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读经一:列上十九16,19-21

答唱咏:咏16

读经二:迦五1,13-18

福 音:路九51-62

《荒漠燃荆》先知的皈依、我们的皈依

内 容

厄里叟回家吻别了自己的父母后,便起程去跟随厄里亚,作他的徒弟,以便将来接替他的先知职务。

上下文

上文(列上 19:9-14):厄里亚逃亡到曷勒布山洞,天主却在微弱的风中显现给他,并与他说话。下文(列上20:1-12):阿兰王本哈达得攻打以色列王阿哈布。

释义

 「厄里亚走过厄里叟身边,将自己的外衣披在他身上」(19) 厄里亚履行天

主的命令去给厄里叟傅油。当他在田里找到厄里叟时,经过厄里叟身边;正如天主在厄里亚逃亡所躲藏的易勒布山洞前经过(11),是天主显现和临在的象征;厄里亚把自己的外衣披在厄里叟身上,也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表示厄里叟将要接替厄里亚作先知的职务。厄里叟的蒙召,在厄里亚被接升天时更清晰地肯定了(列下2:13ff.)。

 「请你让我先回去和我的父母吻别,然后来跟随你」(20a) 为厄里叟来说,作为一位跟随者,应该永不回头的跟随。因此,他希望可以与家人及邻人共吃一餐后,与他们告别,然后以一种一去不回头的精神,跟随厄里亚。

 「用驾驭牛的用具」(21) 厄里叟离开了厄里亚之后,回家用驾驭牛的用具

把一对牛煮熟了,并分给众人吃。这行动没有祭祠的含义。相反,厄里叟将用作维生的工具毁了,可见他对皈依旅程的坚决。厄里叟对先知职的许诺,犹如把煮熟的肉与众人分享一样,划上了慷慨与坚决的句号。然后,他所踏上的,是门徒的不归之路。

讯息

皈依是一种方向的转变。改变后就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坚守下去,一如厄里叟放下务农的工作,毫不迟疑地转向先知之职,走上使命的旅程。主耶稣为完成天父交给祂的使命,决意朝向耶路撒冷走去 ── 个永不回头的旅程(路9:51)。基督徒的信仰旅程也要如斯的坚定,不为世物所羁绊,不被世情所牵累,以一颗不动摇的心跟随主基督,迈向永生的天国。

《驼铃牧心》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释义

本主日读经二的主旨是基督解救我们为使我们获得自由。保禄在迦4章末段指出,迦拉达的信友像依撒格一样,是恩许的子女(迦4:28),在这一章,一开始即点出,作为恩许的子女的特恩就是获得自由 (5:1)。既然是这样,保禄劝谕信友应该站稳,不可自甘堕落,再让奴隶的纯束缚自己。

按以下数节的意义,这里的「自由」,是指摆脱法律的咒骂而获得的自由(参阅3:10)。另一方面,也是指除天主的十诫外,旧约中不少法律条文,因为耶稣的牺牲而失掉约束力,例如取洁,祭献,割损等法律,都被耶稣满全了。「站稳」(1)是保禄常用的词语(见格前16:13;斐4:1;得前3:8),通常是指站稳在某种对象、立场。在滑和可变的道路上。随时会跌倒,所以保禄劝谕迦拉达的信友要站稳脚步,择善而固执。

「奴役的轭」(1),是指被犹太主义者误解的法律。在这书信中,保禄实在所指责的,是他们忽略了耶稣成全了法律这事实(玛5:17-18;罗 10:4),因此,他们坚持要受洗的外邦人受割损。在宗15:10,伯多禄把祖先传下来的全部法律,比作放在门徒颈项上的轭。

在弟前6:1也提到轭是奴隶所负的困苦,都是指轭负面的意义。不过。耶稣却说:「我的轭是柔和的,我的担子是轻松的」(玛11:30)。耶稣的要求,比梅瑟的要求更严谨,但因为耶稣与我们一起肩负,这「轭」就变得轻松了。

「兄弟们,你们蒙召」(13),保禄的兄弟、迦拉达信友,蒙受天主的召叫,不为甚么,就是为使他们得到自由,使他们脱离法律的咒骂(3:13;4:5)。这一节紧接第,节的意思,只是劝谕从负面入手,警告信友不可滥用自由,不可以自由作为「放纵肉欲的借口」 (13)。为保禄而言,「肉欲」是指相反天主的人性。纵欲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爱;「以爱心彼此服务」(13).也就是「爱人如己」(14),和自我中心相反,是克服自私和纵欲的好办法。「服务」一词的原文有奴役的意思,保禄在此是对比两种不同的奴役:法律的奴役(5:1)和透过爱而为近人的奴役;摆脱法律的奴役和自我克制都是消极的做法,爱人如己却是积极的做法。

「全部法律」(14)是指整体的法律,相对于作为法律的条文之一的割损,法律的条文是多元的,但是法律的整体可以用一句话总括:爱人如己。这里所说的「一句话」,原文是「诫命」之意,这条诫命可见于肋19:18;玛5:43;19:19;22:39等处。罗13:8-10提到:「……其它任何诫命,都包含在这句话里:就是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爱不加害于人,所以爱就是法律的满全」。

「相咬相吞」(15),保禄在此是用比喻或假借的手法,描写团体内的争斗。「咬」使人想起在旷野中以色列被蛇咬死的事(户21:6),引伸为冒犯或激怒的意思。吞是噬食,有毁灭的意思,两个词都是描写动物的词语,表示在没有爱的团体内,人与人的斗争,就像野兽般残忍。

「顺从圣神而行事」(16),从16-18节的「圣神。,在思高版圣经一律译为「圣神的引领」。圣神的引领和「本性的私欲」相反,所谓本性的私欲的作为,就是以下19-21节所列举的淫乱、不洁、放荡等等被禁止的行为。本性的私欲也是指未被救赎的人性。因为圣神和这些本性的私欲相反,所以追随圣神的引领,必定不会触犯这些禁令。

随从圣神的引领其实不能单靠个人的努力而做到:正确的道德生活和行为,必须在个人下定决心,追随圣神的指引,在圣神的帮助下,才能取得成功。保禄说,接受圣神的引领,才能致死肉性的妄动,必能生活,最后成为天主的子女(参阅罗8:13-14)。

生活实践

本主日的读经一讲述厄里叟蒙召,继承厄里亚成为以色列的先知。他回家宰杀了耕田不可少的一对牛,和乡人饯别,然后前去追随厄里亚。他所作的是义无反顾的决定。在本日的福音选读中,耶稣也要求追随祂的人,作出义无反顾的决心,祂说:「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于天主的国」 (路9:62)。读经二中保禄呼吁信友摆脱放纵私欲,追随圣神的指引,一旦在圣神之内的自由被我们掌握,我们所踏上的,也是义无反顾之旅。

《清泉掬水》跟随基督

内 容

耶稣决定迈向耶路撒冷,完成逾越奥迹。祂的决定,随即受到阻碍。耶稣挑战祂的跟随者,要求他们彻底地自我舍弃。

上下文

这是路加福音的「耶路撒冷旅程叙述」(9:51-18:14)的导言。在此长叙述中,路加曾三次讲及耶稣「面朝耶路撒冷」(9:53;13:22;17: 11)。上文是耶稣第二次预言其逾越奥迹和教导门徒要谦卑如赤子,胸襟如汪洋;下文是派遣七十二门徒,两个两个地先往祂要去的地方,预告祂的来临。

释义

 「决意」(51) 路加强调耶稣在耶路撒冷所受的苦难,是耶稣有意识的抉择的后果。

这抉择是出于耶稣的无比大爱。

 「撒玛黎雅人」(52) 远在君王时代,北国以色列灭亡后,亚述人徙置了一些外族人

到撒玛黎雅居住(列下17:24),使当地成为非纯犹太人区,因而造成日后犹太人与他们之间的冲突。犹太人不承认撒玛黎雅人为真正的同胞,理由如下:

 一、撒玛黎雅人信奉混合的宗教(列下l7:24-41)。 二、撒玛黎雅人阻止犹太人重修耶路撒冷城垣 (厄上3-4章)。

 三、撒玛黎雅人阻止犹太人重修圣殿(厄下 3:33)。为此,犹太人与撒玛黎雅人彼此仇

视 (德50:27-28)和互不往来 (若 4:9),而耶稣及祂的门徒不受他们欢迎 (9:52-53)。

 「雅各布伯及若望」(54) 耶稣称他们为雷霆之子(谷3:17),因为他们性格激烈。从

「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毁灭他们」(54)一句话,亦可以想象得到。

 「人子连栖身的地方都没有」(58) 耶稣提醒这位想主动跟随祂的人,跟随祂的代价:

他要承受耶稣漂泊流离,多番遭人拒绝的生活 (参阅9:53;4:16-30)。

 「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60) 意谓让精神方面已死去的人埋葬肉体上已死去

的人:那些拒绝跟随耶稣的人,不明白天国讯息的人,精神上是死的(参阅15:24,32;若5:25;罗6:13;弗2:1;5:14)。从上下文看,那奉召要宣扬天国的人,其责任比克尽孝道更为迫切。耶稣这句说话,不管是中国人或犹太人,甚至为所有人而言,也是生硬难咽的(参阅若 6:60),但仍是「永生的话」(若6:68)。

 「请让我先回去向家人告别」(61) 这是路加的独家资料。与厄里亚召叫厄里叟时的

对话很相似(列上19:20)。从经文中,虽然我们不知道厄里亚有否让厄里叟回家去,但故事中厄里叟的行动却显示他跟随厄里亚的决心:厄里叟立刻把牛宰了,分给众人吃,清楚地显示他把工人遣散,舍弃一切,决心跟随厄里亚 (列上19:21)。这里,可见耶稣对跟随者的要求,比厄里亚的要求更彻底。我们的回应有否像厄里叟那样慷慨呢?(参阅读经一)

 「手扶着犁而往后看」(62) 巴力斯坦人耕田时,要一手扶犁,一手驭牛,眼要专注

向前看,否则不能犁田。此节不但指过奉献生活的人,就连一切基督徒都要专心一意,不应有情感上的眷恋,亦不应订定任何条件,却要随时准备牺牲,去跟随耶稣。

讯息

跟随基督并非易事,人单靠己力,是无法成功的。但在满布荆棘的路上走过的耶稣,必定会给与我们力量,以跟随祂到底。当决定要追随祂后,便应一心一意(14:25-35)。

林思川《台北思高》跟随耶稣的条件

福音:路九51-62

路加福音的「旅程报导」

三部对观福音基本上具有相同的结构,耶稣执行天父派遣的使命,首先在加里肋亚展开其公开生活,然后由加里肋亚走向耶路撒冷,在圣城中经历苦难、死亡和复活。路加福音非常独特地以很大的篇幅报导,这段由加里肋亚走向耶路撒冷的旅程(九51-十九27),一般学者称之为路加福音的「旅程报导」。但是这段经文的目的并不是清楚的报导,耶稣旅程所经过的地方,而是在于强调耶稣一路上对于不同之人的教导(例如:九51、57;十三22、31-33;

十七11;十八35)。

这一大段旅程报导的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分段记号,而是由许多不同的小单元组合而成。就内容而言,所有的小单元的主题基本上都围绕着耶稣的门徒团体,是主耶稣教导门徒团体门徒的条件、门徒该如何生活以及为祂作见证。礼仪年丙年由第十三主日开始直到第三十一主日,每个主日的福音都是选自路加福音「旅程报导」的内容。这个主日的福音便是这段旅程开始的时候所发生的两个事件。

天主所主导的救援计划

福音一开始指出「耶稣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来到」(51)。「耶稣被接升天」一方面表达祂的死亡,另一方面也暗示祂后来被接升天的事件(路二四51;宗一9、22)。因此耶稣「决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意思是耶稣坚决地往耶路撒冷走去,显示这是天主所计划主导的事情(参阅:路九31)。

耶稣遭到拒绝

耶稣并非独自一人走上这条道路,祂派遣使徒在祂之前先走,目的应该不只是预先为耶稣打点食宿问题而已(参阅:路十1-12)。由加里肋亚前往犹大地方必须经过撒玛黎雅,撒玛黎雅人和犹太人之间长久不和,是人尽皆知的事实,犹太人因为撒玛黎雅的独特历史而认为他们并非天主所选的子民,不够资格作天主完全的选民。然而福音叙述「他们来到撒玛黎雅的一个村庄,人们却不收留他」,理由却并不是因为耶稣是犹太人,而是由于祂的旅程目标是耶路撒冷。

容忍不接待自己的人

耶稣的门徒雅格和若望非常气愤地做出激烈的反应,这两人是载伯德的儿子,马尔谷福音称他们为「雷霆之子」(参阅:谷一20;三17;十35),他们愿意有如旧约中厄里亚先知一般严厉地惩罚撒玛黎雅人(参阅:列下一10-12),但是耶稣却严厉的斥责了他们。有一个比较晚期的圣经手抄本,加上下面的经文:耶稣责斥他们说:「我不知道是什么邪灵在你们内说话,人子来不是为毁灭人,而是为拯救他们。」(参阅:路十九10)。

经文最后说耶稣和门徒们就「到别的村庄去了」,这个脚注可能暗示他们到别处去传播福音(参阅:路十10;宗八4-5),但也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过渡,把经文导引到下一段叙述。 跟随耶稣

今天福音中的第二段经文由三段简短对话组成,每段对话的主题都是「跟随」(路九57-62)。由于这些对话发生在耶稣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更显示出其特殊的重要性。 人子无栖身之处

撒玛黎雅人拒绝接受耶稣的情况相比较,第一个对话情况刚好是一个强烈的对比。耶稣在路上行走时,有一个人表达愿意跟随祂到任何地方(57)。耶稣却以三句简短的话告诉他:

虽然野兽尚可觅得可供躲避风雨的栖身之处,但是身为人子的祂却是无家可归。这句话一方面反映了前面撒玛黎雅人拒绝接待耶稣的情形,另一方面也预先暗示了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至于那个人是如何响应了耶稣的话,福音并没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召叫的绝对性

第二个故事是耶稣主动召唤一个人跟随他,这个人要求能够延迟响应耶稣的召叫,为了使他可以完成埋葬父亲的责任。在中东地区的习俗,通常亡者在死亡当日就立刻被埋葬,因此耶稣带有判决意味的严厉回答,是相反当时的风俗习惯的。耶稣要求门徒们和自己的家庭绝对地分离(参阅:路十四26),用非常图像性的语言表达对跟随祂的人而言,整个家庭有如已经死去了一般,唯有如此门徒才能真正执行福传使命,参与耶稣的工作(参阅:路四43;十9-11)。至于这个被召叫的人是否接受了耶稣的邀请,福音也保持了一个开放的结局。 义无反顾坚决向前

第三个故事则是一位表达准备好要跟随耶稣的人,但却请求耶稣让他好像厄里叟一样先向家庭道别(参阅:列上十九20)。耶稣再一次运用图像性的语言拒绝这个请求:好的农人不会手扶着犁却向后看,因为这样没有办法把田犁直;同样地,凡是蒙召参与天国工作的人,必须坚决的向前看

综合反省

路加描写耶稣开始前往耶路撒冷旅程时所表现的决心,读者由此体验到耶稣完全服从来自天父的使命,而坚决的走上苦难之路,任何情况 ─ 不论是一般人的拒绝,或者门徒们的误解 ─ 都不能够阻挡耶稣执行他的使命。

耶稣对于若望和雅格的指责,显示出耶稣和门徒们之间不同的态度。这也是对所有基督徒的警告,要求我们反省面对不接受福音的人所表现的态度。

三个简短的「召叫故事」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地点、时间以及被召叫者的反应,因此故事本身并非这段经文的重点。福音作者的目的在于传递耶稣的教导,要求门徒们、以及日后教会所有的基督徒,在面对耶稣独特的召叫时,必须能够坚决的跟随祂(参阅:路十四25-35)。

2004年6月27日 第 3149 期

张春申《妙音送长风》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

耶稣的公开传教生涯,普通而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在加里肋亚的宣讲天国来临。此后,便自加里肋亚去犹太境内;福音中也记录了这第二阶段旅途中的一切。末了,他来到耶路撒冷,在那里继续传道,遭到宗教与政治权威的抗拒,殉道于十字架上。

今天我们的主日福音,便是耶稣前往犹太境内去的起程。由于此去,将遭受极大的困难,所以福音的描述,表示得相当庄严隆重。福音说:「打发使者在祂前面走」。我们也许可以间,

那些使者是谁;按照下文看来,应该便是称为十二使徒或宗徒的耶稣的弟子,其中二人即雅各布伯和若望。事实上,耶稣一路往耶路撒冷去的旅途中,虽然还是宣讲以及施行奇迹,不过主要的是与十二使徒在一起,特殊地教导与培养他们。今天福音中有关跟随基督的种种条件,也都是为了十二使徒说的。

耶稣召叫十二使徒,首先具有一层象征意义。以色列民族有十二支派,但是由于他们不忠于与天主订立的盟约,于是这个民族历经流徙与充军的苦难,十二支派已经支离分散。但是天主许诺在最后救恩的日子,祂要再次召集十二支派。现在耶稣报告救恩的喜讯,天主最后的救恩业已来临,召叫十二使徒,正是象征以色列十二支派的重新成为天主子民的团体。不过,在这层象征意义之外,十二使徒实际上参与了耶稣的使命。马尔谷福音说:「祂就选定了十二人,为同祂常在一起,并为派遣他们去宣讲,且具有驱魔的权柄。」可见十二使徒与耶稣构成一个团体,以耶稣为生活的中心。耶稣宣称天国的坐涯,十二使徒是目击证人,他们亲眼见了耶稣的行动,尤其许多的奇迹;他们也亲再听了耶稣的道理。他们可说是分享了耶稣的心灵。由于如此,耶稣在世时,已经派遣他们去宣报他自己所讲的喜讯。不过最为重要的,当然是耶稣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遣发他们往训万民。玛窦福音中耶稣最后说:「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都交给了我,所以您们要去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教训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一切。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

由于是使徒或宗徒将耶稣的救恩喜讯,将耶稣基督自己传授给教会;由于只有使徒或宗徒才是耶稣自己指定的目击证人,所以相信耶稣的教会团体,公开承认说:「我信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因为教会的信仰、礼拜、以及基本组织都是耶稣基督托付给宗徒传下来的。他们与伯多禄在一起,是教会的最高领导团体,所以耶稣向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束缚的,在天上也被束缚;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此后,在初期教会中,当天主圣神降临之后,他们与伯多禄站在一起宣讲授洗,也同他一起制定七人执事;在耶路撒冷会议中,决定有关初期教会的重要政策。可见为基督宗教而论,使徒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的确,有关使徒问题,在新约中比较复杂,因为除了十二使徒之外,尚有其它的使徒,保禄便是其中之一。不过无论如何,教会的绵延流传是来自使徒,他们去世之后,今日在教会中哟主教团就是他们的继承人。

主教团属于教会的基本结构、是教会的最高领导团体。他应当把来自宗徒的信仰、福音的精神,以及构成教会的一切基本要素,保存无缺,同时针对不同的时代教导出来。主教应当按照今天福音的要求而跟随耶稣基督。他们是天主救恩的分施者,不是焚毁做人的使者,这也是今天福音中所表示的。

蔡惠民《天国驿站》心灵的自由

从前有两个重病人,同住在一家大医院的小病房里。房间很小,只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人,在他的治疗中,被允许在下午坐在床上一个小时。他的床靠着窗,但另外一个人终日都得平躺在床上。每当下午睡在窗旁的那个人在那个小时内坐起的时候,他都会描绘窗外景致给另一个人听。从窗口向外看可以看到公园里的湖。湖内有鸭子和天鹅,

孩子们在那儿撒湐包,放模型船,年轻的恋人在树下携手散步,在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地方人们玩球戏,后头一排顶上则是美丽的天空。后来,睡在窗旁的那个人去世了,另一个病人开口问,他是否能换到靠窗户的那张床上。他们搬动了他,帮他换位子,使他觉得很舒服。他们走了以后,他企图用手肘撑起自己,吃力地往窗外望。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墙。

***********************************************************************

又是一年一度神哲学院招收新生的时间。最近好几个朋友向我表示对夜间的课程感到兴趣,无奈一想到每星期要上课八小时,四年才能完成,他们都打消了报名的念头。不知是否因为生活节奏愈来愈紧张,步伐愈来愈快,人对长远的决定,甚至终身的承诺愈来愈有所保留。例如,在教会内,积极活跃的教友也不少,但愿意终身服务教会,或选择献身生活的人却不多。同样,在社会中,迟婚或不婚的现象愈来愈普遍,主要是害怕婚姻带来的束缚和教养子女的责任。

昔日的门徒亦有类似的矛盾。一方面,他们愿意终身跟随耶稣,「你不论往那里去,我要跟随你。」(路九57)另一方面,他们又有所犹豫,认为时机仍未成熟:「主,请容许我先去,埋葬我的父亲。」(路九59)因为他们觉得还有其它的事情要处理,堆积的工作要完成,大小的计划要实现:「主!我要跟随你;但是请许我先告别我的家人。」(路九60)

表面上,一旦承担了责任、组织了家庭或生养了子女,人便会身不由己,失去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不可以再放任自然,洒脱消遥。不过,他们失去的,其实是那种「想做就去做」的自由。保禄不认同这是真正的自由,反之,他称之为「放纵肉欲的借口」。(迦五13)

在希特拉执政期间,一个医生被关在集中营。由于他是医生,日常工作是照顾集中营内所有患病的囚友。第二次世界大战快将结束时,这位医生和另一位同伴找到一个逃离集中营的机会。一天晚上,他收拾简单行装,准备逃狱。离开前,他舍不得自己一直照顾的病人,到冰冷的病房看他们最后一眼。当他的眼神与一个垂死的病人接触时,那病人已晓得他的心意。他问:「你要离开我们吗?」医生支吾以对试图掩饰,但「你要离开我们吗?」这句话却像刺一样使他浑身不安。他感到自己要背弃他们。经过内心的一番挣扎,他毅然到病房外叫同伴独自离开,自己决定留下来照顾病人。回到病房,医生经验从未有的内心自由和平安。

人以为无拘无束便是自由,殊不知,甘愿接受生命的限制,并勇于承担一切后果才是真正的自由。在耶稣的时代,耶路撒冷是犹太人期望已久的自主和自由的象征。无奈种族的不和,宗教的不振,使这座圣城落入了罗马人的手里。当耶稣决心朝耶路撒冷走去时,门徒寄望耶稣要复兴这座圣城,让犹太人在政治上得到解放。路上遇到撒玛黎雅人的不友善对待时,他们甚至要求耶稣叫火自天降下,焚毁这些敌对的人。耶稣当然没有这样做,反之,祂要让门徒明白,生活上很多事情的发生不是可以预料的,也不是可以控制的。面朝耶路撒冷走去,就是甘愿接受生命的限制,并勇于承担一切后果。耶稣的决定,虽然使祂失去自由,甚至丧失生命,但祂却抵达了自由的耶路撒冷。

如果人的自由在于人能自主自决,那么,人能真正控制的,不是外在的条件,也不是他人的眼光或嘴巴里的说话。人能自主自决的,只有自己的许诺和承担。没有个人的许诺和承担,我们有言论的自由,却没有真理;我们有行动的自由,却没有引以为傲的国家;我们有人身的自由,却没有内心的平安;我们有宗教的自由,却没有真诚的信仰。几时我们勇敢地向生命说:「我愿意!」对不可回避的责任说:「我接受」时,我们便是在圣神内,偕同耶稣,走向自由的耶路撒冷。

「弟兄们,你们蒙召选,是为得到自由;但不要以这自由作为放纵肉欲的借口。」(迦五13)

--------------------------------------------------------------------------------

第2992期 公教报 主历2001年7月1日

陈日君《朝夕相随》束缚自己才是自由

今日福音的开端说:「耶稣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来到,祂遂决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路九51)

「决意」两个字绝非无意。我们参考马尔谷福音(十32-34):「他们在路上,要上耶路撒冷去,耶稣在门徒前头走(几乎可以想象:挻着胸、抬着头、勇往直前!)他们都惊奇,跟随的人也都害怕……」就在这机会上耶稣第三次预言祂的苦难和复活。路加福音(十九28)也说:「耶稣说了这些话,就领头前行,上耶路撒冷去了。」

若望福音第十一章记载:当耶稣准备从祂正在讲道的地方(约但河对岸,若翰先前施洗的地方)到犹太去叫拉匝禄复活时,门徒们问祂说:「近来犹太人图谋砸死㢠,㢠又要往哪里去?」终于那号称狄狄摩的多默向其它的同伴说:「我们也去,同祂一起死吧!」

跟随耶稣也就是陪祂去耶路撒冷!

读经一提示我们今天在福音里我们要注意的,正是这「上耶路撒冷」的决心、破釜沉舟的精神!

从字面看来,似乎耶稣向门徒的要求比厄里亚向厄里叟所要求的更高。厄里亚还让厄里叟向父母道别,耶稣却不许。其实两者都表达了同样的要求:厄里叟宰了耕田的牛只,烧了驾牛的工具,也表示了坚决的态度,放下了过去,专心追随新的召叫,绝不三心两意。

究竟前面路上会遇到甚么?被召叫者不知道。在耶路撒冷会发生些甚么?不太清楚,只知道,从人的角度看来,凶多吉少。

现代的青年恐怕更不容易放下一切跟随主的召叫。人生多姿多采,选择的可能愈来愈广。在年轻时就定下方向,不是太可惜了吗?为何不先作多方面的探讨,多种类的体验?

还有一个困难:这么多婚姻的破裂,这么多圣召的失败,怎能没有使现代青年的信心动摇?一生的奉献真是可能的吗?或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

我们同情现代的青年,但他们在困难前不能投降!人生不能是一个永不穷尽的「尝试」。把一生浪费在「考虑」上也就是终做不成生意。一生做「旁观者」也就是准备最后交白卷。天主不会让我们一生寻找他的圣意而没有机会去承行它。

人的伟大在于抉择、投注、奉献、冒险、信任、交付自己……这岂不是束缚自己、放弃自己?

读经二取自保禄致迦拉达人书。丙年常年期第九主日至第十四主日,都读迦拉达人书,此书强调福音带来了自由,废除了奴隶性的法律,使信徒成了自由的天主子女。今天的一段取自第五章,特别对「自由」作了一些解释:自由不是放纵,不是想做就去做,爱心服务才使我们真正自由。那福音的富青年「拥有许多财产」,其实他的财产拥有了他,他成了它们的奴隶。

回到今日福音的开端,路加说「祂遂决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面朝」两字意味这是一个长途的旅程,这旅程在路加十九章里才结束。路上祂还要给门徒们许多宝贵的教训,其中包括第十二章的「戒贪世物」、「戒挂念世俗」、「耶稣是人反对的标记」,第十四章「做耶稣门徒的条件」及第十七章「门徒应有的态度」。耶稣绝对没有欺骗我们,如果我们像小孩子一样听祂、跟随祂,我们才是有福的!

--------------------------------------------------------------------------------

吴智勋《和平纶音》基督徒应有的态度

今天的福音可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指明耶稣的道路,然后是耶稣对门徒的要求。这两部分合起来,可看出基督徒应有的态度。

耶稣的道路:路加明显把厄里亚先知与耶稣对比,从而看出耶稣远远超越厄里亚。旧约记载厄里亚乘着旋风被接升天(列下二11),而耶稣被接升天的日子快到。厄里亚在撒玛黎雅时,撒玛黎雅王不喜欢他,派人去拘捕他;耶稣派使者进入撒玛黎雅,但那里的人不接待祂。厄里亚面对捉拿他的人,呼求火自天降下两次,每次吞噬五十人(列下一10-12);因此厄里亚在犹太人心中有一种凯旋的形象,这形成在旧约里,应付敌人的方法就是求天主用灾难打击他们。雅各布伯与若望两兄弟不能脱离这种心态,愿意吩咐火从天降下消灭撒玛黎雅人。耶稣要改变犹太人这种心态,故斥责两兄弟;祂不会用灾难打击敌人,祂要显示天主是慈爱宽容的,祂只愿祝福,不想诅咒,这就是耶稣愿意走的道路。

耶稣对门徒的要求:今天福音写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门徒,我称他们为「热情派」、「推托派」和「犹疑派」。「热情派」在路上遇到耶稣就不加思索的自我请缨:「你无论往哪里去,我

都要跟随你」,语气豪迈洒脱,却不清楚作门徒的代价。耶稣让他知道困难所在,门徒可能连舒适栖身的空间都没有。这类门徒只憧憬着跟随耶稣光彩的一面,而不知道实际的生活非常艰苦,一点也不浪漫;只靠一腔热情,并不足以作持久的基督徒。

「推托派」的人清楚知道耶稣召叫他,但诸多牵挂,最后用堂堂正正的理由婉拒了:「让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有人为了维护以色列人重孝道的精神,认为那人的父亲其实未死,否则他不可能仍在路上,应留在家里办丧事;他实际上是有礼貌的拒绝:「让我的父亲死了再说吧」。亦有可能那人有很多牵挂,父亲的死亡只是其中之一,耶稣要求他当机立断,与牵挂一刀两断;基督徒当务之急是传扬天国,带领人进入生命,而非浪费时间处理已死的生命。耶稣的话语带双关:「让那些对生命没有兴趣的人花时间去处理死人的事吧」,或「让精神已死的去料理肉体已死的吧」。

「犹疑派」的人表示愿意跟随耶稣,但定下条件,让他先向家人告别只是其中之一。第一篇读经中,厄里叟也这样要求厄里亚而获得允许。耶稣没有说准许或不准许,但提醒人三心两意是不会成功的。手扶犁的人要非常专心,必须一手扶犁,另一手控制牛只;若回头看,牛就不会直线走。由此看来,家人不应成为传福音的障碍。

耶稣的道路与祂对门徒的要求,可成为每位基督徒应有的生活态度。我们能像雅各布伯与若望两兄弟,对反对我们的人有一种打击的心态,不能容忍与我们意见不合的人。回看教会的历史,教会有政治权力时总会打击反对的人;这种凯旋主义的教会往往是腐败的。相反,教会最有活力就是背十字架的时代、充满宽容与爱心的时代。基督徒只应祝福,不应诅咒,否则不是新约的基督徒。

基督徒不应只有几分钟热度,有时热心,有时冷淡;高兴时爱心泛滥,不高兴时把人骂得狗血淋头。总之,一切随兴之所至,漠视福音的要求。耶稣要求十字架的道路是艰苦的,并没有想做才去做的浪漫。基督徒要把握时机,福音屡次提到恩宠的时刻转眼便逝,「明天再算吧」的推托,错过了很多今天的恩宠。五十年代路旁的字画及线装书,稍一迟疑便被别人买了。不少人有过修道圣召、为基督传福音、进修神学等念头,但不立时把握,以后不会再有了。基督徒不应犹疑,要像拉匝禄的妹妹玛利亚一样,一眼看准,就选择了「更好的一份」,或像孔子的弟子颜渊,「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这些基督徒应有的态度就在眼前,愿天主帮助我们作果敢、明智的选择。

第2836期 公教报 主历1998年6月28日

刘神父《主日福音浅释》接受邀请成为门徒,就要破釜沈舟:焚烧过去

在律法中最常用来表达天主的干预的图像是火。梅瑟对百姓说:「上主你的天主是吞噬的烈火」(申4,24);在西乃山上,「天主在火中降到山上」(出19,18);「烈火在他前面先行」(咏97,3);祂的话是「火」(耶5,14)。在圣经中屡次出现「由上主那里发出了烈火」(户16,35)的言词,它用来指出由祂的干预所实行的净化。祂一到那里,一种彻底的改变就会产生,任何事不再像以往一样存在。

当上主进入一个人的生命时,在他身上要发生的,就是一切过去的都会被烧毁。一切不可以与天主的临在和圣德共存的,都要被清除:行为举止、生活态度、习性、关系、环境等都应有所变化……

厄里叟用象征职业的耕具的木生火。直到被召那刻他只是一位农民,现在他要决定过一种新生活,那是厄里亚召唤他过的生活。

宗徒们为耶稣所邀请,他们于是放下鱼网,而肋味则放弃一切(路5,27)。主要求那想成为祂门徒的人,「把他一切所有的都变卖」并与祂开创一条新的道路(路18,22),而祂不容许犹疑、优柔寡断、朝思暮改。

耶稣把火投在地上了(路12,49),让它进入我们的生活的殿堂,需要大的信德。因为我们害怕它烧毁我们许多的安全感、许多一直以来我们都依赖着和寄以厚望的东西;直到那刻,那些给予我们生命意义的一切东西都被它吞噬。

如果有一位朋友要求我们跟随他,自然不过我们会问他:你带我往那么去?耶稣清晰地给门徒们指出了那个是他旅程的终点:祂往耶路撒冷去献出祂的生命。本主日的福音指出祂的起点(51节),之后祂被撒玛黎雅人拒绝(52-56节),最后是一个接一个车轮战式地带出三个召唤的场景(57-62节)。

很可能事情并不是如所记载的那样顺序地发生(正如福音所叙述的,三种召唤一连串出现是很不可能的)。路加把这些场景集合一起,因为他藉此带出他福音的第二部份──耶稣朝着耶路撒冷所走的漫长旅程。

为了使我们了解这段福音,我们要记起,在福音中表达依附基督的图像,就是跟随师傅所要走的路。相信就表示同祂一起跑同一的路。在宗徒大事录中,这图像也是以「道(路)」的名词来表达:保禄迫害「这道(门)的人」(宗9,2);在厄弗所,有些人拒绝相信「辱骂(圣)道」(宗19,9);在同一城中,「关于主的道,起了不小的骚动(宗19,23);总督「斐理斯对于这道(路),既有比较确切的认识」(宗24,22)……

路加利用这些情景来回答他的团体所面对的问题:在有人为他们的道设立障碍,或反对「道」时,他们应如何响应?在他们「正在上道时」,若有人要求加入,他们应该清晰地立刻对他们说明:那些是过基督徒生活应有的条件或要求?

让我们就由耶稣旅程的「起点」(51节)开始。路加带出耶稣决意往耶路撒冷去时,说「祂板着脸」。这是旧约圣经采用的一种强而有力的表达方式。先知依撒意亚把它放在上主的仆人的口中,他在履行他使命的决定时,这样宣布:「我板着脸好像一块燧石」(依50,7)。好像这位仆人一样,耶稣也决定面对等着祂的痛苦、屈辱和死亡的命运。祂不寻找痛苦,而是知道牺牲是为达到目的必须的过程:借着十字架显示父对每一个人的爱(路24,26)。

祂并不乐意做这样的决定,因此板着脸是不可免的。如果我们做耶稣的门徒只是在于我们兴之所至,或怀着热忱之心愿、或好的意向,又或如果我们把对基督的信仰简化为遵行宗

教实践的,则无须板着脸那么严肃。然而如果是涉及生命的规划,要有勇气做一些决定性和澈底的选择。凡是没有力量克制自己的人,只可以是耶稣的崇拜者,而不能是一个祂的门徒。

往耶路撒冷的旅程开始了,但他们遇上了阻止祂去路的人。

撒玛黎雅人的反对代表着任何时代的基督徒团体所要面对的敌对态度。

在世上常常有人在漫长的道途上会干预门徒的去路。有许多人宁愿跟随与福音完全不同的原则。面对这些人我们应采取怎样的行动?

雅各布伯和若望的不恰当的反应指出不应跟随他们的做法。

他们记起先知厄里亚使火从天降下吞噬了他同时代的不义者(列下1,10-14),因此他们深信反对福音者会遭遇同一惩罚。洗者若翰也曾用火威胁(路3,9.17)。为此,他们有足以令人折服的论据去问师傅:「主!你愿意我们命火从天而降,把他们全部烧毁吗?」耶稣转身责斥了他们。显然,他们提出了一个鲁莽的建议(52-56节)。

门徒并不是为反对某人而蒙召,他没有接受发动圣战的委托,也没有接受宣传十字军去反对教外人或捻起战火的责任,他只是蒙召去跟随师傅。在旧约中经常出现的宗教狂热的时代结束了。唯一从天而降下的火就是圣神之火,它改变人们的心。这是耶稣来投在地上的火(路12,49)。

基督徒不可以有攻击性的反应,而只有爱的响应。如果有人借助谎言、欺凌、暴力来攻击他们,他们不可以反击,要做的就只有为这些人呼求上主的祝福。

基于雅各布伯和若望好战的态度,他们从耶稣手中接受了「雷霆之子」(谷3,17)的外号。今时今日应该给予某些基督徒一些外号,如宗教狂热份子、统一份子、不容纳异已者、对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人不够尊重。

第一回合过后,耶稣继续行程,而福音引入一个陌生人,他走近耶稣,并表示无论祂去那里都愿意跟随祂(57-58节)。师傅的回答似乎想劝他取消做门徒的心愿多过鼓励他响应成为门徒的渴望。

耶稣说谁愿意与祂同行,不应梦想过一个舒适的生活:他会犹如一位行旅,居无定所。他应时刻准备好披星戴月过宿,或不论奉上怎样的招待,甚至只是贫寒和临时的情境,也心满意足。

考虑到这由师傅所宣布而又不令人振奋的背景,在权衡可能有的利益、特权和荣誉时,是难令人明白到怎会有人可以有信仰或接受履行为团体服务之职务。

耶稣在路上再遇见另一个人,并邀请他跟随祂(59-60节)。这人自称做好准备,但要求首先去埋葬他的父母。耶稣回答他说:「让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去宣扬天主国好了。」

为一个犹太人来说,在所有可以的回答中,这是一个更令人气愤、更有挑拨性的和更为

不洁的回答。在以色列,为子女的最神圣责任就是埋葬父母;拉比说为履行此责任,可以免去任何一条律法,甚至是安息日的律令。大司祭虽然被禁止进入墓地或接近亡者,他有责任陪伴自己的父母直到墓地。

按字面来理解耶稣的话是无意义的,并且也减低挑衅所带来的冲击。师傅利用一个无疑是诡吊的图像要说明的,就是没有任何事物,甚至是最神圣的感受,就如子女对父母亲密之情,都不可以干预和阻碍跟随耶稣的决定。

父亲对闪族人来说就是标志着他与传统、与过去、与先人的习俗、与在其所生活的文化环境连上关系。路加愿意他团体的基督徒要检视:依附师傅的选择不可以任意推迟,不可以再拖延等待另一时刻(总不会再来),就是等候不会伤害家人的感情的时候,朋友不会再不高兴的时候,不会与同学/同事产生信仰矛盾的时候,不会再因深爱的人的入教而引起纠纷的时候。

圣神要求我们随时准备立即放弃旧的,并转变成为新的。祂不是死水,而是活水,清泉,「涌到永生的水(泉)」(若4,13-15),「随意向那里吹」(若3,8)的烈风。由圣神所感召的人,喜爱注视新的事物,因为祂是那位「给予大地新的生命(思高版为:使地面更新复兴)」的(咏104,30)。对祂的激励忠诚就会在门徒和那些死把持过往的人之间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在这些人中可以有至亲的亲人、很要好的朋友。耶稣不接受犹豫。任何围困和阻挠我们跟随祂的,都是奴役的锁链,并且应无惧地把它挣脱。

现在第三个人出现在耶稣面前(61-62节)。很容易我们注意到在「跟随我吧」(59节)和「我要跟随你,但……」两者之间的对比。前者是命令式,耶稣用来提出邀请,而后者是将来式,是渴求成为门徒的人所用的。这个人已准备好了跟随耶稣,然而他先要去向家人告别,正如厄里叟做的。似乎他的要求不算过份。然而,耶稣却不容许。已不容再迟延、再犹疑了,已没有「如果」和「但是」了。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洗脱迟延的罪名。

耶稣并不惊讶有人会抗拒祂,正好相反祂要求对那不接受祂的人,要有更大的尊重;但祂不容许把那些作出决定跟随祂的人,放在次等的位置上。

自然耶稣的说话也不应按字面来解释,否则就与祂在先前教导过的互相矛盾。祂曾嘱咐遵守要孝敬父母亲的诫命(玛15,3-9),也曾参与了玛窦记录下来的家人和朋友的欢送大会所(玛9,9-13)。在跟随父的旨意时,一切亲情都沦为次要的,而耶稣给了榜样,在祂还是少年时,对母亲说:「你们为什么寻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路2,49)

交托给门徒的使命比厄理叟的使命是更急迫和重要的。整个受造物焦急地等待天主国的临现和实现。它已等得不耐烦。每一刻都是宝贵的。

路加也利用第三个召唤的范例来传达一个讯息给他的团体:在闲话、无益的讨论、无聊的争辩上,他们不可以浪费时间,因为世界急切须要福音的宣讲。

閰德龙《道有亦道》无论往那里去,我要跟随你

今日路加福音记载当耶稣和门徒正在行走时,「有一个人对耶稣说:『?无论往那里去,我要跟随?。』」(路9:57)耶稣清晰地指出跟随祂要义无反顾,需要在以下三方面作好准备:

首先要吃得苦。耶稣的生活是赤贫的,正如祂自己所形容「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路9:58)耶稣连自己在哪儿栖身也未知晓。要跟随耶稣,人必须经得起赤贫、一无所有;要拿得起,放得下;要能忍受种种考验,否则不能一心一意追随,这也是今天教会面对的最大问题。要追随耶稣基督,按福音的精神生活谈何容易!我们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我们要不断锻炼自己,正如中国人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其次,将耶稣放在第一优次。我们选择跟随耶稣基督的话,耶稣便是我们生命的第一优次。有人以为我们追随耶稣基督,可逃避世间一切事情,或对世界漠不关心,正如耶稣曾说:「西泽的就应归还西泽,天主的就应归还天主。」(路20:25)又说:「任凭死人埋葬自己的死人罢!」(路9:60)这显然是曲解了耶稣的意思,以为追随耶稣基督便与世界一刀两断,耶稣要表达的是:让属世的人干属世的事,我们虽生活在这世界,但我们并不属于这世界。

第三:以建立天国为己任。追随耶稣基督的人须肩负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就是以建立天国作为生活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要懂得在甚么时候,甚么情况下建立天国,甚至将天国带进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我们要让世上的人明白:天主的国临在,一切自会变得美好。如果我们所追随和宣讲的并非以建立天国为目的,那么我们所做的便会变得世俗化,与世俗的人所追随和宣讲的并无两样。

最后,跟随耶稣基督便要勇往直前。耶稣说:「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于天主的国。」(路9:62)我们要按耶稣的教导生活,信靠祂赏赐的力量,一心一意追随祂。许多人都有一个坏习惯,许多时作了一个选择后,过一段时期,便会反悔,又或只恋栈昔日的光辉,说:「想当年,我怎样怎样……现在却……」又或说:「若非如此便好了!」这些想法正好表达出人的善变,不能一心一意忠于自己的选择。

追随耶稣基督要我们在耶稣基督内成圣自己,度一个喜乐的生活,并依靠上主的恩宠与平安,将福音的喜讯带到天涯海角,使耶稣所宣讲的天国能够临现人间。让我们响应天主的召唤,慷慨奉献自己,努力追随基督!

徐锦尧《主日八分半》回应主召义无反顾

追随耶稣奉献一生

「狐狸有穴,天空的飞鸟有巢,可是人子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要去传扬天主的国‥‥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于天主的国。」(路9:58-62) 基督门徒同甘共苦

这里说的是耶稣要召选怎样的门徒,或者说,作耶稣的门徒,该有甚么特质。第一、耶

稣的门徒必须吃得苦、「捱得」,可以忍受连枕头之地都没有的、贫无立锥的艰苦生活条件。

第二、他们必须以天国为绝对的优先,并要懂得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把其它东西暂搁一旁:「让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因为我们身负更重要的任务。

第三、他们必须义无反顾的追随耶稣,无怨无悔和耶稣一起生活,一生坚持和耶稣并肩作战,有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至死不渝之心。

这是一段十分「硬」的经文,说这话的是一个很强硬的耶稣!

其实耶稣是个十分多样化的人。

一方面,他确是良善心谦的,对人充满了同情和谅解;他轻抚儿童的头,赦免罪妇的罪,显增饼的奇迹去让群众吃饱;为朋友的死而哭泣,也为民族的苦难而流泪;他的临别赠言更是充满了期盼、温馨、爱意与柔情。中国文化所推崇的温柔敦厚与温良恭俭等种种美德,他样样都有。

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革命家,一个挑战传统恶习的人,他甚至说过:「我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刀剑。」西默盎就认定耶稣这种人注定要「使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和复起,并成为反对的记号。」

在中国人的通俗智慧中,老早就有「不遭人忌是庸才」的感慨,而耶肋米亚先知的蒙召,也是要「执行拔除、破坏、毁灭、推翻、建设和栽培的任务」。这大概也是所有先知的任务吧? 耶稣基督非凡引力

人间从来不会只有天天笑语盈盈的友爱共融,理想的团体也不会是只有一团和气!

耶稣来到世上,不只是要建立一个友爱共融的教会,他更是要找寻一群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去为天国的理想而作艰苦的、长期的奋斗!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子,就曾经为了兼爱、和平、非攻的理想,而建立了一个墨者团体。这个团体内的所有人,都有耶稣所要求的那种性格:「墨子服役者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

化之所致,即教化的结果,就是中国古人所谓:「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觉醒。圣贤书教导我们为圣为贤,要活得崇高而伟大,要「立地以上承天,承天道以隆人」。这一切,本身就有非凡的吸引力。

跟随耶稣本身也有非凡吸引力。

在耶稣内,我们完成自己、成圣成贤;在耶稣内,我们活得快乐,活出一种充满天上神恩和平安的快乐;在耶稣内,我们可把福音传遍天涯海角,使人人快乐,使天国临现人间。

这样,我们又那会为自己选择了耶稣而反悔,又何须频频回头,去留恋我们曾经弃之如

敝屣的浊物呢?

《主日的食粮》常年第十三主日

读经一:一种使人震惊的号召

大佃农的儿子厄里叟正在田中工作,厄里亚号召他继承先知的衣钵,使他震惊。厄里亚将自己的架裟(斗蓬)披在他身上的象征性动作,表示权威和邀请。厄里亚以权威表示要厄里叟跟随他。事出突然,自然使他困扰,但终于作了厄里亚的门徙。这段引证显然是教我们想起耶稣号召门徒的情形。

近段经文提供我们一些反省

一、厄里叟是在自己家中,在自己的产业内,正在工作时被号召。突然被邀请放弃一切,为

接受一种自己不晓得要引他到那里去的生活。世间(除了耶稣基督)谁也不清楚自己从那里来往那里去。若知道清楚了,往往引起严重的问题。但普通人在决定选择这个或那个以前,总要设法时虑一番,「闪电式的冲击」对有头脑的人不能启发多大的信任。可是,在厄里叟的事件上,可说是比「闪电式的冲击」更彻底的惊愕,因为是被号召接受一种异乎寻常的生活。无论如何,这里我们所面临的是被天主召叫的事件。圣经多次给我们显示天主突然召叫一个人,差不多常是在普通的生活中,而被召所从事的使命却又不平凡。这里我们要注意,厄里叟并不见得没有受到天启。他被召所从小的,是天主的能力及美丽如绘的枝节所交织的生活。不过他并没有幻想,采取了扎实的普通生活,那是我们所深知的。

二、厄里叟所响应的是一种宗教界的号召,负着宗教性的使命,使他纠缠在他民族的历史中,

却又孑然孤立。圣经多次称他为「天主的人」。以色列的历史中有不少这样被天主召选的人,他们证实天主的临在,在民族中作天主活动的工具。当以色列不听从他们所传达的消息,天主因而不理这民族,不给他派遣先知时,他又感觉悲伤,有如被遗弃的孤儿。先知在民族中的地位使以色列想自己在各国当中他们是「天主的子民」,单独负若指定的使命。以色列已成过去,他在人类中是「天主的子民」,被号召单独负着给天主作证及作媒介的使命。圣教会在人类中证明所有的人都被邀请进入天主的国;用她的教诲和圣事给全人类敞开了天国的大门。可是,谁是教会呢?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为吾主作证的机会 ── 那怕是最小的 ── 或者给一个人敞开走向吾主的道路的邀请,即使有些不便,我们也要慷慨地响应。

读经二:爱的面貌是自由

圣保禄致迦拉达人书的这段经文,大声急呼强调自由。说真的只有天主完全自由,自由爱我们,自由将自己启示给我们,自由赏我们各种恩惠,自由将自己交出。耶稣基督是天主对我们自由之爱的化身。我们由此毫无困难地看出来,按照天主,自由的尺度便是爱。那里由爱推动着生活,便不会有任何奴役束缚。梅瑟的法律原本是准备以民迎接默西亚(基督)的,经师和学士们却使它变成了僵硬的侄桔,因此圣保禄宣告作废。为法律而遵守法律,终

必致反对天主的自由。矫枉过正,必至抛弃全部法律,相对地产生自私自利的独裁,因而放弃天主、弟兄彼此冲突。要紧的是放弃旧法律中已失效的部分,却不是为了方便、放任、自私或粗野。这种放任,即使不是照形式主义的方式反对天主的自由,也不见得更好,它是给天主关闭心门。圣保禄所宣称的用山法则是:倘若反对住在你们心中的圣神,便不要任意行事;但若按照圣神的意旨,使可放胆去作。

在友爱的平面上,圣保禄提示应超越法律。

一、按照耶稣时代的一般解释,法律强调互惠的原则。「报复律」对四周当时的文化说,还算

是一大进步。它分不清「正义」和「爱」的角度。你来我往,你拒绝我也拒绝,以德报德,以怨报怨,远在吾主的训诲和榜样之下。以德报德时不会慷慨大量,以怨报怨时却每变本加厉。对所受的恩惠当加倍报谢,对所受的怨决不当报复。此外不但对我们有恩的,连得罪过我们的也为他们祝福。这是超越人本性的事,圣保禄知之甚清,但他教我们呼吁圣神的助佑哇。

二、圣保禄将这超越法律的事算在自由的帐上。他提出心神控制肉欲的榜样。既摆脱了法律

的束缚;也不要堕入肉欲的奴役。真正的自由不是随从本能的冲动,而是控制欲望的冲动,使它给爱供职。我们领受了圣神──绝对爱的神。圣保禄所说的肉欲,就是我们自身所有瓦解道德的一切能力,是反对圣神(心神)的。反之,圣神也反对肉欲,建设我们,使我们自由,并使我们分享绝对的爱。

一粒砂《漫步福音》选择与放弃

公元1627年,矢志不做昏庸无能之辈的崇祯17岁登基,从明熹宗的手上接过了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挥动娴熟之政治手腕,并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勤勉为王。但大明豪气终究已是油尽灯枯,王朝更迭的不可违之命落到了崇祯的头上,他的悲剧命运就在于他不仅无法以一身之躯来阻止社稷颠覆之势,而且历史所能给予他的时间和空间也注定他奋力成为一位中兴之主的失败。 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历时二百多年的明朝就此被推翻。李自成入京后开始称顺。大明总兵吴三桂本意欲归顺闯王。后闻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纳妾的消息,冲冠一怒为红颜,即刻诛杀大顺使者,致书于满人睿亲王多尔衮,请求「合兵灭寇」,正好迎合清军进关入主中原的企望。多尔衮立刻率领清兵入关「助剿」。 李自成回北京后,在皇官大殿里举行即位典礼,接受官员的朝见。但第二天一清早就率领起义军,从北京撤退。从此大清立足。

看过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谁主中原》的朋友们一定熟悉这故事梗概。本连续剧是以江南绝艳陈圆圆的坎坷人生为主线,反映明末清初,李自成入京,吴三桂叛变,多尔衮篡位,鳌拜夺权,一国三帝逐鹿中原,争天下,夺美人的历史故事。人物伟大,事迹卓著。但观看这些曾经轰轰烈烈奋斗一生最终失败的英雄伟人们,我们会从中洞悉一个真理:不论是让数十年人生饱有意义,还是让历时辉煌的帝国持久长存,其关键钥匙在于人类的选择与放弃。换句话说,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江山,名誉,地位,美人也许为幸运的帝王将相来讲都可如

愿拥有,但不是每个帝王将相都如此幸运。事实通常却是鱼和熊掌不可皆得。故此,选择中的放弃是绝对必要的,但很辛苦,需要我们的专注与单纯。

专注与单纯

也许你会对这一标题加以反驳,你会说,在今日世界上谈专注与单纯可能么?人心不可诂,世态实炎凉。强者称强,弱者愈弱,生活度日需用心良苦对付周朝人人事事。再说,在喧闹的尘世中生活久了,我们就会随波逐流,追求匹比,忘记曾经有过的简单的日子。心灵不再能像从前一样纯净,而是被很多自寻烦恼的细胞充斥了。有人将这种变化解做成熟过程中的一部分,然而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成熟,使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为地设置了很多不必要的路障。就是失去了专注与单纯。其实,专注与单纯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重要的是我们要循着内心正面的引导,真正地去把持它,并且不要被复杂的外力所带来的困惑得逞。在专注与单纯方面,崇祯失败了,李自成失败了,多尔衮也悟到了他的如此失败,吴三桂更不足挂齿。多少历代伟人,名门将相,最终都如此会晤人生,到头来只能悔不当初。原来,专注与单纯是生活的智慧之道,这意味着为了某个选择可能需要放弃其它很多。

放弃是为了更高的目标

我很欣赏一句话:「学会放弃的选择是伟大的、智慧的、且蒙恩的。」耶稣对福音中那些愿意跟随他的人们说:「狐狸有穴,天空的飞鸟有巢,可是人子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要去传扬天主的国……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合进天主的国。」(路 9:58-62 )耶稣的话听起来生硬至极且不可理喻。可事实上,尽管耶稣如此毫不含糊的告诉他们,跟随他要承担的是不寻常的后果——单纯专注,义无反顾,至死不渝,但古往今来,不少人矢志追随耶稣。默默想来,在这个耶稣与这些人之间有着一种洞悉难明的奥妙。换句话说,我们不得不相信,真正的跟随耶稣并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而是主耶稣对跟随者的召叫。跟随耶稣本身就有一种无可形容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便是人生最高目标的起因和动力。因着这种吸引力我们做出了选择,因着这种选择我们不得不放弃。选择与放弃,原来是为了这更高的目标。

结语

不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其生活模式形形色色,也大同小异。有人追求金钱,想要得到更好的物质享受;有人寻找爱情,认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就是爱情;有人渴望成功,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好的前途;有人期盼名誉,认为活的辉煌才是不枉此生……信仰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人力争明白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求并持守真理,他们找到了主耶稣,并跟随了他。这并不是简单的跟随,而是在天主恩宠内的跟随,是出于选择这种单纯的跟随,也是适当地放弃的跟随。今日作为基督徒的你和我,知道如何去为一次伟大而选择吗?选择的同时舍得无畏地放弃吗?

福音:司机看反光镜是为躲避危险,不是趦趄不前

耶稣已进入祂生命的最后阶段。祂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是为完成祂救世的工程。门徒们

引用「报复法」,想由天降火烧毁拒绝收留他们的村庄,耶稣却予以申斥。另外耶稣还说:「你们不晓得你们这是什么精神。因为人子之来不是为使人丧亡,乃是来拯救他们。」耶稣虽然表面声自己无罪,但心情却不是报复。同样祂不强迫人欢迎接待,被人撵走也不报仇。这个地方主义的撒玛利亚人村庄,恐怕是以后许多接受天国福音中的一个。面临无论怎样的冒犯,耶稣从来没有不容人补救;祂深知人心善变,将来可能变为接受天主的恩宠。圣路加在这插曲之后,紧接着叙述二一个有关使徒圣召的插曲。

一、第一插曲叙述耶稣对要追随他的人明白晓谕祂的生活方式并非易事。所以耶稣给我们证

明,不可借口更容易吸引那些害怕祂严格要求的而减低福音的价值。耶稣从来没有因严厉将人吓走,反常以良善将人吸住。不过祂也从未将福音中的精神要求撤消一丝一毫;反而以似乎过分的比喻强调那些要求。「人子连枕首之处也没有」。耶稣由此证明祂尊重人明了真象的权利,也有能力响应要求。

二、由第二插曲我们看出来,耶稣要我们迅速响应天主的召叫。当天主召呻我们回头改过时,

有时我们愿利用时间安排这事那事,把这事那事搁置一傍。倘若是弃家修道或入修会的圣召,先把家事安排好,以便无牵无挂地去追随吾主,不更加合情合理吗?不错,但条件是不可拖延太久,以便及时拿山勇气来摆脱一切不常有的牵挂。

三、在第三插曲中耶稣对愿追随祂的人说,当明白他所愿望的是什么,不可回头后顾。司机

有时当向反光镜瞥一眼,为避免操作错误的危险,不是为退回原处。基督不愿祂的门徒追随着祂而又眷恋着过去的任何事物。应该一往直前,总不后顾。

寒炉《主日圣言》召唤的条件

【读经一】传授衣钵

厄里亚先知的服务将近结束,上主派遣他去物色接班人。厄里亚跟厄里叟会面时,后者在农场业务上早有卓越的成就。当时的十二对耕牛,等于今天的大型「拖拉机」。将自己的外衣披在厄里叟身上是厄里亚用以表示「衣钵传授」的象征。厄里叟不但清楚明白,而且也欣然接受了。

在结束营业的盛大野火会中,厄里叟不但宰牛,且连驾驭牛只的「轭」也烧掉了。此举等如破釜沉舟──只许进不许退的决心。这则对上主召唤既爽快又彻底响应的故事,跟今天的福音读经前后互相辉映的。

【读经二】比法律更强的圣神

第一节,保禄就把「自由」这一主题圈点了出来。随后的十一节里,他把有关犹太割损礼及梅瑟法律等问题,都处理得清清楚楚。他强调基督既从重担之下,将我们救出,我们就不应自投奴役的轭了。

很多人都以为自由就是不受法律约束的意思,保禄却把自由诠释为「爱人如己」及「顺从圣神」。他的见解是:圣神跟肉欲是水火不容的,对圣神开放接受,远比拘泥于法律来得奏

效﹔因此基督徒在圣神的推动下做的善举,比法律所要求做的,一定有过之无不及。从这方面看,法律就显得不重要了。

【福音】召唤与回应

一天,小波比告诉他妈妈说:「妈咪,我想去做神父。」

「很好,我的心肝,祝你成功!」她回答了,却接着问:「究竟发生了甚么事,致使你突然间有如此决心呢?」

波比一本正经解释着:「我既然有责任每主日去参与弥撒,与其在跪凳内正襟危坐,只准听讲不许说话,那样受罪,倒不如站在台上『呱呱叫』还『过瘾』。」

基督召唤我们的方式多得很,我们回应祂,也有种种不同的动机。透过今天的福音,我们聆听基督召唤我们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条件。祂给第一个人的条件,可意译如下:首先要清楚估计究竟需要付出多大牺牲。祂这一条件,很可能吓走不少人,但剩下来的少数,纵使不是精英,起码也是可造之材。祂向第二个人的要求,也可作以下意译:必须有明确的价值观,晓得分辨轻重;善于把握机会,因为机会难再,稍一即逝,因此,蹉跎等如累事。基督对第三个人的要求是:过去的已成为过去,老是怀缅过去,会令人错过目前的机会,倒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面前;明天肯定会更好,我们的黄金时代还没有来到呢!

--------------------------------------------------------------------------------

茵分享:实时的回应

今年六月九日,黑色暴雨警告高悬,李仍光先生为了拯救两名遇溺的小兄弟而被大水冲走,最后浮尸大海。类似的事件也曾发生在去年八月,一名英籍工程师(Mr. Thomas Lamour)在赤柱因拯救两名被巨浪卷走的青年,最后遇溺身亡。这两位仁兄,同在救人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没有人知道这两位仁兄,在救人的一刻想着甚么。我想在那一刻,他们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想法,他们只一心想救助眼前的小兄弟和青年脱离危险,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自己……

有一位叫阿琪的朋友。几年前,她跟随丈夫移居澳洲,她妈妈和妹妹仍留在香港。今年年初,阿琪又再怀孕了。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阿琪,再要准备迎接第三个婴孩的诞生,家人都担心阿琪会应付不来。果然,在上月一次长途电话通话中,阿琪妈妈发觉阿琪很不开心,情绪很低落,阿琪很担心第三个孩子出生后,她应付不了生活上种种挑战。这刻,阿琪最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可惜在澳洲的亲友却不多,没有人能帮忙。阿琪妈妈决定远赴澳洲,探望并留下照顾女儿,我们大家知道这消息后,都感到很惊讶,因阿琪妈妈已六十多岁,目不识丁,且不曾到过外地旅游。现在竟要只身离港,远赴一个讲英语的国家,支持女儿面对考验。因着爱,阿琪妈妈毫不犹疑地作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

× × × ×

在今天的福音里,耶稣要求我们跟随祂,这跟随是实时的,义无反顾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上许多考验,要求我们实时对别人作出帮助、关怀、支持﹔要求我们挺身而出,坚持正义,维护弱小。我们可知道耶稣正藉此对我们作出邀请?我们是怎样的回应?我们会否考虑太多,时常犹疑不决,以至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愿我们能效法李仍光先生、Mr. Thomas Lamour 和阿琪的妈妈,勇敢地、实时地响应耶稣的邀请,义无反顾的跟随祂。 小黑分享:失业的日子怎么过?

早知道跟随天主并不是坦途。但当遇上阻碍和困难时,我们会否选择背弃天主呢?我们会否因俗世的担子而不能了无牵挂的跟随天主呢?

一向生活有序,自问颇为乐观的我,最近遇上一件很不开心的事:我失业了!虽然政府强调香港经济好转了,但找工作一点也不容易!每天上网查询或翻阅报章招聘专栏,但适合我应征的却寥寥可数,寄出求职信而又幸运获接见的机会就更少了。躲在家里等待回音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心中的烦扰没有一刻平静下来,晚上的祈祷充满了不满和埋怨,我一再投诉世界为何这么不完美!

失业期间,我已没有心情去找朋友了。有一天,接到一位念大学时相识的朋友阿祥的来电。阿祥不知从哪里知道我失业的消息,摇电话来探问。说起阿祥,我倒觉得他颇为特别,带点固执。

他也是一位天主教徒。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当一位老师竟放下已考获的会计师牌,甘愿在一间不被政府承认的学校执教。后来,那所学校在政府的勒令下结束经营,他掉进不断失业的生涯里。由于人手供过于求,连经过培训的准老师也难于投身教育行业,何况是阿祥。我们于是游说阿祥转行,阿祥却说:「我只想从事教育的工作,那怕这是一份不稳定的工作。」

我失业期间,刚好阿祥的临时工约满,我们便一起逛街聊天。一天,我和阿祥在一间茶餐厅的阁楼用膳,阿祥见我仍是闷闷不乐,便指着马路对面一间小型时装店铺,说:「这儿人流少,相信做不了多少生意。但你看那店主,没有半点忧愁,每天就是面对三、数客人,却仍是面带笑容,殷勤地工作。」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视线投在街上疏落的途人身上。我看见一个推着木头车倒垃圾的婆婆,看见在酷热天气下截停行人做调查的访问员……,我也看见心里仍是灰心失意,在埋怨自己、埋怨天主的我!阿祥望着我,若有所思的说:「天主总有祂的计划,在祂的安排下,我们每天不都在生活着吗?」

回到家里,电话铃声响起,一家公司约我面试,我开心不已,随即上网翻查该公司的资料,好好准备自己……

「主,你无论往那里去,我都要跟随你。」(路九57b)以前我对这句话并不很上心,但回顾这段失业的岁月,却感触良多!

主,祈求你让我深信一切事上有你的安排,无论情况多坏,我仍要跟随你!主,请陪伴我走向那未可知的日子!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读经一:列上十九16,19-21

答唱咏:咏16

读经二:迦五1,13-18

福 音:路九51-62

《荒漠燃荆》先知的皈依、我们的皈依

内 容

厄里叟回家吻别了自己的父母后,便起程去跟随厄里亚,作他的徒弟,以便将来接替他的先知职务。

上下文

上文(列上 19:9-14):厄里亚逃亡到曷勒布山洞,天主却在微弱的风中显现给他,并与他说话。下文(列上20:1-12):阿兰王本哈达得攻打以色列王阿哈布。

释义

 「厄里亚走过厄里叟身边,将自己的外衣披在他身上」(19) 厄里亚履行天

主的命令去给厄里叟傅油。当他在田里找到厄里叟时,经过厄里叟身边;正如天主在厄里亚逃亡所躲藏的易勒布山洞前经过(11),是天主显现和临在的象征;厄里亚把自己的外衣披在厄里叟身上,也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表示厄里叟将要接替厄里亚作先知的职务。厄里叟的蒙召,在厄里亚被接升天时更清晰地肯定了(列下2:13ff.)。

 「请你让我先回去和我的父母吻别,然后来跟随你」(20a) 为厄里叟来说,作为一位跟随者,应该永不回头的跟随。因此,他希望可以与家人及邻人共吃一餐后,与他们告别,然后以一种一去不回头的精神,跟随厄里亚。

 「用驾驭牛的用具」(21) 厄里叟离开了厄里亚之后,回家用驾驭牛的用具

把一对牛煮熟了,并分给众人吃。这行动没有祭祠的含义。相反,厄里叟将用作维生的工具毁了,可见他对皈依旅程的坚决。厄里叟对先知职的许诺,犹如把煮熟的肉与众人分享一样,划上了慷慨与坚决的句号。然后,他所踏上的,是门徒的不归之路。

讯息

皈依是一种方向的转变。改变后就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坚守下去,一如厄里叟放下务农的工作,毫不迟疑地转向先知之职,走上使命的旅程。主耶稣为完成天父交给祂的使命,决意朝向耶路撒冷走去 ── 个永不回头的旅程(路9:51)。基督徒的信仰旅程也要如斯的坚定,不为世物所羁绊,不被世情所牵累,以一颗不动摇的心跟随主基督,迈向永生的天国。

《驼铃牧心》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释义

本主日读经二的主旨是基督解救我们为使我们获得自由。保禄在迦4章末段指出,迦拉达的信友像依撒格一样,是恩许的子女(迦4:28),在这一章,一开始即点出,作为恩许的子女的特恩就是获得自由 (5:1)。既然是这样,保禄劝谕信友应该站稳,不可自甘堕落,再让奴隶的纯束缚自己。

按以下数节的意义,这里的「自由」,是指摆脱法律的咒骂而获得的自由(参阅3:10)。另一方面,也是指除天主的十诫外,旧约中不少法律条文,因为耶稣的牺牲而失掉约束力,例如取洁,祭献,割损等法律,都被耶稣满全了。「站稳」(1)是保禄常用的词语(见格前16:13;斐4:1;得前3:8),通常是指站稳在某种对象、立场。在滑和可变的道路上。随时会跌倒,所以保禄劝谕迦拉达的信友要站稳脚步,择善而固执。

「奴役的轭」(1),是指被犹太主义者误解的法律。在这书信中,保禄实在所指责的,是他们忽略了耶稣成全了法律这事实(玛5:17-18;罗 10:4),因此,他们坚持要受洗的外邦人受割损。在宗15:10,伯多禄把祖先传下来的全部法律,比作放在门徒颈项上的轭。

在弟前6:1也提到轭是奴隶所负的困苦,都是指轭负面的意义。不过。耶稣却说:「我的轭是柔和的,我的担子是轻松的」(玛11:30)。耶稣的要求,比梅瑟的要求更严谨,但因为耶稣与我们一起肩负,这「轭」就变得轻松了。

「兄弟们,你们蒙召」(13),保禄的兄弟、迦拉达信友,蒙受天主的召叫,不为甚么,就是为使他们得到自由,使他们脱离法律的咒骂(3:13;4:5)。这一节紧接第,节的意思,只是劝谕从负面入手,警告信友不可滥用自由,不可以自由作为「放纵肉欲的借口」 (13)。为保禄而言,「肉欲」是指相反天主的人性。纵欲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爱;「以爱心彼此服务」(13).也就是「爱人如己」(14),和自我中心相反,是克服自私和纵欲的好办法。「服务」一词的原文有奴役的意思,保禄在此是对比两种不同的奴役:法律的奴役(5:1)和透过爱而为近人的奴役;摆脱法律的奴役和自我克制都是消极的做法,爱人如己却是积极的做法。

「全部法律」(14)是指整体的法律,相对于作为法律的条文之一的割损,法律的条文是多元的,但是法律的整体可以用一句话总括:爱人如己。这里所说的「一句话」,原文是「诫命」之意,这条诫命可见于肋19:18;玛5:43;19:19;22:39等处。罗13:8-10提到:「……其它任何诫命,都包含在这句话里:就是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爱不加害于人,所以爱就是法律的满全」。

「相咬相吞」(15),保禄在此是用比喻或假借的手法,描写团体内的争斗。「咬」使人想起在旷野中以色列被蛇咬死的事(户21:6),引伸为冒犯或激怒的意思。吞是噬食,有毁灭的意思,两个词都是描写动物的词语,表示在没有爱的团体内,人与人的斗争,就像野兽般残忍。

「顺从圣神而行事」(16),从16-18节的「圣神。,在思高版圣经一律译为「圣神的引领」。圣神的引领和「本性的私欲」相反,所谓本性的私欲的作为,就是以下19-21节所列举的淫乱、不洁、放荡等等被禁止的行为。本性的私欲也是指未被救赎的人性。因为圣神和这些本性的私欲相反,所以追随圣神的引领,必定不会触犯这些禁令。

随从圣神的引领其实不能单靠个人的努力而做到:正确的道德生活和行为,必须在个人下定决心,追随圣神的指引,在圣神的帮助下,才能取得成功。保禄说,接受圣神的引领,才能致死肉性的妄动,必能生活,最后成为天主的子女(参阅罗8:13-14)。

生活实践

本主日的读经一讲述厄里叟蒙召,继承厄里亚成为以色列的先知。他回家宰杀了耕田不可少的一对牛,和乡人饯别,然后前去追随厄里亚。他所作的是义无反顾的决定。在本日的福音选读中,耶稣也要求追随祂的人,作出义无反顾的决心,祂说:「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于天主的国」 (路9:62)。读经二中保禄呼吁信友摆脱放纵私欲,追随圣神的指引,一旦在圣神之内的自由被我们掌握,我们所踏上的,也是义无反顾之旅。

《清泉掬水》跟随基督

内 容

耶稣决定迈向耶路撒冷,完成逾越奥迹。祂的决定,随即受到阻碍。耶稣挑战祂的跟随者,要求他们彻底地自我舍弃。

上下文

这是路加福音的「耶路撒冷旅程叙述」(9:51-18:14)的导言。在此长叙述中,路加曾三次讲及耶稣「面朝耶路撒冷」(9:53;13:22;17: 11)。上文是耶稣第二次预言其逾越奥迹和教导门徒要谦卑如赤子,胸襟如汪洋;下文是派遣七十二门徒,两个两个地先往祂要去的地方,预告祂的来临。

释义

 「决意」(51) 路加强调耶稣在耶路撒冷所受的苦难,是耶稣有意识的抉择的后果。

这抉择是出于耶稣的无比大爱。

 「撒玛黎雅人」(52) 远在君王时代,北国以色列灭亡后,亚述人徙置了一些外族人

到撒玛黎雅居住(列下17:24),使当地成为非纯犹太人区,因而造成日后犹太人与他们之间的冲突。犹太人不承认撒玛黎雅人为真正的同胞,理由如下:

 一、撒玛黎雅人信奉混合的宗教(列下l7:24-41)。 二、撒玛黎雅人阻止犹太人重修耶路撒冷城垣 (厄上3-4章)。

 三、撒玛黎雅人阻止犹太人重修圣殿(厄下 3:33)。为此,犹太人与撒玛黎雅人彼此仇

视 (德50:27-28)和互不往来 (若 4:9),而耶稣及祂的门徒不受他们欢迎 (9:52-53)。

 「雅各布伯及若望」(54) 耶稣称他们为雷霆之子(谷3:17),因为他们性格激烈。从

「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毁灭他们」(54)一句话,亦可以想象得到。

 「人子连栖身的地方都没有」(58) 耶稣提醒这位想主动跟随祂的人,跟随祂的代价:

他要承受耶稣漂泊流离,多番遭人拒绝的生活 (参阅9:53;4:16-30)。

 「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60) 意谓让精神方面已死去的人埋葬肉体上已死去

的人:那些拒绝跟随耶稣的人,不明白天国讯息的人,精神上是死的(参阅15:24,32;若5:25;罗6:13;弗2:1;5:14)。从上下文看,那奉召要宣扬天国的人,其责任比克尽孝道更为迫切。耶稣这句说话,不管是中国人或犹太人,甚至为所有人而言,也是生硬难咽的(参阅若 6:60),但仍是「永生的话」(若6:68)。

 「请让我先回去向家人告别」(61) 这是路加的独家资料。与厄里亚召叫厄里叟时的

对话很相似(列上19:20)。从经文中,虽然我们不知道厄里亚有否让厄里叟回家去,但故事中厄里叟的行动却显示他跟随厄里亚的决心:厄里叟立刻把牛宰了,分给众人吃,清楚地显示他把工人遣散,舍弃一切,决心跟随厄里亚 (列上19:21)。这里,可见耶稣对跟随者的要求,比厄里亚的要求更彻底。我们的回应有否像厄里叟那样慷慨呢?(参阅读经一)

 「手扶着犁而往后看」(62) 巴力斯坦人耕田时,要一手扶犁,一手驭牛,眼要专注

向前看,否则不能犁田。此节不但指过奉献生活的人,就连一切基督徒都要专心一意,不应有情感上的眷恋,亦不应订定任何条件,却要随时准备牺牲,去跟随耶稣。

讯息

跟随基督并非易事,人单靠己力,是无法成功的。但在满布荆棘的路上走过的耶稣,必定会给与我们力量,以跟随祂到底。当决定要追随祂后,便应一心一意(14:25-35)。

林思川《台北思高》跟随耶稣的条件

福音:路九51-62

路加福音的「旅程报导」

三部对观福音基本上具有相同的结构,耶稣执行天父派遣的使命,首先在加里肋亚展开其公开生活,然后由加里肋亚走向耶路撒冷,在圣城中经历苦难、死亡和复活。路加福音非常独特地以很大的篇幅报导,这段由加里肋亚走向耶路撒冷的旅程(九51-十九27),一般学者称之为路加福音的「旅程报导」。但是这段经文的目的并不是清楚的报导,耶稣旅程所经过的地方,而是在于强调耶稣一路上对于不同之人的教导(例如:九51、57;十三22、31-33;

十七11;十八35)。

这一大段旅程报导的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分段记号,而是由许多不同的小单元组合而成。就内容而言,所有的小单元的主题基本上都围绕着耶稣的门徒团体,是主耶稣教导门徒团体门徒的条件、门徒该如何生活以及为祂作见证。礼仪年丙年由第十三主日开始直到第三十一主日,每个主日的福音都是选自路加福音「旅程报导」的内容。这个主日的福音便是这段旅程开始的时候所发生的两个事件。

天主所主导的救援计划

福音一开始指出「耶稣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来到」(51)。「耶稣被接升天」一方面表达祂的死亡,另一方面也暗示祂后来被接升天的事件(路二四51;宗一9、22)。因此耶稣「决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意思是耶稣坚决地往耶路撒冷走去,显示这是天主所计划主导的事情(参阅:路九31)。

耶稣遭到拒绝

耶稣并非独自一人走上这条道路,祂派遣使徒在祂之前先走,目的应该不只是预先为耶稣打点食宿问题而已(参阅:路十1-12)。由加里肋亚前往犹大地方必须经过撒玛黎雅,撒玛黎雅人和犹太人之间长久不和,是人尽皆知的事实,犹太人因为撒玛黎雅的独特历史而认为他们并非天主所选的子民,不够资格作天主完全的选民。然而福音叙述「他们来到撒玛黎雅的一个村庄,人们却不收留他」,理由却并不是因为耶稣是犹太人,而是由于祂的旅程目标是耶路撒冷。

容忍不接待自己的人

耶稣的门徒雅格和若望非常气愤地做出激烈的反应,这两人是载伯德的儿子,马尔谷福音称他们为「雷霆之子」(参阅:谷一20;三17;十35),他们愿意有如旧约中厄里亚先知一般严厉地惩罚撒玛黎雅人(参阅:列下一10-12),但是耶稣却严厉的斥责了他们。有一个比较晚期的圣经手抄本,加上下面的经文:耶稣责斥他们说:「我不知道是什么邪灵在你们内说话,人子来不是为毁灭人,而是为拯救他们。」(参阅:路十九10)。

经文最后说耶稣和门徒们就「到别的村庄去了」,这个脚注可能暗示他们到别处去传播福音(参阅:路十10;宗八4-5),但也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过渡,把经文导引到下一段叙述。 跟随耶稣

今天福音中的第二段经文由三段简短对话组成,每段对话的主题都是「跟随」(路九57-62)。由于这些对话发生在耶稣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更显示出其特殊的重要性。 人子无栖身之处

撒玛黎雅人拒绝接受耶稣的情况相比较,第一个对话情况刚好是一个强烈的对比。耶稣在路上行走时,有一个人表达愿意跟随祂到任何地方(57)。耶稣却以三句简短的话告诉他:

虽然野兽尚可觅得可供躲避风雨的栖身之处,但是身为人子的祂却是无家可归。这句话一方面反映了前面撒玛黎雅人拒绝接待耶稣的情形,另一方面也预先暗示了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至于那个人是如何响应了耶稣的话,福音并没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召叫的绝对性

第二个故事是耶稣主动召唤一个人跟随他,这个人要求能够延迟响应耶稣的召叫,为了使他可以完成埋葬父亲的责任。在中东地区的习俗,通常亡者在死亡当日就立刻被埋葬,因此耶稣带有判决意味的严厉回答,是相反当时的风俗习惯的。耶稣要求门徒们和自己的家庭绝对地分离(参阅:路十四26),用非常图像性的语言表达对跟随祂的人而言,整个家庭有如已经死去了一般,唯有如此门徒才能真正执行福传使命,参与耶稣的工作(参阅:路四43;十9-11)。至于这个被召叫的人是否接受了耶稣的邀请,福音也保持了一个开放的结局。 义无反顾坚决向前

第三个故事则是一位表达准备好要跟随耶稣的人,但却请求耶稣让他好像厄里叟一样先向家庭道别(参阅:列上十九20)。耶稣再一次运用图像性的语言拒绝这个请求:好的农人不会手扶着犁却向后看,因为这样没有办法把田犁直;同样地,凡是蒙召参与天国工作的人,必须坚决的向前看

综合反省

路加描写耶稣开始前往耶路撒冷旅程时所表现的决心,读者由此体验到耶稣完全服从来自天父的使命,而坚决的走上苦难之路,任何情况 ─ 不论是一般人的拒绝,或者门徒们的误解 ─ 都不能够阻挡耶稣执行他的使命。

耶稣对于若望和雅格的指责,显示出耶稣和门徒们之间不同的态度。这也是对所有基督徒的警告,要求我们反省面对不接受福音的人所表现的态度。

三个简短的「召叫故事」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地点、时间以及被召叫者的反应,因此故事本身并非这段经文的重点。福音作者的目的在于传递耶稣的教导,要求门徒们、以及日后教会所有的基督徒,在面对耶稣独特的召叫时,必须能够坚决的跟随祂(参阅:路十四25-35)。

2004年6月27日 第 3149 期

张春申《妙音送长风》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

耶稣的公开传教生涯,普通而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在加里肋亚的宣讲天国来临。此后,便自加里肋亚去犹太境内;福音中也记录了这第二阶段旅途中的一切。末了,他来到耶路撒冷,在那里继续传道,遭到宗教与政治权威的抗拒,殉道于十字架上。

今天我们的主日福音,便是耶稣前往犹太境内去的起程。由于此去,将遭受极大的困难,所以福音的描述,表示得相当庄严隆重。福音说:「打发使者在祂前面走」。我们也许可以间,

那些使者是谁;按照下文看来,应该便是称为十二使徒或宗徒的耶稣的弟子,其中二人即雅各布伯和若望。事实上,耶稣一路往耶路撒冷去的旅途中,虽然还是宣讲以及施行奇迹,不过主要的是与十二使徒在一起,特殊地教导与培养他们。今天福音中有关跟随基督的种种条件,也都是为了十二使徒说的。

耶稣召叫十二使徒,首先具有一层象征意义。以色列民族有十二支派,但是由于他们不忠于与天主订立的盟约,于是这个民族历经流徙与充军的苦难,十二支派已经支离分散。但是天主许诺在最后救恩的日子,祂要再次召集十二支派。现在耶稣报告救恩的喜讯,天主最后的救恩业已来临,召叫十二使徒,正是象征以色列十二支派的重新成为天主子民的团体。不过,在这层象征意义之外,十二使徒实际上参与了耶稣的使命。马尔谷福音说:「祂就选定了十二人,为同祂常在一起,并为派遣他们去宣讲,且具有驱魔的权柄。」可见十二使徒与耶稣构成一个团体,以耶稣为生活的中心。耶稣宣称天国的坐涯,十二使徒是目击证人,他们亲眼见了耶稣的行动,尤其许多的奇迹;他们也亲再听了耶稣的道理。他们可说是分享了耶稣的心灵。由于如此,耶稣在世时,已经派遣他们去宣报他自己所讲的喜讯。不过最为重要的,当然是耶稣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遣发他们往训万民。玛窦福音中耶稣最后说:「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都交给了我,所以您们要去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教训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一切。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

由于是使徒或宗徒将耶稣的救恩喜讯,将耶稣基督自己传授给教会;由于只有使徒或宗徒才是耶稣自己指定的目击证人,所以相信耶稣的教会团体,公开承认说:「我信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因为教会的信仰、礼拜、以及基本组织都是耶稣基督托付给宗徒传下来的。他们与伯多禄在一起,是教会的最高领导团体,所以耶稣向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束缚的,在天上也被束缚;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此后,在初期教会中,当天主圣神降临之后,他们与伯多禄站在一起宣讲授洗,也同他一起制定七人执事;在耶路撒冷会议中,决定有关初期教会的重要政策。可见为基督宗教而论,使徒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的确,有关使徒问题,在新约中比较复杂,因为除了十二使徒之外,尚有其它的使徒,保禄便是其中之一。不过无论如何,教会的绵延流传是来自使徒,他们去世之后,今日在教会中哟主教团就是他们的继承人。

主教团属于教会的基本结构、是教会的最高领导团体。他应当把来自宗徒的信仰、福音的精神,以及构成教会的一切基本要素,保存无缺,同时针对不同的时代教导出来。主教应当按照今天福音的要求而跟随耶稣基督。他们是天主救恩的分施者,不是焚毁做人的使者,这也是今天福音中所表示的。

蔡惠民《天国驿站》心灵的自由

从前有两个重病人,同住在一家大医院的小病房里。房间很小,只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人,在他的治疗中,被允许在下午坐在床上一个小时。他的床靠着窗,但另外一个人终日都得平躺在床上。每当下午睡在窗旁的那个人在那个小时内坐起的时候,他都会描绘窗外景致给另一个人听。从窗口向外看可以看到公园里的湖。湖内有鸭子和天鹅,

孩子们在那儿撒湐包,放模型船,年轻的恋人在树下携手散步,在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地方人们玩球戏,后头一排顶上则是美丽的天空。后来,睡在窗旁的那个人去世了,另一个病人开口问,他是否能换到靠窗户的那张床上。他们搬动了他,帮他换位子,使他觉得很舒服。他们走了以后,他企图用手肘撑起自己,吃力地往窗外望。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墙。

***********************************************************************

又是一年一度神哲学院招收新生的时间。最近好几个朋友向我表示对夜间的课程感到兴趣,无奈一想到每星期要上课八小时,四年才能完成,他们都打消了报名的念头。不知是否因为生活节奏愈来愈紧张,步伐愈来愈快,人对长远的决定,甚至终身的承诺愈来愈有所保留。例如,在教会内,积极活跃的教友也不少,但愿意终身服务教会,或选择献身生活的人却不多。同样,在社会中,迟婚或不婚的现象愈来愈普遍,主要是害怕婚姻带来的束缚和教养子女的责任。

昔日的门徒亦有类似的矛盾。一方面,他们愿意终身跟随耶稣,「你不论往那里去,我要跟随你。」(路九57)另一方面,他们又有所犹豫,认为时机仍未成熟:「主,请容许我先去,埋葬我的父亲。」(路九59)因为他们觉得还有其它的事情要处理,堆积的工作要完成,大小的计划要实现:「主!我要跟随你;但是请许我先告别我的家人。」(路九60)

表面上,一旦承担了责任、组织了家庭或生养了子女,人便会身不由己,失去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不可以再放任自然,洒脱消遥。不过,他们失去的,其实是那种「想做就去做」的自由。保禄不认同这是真正的自由,反之,他称之为「放纵肉欲的借口」。(迦五13)

在希特拉执政期间,一个医生被关在集中营。由于他是医生,日常工作是照顾集中营内所有患病的囚友。第二次世界大战快将结束时,这位医生和另一位同伴找到一个逃离集中营的机会。一天晚上,他收拾简单行装,准备逃狱。离开前,他舍不得自己一直照顾的病人,到冰冷的病房看他们最后一眼。当他的眼神与一个垂死的病人接触时,那病人已晓得他的心意。他问:「你要离开我们吗?」医生支吾以对试图掩饰,但「你要离开我们吗?」这句话却像刺一样使他浑身不安。他感到自己要背弃他们。经过内心的一番挣扎,他毅然到病房外叫同伴独自离开,自己决定留下来照顾病人。回到病房,医生经验从未有的内心自由和平安。

人以为无拘无束便是自由,殊不知,甘愿接受生命的限制,并勇于承担一切后果才是真正的自由。在耶稣的时代,耶路撒冷是犹太人期望已久的自主和自由的象征。无奈种族的不和,宗教的不振,使这座圣城落入了罗马人的手里。当耶稣决心朝耶路撒冷走去时,门徒寄望耶稣要复兴这座圣城,让犹太人在政治上得到解放。路上遇到撒玛黎雅人的不友善对待时,他们甚至要求耶稣叫火自天降下,焚毁这些敌对的人。耶稣当然没有这样做,反之,祂要让门徒明白,生活上很多事情的发生不是可以预料的,也不是可以控制的。面朝耶路撒冷走去,就是甘愿接受生命的限制,并勇于承担一切后果。耶稣的决定,虽然使祂失去自由,甚至丧失生命,但祂却抵达了自由的耶路撒冷。

如果人的自由在于人能自主自决,那么,人能真正控制的,不是外在的条件,也不是他人的眼光或嘴巴里的说话。人能自主自决的,只有自己的许诺和承担。没有个人的许诺和承担,我们有言论的自由,却没有真理;我们有行动的自由,却没有引以为傲的国家;我们有人身的自由,却没有内心的平安;我们有宗教的自由,却没有真诚的信仰。几时我们勇敢地向生命说:「我愿意!」对不可回避的责任说:「我接受」时,我们便是在圣神内,偕同耶稣,走向自由的耶路撒冷。

「弟兄们,你们蒙召选,是为得到自由;但不要以这自由作为放纵肉欲的借口。」(迦五13)

--------------------------------------------------------------------------------

第2992期 公教报 主历2001年7月1日

陈日君《朝夕相随》束缚自己才是自由

今日福音的开端说:「耶稣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来到,祂遂决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路九51)

「决意」两个字绝非无意。我们参考马尔谷福音(十32-34):「他们在路上,要上耶路撒冷去,耶稣在门徒前头走(几乎可以想象:挻着胸、抬着头、勇往直前!)他们都惊奇,跟随的人也都害怕……」就在这机会上耶稣第三次预言祂的苦难和复活。路加福音(十九28)也说:「耶稣说了这些话,就领头前行,上耶路撒冷去了。」

若望福音第十一章记载:当耶稣准备从祂正在讲道的地方(约但河对岸,若翰先前施洗的地方)到犹太去叫拉匝禄复活时,门徒们问祂说:「近来犹太人图谋砸死㢠,㢠又要往哪里去?」终于那号称狄狄摩的多默向其它的同伴说:「我们也去,同祂一起死吧!」

跟随耶稣也就是陪祂去耶路撒冷!

读经一提示我们今天在福音里我们要注意的,正是这「上耶路撒冷」的决心、破釜沉舟的精神!

从字面看来,似乎耶稣向门徒的要求比厄里亚向厄里叟所要求的更高。厄里亚还让厄里叟向父母道别,耶稣却不许。其实两者都表达了同样的要求:厄里叟宰了耕田的牛只,烧了驾牛的工具,也表示了坚决的态度,放下了过去,专心追随新的召叫,绝不三心两意。

究竟前面路上会遇到甚么?被召叫者不知道。在耶路撒冷会发生些甚么?不太清楚,只知道,从人的角度看来,凶多吉少。

现代的青年恐怕更不容易放下一切跟随主的召叫。人生多姿多采,选择的可能愈来愈广。在年轻时就定下方向,不是太可惜了吗?为何不先作多方面的探讨,多种类的体验?

还有一个困难:这么多婚姻的破裂,这么多圣召的失败,怎能没有使现代青年的信心动摇?一生的奉献真是可能的吗?或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

我们同情现代的青年,但他们在困难前不能投降!人生不能是一个永不穷尽的「尝试」。把一生浪费在「考虑」上也就是终做不成生意。一生做「旁观者」也就是准备最后交白卷。天主不会让我们一生寻找他的圣意而没有机会去承行它。

人的伟大在于抉择、投注、奉献、冒险、信任、交付自己……这岂不是束缚自己、放弃自己?

读经二取自保禄致迦拉达人书。丙年常年期第九主日至第十四主日,都读迦拉达人书,此书强调福音带来了自由,废除了奴隶性的法律,使信徒成了自由的天主子女。今天的一段取自第五章,特别对「自由」作了一些解释:自由不是放纵,不是想做就去做,爱心服务才使我们真正自由。那福音的富青年「拥有许多财产」,其实他的财产拥有了他,他成了它们的奴隶。

回到今日福音的开端,路加说「祂遂决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面朝」两字意味这是一个长途的旅程,这旅程在路加十九章里才结束。路上祂还要给门徒们许多宝贵的教训,其中包括第十二章的「戒贪世物」、「戒挂念世俗」、「耶稣是人反对的标记」,第十四章「做耶稣门徒的条件」及第十七章「门徒应有的态度」。耶稣绝对没有欺骗我们,如果我们像小孩子一样听祂、跟随祂,我们才是有福的!

--------------------------------------------------------------------------------

吴智勋《和平纶音》基督徒应有的态度

今天的福音可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指明耶稣的道路,然后是耶稣对门徒的要求。这两部分合起来,可看出基督徒应有的态度。

耶稣的道路:路加明显把厄里亚先知与耶稣对比,从而看出耶稣远远超越厄里亚。旧约记载厄里亚乘着旋风被接升天(列下二11),而耶稣被接升天的日子快到。厄里亚在撒玛黎雅时,撒玛黎雅王不喜欢他,派人去拘捕他;耶稣派使者进入撒玛黎雅,但那里的人不接待祂。厄里亚面对捉拿他的人,呼求火自天降下两次,每次吞噬五十人(列下一10-12);因此厄里亚在犹太人心中有一种凯旋的形象,这形成在旧约里,应付敌人的方法就是求天主用灾难打击他们。雅各布伯与若望两兄弟不能脱离这种心态,愿意吩咐火从天降下消灭撒玛黎雅人。耶稣要改变犹太人这种心态,故斥责两兄弟;祂不会用灾难打击敌人,祂要显示天主是慈爱宽容的,祂只愿祝福,不想诅咒,这就是耶稣愿意走的道路。

耶稣对门徒的要求:今天福音写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门徒,我称他们为「热情派」、「推托派」和「犹疑派」。「热情派」在路上遇到耶稣就不加思索的自我请缨:「你无论往哪里去,我

都要跟随你」,语气豪迈洒脱,却不清楚作门徒的代价。耶稣让他知道困难所在,门徒可能连舒适栖身的空间都没有。这类门徒只憧憬着跟随耶稣光彩的一面,而不知道实际的生活非常艰苦,一点也不浪漫;只靠一腔热情,并不足以作持久的基督徒。

「推托派」的人清楚知道耶稣召叫他,但诸多牵挂,最后用堂堂正正的理由婉拒了:「让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有人为了维护以色列人重孝道的精神,认为那人的父亲其实未死,否则他不可能仍在路上,应留在家里办丧事;他实际上是有礼貌的拒绝:「让我的父亲死了再说吧」。亦有可能那人有很多牵挂,父亲的死亡只是其中之一,耶稣要求他当机立断,与牵挂一刀两断;基督徒当务之急是传扬天国,带领人进入生命,而非浪费时间处理已死的生命。耶稣的话语带双关:「让那些对生命没有兴趣的人花时间去处理死人的事吧」,或「让精神已死的去料理肉体已死的吧」。

「犹疑派」的人表示愿意跟随耶稣,但定下条件,让他先向家人告别只是其中之一。第一篇读经中,厄里叟也这样要求厄里亚而获得允许。耶稣没有说准许或不准许,但提醒人三心两意是不会成功的。手扶犁的人要非常专心,必须一手扶犁,另一手控制牛只;若回头看,牛就不会直线走。由此看来,家人不应成为传福音的障碍。

耶稣的道路与祂对门徒的要求,可成为每位基督徒应有的生活态度。我们能像雅各布伯与若望两兄弟,对反对我们的人有一种打击的心态,不能容忍与我们意见不合的人。回看教会的历史,教会有政治权力时总会打击反对的人;这种凯旋主义的教会往往是腐败的。相反,教会最有活力就是背十字架的时代、充满宽容与爱心的时代。基督徒只应祝福,不应诅咒,否则不是新约的基督徒。

基督徒不应只有几分钟热度,有时热心,有时冷淡;高兴时爱心泛滥,不高兴时把人骂得狗血淋头。总之,一切随兴之所至,漠视福音的要求。耶稣要求十字架的道路是艰苦的,并没有想做才去做的浪漫。基督徒要把握时机,福音屡次提到恩宠的时刻转眼便逝,「明天再算吧」的推托,错过了很多今天的恩宠。五十年代路旁的字画及线装书,稍一迟疑便被别人买了。不少人有过修道圣召、为基督传福音、进修神学等念头,但不立时把握,以后不会再有了。基督徒不应犹疑,要像拉匝禄的妹妹玛利亚一样,一眼看准,就选择了「更好的一份」,或像孔子的弟子颜渊,「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这些基督徒应有的态度就在眼前,愿天主帮助我们作果敢、明智的选择。

第2836期 公教报 主历1998年6月28日

刘神父《主日福音浅释》接受邀请成为门徒,就要破釜沈舟:焚烧过去

在律法中最常用来表达天主的干预的图像是火。梅瑟对百姓说:「上主你的天主是吞噬的烈火」(申4,24);在西乃山上,「天主在火中降到山上」(出19,18);「烈火在他前面先行」(咏97,3);祂的话是「火」(耶5,14)。在圣经中屡次出现「由上主那里发出了烈火」(户16,35)的言词,它用来指出由祂的干预所实行的净化。祂一到那里,一种彻底的改变就会产生,任何事不再像以往一样存在。

当上主进入一个人的生命时,在他身上要发生的,就是一切过去的都会被烧毁。一切不可以与天主的临在和圣德共存的,都要被清除:行为举止、生活态度、习性、关系、环境等都应有所变化……

厄里叟用象征职业的耕具的木生火。直到被召那刻他只是一位农民,现在他要决定过一种新生活,那是厄里亚召唤他过的生活。

宗徒们为耶稣所邀请,他们于是放下鱼网,而肋味则放弃一切(路5,27)。主要求那想成为祂门徒的人,「把他一切所有的都变卖」并与祂开创一条新的道路(路18,22),而祂不容许犹疑、优柔寡断、朝思暮改。

耶稣把火投在地上了(路12,49),让它进入我们的生活的殿堂,需要大的信德。因为我们害怕它烧毁我们许多的安全感、许多一直以来我们都依赖着和寄以厚望的东西;直到那刻,那些给予我们生命意义的一切东西都被它吞噬。

如果有一位朋友要求我们跟随他,自然不过我们会问他:你带我往那么去?耶稣清晰地给门徒们指出了那个是他旅程的终点:祂往耶路撒冷去献出祂的生命。本主日的福音指出祂的起点(51节),之后祂被撒玛黎雅人拒绝(52-56节),最后是一个接一个车轮战式地带出三个召唤的场景(57-62节)。

很可能事情并不是如所记载的那样顺序地发生(正如福音所叙述的,三种召唤一连串出现是很不可能的)。路加把这些场景集合一起,因为他藉此带出他福音的第二部份──耶稣朝着耶路撒冷所走的漫长旅程。

为了使我们了解这段福音,我们要记起,在福音中表达依附基督的图像,就是跟随师傅所要走的路。相信就表示同祂一起跑同一的路。在宗徒大事录中,这图像也是以「道(路)」的名词来表达:保禄迫害「这道(门)的人」(宗9,2);在厄弗所,有些人拒绝相信「辱骂(圣)道」(宗19,9);在同一城中,「关于主的道,起了不小的骚动(宗19,23);总督「斐理斯对于这道(路),既有比较确切的认识」(宗24,22)……

路加利用这些情景来回答他的团体所面对的问题:在有人为他们的道设立障碍,或反对「道」时,他们应如何响应?在他们「正在上道时」,若有人要求加入,他们应该清晰地立刻对他们说明:那些是过基督徒生活应有的条件或要求?

让我们就由耶稣旅程的「起点」(51节)开始。路加带出耶稣决意往耶路撒冷去时,说「祂板着脸」。这是旧约圣经采用的一种强而有力的表达方式。先知依撒意亚把它放在上主的仆人的口中,他在履行他使命的决定时,这样宣布:「我板着脸好像一块燧石」(依50,7)。好像这位仆人一样,耶稣也决定面对等着祂的痛苦、屈辱和死亡的命运。祂不寻找痛苦,而是知道牺牲是为达到目的必须的过程:借着十字架显示父对每一个人的爱(路24,26)。

祂并不乐意做这样的决定,因此板着脸是不可免的。如果我们做耶稣的门徒只是在于我们兴之所至,或怀着热忱之心愿、或好的意向,又或如果我们把对基督的信仰简化为遵行宗

教实践的,则无须板着脸那么严肃。然而如果是涉及生命的规划,要有勇气做一些决定性和澈底的选择。凡是没有力量克制自己的人,只可以是耶稣的崇拜者,而不能是一个祂的门徒。

往耶路撒冷的旅程开始了,但他们遇上了阻止祂去路的人。

撒玛黎雅人的反对代表着任何时代的基督徒团体所要面对的敌对态度。

在世上常常有人在漫长的道途上会干预门徒的去路。有许多人宁愿跟随与福音完全不同的原则。面对这些人我们应采取怎样的行动?

雅各布伯和若望的不恰当的反应指出不应跟随他们的做法。

他们记起先知厄里亚使火从天降下吞噬了他同时代的不义者(列下1,10-14),因此他们深信反对福音者会遭遇同一惩罚。洗者若翰也曾用火威胁(路3,9.17)。为此,他们有足以令人折服的论据去问师傅:「主!你愿意我们命火从天而降,把他们全部烧毁吗?」耶稣转身责斥了他们。显然,他们提出了一个鲁莽的建议(52-56节)。

门徒并不是为反对某人而蒙召,他没有接受发动圣战的委托,也没有接受宣传十字军去反对教外人或捻起战火的责任,他只是蒙召去跟随师傅。在旧约中经常出现的宗教狂热的时代结束了。唯一从天而降下的火就是圣神之火,它改变人们的心。这是耶稣来投在地上的火(路12,49)。

基督徒不可以有攻击性的反应,而只有爱的响应。如果有人借助谎言、欺凌、暴力来攻击他们,他们不可以反击,要做的就只有为这些人呼求上主的祝福。

基于雅各布伯和若望好战的态度,他们从耶稣手中接受了「雷霆之子」(谷3,17)的外号。今时今日应该给予某些基督徒一些外号,如宗教狂热份子、统一份子、不容纳异已者、对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人不够尊重。

第一回合过后,耶稣继续行程,而福音引入一个陌生人,他走近耶稣,并表示无论祂去那里都愿意跟随祂(57-58节)。师傅的回答似乎想劝他取消做门徒的心愿多过鼓励他响应成为门徒的渴望。

耶稣说谁愿意与祂同行,不应梦想过一个舒适的生活:他会犹如一位行旅,居无定所。他应时刻准备好披星戴月过宿,或不论奉上怎样的招待,甚至只是贫寒和临时的情境,也心满意足。

考虑到这由师傅所宣布而又不令人振奋的背景,在权衡可能有的利益、特权和荣誉时,是难令人明白到怎会有人可以有信仰或接受履行为团体服务之职务。

耶稣在路上再遇见另一个人,并邀请他跟随祂(59-60节)。这人自称做好准备,但要求首先去埋葬他的父母。耶稣回答他说:「让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去宣扬天主国好了。」

为一个犹太人来说,在所有可以的回答中,这是一个更令人气愤、更有挑拨性的和更为

不洁的回答。在以色列,为子女的最神圣责任就是埋葬父母;拉比说为履行此责任,可以免去任何一条律法,甚至是安息日的律令。大司祭虽然被禁止进入墓地或接近亡者,他有责任陪伴自己的父母直到墓地。

按字面来理解耶稣的话是无意义的,并且也减低挑衅所带来的冲击。师傅利用一个无疑是诡吊的图像要说明的,就是没有任何事物,甚至是最神圣的感受,就如子女对父母亲密之情,都不可以干预和阻碍跟随耶稣的决定。

父亲对闪族人来说就是标志着他与传统、与过去、与先人的习俗、与在其所生活的文化环境连上关系。路加愿意他团体的基督徒要检视:依附师傅的选择不可以任意推迟,不可以再拖延等待另一时刻(总不会再来),就是等候不会伤害家人的感情的时候,朋友不会再不高兴的时候,不会与同学/同事产生信仰矛盾的时候,不会再因深爱的人的入教而引起纠纷的时候。

圣神要求我们随时准备立即放弃旧的,并转变成为新的。祂不是死水,而是活水,清泉,「涌到永生的水(泉)」(若4,13-15),「随意向那里吹」(若3,8)的烈风。由圣神所感召的人,喜爱注视新的事物,因为祂是那位「给予大地新的生命(思高版为:使地面更新复兴)」的(咏104,30)。对祂的激励忠诚就会在门徒和那些死把持过往的人之间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在这些人中可以有至亲的亲人、很要好的朋友。耶稣不接受犹豫。任何围困和阻挠我们跟随祂的,都是奴役的锁链,并且应无惧地把它挣脱。

现在第三个人出现在耶稣面前(61-62节)。很容易我们注意到在「跟随我吧」(59节)和「我要跟随你,但……」两者之间的对比。前者是命令式,耶稣用来提出邀请,而后者是将来式,是渴求成为门徒的人所用的。这个人已准备好了跟随耶稣,然而他先要去向家人告别,正如厄里叟做的。似乎他的要求不算过份。然而,耶稣却不容许。已不容再迟延、再犹疑了,已没有「如果」和「但是」了。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洗脱迟延的罪名。

耶稣并不惊讶有人会抗拒祂,正好相反祂要求对那不接受祂的人,要有更大的尊重;但祂不容许把那些作出决定跟随祂的人,放在次等的位置上。

自然耶稣的说话也不应按字面来解释,否则就与祂在先前教导过的互相矛盾。祂曾嘱咐遵守要孝敬父母亲的诫命(玛15,3-9),也曾参与了玛窦记录下来的家人和朋友的欢送大会所(玛9,9-13)。在跟随父的旨意时,一切亲情都沦为次要的,而耶稣给了榜样,在祂还是少年时,对母亲说:「你们为什么寻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路2,49)

交托给门徒的使命比厄理叟的使命是更急迫和重要的。整个受造物焦急地等待天主国的临现和实现。它已等得不耐烦。每一刻都是宝贵的。

路加也利用第三个召唤的范例来传达一个讯息给他的团体:在闲话、无益的讨论、无聊的争辩上,他们不可以浪费时间,因为世界急切须要福音的宣讲。

閰德龙《道有亦道》无论往那里去,我要跟随你

今日路加福音记载当耶稣和门徒正在行走时,「有一个人对耶稣说:『?无论往那里去,我要跟随?。』」(路9:57)耶稣清晰地指出跟随祂要义无反顾,需要在以下三方面作好准备:

首先要吃得苦。耶稣的生活是赤贫的,正如祂自己所形容「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路9:58)耶稣连自己在哪儿栖身也未知晓。要跟随耶稣,人必须经得起赤贫、一无所有;要拿得起,放得下;要能忍受种种考验,否则不能一心一意追随,这也是今天教会面对的最大问题。要追随耶稣基督,按福音的精神生活谈何容易!我们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我们要不断锻炼自己,正如中国人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其次,将耶稣放在第一优次。我们选择跟随耶稣基督的话,耶稣便是我们生命的第一优次。有人以为我们追随耶稣基督,可逃避世间一切事情,或对世界漠不关心,正如耶稣曾说:「西泽的就应归还西泽,天主的就应归还天主。」(路20:25)又说:「任凭死人埋葬自己的死人罢!」(路9:60)这显然是曲解了耶稣的意思,以为追随耶稣基督便与世界一刀两断,耶稣要表达的是:让属世的人干属世的事,我们虽生活在这世界,但我们并不属于这世界。

第三:以建立天国为己任。追随耶稣基督的人须肩负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就是以建立天国作为生活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要懂得在甚么时候,甚么情况下建立天国,甚至将天国带进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我们要让世上的人明白:天主的国临在,一切自会变得美好。如果我们所追随和宣讲的并非以建立天国为目的,那么我们所做的便会变得世俗化,与世俗的人所追随和宣讲的并无两样。

最后,跟随耶稣基督便要勇往直前。耶稣说:「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于天主的国。」(路9:62)我们要按耶稣的教导生活,信靠祂赏赐的力量,一心一意追随祂。许多人都有一个坏习惯,许多时作了一个选择后,过一段时期,便会反悔,又或只恋栈昔日的光辉,说:「想当年,我怎样怎样……现在却……」又或说:「若非如此便好了!」这些想法正好表达出人的善变,不能一心一意忠于自己的选择。

追随耶稣基督要我们在耶稣基督内成圣自己,度一个喜乐的生活,并依靠上主的恩宠与平安,将福音的喜讯带到天涯海角,使耶稣所宣讲的天国能够临现人间。让我们响应天主的召唤,慷慨奉献自己,努力追随基督!

徐锦尧《主日八分半》回应主召义无反顾

追随耶稣奉献一生

「狐狸有穴,天空的飞鸟有巢,可是人子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要去传扬天主的国‥‥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于天主的国。」(路9:58-62) 基督门徒同甘共苦

这里说的是耶稣要召选怎样的门徒,或者说,作耶稣的门徒,该有甚么特质。第一、耶

稣的门徒必须吃得苦、「捱得」,可以忍受连枕头之地都没有的、贫无立锥的艰苦生活条件。

第二、他们必须以天国为绝对的优先,并要懂得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把其它东西暂搁一旁:「让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因为我们身负更重要的任务。

第三、他们必须义无反顾的追随耶稣,无怨无悔和耶稣一起生活,一生坚持和耶稣并肩作战,有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至死不渝之心。

这是一段十分「硬」的经文,说这话的是一个很强硬的耶稣!

其实耶稣是个十分多样化的人。

一方面,他确是良善心谦的,对人充满了同情和谅解;他轻抚儿童的头,赦免罪妇的罪,显增饼的奇迹去让群众吃饱;为朋友的死而哭泣,也为民族的苦难而流泪;他的临别赠言更是充满了期盼、温馨、爱意与柔情。中国文化所推崇的温柔敦厚与温良恭俭等种种美德,他样样都有。

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革命家,一个挑战传统恶习的人,他甚至说过:「我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刀剑。」西默盎就认定耶稣这种人注定要「使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和复起,并成为反对的记号。」

在中国人的通俗智慧中,老早就有「不遭人忌是庸才」的感慨,而耶肋米亚先知的蒙召,也是要「执行拔除、破坏、毁灭、推翻、建设和栽培的任务」。这大概也是所有先知的任务吧? 耶稣基督非凡引力

人间从来不会只有天天笑语盈盈的友爱共融,理想的团体也不会是只有一团和气!

耶稣来到世上,不只是要建立一个友爱共融的教会,他更是要找寻一群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去为天国的理想而作艰苦的、长期的奋斗!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子,就曾经为了兼爱、和平、非攻的理想,而建立了一个墨者团体。这个团体内的所有人,都有耶稣所要求的那种性格:「墨子服役者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

化之所致,即教化的结果,就是中国古人所谓:「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觉醒。圣贤书教导我们为圣为贤,要活得崇高而伟大,要「立地以上承天,承天道以隆人」。这一切,本身就有非凡的吸引力。

跟随耶稣本身也有非凡吸引力。

在耶稣内,我们完成自己、成圣成贤;在耶稣内,我们活得快乐,活出一种充满天上神恩和平安的快乐;在耶稣内,我们可把福音传遍天涯海角,使人人快乐,使天国临现人间。

这样,我们又那会为自己选择了耶稣而反悔,又何须频频回头,去留恋我们曾经弃之如

敝屣的浊物呢?

《主日的食粮》常年第十三主日

读经一:一种使人震惊的号召

大佃农的儿子厄里叟正在田中工作,厄里亚号召他继承先知的衣钵,使他震惊。厄里亚将自己的架裟(斗蓬)披在他身上的象征性动作,表示权威和邀请。厄里亚以权威表示要厄里叟跟随他。事出突然,自然使他困扰,但终于作了厄里亚的门徙。这段引证显然是教我们想起耶稣号召门徒的情形。

近段经文提供我们一些反省

一、厄里叟是在自己家中,在自己的产业内,正在工作时被号召。突然被邀请放弃一切,为

接受一种自己不晓得要引他到那里去的生活。世间(除了耶稣基督)谁也不清楚自己从那里来往那里去。若知道清楚了,往往引起严重的问题。但普通人在决定选择这个或那个以前,总要设法时虑一番,「闪电式的冲击」对有头脑的人不能启发多大的信任。可是,在厄里叟的事件上,可说是比「闪电式的冲击」更彻底的惊愕,因为是被号召接受一种异乎寻常的生活。无论如何,这里我们所面临的是被天主召叫的事件。圣经多次给我们显示天主突然召叫一个人,差不多常是在普通的生活中,而被召所从事的使命却又不平凡。这里我们要注意,厄里叟并不见得没有受到天启。他被召所从小的,是天主的能力及美丽如绘的枝节所交织的生活。不过他并没有幻想,采取了扎实的普通生活,那是我们所深知的。

二、厄里叟所响应的是一种宗教界的号召,负着宗教性的使命,使他纠缠在他民族的历史中,

却又孑然孤立。圣经多次称他为「天主的人」。以色列的历史中有不少这样被天主召选的人,他们证实天主的临在,在民族中作天主活动的工具。当以色列不听从他们所传达的消息,天主因而不理这民族,不给他派遣先知时,他又感觉悲伤,有如被遗弃的孤儿。先知在民族中的地位使以色列想自己在各国当中他们是「天主的子民」,单独负若指定的使命。以色列已成过去,他在人类中是「天主的子民」,被号召单独负着给天主作证及作媒介的使命。圣教会在人类中证明所有的人都被邀请进入天主的国;用她的教诲和圣事给全人类敞开了天国的大门。可是,谁是教会呢?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为吾主作证的机会 ── 那怕是最小的 ── 或者给一个人敞开走向吾主的道路的邀请,即使有些不便,我们也要慷慨地响应。

读经二:爱的面貌是自由

圣保禄致迦拉达人书的这段经文,大声急呼强调自由。说真的只有天主完全自由,自由爱我们,自由将自己启示给我们,自由赏我们各种恩惠,自由将自己交出。耶稣基督是天主对我们自由之爱的化身。我们由此毫无困难地看出来,按照天主,自由的尺度便是爱。那里由爱推动着生活,便不会有任何奴役束缚。梅瑟的法律原本是准备以民迎接默西亚(基督)的,经师和学士们却使它变成了僵硬的侄桔,因此圣保禄宣告作废。为法律而遵守法律,终

必致反对天主的自由。矫枉过正,必至抛弃全部法律,相对地产生自私自利的独裁,因而放弃天主、弟兄彼此冲突。要紧的是放弃旧法律中已失效的部分,却不是为了方便、放任、自私或粗野。这种放任,即使不是照形式主义的方式反对天主的自由,也不见得更好,它是给天主关闭心门。圣保禄所宣称的用山法则是:倘若反对住在你们心中的圣神,便不要任意行事;但若按照圣神的意旨,使可放胆去作。

在友爱的平面上,圣保禄提示应超越法律。

一、按照耶稣时代的一般解释,法律强调互惠的原则。「报复律」对四周当时的文化说,还算

是一大进步。它分不清「正义」和「爱」的角度。你来我往,你拒绝我也拒绝,以德报德,以怨报怨,远在吾主的训诲和榜样之下。以德报德时不会慷慨大量,以怨报怨时却每变本加厉。对所受的恩惠当加倍报谢,对所受的怨决不当报复。此外不但对我们有恩的,连得罪过我们的也为他们祝福。这是超越人本性的事,圣保禄知之甚清,但他教我们呼吁圣神的助佑哇。

二、圣保禄将这超越法律的事算在自由的帐上。他提出心神控制肉欲的榜样。既摆脱了法律

的束缚;也不要堕入肉欲的奴役。真正的自由不是随从本能的冲动,而是控制欲望的冲动,使它给爱供职。我们领受了圣神──绝对爱的神。圣保禄所说的肉欲,就是我们自身所有瓦解道德的一切能力,是反对圣神(心神)的。反之,圣神也反对肉欲,建设我们,使我们自由,并使我们分享绝对的爱。

一粒砂《漫步福音》选择与放弃

公元1627年,矢志不做昏庸无能之辈的崇祯17岁登基,从明熹宗的手上接过了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挥动娴熟之政治手腕,并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勤勉为王。但大明豪气终究已是油尽灯枯,王朝更迭的不可违之命落到了崇祯的头上,他的悲剧命运就在于他不仅无法以一身之躯来阻止社稷颠覆之势,而且历史所能给予他的时间和空间也注定他奋力成为一位中兴之主的失败。 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历时二百多年的明朝就此被推翻。李自成入京后开始称顺。大明总兵吴三桂本意欲归顺闯王。后闻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纳妾的消息,冲冠一怒为红颜,即刻诛杀大顺使者,致书于满人睿亲王多尔衮,请求「合兵灭寇」,正好迎合清军进关入主中原的企望。多尔衮立刻率领清兵入关「助剿」。 李自成回北京后,在皇官大殿里举行即位典礼,接受官员的朝见。但第二天一清早就率领起义军,从北京撤退。从此大清立足。

看过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谁主中原》的朋友们一定熟悉这故事梗概。本连续剧是以江南绝艳陈圆圆的坎坷人生为主线,反映明末清初,李自成入京,吴三桂叛变,多尔衮篡位,鳌拜夺权,一国三帝逐鹿中原,争天下,夺美人的历史故事。人物伟大,事迹卓著。但观看这些曾经轰轰烈烈奋斗一生最终失败的英雄伟人们,我们会从中洞悉一个真理:不论是让数十年人生饱有意义,还是让历时辉煌的帝国持久长存,其关键钥匙在于人类的选择与放弃。换句话说,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江山,名誉,地位,美人也许为幸运的帝王将相来讲都可如

愿拥有,但不是每个帝王将相都如此幸运。事实通常却是鱼和熊掌不可皆得。故此,选择中的放弃是绝对必要的,但很辛苦,需要我们的专注与单纯。

专注与单纯

也许你会对这一标题加以反驳,你会说,在今日世界上谈专注与单纯可能么?人心不可诂,世态实炎凉。强者称强,弱者愈弱,生活度日需用心良苦对付周朝人人事事。再说,在喧闹的尘世中生活久了,我们就会随波逐流,追求匹比,忘记曾经有过的简单的日子。心灵不再能像从前一样纯净,而是被很多自寻烦恼的细胞充斥了。有人将这种变化解做成熟过程中的一部分,然而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成熟,使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为地设置了很多不必要的路障。就是失去了专注与单纯。其实,专注与单纯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重要的是我们要循着内心正面的引导,真正地去把持它,并且不要被复杂的外力所带来的困惑得逞。在专注与单纯方面,崇祯失败了,李自成失败了,多尔衮也悟到了他的如此失败,吴三桂更不足挂齿。多少历代伟人,名门将相,最终都如此会晤人生,到头来只能悔不当初。原来,专注与单纯是生活的智慧之道,这意味着为了某个选择可能需要放弃其它很多。

放弃是为了更高的目标

我很欣赏一句话:「学会放弃的选择是伟大的、智慧的、且蒙恩的。」耶稣对福音中那些愿意跟随他的人们说:「狐狸有穴,天空的飞鸟有巢,可是人子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要去传扬天主的国……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合进天主的国。」(路 9:58-62 )耶稣的话听起来生硬至极且不可理喻。可事实上,尽管耶稣如此毫不含糊的告诉他们,跟随他要承担的是不寻常的后果——单纯专注,义无反顾,至死不渝,但古往今来,不少人矢志追随耶稣。默默想来,在这个耶稣与这些人之间有着一种洞悉难明的奥妙。换句话说,我们不得不相信,真正的跟随耶稣并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而是主耶稣对跟随者的召叫。跟随耶稣本身就有一种无可形容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便是人生最高目标的起因和动力。因着这种吸引力我们做出了选择,因着这种选择我们不得不放弃。选择与放弃,原来是为了这更高的目标。

结语

不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其生活模式形形色色,也大同小异。有人追求金钱,想要得到更好的物质享受;有人寻找爱情,认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就是爱情;有人渴望成功,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好的前途;有人期盼名誉,认为活的辉煌才是不枉此生……信仰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人力争明白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求并持守真理,他们找到了主耶稣,并跟随了他。这并不是简单的跟随,而是在天主恩宠内的跟随,是出于选择这种单纯的跟随,也是适当地放弃的跟随。今日作为基督徒的你和我,知道如何去为一次伟大而选择吗?选择的同时舍得无畏地放弃吗?

福音:司机看反光镜是为躲避危险,不是趦趄不前

耶稣已进入祂生命的最后阶段。祂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是为完成祂救世的工程。门徒们

引用「报复法」,想由天降火烧毁拒绝收留他们的村庄,耶稣却予以申斥。另外耶稣还说:「你们不晓得你们这是什么精神。因为人子之来不是为使人丧亡,乃是来拯救他们。」耶稣虽然表面声自己无罪,但心情却不是报复。同样祂不强迫人欢迎接待,被人撵走也不报仇。这个地方主义的撒玛利亚人村庄,恐怕是以后许多接受天国福音中的一个。面临无论怎样的冒犯,耶稣从来没有不容人补救;祂深知人心善变,将来可能变为接受天主的恩宠。圣路加在这插曲之后,紧接着叙述二一个有关使徒圣召的插曲。

一、第一插曲叙述耶稣对要追随他的人明白晓谕祂的生活方式并非易事。所以耶稣给我们证

明,不可借口更容易吸引那些害怕祂严格要求的而减低福音的价值。耶稣从来没有因严厉将人吓走,反常以良善将人吸住。不过祂也从未将福音中的精神要求撤消一丝一毫;反而以似乎过分的比喻强调那些要求。「人子连枕首之处也没有」。耶稣由此证明祂尊重人明了真象的权利,也有能力响应要求。

二、由第二插曲我们看出来,耶稣要我们迅速响应天主的召叫。当天主召呻我们回头改过时,

有时我们愿利用时间安排这事那事,把这事那事搁置一傍。倘若是弃家修道或入修会的圣召,先把家事安排好,以便无牵无挂地去追随吾主,不更加合情合理吗?不错,但条件是不可拖延太久,以便及时拿山勇气来摆脱一切不常有的牵挂。

三、在第三插曲中耶稣对愿追随祂的人说,当明白他所愿望的是什么,不可回头后顾。司机

有时当向反光镜瞥一眼,为避免操作错误的危险,不是为退回原处。基督不愿祂的门徒追随着祂而又眷恋着过去的任何事物。应该一往直前,总不后顾。

寒炉《主日圣言》召唤的条件

【读经一】传授衣钵

厄里亚先知的服务将近结束,上主派遣他去物色接班人。厄里亚跟厄里叟会面时,后者在农场业务上早有卓越的成就。当时的十二对耕牛,等于今天的大型「拖拉机」。将自己的外衣披在厄里叟身上是厄里亚用以表示「衣钵传授」的象征。厄里叟不但清楚明白,而且也欣然接受了。

在结束营业的盛大野火会中,厄里叟不但宰牛,且连驾驭牛只的「轭」也烧掉了。此举等如破釜沉舟──只许进不许退的决心。这则对上主召唤既爽快又彻底响应的故事,跟今天的福音读经前后互相辉映的。

【读经二】比法律更强的圣神

第一节,保禄就把「自由」这一主题圈点了出来。随后的十一节里,他把有关犹太割损礼及梅瑟法律等问题,都处理得清清楚楚。他强调基督既从重担之下,将我们救出,我们就不应自投奴役的轭了。

很多人都以为自由就是不受法律约束的意思,保禄却把自由诠释为「爱人如己」及「顺从圣神」。他的见解是:圣神跟肉欲是水火不容的,对圣神开放接受,远比拘泥于法律来得奏

效﹔因此基督徒在圣神的推动下做的善举,比法律所要求做的,一定有过之无不及。从这方面看,法律就显得不重要了。

【福音】召唤与回应

一天,小波比告诉他妈妈说:「妈咪,我想去做神父。」

「很好,我的心肝,祝你成功!」她回答了,却接着问:「究竟发生了甚么事,致使你突然间有如此决心呢?」

波比一本正经解释着:「我既然有责任每主日去参与弥撒,与其在跪凳内正襟危坐,只准听讲不许说话,那样受罪,倒不如站在台上『呱呱叫』还『过瘾』。」

基督召唤我们的方式多得很,我们回应祂,也有种种不同的动机。透过今天的福音,我们聆听基督召唤我们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条件。祂给第一个人的条件,可意译如下:首先要清楚估计究竟需要付出多大牺牲。祂这一条件,很可能吓走不少人,但剩下来的少数,纵使不是精英,起码也是可造之材。祂向第二个人的要求,也可作以下意译:必须有明确的价值观,晓得分辨轻重;善于把握机会,因为机会难再,稍一即逝,因此,蹉跎等如累事。基督对第三个人的要求是:过去的已成为过去,老是怀缅过去,会令人错过目前的机会,倒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面前;明天肯定会更好,我们的黄金时代还没有来到呢!

--------------------------------------------------------------------------------

茵分享:实时的回应

今年六月九日,黑色暴雨警告高悬,李仍光先生为了拯救两名遇溺的小兄弟而被大水冲走,最后浮尸大海。类似的事件也曾发生在去年八月,一名英籍工程师(Mr. Thomas Lamour)在赤柱因拯救两名被巨浪卷走的青年,最后遇溺身亡。这两位仁兄,同在救人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没有人知道这两位仁兄,在救人的一刻想着甚么。我想在那一刻,他们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想法,他们只一心想救助眼前的小兄弟和青年脱离危险,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自己……

有一位叫阿琪的朋友。几年前,她跟随丈夫移居澳洲,她妈妈和妹妹仍留在香港。今年年初,阿琪又再怀孕了。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阿琪,再要准备迎接第三个婴孩的诞生,家人都担心阿琪会应付不来。果然,在上月一次长途电话通话中,阿琪妈妈发觉阿琪很不开心,情绪很低落,阿琪很担心第三个孩子出生后,她应付不了生活上种种挑战。这刻,阿琪最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可惜在澳洲的亲友却不多,没有人能帮忙。阿琪妈妈决定远赴澳洲,探望并留下照顾女儿,我们大家知道这消息后,都感到很惊讶,因阿琪妈妈已六十多岁,目不识丁,且不曾到过外地旅游。现在竟要只身离港,远赴一个讲英语的国家,支持女儿面对考验。因着爱,阿琪妈妈毫不犹疑地作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

× × × ×

在今天的福音里,耶稣要求我们跟随祂,这跟随是实时的,义无反顾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上许多考验,要求我们实时对别人作出帮助、关怀、支持﹔要求我们挺身而出,坚持正义,维护弱小。我们可知道耶稣正藉此对我们作出邀请?我们是怎样的回应?我们会否考虑太多,时常犹疑不决,以至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愿我们能效法李仍光先生、Mr. Thomas Lamour 和阿琪的妈妈,勇敢地、实时地响应耶稣的邀请,义无反顾的跟随祂。 小黑分享:失业的日子怎么过?

早知道跟随天主并不是坦途。但当遇上阻碍和困难时,我们会否选择背弃天主呢?我们会否因俗世的担子而不能了无牵挂的跟随天主呢?

一向生活有序,自问颇为乐观的我,最近遇上一件很不开心的事:我失业了!虽然政府强调香港经济好转了,但找工作一点也不容易!每天上网查询或翻阅报章招聘专栏,但适合我应征的却寥寥可数,寄出求职信而又幸运获接见的机会就更少了。躲在家里等待回音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心中的烦扰没有一刻平静下来,晚上的祈祷充满了不满和埋怨,我一再投诉世界为何这么不完美!

失业期间,我已没有心情去找朋友了。有一天,接到一位念大学时相识的朋友阿祥的来电。阿祥不知从哪里知道我失业的消息,摇电话来探问。说起阿祥,我倒觉得他颇为特别,带点固执。

他也是一位天主教徒。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当一位老师竟放下已考获的会计师牌,甘愿在一间不被政府承认的学校执教。后来,那所学校在政府的勒令下结束经营,他掉进不断失业的生涯里。由于人手供过于求,连经过培训的准老师也难于投身教育行业,何况是阿祥。我们于是游说阿祥转行,阿祥却说:「我只想从事教育的工作,那怕这是一份不稳定的工作。」

我失业期间,刚好阿祥的临时工约满,我们便一起逛街聊天。一天,我和阿祥在一间茶餐厅的阁楼用膳,阿祥见我仍是闷闷不乐,便指着马路对面一间小型时装店铺,说:「这儿人流少,相信做不了多少生意。但你看那店主,没有半点忧愁,每天就是面对三、数客人,却仍是面带笑容,殷勤地工作。」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视线投在街上疏落的途人身上。我看见一个推着木头车倒垃圾的婆婆,看见在酷热天气下截停行人做调查的访问员……,我也看见心里仍是灰心失意,在埋怨自己、埋怨天主的我!阿祥望着我,若有所思的说:「天主总有祂的计划,在祂的安排下,我们每天不都在生活着吗?」

回到家里,电话铃声响起,一家公司约我面试,我开心不已,随即上网翻查该公司的资料,好好准备自己……

「主,你无论往那里去,我都要跟随你。」(路九57b)以前我对这句话并不很上心,但回顾这段失业的岁月,却感触良多!

主,祈求你让我深信一切事上有你的安排,无论情况多坏,我仍要跟随你!主,请陪伴我走向那未可知的日子!


相关文章

  • 2014年广东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
  • 目 录 序................................................................................................................... ...查看


  • 天津气象资料
  • 天津位于华北平原东部,北依燕山,东临渤海,是海河流域许多河流人海的汇合地.地处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影响,多偏南风,且高温高湿,雨热同济:春秋季 ...查看


  • 常年财务顾问协议书
  • 精选范文:常年财务顾问协议书(共2篇) 甲方: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乙方: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查看


  • 河北久天律师事务所法律顾问合同A
  • 常年法律顾问聘用合同 (A级法律顾问服务) 合同双方: 聘请方: (以下称"甲方") 受聘方:河北久天律师事务所 (以下称"乙方") 合同宗旨: 甲方为规范单位内部管理,同时为对外经济活动提供法律保障 ...查看


  • 辽宁农业气候资源
  • 辽宁农业气候资源 目录 1. 热量资源 2.水分资源 3.光照资源 所谓"资源",一般是指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农业气候资源包括:太阳辐射.温度.降水.CO 2等.通常概括为热量.水分.光照三大资源. 这些资源 ...查看


  • 苗木质量保证措施
  • 4)苗木质量保证措施 ①苗木采购由专人到现场选苗,并监督苗木起挖包装质量. ②苗木装运必须按照"轻合轻放"原则作业,运输过程中一律用逢遮荫. ③外地远距运输苗木,一律安排在夜间进行运输. ④运苗车在途中不作长时间滞留,当 ...查看


  • 政府常年法律顾问合同
  • 政府常年法律顾问合同 甲方: 人民政府 乙方: 甲方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更好的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法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之规定,聘请乙方的律师作为常年法律顾问. ...查看


  • 常年财务顾问合同范本
  • 常年财务顾问合同范本 甲方: 法定代表人: 地址: 乙方:深圳威德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地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方决定在企业改制.收购兼并.管理层收购(MBO).资产重组.资产管理 ...查看


  • 农牧合作社项目建议书书
  • 扶持对象:农民专业合作社 项目类别:种养项目(畜牧养殖)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2013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建议书 项目名称:滨州市昊禾农牧洼地绵羊专业合作社年产10000只有机绵羊扩建项目 项目单位(盖章 ...查看


  • 水稻育苗大中棚建设
  • 水稻育苗大中棚建设 1.合理选择水稻秧田地 本着确保旱育.便于管理.利于培育壮秧.方便运苗等原则,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有水源条件.土壤偏酸.肥沃且无农药残毒的旱田地育秧或庭院育秧,按水田面积的1/80-1/100,留设比较集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