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总第440期·
英汉翻译中动态等值理论的研究
□许长清
(鞍山市体育运动学校,辽宁
鞍山114003)
摘要:等值理论在英汉翻译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也是翻译理论创立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译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从语言学、交际学、翻译学的途径阐述了有关等值理论的重要观点,尤其对“动态等值”作了深刻研究,以克服英汉翻译的语言障碍,取得翻译的最大等值。等值理论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处于中心地位,译界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等值进行研究,并推出了不同的等值理论。
关键词:动态等值理论;英汉翻译;耐达〔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6-0148-02
equivalence )。他认为,意义是特属于语言的某种属性,语言不同,意义就无法传递。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将意义分为形式意义和上下文意义。形式意义是指一个词在其所处语言系统中与其他词发生关系时产生的意义,与语言本身紧密相连。上下文意义是指一个词与其在现实世界所指之间发生关系时产生的意义。意义的不可传递性决定了形式意义无法传递,但他认为上下文意义却可以。他特别强调“现实所指”,认为“等值”是建立在上下文基础上的。他进一步划分了两种等值: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 )和
篇章等值。“形式等值”就是目标语中任何一个与原语中原语信息所占地位相同的语法范畴,强调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形式上的对应;“篇章等值”是目标语中的任何文本材料或文本材料的一部分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与原语中的文本材料或文本材料的一部分等值。在此基础上,他把翻译界定为“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并把寻求另一种语言中的等值成分视(原语)的文本材料”作翻译的中心问题,从而提出翻译理论的使命就在于确定等值成分的本质和条件。
耐达的理论使得原语与目标语对应词项在不超出其意义使用范围的基础上获得在具体上下文中的等值部分成为现实,使翻译在语言层面上达到准确。他对形式等值与篇章等值的划分也具有积极意义,为从语言学角度创建科学系统的翻译理论作出了贡献。但他没有考虑超出语言的因素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三、从交际学途径研究“等值”
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许多翻译理论家开始从交际学途径研究“翻译等值”,认为翻译就是交际,是两种语言之间传递、交流信息的一种方式,其代表人物有威尔斯、卡德、诺尔贝特和耐达。
威尔斯认为,翻译是一个转换过程,旨在达到原语语篇和目标语语篇的“最佳等值”(optimally
equivalent ),这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耐达于1975年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把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的研究,并确定了“翻译等值”(translation
equivalence )在翻译理论与
翻译实践研究中的中心地位。从此,译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等值”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等值论,如完全等值、半对等、功能对等、话语效果等值、信息等值、语用等值等。本文综述了有关翻译等值理论的重要观点,尤其对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深入的探讨。
一、“等值”概念的提出
“等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狭义和广义所指的差别正是造成等值论认识混淆和争议的根源所在。数学和逻辑学中的“等值”表示完全对称或对应,比如A=B。“等值”在英语词汇中的意思却比较模糊,即相似或基本相同。而正是由于其模糊的一面,“等值”才被用于翻译理论中。因此,翻译中的“等值”不能按照它在数学和逻辑学中的定义去理解。雷蒙德就指出,“等值”在数学中的严密定义是研究“翻译等值”的严重障碍(Bassnett ,1999:26)。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各翻译理论家对“等值”的理解和定义各有不同,但在其相对性这点上却意见一致,即“等值”不是绝对的、完全的相等或同一。
二、从纯语言学途径研究“等值”
耐达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首先提出了“翻译等值”。他站在符号学的立场把翻译理解为“对两种不同语符中的两个等值信息”的重新编码过程。他强调“传达相同信息”是达到“翻译等值”的基础。翻译就是“用目标语信息代替原语信息”。他是从传递相同信息这个角度研究“翻译等值”的第一人,但他的理论很抽象,缺乏实际意义。许多翻译理论家开始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等值”,重点比较原文和译文的语言成分,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卡特福特,他提出了意义的不可传递性和“篇章等值”(textual [收稿日期]2010-04-14
equivalence )作了详细
[作者简介]许长青(1956-),江苏南京人,鞍山市体育运动学校高级讲师。
理论界2010第6期
148
·总第440期·
就要求从句法、词汇、语用这三方面分析理解原语语篇1982b :3)。“最佳等值”这一提法很有道理,但他没能具(
体提出如何达到“最佳等值”。诺尔贝特主张从语篇和社会符号学的角度研究等值。他认为,“翻译等值”是一个符号范畴,包括句子、语义、语用三方面。他们之间存在一种等级关系,语义等值高于句子层面的等值,而语用等值限制了其他两种等值。“翻译等值”正是这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卡德的理论更抽象一些。他认为,翻译过程受原语/目标语这种结构关系所控制,这种关系形成一个潜在等值关系系统(Wilss ,1997)。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最受推崇的当属美国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奈达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交际理论、读者反应论、信息论,把研究重心从比较原文与译文转移到比较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反应上来,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有很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006年,我国著名翻译家刘宓庆出版了《翻译科学初》,书中特别推崇乔姆斯基的转化生成语法,并将它作为探
对等理论的理论基础,根据转换生成语法,他提出了“核心句转换”的翻译方法,认为无论多么复杂的句子都可以分解,以便在深层结构上进行转换。他还通过成分分析指出每个词都具有本质意义和比喻意义,要看在具体上下文中哪个意义占主导地位再进行取舍。转换生成语法与信息论、读者反应论一起,构成了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基础。
1969年,在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进一步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the
closet
natural
equivalent )再现原语
信息”。在此书的再版中他又将翻译的定义修改为“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这样修改的定义突出了奈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达的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
奈达还特别重视读者反应,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对等翻译的主要原则就是“译文读者能以与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动态对等”的提出解决了译界长期以来“直译”与“意译”之争,认为译者应着眼于读者来考虑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到20世纪90年代,奈达把语言、文化差异考虑其中,结合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进一步完善了对等理论。
但是奈达的理论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美国话语研究1981)批评奈达的核心句转换实际上是句对学者伯格兰德(
句的翻译,忽略了前后句子和语境的影响,更忽略了语篇类型风格的不同。翻译理论家格特运用关联理论也对“动态(功能)对等”提出质疑。他认为,比喻意义不是某个词本身具有的含义,而是由使用这个词的民族思想意识和文化背景所确定的。他指出,奈达的“隐含意义明晰化”低估了译文读者的理解能力,没有考虑到不同读者群的认知环境,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人们的思想对同一篇文章的反
【语言文字】
应不可能一致。在可译性问题上,奈达根据广义的翻译定义,断言“在一种语言中能够表达的事物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肯定能够表达出来”(1984:14)。纽马克却对此提出质疑:某语言特有的现象,非文学作品和某文化特有的现象会造成不可译性。不可译性说明了“动态对等”无法解决翻译中的所有问题。
四、从翻译学途径研究“等值”
到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将语法理论、文化理论、符号学、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结合在一起,力图从翻译学途径对翻译中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等值进行研究。在《翻译方法》(1981)中,纽马克指出,一个理论不能只提出一个原则比如“动态对等”,而必须考虑到不同的文本类型和相应的翻译标准及其变体。这一点显,忽视“形式对等”的批评。然是对奈达只重“动态对等”
纽马克认为,不同文体应用不同方法,尤其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要应忠实于艺术家本人,必须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艺术精华,句法、词序、韵律、音调都有其自身的语义价值,尽管在不同的文本中,优势各不相同。
在此基础上,纽马克提出三个基本原则:1.翻译应尽可能接近字面,必要时尽可能自由,翻译单位应尽可能趋小。2.如果目标语中某个词有一一对等的关系,那么这个词就只能用来翻译原语中的那个词,而不是其他。3.翻译不受原语干扰,即它永远都不会采纳原语典型的搭配、结构和词序等。前面两点说明翻译应对形式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三点是对前面两点的补充。这里包含着“形式对等”绝不是奈达所认为的机械呆板的名词对名词或动词对动词,由于原语和译语的差异性,这种对等必然是灵活意义上的对等。纽马克认为,形式能修饰、精练、明晰思想,如果形式受到歪曲,思想的表达必然受到影响。他对文学翻译中的“形式对等”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把“形式对等”视为与“动态对等”同样重要的原则,并且认为文学翻译中,“形式对等”才是保证理想译作的关键。
综上所述,“翻译等值”是现代翻译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有助于立体地研究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比较准确地判断译文的等值量,找出差距,探索改进译文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Nida ,E.A.1986.FromOne.Language,D nother [M ].[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Nida ,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陈明瑶.论等值标准与新闻导语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2007(2).
[3]刘宓庆.翻译理论研究展望[J ].中国翻译,2006(6).[4]袁颖.跨文化翻译多元论[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5]任晓霏.纽马克《翻译方法》“形式对等翻译思想述评”[J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1(4).
[6]单文波.对Nida 动态对等论的再思考[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7]申丹.论翻译中的形式对等[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
责任编辑:丁芝
149
2010第6期理论界
【语言文字】
·总第440期·
英汉翻译中动态等值理论的研究
□许长清
(鞍山市体育运动学校,辽宁
鞍山114003)
摘要:等值理论在英汉翻译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也是翻译理论创立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译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从语言学、交际学、翻译学的途径阐述了有关等值理论的重要观点,尤其对“动态等值”作了深刻研究,以克服英汉翻译的语言障碍,取得翻译的最大等值。等值理论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处于中心地位,译界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等值进行研究,并推出了不同的等值理论。
关键词:动态等值理论;英汉翻译;耐达〔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6-0148-02
equivalence )。他认为,意义是特属于语言的某种属性,语言不同,意义就无法传递。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将意义分为形式意义和上下文意义。形式意义是指一个词在其所处语言系统中与其他词发生关系时产生的意义,与语言本身紧密相连。上下文意义是指一个词与其在现实世界所指之间发生关系时产生的意义。意义的不可传递性决定了形式意义无法传递,但他认为上下文意义却可以。他特别强调“现实所指”,认为“等值”是建立在上下文基础上的。他进一步划分了两种等值: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 )和
篇章等值。“形式等值”就是目标语中任何一个与原语中原语信息所占地位相同的语法范畴,强调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形式上的对应;“篇章等值”是目标语中的任何文本材料或文本材料的一部分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与原语中的文本材料或文本材料的一部分等值。在此基础上,他把翻译界定为“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并把寻求另一种语言中的等值成分视(原语)的文本材料”作翻译的中心问题,从而提出翻译理论的使命就在于确定等值成分的本质和条件。
耐达的理论使得原语与目标语对应词项在不超出其意义使用范围的基础上获得在具体上下文中的等值部分成为现实,使翻译在语言层面上达到准确。他对形式等值与篇章等值的划分也具有积极意义,为从语言学角度创建科学系统的翻译理论作出了贡献。但他没有考虑超出语言的因素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三、从交际学途径研究“等值”
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许多翻译理论家开始从交际学途径研究“翻译等值”,认为翻译就是交际,是两种语言之间传递、交流信息的一种方式,其代表人物有威尔斯、卡德、诺尔贝特和耐达。
威尔斯认为,翻译是一个转换过程,旨在达到原语语篇和目标语语篇的“最佳等值”(optimally
equivalent ),这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耐达于1975年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把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的研究,并确定了“翻译等值”(translation
equivalence )在翻译理论与
翻译实践研究中的中心地位。从此,译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等值”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等值论,如完全等值、半对等、功能对等、话语效果等值、信息等值、语用等值等。本文综述了有关翻译等值理论的重要观点,尤其对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深入的探讨。
一、“等值”概念的提出
“等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狭义和广义所指的差别正是造成等值论认识混淆和争议的根源所在。数学和逻辑学中的“等值”表示完全对称或对应,比如A=B。“等值”在英语词汇中的意思却比较模糊,即相似或基本相同。而正是由于其模糊的一面,“等值”才被用于翻译理论中。因此,翻译中的“等值”不能按照它在数学和逻辑学中的定义去理解。雷蒙德就指出,“等值”在数学中的严密定义是研究“翻译等值”的严重障碍(Bassnett ,1999:26)。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各翻译理论家对“等值”的理解和定义各有不同,但在其相对性这点上却意见一致,即“等值”不是绝对的、完全的相等或同一。
二、从纯语言学途径研究“等值”
耐达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首先提出了“翻译等值”。他站在符号学的立场把翻译理解为“对两种不同语符中的两个等值信息”的重新编码过程。他强调“传达相同信息”是达到“翻译等值”的基础。翻译就是“用目标语信息代替原语信息”。他是从传递相同信息这个角度研究“翻译等值”的第一人,但他的理论很抽象,缺乏实际意义。许多翻译理论家开始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等值”,重点比较原文和译文的语言成分,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卡特福特,他提出了意义的不可传递性和“篇章等值”(textual [收稿日期]2010-04-14
equivalence )作了详细
[作者简介]许长青(1956-),江苏南京人,鞍山市体育运动学校高级讲师。
理论界2010第6期
148
·总第440期·
就要求从句法、词汇、语用这三方面分析理解原语语篇1982b :3)。“最佳等值”这一提法很有道理,但他没能具(
体提出如何达到“最佳等值”。诺尔贝特主张从语篇和社会符号学的角度研究等值。他认为,“翻译等值”是一个符号范畴,包括句子、语义、语用三方面。他们之间存在一种等级关系,语义等值高于句子层面的等值,而语用等值限制了其他两种等值。“翻译等值”正是这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卡德的理论更抽象一些。他认为,翻译过程受原语/目标语这种结构关系所控制,这种关系形成一个潜在等值关系系统(Wilss ,1997)。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最受推崇的当属美国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奈达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交际理论、读者反应论、信息论,把研究重心从比较原文与译文转移到比较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反应上来,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有很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006年,我国著名翻译家刘宓庆出版了《翻译科学初》,书中特别推崇乔姆斯基的转化生成语法,并将它作为探
对等理论的理论基础,根据转换生成语法,他提出了“核心句转换”的翻译方法,认为无论多么复杂的句子都可以分解,以便在深层结构上进行转换。他还通过成分分析指出每个词都具有本质意义和比喻意义,要看在具体上下文中哪个意义占主导地位再进行取舍。转换生成语法与信息论、读者反应论一起,构成了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基础。
1969年,在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进一步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the
closet
natural
equivalent )再现原语
信息”。在此书的再版中他又将翻译的定义修改为“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这样修改的定义突出了奈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达的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
奈达还特别重视读者反应,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对等翻译的主要原则就是“译文读者能以与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动态对等”的提出解决了译界长期以来“直译”与“意译”之争,认为译者应着眼于读者来考虑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到20世纪90年代,奈达把语言、文化差异考虑其中,结合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进一步完善了对等理论。
但是奈达的理论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美国话语研究1981)批评奈达的核心句转换实际上是句对学者伯格兰德(
句的翻译,忽略了前后句子和语境的影响,更忽略了语篇类型风格的不同。翻译理论家格特运用关联理论也对“动态(功能)对等”提出质疑。他认为,比喻意义不是某个词本身具有的含义,而是由使用这个词的民族思想意识和文化背景所确定的。他指出,奈达的“隐含意义明晰化”低估了译文读者的理解能力,没有考虑到不同读者群的认知环境,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人们的思想对同一篇文章的反
【语言文字】
应不可能一致。在可译性问题上,奈达根据广义的翻译定义,断言“在一种语言中能够表达的事物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肯定能够表达出来”(1984:14)。纽马克却对此提出质疑:某语言特有的现象,非文学作品和某文化特有的现象会造成不可译性。不可译性说明了“动态对等”无法解决翻译中的所有问题。
四、从翻译学途径研究“等值”
到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将语法理论、文化理论、符号学、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结合在一起,力图从翻译学途径对翻译中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等值进行研究。在《翻译方法》(1981)中,纽马克指出,一个理论不能只提出一个原则比如“动态对等”,而必须考虑到不同的文本类型和相应的翻译标准及其变体。这一点显,忽视“形式对等”的批评。然是对奈达只重“动态对等”
纽马克认为,不同文体应用不同方法,尤其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要应忠实于艺术家本人,必须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艺术精华,句法、词序、韵律、音调都有其自身的语义价值,尽管在不同的文本中,优势各不相同。
在此基础上,纽马克提出三个基本原则:1.翻译应尽可能接近字面,必要时尽可能自由,翻译单位应尽可能趋小。2.如果目标语中某个词有一一对等的关系,那么这个词就只能用来翻译原语中的那个词,而不是其他。3.翻译不受原语干扰,即它永远都不会采纳原语典型的搭配、结构和词序等。前面两点说明翻译应对形式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三点是对前面两点的补充。这里包含着“形式对等”绝不是奈达所认为的机械呆板的名词对名词或动词对动词,由于原语和译语的差异性,这种对等必然是灵活意义上的对等。纽马克认为,形式能修饰、精练、明晰思想,如果形式受到歪曲,思想的表达必然受到影响。他对文学翻译中的“形式对等”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把“形式对等”视为与“动态对等”同样重要的原则,并且认为文学翻译中,“形式对等”才是保证理想译作的关键。
综上所述,“翻译等值”是现代翻译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有助于立体地研究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比较准确地判断译文的等值量,找出差距,探索改进译文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Nida ,E.A.1986.FromOne.Language,D nother [M ].[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Nida ,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陈明瑶.论等值标准与新闻导语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2007(2).
[3]刘宓庆.翻译理论研究展望[J ].中国翻译,2006(6).[4]袁颖.跨文化翻译多元论[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5]任晓霏.纽马克《翻译方法》“形式对等翻译思想述评”[J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1(4).
[6]单文波.对Nida 动态对等论的再思考[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7]申丹.论翻译中的形式对等[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
责任编辑:丁芝
149
2010第6期理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