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惠帝时期的权力博弈

泪痕春雨

惠帝在位期间。汉帝国的权力大约是以惠帝为中心进行分配的。他的母亲担任帝中央政府的执政官,他的兄弟在地方政府担任藩王。这一切,足以确保没有人敢窥视他的权力。

当然了,他的母亲想危及惠帝的权力,惠帝的兄弟们也不会同意;同理,惠帝的兄弟们想危及惠帝的权力,惠帝的母亲也不会同意。

而功臣集团在这两大势力的夹缝中,依然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员,大多属于这个利益集团。

在这种权力格局奠定之后。吕后自然想扩张外戚集团的权力。但是,从哪里扩张呢?似乎也很难找到突破口。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权力是一定的。换而言之,外戚集团的权力扩张了,其它利益集团的权力就会受到削弱。

从功臣集团手中抢夺权力?吕后显然没有这种胆量,因为功臣集团都是百战功成的人,他们绝不缺乏政治斗争的智慧,更不缺乏关键时候玩命的勇气。你从这些人手中争夺权力,实在有点像虎口夺食。

从刘氏诸王手中夺取权力?从整体去看,那也实在太难了。因为,汉初的刘氏诸王,可比七王之乱、吴楚之乱时的诸王势力大多了。

要知道,经过文帝的削藩,各大藩国,早让帝国中央政府切割成众多小国。在这种背景下,景帝听从晁错的建议,都差点把帝国弄得翻了船。

在汉初,齐王(刘肥,刘邦的儿子)、吴王(刘濞,刘邦的侄子)、楚王(刘交,刘邦的弟弟)、赵王(如意,刘邦的儿子)、淮南王(刘长,刘邦的儿子),梁王(刘恢,刘邦的儿子)、淮阳王(刘友,刘邦的儿子)燕王(刘建、刘邦的儿子),几乎就占据了战国时期的齐、赵、楚、魏、燕王国的全部国土。而且一个藩王,常常就占据三五十个县、七八十个县。如果吕后真敢表现出,削夺刘氏诸王权力的意思,恐怕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在这种背景下,吕后就开始在戚夫人身上大作文章。

总而言之,你这个小贱人,当年差点把老娘害死。看我今天怎么泡制你。于是,戚夫人那可真叫死得太难看了。结果呢?赵王如意,自然也免不了一死。

从私人情感上,这是吕后在泄私愤。但从政治博弈的角度上,这是吕后借机,从强大的刘氏诸王中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吕后打击赵王如意,绝不会引起其它诸王的恐惧。从这层意义上,吕后削藩时的策略,与刘邦削藩时的策略非常相似。换而言之,他们绝不流露出削藩的意思,总是故意模糊自己削藩的动机。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与戚夫人合作,就会更有利于吕后巩固权力;如果收拾戚夫人,就会损害吕后的权力。吕后会怎样选择呢?答案显然是,吕后会与戚夫人合作。

既然如此。吕后收拾戚夫,绝不是简单的因为私人情感。更主要的原因,显然是因为打击戚夫人,对自己没有危害,最大的动力,则显然是打击戚夫人母子,有利于吕后扩张权力。

杀掉赵王如意后,吕后显然不敢让吕氏家族取代赵王如意的地位。因为,这样赤裸裸的表现出自己削藩的企图。有可能会引起刘氏诸王的警觉,所以,吕后依然让刘氏成员当了赵王。但是,一切是显然的,在这个过程中,刘氏一个强势的成员,被吕后剪除了。

不久后,齐王刘肥到长安城。

惠帝国为了提高刘氏的地位,就提出以家人之礼举行宴会。于是,刘肥作为大哥,就坐在了惠帝的上首。从法理上,刘肥显然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因为,一个人坐在皇帝的上首,这叫什么礼节呢?

想当年,刘邦的爹活着,开始还敢接受刘邦的叩拜,后来,也不敢接受刘邦的叩拜了。因为,你是刘邦的爹,可是刘邦是皇帝啊!现在,你刘肥只是惠帝的大哥,而且还是一个庶出的大哥,你就敢这样牛逼,惠帝让你坐在上首,你就敢坐到上首。你这是想干什么?

惠帝这样尊崇刘肥的地位,显然是想通过实际行动,希望让大家知道,天下是刘家的,绝不是吕家的。如果这个头开了以后,惠帝再让大批刘氏成员进入中央政府,吕氏在中央政府政府的地位,就会受到挑战。

而刘肥大大咧咧的坐在惠帝上的首,也是希望让大家明白,有他这个当齐王的大哥存在,绝不容许外人无视惠帝的权力与地位。如果大家认可了刘肥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那刘氏诸王的势力就等于进入了中央政府。

于是,据说有一杯毒酒摆在了齐王的桌上。而且,吕后更摆出一副,不让齐王活着回齐国的样子。这可把刘肥吓坏了。最后,刘肥拿出一个郡送给鲁元公主,吕后才开始不再生气了。

惠帝把刘肥抬的这样高。主要原因,就是为了以后把刘氏成员,引入中央政府作铺垫的。而刘肥这样大大咧咧,也是因为,他觉得天下就是刘氏家族的,有他这个大哥健在,凭什么让一些异姓之人,主持帝国中央政府的事务呢?

如果刘肥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得到认可。那刘肥恐怕就会在中央政府呼风唤雨了。而刘肥开始在中央政府呼风唤雨,就可以让惠帝赢得构建自己嫡系班底的机会。

惠帝与刘肥的这种行为,不但威胁了吕氏的地位,更威胁了功臣集团的地位。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大家认可刘肥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行为。以后,刘氏诸王自然会纷纷进入中央政府。到时,天下恐怕真的就成了刘氏的天下。在地方上,刘氏诸王占据着强大的藩国,在中央政府,他们也一副牛逼之极的样子。以后,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肯定只能吃点残渣剩饭了。

所以,在此时此刻。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达成了共识,那就是给刘肥点颜色看看。既然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之间达成了共识,刘肥马上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实在太过危险了。而吕后,那种邪恶的表情,凶恶的态度,更刘肥感觉自己有可能无法活着回齐国了。

于是,刘肥只有向吕后低头认错。总而言之,我再也不敢这样牛逼了。

刘肥风风光光的进入帝国都城,结果狼狈不堪的逃回了封国,更白凭无故的把一个郡割给了自己妹妹。真是传说中的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

刘肥这次失败的行为,标志着刘氏诸王试图插手中央事务的努力,暂时无法变成了现实了。于是,在惠帝当皇帝的七年时间里,刘氏诸王在中央政府的影响,可以说若有若无。

因为,刘肥这次失败的太狼狈了,所以,以后就算惠帝大举招揽刘氏成员进入中央政府,也没有刘氏诸王敢接受惠帝的任命了。因为,刘肥作为帝国最强大的藩王,到中央政府跑了一圈,白凭无故的丢了一个郡,其它刘氏成员,只要能掂量清自己的斤两,就绝不敢到中央政府去争权夺势的。

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就是要追求这种效果。换而言之,我们不窥视你们诸王在地方的势力,你们刘氏诸王,也休想一心窥视中央政府的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临死前构建的权力格局,就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总而言之,外戚与功臣联手控制中央政府,皇族占据大部分地方政府。

我们总觉得,惠帝在历史上默默无闻,是因为惠帝软弱、无能。其实,处于当时的背景下,谁处于惠帝的位置上,也难以有所作为的。因为,中央政府的权力被外戚、功臣集团分割完毕了;地方政府的权力,被刘氏诸王分割完毕了。惠帝这个皇帝,具体的权力还表现在哪里呢?

权力,主要表现在人事上。换而言之,你可以决定别人的升降沉浮,你自然就拥有权力。问题是,吕氏家族的升降沉浮,惠帝能决定吗?显然是不能的。开国那些大佬的升降沉浮,惠帝能决定吗?显然是不能的。地方诸王的升降沉浮,惠帝能决定吗?显然也不能。既然如此,惠帝想真正主宰帝国,自然就缺乏了基础。

关键是在这种背景下,惠帝想构建自己的嫡系班底,也难以构建起来。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权力是一定的。惠帝如果构建起嫡系班底,并让这些嫡系成员拥有了太多的权力。外戚、功臣集团的权力就会受到削弱。在这种背景下,外戚也好,功臣集团也好,怎么会允许惠帝构建嫡系班底呢?

面对这些如虎如狼的外戚、功臣,那些缺乏根底的人,谁敢没事跟皇帝走得太近呢?因为,你跟着皇帝瞎掺和,试图让皇帝扩张权力(意味着削弱功臣、外戚的权力),肯定是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最初,惠帝试图凭借刘氏诸王的力量,打破外戚、功臣集团一统中央政府的格局。结果,因为刘肥狼狈而逃的结果,终于不了了之了。以刘肥的实力、地位,想站在惠帝身后,尚且输的如此难看。其它如果真敢站在惠帝身后,恐怕真是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再后来,惠帝一看,拉拢皇族成员无效,就试图拉拢功臣子弟。而某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功臣子弟,竟然真的站在了惠帝身后

泪痕春雨

惠帝在位期间。汉帝国的权力大约是以惠帝为中心进行分配的。他的母亲担任帝中央政府的执政官,他的兄弟在地方政府担任藩王。这一切,足以确保没有人敢窥视他的权力。

当然了,他的母亲想危及惠帝的权力,惠帝的兄弟们也不会同意;同理,惠帝的兄弟们想危及惠帝的权力,惠帝的母亲也不会同意。

而功臣集团在这两大势力的夹缝中,依然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员,大多属于这个利益集团。

在这种权力格局奠定之后。吕后自然想扩张外戚集团的权力。但是,从哪里扩张呢?似乎也很难找到突破口。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权力是一定的。换而言之,外戚集团的权力扩张了,其它利益集团的权力就会受到削弱。

从功臣集团手中抢夺权力?吕后显然没有这种胆量,因为功臣集团都是百战功成的人,他们绝不缺乏政治斗争的智慧,更不缺乏关键时候玩命的勇气。你从这些人手中争夺权力,实在有点像虎口夺食。

从刘氏诸王手中夺取权力?从整体去看,那也实在太难了。因为,汉初的刘氏诸王,可比七王之乱、吴楚之乱时的诸王势力大多了。

要知道,经过文帝的削藩,各大藩国,早让帝国中央政府切割成众多小国。在这种背景下,景帝听从晁错的建议,都差点把帝国弄得翻了船。

在汉初,齐王(刘肥,刘邦的儿子)、吴王(刘濞,刘邦的侄子)、楚王(刘交,刘邦的弟弟)、赵王(如意,刘邦的儿子)、淮南王(刘长,刘邦的儿子),梁王(刘恢,刘邦的儿子)、淮阳王(刘友,刘邦的儿子)燕王(刘建、刘邦的儿子),几乎就占据了战国时期的齐、赵、楚、魏、燕王国的全部国土。而且一个藩王,常常就占据三五十个县、七八十个县。如果吕后真敢表现出,削夺刘氏诸王权力的意思,恐怕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在这种背景下,吕后就开始在戚夫人身上大作文章。

总而言之,你这个小贱人,当年差点把老娘害死。看我今天怎么泡制你。于是,戚夫人那可真叫死得太难看了。结果呢?赵王如意,自然也免不了一死。

从私人情感上,这是吕后在泄私愤。但从政治博弈的角度上,这是吕后借机,从强大的刘氏诸王中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吕后打击赵王如意,绝不会引起其它诸王的恐惧。从这层意义上,吕后削藩时的策略,与刘邦削藩时的策略非常相似。换而言之,他们绝不流露出削藩的意思,总是故意模糊自己削藩的动机。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与戚夫人合作,就会更有利于吕后巩固权力;如果收拾戚夫人,就会损害吕后的权力。吕后会怎样选择呢?答案显然是,吕后会与戚夫人合作。

既然如此。吕后收拾戚夫,绝不是简单的因为私人情感。更主要的原因,显然是因为打击戚夫人,对自己没有危害,最大的动力,则显然是打击戚夫人母子,有利于吕后扩张权力。

杀掉赵王如意后,吕后显然不敢让吕氏家族取代赵王如意的地位。因为,这样赤裸裸的表现出自己削藩的企图。有可能会引起刘氏诸王的警觉,所以,吕后依然让刘氏成员当了赵王。但是,一切是显然的,在这个过程中,刘氏一个强势的成员,被吕后剪除了。

不久后,齐王刘肥到长安城。

惠帝国为了提高刘氏的地位,就提出以家人之礼举行宴会。于是,刘肥作为大哥,就坐在了惠帝的上首。从法理上,刘肥显然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因为,一个人坐在皇帝的上首,这叫什么礼节呢?

想当年,刘邦的爹活着,开始还敢接受刘邦的叩拜,后来,也不敢接受刘邦的叩拜了。因为,你是刘邦的爹,可是刘邦是皇帝啊!现在,你刘肥只是惠帝的大哥,而且还是一个庶出的大哥,你就敢这样牛逼,惠帝让你坐在上首,你就敢坐到上首。你这是想干什么?

惠帝这样尊崇刘肥的地位,显然是想通过实际行动,希望让大家知道,天下是刘家的,绝不是吕家的。如果这个头开了以后,惠帝再让大批刘氏成员进入中央政府,吕氏在中央政府政府的地位,就会受到挑战。

而刘肥大大咧咧的坐在惠帝上的首,也是希望让大家明白,有他这个当齐王的大哥存在,绝不容许外人无视惠帝的权力与地位。如果大家认可了刘肥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那刘氏诸王的势力就等于进入了中央政府。

于是,据说有一杯毒酒摆在了齐王的桌上。而且,吕后更摆出一副,不让齐王活着回齐国的样子。这可把刘肥吓坏了。最后,刘肥拿出一个郡送给鲁元公主,吕后才开始不再生气了。

惠帝把刘肥抬的这样高。主要原因,就是为了以后把刘氏成员,引入中央政府作铺垫的。而刘肥这样大大咧咧,也是因为,他觉得天下就是刘氏家族的,有他这个大哥健在,凭什么让一些异姓之人,主持帝国中央政府的事务呢?

如果刘肥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得到认可。那刘肥恐怕就会在中央政府呼风唤雨了。而刘肥开始在中央政府呼风唤雨,就可以让惠帝赢得构建自己嫡系班底的机会。

惠帝与刘肥的这种行为,不但威胁了吕氏的地位,更威胁了功臣集团的地位。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大家认可刘肥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行为。以后,刘氏诸王自然会纷纷进入中央政府。到时,天下恐怕真的就成了刘氏的天下。在地方上,刘氏诸王占据着强大的藩国,在中央政府,他们也一副牛逼之极的样子。以后,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肯定只能吃点残渣剩饭了。

所以,在此时此刻。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达成了共识,那就是给刘肥点颜色看看。既然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之间达成了共识,刘肥马上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实在太过危险了。而吕后,那种邪恶的表情,凶恶的态度,更刘肥感觉自己有可能无法活着回齐国了。

于是,刘肥只有向吕后低头认错。总而言之,我再也不敢这样牛逼了。

刘肥风风光光的进入帝国都城,结果狼狈不堪的逃回了封国,更白凭无故的把一个郡割给了自己妹妹。真是传说中的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

刘肥这次失败的行为,标志着刘氏诸王试图插手中央事务的努力,暂时无法变成了现实了。于是,在惠帝当皇帝的七年时间里,刘氏诸王在中央政府的影响,可以说若有若无。

因为,刘肥这次失败的太狼狈了,所以,以后就算惠帝大举招揽刘氏成员进入中央政府,也没有刘氏诸王敢接受惠帝的任命了。因为,刘肥作为帝国最强大的藩王,到中央政府跑了一圈,白凭无故的丢了一个郡,其它刘氏成员,只要能掂量清自己的斤两,就绝不敢到中央政府去争权夺势的。

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就是要追求这种效果。换而言之,我们不窥视你们诸王在地方的势力,你们刘氏诸王,也休想一心窥视中央政府的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临死前构建的权力格局,就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总而言之,外戚与功臣联手控制中央政府,皇族占据大部分地方政府。

我们总觉得,惠帝在历史上默默无闻,是因为惠帝软弱、无能。其实,处于当时的背景下,谁处于惠帝的位置上,也难以有所作为的。因为,中央政府的权力被外戚、功臣集团分割完毕了;地方政府的权力,被刘氏诸王分割完毕了。惠帝这个皇帝,具体的权力还表现在哪里呢?

权力,主要表现在人事上。换而言之,你可以决定别人的升降沉浮,你自然就拥有权力。问题是,吕氏家族的升降沉浮,惠帝能决定吗?显然是不能的。开国那些大佬的升降沉浮,惠帝能决定吗?显然是不能的。地方诸王的升降沉浮,惠帝能决定吗?显然也不能。既然如此,惠帝想真正主宰帝国,自然就缺乏了基础。

关键是在这种背景下,惠帝想构建自己的嫡系班底,也难以构建起来。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权力是一定的。惠帝如果构建起嫡系班底,并让这些嫡系成员拥有了太多的权力。外戚、功臣集团的权力就会受到削弱。在这种背景下,外戚也好,功臣集团也好,怎么会允许惠帝构建嫡系班底呢?

面对这些如虎如狼的外戚、功臣,那些缺乏根底的人,谁敢没事跟皇帝走得太近呢?因为,你跟着皇帝瞎掺和,试图让皇帝扩张权力(意味着削弱功臣、外戚的权力),肯定是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最初,惠帝试图凭借刘氏诸王的力量,打破外戚、功臣集团一统中央政府的格局。结果,因为刘肥狼狈而逃的结果,终于不了了之了。以刘肥的实力、地位,想站在惠帝身后,尚且输的如此难看。其它如果真敢站在惠帝身后,恐怕真是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再后来,惠帝一看,拉拢皇族成员无效,就试图拉拢功臣子弟。而某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功臣子弟,竟然真的站在了惠帝身后


相关文章

  • 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 文化纵横
  • ✪ 李磊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文化纵横>微信:whzh_21bcr [导读]本刊于2017年8月号"探索二十一世纪问题"专栏刊发了曹锦清先生<以制度研究推进话语体系建设>一文,其中指出:中国 ...查看


  • 历史毕业论文
  •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晋惠帝羊皇后 On Empress Yang of Emperor Hui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院 系 专 业 学 生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单位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 ...查看


  • 悲情皇室:历史上娶外甥女为妻的三位皇帝是谁?
  • 悲情皇室:历史上娶外甥女为妻的三位皇帝是谁?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历史中,皇帝娶近亲者为妻的事例有很多,他们认为近亲者结为夫妻,一来可以使皇家的尊贵血脉不被玷污,二来权力也不会落入外人之手,从而更好地去维护统治.虽然这种乱伦行为历来 ...查看


  •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
  •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宰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几乎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 ...查看


  • 始皇后吕雉(三)
  • [上期回放]楚汉之争后,吕雉重得自由之身,但此时的她俨然成了刘邦身边一个令人讨厌的老妪,不可能再入刘邦的法眼.刘邦对戚姬和儿子如意的疼爱更是让她寝食难安.为了帮刘盈稳住太子之位,她除掉了韩信.彭越,并请出商山四皓.刘邦无可奈何,终于不再考虑 ...查看


  • 汉朝历代皇帝列表
  • 汉朝历代皇帝列表 大汉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汉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高帝刘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2任惠帝刘盈BC194-BC187年在位7年 第3任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第 ...查看


  •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兴废
  •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兴废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宰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古代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1.秦朝 ...查看


  • 4月22日[汉代风云人物-窦婴与外戚]易中天.shtml
  • 4月22日 易中天 央视国际2005年04月25日1001 主讲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 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 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 ...查看


  • 元宵节演讲稿
  • 关于元宵节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元宵节,所以我讲话的题目是:元宵与圆梦. 正月十五为什么称为元宵节呢?原因是:元就是第一的意思,元月是新年的第一个月: 宵是夜晚,正月十五是 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