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5月4日,五四爱国学生运动一周年纪念,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文提出:“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政治太卑微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的确,中国的青年学生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一向有关注时局、同情民间疾苦、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优良传统。五四运动并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学生运动,在古代同样也有学生爱国运动。
东汉冀州刺史朱穆在冀州整顿吏治、大力反贪,可惜打虎不死反被虎咬。153年,朱穆被押往京城,其后汉桓帝判决朱穆终身流放蛮荒服苦役。刘陶作为当时太学的学生领袖,率领几千太学生示威游行。他们从学校出发,一路高喊口号,分发传单,要求皇帝接受他们的请愿书。汉桓帝龙颜大怒,准备铁血镇压这次学生运动。令汉桓帝头大的是,支持太学生行动的官员居然越来越多,也和太学生一起同仇敌忾呼喊口号。刘陶提出要代替朱穆服苦役,与此同时,几千名太学生和部分士大夫开始静坐绝食。汉桓帝屈服了,他不敢再让朱穆服苦役了,一道圣旨让朱穆提前退休回家养老,这一次学生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6年之后,即159年,又一次学潮爆发,刘陶已经太学毕业,经皇帝洗脑之后成为一名副厅级干部。这一次的学生领袖是张凤,他意气风发,他和当年的刘陶一样“粪土当年万户侯”,特别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次学生运动的导火线是当时朝中著名将领皇甫规被几个宦官索贿,皇甫将军不答应,竟被小人陷害入狱。和上次学潮一样,也有300多名士大夫混杂在几千学生当中,最终结果是皇甫将军提前退休。两次学生运动都离不开朝中士大夫的支持,其实是这些士大夫阶层与宦官集团的对抗,汉桓帝搞了一个平衡术,两边都不得罪。后来宦官集团大力反扑,平衡被打破,东汉帝国进入党锢白色恐怖时期,直至灭亡。
北宋末年,时局变化多端,女真崛起建立金国,灭辽后虎视眈眈,准备南下侵略宋朝,徽宗即刻传位钦宗。据《宋史·陈东传》记载:太学生陈东鉴于时事危机,为重振朝纲,联合其他爱国太学生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童贯等“六贼”在徽宗时期为非作歹,引起朝野爱国人士的极大不满,陈东领导的正义行动,很快就得到广大爱国官员、将领的一致拥护,广大百姓也衷心拥护,在朝野中声势巨大。宋钦宗为振兴国势,同时也为了确立自己的威信,加强自己的统治,先后将此“六贼”解决。
其后金军继续南侵,朝廷出现以李纲为代表的主战派与“浪子宰相”李邦彦为代表的主和派的派系之争。主和派李邦彦占了上风,宋钦宗要解除李纲的职务,准备向金国妥协投降。陈东义愤填膺,带领几百名太学生,涌到皇宫宣德门外,上书请愿,要求朝廷复用李纲,惩办李邦彦。东京城的军民们也群起响应,一下子就聚集了几万人。宋钦宗忙派人出来传旨:“李纲用兵失利,不得已罢职。待金人退后,令复职。”大家哪里肯听,一怒之下冲进朝堂敲打“登闻鼓”,把鼓面都打破了,抗议呼声震天动地。李邦彦退朝出宫,迎接他的是飞沙走石加臭鸡蛋和烂菜叶,只得狼狈地龟缩回宫。开封知府赶来威胁大家:“威胁天子可是大逆不道!”众学生高声回答:“我们一腔忠义爱国之心,天地可鉴!”接着就要揪住知府,知府落荒而逃。朝廷见事态严重,不得已恢复李纲等人的职务。这一次学生运动不仅直接达到了所要求的结果,后来还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并正名,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可惜,后来是靖康之耻,二帝被掳,宋高宗偏安江南一隅,又罢免了主战的李纲,重用黄潜善等奸臣。陈东上书请求宋高宗罢奸臣,复良相,北伐亲征,迎二帝还朝。宋高宗最怕陈东为复用李纲再次激起民变,动摇成立不久的南宋小朝廷,就和黄潜善等人密谋,杀害了陈东。
明朝的府学、县学都建有明伦堂,其实就是生员学子们聚会、讨论的空间。在很多地方,学子们通过这样的聚会、公评、甚至组织行动,参与地方事务,成为监督和制约官府的一个不可小觑的力量。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松江府华亭县学生范昶被退休官僚董其昌逼死。松江府府学、华亭县学、上海县学、青浦县学、金山卫学等五校学生联合起来,发起讨伐董其昌的檄文,引起社会共鸣,一度流传“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的歌谣。半月后,五所官学的学生鸣冤于松江府,次日引起百姓拥挤街道两旁,人数不下百万。后来,学生和群众一道拆毁了董其昌的房子,并放火焚烧,事态不断扩大,惊动了朝廷。也许是因为董其昌实在做得过火,这事后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顺治十八年(1661年),有人向上面举报苏州府吴县县令任惟初不恤民情,将不按时交税的老百姓拉到县衙打板子,打死了好几个人。消息传出后,又有人证实任惟初中饱私囊。于是民情汹汹,江南一带的学子们愤慨不已。此时正值顺治驾崩,二月初四这天,各地生员学子纷纷来到文庙聚集,旋即来到府衙,击鼓鸣钟,要求驱赶任惟初,随同而来的学生多达千余人。这一次学生运动,结局最为悲惨,被官方定性为一场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江南学子不满其统治的赤裸裸挑战,结果凡参与击鼓聚众、请愿示威活动的100多人均被处死。著名才子金圣叹也在这次运动中被作为幕后主犯腰斩。这场运动之后,清朝又刮起一阵又一阵的文字狱,生员学子反地方官的行为很难再有,再也没有在公共空间里对公共事务的讨论,最后导致谣言在整个清朝满天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终走上灭亡的不归之路。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总第216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文史天地
↓↓↓点下面“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1920年5月4日,五四爱国学生运动一周年纪念,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文提出:“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政治太卑微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的确,中国的青年学生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一向有关注时局、同情民间疾苦、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优良传统。五四运动并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学生运动,在古代同样也有学生爱国运动。
东汉冀州刺史朱穆在冀州整顿吏治、大力反贪,可惜打虎不死反被虎咬。153年,朱穆被押往京城,其后汉桓帝判决朱穆终身流放蛮荒服苦役。刘陶作为当时太学的学生领袖,率领几千太学生示威游行。他们从学校出发,一路高喊口号,分发传单,要求皇帝接受他们的请愿书。汉桓帝龙颜大怒,准备铁血镇压这次学生运动。令汉桓帝头大的是,支持太学生行动的官员居然越来越多,也和太学生一起同仇敌忾呼喊口号。刘陶提出要代替朱穆服苦役,与此同时,几千名太学生和部分士大夫开始静坐绝食。汉桓帝屈服了,他不敢再让朱穆服苦役了,一道圣旨让朱穆提前退休回家养老,这一次学生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6年之后,即159年,又一次学潮爆发,刘陶已经太学毕业,经皇帝洗脑之后成为一名副厅级干部。这一次的学生领袖是张凤,他意气风发,他和当年的刘陶一样“粪土当年万户侯”,特别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次学生运动的导火线是当时朝中著名将领皇甫规被几个宦官索贿,皇甫将军不答应,竟被小人陷害入狱。和上次学潮一样,也有300多名士大夫混杂在几千学生当中,最终结果是皇甫将军提前退休。两次学生运动都离不开朝中士大夫的支持,其实是这些士大夫阶层与宦官集团的对抗,汉桓帝搞了一个平衡术,两边都不得罪。后来宦官集团大力反扑,平衡被打破,东汉帝国进入党锢白色恐怖时期,直至灭亡。
北宋末年,时局变化多端,女真崛起建立金国,灭辽后虎视眈眈,准备南下侵略宋朝,徽宗即刻传位钦宗。据《宋史·陈东传》记载:太学生陈东鉴于时事危机,为重振朝纲,联合其他爱国太学生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童贯等“六贼”在徽宗时期为非作歹,引起朝野爱国人士的极大不满,陈东领导的正义行动,很快就得到广大爱国官员、将领的一致拥护,广大百姓也衷心拥护,在朝野中声势巨大。宋钦宗为振兴国势,同时也为了确立自己的威信,加强自己的统治,先后将此“六贼”解决。
其后金军继续南侵,朝廷出现以李纲为代表的主战派与“浪子宰相”李邦彦为代表的主和派的派系之争。主和派李邦彦占了上风,宋钦宗要解除李纲的职务,准备向金国妥协投降。陈东义愤填膺,带领几百名太学生,涌到皇宫宣德门外,上书请愿,要求朝廷复用李纲,惩办李邦彦。东京城的军民们也群起响应,一下子就聚集了几万人。宋钦宗忙派人出来传旨:“李纲用兵失利,不得已罢职。待金人退后,令复职。”大家哪里肯听,一怒之下冲进朝堂敲打“登闻鼓”,把鼓面都打破了,抗议呼声震天动地。李邦彦退朝出宫,迎接他的是飞沙走石加臭鸡蛋和烂菜叶,只得狼狈地龟缩回宫。开封知府赶来威胁大家:“威胁天子可是大逆不道!”众学生高声回答:“我们一腔忠义爱国之心,天地可鉴!”接着就要揪住知府,知府落荒而逃。朝廷见事态严重,不得已恢复李纲等人的职务。这一次学生运动不仅直接达到了所要求的结果,后来还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并正名,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可惜,后来是靖康之耻,二帝被掳,宋高宗偏安江南一隅,又罢免了主战的李纲,重用黄潜善等奸臣。陈东上书请求宋高宗罢奸臣,复良相,北伐亲征,迎二帝还朝。宋高宗最怕陈东为复用李纲再次激起民变,动摇成立不久的南宋小朝廷,就和黄潜善等人密谋,杀害了陈东。
明朝的府学、县学都建有明伦堂,其实就是生员学子们聚会、讨论的空间。在很多地方,学子们通过这样的聚会、公评、甚至组织行动,参与地方事务,成为监督和制约官府的一个不可小觑的力量。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松江府华亭县学生范昶被退休官僚董其昌逼死。松江府府学、华亭县学、上海县学、青浦县学、金山卫学等五校学生联合起来,发起讨伐董其昌的檄文,引起社会共鸣,一度流传“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的歌谣。半月后,五所官学的学生鸣冤于松江府,次日引起百姓拥挤街道两旁,人数不下百万。后来,学生和群众一道拆毁了董其昌的房子,并放火焚烧,事态不断扩大,惊动了朝廷。也许是因为董其昌实在做得过火,这事后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顺治十八年(1661年),有人向上面举报苏州府吴县县令任惟初不恤民情,将不按时交税的老百姓拉到县衙打板子,打死了好几个人。消息传出后,又有人证实任惟初中饱私囊。于是民情汹汹,江南一带的学子们愤慨不已。此时正值顺治驾崩,二月初四这天,各地生员学子纷纷来到文庙聚集,旋即来到府衙,击鼓鸣钟,要求驱赶任惟初,随同而来的学生多达千余人。这一次学生运动,结局最为悲惨,被官方定性为一场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江南学子不满其统治的赤裸裸挑战,结果凡参与击鼓聚众、请愿示威活动的100多人均被处死。著名才子金圣叹也在这次运动中被作为幕后主犯腰斩。这场运动之后,清朝又刮起一阵又一阵的文字狱,生员学子反地方官的行为很难再有,再也没有在公共空间里对公共事务的讨论,最后导致谣言在整个清朝满天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终走上灭亡的不归之路。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总第216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文史天地
↓↓↓点下面“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