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实际上包含多样的环境,这里先对湿地进行一些说明。湿地在农村的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农家精心管理的水田和池塘等人工湿地维持着多样的生物相,这些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农村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国内外对于湿地的生态修复也有很多实例,本报告所介绍的日本和英国生态修复的实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做了很好的尝试,很多经验可借鉴。这些实例都说明湿地保护不是把湿地封闭起来就算是保护了,它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研究等一系列科学过程。本报告中涉及许多生物学的内容,找不到足够的字典,原著中所用的一些动植物名称大多是日本俗名,没有英

文学名的标注,在由日语的翻译过程中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一、湿地的种类及特征

1971年伊朗的拉姆塞尔镇,通过了保护各国重要湿地的《关于对水鸟特别重要的湿地条约》,称为《拉姆塞尔条约》。第五次签约国会议1993年在日本钏路市召开。拉姆塞尔条约第一条对湿地(wetlands)作了如下定义:“湿地,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永久的,还是短时的;是停滞的,还是流动的;是淡水、半咸水、还是咸水,凡是沼泽地、湿原、

泥炭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此列。”

拉姆塞尔条约所定义的湿地范围较宽,包括了从天然湿地到人工湿地等多样的湿地。根据1993年进行的第五次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的湿地调查实施要领,日本的湿地,根据地形等条件,可以分类如下表。与拉姆塞尔定义一样,包括了多种环境下形成的湿地。

表1. 湿地分类表

⒈ 自然湿地

如表1所示,自然形成的湿地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湿原”是指在泥炭地中形成的草原。湿原中靠雨水和雪水滋润的称为“高层湿原”,高层湿原中有多样的水苔生长繁茂,好氧性植物发育。湿原中靠地下水滋润的称为“低层湿原”。低层湿原较高层湿原养分丰富,芦苇、蓑草类生长繁茂。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间湿原”,沼茅类是代表性发育种。但是并非高

层湿原都在高处,低层湿原都分布在低地,有时一个湿原可同时兼有三种类型。 “涌水湿地”是由涌水等地下水滋润,是没有形成泥炭层的湿地。泥炭湿原只分布在气候凉爽的地域,而涌水湿地是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域,形成毛毡苔类的特有植被。此外,还有雪、

河流、湖沼等淡水滋润的多种多样的湿地。

在海岸和近海的河口处,有些湿地在满潮时被海水或半咸水所淹没,在干潮时水又退去。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湿地中,生长着好盐性和耐盐性植物。在河口的盐性湿地中,生长着七面草等盐性植物。在干潮时露出大量滩涂,成为很多鸟类的觅食和休息的场地。红树林是热

带和亚热带海岸较发育的长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九州以南的地区。

湿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的水稻生产区,从开始水稻生产的2000多年来,已有很多湿地变成了水田。北海道的湿原也因农田的开发面积不断减少。海岸的湿地也因围垦而大

量消失。在世界各地,湿地在不断变成农田、牧场、养殖场,现在还在继续减少之中。

⒉人工湿地

许多湿地是被人类消灭,或变成了人工湿地。随着水田的扩大,低湿地变成了水田,形成了特有的生物相。与此相关的还有休耕田、弃耕水田、池塘等,在湿地调查实施要领中,把废盐田、湿性牧场等也列入了人工湿地之内。盐田在各国沿海都有分布,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制盐工厂化生产的兴起,盐田多被废弃。有些废弃盐田中盐生植物发育,但是在

被围垦或住宅开发之后,盐生植物大量消失。

在河岸的草原,由于受洪水的影响,不适合农业,可以作为牧场。作为牧场和草场的湿性牧

场,是芦苇、荻草(稻科)的重要繁育场地。

二、农村的湿地

水田是面积较大的人工湿地,他与水渠、水源地的山林等,共同构成了多样动植物的栖息场

地。因此以农村水田为中心的湿地保护及生态修复也是十分重要的。

⒈水田

⑴水田和水稻生产的历史

日本的水稻生产是从绳文时代首先在九州开始的。在福冈县板付地方发现的绳文末期时代的水田遗址中,确认有水田和灌渠。水稻的生产是在弥生时代传入日本,修建了井、堰、灌渠等水利设施。弥生时代开始将湿地开发为水田,在古坟时代又开始在山谷地带开发水田,同时开始旱作。为解决用水的不足,开始在山头建造池塘。在中世纪,仍在大规模地开发新田。在中世纪以前难以开发的洪泛区、三角洲、滩涂等也被开发。进入江户时代,不仅水田的面

积在扩大,水稻生产技术也有了进步。米的产量增加,人口也随之增长。

到明治时代,开始对已有耕地进行改良,同时对北海道等未开发的地区进行开垦。为了把湿田变成旱田,修建暗渠排水,把不规则的水田平整为矩形的旱田。1899年颁布了《耕地整理法》,推进水田旱化及牛马耕作。同时,在江户时代,围绕水稻生产的种子、肥料、农机具、土地改良、栽培法等技术都有进步。在大正时代以后,农业生产的畜力化、机械化都有

进步,但农业生产依然是重劳动。

⑵水田的环境和生物

水田是可以泡水的农田,在水稻生产期间,形成大范围的浅水域,湛水是由人工管理,在生产结束后把水放出。耕作中的水田要进行水的管理,同时还要进行翻耕、平整、插秧、施肥、除草、收割等生产环节,每年循环不止。由于这样高强度的人为影响,以及明显的季节环境变动,形成了与自然湿地不同的水田特征。适应于水田特有环境的植物群落是水田杂草。杂

草生长就要减产,所以在炎热的夏天,农民要坚持除草,并且要与虫害斗争。

水田中生育的植物随季节和水田的状态有所不同。在春耕之前,在水田中生长着雀枕草、野花之类,在干季则有莲花草、野菊草等生长,在湿季则有田芥、六节草等发育。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水田中生长的稗草类等杂草是除草的对象。在秋天收割后的水田中,在夏天与水稻一起生长起来的植物变得繁茂,在来春开花的植物也开始发芽。在水田杂草中还有很多湿生植物,以及水豆儿、黑藻、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说明水田是多样的湿生、水生植物的生育地。

在水田中的动物也是多样的。小龙虾要在水田中度过一生,青蛙、蜻蜓等要在水田中产卵,并且是幼虫的生息场地,鹭鸟之类的水鸟要在水田中觅食。水田中还有高目鱼、田螺等生存,以及生活在叶面的半翅虫等。这些动物中有草食性动物,也有肉食性动物,水田中的多样生

物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

⑶农村及水田的现代变化

在二战结束后,军队复原士兵大量回到农村,农业人口增加,生产资料不足,于是盛行劳动密集型的水稻生产,有些泥水齐腰深的水田。到1960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人口剧减。同时,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量增加。在1970年之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的过疏化问题深刻化。水稻生产中普及大型机械,生产进一步向机械化、

化学化发展。

生产方式的变化对水田的生物相产生较大的影响。动物相的减少可认为是由于杀虫剂、耕作方法所引起。植物相的变化,可认为是由于除草剂、化肥的种类、耕作方法的变化等多种原因所引起。同时,动物相和植物相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弃耕水田在增加,也是水田特有生

物减少的原因之一。

以前在水田中相当普遍存在,而现在由于生产技术的变化和生育、生息地的消失,已近于灭

绝的动植物种很多。

⒉弃耕水田

⑴弃耕水田的发生和增加

二战后,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米的产量大幅度增加,1966年首次实现米的自给。但是在1962年米的人均消费量,1963年米的总需求量先后达到高峰,转向减少,库存米大量积压。在1969年开始调整生产,在1970年正式调整。水田面积在1969年最高达到317.3万公顷,以后就逐渐减少。生产调整政策不断变换名目,制定新的政策,延续至今。2001年度《综合米的对策》中,涉及对象面积101万公顷,只相当于1969年水稻面积的1/3。由于米的生产政策的调整、农村过疏化、老龄化、城市化的发展,在日本各地产生大量弃耕水田。

⑵弃耕水田的环境

弃耕后,对于水田的各种管理不再必要,弃耕水田的环境和生物相与耕作水田有很大不同。同时由于对灌渠、池塘、农业生产道路、畦田等管理的废除,对水田周边地区也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

杂草丛生的弃耕水田,成为对邻近耕地产生草害、虫害的发源地,其存在对农业不利,所以

有些地方还要翻耕、平整、割草、喷洒除草剂等,也有很多处于无管理状态。

⑶弃耕水田中的生物

水田弃耕后,由于原有环境的不同,以及弃耕时间长短等各式各样的原因,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相和植被条件。在耕作的水田中,有干湿之分,出现不同的生育种。在弃耕水田中,不象水田那样干湿分明,作为生育地的条件差别更加明显,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植被。不管是湿田还是干田,在弃耕后的1年内水田杂草较多,随后,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增加,三年到五年内,芦苇、蒲草、芒草等多年生草本群落生长繁茂。在草本植物变成优势种之前,每年的植

被变化很大,一旦形成多年生的草本群落后,其变化就变得缓慢。

在各地的弃耕水田中,发现有一些近于灭绝的湿生、水生植物。田字草、水葵等自生的水田杂草,在有管理的弃耕水田及刚刚弃耕的湿田中很多,而多年生的草本要在放弃多年的水田中才有。在日本自然湿地较少,弃耕湿田也就成为植物的宝贵的生育地,由于生态迁移,在

短时间内植被变化显著,稀有物种的消长也很明显。

急剧的植被变化也会导致对动物的影响,由于弃耕后植物生长繁茂,病虫、鸟害、兽害增多,有报告称由于弃耕使兽害剧增。弃耕水田往往成为野猪的栖息好场所,有些地方由于弃耕地增加,野猪增加,造成周围更多弃耕。弃耕水田中由于植物发育,适合日本红蛙产卵的宽阔水面减少,甚至消失,日本红蛙也日见稀少,也有报告称而水田废弃后水渠中的植物开始疯

长,使日本宫鲤的生息地消失。

⒊池塘

⑴池塘的环境

水田大多需要灌溉,多以河流和池塘为水源,通过水渠引入水田。日本水田多以河流为直接水源,在灌溉困难的地域池塘就成为重要的水源。在濑户内海的沿岸及近畿地方,是池塘分

布密度较高的地带。

池塘包括壅水的堤防、取水设施、溢洪设施等,形成一个人工的水域。灌溉期一般是在春耕后及水稻的生长期,灌溉期间水位下降,各年水位受降雨影响较大。池塘的维护管理包括:堤防除草、堤防和取水设施及溢洪道的维修、底泥的疏浚等作业,由农村的水利集团共同作

业。

池塘的大小、形状非常多样。有在山谷修建的深水池塘,有在平地用堤防围成的浅碟形池塘。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池塘,也有很小的池塘。有修在山区的碧水塘,也有修在村落和街区

的污水塘,随着池塘周围的环境不同,池塘的状况也有很大区别。

⑵池塘的生物

池塘虽然是人工水域,但是作为动植物的生育、生息地却是非常宝贵的环境。有些池塘从水中到水边都有多种植物生长,但是也有的池塘毫无生机。在浅水池塘,满池都有植物生长,而在山谷的深水池塘,植物只生长在浅水区域。如果池塘的岸坡较缓,从水中到水边植物群落有序分布,如果岸坡较陡,只在水中有植物生长。水位年变化较大的池塘,在退水区域只有以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为主的两栖植物群落。在山区的池塘只有浮萍等贫营养型水域的物种,而在山麓地带的池塘,常常是水草丰富。在与农地和住宅邻近的池塘,大多是菱茭类较多。总之,植物分布是受到水深、岸边形状、水位变动、水质、池塘周围环境等各种环境条

件的影响。

池塘也是多种多样的动物的生息地、休息地、觅食的场所。动物相丰富的池塘,在枯水期也有繁盛的水生植物,保持池塘湿润。池塘也是有些面临灭绝的动植物的庇护所。在日本广岛县的池塘中就发现了巴鸭、中鹭、高目鱼;水韭菜、日本三棱草、水鳖草、日本萍蓬草等多

种临危动植物种。

⑶池塘的变化

由于池塘的不断消失,发生了一些从来没有过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地域城市化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水田的减少和消失使池塘荒废、农村人口的减少、老龄化等农村的变化。池塘的变化也引起了池塘环境及生物的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水生生物减少,陆生生物增加。

⒋农村湿地的保护

⑴湿地的管理

农村湿地属二次生态系统,在传统农业时代,形成了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的环境,成为多样动植物的生息、生育地。近年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大规模农田的平整和机械化、使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对水田的生物产生了多种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受到损害。弃

农、高龄化、城市化等社会变化和农业的变化也对环境和生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畦田、池塘、水渠等都是水田生产的产物,狭窄的水田,池塘土堤、没有衬砌的或石砌的水渠等传统的农业环境,比较适合生物的生息和生育,但是它需要翻地、割草、挖泥等繁重的管理。目前的农业技术很难实现生物保护的目标。在二次湿地进行生物保护时,需要有稳定的管理劳力,应当有好的管理方法和体制。各个湿地条件不同,应当多学习地方农家对池塘、

水田、水渠的管理经验,有很多是值得参考的。

⑵和景观要素的关联

以水田为中心的农村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有:水田和田畦;水田和田间小路;池塘和水渠及水田等,互相关联。对动物来说,水渠可以是生息场所,也是连接水田、河流、池塘等水域和湿地的移动通道。而且这些湿地,与背后的山影、水田、草地、住宅林、石墙等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农村景观,各种动物也可以生活在这种丰富多样的环境中。有些生物就在水田或池塘中度过一生,有的生活在湿地和周边环境中。因此,农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当是围绕

水田,连同草地、后山等周围环境一起制定保护计划。

介绍日本的两个实例和英国的一个实例,主要介绍保护规划的制定、维护管理、监测等方面

的经验。

⒈贫营养型湿地的再创实例

——日本冈山县自然保护中心的湿生植物园(冈山县佐伯町)

这是一个曾是水田的地区,在日本最早改造成涌水湿地的案例。在其他地方还有将开发区通过湿地植被的移植,改造成为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大规模湿地的形成,以及向开发区的湿地植被的移植,由专家对于湿地进行管理和监测的经验,对于湿地保护是值得借

鉴的。

⑴保护的背景

冈山县自然保护中心,是以两个池塘为中心,包括周围100公顷土地在内的自然观察设施。湿地公园的主题是在基础设施完成后,造成水田,并且形成贫营养型湿地植被,这一计划在1991年完成。湿地的再造规划有0.8公顷的地域,是分布在东西两侧的山谷水田,水田与水田之间有数米的落差,中间是一个斜坡。移植到湿地植物园的植被,主要来自三处涌水湿

地,那里将要建成高尔夫球场。

⑵前期调查

对准备建成湿地的地区,进行了前期地域水环境和植被的调查,在水田的周边并不存在湿地植被,在稍远一点的地方有零星的湿地群落,证明只要形成合适的水和地形条件就有可能形成湿地植被。水质调查的结果,西部谷地上部的涌水属于贫营养状态,东部谷地的涌水的电

导率稍微偏高。

调查结果表明,只要西部谷地的水量能够确保,形成湿地植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维持东

部谷地的湿地植被是困难的。

⑶湿地的整备

如果在规划地区内形成一个连片的整体湿地有些困难,分成了若干台地,台地间形成缓坡斜

面。地形的设计由于没有精密的地形图,是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原来的表土是较肥沃,含有埋土种子的水田土壤,不适合作为贫营养湿地的表土,于是利用了的花岗岩风化土。基础地形正平后,铺上塑料布,在其上铺50公分厚的风化土。为防止

塑料布下边集聚沼气膨胀,在塑料布上开了一些洞,放出沼气。

为了防止暴雨时湿地内产生径流,以及上部池塘漫溢,在谷地的中心部设置了预制的排水管。为防止湿地水位上升,设置了溢流口。为了稳定供水,在东部谷地上部建有水池,将西部谷

地池塘的水用泵打到东部水池。

为参观者修建的栈道和休息亭,都尽量便于对湿地植物的观察。

⑷湿地植被的采收和栽植

规划的目标是在西部谷地中形成由贫营养水滋润的鹭草、毛毡苔、白狗草等湿地植被,在东

部谷地形成以野花菖蒲、泽桔梗等草棵较高植被为中心的湿地植物标本园。

植被的主要供给地是正在建设高尔夫球场的三处湿地。在开发区域内需要进行湿地保护,对不可避免要消亡的湿地植被,采取移植保护。被移植的植被的采收和搬运作业,选在植物休眠的秋冬季进行。植被是用型铲采收,形同土砖,在土壤松散时,采用拔取的办法。采收的

植被用轻轨车搬出。

植被的栽植作业是在1991年1~5月进行的。为了防止坡面的侵蚀,沿小间隔的等高线修成鱼鳞坑,进行栽植。为了形成大水苔的群落,在一些地方完全栽满了大水苔。鹭草是在1990年春天进行单株采收,在圃场培养一年后,取其根球栽种。在施工中形成的坡面,以及湿地

的周围也都进行了栽植。

⑸维持管理及监测

自然保护中心的研究员都是植物学专家,担任湿生植物园的管理和监测。包括水的管理、清除杂草、割草、湿地内的水渠维护等各种作业,要根据湿地的状态和每年的气象情况,采取适当的办法进行管理。同时要有湿地管理记录,对植被进行调查,注意观察植被和环境的变迁。根据监测的结果对问题进行分析,改进保护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接受管理运营

协议会委员中湿地植被专家的意见和指导,研究和改进管理方法和保护方法。

在移植后的第五年的1995年,对西谷的移植后的植被进行了调查,确认在原被移植地的特有湿地植被群落发育良好,同时也发现一些本来在涌水湿地没有的物种。调查结果表明,与

原定的贫营养型湿地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要形成原来的湿地面貌大概需要十年以上的时

间。

⒉湿田特有生物相保护的实例

——大阪煤气公司敦贺生产基地建设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区

这是一个在湿田地带进行开发过程中,对开发区内的部分地区进行湿田特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例。这也是一个在开发区内进行生态修复的实例,对弃耕水田的生物相进行如此精心保护尚无先例,算是一个尝试。经过前期调查、规划立项后开始实施,委托地方的农户进行管

理,由专家持续进行监测。这是一个需要人工管理的湿地保护方式,可供参考。

⑴保护的背景

在敦贺市的东部,有一个被称为“中池见”的面积25公顷的盆地,直到江户时代初期还是杉树发育的沼泽地,在江户时代开始开发新田,在江户时代后期已变成一片水田。中池见水田多是深泥田,水田的基础建设和耕作机械化都很困难。这样的湿田生产条件恶劣,但是对于水生、湿生生物却是一个好的栖息地,保留有田字草、水葫芦、高目鱼等近于灭绝的物种。 由于水田过湿,找不到人耕种等原因,1955年开始出现弃耕,在1969年对米的生产调整后,弃耕更加普遍。1992年敦贺市议会决定,同意大阪煤气公司在中池见地区建设液化天然气生产基地。该公司在1993年~1994年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1995年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准备书,并在1996年正式向福井县提交了环境影响评价书。环境影响评价书中提出在建设区的南部设立10公顷(平地4公顷,周边集水域6公顷)的环境保护区,对生物进行保护。

⑵前期调查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的调查结果,在中池见的耕种田、休耕田(照样耕地,但不栽种)、弃耕地中,有多样的生物群落,是一些被保护稀有物种的生育和栖息地,同时在弃耕水田中已发生植被迁移,如果任其发展包括稀有种在内的多样的生物相将会减少,甚至被消灭。 在1994年和1996年对保护对象的植物种、群落的分布范围、分布量、以及各物种、群落生育地的土壤和水质进行了调查。1997年又对中池见全部地域进行了植被调查,对中池见农户进行采访,了解农业的耕种及管理情况。同时在环境保护区内进行了试点,并对动植物及

环境状况开始了详细的调查。

根据1997年的调查结果,在中池见的全域内,芦苇、菰草等高棵草本群落,以及葛草、葎草等蔓生植物群落急剧增长,而在进行维护管理的环境保护区内,以休耕田为中心出现多样的水生、湿生植物,保护物种的种数、发现地点数都在增加。而且在土壤中存在有包括保护对象物种在内的多样埋土种子集团,在不同水位下会有不同物种发芽,证实在环境保护区内

存在保护对象物种生育的土壤和水质条件。

⑶保护规划和环境整治

在耕种田、弃耕水田、休耕田中所形成的稀有物种和多样的生物集群,以及他们的生育、生息环境,应当与中池见的传统农业管理方式有关,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保护

规划。

在保护现状生物相和环境基础的同时,为了引进动物,在原来弃耕水田的基础上,建设了贫

营养型和富营养型水池各两个。在新建的水池中,为了动物的生息,使用了松木桩、留有弯

岔、小岛等。除利用现有水渠外,还新建和扩建了一些水渠。

栈桥和平台都选用了耐腐材料,为防止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一律不使用防腐剂。混凝土建筑

物可能对周围的土壤、水、生物产生影响,一般都用钢木结构。

⑷植物的移植

在环境保护区内,对个体数和分布量较多的保护对象物种,通过管理尽量保护其现状,在环境保护区内没有发育或数量较少的物种,从外部向保护区内移植。为了确认对象物种在预定地内能够落定、开花、结果、形成胞子,事前进行了移植实验。在事前还进行了移植地的土壤、水质、水位的调查。正式的移植在1998年5月进行,主要是表土移植,将包含埋土种子和植物体在内的移植表土,移植到休耕田和水池的岸边。这些作业全是由人工进行的。

⑸维护管理和监测

在环境保护区内的维护管理作业是委托当地农户来做。在约4公顷的平地内,耕作田和休耕田的耕地和除草;在弃耕水田、水渠、畦田的割草,水渠的打扫等管理都按照原来的农业方

法和时间进行。平地的管理作业所需的人数,每年总计400~500人。

1997年的试点维护管理开始后,还同时对水环境和动植物进行了监测调查。维护管理的试点工作是在1997年4月~2000年3月,但是维护管理和监测以后还在持续。环境影响评价的调查中,确认在中池见和周围地区(约30公顷)有134种水生、湿生植物。1997年~1999年度的监测结果表明,到1999年在环境保护区的平地部内(约4公顷)已有包含稀有种在内的135种水生、湿生植物,在耕种田、休耕田、弃耕水田内形成了多样的植物群落。也发现有多种动物把平地及其周边的集水域当作了自己的生息地。在新建的4个水池中,也发现了鱼类和两栖类的生息,有蜻蜓和龙蝨类飞来,以及发现了青蛙的卵块、昆虫的幼虫等。 在保护区内发生了美国蝲蛄对保护物种的伤害、耕地后的多年生草类逐年增多等问题。为此,

正在研究扑获美国蝲蛄,重开稻作抑制多年生杂草等课题。

⒊两栖类生息地的池塘及农村景观的保护和修复的实例

——曼彻斯特机场第二跑道建设中的生态修复(英国)

位于英国西北部的曼彻斯特机场、是英国第三大机场。由于游客增加,需要建设新的跑道,1992年开始第二跑道的规划。规划中最重要的是环境问题,提出了环境修复的规划。这里仅介绍环境修复的概要,重点介绍池塘和池塘生物为对象的生物修复规划。以畜牧业为主的英国农村,和以水稻为主的日本农村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其池塘的保护方法还是值得参考的。

⑴保护的背景

1993年在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之后提出了建设申请,1997年建设规划获得批准。第二跑道的建设期间是1997年~2000年,在2000年~2001年的冬季动工。预定跑道长3048m,宽60m,

横穿有农场和住宅的田园地带和堡林谷地。

曼彻斯特机场在彻下平原(Cheshire Plain)的北部。彻下平原有很多的池塘,形成特有的景观。池塘的大多数是由于采掘泥灰岩形成的。泥灰岩是富含石灰成分的堆积物,数个世纪以来都把它当作肥料撒在农田以改良土地。这些积水的采掘坑,现今成了农田中的宝贵湿地。

英国有六种两栖类动物,在这些池塘中就有五种,包括被法律保护的蝾螈(Triturus cristatus)。池塘已成为稀有的蜻蜓种,和红名单中登录的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在池塘

密集的彻下州,不能允许损害湿地的开发行为,鼓励对池塘的保护。

⑵前期调查

1992年~1995年确定了对230个以上的池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有很多的池塘日照条件不好,有些是一直有水,有些是只有短时间有水。在周期性积水而日照条件较好的浅池塘、日照条件较好的深池塘,由于日照条件好都有水面植被;在一些没有积水的浅坑中,只有一些湿生植被生长。这些多样的池塘是分布广但个体数少的蝾螈的栖息地。在230个池塘中,约有90种湿地生物,有282种水生及陆生的无脊椎动物(其中有69种稀有种),4种两栖类动

物。

⑶生态修复包

环境影响评价书中,要说明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环境保护对策的生物修复手法部分称为“生态修复包”。第二跑道的生态修复包中,包含的内容是:砍一棵树要种六棵树;消灭一个池塘要新建或改善两个池塘;栽种或修复36km的林带;新建林地和草地等生物生息场地的修复对策。此外,作为物种的保护对策,要扑获和移动3万头两栖类动物;

修建蝙蝠用的小屋;造成适宜獾类栖息的洞穴;蜗牛的人工繁殖等。

⑷池塘的生态修复

跑道建设对池塘的影响非常大,相应的池塘及两栖类的“生态修复包”包括了以下的内容:相关的池塘数、池塘的位置;池塘内的植物、无脊椎动物、两栖类动物保护的必备条件;到达有良好条件的越冬地的距离;保护蝾螈的必备条件等。作为池塘和两栖类的生态修复方案

包括以下的约定。

①自然保护的手段采用“无净损失”的原则。

②由于开发所损失的池塘最少要用2倍新建或修复的池塘补偿。

③按协定必须进行的生态修复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新建46个池塘、修复已有的51个池塘、以两栖类为首的动植物的扑获和移动、陆生生息地的适当管理、冬眠场地的建设、长期的监

测等。

④在上述各种作业开始之前,要向地方当局提出详细的方案并获得同意。

⑤工作的始终要聘用生态学者和景观设计者。

⑥为了评价生态修复的影响和有效性,设立自然保护和景观运营的集团。

⑦需长期进行的水生、陆生的生育地的管理和监测,要在航空公司的管理下,在350公顷面

积的范围内,进行15年。

⑸池塘的修复作业

池塘的修复作业包括以下的各种作业:淤泥的疏浚、对树木和灌木的有选择地清除、邻近沼泽地的创造、陆生生息地的改善、两栖类冬眠场地的建设、池塘周围缓冲地带的设置、池塘

植被的隔断、池塘的扩大等。

对于修复的池塘,为防止外来种的侵入,制定了严格的方针。有鱼类生息的池塘中的植物不

种植在有两栖类出没的地方;不使用来自种苗场的水生植物,以防止一些非期望的植物和鱼卵附着侵入。修复用的植物要从将要消失的池塘、其他进行修复的池塘、现存的池塘内采集。

为了使他们与无脊椎动物一起移动,植物要连同根块一起采集。

⑹新池塘的创造

为了能提供多种形式的池塘,有以下一些形式:常常干沽的浅池塘、较深的池塘、两栖类特别需要的池塘;池塘中有各种各样不规则的断面、池塘周围有湿地、有挖出的土堆和草地、

有高棵草原、池塘的北部栽种灌木和树林等多种形式。

各类新建池塘的底部和边缘,为了增加表面积,促进植物落着,尽可能保持凸凹不平,保持积水。有几个池塘是任其生长,也有些池塘是将被消灭的池塘或修复的池塘中的底泥、植物、无脊椎动物等放入池塘内,使其恢复。和修复的池塘同样,不导入鱼类和归化植物。

⑺动物的移动方法

为了维持被保护的蝾螈的个体群,把被移动的集团(相距200m以内的各池塘)的蝾螈移动到同一场地。移动目的地主要选择修复的池塘,因为他比新池塘能更快地形成优质的生息地。两栖类的移动方法主要是设置围栏,用网扑获,用水桶在陆地移动。大范围地设置围网和迷宫网,将黑塑料袋等剪成5mm宽,100mm长的条状,系在草茎上形成人工产卵场,这些塑料

结每周逐渐向移动目的地移动,在池塘内的两栖类动物用人工扑获。

水生无脊椎动物较多的池塘,以及有注目种生息的池塘,要扑获各种无脊椎动物,移送到合

适的池塘。

最后,排干池塘,撤去围网,扑获剩余的两栖类动物进行移送,一般的池塘排干要花一天的

时间。

为移动两栖类动物雇佣了25个人。

⑻工程建设中两栖类的保护

有两栖类生息的池塘,或将有两栖类生息的池塘,有些比较靠近跑道建设的区域。对这样的池塘设置了单侧通行的栅栏,两栖动物只能由工程建设区域向外移动,为了扑获移动困难的

幼小动物,在工程开始之前就有计划地安置了围网。

⑼维护管理和监测

管理和长期监测的规划取得了彻下州和曼彻斯特市议会的承认。在繁殖期间每年进行两次观测,了解以下情况:污染、物理损伤、归化种及鱼类的侵入的有无;栽植生物的生育状况;动物的定着状况;藻类水华是否发生等。同时检查池塘的漏水情况,改进管理方法。

四、湿地生态修复的课题

⒈湿地生态修复所追求的目标

在第一个实例我们看到的是湿地植物园,是在详细的前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并在湿地植被专家的指导下实现的成功的实例。但是也出现了原来湿地植被中没有的植物,说明人

工创造自然湿地是很难的。

在关于中池见的环境保护区的第二个实例中,通过对弃耕水田的整治和维护管理,恢复和保护了湿田的多样生物相。在第三个实例中,介绍了英国以保护两栖动物为主,对农业池塘及

生物集团进行大规模的保护和修复。在这两个实例中,看到了由于近代农业及项目建设所失

去的多样的生物相,通过生态修复有可能恢复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

今后,各种各样的湿地将成为生态修复的对象。湿地是自然的产物,尽可能不对其施加人为的影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但是也有些湿地需要适当的维持管理。有些在水田、池塘等人

工环境中稳定下来的湿地生态系统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管理,才能得到保护。

生态修复不能成为开发的保护伞,对于环境的保护,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才是生态修复的目标。因此,通过对湿地的详细而深入的调查,对湿地生态系统有所了解,把握建设项目对湿地的影响,进行必要的生态修复,以及长期的观测和管理都是必要的。同时,培养精通这方

面业务的专家和管理人才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⒉今后的课题

对湿地保护有经验的人都会感到,湿地保护所必须的信息是非常地少。当保护对象是个体的动植物时,我们对他们的生活史及生态特点还了解甚少。我们要保护湿地和湿地生物时,需要多大的面积和周边环境也难于判断。人们也期待研究者能够给他们提出有关湿地保护的建设意见,如关于湿地及湿地生物的基础信息、生态保护的必要条件、对不同的湿地应当采用的生态修复方法、湿地的维护管理和检测方法、湿地的评价方法等等,这些也都是我们需要

研究的课题。

湿地保护对策的提出,不仅是生物专家,还需要广泛领域的专家的协作以及地区居民的理解,

不能一味地反对项目的建设,也要关注通过积极地生态修复实现自然环境的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实际上包含多样的环境,这里先对湿地进行一些说明。湿地在农村的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农家精心管理的水田和池塘等人工湿地维持着多样的生物相,这些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农村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国内外对于湿地的生态修复也有很多实例,本报告所介绍的日本和英国生态修复的实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做了很好的尝试,很多经验可借鉴。这些实例都说明湿地保护不是把湿地封闭起来就算是保护了,它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研究等一系列科学过程。本报告中涉及许多生物学的内容,找不到足够的字典,原著中所用的一些动植物名称大多是日本俗名,没有英

文学名的标注,在由日语的翻译过程中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一、湿地的种类及特征

1971年伊朗的拉姆塞尔镇,通过了保护各国重要湿地的《关于对水鸟特别重要的湿地条约》,称为《拉姆塞尔条约》。第五次签约国会议1993年在日本钏路市召开。拉姆塞尔条约第一条对湿地(wetlands)作了如下定义:“湿地,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永久的,还是短时的;是停滞的,还是流动的;是淡水、半咸水、还是咸水,凡是沼泽地、湿原、

泥炭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此列。”

拉姆塞尔条约所定义的湿地范围较宽,包括了从天然湿地到人工湿地等多样的湿地。根据1993年进行的第五次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的湿地调查实施要领,日本的湿地,根据地形等条件,可以分类如下表。与拉姆塞尔定义一样,包括了多种环境下形成的湿地。

表1. 湿地分类表

⒈ 自然湿地

如表1所示,自然形成的湿地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湿原”是指在泥炭地中形成的草原。湿原中靠雨水和雪水滋润的称为“高层湿原”,高层湿原中有多样的水苔生长繁茂,好氧性植物发育。湿原中靠地下水滋润的称为“低层湿原”。低层湿原较高层湿原养分丰富,芦苇、蓑草类生长繁茂。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间湿原”,沼茅类是代表性发育种。但是并非高

层湿原都在高处,低层湿原都分布在低地,有时一个湿原可同时兼有三种类型。 “涌水湿地”是由涌水等地下水滋润,是没有形成泥炭层的湿地。泥炭湿原只分布在气候凉爽的地域,而涌水湿地是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域,形成毛毡苔类的特有植被。此外,还有雪、

河流、湖沼等淡水滋润的多种多样的湿地。

在海岸和近海的河口处,有些湿地在满潮时被海水或半咸水所淹没,在干潮时水又退去。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湿地中,生长着好盐性和耐盐性植物。在河口的盐性湿地中,生长着七面草等盐性植物。在干潮时露出大量滩涂,成为很多鸟类的觅食和休息的场地。红树林是热

带和亚热带海岸较发育的长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九州以南的地区。

湿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的水稻生产区,从开始水稻生产的2000多年来,已有很多湿地变成了水田。北海道的湿原也因农田的开发面积不断减少。海岸的湿地也因围垦而大

量消失。在世界各地,湿地在不断变成农田、牧场、养殖场,现在还在继续减少之中。

⒉人工湿地

许多湿地是被人类消灭,或变成了人工湿地。随着水田的扩大,低湿地变成了水田,形成了特有的生物相。与此相关的还有休耕田、弃耕水田、池塘等,在湿地调查实施要领中,把废盐田、湿性牧场等也列入了人工湿地之内。盐田在各国沿海都有分布,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制盐工厂化生产的兴起,盐田多被废弃。有些废弃盐田中盐生植物发育,但是在

被围垦或住宅开发之后,盐生植物大量消失。

在河岸的草原,由于受洪水的影响,不适合农业,可以作为牧场。作为牧场和草场的湿性牧

场,是芦苇、荻草(稻科)的重要繁育场地。

二、农村的湿地

水田是面积较大的人工湿地,他与水渠、水源地的山林等,共同构成了多样动植物的栖息场

地。因此以农村水田为中心的湿地保护及生态修复也是十分重要的。

⒈水田

⑴水田和水稻生产的历史

日本的水稻生产是从绳文时代首先在九州开始的。在福冈县板付地方发现的绳文末期时代的水田遗址中,确认有水田和灌渠。水稻的生产是在弥生时代传入日本,修建了井、堰、灌渠等水利设施。弥生时代开始将湿地开发为水田,在古坟时代又开始在山谷地带开发水田,同时开始旱作。为解决用水的不足,开始在山头建造池塘。在中世纪,仍在大规模地开发新田。在中世纪以前难以开发的洪泛区、三角洲、滩涂等也被开发。进入江户时代,不仅水田的面

积在扩大,水稻生产技术也有了进步。米的产量增加,人口也随之增长。

到明治时代,开始对已有耕地进行改良,同时对北海道等未开发的地区进行开垦。为了把湿田变成旱田,修建暗渠排水,把不规则的水田平整为矩形的旱田。1899年颁布了《耕地整理法》,推进水田旱化及牛马耕作。同时,在江户时代,围绕水稻生产的种子、肥料、农机具、土地改良、栽培法等技术都有进步。在大正时代以后,农业生产的畜力化、机械化都有

进步,但农业生产依然是重劳动。

⑵水田的环境和生物

水田是可以泡水的农田,在水稻生产期间,形成大范围的浅水域,湛水是由人工管理,在生产结束后把水放出。耕作中的水田要进行水的管理,同时还要进行翻耕、平整、插秧、施肥、除草、收割等生产环节,每年循环不止。由于这样高强度的人为影响,以及明显的季节环境变动,形成了与自然湿地不同的水田特征。适应于水田特有环境的植物群落是水田杂草。杂

草生长就要减产,所以在炎热的夏天,农民要坚持除草,并且要与虫害斗争。

水田中生育的植物随季节和水田的状态有所不同。在春耕之前,在水田中生长着雀枕草、野花之类,在干季则有莲花草、野菊草等生长,在湿季则有田芥、六节草等发育。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水田中生长的稗草类等杂草是除草的对象。在秋天收割后的水田中,在夏天与水稻一起生长起来的植物变得繁茂,在来春开花的植物也开始发芽。在水田杂草中还有很多湿生植物,以及水豆儿、黑藻、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说明水田是多样的湿生、水生植物的生育地。

在水田中的动物也是多样的。小龙虾要在水田中度过一生,青蛙、蜻蜓等要在水田中产卵,并且是幼虫的生息场地,鹭鸟之类的水鸟要在水田中觅食。水田中还有高目鱼、田螺等生存,以及生活在叶面的半翅虫等。这些动物中有草食性动物,也有肉食性动物,水田中的多样生

物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

⑶农村及水田的现代变化

在二战结束后,军队复原士兵大量回到农村,农业人口增加,生产资料不足,于是盛行劳动密集型的水稻生产,有些泥水齐腰深的水田。到1960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人口剧减。同时,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量增加。在1970年之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的过疏化问题深刻化。水稻生产中普及大型机械,生产进一步向机械化、

化学化发展。

生产方式的变化对水田的生物相产生较大的影响。动物相的减少可认为是由于杀虫剂、耕作方法所引起。植物相的变化,可认为是由于除草剂、化肥的种类、耕作方法的变化等多种原因所引起。同时,动物相和植物相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弃耕水田在增加,也是水田特有生

物减少的原因之一。

以前在水田中相当普遍存在,而现在由于生产技术的变化和生育、生息地的消失,已近于灭

绝的动植物种很多。

⒉弃耕水田

⑴弃耕水田的发生和增加

二战后,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米的产量大幅度增加,1966年首次实现米的自给。但是在1962年米的人均消费量,1963年米的总需求量先后达到高峰,转向减少,库存米大量积压。在1969年开始调整生产,在1970年正式调整。水田面积在1969年最高达到317.3万公顷,以后就逐渐减少。生产调整政策不断变换名目,制定新的政策,延续至今。2001年度《综合米的对策》中,涉及对象面积101万公顷,只相当于1969年水稻面积的1/3。由于米的生产政策的调整、农村过疏化、老龄化、城市化的发展,在日本各地产生大量弃耕水田。

⑵弃耕水田的环境

弃耕后,对于水田的各种管理不再必要,弃耕水田的环境和生物相与耕作水田有很大不同。同时由于对灌渠、池塘、农业生产道路、畦田等管理的废除,对水田周边地区也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

杂草丛生的弃耕水田,成为对邻近耕地产生草害、虫害的发源地,其存在对农业不利,所以

有些地方还要翻耕、平整、割草、喷洒除草剂等,也有很多处于无管理状态。

⑶弃耕水田中的生物

水田弃耕后,由于原有环境的不同,以及弃耕时间长短等各式各样的原因,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相和植被条件。在耕作的水田中,有干湿之分,出现不同的生育种。在弃耕水田中,不象水田那样干湿分明,作为生育地的条件差别更加明显,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植被。不管是湿田还是干田,在弃耕后的1年内水田杂草较多,随后,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增加,三年到五年内,芦苇、蒲草、芒草等多年生草本群落生长繁茂。在草本植物变成优势种之前,每年的植

被变化很大,一旦形成多年生的草本群落后,其变化就变得缓慢。

在各地的弃耕水田中,发现有一些近于灭绝的湿生、水生植物。田字草、水葵等自生的水田杂草,在有管理的弃耕水田及刚刚弃耕的湿田中很多,而多年生的草本要在放弃多年的水田中才有。在日本自然湿地较少,弃耕湿田也就成为植物的宝贵的生育地,由于生态迁移,在

短时间内植被变化显著,稀有物种的消长也很明显。

急剧的植被变化也会导致对动物的影响,由于弃耕后植物生长繁茂,病虫、鸟害、兽害增多,有报告称由于弃耕使兽害剧增。弃耕水田往往成为野猪的栖息好场所,有些地方由于弃耕地增加,野猪增加,造成周围更多弃耕。弃耕水田中由于植物发育,适合日本红蛙产卵的宽阔水面减少,甚至消失,日本红蛙也日见稀少,也有报告称而水田废弃后水渠中的植物开始疯

长,使日本宫鲤的生息地消失。

⒊池塘

⑴池塘的环境

水田大多需要灌溉,多以河流和池塘为水源,通过水渠引入水田。日本水田多以河流为直接水源,在灌溉困难的地域池塘就成为重要的水源。在濑户内海的沿岸及近畿地方,是池塘分

布密度较高的地带。

池塘包括壅水的堤防、取水设施、溢洪设施等,形成一个人工的水域。灌溉期一般是在春耕后及水稻的生长期,灌溉期间水位下降,各年水位受降雨影响较大。池塘的维护管理包括:堤防除草、堤防和取水设施及溢洪道的维修、底泥的疏浚等作业,由农村的水利集团共同作

业。

池塘的大小、形状非常多样。有在山谷修建的深水池塘,有在平地用堤防围成的浅碟形池塘。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池塘,也有很小的池塘。有修在山区的碧水塘,也有修在村落和街区

的污水塘,随着池塘周围的环境不同,池塘的状况也有很大区别。

⑵池塘的生物

池塘虽然是人工水域,但是作为动植物的生育、生息地却是非常宝贵的环境。有些池塘从水中到水边都有多种植物生长,但是也有的池塘毫无生机。在浅水池塘,满池都有植物生长,而在山谷的深水池塘,植物只生长在浅水区域。如果池塘的岸坡较缓,从水中到水边植物群落有序分布,如果岸坡较陡,只在水中有植物生长。水位年变化较大的池塘,在退水区域只有以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为主的两栖植物群落。在山区的池塘只有浮萍等贫营养型水域的物种,而在山麓地带的池塘,常常是水草丰富。在与农地和住宅邻近的池塘,大多是菱茭类较多。总之,植物分布是受到水深、岸边形状、水位变动、水质、池塘周围环境等各种环境条

件的影响。

池塘也是多种多样的动物的生息地、休息地、觅食的场所。动物相丰富的池塘,在枯水期也有繁盛的水生植物,保持池塘湿润。池塘也是有些面临灭绝的动植物的庇护所。在日本广岛县的池塘中就发现了巴鸭、中鹭、高目鱼;水韭菜、日本三棱草、水鳖草、日本萍蓬草等多

种临危动植物种。

⑶池塘的变化

由于池塘的不断消失,发生了一些从来没有过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地域城市化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水田的减少和消失使池塘荒废、农村人口的减少、老龄化等农村的变化。池塘的变化也引起了池塘环境及生物的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水生生物减少,陆生生物增加。

⒋农村湿地的保护

⑴湿地的管理

农村湿地属二次生态系统,在传统农业时代,形成了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的环境,成为多样动植物的生息、生育地。近年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大规模农田的平整和机械化、使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对水田的生物产生了多种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受到损害。弃

农、高龄化、城市化等社会变化和农业的变化也对环境和生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畦田、池塘、水渠等都是水田生产的产物,狭窄的水田,池塘土堤、没有衬砌的或石砌的水渠等传统的农业环境,比较适合生物的生息和生育,但是它需要翻地、割草、挖泥等繁重的管理。目前的农业技术很难实现生物保护的目标。在二次湿地进行生物保护时,需要有稳定的管理劳力,应当有好的管理方法和体制。各个湿地条件不同,应当多学习地方农家对池塘、

水田、水渠的管理经验,有很多是值得参考的。

⑵和景观要素的关联

以水田为中心的农村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有:水田和田畦;水田和田间小路;池塘和水渠及水田等,互相关联。对动物来说,水渠可以是生息场所,也是连接水田、河流、池塘等水域和湿地的移动通道。而且这些湿地,与背后的山影、水田、草地、住宅林、石墙等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农村景观,各种动物也可以生活在这种丰富多样的环境中。有些生物就在水田或池塘中度过一生,有的生活在湿地和周边环境中。因此,农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当是围绕

水田,连同草地、后山等周围环境一起制定保护计划。

介绍日本的两个实例和英国的一个实例,主要介绍保护规划的制定、维护管理、监测等方面

的经验。

⒈贫营养型湿地的再创实例

——日本冈山县自然保护中心的湿生植物园(冈山县佐伯町)

这是一个曾是水田的地区,在日本最早改造成涌水湿地的案例。在其他地方还有将开发区通过湿地植被的移植,改造成为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大规模湿地的形成,以及向开发区的湿地植被的移植,由专家对于湿地进行管理和监测的经验,对于湿地保护是值得借

鉴的。

⑴保护的背景

冈山县自然保护中心,是以两个池塘为中心,包括周围100公顷土地在内的自然观察设施。湿地公园的主题是在基础设施完成后,造成水田,并且形成贫营养型湿地植被,这一计划在1991年完成。湿地的再造规划有0.8公顷的地域,是分布在东西两侧的山谷水田,水田与水田之间有数米的落差,中间是一个斜坡。移植到湿地植物园的植被,主要来自三处涌水湿

地,那里将要建成高尔夫球场。

⑵前期调查

对准备建成湿地的地区,进行了前期地域水环境和植被的调查,在水田的周边并不存在湿地植被,在稍远一点的地方有零星的湿地群落,证明只要形成合适的水和地形条件就有可能形成湿地植被。水质调查的结果,西部谷地上部的涌水属于贫营养状态,东部谷地的涌水的电

导率稍微偏高。

调查结果表明,只要西部谷地的水量能够确保,形成湿地植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维持东

部谷地的湿地植被是困难的。

⑶湿地的整备

如果在规划地区内形成一个连片的整体湿地有些困难,分成了若干台地,台地间形成缓坡斜

面。地形的设计由于没有精密的地形图,是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原来的表土是较肥沃,含有埋土种子的水田土壤,不适合作为贫营养湿地的表土,于是利用了的花岗岩风化土。基础地形正平后,铺上塑料布,在其上铺50公分厚的风化土。为防止

塑料布下边集聚沼气膨胀,在塑料布上开了一些洞,放出沼气。

为了防止暴雨时湿地内产生径流,以及上部池塘漫溢,在谷地的中心部设置了预制的排水管。为防止湿地水位上升,设置了溢流口。为了稳定供水,在东部谷地上部建有水池,将西部谷

地池塘的水用泵打到东部水池。

为参观者修建的栈道和休息亭,都尽量便于对湿地植物的观察。

⑷湿地植被的采收和栽植

规划的目标是在西部谷地中形成由贫营养水滋润的鹭草、毛毡苔、白狗草等湿地植被,在东

部谷地形成以野花菖蒲、泽桔梗等草棵较高植被为中心的湿地植物标本园。

植被的主要供给地是正在建设高尔夫球场的三处湿地。在开发区域内需要进行湿地保护,对不可避免要消亡的湿地植被,采取移植保护。被移植的植被的采收和搬运作业,选在植物休眠的秋冬季进行。植被是用型铲采收,形同土砖,在土壤松散时,采用拔取的办法。采收的

植被用轻轨车搬出。

植被的栽植作业是在1991年1~5月进行的。为了防止坡面的侵蚀,沿小间隔的等高线修成鱼鳞坑,进行栽植。为了形成大水苔的群落,在一些地方完全栽满了大水苔。鹭草是在1990年春天进行单株采收,在圃场培养一年后,取其根球栽种。在施工中形成的坡面,以及湿地

的周围也都进行了栽植。

⑸维持管理及监测

自然保护中心的研究员都是植物学专家,担任湿生植物园的管理和监测。包括水的管理、清除杂草、割草、湿地内的水渠维护等各种作业,要根据湿地的状态和每年的气象情况,采取适当的办法进行管理。同时要有湿地管理记录,对植被进行调查,注意观察植被和环境的变迁。根据监测的结果对问题进行分析,改进保护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接受管理运营

协议会委员中湿地植被专家的意见和指导,研究和改进管理方法和保护方法。

在移植后的第五年的1995年,对西谷的移植后的植被进行了调查,确认在原被移植地的特有湿地植被群落发育良好,同时也发现一些本来在涌水湿地没有的物种。调查结果表明,与

原定的贫营养型湿地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要形成原来的湿地面貌大概需要十年以上的时

间。

⒉湿田特有生物相保护的实例

——大阪煤气公司敦贺生产基地建设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区

这是一个在湿田地带进行开发过程中,对开发区内的部分地区进行湿田特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例。这也是一个在开发区内进行生态修复的实例,对弃耕水田的生物相进行如此精心保护尚无先例,算是一个尝试。经过前期调查、规划立项后开始实施,委托地方的农户进行管

理,由专家持续进行监测。这是一个需要人工管理的湿地保护方式,可供参考。

⑴保护的背景

在敦贺市的东部,有一个被称为“中池见”的面积25公顷的盆地,直到江户时代初期还是杉树发育的沼泽地,在江户时代开始开发新田,在江户时代后期已变成一片水田。中池见水田多是深泥田,水田的基础建设和耕作机械化都很困难。这样的湿田生产条件恶劣,但是对于水生、湿生生物却是一个好的栖息地,保留有田字草、水葫芦、高目鱼等近于灭绝的物种。 由于水田过湿,找不到人耕种等原因,1955年开始出现弃耕,在1969年对米的生产调整后,弃耕更加普遍。1992年敦贺市议会决定,同意大阪煤气公司在中池见地区建设液化天然气生产基地。该公司在1993年~1994年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1995年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准备书,并在1996年正式向福井县提交了环境影响评价书。环境影响评价书中提出在建设区的南部设立10公顷(平地4公顷,周边集水域6公顷)的环境保护区,对生物进行保护。

⑵前期调查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的调查结果,在中池见的耕种田、休耕田(照样耕地,但不栽种)、弃耕地中,有多样的生物群落,是一些被保护稀有物种的生育和栖息地,同时在弃耕水田中已发生植被迁移,如果任其发展包括稀有种在内的多样的生物相将会减少,甚至被消灭。 在1994年和1996年对保护对象的植物种、群落的分布范围、分布量、以及各物种、群落生育地的土壤和水质进行了调查。1997年又对中池见全部地域进行了植被调查,对中池见农户进行采访,了解农业的耕种及管理情况。同时在环境保护区内进行了试点,并对动植物及

环境状况开始了详细的调查。

根据1997年的调查结果,在中池见的全域内,芦苇、菰草等高棵草本群落,以及葛草、葎草等蔓生植物群落急剧增长,而在进行维护管理的环境保护区内,以休耕田为中心出现多样的水生、湿生植物,保护物种的种数、发现地点数都在增加。而且在土壤中存在有包括保护对象物种在内的多样埋土种子集团,在不同水位下会有不同物种发芽,证实在环境保护区内

存在保护对象物种生育的土壤和水质条件。

⑶保护规划和环境整治

在耕种田、弃耕水田、休耕田中所形成的稀有物种和多样的生物集群,以及他们的生育、生息环境,应当与中池见的传统农业管理方式有关,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保护

规划。

在保护现状生物相和环境基础的同时,为了引进动物,在原来弃耕水田的基础上,建设了贫

营养型和富营养型水池各两个。在新建的水池中,为了动物的生息,使用了松木桩、留有弯

岔、小岛等。除利用现有水渠外,还新建和扩建了一些水渠。

栈桥和平台都选用了耐腐材料,为防止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一律不使用防腐剂。混凝土建筑

物可能对周围的土壤、水、生物产生影响,一般都用钢木结构。

⑷植物的移植

在环境保护区内,对个体数和分布量较多的保护对象物种,通过管理尽量保护其现状,在环境保护区内没有发育或数量较少的物种,从外部向保护区内移植。为了确认对象物种在预定地内能够落定、开花、结果、形成胞子,事前进行了移植实验。在事前还进行了移植地的土壤、水质、水位的调查。正式的移植在1998年5月进行,主要是表土移植,将包含埋土种子和植物体在内的移植表土,移植到休耕田和水池的岸边。这些作业全是由人工进行的。

⑸维护管理和监测

在环境保护区内的维护管理作业是委托当地农户来做。在约4公顷的平地内,耕作田和休耕田的耕地和除草;在弃耕水田、水渠、畦田的割草,水渠的打扫等管理都按照原来的农业方

法和时间进行。平地的管理作业所需的人数,每年总计400~500人。

1997年的试点维护管理开始后,还同时对水环境和动植物进行了监测调查。维护管理的试点工作是在1997年4月~2000年3月,但是维护管理和监测以后还在持续。环境影响评价的调查中,确认在中池见和周围地区(约30公顷)有134种水生、湿生植物。1997年~1999年度的监测结果表明,到1999年在环境保护区的平地部内(约4公顷)已有包含稀有种在内的135种水生、湿生植物,在耕种田、休耕田、弃耕水田内形成了多样的植物群落。也发现有多种动物把平地及其周边的集水域当作了自己的生息地。在新建的4个水池中,也发现了鱼类和两栖类的生息,有蜻蜓和龙蝨类飞来,以及发现了青蛙的卵块、昆虫的幼虫等。 在保护区内发生了美国蝲蛄对保护物种的伤害、耕地后的多年生草类逐年增多等问题。为此,

正在研究扑获美国蝲蛄,重开稻作抑制多年生杂草等课题。

⒊两栖类生息地的池塘及农村景观的保护和修复的实例

——曼彻斯特机场第二跑道建设中的生态修复(英国)

位于英国西北部的曼彻斯特机场、是英国第三大机场。由于游客增加,需要建设新的跑道,1992年开始第二跑道的规划。规划中最重要的是环境问题,提出了环境修复的规划。这里仅介绍环境修复的概要,重点介绍池塘和池塘生物为对象的生物修复规划。以畜牧业为主的英国农村,和以水稻为主的日本农村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其池塘的保护方法还是值得参考的。

⑴保护的背景

1993年在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之后提出了建设申请,1997年建设规划获得批准。第二跑道的建设期间是1997年~2000年,在2000年~2001年的冬季动工。预定跑道长3048m,宽60m,

横穿有农场和住宅的田园地带和堡林谷地。

曼彻斯特机场在彻下平原(Cheshire Plain)的北部。彻下平原有很多的池塘,形成特有的景观。池塘的大多数是由于采掘泥灰岩形成的。泥灰岩是富含石灰成分的堆积物,数个世纪以来都把它当作肥料撒在农田以改良土地。这些积水的采掘坑,现今成了农田中的宝贵湿地。

英国有六种两栖类动物,在这些池塘中就有五种,包括被法律保护的蝾螈(Triturus cristatus)。池塘已成为稀有的蜻蜓种,和红名单中登录的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在池塘

密集的彻下州,不能允许损害湿地的开发行为,鼓励对池塘的保护。

⑵前期调查

1992年~1995年确定了对230个以上的池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有很多的池塘日照条件不好,有些是一直有水,有些是只有短时间有水。在周期性积水而日照条件较好的浅池塘、日照条件较好的深池塘,由于日照条件好都有水面植被;在一些没有积水的浅坑中,只有一些湿生植被生长。这些多样的池塘是分布广但个体数少的蝾螈的栖息地。在230个池塘中,约有90种湿地生物,有282种水生及陆生的无脊椎动物(其中有69种稀有种),4种两栖类动

物。

⑶生态修复包

环境影响评价书中,要说明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环境保护对策的生物修复手法部分称为“生态修复包”。第二跑道的生态修复包中,包含的内容是:砍一棵树要种六棵树;消灭一个池塘要新建或改善两个池塘;栽种或修复36km的林带;新建林地和草地等生物生息场地的修复对策。此外,作为物种的保护对策,要扑获和移动3万头两栖类动物;

修建蝙蝠用的小屋;造成适宜獾类栖息的洞穴;蜗牛的人工繁殖等。

⑷池塘的生态修复

跑道建设对池塘的影响非常大,相应的池塘及两栖类的“生态修复包”包括了以下的内容:相关的池塘数、池塘的位置;池塘内的植物、无脊椎动物、两栖类动物保护的必备条件;到达有良好条件的越冬地的距离;保护蝾螈的必备条件等。作为池塘和两栖类的生态修复方案

包括以下的约定。

①自然保护的手段采用“无净损失”的原则。

②由于开发所损失的池塘最少要用2倍新建或修复的池塘补偿。

③按协定必须进行的生态修复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新建46个池塘、修复已有的51个池塘、以两栖类为首的动植物的扑获和移动、陆生生息地的适当管理、冬眠场地的建设、长期的监

测等。

④在上述各种作业开始之前,要向地方当局提出详细的方案并获得同意。

⑤工作的始终要聘用生态学者和景观设计者。

⑥为了评价生态修复的影响和有效性,设立自然保护和景观运营的集团。

⑦需长期进行的水生、陆生的生育地的管理和监测,要在航空公司的管理下,在350公顷面

积的范围内,进行15年。

⑸池塘的修复作业

池塘的修复作业包括以下的各种作业:淤泥的疏浚、对树木和灌木的有选择地清除、邻近沼泽地的创造、陆生生息地的改善、两栖类冬眠场地的建设、池塘周围缓冲地带的设置、池塘

植被的隔断、池塘的扩大等。

对于修复的池塘,为防止外来种的侵入,制定了严格的方针。有鱼类生息的池塘中的植物不

种植在有两栖类出没的地方;不使用来自种苗场的水生植物,以防止一些非期望的植物和鱼卵附着侵入。修复用的植物要从将要消失的池塘、其他进行修复的池塘、现存的池塘内采集。

为了使他们与无脊椎动物一起移动,植物要连同根块一起采集。

⑹新池塘的创造

为了能提供多种形式的池塘,有以下一些形式:常常干沽的浅池塘、较深的池塘、两栖类特别需要的池塘;池塘中有各种各样不规则的断面、池塘周围有湿地、有挖出的土堆和草地、

有高棵草原、池塘的北部栽种灌木和树林等多种形式。

各类新建池塘的底部和边缘,为了增加表面积,促进植物落着,尽可能保持凸凹不平,保持积水。有几个池塘是任其生长,也有些池塘是将被消灭的池塘或修复的池塘中的底泥、植物、无脊椎动物等放入池塘内,使其恢复。和修复的池塘同样,不导入鱼类和归化植物。

⑺动物的移动方法

为了维持被保护的蝾螈的个体群,把被移动的集团(相距200m以内的各池塘)的蝾螈移动到同一场地。移动目的地主要选择修复的池塘,因为他比新池塘能更快地形成优质的生息地。两栖类的移动方法主要是设置围栏,用网扑获,用水桶在陆地移动。大范围地设置围网和迷宫网,将黑塑料袋等剪成5mm宽,100mm长的条状,系在草茎上形成人工产卵场,这些塑料

结每周逐渐向移动目的地移动,在池塘内的两栖类动物用人工扑获。

水生无脊椎动物较多的池塘,以及有注目种生息的池塘,要扑获各种无脊椎动物,移送到合

适的池塘。

最后,排干池塘,撤去围网,扑获剩余的两栖类动物进行移送,一般的池塘排干要花一天的

时间。

为移动两栖类动物雇佣了25个人。

⑻工程建设中两栖类的保护

有两栖类生息的池塘,或将有两栖类生息的池塘,有些比较靠近跑道建设的区域。对这样的池塘设置了单侧通行的栅栏,两栖动物只能由工程建设区域向外移动,为了扑获移动困难的

幼小动物,在工程开始之前就有计划地安置了围网。

⑼维护管理和监测

管理和长期监测的规划取得了彻下州和曼彻斯特市议会的承认。在繁殖期间每年进行两次观测,了解以下情况:污染、物理损伤、归化种及鱼类的侵入的有无;栽植生物的生育状况;动物的定着状况;藻类水华是否发生等。同时检查池塘的漏水情况,改进管理方法。

四、湿地生态修复的课题

⒈湿地生态修复所追求的目标

在第一个实例我们看到的是湿地植物园,是在详细的前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并在湿地植被专家的指导下实现的成功的实例。但是也出现了原来湿地植被中没有的植物,说明人

工创造自然湿地是很难的。

在关于中池见的环境保护区的第二个实例中,通过对弃耕水田的整治和维护管理,恢复和保护了湿田的多样生物相。在第三个实例中,介绍了英国以保护两栖动物为主,对农业池塘及

生物集团进行大规模的保护和修复。在这两个实例中,看到了由于近代农业及项目建设所失

去的多样的生物相,通过生态修复有可能恢复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

今后,各种各样的湿地将成为生态修复的对象。湿地是自然的产物,尽可能不对其施加人为的影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但是也有些湿地需要适当的维持管理。有些在水田、池塘等人

工环境中稳定下来的湿地生态系统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管理,才能得到保护。

生态修复不能成为开发的保护伞,对于环境的保护,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才是生态修复的目标。因此,通过对湿地的详细而深入的调查,对湿地生态系统有所了解,把握建设项目对湿地的影响,进行必要的生态修复,以及长期的观测和管理都是必要的。同时,培养精通这方

面业务的专家和管理人才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⒉今后的课题

对湿地保护有经验的人都会感到,湿地保护所必须的信息是非常地少。当保护对象是个体的动植物时,我们对他们的生活史及生态特点还了解甚少。我们要保护湿地和湿地生物时,需要多大的面积和周边环境也难于判断。人们也期待研究者能够给他们提出有关湿地保护的建设意见,如关于湿地及湿地生物的基础信息、生态保护的必要条件、对不同的湿地应当采用的生态修复方法、湿地的维护管理和检测方法、湿地的评价方法等等,这些也都是我们需要

研究的课题。

湿地保护对策的提出,不仅是生物专家,还需要广泛领域的专家的协作以及地区居民的理解,

不能一味地反对项目的建设,也要关注通过积极地生态修复实现自然环境的保护。


相关文章

  • 外来植物引种对昆明滇池滨湖园林湿地的影响
  • 摘要:指出了滇池滨湖园林湿地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生态服务功能极为重要.阐述了外来植物引种对滇池滨湖园林湿地的影响,并针对外来植物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提出了相关政策,以期为恢复湿地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外来植物引种 ...查看


  • 水环境修复大题
  • 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修复及注意事项: (1)由于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在进行实地修复时,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才能够达到抑制湿地退化和实现湿地污染修复的目的 (3)在湿地修复中,应从整体着手, ...查看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 (2013-2020 年) 国家林业局 二〇一三年九月 目 录 前 言 .............................................. 1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 .. ...查看


  • 城市水系功能治理方法及应用
  • 第25卷 第4期 2006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Vol 25,No 4July,2006 城市水系功能治理方法及应用郭怀成,王金凤,刘 永,毛国柱,王 真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 ...查看


  • 湖泊修复方案
  • 贵阳市的红枫湖和百花湖生态 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学院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专业 环境工程 年级 2011级 姓名 舒伟峰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1.1 任务由来 1.2 编制依据 1.3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3.1 指导思想 1.3. ...查看


  • 养殖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探讨
  • 摘要: 通过水质预处理.水生植物修复.微生物净化.增氧和提水.人工浮动绿岛.人工湿地和生活污水处理等各项生态修复工程对世外桃源休闲农庄的养殖水体进行综合治理,使治理后的TN.TP.NH3-N.COD等各项主要水质指标均达到甚至优于国家地表水 ...查看


  • 太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4
  • 太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陈荷生 水利部国家环保局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上海 200424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ENT IN THE YANGTAE 英文刊名: RESOURCES AND ENVIRONM BASI ...查看


  • 湿地恢复生态工程
  • 湿地恢复生态工程 12化41 杨冰清 12234014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湿地是开放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 ...查看


  • 论河道整治中水生态修复措施
  • 2013-08-23 11:43 来源:生态修复论文 有91人参与 在线咨询 一.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水生态修复的基本措施 1从外源污染出发 1.1建造人工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系统是人工将土壤.砂.石.煤渣等基质按一定比例铺垫,植人特定的水生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