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学校: 石家庄学院
院系: 化工学院
专业: 化学(10)
姓名: 张芳
指导教师:云书海
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建筑特点; 论文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无论是从实体还是从其学术的概念来讲,它都在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它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本文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这里做了下简单的介绍并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有着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中国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丰富多彩,如颇具有华丽气质的北方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等。但总体上讲,中国的建筑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共官掌握下的官式建筑,另一种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其中官式建筑因以其建筑者强大的政治权利作为后盾,所以它体现的是各个不同时期最高的建筑水平和技术,而民间建筑则以其钟灵毓秀的独具特色的清秀感而著称。因此我们不妨说官式建筑为建筑中的大家闺秀,而民间建筑理所当然的就是建筑中的小家碧玉了。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它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中国建筑,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与和谐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
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方面的主要区别: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以木结构为主,平面铺开式的古典式建筑,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在建筑中大量的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思想,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就是等级制的运用,无论是屋顶的建筑样式还是建筑彩画的图案,都着重体现皇权威严的主题;而中国古代园林由于有文人参予,所以在建筑中追求诗情画意和建筑的结合,这也是中国园林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大体上来说,我国古代建筑有这样的特点:
大气,中国建筑的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使中国建筑豪放而不狂野,四角飞檐翘楚远眺,体现了中国建筑充满的生气和活力,传统琉璃材料的使用使得中国建筑色彩丰富多样,重视山林风水,即中国建筑中不仅有住、还有观、有游。
中国建筑大多是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众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乱的建筑群体中却有着严格结构布局。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围绕着中心建筑而建。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就使得中国的建筑群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使得我国的建筑既具有浓厚的使用精神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介绍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
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轴线的空间艺术介绍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差别。
“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介绍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因此才会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阴阳有序的环境观、社会文化观的影响下形成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规范、元之自由、明清建筑形制化的特点,也形成了北国的淳厚、江南的秀丽、蜀中的朴雅、塞外的雄浑、云贵高原的绚丽多彩等这些地域性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
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工商业的初步繁荣,使建筑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秦汉时期使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兴起了规模空前的建筑活动,例如筑长城、修驰道、开灵渠、建阿房宫和骊山陵等。汉代的统治者进一步营建大规模的宫殿、园囿和陵墓。中国建筑设计到了汉代,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发展成一个完备的体系。从出土的的汉画像石、画像砖和陶屋明器来看,当时的木结构技术已渐趋成熟,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架构已经形成,并且能够建造木建筑。斗栱已经普遍使用。
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斗拱
斗拱,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它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第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第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东方之冠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而这个馆就是斗拱形的特点,它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可分为庑殿式顶、歇山式顶、悬山式顶等形式。按屋檐的层数分,庑殿顶、歇山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太和殿)和重檐歇山顶(天安门)较为著名。
我国的传统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更受到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建筑本身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社会、自然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因此建筑文化从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环境文化。在这种建筑理念的指导之下,建筑不仅要具有形式上的功能更要有实用性的功能。中国现在已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建筑文化倾向:
(1)对原有文化的维护,表现为对原有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对文化结构的维护并不等于我们不再创造新的东西了;
(2)对原有文化结构的延续;
(3)文化结构上的嫁接,对原有文化结构加以优化或其他异化;
(4)古朴文化的新概念。不论从以上那一种倾向来说,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在对静态历史文物的保护中都应该重视动态的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从以上几种文化倾向上来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文化的传承就是我们要了解这个文化、热爱这个文化,是弄清楚这个文化的源和流。我们应该在自己文化和未来文化之间保持正确的态度,要把传统建筑文化和今天的城市建设完整的结合起来。追求现代与传统,典雅与华丽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为能拥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进行奋斗。
题目: 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学校: 石家庄学院
院系: 化工学院
专业: 化学(10)
姓名: 张芳
指导教师:云书海
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建筑特点; 论文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无论是从实体还是从其学术的概念来讲,它都在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它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本文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这里做了下简单的介绍并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有着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中国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丰富多彩,如颇具有华丽气质的北方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等。但总体上讲,中国的建筑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共官掌握下的官式建筑,另一种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其中官式建筑因以其建筑者强大的政治权利作为后盾,所以它体现的是各个不同时期最高的建筑水平和技术,而民间建筑则以其钟灵毓秀的独具特色的清秀感而著称。因此我们不妨说官式建筑为建筑中的大家闺秀,而民间建筑理所当然的就是建筑中的小家碧玉了。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它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中国建筑,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与和谐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
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方面的主要区别: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以木结构为主,平面铺开式的古典式建筑,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在建筑中大量的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思想,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就是等级制的运用,无论是屋顶的建筑样式还是建筑彩画的图案,都着重体现皇权威严的主题;而中国古代园林由于有文人参予,所以在建筑中追求诗情画意和建筑的结合,这也是中国园林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大体上来说,我国古代建筑有这样的特点:
大气,中国建筑的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使中国建筑豪放而不狂野,四角飞檐翘楚远眺,体现了中国建筑充满的生气和活力,传统琉璃材料的使用使得中国建筑色彩丰富多样,重视山林风水,即中国建筑中不仅有住、还有观、有游。
中国建筑大多是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众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乱的建筑群体中却有着严格结构布局。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围绕着中心建筑而建。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就使得中国的建筑群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使得我国的建筑既具有浓厚的使用精神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介绍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
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轴线的空间艺术介绍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差别。
“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介绍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因此才会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阴阳有序的环境观、社会文化观的影响下形成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规范、元之自由、明清建筑形制化的特点,也形成了北国的淳厚、江南的秀丽、蜀中的朴雅、塞外的雄浑、云贵高原的绚丽多彩等这些地域性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
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工商业的初步繁荣,使建筑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秦汉时期使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兴起了规模空前的建筑活动,例如筑长城、修驰道、开灵渠、建阿房宫和骊山陵等。汉代的统治者进一步营建大规模的宫殿、园囿和陵墓。中国建筑设计到了汉代,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发展成一个完备的体系。从出土的的汉画像石、画像砖和陶屋明器来看,当时的木结构技术已渐趋成熟,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架构已经形成,并且能够建造木建筑。斗栱已经普遍使用。
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斗拱
斗拱,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它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第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第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东方之冠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而这个馆就是斗拱形的特点,它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可分为庑殿式顶、歇山式顶、悬山式顶等形式。按屋檐的层数分,庑殿顶、歇山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太和殿)和重檐歇山顶(天安门)较为著名。
我国的传统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更受到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建筑本身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社会、自然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因此建筑文化从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环境文化。在这种建筑理念的指导之下,建筑不仅要具有形式上的功能更要有实用性的功能。中国现在已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建筑文化倾向:
(1)对原有文化的维护,表现为对原有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对文化结构的维护并不等于我们不再创造新的东西了;
(2)对原有文化结构的延续;
(3)文化结构上的嫁接,对原有文化结构加以优化或其他异化;
(4)古朴文化的新概念。不论从以上那一种倾向来说,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在对静态历史文物的保护中都应该重视动态的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从以上几种文化倾向上来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文化的传承就是我们要了解这个文化、热爱这个文化,是弄清楚这个文化的源和流。我们应该在自己文化和未来文化之间保持正确的态度,要把传统建筑文化和今天的城市建设完整的结合起来。追求现代与传统,典雅与华丽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为能拥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进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