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04年9月15日 阅读:1020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研究和制定农民增收措施,确保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努力实现全市“两个率先、两个提前”目标,根据市委袁书记要求,我们从4月2日开始,对全市22.73万户、73.88万农村人口的收入情况及增收措施开展了逐村逐户逐人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入户调查组织情况。
4月2日,市召开了农民增收专题调研布置会,袁中飞副市长到会提出了明确要求。会后,各镇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立即组织人员开展进村入户调查。双沟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抽调农经、统计、财政和全体分工农村镇干组成工作班子。武坚镇、凡川镇为确保调查结果准确可靠,分别举办业务培训班,培训人数均达100人次以上,分管负责人亲自到会为调查工作提出要求。大桥镇、丁伙镇、麾村镇各村都建立专业调查小组,划定调查范围,明确调查责任,确保了入户调查率达100%,入户调查表签字率达96%以上。高徐镇针对全年的增收目标,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意见》。为保证农民增收工作的数据准确及时汇总,各镇都抽调专业人员集中进行微机录入。大桥镇组织了12台微机,塘头镇组织了11台微机。市委农工办为加强对农民增收调查工作的指导,精心组织,全力以赴,在抓好基础工作的同时,组织3名同志专门研究开发了农民增收入户调查专用软件,为各镇逐机免费安装,并抽调12名同志,由各位主任带队,组成四个业务辅导组,分片到各镇督查指导。全市数据上来后,又夜以继日地进行分析汇总,确保数据及时、真实、准确、全面。
二、农民收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全市23个镇、317个村(含一个社区)、4412个组,涉及农业人口738820人、389641个劳力。
1、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农经年报数4478元,调查数4467元,减少11元,基本相符;与统计公报数4421元相比,增加46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数5035元,增568元,增长12.7%,超过全市年初制定的增收500元目标68元,占目标数的113.6%。
2、产业人数及收入分析。目前全市农业人口中,实际从事三次产业人数59.3万人(含非劳动力年龄范围22.3万人)。其中一产从业人数20.05万人,04年规划纯收入合计47492万元,全市人均642元,占人均纯收入规划数(下同)11.9%。比03年530元增112元,增长21.1%;二产从业人数12.6万人,04年规划纯收入合计89182万元,全市人均1207元,占24.1%,比03年1078元增129元,增长12.9%;三产从业人数7.86万人,纯收入合计62242万人,全市人均842元,占17%,比03年759元增83元,增长10.9%;外出劳务从业人数15.93万人,纯收入合计158844万元,全市人均2149元,占43.1%,比03年1925元增224元,增长11.6%;其它收入14453万元,全市人均195元,占3.9%,比03年175元增20元,增长11.4%。
3、农民人均纯收入分类。2004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万元。对全市227263户农户分析,其收入不尽相同。比上年减收的农户13126户、43003人,占总人口5.8%;增收100元以内的30414户、82494人,占总人口11.2%;增收101—200元的17139户、56007人,占总人口7.6%;增收201—300元的20753户、71553人,占总人口9.7%;增收301—400元的24501户、85556人,占总人口11.6%;增收401—500元的26683户、89451人,占总人口12.1%;增收501—600元的19334户、66039人,占总人口8.9%;增收601—800元的28270户、97400人,占总人口13.2%;增收800元以上的47043户、147317人,占总人口19.9%。
4、对人均纯收入较高、较低的分析。全市23个镇,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前三名的分别是丁伙镇(5927元)、武坚镇(5518元)和双沟镇(5508元),后三名的分别是大桥镇(4504元)、周西镇(4523元)和嘶马镇(4584元)。与2003年报数相比,2004年增收幅度最大的镇分别是丁伙镇(增855元)、永安镇(增830元)和吴桥镇(增757元),增收幅度最小的镇分别是浦头镇(375元)、嘶马镇(380元)和花荡镇(406元)。
全市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的有10297户、涉及人口3.35万人,超过2万人的有1642户、涉及人口5337人,5万元以上的有296户、975人。
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500元的有4507户、14677人,低于1000元的有8223户、26724人,低于1200元的农户有10396户、33787人,低于1500元的农户有13885户、45126人,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200-1500元之间的农户有3489户、11339人。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长期以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采取定点调查和抽样分析的方法,存在着“以富代贫、以外代内和以季代年”现象,许多高收入的大户,掩盖了中低收入家庭的贫困,掩盖了差距,统计出的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农民收入的实际水平。本次开展的全市普查,将全市所有农村人口都纳入统计范围,直接到户到人,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数据详实,真实性较强,为全市的农民收入水平的真实把握、农民增收措施的制定和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了较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根据入户调查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纯农户及低收入户等“弱势群体”增收难度大。由于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一直走低,加之产品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低,必然带来纯农户的家庭收入难提高,处于中低收入的农民家庭。往往劳力少,人口多,其收入也很不稳定。据统计,全市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有13885户、45126人,均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6.1%;这部分家庭和人口,是制约全市农民增收的瓶颈,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难以充分就业。目前农村劳动力总体来讲是供大于求,农村劳动力富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部分的增收途径主要在劳动力转移程度上,但由于文化水平低,缺少专业技能,增加了转移的难度,即使能够转移就业,那也只能是体力型劳务,且收入水平颇低的行业,这部分人在农村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接近50%。三是由于劳力难转移和农民家庭经济基础弱,致使农业结构难调整,产业优势难发挥,农业效益难提高。四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功能不明显,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效益不高。
四、基本思路
做好农民增收工作,关系到富民强市、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实现,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意见十分重大。各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求真务实,奋力拼搏,特别是在思想上注重“四个转变”,真正把农民增收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由号召性向指导性转变。要防止把农民增收停留于一般化号召,满足于增收规划的制订,要变口头号召为因户制宜、分类指导。在实际操作中,要把全市每家每户的劳动力结构、收入状况、增收途径等情况一一登记在册,实行微机化管理。同时,根据农户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增收规划,落实具体责任部门、具体责任人,特别是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农户,要实行挂钩指导,开展结对帮扶,随时掌握动态情况,真正做到农民增收随时知晓,把农户增收落到实处。
二是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这些年农民增收不快,主要是农民增收途径过于单一,跟风走的比较多,往往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多头多路,突破套路,闯出新路,具体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无论引进外地种养能人来调,还是引导本地农民调,都要立足于让本地农民得实惠,让本地农民成为农业结构调整最大的受益者。二要通过小城镇吸纳消化。要进一步降低农民进镇门槛,鼓励农民带资建镇,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三要加快劳务输出。各镇要结合自身实际,依托建筑、钣金、浴业等优势产业,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农门就业、跨出家门增收。
三是由反复性向稳定性转变。目前,农民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纯农户,一旦碰到自然灾害就困难,一旦遇到大病重病就麻烦。各镇一方面要加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降低农民的农业生产风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大病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农村社会保险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是由短期性向长期性转变。农民增收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全面小康决不仅仅是一个量的扩张,而是一个质的飞跃。就目前而言,农民靠种田、靠打工仅可以谋生,到2009年实现人均1000美元的收入难度很大,所以,各镇、各部门要加强研究,一方面,要加强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为将来创业当老板作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要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条件,千方百计支持农民开店办厂当老板,增加农民的投资性收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普遍增长、快速增长。
五、拓展农民增收的建议与措施
农民增收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农民兄弟的殷切希望所在。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增收这项富民工程,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增收措施,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水平。在具体工作中,重点围绕“特色兴农、项目壮农、营销活农、质量强农、转移富农和改革稳农”来进行。
1、坚持特色兴农,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紧紧瞄准建设现代农业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产业化农业、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外向型农业,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当前,重要的是要优化区域布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经济效益。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形成区域、创造特色”的原则,今后着重培大育强花木、蔬菜、特水、经济作物、棉桑和经济林木等主导产业。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园区是牵动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的龙头,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知识培训和新机制运作示范基地,也是农业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要坚持用兴办工业园区的方法创办农业园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规模特色、产业特色和运行机制特色。对新办的园区,要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政策的倾斜,努力建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各镇都要建成具有特色产业的农业园区1-2个。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大户。特别要鼓励和支持本地能人从事农业特色产业。
2、坚持项目壮农,进一步引进“三资”开发农业
近年来,“三资”大量进入农业,农业经济发展活力倍增,运行质态明显提高,市场主体竞争力大大增强。各地一方面要加强对前期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强检查督促,确保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三资”投资开发农业。一是继续强化农业利用“三资”意识,明确目标,层层落实招商引资任务。二是强化招商载体建设,使农业园区成为农业项目的聚集地。三是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懂招商、会招商、善招商的工作班子。四是加强督查,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各镇、各部门及主要领导年终考核、政绩测评的重要依据。
3、坚持营销活农,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是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的迫切需要。要加快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在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方面,重点通过引进“三资”和落实有关政策措施,积极扶持本地能人、企业和外来资本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继续发展“订单农业”,加强加工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得到实惠。在建立健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要依托主导产业,积极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围绕花木、蔬菜、奶牛、特水和经济杂粮等主导特色产业,优化配置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其它生产经营要素,创办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条件的地方,特别要加大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村能人、村组干部充当农副产品经纪人,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增加农民资源性、经营性收入。
4、坚持质量强农,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
农产品市场竞争,说到底是质量竞争。下一步将从五个方面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是制定标准。围绕花卉、特水、特种经济作物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抓紧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按照标准要求,依“标”生产,按“标”加工,确保生产出的农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二是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以建设“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示范县(市)”为抓手,以现有的“三品”基地为辐射源,结合各类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三项更新工程”建设,积极扩大无公害大米、高效花卉、无公害蔬菜、青虾、猕猴桃、金花菜等优势产品种植面积。三是规范农产品市场准入运作。在城乡主要农贸市场实现安全准入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运作,同时推进由市场检测向产地检测、由蔬菜检测向其它农产品检测、由分阶段检测向全程质量控制检测延伸,努力形成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全覆盖。四是加快与超市对接步伐。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加强与苏果、世纪联华、麦德隆等国内外大超市联系,力争让更多的农产品走进超市。五是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围绕培大育强花卉、特水、蔬菜、金花菜、经济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申报创建力度,以品牌立足市场、扩大市场、取胜市场。
5、坚持转移富农,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在现有农村劳动力转移26.1万人基础上,确保在三年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万人,基本实现农村无剩余劳动力。围绕这一目标,将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健全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引导各地发展劳务行业协会和劳务经纪人,培育“劳务经纪人+劳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输出基地”的产业化输出模式。二是建立信息体系。在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库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络,实现劳动力资源和需求信息网络联结,促进供需对接。三是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空间。发挥我市建筑、园艺等行业优势,利用西部大开发、北京筹办奥运会、上海筹办世博会以及各地加快推进推城市化的机遇,进一步拓宽输出渠道。四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培训力度。
6、坚持改革稳农,进一步贯彻落实各项农村政策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尊重农户市场主体地位,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发挥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的作用,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制。
二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要求,围绕减人、减事、减费和转变政府职能,认真落实新一轮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措施,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确保三项资金足额到位,确保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三是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改革。按照明晰产权、搞活经营权、放开投资权的要求,继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行集体资产管理(经营)公司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化解村级债务,控制新的不良债务发生。
四是深化农村财务管理改革。进一步规范村账镇代管和会计电算化工作,以切实执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为重点,规范财务行为。扎实推进民主理财和村务公开工作,促进基层民主建设。
2004年4月30日
加入时间:2004年9月15日 阅读:1020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研究和制定农民增收措施,确保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努力实现全市“两个率先、两个提前”目标,根据市委袁书记要求,我们从4月2日开始,对全市22.73万户、73.88万农村人口的收入情况及增收措施开展了逐村逐户逐人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入户调查组织情况。
4月2日,市召开了农民增收专题调研布置会,袁中飞副市长到会提出了明确要求。会后,各镇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立即组织人员开展进村入户调查。双沟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抽调农经、统计、财政和全体分工农村镇干组成工作班子。武坚镇、凡川镇为确保调查结果准确可靠,分别举办业务培训班,培训人数均达100人次以上,分管负责人亲自到会为调查工作提出要求。大桥镇、丁伙镇、麾村镇各村都建立专业调查小组,划定调查范围,明确调查责任,确保了入户调查率达100%,入户调查表签字率达96%以上。高徐镇针对全年的增收目标,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意见》。为保证农民增收工作的数据准确及时汇总,各镇都抽调专业人员集中进行微机录入。大桥镇组织了12台微机,塘头镇组织了11台微机。市委农工办为加强对农民增收调查工作的指导,精心组织,全力以赴,在抓好基础工作的同时,组织3名同志专门研究开发了农民增收入户调查专用软件,为各镇逐机免费安装,并抽调12名同志,由各位主任带队,组成四个业务辅导组,分片到各镇督查指导。全市数据上来后,又夜以继日地进行分析汇总,确保数据及时、真实、准确、全面。
二、农民收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全市23个镇、317个村(含一个社区)、4412个组,涉及农业人口738820人、389641个劳力。
1、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农经年报数4478元,调查数4467元,减少11元,基本相符;与统计公报数4421元相比,增加46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数5035元,增568元,增长12.7%,超过全市年初制定的增收500元目标68元,占目标数的113.6%。
2、产业人数及收入分析。目前全市农业人口中,实际从事三次产业人数59.3万人(含非劳动力年龄范围22.3万人)。其中一产从业人数20.05万人,04年规划纯收入合计47492万元,全市人均642元,占人均纯收入规划数(下同)11.9%。比03年530元增112元,增长21.1%;二产从业人数12.6万人,04年规划纯收入合计89182万元,全市人均1207元,占24.1%,比03年1078元增129元,增长12.9%;三产从业人数7.86万人,纯收入合计62242万人,全市人均842元,占17%,比03年759元增83元,增长10.9%;外出劳务从业人数15.93万人,纯收入合计158844万元,全市人均2149元,占43.1%,比03年1925元增224元,增长11.6%;其它收入14453万元,全市人均195元,占3.9%,比03年175元增20元,增长11.4%。
3、农民人均纯收入分类。2004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万元。对全市227263户农户分析,其收入不尽相同。比上年减收的农户13126户、43003人,占总人口5.8%;增收100元以内的30414户、82494人,占总人口11.2%;增收101—200元的17139户、56007人,占总人口7.6%;增收201—300元的20753户、71553人,占总人口9.7%;增收301—400元的24501户、85556人,占总人口11.6%;增收401—500元的26683户、89451人,占总人口12.1%;增收501—600元的19334户、66039人,占总人口8.9%;增收601—800元的28270户、97400人,占总人口13.2%;增收800元以上的47043户、147317人,占总人口19.9%。
4、对人均纯收入较高、较低的分析。全市23个镇,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前三名的分别是丁伙镇(5927元)、武坚镇(5518元)和双沟镇(5508元),后三名的分别是大桥镇(4504元)、周西镇(4523元)和嘶马镇(4584元)。与2003年报数相比,2004年增收幅度最大的镇分别是丁伙镇(增855元)、永安镇(增830元)和吴桥镇(增757元),增收幅度最小的镇分别是浦头镇(375元)、嘶马镇(380元)和花荡镇(406元)。
全市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的有10297户、涉及人口3.35万人,超过2万人的有1642户、涉及人口5337人,5万元以上的有296户、975人。
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500元的有4507户、14677人,低于1000元的有8223户、26724人,低于1200元的农户有10396户、33787人,低于1500元的农户有13885户、45126人,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200-1500元之间的农户有3489户、11339人。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长期以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采取定点调查和抽样分析的方法,存在着“以富代贫、以外代内和以季代年”现象,许多高收入的大户,掩盖了中低收入家庭的贫困,掩盖了差距,统计出的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农民收入的实际水平。本次开展的全市普查,将全市所有农村人口都纳入统计范围,直接到户到人,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数据详实,真实性较强,为全市的农民收入水平的真实把握、农民增收措施的制定和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了较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根据入户调查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纯农户及低收入户等“弱势群体”增收难度大。由于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一直走低,加之产品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低,必然带来纯农户的家庭收入难提高,处于中低收入的农民家庭。往往劳力少,人口多,其收入也很不稳定。据统计,全市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有13885户、45126人,均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6.1%;这部分家庭和人口,是制约全市农民增收的瓶颈,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难以充分就业。目前农村劳动力总体来讲是供大于求,农村劳动力富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部分的增收途径主要在劳动力转移程度上,但由于文化水平低,缺少专业技能,增加了转移的难度,即使能够转移就业,那也只能是体力型劳务,且收入水平颇低的行业,这部分人在农村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接近50%。三是由于劳力难转移和农民家庭经济基础弱,致使农业结构难调整,产业优势难发挥,农业效益难提高。四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功能不明显,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效益不高。
四、基本思路
做好农民增收工作,关系到富民强市、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实现,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意见十分重大。各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求真务实,奋力拼搏,特别是在思想上注重“四个转变”,真正把农民增收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由号召性向指导性转变。要防止把农民增收停留于一般化号召,满足于增收规划的制订,要变口头号召为因户制宜、分类指导。在实际操作中,要把全市每家每户的劳动力结构、收入状况、增收途径等情况一一登记在册,实行微机化管理。同时,根据农户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增收规划,落实具体责任部门、具体责任人,特别是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农户,要实行挂钩指导,开展结对帮扶,随时掌握动态情况,真正做到农民增收随时知晓,把农户增收落到实处。
二是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这些年农民增收不快,主要是农民增收途径过于单一,跟风走的比较多,往往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多头多路,突破套路,闯出新路,具体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无论引进外地种养能人来调,还是引导本地农民调,都要立足于让本地农民得实惠,让本地农民成为农业结构调整最大的受益者。二要通过小城镇吸纳消化。要进一步降低农民进镇门槛,鼓励农民带资建镇,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三要加快劳务输出。各镇要结合自身实际,依托建筑、钣金、浴业等优势产业,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农门就业、跨出家门增收。
三是由反复性向稳定性转变。目前,农民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纯农户,一旦碰到自然灾害就困难,一旦遇到大病重病就麻烦。各镇一方面要加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降低农民的农业生产风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大病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农村社会保险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是由短期性向长期性转变。农民增收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全面小康决不仅仅是一个量的扩张,而是一个质的飞跃。就目前而言,农民靠种田、靠打工仅可以谋生,到2009年实现人均1000美元的收入难度很大,所以,各镇、各部门要加强研究,一方面,要加强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为将来创业当老板作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要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条件,千方百计支持农民开店办厂当老板,增加农民的投资性收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普遍增长、快速增长。
五、拓展农民增收的建议与措施
农民增收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农民兄弟的殷切希望所在。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增收这项富民工程,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增收措施,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水平。在具体工作中,重点围绕“特色兴农、项目壮农、营销活农、质量强农、转移富农和改革稳农”来进行。
1、坚持特色兴农,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紧紧瞄准建设现代农业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产业化农业、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外向型农业,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当前,重要的是要优化区域布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经济效益。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形成区域、创造特色”的原则,今后着重培大育强花木、蔬菜、特水、经济作物、棉桑和经济林木等主导产业。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园区是牵动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的龙头,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知识培训和新机制运作示范基地,也是农业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要坚持用兴办工业园区的方法创办农业园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规模特色、产业特色和运行机制特色。对新办的园区,要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政策的倾斜,努力建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各镇都要建成具有特色产业的农业园区1-2个。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大户。特别要鼓励和支持本地能人从事农业特色产业。
2、坚持项目壮农,进一步引进“三资”开发农业
近年来,“三资”大量进入农业,农业经济发展活力倍增,运行质态明显提高,市场主体竞争力大大增强。各地一方面要加强对前期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强检查督促,确保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三资”投资开发农业。一是继续强化农业利用“三资”意识,明确目标,层层落实招商引资任务。二是强化招商载体建设,使农业园区成为农业项目的聚集地。三是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懂招商、会招商、善招商的工作班子。四是加强督查,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各镇、各部门及主要领导年终考核、政绩测评的重要依据。
3、坚持营销活农,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是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的迫切需要。要加快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在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方面,重点通过引进“三资”和落实有关政策措施,积极扶持本地能人、企业和外来资本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继续发展“订单农业”,加强加工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得到实惠。在建立健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要依托主导产业,积极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围绕花木、蔬菜、奶牛、特水和经济杂粮等主导特色产业,优化配置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其它生产经营要素,创办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条件的地方,特别要加大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村能人、村组干部充当农副产品经纪人,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增加农民资源性、经营性收入。
4、坚持质量强农,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
农产品市场竞争,说到底是质量竞争。下一步将从五个方面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是制定标准。围绕花卉、特水、特种经济作物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抓紧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按照标准要求,依“标”生产,按“标”加工,确保生产出的农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二是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以建设“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示范县(市)”为抓手,以现有的“三品”基地为辐射源,结合各类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三项更新工程”建设,积极扩大无公害大米、高效花卉、无公害蔬菜、青虾、猕猴桃、金花菜等优势产品种植面积。三是规范农产品市场准入运作。在城乡主要农贸市场实现安全准入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运作,同时推进由市场检测向产地检测、由蔬菜检测向其它农产品检测、由分阶段检测向全程质量控制检测延伸,努力形成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全覆盖。四是加快与超市对接步伐。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加强与苏果、世纪联华、麦德隆等国内外大超市联系,力争让更多的农产品走进超市。五是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围绕培大育强花卉、特水、蔬菜、金花菜、经济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申报创建力度,以品牌立足市场、扩大市场、取胜市场。
5、坚持转移富农,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在现有农村劳动力转移26.1万人基础上,确保在三年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万人,基本实现农村无剩余劳动力。围绕这一目标,将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健全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引导各地发展劳务行业协会和劳务经纪人,培育“劳务经纪人+劳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输出基地”的产业化输出模式。二是建立信息体系。在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库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络,实现劳动力资源和需求信息网络联结,促进供需对接。三是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空间。发挥我市建筑、园艺等行业优势,利用西部大开发、北京筹办奥运会、上海筹办世博会以及各地加快推进推城市化的机遇,进一步拓宽输出渠道。四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培训力度。
6、坚持改革稳农,进一步贯彻落实各项农村政策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尊重农户市场主体地位,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发挥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的作用,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制。
二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要求,围绕减人、减事、减费和转变政府职能,认真落实新一轮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措施,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确保三项资金足额到位,确保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三是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改革。按照明晰产权、搞活经营权、放开投资权的要求,继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行集体资产管理(经营)公司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化解村级债务,控制新的不良债务发生。
四是深化农村财务管理改革。进一步规范村账镇代管和会计电算化工作,以切实执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为重点,规范财务行为。扎实推进民主理财和村务公开工作,促进基层民主建设。
2004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