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与青草》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河与青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深受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这篇课文融情于理,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班学生对充满情趣的课文比较喜欢阅读,但对于小河与青草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他们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学生在理解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得困难。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新课标教学要求,以及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 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认识、积累叠词“弯弯的、青青的、碧绿碧绿”,感受“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小草、浑浊的泥水、充足的水分”等词语的准确搭配。
4.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的道理。学习小河与青草谦虚谨慎、懂得感恩的美德。
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同时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的道理。学习小河与青草谦虚谨慎、懂得感恩的美德。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四、说教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打算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将设计三个步骤层层推进:首先是创设情境,由图片引出课题,读好课题,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青、更、分”进行正音,对于“ 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这个长句子,是学生难读的句子,我将引导学生读正确。在初步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内容,美读课文,让学生通过选择性阅读,再次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同时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螺旋上升。最后,指导学生学习生字,重点指导“着、叫、分、更 草”,我让学生借助笔顺表,细致地分析汉字的结构、笔画、笔顺,自主识字。再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就第二课时着重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齐读课题。
2. 小河和小草分别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清、绿)
3.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小河与青草的世界。
过渡:小河为什么这么清,小草为什么这么绿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的谈话就知道了。
二、多媒体创设情境
1. 你们听,它们又在说话了。(静静听,认真地看,不要打扰它们说话) 听课文朗读。
2. 小河和青草进行了几次对话?提问。
3. 想不想做小河与青草也来说说话?
三、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本文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一段语言简练,交代了小河与青草的位置关系,相信学生在理解上不存在困难,抓住关键词“满”、“青青”,让学生感受“长满了小草的小河边”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学生进入了情境。
课文的第二-五自然段主要通过小河与青草之间的诚挚对话,展现自然界相互依存的温情,以及谦虚谨慎的美好品质,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首先,感受他们的外在美,这对孩子来说困难不大。我主要引导学生自读对话,然后提问:你喜欢小河与青草吗?为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再通过课件与教师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对清澈的小河与碧绿的小草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再通
过自读、互读、小组评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碧绿碧绿的““真叫人喜爱”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等形式,来感悟小河与青草的美,体悟语言的魅力。
接着,感受他们的内在美,这对孩子们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准备先引领学生再读对话,围绕:“小河为什么会这么清,小草为什么会那么绿?”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尽情地说。考虑到句子“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是理解的难点,我设想抓住“紧紧抱住”,让学生通过来演演小草,换位体验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从而真正体会到小草为小河作出的努力。而对于难度不大的第五段,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积累,进行说话训练:有了这充足的水分,小草才——,有了这充足的水分,小草才——,至此小河与青草间相互依存的温情以及谦虚感恩的态度展露无遗,此时再通过学生优美的朗读把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有声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迁移,了解世界。
我发现,在课文的结尾处,也就是课文第六自然段留有空白。我设想抓住两个“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他们的心情,让孩子感受到谦虚谨慎,甘于奉献,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与快乐,并通过“小组评读、男女生赛读”等朗读方式,予以表达。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入角色的体验,将书面语言内化于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拓展延伸,总结明理。
1. 请小朋友说一说心中想感谢的人,为什么感谢?
出示课件:感谢你。再读一读。
2. 总结交流:学了这节课,你从小河与小草身上学到了什么?
我们要向小河和小草学习,朋友之间要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希望大家要学会多赞美别人的优点,多感谢别人的帮助,做个谦虚的好孩子。
五、作业设计:回家后,对想要感谢的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说板书设计。
12. 小 河 与 青 草
清 绿
相互帮助
相互感谢
此板书形象地展现了小河与青草间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有利于
难点的突破。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河与青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深受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这篇课文融情于理,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班学生对充满情趣的课文比较喜欢阅读,但对于小河与青草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他们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学生在理解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得困难。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新课标教学要求,以及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 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认识、积累叠词“弯弯的、青青的、碧绿碧绿”,感受“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小草、浑浊的泥水、充足的水分”等词语的准确搭配。
4.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的道理。学习小河与青草谦虚谨慎、懂得感恩的美德。
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同时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的道理。学习小河与青草谦虚谨慎、懂得感恩的美德。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四、说教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打算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将设计三个步骤层层推进:首先是创设情境,由图片引出课题,读好课题,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青、更、分”进行正音,对于“ 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这个长句子,是学生难读的句子,我将引导学生读正确。在初步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内容,美读课文,让学生通过选择性阅读,再次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同时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螺旋上升。最后,指导学生学习生字,重点指导“着、叫、分、更 草”,我让学生借助笔顺表,细致地分析汉字的结构、笔画、笔顺,自主识字。再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就第二课时着重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齐读课题。
2. 小河和小草分别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清、绿)
3.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小河与青草的世界。
过渡:小河为什么这么清,小草为什么这么绿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的谈话就知道了。
二、多媒体创设情境
1. 你们听,它们又在说话了。(静静听,认真地看,不要打扰它们说话) 听课文朗读。
2. 小河和青草进行了几次对话?提问。
3. 想不想做小河与青草也来说说话?
三、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本文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一段语言简练,交代了小河与青草的位置关系,相信学生在理解上不存在困难,抓住关键词“满”、“青青”,让学生感受“长满了小草的小河边”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学生进入了情境。
课文的第二-五自然段主要通过小河与青草之间的诚挚对话,展现自然界相互依存的温情,以及谦虚谨慎的美好品质,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首先,感受他们的外在美,这对孩子来说困难不大。我主要引导学生自读对话,然后提问:你喜欢小河与青草吗?为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再通过课件与教师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对清澈的小河与碧绿的小草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再通
过自读、互读、小组评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碧绿碧绿的““真叫人喜爱”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等形式,来感悟小河与青草的美,体悟语言的魅力。
接着,感受他们的内在美,这对孩子们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准备先引领学生再读对话,围绕:“小河为什么会这么清,小草为什么会那么绿?”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尽情地说。考虑到句子“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是理解的难点,我设想抓住“紧紧抱住”,让学生通过来演演小草,换位体验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从而真正体会到小草为小河作出的努力。而对于难度不大的第五段,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积累,进行说话训练:有了这充足的水分,小草才——,有了这充足的水分,小草才——,至此小河与青草间相互依存的温情以及谦虚感恩的态度展露无遗,此时再通过学生优美的朗读把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有声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迁移,了解世界。
我发现,在课文的结尾处,也就是课文第六自然段留有空白。我设想抓住两个“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他们的心情,让孩子感受到谦虚谨慎,甘于奉献,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与快乐,并通过“小组评读、男女生赛读”等朗读方式,予以表达。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入角色的体验,将书面语言内化于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拓展延伸,总结明理。
1. 请小朋友说一说心中想感谢的人,为什么感谢?
出示课件:感谢你。再读一读。
2. 总结交流:学了这节课,你从小河与小草身上学到了什么?
我们要向小河和小草学习,朋友之间要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希望大家要学会多赞美别人的优点,多感谢别人的帮助,做个谦虚的好孩子。
五、作业设计:回家后,对想要感谢的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说板书设计。
12. 小 河 与 青 草
清 绿
相互帮助
相互感谢
此板书形象地展现了小河与青草间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有利于
难点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