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六年,凯恩斯的《通论》刚一发表,“凯恩斯革命”的提法便不胫而走,成为人们熟知的概念,有论者指出,凯恩斯革命实至名归,最不需要加引号。这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凯恩斯以前经济学家的大部分或全部言论都为虚妄,凯恩斯经济学一出,面貌根本性改观,自此后,经济学走上了康庄大道。
事情果真如此简单吗?回答是否定的。否定性的回答起码有三种方式,一是检视凯恩斯经济学自身的正确与错误;二是检视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核心思想和论证方法与其经济学背景的批判、扬弃和发展的关系;三是站在经济哲学的高度,分析凯恩斯经济学与其包括经济学在内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关系,以期显示出,凯恩斯革命这个最不需要加引号的提法中真实的一面和虚假的一面。
亚当·斯密经济学经萨伊、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人的消化改造,来到牛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政治经济学教授西尼尔手里,便成为职业经济学家捞饭吃的一门学科,其自身的逻辑逐渐完满,亚当·斯密经济学中不明确、不清晰的思路和提法不断被澄清,以致凯恩斯所面对的学院化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不管它与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多么不沾边,但在理论逻辑的相对完满自足、分析技术的日渐成熟和研究传统的基本形成等方面,还是给人造成了强烈印象,作为一门学科的经济学真的成熟起来了。
凯恩斯革命就是面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这样的状况发动和完成的。凯恩斯革命的真实性起码表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经济现实的态度上。凯恩斯所面对的经济学躲在高墙深院中自娱自乐并以此自恃自傲,至于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如何,都是学院化经济学家不屑于或自认为无必要涉足的领域。凯恩斯逆这种传统而动,直接研究和论说当时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具有生命攸关意义的失业问题。这种态度上的根本性转变非同小可,因为这既涉及职业经济学家的“天职”问题,还涉及经济学的正本清源问题。在这一点上,凯恩斯确实对西尼尔以后的经济学传统发动了革命,但也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向亚当·斯密的回归。
二是在分析单元问题上。亚当·斯密经济学的分析单元有两个:国家和个人。萨伊等人以后,经济学的分析单元由两个变成一个:个人。中经边际效用学派的加固和提升,个人作为经济学分析单元的传统被确立下来。凯恩斯经济学的分析单元是国家而非个人,这使得亚当·斯密经济学中非自觉存在的宏观经济学浮出水面,宏观制度的效率问题和正常运转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学术焦点之一。不管凯恩斯具体的学术观点正确与否,分析单元上的根本性转变本身就是一大贡献,所以,这种革命适时且必要。
三是在市场自足性问题上。亚当·斯密以来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认定,市场运转带有自足性,所以,类如政府干预等外力的涉入有百害而无一利。亚当·斯密用哲学隐喻“看不见的手”论证这一点,萨伊则是以“供给创造需求”的命题使其成为经济学原理。市场经济运行中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现实是对市场自足性偏见的绝妙讽刺画,现实使命感极强的凯恩斯要提出政府宏观调控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就必须在这一问题上发动革命,因为,认定市场运转的非自足性是政府宏观调控理论的绝对必要的逻辑前提。在逻辑上,凯恩斯并没有百分之百地赢得这场“战争”,因为市场的非自足性与政府宏观调控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市场的非自足性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充分根据。但是,凯恩斯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市场非自足性的事实被大部分人认定下来,市场自足性的神话被打破,经济学为自己确立了内在约束的条件,自此后,经济学的探讨再也不能光在想当然的逻辑中耗力而不顾及现实了。
四是在政府职能问题上。在这一点上,凯恩斯革命的具体内容复杂一些。亚当·斯密虽然反对政府对经济运转过程的胡乱干预,但他肯定政府职能存在的必要性,且给政府举办私人企业无能力或不愿为的公共工程留出理论正当性的空间。萨伊“干预本身就是坏事”的口号一出,人们的思维定势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职能成了“守夜人”、“看门狗”,这除了偏执的极端化之外,又加了一条伦理紧箍咒,如果有谁胆敢主张政府职能的扩大,理论上的“荒谬”自不待言,就是在道德操守上,也大成“问题”。凯恩斯不信这个邪,理论出发点上他坚持市场非自足性的立场,政策主张上,认为政府不积极干预经济的运转过程,资本主义大厦将倾覆。他把食古不化的学院派经济学家逼到了二难择一的境地:要理论的纯洁和完满还是要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往往夸大凯恩斯与亚当·斯密二人之间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凯恩斯是向亚当·斯密回归。他们之间的不同只是:后者让政府举办公共工程是自发地承认了市场的非自足性,前者把自发变为自觉且更进一步,政府已不仅是市场运转的保障和补充,而且是市场运转中必不可少的、积极的内在因素。在这里,革命与回归交织并存,不需要加引号的革命相对于“守夜人”、“看门狗”观点才符合实际。这不仅是理论观点的革命,也是经济学家“天职”观念的革命,面对急迫的现实经济问题,经济学家以学术自重作为逃避的借口,并不是光彩之举。
五是在认识论问题上。在亚当·斯密的经济学中这个问题以自发的形式存在。他在批评政府官员胡乱干预经济的时候,预设和承认了信息不完整存在的理论前提,而主张私人资本持有者自会为自己的资本找到最好的获利去向时,这显然是暗设了人的信息的完整性。萨伊等人本该把这个问题明确化且使其朝符合实际的方向发展,实际的结果是,“供给创造需求”的提法把亚当·斯密自发且自相矛盾的理论问题引向歧途,供给和需求二者在信息上都是完整的。均衡概念进入经济学且大行其道,使信息完整的假定成为逻辑大前提,人们再也不去追问其相对客观现实正确与否的问题了。凯恩斯公开承认信息的不完整性。这种革命性的主张相对于亚当·斯密而言,是把问题自觉化和明确化,相对于萨伊以后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而言是拨乱反正,相对整个经济学研究而言,是用正确的经济哲学基础代替错误的经济哲学基础。
六是在对消费的态度问题上。凯恩斯在这个问题上发动的革命最彻底,也最纯正。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名言“节俭是人类的恩人,奢侈是人类的天敌”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定下了基调,一是在伦理道德层面上切入问题,二是经济总量和性质如何变化也不会对这种思想倾向构成威胁。虽然马尔萨斯等后人总想扭转这一点,但亚当·斯密所造成的理论势能太强盛,所以总也无济于事。凯恩斯反其道而行之,极力主张,节俭是失业的原因,尽情消费是爱国之举。凯恩斯在这一问题上的革命表现有三点:一是把对消费问题研究的伦理学切入角度重新拉回到经济学切入角度;二是使由于亚当·斯密的理论强势而被挤入地下的消费经济学传统进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视野;三是把消费问题作为经济学起码是失业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加以探讨。
凯恩斯经济学革命不仅有六个方面的表现,但它们足以说明革命的真实性一面。不过,这里的革命还有虚假的一面,正是这一面往往被人们忽略,忽略的结果是,误解凯恩斯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的关系,误解西方主流经济学(包括凯恩斯经济学)的社会立场和价值化倾向。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凯恩斯革命,其虚假性的一面同样不能游离于我们的视野之外。
虚假性的意思是说,在理论观点、分析技巧、思想资源、政策主张和更新概念诸方面造成革命性事实的同时,在另一个层面即经济哲学层面上,革命并没有发生,凯恩斯比其他人更积极、更有效地继承和捍卫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经济哲学思想。
尽管西方主流经济学把“价值无涉”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实际,它的阶级实质和政治立场是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当是不争的事实。凯恩斯在《通论》的最后一章(尤其是在《劝说集》一书中),对这种实质和立场深信不移,其立场坚定有加,与其思想先辈和同辈相比,差别只是在于,他结合新的现实,用创新性的理论成果、由理论成果影响经济政策和行为做到这一点。
在对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中最根本的逻辑前提——人性论的看法上,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明确区分改变人性和管理人性这一极易引起根本性混淆的问题,改变人性是计划经济体制必须要过但又无法过的难关,管理人性则是市场经济过程中激发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等创造性智慧的难题。具体说,管理人性而不是改变人性,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逻辑根据和切入点,也是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根本区别开来的标志。凯恩斯提出的这个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哲学问题太重要了,抓住了它,也就搞懂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式的市场经济(即“受到管理的资本主义”——高鸿业语)三者之间的细微差别,本质上的相异,更是一目了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历史是研究和追求效率的历史,同时也是推崇甚至崇拜效率的历史。虽然凯恩斯屡屡涉及公平问题且时有偏激之论,但在实质性的经济学立场上,他并没有脱离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的正轨。他同样关注效率问题,同样推崇效率,只不过他关注的效率在外延上有所扩大,除个人效率之外,还有宏观的制度效率和弥补市场运转缺失所带来的效率。判断新的经济学流派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之间的关系,效率一个标准就够了,认识的深浅和有无创新之处是理论上继承和发展情况的判断标准,态度上的认同和推崇是属于这一传统范围之内还是游离于这一传统之外的判断标准。用细化后的两个标准衡量,凯恩斯革命之说确属虚假,因为他以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捍卫、继承和发展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中的效率观念。
凯恩斯政府宏观调控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一出便引来非议,以为他背离了对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念。实际情况是,就其信念的坚定不移而言,他不逊于任何一位自由市场经济的热烈崇拜者。非议实在是由于误解所致,误解的原因有三:一是忽略他宏观调控范围仅限于私人企业不能为和不愿为的一再申明;二是忽略他宏观调控仅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补充但绝非代替或取消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立场;三是忽略他宏观调控只不过是保护自由市场经济、扩大个人选择范围的手段的根本性观点。这是不应有的忽略,因为《通论》的最后一章对这三点都有说明。
总之,凯恩斯革命并非全真,这显示出他的理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连续性关系;一部分为真,这表明他的理论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真假交织,是凯恩斯经济学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中的本真状态。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二○○三年五月版)
一九三六年,凯恩斯的《通论》刚一发表,“凯恩斯革命”的提法便不胫而走,成为人们熟知的概念,有论者指出,凯恩斯革命实至名归,最不需要加引号。这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凯恩斯以前经济学家的大部分或全部言论都为虚妄,凯恩斯经济学一出,面貌根本性改观,自此后,经济学走上了康庄大道。
事情果真如此简单吗?回答是否定的。否定性的回答起码有三种方式,一是检视凯恩斯经济学自身的正确与错误;二是检视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核心思想和论证方法与其经济学背景的批判、扬弃和发展的关系;三是站在经济哲学的高度,分析凯恩斯经济学与其包括经济学在内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关系,以期显示出,凯恩斯革命这个最不需要加引号的提法中真实的一面和虚假的一面。
亚当·斯密经济学经萨伊、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人的消化改造,来到牛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政治经济学教授西尼尔手里,便成为职业经济学家捞饭吃的一门学科,其自身的逻辑逐渐完满,亚当·斯密经济学中不明确、不清晰的思路和提法不断被澄清,以致凯恩斯所面对的学院化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不管它与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多么不沾边,但在理论逻辑的相对完满自足、分析技术的日渐成熟和研究传统的基本形成等方面,还是给人造成了强烈印象,作为一门学科的经济学真的成熟起来了。
凯恩斯革命就是面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这样的状况发动和完成的。凯恩斯革命的真实性起码表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经济现实的态度上。凯恩斯所面对的经济学躲在高墙深院中自娱自乐并以此自恃自傲,至于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如何,都是学院化经济学家不屑于或自认为无必要涉足的领域。凯恩斯逆这种传统而动,直接研究和论说当时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具有生命攸关意义的失业问题。这种态度上的根本性转变非同小可,因为这既涉及职业经济学家的“天职”问题,还涉及经济学的正本清源问题。在这一点上,凯恩斯确实对西尼尔以后的经济学传统发动了革命,但也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向亚当·斯密的回归。
二是在分析单元问题上。亚当·斯密经济学的分析单元有两个:国家和个人。萨伊等人以后,经济学的分析单元由两个变成一个:个人。中经边际效用学派的加固和提升,个人作为经济学分析单元的传统被确立下来。凯恩斯经济学的分析单元是国家而非个人,这使得亚当·斯密经济学中非自觉存在的宏观经济学浮出水面,宏观制度的效率问题和正常运转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学术焦点之一。不管凯恩斯具体的学术观点正确与否,分析单元上的根本性转变本身就是一大贡献,所以,这种革命适时且必要。
三是在市场自足性问题上。亚当·斯密以来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认定,市场运转带有自足性,所以,类如政府干预等外力的涉入有百害而无一利。亚当·斯密用哲学隐喻“看不见的手”论证这一点,萨伊则是以“供给创造需求”的命题使其成为经济学原理。市场经济运行中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现实是对市场自足性偏见的绝妙讽刺画,现实使命感极强的凯恩斯要提出政府宏观调控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就必须在这一问题上发动革命,因为,认定市场运转的非自足性是政府宏观调控理论的绝对必要的逻辑前提。在逻辑上,凯恩斯并没有百分之百地赢得这场“战争”,因为市场的非自足性与政府宏观调控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市场的非自足性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充分根据。但是,凯恩斯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市场非自足性的事实被大部分人认定下来,市场自足性的神话被打破,经济学为自己确立了内在约束的条件,自此后,经济学的探讨再也不能光在想当然的逻辑中耗力而不顾及现实了。
四是在政府职能问题上。在这一点上,凯恩斯革命的具体内容复杂一些。亚当·斯密虽然反对政府对经济运转过程的胡乱干预,但他肯定政府职能存在的必要性,且给政府举办私人企业无能力或不愿为的公共工程留出理论正当性的空间。萨伊“干预本身就是坏事”的口号一出,人们的思维定势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职能成了“守夜人”、“看门狗”,这除了偏执的极端化之外,又加了一条伦理紧箍咒,如果有谁胆敢主张政府职能的扩大,理论上的“荒谬”自不待言,就是在道德操守上,也大成“问题”。凯恩斯不信这个邪,理论出发点上他坚持市场非自足性的立场,政策主张上,认为政府不积极干预经济的运转过程,资本主义大厦将倾覆。他把食古不化的学院派经济学家逼到了二难择一的境地:要理论的纯洁和完满还是要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往往夸大凯恩斯与亚当·斯密二人之间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凯恩斯是向亚当·斯密回归。他们之间的不同只是:后者让政府举办公共工程是自发地承认了市场的非自足性,前者把自发变为自觉且更进一步,政府已不仅是市场运转的保障和补充,而且是市场运转中必不可少的、积极的内在因素。在这里,革命与回归交织并存,不需要加引号的革命相对于“守夜人”、“看门狗”观点才符合实际。这不仅是理论观点的革命,也是经济学家“天职”观念的革命,面对急迫的现实经济问题,经济学家以学术自重作为逃避的借口,并不是光彩之举。
五是在认识论问题上。在亚当·斯密的经济学中这个问题以自发的形式存在。他在批评政府官员胡乱干预经济的时候,预设和承认了信息不完整存在的理论前提,而主张私人资本持有者自会为自己的资本找到最好的获利去向时,这显然是暗设了人的信息的完整性。萨伊等人本该把这个问题明确化且使其朝符合实际的方向发展,实际的结果是,“供给创造需求”的提法把亚当·斯密自发且自相矛盾的理论问题引向歧途,供给和需求二者在信息上都是完整的。均衡概念进入经济学且大行其道,使信息完整的假定成为逻辑大前提,人们再也不去追问其相对客观现实正确与否的问题了。凯恩斯公开承认信息的不完整性。这种革命性的主张相对于亚当·斯密而言,是把问题自觉化和明确化,相对于萨伊以后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而言是拨乱反正,相对整个经济学研究而言,是用正确的经济哲学基础代替错误的经济哲学基础。
六是在对消费的态度问题上。凯恩斯在这个问题上发动的革命最彻底,也最纯正。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名言“节俭是人类的恩人,奢侈是人类的天敌”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定下了基调,一是在伦理道德层面上切入问题,二是经济总量和性质如何变化也不会对这种思想倾向构成威胁。虽然马尔萨斯等后人总想扭转这一点,但亚当·斯密所造成的理论势能太强盛,所以总也无济于事。凯恩斯反其道而行之,极力主张,节俭是失业的原因,尽情消费是爱国之举。凯恩斯在这一问题上的革命表现有三点:一是把对消费问题研究的伦理学切入角度重新拉回到经济学切入角度;二是使由于亚当·斯密的理论强势而被挤入地下的消费经济学传统进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视野;三是把消费问题作为经济学起码是失业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加以探讨。
凯恩斯经济学革命不仅有六个方面的表现,但它们足以说明革命的真实性一面。不过,这里的革命还有虚假的一面,正是这一面往往被人们忽略,忽略的结果是,误解凯恩斯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的关系,误解西方主流经济学(包括凯恩斯经济学)的社会立场和价值化倾向。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凯恩斯革命,其虚假性的一面同样不能游离于我们的视野之外。
虚假性的意思是说,在理论观点、分析技巧、思想资源、政策主张和更新概念诸方面造成革命性事实的同时,在另一个层面即经济哲学层面上,革命并没有发生,凯恩斯比其他人更积极、更有效地继承和捍卫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经济哲学思想。
尽管西方主流经济学把“价值无涉”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实际,它的阶级实质和政治立场是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当是不争的事实。凯恩斯在《通论》的最后一章(尤其是在《劝说集》一书中),对这种实质和立场深信不移,其立场坚定有加,与其思想先辈和同辈相比,差别只是在于,他结合新的现实,用创新性的理论成果、由理论成果影响经济政策和行为做到这一点。
在对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中最根本的逻辑前提——人性论的看法上,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明确区分改变人性和管理人性这一极易引起根本性混淆的问题,改变人性是计划经济体制必须要过但又无法过的难关,管理人性则是市场经济过程中激发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等创造性智慧的难题。具体说,管理人性而不是改变人性,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逻辑根据和切入点,也是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根本区别开来的标志。凯恩斯提出的这个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哲学问题太重要了,抓住了它,也就搞懂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式的市场经济(即“受到管理的资本主义”——高鸿业语)三者之间的细微差别,本质上的相异,更是一目了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历史是研究和追求效率的历史,同时也是推崇甚至崇拜效率的历史。虽然凯恩斯屡屡涉及公平问题且时有偏激之论,但在实质性的经济学立场上,他并没有脱离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的正轨。他同样关注效率问题,同样推崇效率,只不过他关注的效率在外延上有所扩大,除个人效率之外,还有宏观的制度效率和弥补市场运转缺失所带来的效率。判断新的经济学流派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之间的关系,效率一个标准就够了,认识的深浅和有无创新之处是理论上继承和发展情况的判断标准,态度上的认同和推崇是属于这一传统范围之内还是游离于这一传统之外的判断标准。用细化后的两个标准衡量,凯恩斯革命之说确属虚假,因为他以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捍卫、继承和发展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中的效率观念。
凯恩斯政府宏观调控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一出便引来非议,以为他背离了对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念。实际情况是,就其信念的坚定不移而言,他不逊于任何一位自由市场经济的热烈崇拜者。非议实在是由于误解所致,误解的原因有三:一是忽略他宏观调控范围仅限于私人企业不能为和不愿为的一再申明;二是忽略他宏观调控仅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补充但绝非代替或取消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立场;三是忽略他宏观调控只不过是保护自由市场经济、扩大个人选择范围的手段的根本性观点。这是不应有的忽略,因为《通论》的最后一章对这三点都有说明。
总之,凯恩斯革命并非全真,这显示出他的理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连续性关系;一部分为真,这表明他的理论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真假交织,是凯恩斯经济学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中的本真状态。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二○○三年五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