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尽美:未尽的才情

  前不久不少报纸刊登了一条有关《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的新闻,还配发了《宣言》的封面,匆促间,书名错印为《共党产宣言》,这也说明刚刚摆脱旧帝制的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思想的陌生与疏隔,但事实证明这又丝毫不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传播。   记者曾经前往山东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采访,在山东省境内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刘集村党支部旧址,看到了这本单薄而影响巨大的马列经典名著。它是用较淡的红色油墨印刷的,马克思的肖像已经模糊不清。广饶县博物馆馆长尹秀民告诉记者,这本于1920年出版的、中国最早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发行量仅为1000册,如今已是极其珍贵的革命文物。   尹秀民馆长告诉记者,1925年早春,中共济南地方执委会刘集支部借农民学校成立,几天后适逢春节,女党员刘雨辉回到老家刘集村,怀里揣着一本红封面的《共产党宣言》。在农民夜校里,她指着封面对大家说:“他叫马格斯(陈望道中译本首次翻译时的译名),德国人,他跟一个叫安格尔斯(即恩格斯)的人一起写了这本书,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一学他们的书,他们会让我们明白革命的目的。”   “这本《共产党宣言》很可能就是王尽美交给她的。王尽美在山东开展党建工作,并发展了第一批共产党员。”尹馆长说。      沉浮谁主问苍茫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14日,王尽美出生在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一个佃农的家庭。这个典型的中国乡村坐落在诸城、莒县、日照三县交界处,银带般的潍河,蜿蜒起伏的沂山山脉,一望无际的昌潍平原,在落日余辉下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美丽的图画。   在鲁东南这片土地上,大北杏村不算小了,有三百多户人家,还有地主十多户,王家男丁不多,到王尽美这代,还是两代单传。王尽美的父亲死得早,他是遗腹子,那时农民自然没能力拍照,所以王尽美成大后连父亲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   当家人死得早,家里的经济条件当然不会好,连饭都吃不饱。王尽美小时候给地主家放过羊,后来地主看他聪明伶俐,就让他陪自己的儿子读书,这样,王尽美就意外地获得了读书识字的机会。私塾先生见他眉清目秀、聪颖好学,还为他起名瑞俊,字灼斋,那是很有中国古风的名字。但这种“陪太子读书”的日子没过久,地主家两个儿子先后得暴病而亡,很迷信的地主就认为王尽美是克星,将他逐出校门。   但是此时的王尽美已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初步形成了远大的志向。回家后,他一直向往读书的日子,牛角挂书的情景想必也不是没有。母亲看他痴迷读书,就让他进了学费低廉的村塾。辛亥革命的影响波及到山东后,村塾被废除,成立了新式初等小学,王尽美因为成绩优秀,由校长破例决定免除学费继续学习。两三年后,王尽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枳沟镇高等小学,又因为成绩优秀而成了唯一一名享受学杂费全免的学生。   在镇高小读书时,他结识了传播民主思想的王新甫先生。课堂上,先生慷慨激昂地讲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铁路风潮、武昌起义等故事,也介绍《革命军》、《天演论》、《民报》等进步书刊。这些重大事件与进步思想触动了王尽美的心。   1915年,王尽美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由母亲作主结了婚。但成家后的他并没急于按照母亲的愿望留在家乡生儿育女,在1918年春天,时年20岁的王尽美毅然挣脱了家庭的羁绊,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位于济南的一所官费学校――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不收学杂费和食宿费,很受贫家子弟的欢迎。在那里,王尽美的世界由此打开了另一扇敞亮的窗户。   春末夏初的一个早晨,王尽美背起简单的行装,依依不舍地告别饱经风霜的祖母、母亲和刚刚结婚不久的妻子,意气风发地奔赴济南。临行之前,他登上村前的南岭,俯瞰家乡的大好河山,赋诗一首,以抒胸臆:“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      在“五四”运动中脱颖而出      王尽美入校后不久就显示出了超人的组织活动能力。极佳的口才、横溢的文采以及事必躬亲的责任心,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但真正使他走上前台的则是1919年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青岛主权的归属问题,山东省不可避免地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山东人民更是怀有对殖民统治的切肤之痛。王尽美被同学们推选为省一师北园分校代表,积极联络学生建立爱国反日组织,带领同学参加集会、游行,开展宣传活动。在他和石愚山、朱孟武等的倡导下,1919年5月7日晚,一师联合济南共21所学校学生代表70余人在省议会开会,正式成立全省学生联合会。并议定学联的目的与要求为:惩办卖国贼;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拒签巴黎和约,无条件收回青岛和胶济铁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争取学生有游行示威和讲演的自由。王尽美被推选为学联负责人之一。   山东学生联合会是继北京学联之后成立较早的学生爱国组织,标志着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帝爱国斗争进入高潮。   省学联成立后,与各地学生爱国运动遥相呼应,迅速投入斗争。5月10日,省学联组织驻济各校学生数千人冒雨参加反日救国会,然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5月23日,省学联发表了由王尽美等起草的《罢课宣言》,济南全市中等以上21所学校学生举行总罢课。随后,王尽美等又联合省商会,组织了济南全城大罢市,济南顿时变成一座“死城”。   省学联还组织学生到城关、商埠和市郊商店稽查日货,王尽美还带领同学们砸了刊有卖国言论的《昌言报》报馆,惩罚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汉奸文人。抵制日货运动迅速在山东全省展开,很多经营日货的商店因此关门歇业,日本国内股市狂泻。   山东学生联合会的不断壮大,引起了当局的恐慌,山东省警察厅着手解散学生联合会。但省学联的斗争并未停滞,据当地报纸称:“学生等有硬行闯出者,在街演说,并散布传单……”为此,当局不得不由“省议会、教育会约来美国杜威博士讲演”,让学生“分期轮班听讲”,“一俟讲毕,即放阳历年假,庶不至再有罢课情事”。   这年夏天学校放假,王尽美回到家乡,来不及跟久别的亲人嘘寒问暖,就一刻不停地跑到诸城城里,到各个学校串联同学,又到枳沟镇母校进行演讲宣传。在母校,他遇到年仅13岁的小师弟王为铭,热情洋溢向他介绍“五四”运动的发生经过,谈论国家大事,鼓励他参加革命活动。      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中共“一大”      1920年初,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正好代表山东学生去北大联系事宜,得知这个情况后就在北大红楼拜访了神往已久的李大钊。两人相谈甚欢,王尽美当即提出加入研究会的愿望,李大钊非常高兴,当场让他填表,于是王尽美就成了该研究会的第一批外埠会员之一,得到了刚刚出版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   与李大钊的会面,是王尽美人生道路上一个重大转折,意味着他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   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王尽美更频繁地来往于北京与济南之间,刻苦攻读所能找到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1920年秋,王尽美与邓恩铭等发起组织“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积极研究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接着又在济南贡院墙根街的教育会里创办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很快发展到五十多人。此间,王尽美的思想也产生了飞跃性进展,逐渐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在积极领导开展工人、学生、农民运动和统一战线等各项活动的同时,王尽美还与邓恩铭一起组织劳动周刊社,编辑出版《济南劳动周刊》,进行旨在“提高劳动者地位”、“改善劳动者生活”的鼓动宣传,为革命进行思想准备。

  1921 年初,王尽美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活动的过程中,考察和团结了一批信仰坚定、愿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同志,形成研究会的中坚和核心。在此基础上,经北京、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帮助,1921 年初他发起组织成立了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并积极开展秘密的宣传组织活动。   同年7月,他和邓恩铭以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只有8名成员)代表的名义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一大”召开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王尽美任支部书记。此后,他以大部分精力投入发展和建设党的地方组织工作。1921年冬天,王尽美在学校壁报栏内发表了一篇题为《饭碗问题》的讽刺文章,触怒了校方,被开除学籍,从此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那年他才23岁。      从进步学生到职业革命家      走出校门后,王尽美闯入一个更大的世界,从工厂、商会至铁路,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他一袭长布衫,足蹬黑面布鞋,以平民的身份出现在联络点,受到民众的信任与拥戴。建党初期,党的活动经费少,王尽美尤其节约,从来不多花一分钱,住旅馆也是住最便宜的,风尘仆仆的奔波途中,除了长途必须坐火车,大多数是步行。   1922年1月,王尽美与邓恩铭、王象午、王复元、王乐平等作为山东的共产党、国民党及产业工人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王尽美与其他代表一起在苏联参观学习半年,收获良多。   同年6 月王尽美回国,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任支部主任。时值军阀政府警察厅通令征收理发业“卫生执照”捐,他便组织发动理发工人大罢工,迫使反动当局答应免去“卫生执照”捐、全部释放被捕工人、允许自由组织工会等三项条件。罢工的胜利,使广大工人受到很大鼓舞,为济南开展工人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这年7 月,王尽美还到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向大会汇报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精神及列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指示。会后,王尽美留在中央,专做职工运动工作,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书记处的负责人之一,参与了制订《中国劳动法大纲》的工作。   此间,为了提高工人的理论水平,王尽美还创办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机关刊物《山东劳动周刊》。王尽美任主编,同时他还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主任,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并入北方分部后,他就担任北方分部副主任兼秘书。   同年8 月,王尽美奉派赴山海关领导山海关、秦皇岛工人大罢工,并为开滦五矿总同盟罢工指挥部成员。在他领导下,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于10月3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历经9天,终于取得胜利,争得工人俱乐部的合法地位,有力地推动了京奉铁路全线各地的罢工斗争。继之王尽美又参加领导了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1922年11月,领导建立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党小组。   11 月,王尽美在山海关领导建立党组织,在工人中发展党员。他还对山海关、秦皇岛等地的工会组织进行了整顿,以俱乐部的形式把数万名工人组织起来。   1923 年1 月,王尽美任京奉铁路总工会秘书。一个月后被严密监视他行为言论的反动当局逮捕,后经工人兄弟营救获释。出狱后王尽美马上回到济南,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 负责领导山东党组织的全面工作。是年秋,他曾一度复往北京,任全国铁路总工会干事,参与营救“二七”大罢工中被捕的同志。   1923 年10 月,王尽美根据党的指示,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次年1 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在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任职,积极帮助国民党在山东建立基层组织,同时吸收国民党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共产党。   12月,他又代表中共济南地委去北京听取李大钊的报告,归途中在天津饭店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并被孙委以国民会议宣传员特派员,在山东进行宣传和筹备召开国民会议的工作。      毛泽东说:王尽美是个好同志      由于长年忘我工作和艰苦的生活,王尽美面容憔悴,经常咯血,并且越来越严重了,经医院检查后发现已经患上了肺结核病。但他置个人生命于度外,仍不辞辛劳地奔走于胶济铁路沿线,在青岛、淄博、益都等地开展国民会议运动,团结各阶层人士,成立国民会议促进会,为实现党的主张而忘我工作。   1925 年1 月,王尽美到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他意识到革命形势的紧迫,马上回到山东。春节前夕,在济南与反动的基督教徒连续进行3天大辩论,因疲劳过度吐血晕倒,住进医院治疗。但此时正值国民会议促成会和工人运动蓬勃开展之际,王尽美心急如焚,未等病情有所好转就急于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广泛联系群众,到处开会演讲。在他的艰苦努力下,迅速成立了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   接着他又与邓恩铭等领导胶济铁路和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迫使路局和厂方答应了工人复工的基本条件。   3月,王尽美与王哲一起去北京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并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葬礼。   4月王尽美又去青岛,与邓恩铭一起领导青岛纱厂工人第一次联合大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签署了9项复工条件。此时,他的病情继续恶化,到了6月,又逢肺病复发,在组织的安排下回到回莒县休养,但此时他仍然惦记着战友与工人兄弟,并努力学习革命理论著作。一个月后,病情没有好转,反而有趋于严重的迹象,于是组织上安排他到青岛医院治疗。   德国医生医术高明,但也无法与暴戾的死神抗争。临终前几天,饱受病魔折磨的王尽美预感生命即将终止,便委托中共青岛市委负责同志笔录了口授遗嘱:“希望全体同志要好好为党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吃力地讲完最后一个字,冷汗已经湿透薄薄的衣衫。   8 月19 日,齐鲁大地的一代英豪,中共创始人之一王尽美永远闭上了明亮而睿智的眼睛,时年27 岁。   照王尽美的山东老乡孔老夫子的说法,他还未到而立之年,但王尽美以中共创始人的高大形象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王尽美逝世后,青岛党组织及在青工作的战友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党组织负责人宣读了他的临终遗嘱。嗣后,派人把他的灵柩送回大北杏村安葬在村东南的枣行墓地。   1959年,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将王尽美遗骨迁到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1971年中共诸城县委在大北杏村前的乔有山上修建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王尽美同志的故居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9月,新中国政协会议召开之际,毛泽东接见山东代表时曾无限感慨道:“王尽美耳朵大,细高挑儿,说话沉着大方,大伙都亲切地称他‘王大耳’。”50年代,毛泽东在青岛视察工作时,还对山东省的党政负责人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个好同志。”   1961年夏天,董必武在去武汉视察途中,怀念起同为中共一大代表的王尽美同志,在列车上挥笔写了一首《忆王尽美同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在董老的感情深处,王尽美似乎还在人间,还在与他一起生活、工作。      多才多艺的英杰,根深叶茂的后辈      王尽美少年时发奋学习,成年后擅长赋诗填词,俨然一位蜚声革命界的“诗人”。除了离家前一挥而成的那首诗之外,一生中还留下不少壮丽的诗篇。比如参加一大后,他就作了《肇在造化――赠友人》一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抒发了自己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尽善尽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激情,他的本名“王瑞俊”也由此而改成“王尽美”。

  还有一次在省立一中与伙房里一位姓王的老工人攀谈后,就在老王的折扇上写下一首诗:“为何贫困并非命,乃因世事太不公。如把脑筋肯放开,天下大事无不成。” 在王尽美的影响下,这位识字不多的老王后来到博山煤矿当了工人,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王尽美创办了《山东劳动周刊》,也常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诗作,其中有一首: “无情最是东流水,日夜滔滔去不停。半是劳工血与泪,几人从此看分明。”   除了写诗,王尽美还对音乐很有天赋,擅长乐器演奏,吹拉弹唱,作歌谱曲,似乎无所不能,这门“手艺”为他宣传革命理论提供了方便。1922年1月,王尽美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在各国代表团举行的联欢晚会上,他就用中国的古老乐器三弦,弹奏了民族乐曲《梅花三弄》。后来他与友人到莫斯科公园游玩,休息时吹起了竹笛,东方情调的优美旋律吸引了众多游人,大家随着他的笛声跳起舞来。   在组织学生或工人革命运动时,王尽美也编写歌曲,有一次他写了一首很长的曲子《长江歌》,歌词中有“山东又要似朝鲜,嗟我祖国,攘我主权,破我好河山……同胞愤怒声。……堂堂中华,炎黄裔胄,主权最神圣”等句子,极大地鼓励了民众的反帝反封建斗志。   王尽美还很注意用通俗的语言宣传革命道理,比如他为工人创作的歌谣就琅琅上口,便于传唱:“工人白劳动,厂主吸血虫,工人无政权,世道太不公。工人站起来,革命打先锋。”为农民兄弟编写的歌谣是:“穷汉白劳动,财主寄生虫;贫穷并非命,世道太不公;农民擦亮眼,革命天才明!”   王尽美对马列主义研究也相当精深,除了主编各时期的进步杂志如《励新》、《山东劳动周刊》、《晨钟报》、《现代青年》、《十日》等,还在革命实践中撰写了不少很有学术价值的雄文,比如从1920年10月到1921年1月,他先后在《泺源新刊》和《励新》半月刊上发表了《乡村教育大半如此》、《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等三篇论文,对旧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王尽美为革命呕心沥血,英年早逝,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他的妻子也追随他而去了。他们留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王乃征,小儿子叫王杰。由于王尽美长期在外工作,难得抽空写封信回家报个平安,久而久之,一封家书成了全家的喜庆大事,小儿子王杰因此得了个“来信”的小名。   王尽美去世时,两个儿子分别为6岁和3岁,党组织将王尽美的灵柩运回家乡时,王杰还与哥哥一起拉着母亲的衣角前去迎灵,落英缤纷的伤感情景,他在八十多年后还依稀记得大概。   建国后,党中央和毛主席一直关心王尽美的家属,指示山东省委将王尽美的母亲接到济南生活,派专人照顾。王尽美留存人间的唯一一张肖像照就是王母冒着生命危险藏在自家小屋墙洞里的,建国后重见天日,由中央档案馆收藏,是极其珍贵的文物。1953年,王尽美的母亲去世,享年73岁。王尽美的大儿子王乃征1937年入党,在老家组建过抗日游击队,解放战争时调往东北辽东军区工作,后留在东北。1966年初任吉林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1983年离休,2009年在沈阳以90高龄去世。王杰也很早参加了地下党,做过当地的区委书记,建国后作为南下干部到浙江,先后担任义乌县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浙江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等职。后来又到了上海,离休前为上海市交通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今年已有89岁高龄,现在上海华东医院治病休养。王尽美的第三代有7人,第四代更是根深叶茂,人丁兴旺,分别从事着教育、科研、边防、医卫、运输等行业,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着王尽美这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未竟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前不久不少报纸刊登了一条有关《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的新闻,还配发了《宣言》的封面,匆促间,书名错印为《共党产宣言》,这也说明刚刚摆脱旧帝制的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思想的陌生与疏隔,但事实证明这又丝毫不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传播。   记者曾经前往山东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采访,在山东省境内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刘集村党支部旧址,看到了这本单薄而影响巨大的马列经典名著。它是用较淡的红色油墨印刷的,马克思的肖像已经模糊不清。广饶县博物馆馆长尹秀民告诉记者,这本于1920年出版的、中国最早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发行量仅为1000册,如今已是极其珍贵的革命文物。   尹秀民馆长告诉记者,1925年早春,中共济南地方执委会刘集支部借农民学校成立,几天后适逢春节,女党员刘雨辉回到老家刘集村,怀里揣着一本红封面的《共产党宣言》。在农民夜校里,她指着封面对大家说:“他叫马格斯(陈望道中译本首次翻译时的译名),德国人,他跟一个叫安格尔斯(即恩格斯)的人一起写了这本书,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一学他们的书,他们会让我们明白革命的目的。”   “这本《共产党宣言》很可能就是王尽美交给她的。王尽美在山东开展党建工作,并发展了第一批共产党员。”尹馆长说。      沉浮谁主问苍茫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14日,王尽美出生在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一个佃农的家庭。这个典型的中国乡村坐落在诸城、莒县、日照三县交界处,银带般的潍河,蜿蜒起伏的沂山山脉,一望无际的昌潍平原,在落日余辉下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美丽的图画。   在鲁东南这片土地上,大北杏村不算小了,有三百多户人家,还有地主十多户,王家男丁不多,到王尽美这代,还是两代单传。王尽美的父亲死得早,他是遗腹子,那时农民自然没能力拍照,所以王尽美成大后连父亲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   当家人死得早,家里的经济条件当然不会好,连饭都吃不饱。王尽美小时候给地主家放过羊,后来地主看他聪明伶俐,就让他陪自己的儿子读书,这样,王尽美就意外地获得了读书识字的机会。私塾先生见他眉清目秀、聪颖好学,还为他起名瑞俊,字灼斋,那是很有中国古风的名字。但这种“陪太子读书”的日子没过久,地主家两个儿子先后得暴病而亡,很迷信的地主就认为王尽美是克星,将他逐出校门。   但是此时的王尽美已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初步形成了远大的志向。回家后,他一直向往读书的日子,牛角挂书的情景想必也不是没有。母亲看他痴迷读书,就让他进了学费低廉的村塾。辛亥革命的影响波及到山东后,村塾被废除,成立了新式初等小学,王尽美因为成绩优秀,由校长破例决定免除学费继续学习。两三年后,王尽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枳沟镇高等小学,又因为成绩优秀而成了唯一一名享受学杂费全免的学生。   在镇高小读书时,他结识了传播民主思想的王新甫先生。课堂上,先生慷慨激昂地讲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铁路风潮、武昌起义等故事,也介绍《革命军》、《天演论》、《民报》等进步书刊。这些重大事件与进步思想触动了王尽美的心。   1915年,王尽美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由母亲作主结了婚。但成家后的他并没急于按照母亲的愿望留在家乡生儿育女,在1918年春天,时年20岁的王尽美毅然挣脱了家庭的羁绊,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位于济南的一所官费学校――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不收学杂费和食宿费,很受贫家子弟的欢迎。在那里,王尽美的世界由此打开了另一扇敞亮的窗户。   春末夏初的一个早晨,王尽美背起简单的行装,依依不舍地告别饱经风霜的祖母、母亲和刚刚结婚不久的妻子,意气风发地奔赴济南。临行之前,他登上村前的南岭,俯瞰家乡的大好河山,赋诗一首,以抒胸臆:“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      在“五四”运动中脱颖而出      王尽美入校后不久就显示出了超人的组织活动能力。极佳的口才、横溢的文采以及事必躬亲的责任心,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但真正使他走上前台的则是1919年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青岛主权的归属问题,山东省不可避免地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山东人民更是怀有对殖民统治的切肤之痛。王尽美被同学们推选为省一师北园分校代表,积极联络学生建立爱国反日组织,带领同学参加集会、游行,开展宣传活动。在他和石愚山、朱孟武等的倡导下,1919年5月7日晚,一师联合济南共21所学校学生代表70余人在省议会开会,正式成立全省学生联合会。并议定学联的目的与要求为:惩办卖国贼;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拒签巴黎和约,无条件收回青岛和胶济铁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争取学生有游行示威和讲演的自由。王尽美被推选为学联负责人之一。   山东学生联合会是继北京学联之后成立较早的学生爱国组织,标志着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帝爱国斗争进入高潮。   省学联成立后,与各地学生爱国运动遥相呼应,迅速投入斗争。5月10日,省学联组织驻济各校学生数千人冒雨参加反日救国会,然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5月23日,省学联发表了由王尽美等起草的《罢课宣言》,济南全市中等以上21所学校学生举行总罢课。随后,王尽美等又联合省商会,组织了济南全城大罢市,济南顿时变成一座“死城”。   省学联还组织学生到城关、商埠和市郊商店稽查日货,王尽美还带领同学们砸了刊有卖国言论的《昌言报》报馆,惩罚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汉奸文人。抵制日货运动迅速在山东全省展开,很多经营日货的商店因此关门歇业,日本国内股市狂泻。   山东学生联合会的不断壮大,引起了当局的恐慌,山东省警察厅着手解散学生联合会。但省学联的斗争并未停滞,据当地报纸称:“学生等有硬行闯出者,在街演说,并散布传单……”为此,当局不得不由“省议会、教育会约来美国杜威博士讲演”,让学生“分期轮班听讲”,“一俟讲毕,即放阳历年假,庶不至再有罢课情事”。   这年夏天学校放假,王尽美回到家乡,来不及跟久别的亲人嘘寒问暖,就一刻不停地跑到诸城城里,到各个学校串联同学,又到枳沟镇母校进行演讲宣传。在母校,他遇到年仅13岁的小师弟王为铭,热情洋溢向他介绍“五四”运动的发生经过,谈论国家大事,鼓励他参加革命活动。      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中共“一大”      1920年初,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正好代表山东学生去北大联系事宜,得知这个情况后就在北大红楼拜访了神往已久的李大钊。两人相谈甚欢,王尽美当即提出加入研究会的愿望,李大钊非常高兴,当场让他填表,于是王尽美就成了该研究会的第一批外埠会员之一,得到了刚刚出版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   与李大钊的会面,是王尽美人生道路上一个重大转折,意味着他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   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王尽美更频繁地来往于北京与济南之间,刻苦攻读所能找到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1920年秋,王尽美与邓恩铭等发起组织“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积极研究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接着又在济南贡院墙根街的教育会里创办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很快发展到五十多人。此间,王尽美的思想也产生了飞跃性进展,逐渐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在积极领导开展工人、学生、农民运动和统一战线等各项活动的同时,王尽美还与邓恩铭一起组织劳动周刊社,编辑出版《济南劳动周刊》,进行旨在“提高劳动者地位”、“改善劳动者生活”的鼓动宣传,为革命进行思想准备。

  1921 年初,王尽美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活动的过程中,考察和团结了一批信仰坚定、愿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同志,形成研究会的中坚和核心。在此基础上,经北京、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帮助,1921 年初他发起组织成立了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并积极开展秘密的宣传组织活动。   同年7月,他和邓恩铭以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只有8名成员)代表的名义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一大”召开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王尽美任支部书记。此后,他以大部分精力投入发展和建设党的地方组织工作。1921年冬天,王尽美在学校壁报栏内发表了一篇题为《饭碗问题》的讽刺文章,触怒了校方,被开除学籍,从此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那年他才23岁。      从进步学生到职业革命家      走出校门后,王尽美闯入一个更大的世界,从工厂、商会至铁路,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他一袭长布衫,足蹬黑面布鞋,以平民的身份出现在联络点,受到民众的信任与拥戴。建党初期,党的活动经费少,王尽美尤其节约,从来不多花一分钱,住旅馆也是住最便宜的,风尘仆仆的奔波途中,除了长途必须坐火车,大多数是步行。   1922年1月,王尽美与邓恩铭、王象午、王复元、王乐平等作为山东的共产党、国民党及产业工人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王尽美与其他代表一起在苏联参观学习半年,收获良多。   同年6 月王尽美回国,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任支部主任。时值军阀政府警察厅通令征收理发业“卫生执照”捐,他便组织发动理发工人大罢工,迫使反动当局答应免去“卫生执照”捐、全部释放被捕工人、允许自由组织工会等三项条件。罢工的胜利,使广大工人受到很大鼓舞,为济南开展工人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这年7 月,王尽美还到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向大会汇报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精神及列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指示。会后,王尽美留在中央,专做职工运动工作,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书记处的负责人之一,参与了制订《中国劳动法大纲》的工作。   此间,为了提高工人的理论水平,王尽美还创办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机关刊物《山东劳动周刊》。王尽美任主编,同时他还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主任,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并入北方分部后,他就担任北方分部副主任兼秘书。   同年8 月,王尽美奉派赴山海关领导山海关、秦皇岛工人大罢工,并为开滦五矿总同盟罢工指挥部成员。在他领导下,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于10月3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历经9天,终于取得胜利,争得工人俱乐部的合法地位,有力地推动了京奉铁路全线各地的罢工斗争。继之王尽美又参加领导了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1922年11月,领导建立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党小组。   11 月,王尽美在山海关领导建立党组织,在工人中发展党员。他还对山海关、秦皇岛等地的工会组织进行了整顿,以俱乐部的形式把数万名工人组织起来。   1923 年1 月,王尽美任京奉铁路总工会秘书。一个月后被严密监视他行为言论的反动当局逮捕,后经工人兄弟营救获释。出狱后王尽美马上回到济南,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 负责领导山东党组织的全面工作。是年秋,他曾一度复往北京,任全国铁路总工会干事,参与营救“二七”大罢工中被捕的同志。   1923 年10 月,王尽美根据党的指示,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次年1 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在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任职,积极帮助国民党在山东建立基层组织,同时吸收国民党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共产党。   12月,他又代表中共济南地委去北京听取李大钊的报告,归途中在天津饭店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并被孙委以国民会议宣传员特派员,在山东进行宣传和筹备召开国民会议的工作。      毛泽东说:王尽美是个好同志      由于长年忘我工作和艰苦的生活,王尽美面容憔悴,经常咯血,并且越来越严重了,经医院检查后发现已经患上了肺结核病。但他置个人生命于度外,仍不辞辛劳地奔走于胶济铁路沿线,在青岛、淄博、益都等地开展国民会议运动,团结各阶层人士,成立国民会议促进会,为实现党的主张而忘我工作。   1925 年1 月,王尽美到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他意识到革命形势的紧迫,马上回到山东。春节前夕,在济南与反动的基督教徒连续进行3天大辩论,因疲劳过度吐血晕倒,住进医院治疗。但此时正值国民会议促成会和工人运动蓬勃开展之际,王尽美心急如焚,未等病情有所好转就急于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广泛联系群众,到处开会演讲。在他的艰苦努力下,迅速成立了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   接着他又与邓恩铭等领导胶济铁路和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迫使路局和厂方答应了工人复工的基本条件。   3月,王尽美与王哲一起去北京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并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葬礼。   4月王尽美又去青岛,与邓恩铭一起领导青岛纱厂工人第一次联合大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签署了9项复工条件。此时,他的病情继续恶化,到了6月,又逢肺病复发,在组织的安排下回到回莒县休养,但此时他仍然惦记着战友与工人兄弟,并努力学习革命理论著作。一个月后,病情没有好转,反而有趋于严重的迹象,于是组织上安排他到青岛医院治疗。   德国医生医术高明,但也无法与暴戾的死神抗争。临终前几天,饱受病魔折磨的王尽美预感生命即将终止,便委托中共青岛市委负责同志笔录了口授遗嘱:“希望全体同志要好好为党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吃力地讲完最后一个字,冷汗已经湿透薄薄的衣衫。   8 月19 日,齐鲁大地的一代英豪,中共创始人之一王尽美永远闭上了明亮而睿智的眼睛,时年27 岁。   照王尽美的山东老乡孔老夫子的说法,他还未到而立之年,但王尽美以中共创始人的高大形象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王尽美逝世后,青岛党组织及在青工作的战友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党组织负责人宣读了他的临终遗嘱。嗣后,派人把他的灵柩送回大北杏村安葬在村东南的枣行墓地。   1959年,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将王尽美遗骨迁到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1971年中共诸城县委在大北杏村前的乔有山上修建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王尽美同志的故居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9月,新中国政协会议召开之际,毛泽东接见山东代表时曾无限感慨道:“王尽美耳朵大,细高挑儿,说话沉着大方,大伙都亲切地称他‘王大耳’。”50年代,毛泽东在青岛视察工作时,还对山东省的党政负责人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个好同志。”   1961年夏天,董必武在去武汉视察途中,怀念起同为中共一大代表的王尽美同志,在列车上挥笔写了一首《忆王尽美同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在董老的感情深处,王尽美似乎还在人间,还在与他一起生活、工作。      多才多艺的英杰,根深叶茂的后辈      王尽美少年时发奋学习,成年后擅长赋诗填词,俨然一位蜚声革命界的“诗人”。除了离家前一挥而成的那首诗之外,一生中还留下不少壮丽的诗篇。比如参加一大后,他就作了《肇在造化――赠友人》一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抒发了自己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尽善尽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激情,他的本名“王瑞俊”也由此而改成“王尽美”。

  还有一次在省立一中与伙房里一位姓王的老工人攀谈后,就在老王的折扇上写下一首诗:“为何贫困并非命,乃因世事太不公。如把脑筋肯放开,天下大事无不成。” 在王尽美的影响下,这位识字不多的老王后来到博山煤矿当了工人,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王尽美创办了《山东劳动周刊》,也常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诗作,其中有一首: “无情最是东流水,日夜滔滔去不停。半是劳工血与泪,几人从此看分明。”   除了写诗,王尽美还对音乐很有天赋,擅长乐器演奏,吹拉弹唱,作歌谱曲,似乎无所不能,这门“手艺”为他宣传革命理论提供了方便。1922年1月,王尽美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在各国代表团举行的联欢晚会上,他就用中国的古老乐器三弦,弹奏了民族乐曲《梅花三弄》。后来他与友人到莫斯科公园游玩,休息时吹起了竹笛,东方情调的优美旋律吸引了众多游人,大家随着他的笛声跳起舞来。   在组织学生或工人革命运动时,王尽美也编写歌曲,有一次他写了一首很长的曲子《长江歌》,歌词中有“山东又要似朝鲜,嗟我祖国,攘我主权,破我好河山……同胞愤怒声。……堂堂中华,炎黄裔胄,主权最神圣”等句子,极大地鼓励了民众的反帝反封建斗志。   王尽美还很注意用通俗的语言宣传革命道理,比如他为工人创作的歌谣就琅琅上口,便于传唱:“工人白劳动,厂主吸血虫,工人无政权,世道太不公。工人站起来,革命打先锋。”为农民兄弟编写的歌谣是:“穷汉白劳动,财主寄生虫;贫穷并非命,世道太不公;农民擦亮眼,革命天才明!”   王尽美对马列主义研究也相当精深,除了主编各时期的进步杂志如《励新》、《山东劳动周刊》、《晨钟报》、《现代青年》、《十日》等,还在革命实践中撰写了不少很有学术价值的雄文,比如从1920年10月到1921年1月,他先后在《泺源新刊》和《励新》半月刊上发表了《乡村教育大半如此》、《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等三篇论文,对旧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王尽美为革命呕心沥血,英年早逝,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他的妻子也追随他而去了。他们留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王乃征,小儿子叫王杰。由于王尽美长期在外工作,难得抽空写封信回家报个平安,久而久之,一封家书成了全家的喜庆大事,小儿子王杰因此得了个“来信”的小名。   王尽美去世时,两个儿子分别为6岁和3岁,党组织将王尽美的灵柩运回家乡时,王杰还与哥哥一起拉着母亲的衣角前去迎灵,落英缤纷的伤感情景,他在八十多年后还依稀记得大概。   建国后,党中央和毛主席一直关心王尽美的家属,指示山东省委将王尽美的母亲接到济南生活,派专人照顾。王尽美留存人间的唯一一张肖像照就是王母冒着生命危险藏在自家小屋墙洞里的,建国后重见天日,由中央档案馆收藏,是极其珍贵的文物。1953年,王尽美的母亲去世,享年73岁。王尽美的大儿子王乃征1937年入党,在老家组建过抗日游击队,解放战争时调往东北辽东军区工作,后留在东北。1966年初任吉林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1983年离休,2009年在沈阳以90高龄去世。王杰也很早参加了地下党,做过当地的区委书记,建国后作为南下干部到浙江,先后担任义乌县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浙江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等职。后来又到了上海,离休前为上海市交通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今年已有89岁高龄,现在上海华东医院治病休养。王尽美的第三代有7人,第四代更是根深叶茂,人丁兴旺,分别从事着教育、科研、边防、医卫、运输等行业,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着王尽美这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未竟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相关文章

  • 行酒令,论才情
  • 行酒令,论才情 --谈<红楼梦>中的娱乐文化活动 在红楼里,娱乐不叫娱乐,叫"破闷",打破郁闷,以求快乐之意.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男女们破闷的方式众多,有贾珍的"射击比赛",贾母举办的&q ...查看


  •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才情的十大帝王
  •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才情的十大帝王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才情的十大帝王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才情的十大帝王 NO.1 南唐后主 李煜我先不写他的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情的一位皇帝.他的作品脍炙人口.他最后因为他最出名的一首词而丢了性命.没错,他就是 ...查看


  • 才情横溢 盘点中国古代最美的10首情诗(图)
  • 中国古代的情诗,凄美绝伦.(网络图片) 1.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佚名<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 ...查看


  • 民国才女的才情与性情
  • 路卫兵 ⊙林徽因从美国给徐志摩发电报,说自己孤单苦闷.徐大喜,次日一早就去回发电报以示安慰.不想电报局的员工看后嘟囔了句:"先生,今天早晨已经有四位先生给这位女士打过电报了."原来,林徽因给好几个男人发了同样内容的电报, ...查看


  • 女人在生活中应该会"变"
  • 女人在生活中应该会"变" 女人,应该拿出自己的智慧与才情,学会七十二变.变出你的个性.变出你的涵养.变出你的情怀.变出你的韵味.变出你的新意来吧„„只有变,才会让生活不断有新意.女人想抓住男人心,你要会"变 & ...查看


  • 可笑的女才子修改版
  • 可笑的女才子 红字的当删除的. 第一幕:追求风雅的两姐妹 (旁白1)玛德隆小姐和她的堂妹妹喀豆小姐,从内地来到了繁华的巴黎. 两人一起:我们既然大口大口地呼吸着上流社会的风雅空气,就也要讲时髦,扮起花俏,跟上时代的潮流. 玛德隆:(坐在椅子 ...查看


  •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
  •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 庄林湖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佛山528225) 摘要:新月诗派作为现代中国新诗的一个流派,对新诗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具有较高的文学史地位.作为新月诗派最有成就的代表诗人之一,徐志摩的诗歌典型地体现了新月诗派 ...查看


  • 中小学幼儿园网络继续教育研修总结
  • 我的远程网络研修总结 个人 XXX 信息 姓名 XXX 市县 XXX 所在单位 XXx 任教学科 XXX 任教学段 请您对照下表中的研修要求,检查您是否按要求完成了所有培训内容!(不需填写) 学习类 (1)课程总学习时间不少于 1200 分 ...查看


  • 中国古代十大最有才皇帝
  •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才情的十大帝王 NO.1 南唐后主 李煜我先不写他的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情的一位皇帝.他的作品脍炙人口.他最后因为他最出名的一首词而丢了性命.没错,他就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主人 ...查看


  • 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的文论比较
  • 第26卷第4期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8月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的文论比较 吴世永 (台州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浙江临海 317000) Ξ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尊重现实的精神.,,塞万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