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_慷慨_诗风及其历史渊源

第22卷第4期2006年9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rnal o f Gansu L ianhe U niv ersit y(So cial Sciences)

V ol. 22, No. 4Sept. 2006

曹植的 慷慨! 诗风及其历史渊源

孙静涵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长春∀130024)

要 慷慨! 诗风作为曹植个人文学趣味, 和整个建安时期的审美趋向, 成为文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

的美学范式和艺术特征。本文从表现特征、社会风尚、时代共鸣、产生原因等角度分析了曹植的慷慨诗风, 并对汉魏之际慷慨诗风的形成进行了论述, 理顺了 慷慨! 诗风的渊源。 关

词 曹植; 建安时期; 慷慨! 诗风; 历史渊源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2 707X(2006) 04 0026 04

Magnificent and Pessimistic Poetry Styte of C ao Zhi and Its Historical Orign

SU N Jing han

(S chool of Liter atur e, N or theast N or mal Univer sity ,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M ag nificent and pessimist ic poetr y style, w hich w as not only as the literar y interesting o f Cao Zhi but also as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v e tendency o f the Jian #an Per iod, has become the aesthetic mo del and ar tist char acter istic of all liter ary hist or y. T his essay analyzes Cao Zhi #s magnif icent and pessimistic poetr y style fr om imag ing cha racteristics, so cial cus to ms, epoch sy mpat hetic v ibration and creato r, and discusses its for mat ion in the H an and W ei Dynasty, then addr esses its or igin.

Key words:Cao Zhi; the Jian #an Per iod; mag nificent and pessimist ic po et ry st yle; histor ical o rig in ∀∀

曹植诗风, 徐伯虬在∃曹子建集序%中评价说 陈思才

死难之臣乎! (∃求自试表%) 形容人物情绪激昂的样子。

曹植的慷慨不仅体现在遣词上, 还表现为文风上充满着 慷慨! 之意。他的文风可以概括为四类:一为激昂。这类作品往往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 写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如∃鰕鲒篇%: 抚剑而雷音, 猛气纵横浮。! 直抒壮志。∃白马篇%: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豪情在胸。∃杂诗仆夫早严驾%: 闲居非吾志, 甘心赴国忧。! 闲居郁苦, 不甘寂寞。∃唯汉行%: 济济在公朝, 万载驰其名。! 立功求名, 满腔热忱。∃薤露行%: 愿得展功勤, 输力于明君。! 自任不

一、曹植的慷慨诗风

曹植遣词颇喜用 慷慨! , 现存六十余首相对完整的诗歌中, 慷慨! 一词共出现了六次。有的描画乐器演奏声音, 如 慷慨有余音! (∃弃妇篇%) 、 秦筝何慷慨! (∃箜篌引%) 、 搦素筝而慷慨! (∃幽思赋%) 均形容乐器音调急促铿锵, 高下跌宕。有的刻画人物精神状态, 如 聆我慷慨言。! (∃杂诗飞观百余尺%) 慷慨有悲心! (∃赠徐干%) 、 慷慨独不群! (∃薤露行%) 、 慷慨对嘉宾! (∃情诗%) 抒写作者沉郁又昂扬的精神风貌。还有的描画人的性格, 如 而无慷慨

凡。等等。这类作品中曹植的满怀激情奔涌磅礴, 一泻千里, 鲜明痛快。注意使用高下天地等极度的变换来加强跌宕起伏之势, 形成强烈的落差感, 震撼人心。

一为悲凉。这类作品多为曹丕当政后, 曹植受到打击迫害和谗言排挤时所作。如∃杂诗悠悠远行客%: 浮云翳日光, 悲风动地起。! 写生活中天昏地暗。∃当墙预高行%: 谗言三至, 慈母不亲。愤愤俗间, 不辨伪真。! 流言四起, 悲怨委屈。∃赠白马王彪并序%∃七步诗%骨肉相残, 愤慨悲痛。∃怨歌行%: 为臣良独难。! 忠而见疑, 冤屈怨愤。∃矫志%全篇自喻, 忧谗畏讥。∃丹霞蔽日行%: 纣为昏乱, 虐残

气慷慨! [1]。李梦阳给曹植集的序言中说: 其音宛, 其情危, 其言愤切而有余悲。! &张戒也说: 而子建之诗, 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 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2]等等诸多评价无一不是认识到曹植诗歌中 慷慨! 的特征。这一诗学品格是曹植自身气质使然, 也是其在审美领域的有意识追求, 是汉代世风与世乱流离演化的结果。 慷慨!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影响深远, 本文试分析之。

收稿日期 2006 06 01

作者简介 孙静涵(1983-) , 女, 辽宁锦州人, 东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

意气风发则是激昂之意的延续。这两种慷慨的使用有一个明显的区别, 多用于写人物在某时或者某种特定场合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感受, 而形容意气风发鲜明磊落的则多用于人物品评, 指人的整体状况甚至涵盖其人一生的性格和为人。这种用法不是一时好恶, 也绝没有不得志的意思。这个意义我们在其同时以及以后建安时期 慷慨! 一词的使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而对后一种用法的忽略便是我们所说的∃说文%中解释不够全面的地方。

慷慨! 作为连绵词, 亦有 慨慷! 之形。∃文选(安啸赋%: 时幽散而将决, 中矫历而慷慨。! 左思∃杂诗%: 壮齿不恒居, 岁暮常慨慷! 为感慨之意[10]。此意以 慨慷! 为形, 亦与 慨! 之第一意相同, 后世此意大都用 感慨! 来表达, 故不在下文讨论之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 慨! 与 慷慨! 的历史渊源, 慷慨! 虽然来源于 慨! , 但表达的程度远远深于只用单字 慨! 。这不仅仅是由于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 语音上增加了一个音节, 更主要的在于增加的这个音节使词有了一个由平到仄的转换, 语音上造成了高下流转之势, 可以更准确深入地传达波澜起伏、汹涌不平之意。用音节上的铿锵跌宕传达内心情感的回环变化, 也是人们对情感更加关注的表现之一。

慷慨! 作为文学风格经历了∃楚辞%的萌芽, ∃史记%的发展, 两汉时期的沉淀后, 曹植等建安诗人将其发扬光大, 使之成为正式的成熟的文学风格融入流传的血脉, 成为我国文学风格长河中的一支。

注释

&文中曹植诗均引自:赵幼文. 曹植集校注[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 文中 建安七子! 诗均引自:俞绍初(集校) . 建安七子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参考文献

[1]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 三曹资料汇编

[C].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C].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3]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4]何文焕. 历代诗话[C].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5]许慎(撰) . 段玉裁(注) . 说文解字注[M ]. 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88.

[6]程俊英, 蒋见元. 诗经注析[M ].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7]诸子集成[Z]. 上海:上海书店, 1986.

[8]洪兴祖(白化文点校). 楚辞补注[M ].北京:中华书

局, 1983.

[9]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10]萧统. 李善(注) . 文选[C]. 北京:中华书局, 1972.

[责任编辑:马争朝]

第22卷第4期2006年9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rnal o f Gansu L ianhe U niv ersit y(So cial Sciences)

V ol. 22, No. 4Sept. 2006

曹植的 慷慨! 诗风及其历史渊源

孙静涵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长春∀130024)

要 慷慨! 诗风作为曹植个人文学趣味, 和整个建安时期的审美趋向, 成为文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

的美学范式和艺术特征。本文从表现特征、社会风尚、时代共鸣、产生原因等角度分析了曹植的慷慨诗风, 并对汉魏之际慷慨诗风的形成进行了论述, 理顺了 慷慨! 诗风的渊源。 关

词 曹植; 建安时期; 慷慨! 诗风; 历史渊源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2 707X(2006) 04 0026 04

Magnificent and Pessimistic Poetry Styte of C ao Zhi and Its Historical Orign

SU N Jing han

(S chool of Liter atur e, N or theast N or mal Univer sity ,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M ag nificent and pessimist ic poetr y style, w hich w as not only as the literar y interesting o f Cao Zhi but also as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v e tendency o f the Jian #an Per iod, has become the aesthetic mo del and ar tist char acter istic of all liter ary hist or y. T his essay analyzes Cao Zhi #s magnif icent and pessimistic poetr y style fr om imag ing cha racteristics, so cial cus to ms, epoch sy mpat hetic v ibration and creato r, and discusses its for mat ion in the H an and W ei Dynasty, then addr esses its or igin.

Key words:Cao Zhi; the Jian #an Per iod; mag nificent and pessimist ic po et ry st yle; histor ical o rig in ∀∀

曹植诗风, 徐伯虬在∃曹子建集序%中评价说 陈思才

死难之臣乎! (∃求自试表%) 形容人物情绪激昂的样子。

曹植的慷慨不仅体现在遣词上, 还表现为文风上充满着 慷慨! 之意。他的文风可以概括为四类:一为激昂。这类作品往往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 写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如∃鰕鲒篇%: 抚剑而雷音, 猛气纵横浮。! 直抒壮志。∃白马篇%: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豪情在胸。∃杂诗仆夫早严驾%: 闲居非吾志, 甘心赴国忧。! 闲居郁苦, 不甘寂寞。∃唯汉行%: 济济在公朝, 万载驰其名。! 立功求名, 满腔热忱。∃薤露行%: 愿得展功勤, 输力于明君。! 自任不

一、曹植的慷慨诗风

曹植遣词颇喜用 慷慨! , 现存六十余首相对完整的诗歌中, 慷慨! 一词共出现了六次。有的描画乐器演奏声音, 如 慷慨有余音! (∃弃妇篇%) 、 秦筝何慷慨! (∃箜篌引%) 、 搦素筝而慷慨! (∃幽思赋%) 均形容乐器音调急促铿锵, 高下跌宕。有的刻画人物精神状态, 如 聆我慷慨言。! (∃杂诗飞观百余尺%) 慷慨有悲心! (∃赠徐干%) 、 慷慨独不群! (∃薤露行%) 、 慷慨对嘉宾! (∃情诗%) 抒写作者沉郁又昂扬的精神风貌。还有的描画人的性格, 如 而无慷慨

凡。等等。这类作品中曹植的满怀激情奔涌磅礴, 一泻千里, 鲜明痛快。注意使用高下天地等极度的变换来加强跌宕起伏之势, 形成强烈的落差感, 震撼人心。

一为悲凉。这类作品多为曹丕当政后, 曹植受到打击迫害和谗言排挤时所作。如∃杂诗悠悠远行客%: 浮云翳日光, 悲风动地起。! 写生活中天昏地暗。∃当墙预高行%: 谗言三至, 慈母不亲。愤愤俗间, 不辨伪真。! 流言四起, 悲怨委屈。∃赠白马王彪并序%∃七步诗%骨肉相残, 愤慨悲痛。∃怨歌行%: 为臣良独难。! 忠而见疑, 冤屈怨愤。∃矫志%全篇自喻, 忧谗畏讥。∃丹霞蔽日行%: 纣为昏乱, 虐残

气慷慨! [1]。李梦阳给曹植集的序言中说: 其音宛, 其情危, 其言愤切而有余悲。! &张戒也说: 而子建之诗, 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 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2]等等诸多评价无一不是认识到曹植诗歌中 慷慨! 的特征。这一诗学品格是曹植自身气质使然, 也是其在审美领域的有意识追求, 是汉代世风与世乱流离演化的结果。 慷慨!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影响深远, 本文试分析之。

收稿日期 2006 06 01

作者简介 孙静涵(1983-) , 女, 辽宁锦州人, 东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

意气风发则是激昂之意的延续。这两种慷慨的使用有一个明显的区别, 多用于写人物在某时或者某种特定场合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感受, 而形容意气风发鲜明磊落的则多用于人物品评, 指人的整体状况甚至涵盖其人一生的性格和为人。这种用法不是一时好恶, 也绝没有不得志的意思。这个意义我们在其同时以及以后建安时期 慷慨! 一词的使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而对后一种用法的忽略便是我们所说的∃说文%中解释不够全面的地方。

慷慨! 作为连绵词, 亦有 慨慷! 之形。∃文选(安啸赋%: 时幽散而将决, 中矫历而慷慨。! 左思∃杂诗%: 壮齿不恒居, 岁暮常慨慷! 为感慨之意[10]。此意以 慨慷! 为形, 亦与 慨! 之第一意相同, 后世此意大都用 感慨! 来表达, 故不在下文讨论之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 慨! 与 慷慨! 的历史渊源, 慷慨! 虽然来源于 慨! , 但表达的程度远远深于只用单字 慨! 。这不仅仅是由于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 语音上增加了一个音节, 更主要的在于增加的这个音节使词有了一个由平到仄的转换, 语音上造成了高下流转之势, 可以更准确深入地传达波澜起伏、汹涌不平之意。用音节上的铿锵跌宕传达内心情感的回环变化, 也是人们对情感更加关注的表现之一。

慷慨! 作为文学风格经历了∃楚辞%的萌芽, ∃史记%的发展, 两汉时期的沉淀后, 曹植等建安诗人将其发扬光大, 使之成为正式的成熟的文学风格融入流传的血脉, 成为我国文学风格长河中的一支。

注释

&文中曹植诗均引自:赵幼文. 曹植集校注[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 文中 建安七子! 诗均引自:俞绍初(集校) . 建安七子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参考文献

[1]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 三曹资料汇编

[C].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C].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3]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4]何文焕. 历代诗话[C].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5]许慎(撰) . 段玉裁(注) . 说文解字注[M ]. 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88.

[6]程俊英, 蒋见元. 诗经注析[M ]. 北京:中华书局,

1991.

[7]诸子集成[Z]. 上海:上海书店, 1986.

[8]洪兴祖(白化文点校). 楚辞补注[M ].北京:中华书

局, 1983.

[9]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10]萧统. 李善(注) . 文选[C]. 北京:中华书局, 1972.

[责任编辑:马争朝]


相关文章

  • 曹植诗风的衍变
  • 曹植诗风的衍变 内容摘要: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经历造就了曹植.纵观曹植的一生,前期的奋发进取昂扬向上,后期的壮志难酬情感郁愤,都缘于其权利地位的变化."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幽怨,体被文质"的称誉,华丽绮焕又 ...查看


  • 南北朝文学
  •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第一次高峰,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可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几个阶段诗歌是这一时期最为发达的文学样式,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体裁和文学理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查看


  • 平红--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 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甘肃省岷县梅川初级中学 卢平红 内容摘要: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使曹植.曹丕诗歌具有一脉相承的共同风格.但人生际遇的迥异,又使曹植.曹丕诗歌在风格上 ...查看


  • 文学史名词解释
  • 11.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高潮.其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魏晋南北朝文学_笔记
  •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 ...查看


  • 关于"吴均体"诗歌及其文学价值
  • 摘 要:<梁书・吴均传>中关于吴均体的论说是"均文体清拔有古气,时人多学之",由此可知,"吴均体"这种文体一方面是南朝末期矫正过分"圆熟清艳"诗风而"学古.尚 ...查看


  • 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_袁行霈版
  •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 ...查看


  • 曹丕_曹植的内心精神审美观照_试论建安文学的转向
  •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总第88期) 曹丕.曹植的内心精神审美观照 ---试论建安文学的转向 陈 芳 352100)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宁德 摘 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文人对文学的自觉审美追求,建安文学发生了转向 ...查看


  • 将进酒 说课稿
  • 将 进 酒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将进酒>.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将进酒>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