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玉丽
中小学管理 2007年07期
一、价值观的缺失是养成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国外的一些旅游场所,专门有用简体中文写给中国人看的提示语。比如:在巴黎圣母院写有“请保持安静”的中文告示;在美国珍珠港景区的垃圾桶前写有“垃圾桶在此”的中文告示;在泰国皇宫的洗手间写有“请便后冲水”的中文告示。曾经听人讲:“中国孩子从进校门就开始训练排队,可一旦走出校门,最不会排队的就是中国人。”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人的文明素质的高低是通过其行为习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养成教育,可为什么养而不成?有专家讲,“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仅停留住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因为在习惯背后还蕴涵着更核心的东西——价值观。比如:在礼貌习惯的背后蕴涵的是尊重的价值观,当一个学生心中已确立了尊重的价值观时,就不用再教他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境下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因为他知道该怎么做。我曾在校园里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次课间,搞卫生的阿姨刚擦完地,地面还有水印。阿姨见一个班的学生刚下体育课,经楼道回班,就帮着用手扶着门。几个孩子大模大样、旁若无人地走过去,而有一个孩子则很礼貌地谢谢阿姨,并踮起脚尖靠边轻轻走过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弄脏的面积。像这样在具体情境下的行为习惯,很少有教师能事先教给学生。显然,这个学生心中已确立了尊重的价值观,他在内心里知道要尊重学校里的每个成员,哪怕她是扫地的工人,也要尊重她的劳动。可见,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思想基础。
综观当前的学校教育,我们在向学生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技能时,却对“为何而生”的价值观教育有所忽视;我们在训练学生排队要“快静齐”时,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排队,排队背后所蕴涵的生活价值观又是什么。其实,自觉站在一米线之外排队等候,体现的是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人多时排队,体现的是遵守规则和秩序的价值观。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内在素质,而不是机械行为。在养成教育中,如果只关注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而不关注习惯背后的价值观,那么养成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价值观的确立是养成教育最终的归旨
在学校教育中,坚持引导学生确立核心的生活价值观,是帮助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养成教育最终的归旨。
1.从教育目标来看,教育不仅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更要点化和润泽生命。教育要帮助学生过有意义的精神生活。《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个不同的情况下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在2005年举行的“正规教育中共同价值观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有学者指出:为了应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科学,而且需要智慧;不仅需要技术,而且需要精神;不仅需要经济,而且需要人文。
应培养学生掌握哪些价值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全人类应共同遵守的生活价值观共12条:和平、尊敬、仁爱、宽容、幸福、责任、合作、谦逊、诚实、简朴、自由、团结。当代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明确提出应重点培养学生的 7种美德: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
2.从现代德育的本质来看,德育不是在一般意义上教人生活的技能和常识,而是在精神层面上引导人明确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化道德准则为日常行为。
养成教育要帮助学生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准则,促进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成长。升旗仪式立正站好、向国旗行礼蕴涵的是爱国主义的价值观;教室里水杯摆成一条线,蕴涵的是环境整洁有序、举止严谨的价值观。学校养成教育只有以学生的行为习惯为起点,以学生的精神感受为重心,并引领学生在这种体验和感受中获得精神的快乐、充实和幸福,构筑自己蕴涵着生命崇高价值与意义的精神家园,才能最终达到润泽生命的精神境界。
三、价值观的引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灵魂
1.学校层面的价值观引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思想基础
前不久我去美国参加国际学校联盟峰会时,考察了佛罗里达州的独立走读学校(从幼儿园到中学)。这所学校没有教育处,也没有专门主抓德育的副校长或主任,但学生举止有素,其养成教育和德育的实效由此可见一斑。
这所学校的每间教室(包括幼儿园)都张贴或悬挂着各种卡片,卡片上标有“宽容”、“公正”、“尊敬”等学校所倡导的共同价值观。每个教室都有瓶子、罐子和彩色玻璃球,学生不管在哪门课上有好的行为,都可以在写有相应价值观标签的罐子或瓶子里放上一个玻璃球。例如:在一次计算机课上,一个女孩到前边用电脑演示她与众不同的图形设计,老师就让她在写有“创造”标签的瓶子里放上一个球,将个人行为和集体荣誉结合在一起。可见,该校没有局限于一个个习惯的培养,而是以价值观统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并通过形象标识物引导师生落实。
在学校层面确立共同的价值观,有助于奠定学校整体的文化精神,从而引导师生在环境布置、学科教学、班级教育、主题活动中进行道德思考,体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2.教学层面的价值观引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
价值观教育并不抽象,它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教学内容负载着价值观。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体育、音乐,都或凸显或隐含着相应的价值观。如我校提出的“性格体育”,在锻炼体质、磨砺性格中,传递着健康、平安、公平竞争、顽强耐劳的价值观。
教学气氛负载着价值观。融洽、民主、愉快、紧张而有序的教学气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和谐、效率等价值观。
教学交往负载着价值观。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组际交往等,承载着平等、尊重、合作、互助、理解等价值观。
教学过程负载着价值观。启发式、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承载着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尊重个性的价值观;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渗透着自信、主动的价值观。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随机事件的处理等,都反映了一定的价值观。
教学成果负载着价值观。任何一项教学成果都是智慧加勤奋的结晶,因此,经师生艰苦努力获得的教学成果,承载着勤勉、认真、有效、自我实现的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这些价值观的有形与无形的传递,会对学生的品格产生重大影响。除此之外,教师个人的品格魅力也会对学生的品格产生持久的影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让每个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品德教育者,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3.社会媒体的价值观引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资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说:“人是在观察中确立自己行为的观念的。社会媒体褒奖的,人们生活中崇尚的,将通过学习过程转化为行为。”
北京小学注重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开展了“种下爱的种子,收获新的感动”的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节目,在班级中评选“感动班级人物”,让学生在英雄人物的故事中体验感动,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感动,在行动小创造感动,在成长和进步中收获感动;我们给教师下发了爱的种子——凤仙花种子,学生凡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爱的感动”的行为,都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一粒花种,种在班级的大花盆里,亲自栽培直至开花。其象征意义在于赋予它道德价值观的含义——这不是一粒普通的种子,而是一颗颗象征着关爱、友爱、慈爱、热爱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颗爱的种子,让爱在他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伴随他们成长。
作者介绍:高玉丽,北京小学。
作者:高玉丽
中小学管理 2007年07期
一、价值观的缺失是养成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国外的一些旅游场所,专门有用简体中文写给中国人看的提示语。比如:在巴黎圣母院写有“请保持安静”的中文告示;在美国珍珠港景区的垃圾桶前写有“垃圾桶在此”的中文告示;在泰国皇宫的洗手间写有“请便后冲水”的中文告示。曾经听人讲:“中国孩子从进校门就开始训练排队,可一旦走出校门,最不会排队的就是中国人。”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人的文明素质的高低是通过其行为习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养成教育,可为什么养而不成?有专家讲,“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仅停留住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因为在习惯背后还蕴涵着更核心的东西——价值观。比如:在礼貌习惯的背后蕴涵的是尊重的价值观,当一个学生心中已确立了尊重的价值观时,就不用再教他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境下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因为他知道该怎么做。我曾在校园里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次课间,搞卫生的阿姨刚擦完地,地面还有水印。阿姨见一个班的学生刚下体育课,经楼道回班,就帮着用手扶着门。几个孩子大模大样、旁若无人地走过去,而有一个孩子则很礼貌地谢谢阿姨,并踮起脚尖靠边轻轻走过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弄脏的面积。像这样在具体情境下的行为习惯,很少有教师能事先教给学生。显然,这个学生心中已确立了尊重的价值观,他在内心里知道要尊重学校里的每个成员,哪怕她是扫地的工人,也要尊重她的劳动。可见,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思想基础。
综观当前的学校教育,我们在向学生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技能时,却对“为何而生”的价值观教育有所忽视;我们在训练学生排队要“快静齐”时,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排队,排队背后所蕴涵的生活价值观又是什么。其实,自觉站在一米线之外排队等候,体现的是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人多时排队,体现的是遵守规则和秩序的价值观。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内在素质,而不是机械行为。在养成教育中,如果只关注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而不关注习惯背后的价值观,那么养成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价值观的确立是养成教育最终的归旨
在学校教育中,坚持引导学生确立核心的生活价值观,是帮助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养成教育最终的归旨。
1.从教育目标来看,教育不仅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更要点化和润泽生命。教育要帮助学生过有意义的精神生活。《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个不同的情况下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在2005年举行的“正规教育中共同价值观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有学者指出:为了应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科学,而且需要智慧;不仅需要技术,而且需要精神;不仅需要经济,而且需要人文。
应培养学生掌握哪些价值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全人类应共同遵守的生活价值观共12条:和平、尊敬、仁爱、宽容、幸福、责任、合作、谦逊、诚实、简朴、自由、团结。当代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明确提出应重点培养学生的 7种美德: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
2.从现代德育的本质来看,德育不是在一般意义上教人生活的技能和常识,而是在精神层面上引导人明确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化道德准则为日常行为。
养成教育要帮助学生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准则,促进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成长。升旗仪式立正站好、向国旗行礼蕴涵的是爱国主义的价值观;教室里水杯摆成一条线,蕴涵的是环境整洁有序、举止严谨的价值观。学校养成教育只有以学生的行为习惯为起点,以学生的精神感受为重心,并引领学生在这种体验和感受中获得精神的快乐、充实和幸福,构筑自己蕴涵着生命崇高价值与意义的精神家园,才能最终达到润泽生命的精神境界。
三、价值观的引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灵魂
1.学校层面的价值观引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思想基础
前不久我去美国参加国际学校联盟峰会时,考察了佛罗里达州的独立走读学校(从幼儿园到中学)。这所学校没有教育处,也没有专门主抓德育的副校长或主任,但学生举止有素,其养成教育和德育的实效由此可见一斑。
这所学校的每间教室(包括幼儿园)都张贴或悬挂着各种卡片,卡片上标有“宽容”、“公正”、“尊敬”等学校所倡导的共同价值观。每个教室都有瓶子、罐子和彩色玻璃球,学生不管在哪门课上有好的行为,都可以在写有相应价值观标签的罐子或瓶子里放上一个玻璃球。例如:在一次计算机课上,一个女孩到前边用电脑演示她与众不同的图形设计,老师就让她在写有“创造”标签的瓶子里放上一个球,将个人行为和集体荣誉结合在一起。可见,该校没有局限于一个个习惯的培养,而是以价值观统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并通过形象标识物引导师生落实。
在学校层面确立共同的价值观,有助于奠定学校整体的文化精神,从而引导师生在环境布置、学科教学、班级教育、主题活动中进行道德思考,体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2.教学层面的价值观引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
价值观教育并不抽象,它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教学内容负载着价值观。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体育、音乐,都或凸显或隐含着相应的价值观。如我校提出的“性格体育”,在锻炼体质、磨砺性格中,传递着健康、平安、公平竞争、顽强耐劳的价值观。
教学气氛负载着价值观。融洽、民主、愉快、紧张而有序的教学气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和谐、效率等价值观。
教学交往负载着价值观。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组际交往等,承载着平等、尊重、合作、互助、理解等价值观。
教学过程负载着价值观。启发式、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承载着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尊重个性的价值观;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渗透着自信、主动的价值观。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随机事件的处理等,都反映了一定的价值观。
教学成果负载着价值观。任何一项教学成果都是智慧加勤奋的结晶,因此,经师生艰苦努力获得的教学成果,承载着勤勉、认真、有效、自我实现的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这些价值观的有形与无形的传递,会对学生的品格产生重大影响。除此之外,教师个人的品格魅力也会对学生的品格产生持久的影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让每个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品德教育者,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3.社会媒体的价值观引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资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说:“人是在观察中确立自己行为的观念的。社会媒体褒奖的,人们生活中崇尚的,将通过学习过程转化为行为。”
北京小学注重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开展了“种下爱的种子,收获新的感动”的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节目,在班级中评选“感动班级人物”,让学生在英雄人物的故事中体验感动,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感动,在行动小创造感动,在成长和进步中收获感动;我们给教师下发了爱的种子——凤仙花种子,学生凡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爱的感动”的行为,都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一粒花种,种在班级的大花盆里,亲自栽培直至开花。其象征意义在于赋予它道德价值观的含义——这不是一粒普通的种子,而是一颗颗象征着关爱、友爱、慈爱、热爱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颗爱的种子,让爱在他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伴随他们成长。
作者介绍:高玉丽,北京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