在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莫言保持着旺盛的创造激情。他的《蛙》以一个乡村医生别无选择的命运,折射着我

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多端的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深切思考。书信、叙述和戏剧多文本的结构方式建构了宽阔的对话空间,从容自由、机智幽默,在平实中尽显生命的创痛和坚韧、心灵的隐忍和闪光,体现了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和执著的创新精神。

《推拿》将人们引向都市生活的偏僻角落,一群盲人在摸索世界,勘探自我。毕飞宇直面这个时代复杂丰盛的经验,举重若轻地克服认识和表现的难度,在日常人伦的基本状态中呈现人心风俗的经络,诚恳而珍重地照亮人心中的隐疾与善好。他有力地回到小说艺术的根本所在,见微知著,以生动的细节刻画鲜明的性格。在他精悍、体贴、富于诗意的讲述中,寻常的日子机锋深藏,狭小的人生波澜壮阔。

《一句顶一万句》建立了极尽繁复又至为简约的叙事形式。通过塑造两个以“出走”和“还乡”为人生历程与命运逻辑的人物,形成了深具文化和哲学寓意的对称性结构,在行走者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缘起缘尽中,对中国人的精神境遇做了精湛的分析。刘震云继承了“五四”的文化反思精神,同时回应着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在向着中国之心和中国风格的不懈探索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原创性成就。


相关文章

  • [优秀作文][子夜]读书笔记
  • <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 ...查看


  • 论贾平凹小说[秦腔]的文化意义
  • 论贾平凹小说<秦腔>的文化意义 ■王炳智 一.<秦腔>出产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一)社会背景 如果我们把百年中国看成一个历史空间概念,那么在这一方历史空间中,中国将以"乡村"历史文化的形态呈现 ...查看


  • 白杨礼赞茅盾
  • 白 杨 礼 赞 茅 盾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 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 ...查看


  • 时代与社会的书记员
  • --中原之子系列人物之柳建伟 本报记者 陶玉亮 左丽慧 文 杨 光 图 走进柳建伟位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办公室,视线猛然紧缩:近20平方米的房间内,茶几上,办公桌.柜子里,甚至柜子上的书都摞到了天花板,让人不禁想起古语"书山有路勤为 ...查看


  • "羊羔体"车延高讲述诗歌创作心路
  • "羊羔体"车延高讲述诗歌创作心路 2010年11月10日 13:21:01 来源: 中广网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车延高(图片来源:潇湘晨报)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文坛三年一度的 ...查看


  • %ba%8c月花]在茅盾小说创作中的独特意义
  • 妙在将红未红时 ---论<霜叶红似二月花>在茅盾小说创作中的独特意义 何希凡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 摘要:茅盾的未竟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在受到长期冷遇之后,终于获得了学术界的重新衡估,但这 种衡估尚未 ...查看


  • 文学常识记忆三法
  • 关于文学常识,不仅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且涵盖面广,同学们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除了平时要多积累外,还要善于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巧学妙记,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绍三种有针对性的记忆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 表格复习法 在平时的复习 ...查看


  • 大学语文总复习(名句背诵+基础知识100题)
  • 名句背诵 1.燕燕于飞, 颉之颃之 ,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选自<诗经•邶风•燕燕>) 2.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选自<诗经•邶风•燕燕>) 3.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 ,淑慎其身.( ...查看


  •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
  • 简介:雪小禅作品<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雪小禅:知名文化学者.作家,老舍散文奖.首届孙犁文学奖得主,曾入围鲁迅文学奖,已出版多部作品集.内容提要深情笔触记录身边那些真实存在.精神强度饱满的低温女子,最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