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故事]李井泉之子

李井泉之子:1972年在江西与邓小平一起过年

元旦南昌探亲

1972年元旦前夕,我和妹妹大蓉、二蓉从江西省临川县到南昌市去看望邓小平伯伯。我记得那是一个阴冷的冬天,苍茫的赣江上有一层薄雾,不见船影,远处的山峦灰蒙蒙的,江边的草木一片凋零,在瑟瑟的寒风中颤抖。我们来到赣江边的省委招待所,这是指定的见面地点。

听说邓伯伯和家人来到江西后,住在南昌步兵学校的一幢小楼里,楼里没有暖气、热水,想洗澡的时候,老人家必须在楼下把洗澡水烧好,一桶一桶提到楼上的卫生间去,很不方便,况且老人在冬天洗澡很容易患感冒。这个问题拖了很久,原江西省委老干部黄知真得知此事,才作了安排,让邓伯伯一家人每个周末到省委招待所洗个热水澡,我来到招待所时,邓小平伯伯一家恰好在这里洗澡。

在招待所的二楼客厅,我们先见到卓琳阿姨和邓林、毛毛,她们刚洗完澡,正在梳头。邓伯伯让她们先洗,自己后洗。见到卓琳阿姨,我和妹妹心潮难平,热泪盈眶。卓琳阿姨和我母亲肖里在延安时期就是好友,往来很多。邓伯伯洗完澡出来,见到我们来了,非常高兴,可能是因为刚洗完澡,他的脸红彤彤的,神采奕奕。他讲四川话,我们也讲四川话,因为我们从小在成都长大,一口乡音。看望邓伯伯,一直是我们的心愿。我们家和邓伯伯家关系很好,两家的孩子又是一起长大的。我们先报告了江西省革委会副主任刘俊秀,他抗日战争时期曾和我父亲李井泉同在晋绥军区工作,通过刘叔叔和邓伯伯家联系,我们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邓伯伯关切地问起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我告诉他,我和妹妹1969年来到江西,落户在父亲的老家临川县唱凯公社务农,完全靠挣工分养活自己。说到这里,我和妹妹拿出从家乡带来的两条鱼,这是乡亲帮忙从我们水塘里捕捞的,还有一些攒下来的鸡蛋。我告诉邓伯伯,这些都是劳动成果,请一定收下,让全家人尝尝。见时候不早了,我们准备告辞,邓伯伯一听,马上说:“今天不要走了,到我们家去住几天。”

在邓伯伯家过年?省革委可能不同意,我也怕给邓伯伯一家带来麻烦。“怕啥子,你们都是些小娃娃,明天就要过年了,咋个能走嘛?”邓伯伯说。卓琳阿姨也说:“你们大老远的赶来,话还没说完呢,跟我们回家去,一块儿过个年。别担心,我去给他们说一下,家里能住下。”

1967年,在江西的艰难日子里,邓楠生了个女儿叫眠眠,邓小平做了外公。沉静的表情中,露出难得的欣慰。

邓小平的厨艺

就这样,我们坐着车,来到南昌市郊区的步兵学校。邓伯伯住的小楼,就在校园里的一个小坡上,四周都是空地,种着庄稼,还有一些树木。院子的围墙很高,两扇大门紧闭。小楼红砖灰瓦,外观陈旧。院里有一株桂花树,还有一些常绿植物。楼房的底层有一个较大的过厅,当中放着一个乒乓球桌,邓伯伯的小儿子飞飞最喜欢在这里打乒乓球,底层还有管理人员的住房,几间客房,一间很小的用餐房间、厨房。在小楼后面有一座平房,是堆放柴火和煤块的地方。邓伯伯的子女没来江西前,劈柴和砸碎煤块的体力活儿,都是邓伯伯自己干。

客厅的右边有上楼的楼梯,邓伯伯住在二楼靠前的套房,外间是起居室,里间是卧室。起居室里有一个长藤椅,还有若干椅子,平时一家人喜欢坐在这里聊天,做一些手工活儿,比如织毛衣、缝缝补补。邓伯伯的儿女也住在楼上,我们去的时候,朴方在北京住院治病,楠楠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邓林、毛毛、飞飞。楼上还有一间房子,放了很多书。毛毛对我说:“这可是咱家的宝库,足够我们看了。”

邓伯伯每天要花很多时间看书,还要看报纸,卓琳阿姨说,他读了《二十四史》,正在读《资治通鉴》。通常,邓伯伯在晚饭前后听家人聊天,他不爱说话,只是听别人讲。

我和妹妹刚刚在小楼里安顿下来,毛毛就来打招呼。卓琳阿姨问我们住下来没有,被子暖不暖,有没有热水瓶,我们说一切都很好,比我们乡下的家好多了。邓伯伯说:“你们三个孩子在招待所的时候,好多话没有说,现在回家了,给我们摆一下。”过了一会,他站起身来:“我今天给你们做饭吃。”正如毛毛在她的回忆录《我的父亲邓小平》中所写到:“父母尽可能把家里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这些孩子们。父亲还亲自到厨房生火炒菜,给他们做米粉肉和醪糟鸡蛋吃。”

我以前根本不知道邓伯伯会炒菜。而且炒的菜那么香,那么好吃。那天晚上,我们很晚才吃饭,因为邓伯伯坚持要多做几个菜给我们吃。那天他蒸了一盆孩子们爱吃的糯米饭,是用小脸盆蒸的,分量很多,邓伯伯说:“你们尽管吃,今天吃不完,明天还可以吃嘛。”邓伯伯知道我们爱吃四川菜,还特意炒了放辣椒的回锅肉,说是四川人要吃回锅肉才算打牙祭。在饭桌上,邓林姐姐打开了话匣子,她的话非常幽默,特别是她学的四川腔,声调悠长,很有味道。邓伯伯一家人的欢笑,好像一阵春风,吹散了笼罩在我们心中的悲楚,他们的乐观精神,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这顿饭,让我们深深感到回家的温暖。

每逢佳节倍思亲。邓伯伯一家最思念的亲人,莫过于朴方。提到他,大家又开始担心和挂念。卓琳阿姨说,朴方在北京医院治腿,看样子是没法再走路了。我们告诉邓伯伯和卓琳阿姨,朴方哥哥1965年到四川农村参加社教运动时,住在峨眉山附近的乡下。母亲听说后,担心他冬天受冻,特意买了一床棉絮给他送去,父亲视察三线建设到峨眉山时,几次把朴方接到招待所吃饭。邓伯伯曾说过:“朴方大有我风”,朴方聪明好学,为人厚道,磊落大方。在朴方身上,邓伯伯和卓琳阿姨寄托了多少希望啊。

后来,邓伯伯还向我打听了一些江西农村的情况。刚好在此之前,我写过一份江西农村考察报告,我便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给邓伯伯听。这份报告主要以唱凯公社为调查对象,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土地的分配和使用,农村阶层的变化,农村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民生活存在的困难。邓伯伯认为,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很重要,农村要进步,还是要靠提高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他还说,农村的基础教育很重要,首先要从娃娃抓起。

我们在邓伯伯家住了五天,该回去了。离别的时候,我们真舍不得走。卓琳阿姨拉着我们的手,一再叮嘱说:“你们要注意身体,千万不要累坏了。”她还说:“以后来南昌,到家里来啊。”我们的眼圈都红了,自从和父母别离后,好多年了,我们都没有听到过这样亲切的话语。我们多想有个家,一个温情的家,是邓伯伯和卓琳阿姨,在我们最孤单、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们家庭般的温暖和安慰,令我们终身难忘。

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同邓伯伯在江西的见面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历史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在我们心中,它永远是值得珍藏的一段回忆。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的邓小平

邓小平1977年复出同1975年整顿时比较,思想有哪些发展?毛是否活着,在不在台上,是不是一个因素?

程中原:傅高义教授的问题很有启发。国外学者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路,

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

邓小平在粉碎“四人帮”后于1977年复出。1977年和1975年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1975年的时候,邓小平搞整顿,从总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到一项一项整顿,都要遵照毛的指示来办,得到毛的批准、同意来做。他纠正“文革”的错误,进行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试验,还不能放开手脚,突破毛晚年的错误理论与实践。

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同当时的斗争形势也有关,他认识到不能再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干事,不能再在毛的光环笼罩下干事,需要而且可能突破这个外壳,大刀阔斧地进行拨乱反正。而“两个凡是”恰恰为这样做设置了最大的障碍。邓小平非常高明。他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实事求是”来摆脱、冲破“两个凡是”。

傅高义:邓在1975年用“三项指示”(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把生产搞上去),依我理解,邓是想让毛知道他不希望对毛进行挑战和突破,然后再做自己要做的事。通过“安定团结”,来打击“四人帮”,强调组织性和集中性。再利用“把生产搞上去”的口号来发展国民经济。

程中原:1977年后,邓对毛思想的态度是很了不起的。他能突破僵化的、保守的一套,又能继承毛的高明之处,用它维护国家稳定,指导改革开放。

傅高义:老百姓很相信毛泽东思想,因此邓小平他们不能马上反其道而行之。如果邓真的成了赫鲁晓夫,民心可能会动摇。所以邓的策略是根据当时的时机决定的。

程中原:不仅仅是个策略问题。邓小平是真心实意敬佩毛泽东,拥护毛泽东,相信毛泽东思想的。

傅高义:我听说抓了“四人帮”后,是叶剑英提出让邓小平出来的。

程中原:我听吴德谈过,大致是这样的。抓“四人帮”时,邓小平住在西山军委疗养地,叶剑英住在玉泉山中央机关疗养地。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后,李先念和吴德一起去看邓小平,告知他“四人帮”被粉碎了。邓听后很高兴,说:这下我可以安度晚年了!李先念和吴德接着说:不,你还要出来工作,至少恢复到原来的职务!

傅高义:抓了“四人帮”之后,邓只想到“安度晚年”么?

程中原:据吴德讲,他的第一反应是如此。1977年7月邓复出工作,说愿当教育和科研的“后勤部长”。

傅高义:我的理解是,邓小平做教育、科研的“后勤部长”,是不想吓唬华国锋,他可以先干小再干大。您认为邓为何选择当“后勤部长”的角色呢?

程中原:1975年整顿时,开始进展很顺利。后来问题首先就出在教育上。邓自尊心自信心很强,我栽在这个地方,就要在这个地方站起来,证明原来就没有错。这种情绪和想法,完全可以理解。另外,您说的减少华国锋的疑虑,也有道理。因为教育和科研的政治权力小。但应该看到,教育、科研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邓小平抓住教育、科技,是有战略眼光的。

傅高义:邓选择做教育科研工作,按上面我们的讨论,我想可以归纳为几个原因。一是想证明他没错;二是不想让华国锋怀疑;三是考虑全国形势,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当时最需要知识分子。这是形势的需要。

李井泉之子:1972年在江西与邓小平一起过年

元旦南昌探亲

1972年元旦前夕,我和妹妹大蓉、二蓉从江西省临川县到南昌市去看望邓小平伯伯。我记得那是一个阴冷的冬天,苍茫的赣江上有一层薄雾,不见船影,远处的山峦灰蒙蒙的,江边的草木一片凋零,在瑟瑟的寒风中颤抖。我们来到赣江边的省委招待所,这是指定的见面地点。

听说邓伯伯和家人来到江西后,住在南昌步兵学校的一幢小楼里,楼里没有暖气、热水,想洗澡的时候,老人家必须在楼下把洗澡水烧好,一桶一桶提到楼上的卫生间去,很不方便,况且老人在冬天洗澡很容易患感冒。这个问题拖了很久,原江西省委老干部黄知真得知此事,才作了安排,让邓伯伯一家人每个周末到省委招待所洗个热水澡,我来到招待所时,邓小平伯伯一家恰好在这里洗澡。

在招待所的二楼客厅,我们先见到卓琳阿姨和邓林、毛毛,她们刚洗完澡,正在梳头。邓伯伯让她们先洗,自己后洗。见到卓琳阿姨,我和妹妹心潮难平,热泪盈眶。卓琳阿姨和我母亲肖里在延安时期就是好友,往来很多。邓伯伯洗完澡出来,见到我们来了,非常高兴,可能是因为刚洗完澡,他的脸红彤彤的,神采奕奕。他讲四川话,我们也讲四川话,因为我们从小在成都长大,一口乡音。看望邓伯伯,一直是我们的心愿。我们家和邓伯伯家关系很好,两家的孩子又是一起长大的。我们先报告了江西省革委会副主任刘俊秀,他抗日战争时期曾和我父亲李井泉同在晋绥军区工作,通过刘叔叔和邓伯伯家联系,我们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邓伯伯关切地问起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我告诉他,我和妹妹1969年来到江西,落户在父亲的老家临川县唱凯公社务农,完全靠挣工分养活自己。说到这里,我和妹妹拿出从家乡带来的两条鱼,这是乡亲帮忙从我们水塘里捕捞的,还有一些攒下来的鸡蛋。我告诉邓伯伯,这些都是劳动成果,请一定收下,让全家人尝尝。见时候不早了,我们准备告辞,邓伯伯一听,马上说:“今天不要走了,到我们家去住几天。”

在邓伯伯家过年?省革委可能不同意,我也怕给邓伯伯一家带来麻烦。“怕啥子,你们都是些小娃娃,明天就要过年了,咋个能走嘛?”邓伯伯说。卓琳阿姨也说:“你们大老远的赶来,话还没说完呢,跟我们回家去,一块儿过个年。别担心,我去给他们说一下,家里能住下。”

1967年,在江西的艰难日子里,邓楠生了个女儿叫眠眠,邓小平做了外公。沉静的表情中,露出难得的欣慰。

邓小平的厨艺

就这样,我们坐着车,来到南昌市郊区的步兵学校。邓伯伯住的小楼,就在校园里的一个小坡上,四周都是空地,种着庄稼,还有一些树木。院子的围墙很高,两扇大门紧闭。小楼红砖灰瓦,外观陈旧。院里有一株桂花树,还有一些常绿植物。楼房的底层有一个较大的过厅,当中放着一个乒乓球桌,邓伯伯的小儿子飞飞最喜欢在这里打乒乓球,底层还有管理人员的住房,几间客房,一间很小的用餐房间、厨房。在小楼后面有一座平房,是堆放柴火和煤块的地方。邓伯伯的子女没来江西前,劈柴和砸碎煤块的体力活儿,都是邓伯伯自己干。

客厅的右边有上楼的楼梯,邓伯伯住在二楼靠前的套房,外间是起居室,里间是卧室。起居室里有一个长藤椅,还有若干椅子,平时一家人喜欢坐在这里聊天,做一些手工活儿,比如织毛衣、缝缝补补。邓伯伯的儿女也住在楼上,我们去的时候,朴方在北京住院治病,楠楠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邓林、毛毛、飞飞。楼上还有一间房子,放了很多书。毛毛对我说:“这可是咱家的宝库,足够我们看了。”

邓伯伯每天要花很多时间看书,还要看报纸,卓琳阿姨说,他读了《二十四史》,正在读《资治通鉴》。通常,邓伯伯在晚饭前后听家人聊天,他不爱说话,只是听别人讲。

我和妹妹刚刚在小楼里安顿下来,毛毛就来打招呼。卓琳阿姨问我们住下来没有,被子暖不暖,有没有热水瓶,我们说一切都很好,比我们乡下的家好多了。邓伯伯说:“你们三个孩子在招待所的时候,好多话没有说,现在回家了,给我们摆一下。”过了一会,他站起身来:“我今天给你们做饭吃。”正如毛毛在她的回忆录《我的父亲邓小平》中所写到:“父母尽可能把家里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这些孩子们。父亲还亲自到厨房生火炒菜,给他们做米粉肉和醪糟鸡蛋吃。”

我以前根本不知道邓伯伯会炒菜。而且炒的菜那么香,那么好吃。那天晚上,我们很晚才吃饭,因为邓伯伯坚持要多做几个菜给我们吃。那天他蒸了一盆孩子们爱吃的糯米饭,是用小脸盆蒸的,分量很多,邓伯伯说:“你们尽管吃,今天吃不完,明天还可以吃嘛。”邓伯伯知道我们爱吃四川菜,还特意炒了放辣椒的回锅肉,说是四川人要吃回锅肉才算打牙祭。在饭桌上,邓林姐姐打开了话匣子,她的话非常幽默,特别是她学的四川腔,声调悠长,很有味道。邓伯伯一家人的欢笑,好像一阵春风,吹散了笼罩在我们心中的悲楚,他们的乐观精神,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这顿饭,让我们深深感到回家的温暖。

每逢佳节倍思亲。邓伯伯一家最思念的亲人,莫过于朴方。提到他,大家又开始担心和挂念。卓琳阿姨说,朴方在北京医院治腿,看样子是没法再走路了。我们告诉邓伯伯和卓琳阿姨,朴方哥哥1965年到四川农村参加社教运动时,住在峨眉山附近的乡下。母亲听说后,担心他冬天受冻,特意买了一床棉絮给他送去,父亲视察三线建设到峨眉山时,几次把朴方接到招待所吃饭。邓伯伯曾说过:“朴方大有我风”,朴方聪明好学,为人厚道,磊落大方。在朴方身上,邓伯伯和卓琳阿姨寄托了多少希望啊。

后来,邓伯伯还向我打听了一些江西农村的情况。刚好在此之前,我写过一份江西农村考察报告,我便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给邓伯伯听。这份报告主要以唱凯公社为调查对象,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土地的分配和使用,农村阶层的变化,农村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民生活存在的困难。邓伯伯认为,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很重要,农村要进步,还是要靠提高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他还说,农村的基础教育很重要,首先要从娃娃抓起。

我们在邓伯伯家住了五天,该回去了。离别的时候,我们真舍不得走。卓琳阿姨拉着我们的手,一再叮嘱说:“你们要注意身体,千万不要累坏了。”她还说:“以后来南昌,到家里来啊。”我们的眼圈都红了,自从和父母别离后,好多年了,我们都没有听到过这样亲切的话语。我们多想有个家,一个温情的家,是邓伯伯和卓琳阿姨,在我们最孤单、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们家庭般的温暖和安慰,令我们终身难忘。

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同邓伯伯在江西的见面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历史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在我们心中,它永远是值得珍藏的一段回忆。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的邓小平

邓小平1977年复出同1975年整顿时比较,思想有哪些发展?毛是否活着,在不在台上,是不是一个因素?

程中原:傅高义教授的问题很有启发。国外学者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路,

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

邓小平在粉碎“四人帮”后于1977年复出。1977年和1975年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1975年的时候,邓小平搞整顿,从总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到一项一项整顿,都要遵照毛的指示来办,得到毛的批准、同意来做。他纠正“文革”的错误,进行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试验,还不能放开手脚,突破毛晚年的错误理论与实践。

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同当时的斗争形势也有关,他认识到不能再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干事,不能再在毛的光环笼罩下干事,需要而且可能突破这个外壳,大刀阔斧地进行拨乱反正。而“两个凡是”恰恰为这样做设置了最大的障碍。邓小平非常高明。他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实事求是”来摆脱、冲破“两个凡是”。

傅高义:邓在1975年用“三项指示”(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把生产搞上去),依我理解,邓是想让毛知道他不希望对毛进行挑战和突破,然后再做自己要做的事。通过“安定团结”,来打击“四人帮”,强调组织性和集中性。再利用“把生产搞上去”的口号来发展国民经济。

程中原:1977年后,邓对毛思想的态度是很了不起的。他能突破僵化的、保守的一套,又能继承毛的高明之处,用它维护国家稳定,指导改革开放。

傅高义:老百姓很相信毛泽东思想,因此邓小平他们不能马上反其道而行之。如果邓真的成了赫鲁晓夫,民心可能会动摇。所以邓的策略是根据当时的时机决定的。

程中原:不仅仅是个策略问题。邓小平是真心实意敬佩毛泽东,拥护毛泽东,相信毛泽东思想的。

傅高义:我听说抓了“四人帮”后,是叶剑英提出让邓小平出来的。

程中原:我听吴德谈过,大致是这样的。抓“四人帮”时,邓小平住在西山军委疗养地,叶剑英住在玉泉山中央机关疗养地。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后,李先念和吴德一起去看邓小平,告知他“四人帮”被粉碎了。邓听后很高兴,说:这下我可以安度晚年了!李先念和吴德接着说:不,你还要出来工作,至少恢复到原来的职务!

傅高义:抓了“四人帮”之后,邓只想到“安度晚年”么?

程中原:据吴德讲,他的第一反应是如此。1977年7月邓复出工作,说愿当教育和科研的“后勤部长”。

傅高义:我的理解是,邓小平做教育、科研的“后勤部长”,是不想吓唬华国锋,他可以先干小再干大。您认为邓为何选择当“后勤部长”的角色呢?

程中原:1975年整顿时,开始进展很顺利。后来问题首先就出在教育上。邓自尊心自信心很强,我栽在这个地方,就要在这个地方站起来,证明原来就没有错。这种情绪和想法,完全可以理解。另外,您说的减少华国锋的疑虑,也有道理。因为教育和科研的政治权力小。但应该看到,教育、科研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邓小平抓住教育、科技,是有战略眼光的。

傅高义:邓选择做教育科研工作,按上面我们的讨论,我想可以归纳为几个原因。一是想证明他没错;二是不想让华国锋怀疑;三是考虑全国形势,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当时最需要知识分子。这是形势的需要。


相关文章

  • [十大元帅的故事]彭德怀6doc
  • 彭德怀6 在庐山会议上最后被打倒的除了彭德怀以外,其它的还有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李锐.田家英.周惠,邓华.洪学智等.但是在军队里,除了与他渊源很深的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李锐.田家英.周惠这些都是非军界出身的,支持他都只是出于良知.甚 ...查看


  • 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名单
  • 中国机关干部第一博客http://blog.sina.com.cn/lzggyzj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自1982年成立,到1992年撤销,共产生了两届.第一届(1982-1987) 有委员172名 主任:邓小平 副主任:薄一波.许世友 ...查看


  • 政委制度的恢复
  • 政委制度的恢复经过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编命令虽然任命任弼时为八路军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但取消了政治委员,并将八路军下辖三个师的政治部改为政训处.一一五师 ...查看


  • 二--缙云山
  • 北碚旅游景点导游词二大板块 缙云山系列 说明:列出主要11个景点板块,可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删节或突出,除风景外,本稿比较全面的介绍了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引用大量相关诗词或古代典籍,讲述了相关传说.故事,并用楷体字表示.可供导游参考掌握,针对不同 ...查看


  • 刘邓大军过境常德
  • 1949年9月1日,为了解放大西南,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简称二野)主力三.五兵团十几万人分别由芜湖和上饶出发,从南京坐火车经徐州.郑州到武汉后,一路走岳阳.长沙.益阳(也有从岳阳乘船走水路经洞庭湖到益阳的):一路走孝 ...查看


  • 八路军部队编制
  • 八路军部队编制 总司令:朱德 副总司令: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副参谋长:左权 滕代远 (左权牺牲后任) 参谋处处长:彭雪枫 政治部主任:任弼时 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 王稼祥(邓任129师政委后任) 太原办事处主任:薄一波 西安办事处主任: ...查看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doc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准 ...查看


  • 震惊!他们竟然是一家人!!!
  • 震惊!他们竟然是一家人!!! 正文 毛泽东和张文秋:毛泽东之子毛岸英.毛岸青与张文秋之女刘思齐.邵华是夫妻 陈毅和粟裕:陈毅之子陈小鲁与粟裕之女粟惠宁是夫妻 陈云和刘华清:陈云之子陈元与刘华清之女刘朝英是夫妻 陈云和宋任穷:陈云之子陈方与宋 ...查看


  • 儿童节手抄报:六一节目
  • (开篇部分) 一男一女a: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一男一女b: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合:上午好! 一男一女a:送走了零八的峥嵘岁月,迎来了零九的火红年轮. 一男一女b:送走了五月的草长莺飞,迎来了六月的麦熟苗肥. 男:看!碧空明澈,旭日东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