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以学定教_以_神权下的自我_教学为例_陈小伟

2014年第23期No.23,2014历史教学HistoryTeaching总第708期SumNo.708

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以《神权下的自我》教学为例

陈小伟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浙江金华321004)

[关键词]分层教学,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23-0063-02

浙师大附中(金华二中)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在高一年级部分班级实行“分层走班”教学实践,即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通过分层走班,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学班里,接受相对比较适合的教学,力求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平台。

历史学科在高一年级将学生分为A、C两层:A层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不大,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C层学生有一定学“分习兴趣和知识基础,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强。在层走班”教学新模式下,教学班的学情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也随之改变。

一、分层走班的教学设计思路

上每一节课之前,教研组针对“分层”后教学班学情,就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训练等展开集体研讨,确定教学设计方案。在高一阶段,A、C教学班主要以《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为基础目标,在教学目标上有一致的地方。针对A、C教学班的学情差异,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和层次上又有具体的差别。具体如下:

二、分层走班的教学设计

本文以《神权下的自我》(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以下说明皆以此课为例)为例,就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分层进行教学设计说明。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针对不同层次教学班的学情,在教学材料上,A层教学班以薄伽丘《十日谈》中的故事为情境,这主要是因为,《十日谈》是故事集,在每个故事里,作者充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和那些人集聚在一起讲故事的原因,并描写了他们的所作所为,最重要的是明显具有当时的文学作品里并不

多见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可以更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C层教学班以达·芬奇作《蒙娜丽莎》和中世纪圣子圣母图为情境。《蒙娜品

丽莎》的神秘微笑以及她所带给后人的思考,其有趣话题和深远影响仍被热议着,并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具视觉符号意义的杰作。其本身极具争议,这幅作品体现的人文精神,人们也有各种解读,通过欣赏、比较和分析,可以促成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希望借助《蒙娜丽莎》和中世纪圣子圣母图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达·芬奇笔下人文主义的含义。

A层教学班教学片段:

《十日谈》中的小故事呈现和讲述薄伽丘

腓力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带着他的儿子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上修行,儿子十八岁时,一直未下山的他跟着父亲来到热闹的佛罗伦萨……一路行来,可巧遇见一队衣服华丽、年轻漂亮的姑娘迎面走来……那小伙子一看见她们,立即就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

“我的孩子,”腓力回答,“快低下头,眼睛盯着地面,别看它们,它们全都是祸水。”

那儿子追问道。“可是它们叫什么名堂呢?”

那老子不愿意让他的儿子知道她们是女人,生怕会唤起他的邪恶的肉欲,所以只说:“它们叫做‘绿鹅’。”

说也奇怪,小伙子生平还没看见过女人,眼前许许多多新鲜事物……他全都不曾留意……却“我还没看见过这么美丽、这么逗人爱的东西说:

呢。它们比你时常给我看的天使的画像还要好看呢。看在老天的面上,要是你疼我的话,让我们想个法儿,把那边的绿鹅带一头回去吧……”

问题:(1)父亲将女人说成是“绿鹅”“祸水”是受了什么观念的束缚呢?

【收稿日期】2014-10-12

63

(2)儿子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独独看中了“绿,这说明什么问题?鹅”

(3)作者借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的思想?设计意图:教师呈现和讲述薄伽丘《十日谈》中的小故事,通过故事情节,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通过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继续引导学生:问题一试图体现时人的思想原貌,学生可以借助故事中父亲“生怕会唤起他的邪恶的肉欲”等情节,初步感受到中世纪禁欲思想对人性的束缚;问题二说明故事中的儿子虽不理解“绿鹅”到底为何物,但仍向往,对人性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问题三试图让学生推断薄伽丘通过这个故事要表达的感情,即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讴歌了人性,引导人们要摆脱中世纪禁欲苦行的束缚,顺从人欲。通过三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学生能初步的感受到教会对人性的压抑和人性对自然的追求,帮助学生理解薄伽丘笔下人文主义的含义。

C层教学班教学片段:

呈现《蒙娜丽莎》和中世纪圣子圣母图。问题:(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蒙娜丽莎》和中世纪圣子圣母图在绘画题材上有什么不同?绘画人物表情上有什么不同?

(2)两幅作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请思考并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C层教学班创设具体情境,教师通过呈现《蒙娜丽莎》和中世纪圣子圣母图两幅作品,制造对比冲突,并提出两个相对较浅的问题,因难度不大,故能迅速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聚焦到对两幅作品的观察和比较中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两幅作品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圣母圣子图是以宗教人物为题材,感情基本没有外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轻微而又真挚的感情从人的微笑中流露出来,在光线和背景的衬托下,人物的形影完全融为一体,产生出诗一般的意境,将人物自信、平和、充实、幸福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对人的感情的关注超过以往。在分析问题中,也能体现学生提取信息比较分析的学科能力,正是对人本身的关注度,即对情感、神意境的关注,注重人性和人的生命力,成为文态、

艺复兴作品的一个共性。之后,教师继续追问,两幅作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通过引导学生梳理西方人文精神,理解文艺复兴对西方文化的而集成和发展。

三、分层走班的课堂训练

实施“分层走班”后,我们也改变了以往所有学生训练同一道题的情况,在课堂上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层级的训练试题,不同层次的学64

生也可以个性化的选择完成训练。

如《神权下的自我》一课,A层教学班课堂训练试题如下:

16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从质朴走向高雅丰富细腻的情感、隽和精致,以优雅流畅的语言、永深刻的哲理,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精彩的概括。下列各项,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是

《社会契约论》A.卢梭的

B.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C.薄伽丘的《十日谈》

D.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设计意图:A层教学班应该能掌握大部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初步具有历史学科的一些基本能力。再现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是为初步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作准备。通过这一道试题,帮助A层教学班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而C层教学班课堂训练试题如下:

16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以优雅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情感、隽永深刻的哲理,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精彩的概最能代表这一时期人文主义学者言括。下列各项,论的是

A.“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B.“人生而自由,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C.“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

D.“人是罪恶、卑微、消极的存在,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

设计意图:C层教学班学生应系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不仅要熟知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还要准确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所以,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来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比较、区别和评价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是C层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教学是立足于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分层走班”

教学,为此势必要求优化教师的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实践仍然在探索中,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谨以此文作为引玉之石。

陈小伟,男,金华二中历史教师,主【作者简介】

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王雅贞】

2014年第23期No.23,2014历史教学HistoryTeaching总第708期SumNo.708

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以《神权下的自我》教学为例

陈小伟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浙江金华321004)

[关键词]分层教学,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23-0063-02

浙师大附中(金华二中)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在高一年级部分班级实行“分层走班”教学实践,即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通过分层走班,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学班里,接受相对比较适合的教学,力求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平台。

历史学科在高一年级将学生分为A、C两层:A层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不大,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C层学生有一定学“分习兴趣和知识基础,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强。在层走班”教学新模式下,教学班的学情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也随之改变。

一、分层走班的教学设计思路

上每一节课之前,教研组针对“分层”后教学班学情,就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训练等展开集体研讨,确定教学设计方案。在高一阶段,A、C教学班主要以《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为基础目标,在教学目标上有一致的地方。针对A、C教学班的学情差异,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和层次上又有具体的差别。具体如下:

二、分层走班的教学设计

本文以《神权下的自我》(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以下说明皆以此课为例)为例,就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分层进行教学设计说明。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针对不同层次教学班的学情,在教学材料上,A层教学班以薄伽丘《十日谈》中的故事为情境,这主要是因为,《十日谈》是故事集,在每个故事里,作者充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和那些人集聚在一起讲故事的原因,并描写了他们的所作所为,最重要的是明显具有当时的文学作品里并不

多见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可以更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C层教学班以达·芬奇作《蒙娜丽莎》和中世纪圣子圣母图为情境。《蒙娜品

丽莎》的神秘微笑以及她所带给后人的思考,其有趣话题和深远影响仍被热议着,并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具视觉符号意义的杰作。其本身极具争议,这幅作品体现的人文精神,人们也有各种解读,通过欣赏、比较和分析,可以促成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希望借助《蒙娜丽莎》和中世纪圣子圣母图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达·芬奇笔下人文主义的含义。

A层教学班教学片段:

《十日谈》中的小故事呈现和讲述薄伽丘

腓力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带着他的儿子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上修行,儿子十八岁时,一直未下山的他跟着父亲来到热闹的佛罗伦萨……一路行来,可巧遇见一队衣服华丽、年轻漂亮的姑娘迎面走来……那小伙子一看见她们,立即就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

“我的孩子,”腓力回答,“快低下头,眼睛盯着地面,别看它们,它们全都是祸水。”

那儿子追问道。“可是它们叫什么名堂呢?”

那老子不愿意让他的儿子知道她们是女人,生怕会唤起他的邪恶的肉欲,所以只说:“它们叫做‘绿鹅’。”

说也奇怪,小伙子生平还没看见过女人,眼前许许多多新鲜事物……他全都不曾留意……却“我还没看见过这么美丽、这么逗人爱的东西说:

呢。它们比你时常给我看的天使的画像还要好看呢。看在老天的面上,要是你疼我的话,让我们想个法儿,把那边的绿鹅带一头回去吧……”

问题:(1)父亲将女人说成是“绿鹅”“祸水”是受了什么观念的束缚呢?

【收稿日期】2014-10-12

63

(2)儿子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独独看中了“绿,这说明什么问题?鹅”

(3)作者借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的思想?设计意图:教师呈现和讲述薄伽丘《十日谈》中的小故事,通过故事情节,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通过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继续引导学生:问题一试图体现时人的思想原貌,学生可以借助故事中父亲“生怕会唤起他的邪恶的肉欲”等情节,初步感受到中世纪禁欲思想对人性的束缚;问题二说明故事中的儿子虽不理解“绿鹅”到底为何物,但仍向往,对人性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问题三试图让学生推断薄伽丘通过这个故事要表达的感情,即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讴歌了人性,引导人们要摆脱中世纪禁欲苦行的束缚,顺从人欲。通过三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学生能初步的感受到教会对人性的压抑和人性对自然的追求,帮助学生理解薄伽丘笔下人文主义的含义。

C层教学班教学片段:

呈现《蒙娜丽莎》和中世纪圣子圣母图。问题:(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蒙娜丽莎》和中世纪圣子圣母图在绘画题材上有什么不同?绘画人物表情上有什么不同?

(2)两幅作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请思考并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C层教学班创设具体情境,教师通过呈现《蒙娜丽莎》和中世纪圣子圣母图两幅作品,制造对比冲突,并提出两个相对较浅的问题,因难度不大,故能迅速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聚焦到对两幅作品的观察和比较中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两幅作品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圣母圣子图是以宗教人物为题材,感情基本没有外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轻微而又真挚的感情从人的微笑中流露出来,在光线和背景的衬托下,人物的形影完全融为一体,产生出诗一般的意境,将人物自信、平和、充实、幸福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对人的感情的关注超过以往。在分析问题中,也能体现学生提取信息比较分析的学科能力,正是对人本身的关注度,即对情感、神意境的关注,注重人性和人的生命力,成为文态、

艺复兴作品的一个共性。之后,教师继续追问,两幅作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通过引导学生梳理西方人文精神,理解文艺复兴对西方文化的而集成和发展。

三、分层走班的课堂训练

实施“分层走班”后,我们也改变了以往所有学生训练同一道题的情况,在课堂上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层级的训练试题,不同层次的学64

生也可以个性化的选择完成训练。

如《神权下的自我》一课,A层教学班课堂训练试题如下:

16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从质朴走向高雅丰富细腻的情感、隽和精致,以优雅流畅的语言、永深刻的哲理,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精彩的概括。下列各项,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是

《社会契约论》A.卢梭的

B.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C.薄伽丘的《十日谈》

D.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设计意图:A层教学班应该能掌握大部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初步具有历史学科的一些基本能力。再现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是为初步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作准备。通过这一道试题,帮助A层教学班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而C层教学班课堂训练试题如下:

16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以优雅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情感、隽永深刻的哲理,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精彩的概最能代表这一时期人文主义学者言括。下列各项,论的是

A.“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B.“人生而自由,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C.“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

D.“人是罪恶、卑微、消极的存在,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

设计意图:C层教学班学生应系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不仅要熟知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还要准确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所以,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来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比较、区别和评价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是C层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教学是立足于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分层走班”

教学,为此势必要求优化教师的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实践仍然在探索中,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谨以此文作为引玉之石。

陈小伟,男,金华二中历史教师,主【作者简介】

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文章

  • 如何"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 如何"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 策略 一."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基本程序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为此,在教学时,应做好以下三个准备工作: ...查看


  • 试探"教学策略"的选择
  • 试探"教学策略"的选择 --中枢镇桃笑小学教师曾信国 教学的策略有很多,如何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实际的教学策略并非易事,别人较好的策略拿来应用,并不切合学情实际,就好把标准教案搬来教自己的学生,全感到不能得心应手.所以在众多 ...查看


  • 2015年度三年级工会小组创建文明组室工作计划
  • 2015年度三年级工会小组创建文明组室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紧紧围绕学校及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定的各项目标,充分发挥年级组管理的职能作用,以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训练和巩固作为突破口,加强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围绕&qu ...查看


  • 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 成果号:WJK2011A267 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单 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 成 员:付国屏 吴显品 杨守学 陈 策 魏宝玉 祝 优 刘兆锋 王 琼 罗 晋 张连喜 李 明 李 霞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自2005年9月进行新课 ...查看


  •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 无忌小学教学工作汇报 --高效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本学年,我校全面贯彻翁旗教育局2011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重 课堂.抓实际.求实效,从根本上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扎扎实实地推进"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改革,精细化管理 ...查看


  • 小学英语教学优秀范文
  • 以学定教,教学相长 --谈小学英语教学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的策略 [摘 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教",而较少地"关注学",更加缺乏对学生 ...查看


  • 如何实现"以学定教"
  • 如何实现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这个词语,我在校本培训中第一次听到,我当时很困惑. 什么是"以学定教"?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通过校本培训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以学定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状 ...查看


  • 教学反思该反思什么
  • 教学反思该反思什么 作者:陈廷海 向-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论坛>2013.2 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13-2-21 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但他的发展则需要用心去努力达成.其中,自觉性的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 ...查看


  • 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方案
  • <"分层教学,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育人为根本,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基地,一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全员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方法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