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从历史,现实,理论三个角度评价其意义。(分析和把握教育问题的三个纬度:历史,
现实,理论)?P30
答:在历史――现实――理论三维空间中把握教育问题,是我们分析研究问题的一个基本思
路。
第二章
1:研究选题的基本标准及其运用。P34—P36
答: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有:
一:问题必须有价值。作为研究课题,首先必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三:问题必须具体明确。选定的研究问题一定要具体适度,研究范围要明确界定,宜小不宜
大,所含的研究问题要明晰,不能太笼统。
四: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
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
五:问题要有可行性。所谓可行性,指的是所选定的研究课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
性。可行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条件。二是主观条件。三是时机问题。
另外,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经常出现以下选题不当的情况。一是范围太大,无从下手;二是主
攻目标不十分清楚;三是问题太小,范围太窄,意义不大;四是在现有条件下课题太难,资
料缺乏;五是经验感想之谈,不是科研题目。
2:课题论证报告的基本要求P34—P42
答:(一)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有:
一:问题必须有价值。作为研究课题,首先必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依据实。
三:问题必须具体明确。选定的研究问题一定要具体适度,研究范围要明确界定,宜小不宜
大,所含的研究问题要明晰,不能太笼统。
四: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
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
五:问题要有可行性。所谓可行性,指的是所选定的研究课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
性。可行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条件。二是主观条件。三是时机问题。
另外,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经常出现以下选题不当的情况。一是范围太大,无从下手;二是主
攻目标不十分清楚;三是问题太小,范围太窄,意义不大;四是在现有条件下课题太难,资
料缺乏;五是经验感想之谈,不是科研题目。
(二)选题的过程。要选好题,必须遵循科学选题的逻辑过程。
(三)选题的方法。
由于研究的方向不同,研究者个性差异的存在,选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多样性中也有
统一性,也就是要遵循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
1:要明确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一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问题。二是学科建设与
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中反映出来的
种种困惑和矛盾。四是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五是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
提出问题。除了以上几个主要途径外,还可以从国家教育领导机构制定的课题指南或规划中
选题。
2: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问题的分解指的是要把一个大的问题按照内在逻辑联系分
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使这些问题展开形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使研究问题
具体化。
3:要善于转换对问题的提法。转换对问题的提法指的是从一个新的高度提出问题,从
多角度探讨剖析同一问题。
4:要进行课题认证以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对于一重大的课题,或省部级立项的项目,还必须写出开题报告,并经过同行专家的审
议。开题报告内容一般包括:1课题名称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既研究本项目的实际
意义和理论意义)3研究的主要内容4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5完成本
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学研究手段。
3:文献综述报告的主要内容。P59
答:文献综述报告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说明查阅文献资料的目的有研究的问题。
2:研究方法。
3:正文部分。
4:主要文献目录(包括专著及论文)。
4:统计学方法构建核心概念的三级指标体系。P69—P70
答:教育研究中的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总目标,是研究者所期待的目的,如“发展学生主体性”,很大程度上是在概
念化的术语中被确定的,是难以直接操作的。
二级指标是将总目标具体分解为若干特质层,这就是将主体性分解为自主性、主动性和
创造性。
三级指标则是能进行具体操作的行为目标,它包括分析单元和每个单元的行为表现,这
一结构见下图
5:好的教育研究理论构思标准(内容)。P64—P67
答:一个好的教育研究理论构思,必须具有科学性。具体表现在:
一:所依据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全面、充分和客观。
二: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三:理论分析立着眼点的正确性。理论构思要有一个正确的着眼点,一个适合的研究角度和
基点,同时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思路。
四:具有新的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教育研究的理论构思,要有新意和时代感,而且还必
须实现对原有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反思和超越。
五:基本概念的精确性以及理论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理论构思所含的基本概念应满足以下要
求:一有严格规定的含义,二有好的概括度,三有好的清晰度。
以上五个方面,也正是我们进行研究理论构思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无
第四章
1: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及特点。P99—P102
答:教育研究中的观察属于科学观察,其基本特点是:
1:教育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
2:教育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
的,这使得教育科学研究者能够考察观察对象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中的真实的、典型的
和一般的行为表现。
3:教育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
4:教育观察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
为前提的。
5:教育观察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观察工具有两类,一类是人的感觉,包括眼、耳、
鼻、舌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眼。另一类是科学的观察仪器与装置,如望远镜、显微镜、摄影
机、照相机、录音机、探测器、单向玻璃、人造卫星等等。
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有: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这是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来划分的。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
和系统的现象观察。实验室的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较
严格的要求,这种观察方法能够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这是根据观察的方式来分的。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
感知和描述,相对来说更为直观具体。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为中介对
观察对象进行的观察。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这是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对象者所从事的活动来划分的。参与性观察,是
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
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非参与性观察,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被观察对象同一地位上,而是
以“旁观者”身份,采取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观察。
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这是按观察实施的方法来划分的。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
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非结构式观察则是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取弹性的态度,
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不预先确定,也无具体记录的非控制性观察。
2: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P115—P119
答:记录是观察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记录就不能获得资料,也就等于没有进行观察。教育
观察记录一般有以下三类方法:
一:描述记录法。描述记录法以分为三种: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和连续记录法。
1:日记描述法,主要用于对儿童成长和发展所做的传记式记录。
2:轶事记录法,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没有主题的,
随时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不受任何时间条件限制,事先也不需要作特别的编码分类。
3:连续记录法,这是对学生行为作更详细、更完善的记录,要求在较长时间内作持续
不断的记录。
二:取样记录方法。取样记录可分为时间取样、活动取样和事件取样。
1:时间取样法:以时间作为选择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所发生的行为。
2:活动取样法: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
3:事件取样法:以独立的事件作为选择标准。
三:行为核对表。主要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呈现与否,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表
格,当出现此行为时,就在该项上划出标记。此法只判断行为出现与否,不提供行为性质的
材料。
四:制定观察记录代码系统。不同类型的观察,尽管在记录表的设计上有所不同,但有一点
要求是共同的,既快速准确的记录。所谓观察记录代码系统是研究者将行为或事件分为有意
义的、可能观察和处理的类别,将大的行为单位分为小的行为单位,并为观察、记录和随后
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出一整套符号系统。
常用的代码符号有数字型和符号型两种。
1:数字型代码使用不同的数字分别代表不同的观察行为或事件,所用数字的多少取决
于研究中观察项目的数量。
2:符号代码是用不同的符号来代表观察的不同的行为或事件。
3: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实施步骤或原理。P112—P113
答: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观察内容的结构。
2:。确定观察场地、观察时间和观察对象。
3:编制记录表。
4:实施观察和记录。
5:分析资料。
4: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的类型和内容。P103—P104
答: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观察内容。
2:选择进行观察的类型。
3:制定观察记录表。
4:训练观察人员。
第五章
1:教育调查调究的一般步骤。(研究计划)P125—P127
答:教育调查研究一般都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2:选择调查对象。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4:制定调查计划。
5:调查的实施。
6: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问卷问题的设计要求与形式。P129—P130
答: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有:
1:语义清楚。
2:语句简洁。
3:面向对象。
4:价值中立。
5: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问题的形式有:
1:开放式。
2:封闭式。
3:半封闭式。
3:问卷编制的程序形式与考虑问题。P133—P134
答:问卷的编制程序大致有以下步骤:
1:根据研究目的,把研究课题分解成一系列研究问题。
2:根据对研究问题的分析,确定所要搜集的信息类型,并确定所要编制的问题形式。
3:以研究课题为中心,对研究问题进一步分解,草拟出问卷问题和答案。
4:把草拟的问卷问题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列,并草拟出问卷指导语。
5:征求有关人士、专家的意见,作初步修订。
6:试测。根据预定调查规模的大小,从总体样本中抽出一小部分作为试测样本进行试测,
以检查问题表述的方式、内容是否可以被调查对象理解,并求出初步的信度和效度。
7:再修订。根据试测结果,对指导语、问题内容、提问方式、答案和问题的排列方
式全面加以修改和补充。
编制问卷时,应考虑的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的内容。
2:问题的数量。
3:问题的排列。问题的排列应遵循以下原则:1:同类组合
2:先易后难
3:先一般后特殊
4:先大后小
5:先封闭后开放
4:测验试题的编制要求。(按要求编制一些测验试题)P142—P151
答:测量调查也就是用一组测试题(测验)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或实际情境,从而收集
数据资料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要求有:
一:测量调查的分类:1:依据测量层次分类:测量层次是斯蒂文斯在1951年创立并广
泛采用,其基本思想是把教育测量划分为定名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比率测量四个层
次。
定名测量:是测量的最简单的数值化的形式,它是给事物指派某一类别或特征的符号或
称号,而无数量大小的含义。
定序测量:是按事物的大小、轻重等特征依次排列,进行分类和比较,这类测量的数值
具有等级性和序列性的特点。
定距测量:是用数值来表示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它是在定序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确
定了相等的单位,即这种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单位是相等的。
比率测量:是测量的最高层次,它包含了前三个层次的所有特点,而且有一个绝对的、
固定的、非人为的零点作为与前三个层次的主要区别,也是它与定距测量区别的惟一标准。
2:依据测量工具分类:测量工具主要是指测验,测验也有不同的
类型,依据测试方法可分为标准化测验和非标准化测验;依据施测对象可以人为个别测验和
团体测验;依据测验时间可以分为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依据测验材料可以分为文字测验和
非文字测验;依据测验内容可以分为成就测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和人格测验。测量
调查的分类主要依据测验内容相应地分为学业成就测量调查、智力测量调查、能力倾向测量
调查、和人格测量调查四种类型。
二:测量调查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诊断作用
2: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设
3:评价作用
4:预测、选拔功能
三:测量工具的编制:测验的编制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和表述测验目标。测验目标是编制测验的指南,也是对测验结果分析的依
据,编制测验目标一般依据泰勒探索法进行,这种方法包括三个步骤:1,以较为广义的术
语来表述课程的一般目标。2,把每个目标分解成为内容与行为成分。3,制作双向细目表(也
称规格明细表)。
2:选择试题类型,编制测验题目。测验的双向细目表确定后,就可以依据双向细
目表选择不同的试题类型,编制具体的测验题目。第一类型为备择试题,也有以下几种类型:
1:选择题
2:判断题
3:匹配题
4:改错题
第二类型为自由反应试题(自由选择答案),也有以下几种类型: 1:填空题
2:简答题
3:论文题
4:应用题
5:操作题
3:审查试题,编制席卷。
四:对测量工具的要求:一份好的测量工具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测量要求。
1:有较高的效度
2:有较高的可信度
3:有合适的难度
4:有理想的区分度
5:简单调查表的类型(基本)要素与编制(基本)要求。P152—P153
答:调查表的种类依据调查项目的多少可以分为单一表或复合表两类。
单一表是指按一个分类标准设计的调查表
复合表是指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类标准设计的调查表。
调查表的基本要素有以下组成:
1:标题:对本表基本内容所作的简要概括说明。
2:序号:在有多个表格的同时,应在标题前加序号以示区分,如表1、表2.
3:标目:作为表格的分类标志分为横标目和纵标目,分别写在表的上方和左方,说明调查表所要研究的问题各具体组成部分的内容。
4:数字:被调查者需要填写的部分。
5:表尾:说明调查单位、调查员或填表人、填表日期。
6:表注:包括填表说明、数字资料的来源、特殊项的注释等。
调查表的编制及基本本要求:
调查表应抓好以下两个关键环节:1:明确研究问题。2:了解具体内容。
编制调查表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适用
2:准确
3:规范
第六章
1: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与特点。P162—P169
答: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一:按实验假设命题“若A则B”的构成划分。
1:因素型实验。实验目的是探索性的,追求规定反应(或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实验。
2:反应型实验。追求的目的主要是探索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能产生什么样的实验反应和结果,并考察这些反应是否是本质的,是否适合实验目标且具有教育价值。 3:函数型实验。这是寻求各种条件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的实验。 二:按实验研究的对象划分。
1: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2:对照实验。3:模拟实验。
三:按实验研究的目的划分。
1:确认性实验。2:探索性实验。包括有预测作用的超前实验。是以探索某种教育现象以及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规律为目标,通过探索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及问题解决,尝试建构某种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创新性。3:推广、验证性实验。
四: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
1:前实验。前实验是指可以进行观察和比较,但控制程度较弱的实验。
2:准实验。准实验是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者,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3:真实验。真实验是指能严格地随机分派被试者,能系统操纵自变量并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五:按实验研究范围划分。
1:单科单项教改实验2:多科性教材或教法改革实验、综合实验、整体改革实验、常态与超常实验。
六: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划分。
1:单因素实验(也称单一变量实验)2:多因素实验(也称组合变量实验);按实验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组、等组和轮组实验。
七:按实验进行的场所划分。
1:自然实验(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2:实验室实验(在专门的实验室中进行)
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
1:教育实验研究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
2: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
3:教育实验研究是一促特殊的教育活动。
2:教育实验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类型,影响因素和提高措施。P173—P174
答:内在效度: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既研究的结果。也就是说,内
在效度表明的是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在程度上来自自变量―――――有效性。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8类新异变量与教育实验内在效度有关或称为内在效度的威胁因素。既:历史、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被试选择、被试的缺失、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外在效度: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分为两类:
1:总体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特定的研究样本推广到更大的群体中去的适用范围。 2:生态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研究者创设的实验情境推广到其他教育情境中去的范围。 提高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两种:
1:使用设计组加以平衡。
2:用随机、匹配或让实验组兼作自已的控制组以控制被试变量。
3: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P178—P183
答:教育实验主要采用两种不同的分组法:
1: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实验成员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按不同的自变量处理,既每一组成员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2:组内设计:使每个成员轮流分配到不同水平的自变量或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既每个成员都经受整个实验的各种实验处理。
按照实验中的变量以及无关因素控制水平,划分为两大类:
一:较简单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1:单组后测设计。
2:单组前后测设计。
3:固定组比较设计。
4:不等控制组设计。
5:时间序列设计。
二:比较严格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1: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2: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三:教育实验中的因素设计。
4:(一个)好的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P189---P190
答:一个好的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有如下:
一:有较为明确具体的理论假说。包括:1:表明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指导思想。
2:为实现实验研究目的而实施改革的内容、措施及创设的条件。
3:实验研究的战略规划,如分阶段,如何突破等。
4:实验研究的预想效果。
二:有合理的控制。
三:实验的设计、程序较为规范。
四: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可望生成一定的模式。
第七章
1:(判断)教育命题的类型。P201—P202
答:根据一个判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关系程度和是否加入评价性要素,可以把命题分为事实命题(陈述性命题)和价值性命题(评价性命题)两大类。
1:事实命题:一般是由认识主体或研究主体对客观事物所做的直接描述而构成的,
是客观事物静态或动态的本来状态特征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直接反应。
2:价值命题:是客观事物与人的关系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反应,价值命题一般涉及事物可活动的意义。
2:逻辑思维方法(的应用)。P203—P211
答:主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1:比较与分类。
2:分析与综合。
3:归纳与演绎。
二:历史―――逻辑方法。
三:系统科学方法:1:系统方法。
2:信息方法。
3:结构功能方法。
4:
四:发生学方法。
五: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3: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及类型。P192—P195
答:教育理论研究的特点是:
一:概括性与间接性。主要体现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在研究方式上,以形成抽象化、普遍化程度较高的教育理论为主要目的。
其次,在研究方式上,教育理论研究不是以获取、搜集现实的客观材料为已任,而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概括性的分析,从而得出关于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的判断和推断。
再次,在研究结果的表述上,理论研究的结果力求符号化、系统化、形式化,使之成为严密的理论体系。
二: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三:层次性。根据概括程度的不同可区分为经验的和理论的两个层次。
经验性层次: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单纯排列与分类,是对各种事实的积累过程。 理论性层次:是通过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将教育现象中隐含的本质性因素外化并明确地表述出来,揭示经验定律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使处在较低概括层次的各种经验概念形成为理论原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比较全面的认识。
四:继承性与超前性。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功能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教育认识,揭示教育规律。
二:完善和发展原有教育理论体系并构建新理论。
三:对研究成果进行逻辑证明。
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类型)。
一:确定理论研究课题。
二: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
三:确定概念范畴并提出研究假设。
四:形成理论体系并进行检验。
五:拟定理论研究的论文写作提纲,撰写理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第八章
1:归纳分析的类型(具体方式)与具体方法(主要方法)。P219---P222
答:类型有: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
主要方法有:1:求同法
2:求异法
3:求同求异并用法
4:共变法
5:剩余法
2:定性分析中的信度判定(方式或公式)。P225—P227
答:定性研究的内在信度主要是用研究的一致性来判定的,这种研究的一致性常用一致同意率(或和谐率)来表示。
一种简单的算法就是用赞同某研究过程或某一研究结果的人除以参加者的总人数即可得出一致同间率。公式为:r=c/n
另一种算法是在多人参加的研究中先求出两两相互同意率,再求出平均相互同意率,最后通过校正求出一致同意率,公式为:MC={(r12+r13+…)}/{1/2n(n-1)}
校正公式为:r={(n*mc)}/{1+[(n-1)*mc]}
其中r为一致同意率;c为赞同人数;n为参加总人数;MC为平均相互两间率。
第九章
1:常见的统计表与常见统计图。P235—P240
答:常见的统计表有:1:简单表2:双项表3:复合表4:次数分布表。
次数分布表又分为:1:简单次数分布表2:相对次数分布表3:累积次数分布表4:累积相对次数分布表。
常见的统计图有:1:条形图2:圆形图3:线形图4:直方图
2:用Z、T、F、X2检验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检验。P250—P254
答:Z检验是基于标准正态分布进行的检验,它可以用于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和用费舍法转换后的相关系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T检验是基于T分布进行的检验,可以用于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和总体数相关可能为0时的相关系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它也主要用于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F检验是基于F分布进行的检验,它可以用于方差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既方差齐性检验)和方差分析。
X2检验是依据X2分布进行的检验,它的检验对象主要是计数的数据资料,是在教育研究中特别是教育调查和观察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检验类型,有两个方面进行检验: 1:适合性检验。检验实际观察得到的某样本的次数分布情况与有关理论分布是否一致。
2:独立性检验。检验对同一组对象进行分类的两种分类标准是否相互独立。
第十章
1: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的基本要求。P291—P293
答:基本要求有:
一: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具体表同在:
1:用充分、确凿的论据
2:论文的内容要实事求是
3:理论观点表述要准确、系统和完整
二: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四: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2:评析教育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P291---P293
答:教育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表述的基本要求:
一: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具体表同在:
1:用充分、确凿的论据
2:论文的内容要实事求是
3:理论观点表述要准确、系统和完整 二: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四: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在具体编制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时,还应遵循以下要求: 1:一致性
2:独立性
3:可测性
4:可行性
第一章
1:从历史,现实,理论三个角度评价其意义。(分析和把握教育问题的三个纬度:历史,
现实,理论)?P30
答:在历史――现实――理论三维空间中把握教育问题,是我们分析研究问题的一个基本思
路。
第二章
1:研究选题的基本标准及其运用。P34—P36
答: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有:
一:问题必须有价值。作为研究课题,首先必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三:问题必须具体明确。选定的研究问题一定要具体适度,研究范围要明确界定,宜小不宜
大,所含的研究问题要明晰,不能太笼统。
四: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
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
五:问题要有可行性。所谓可行性,指的是所选定的研究课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
性。可行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条件。二是主观条件。三是时机问题。
另外,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经常出现以下选题不当的情况。一是范围太大,无从下手;二是主
攻目标不十分清楚;三是问题太小,范围太窄,意义不大;四是在现有条件下课题太难,资
料缺乏;五是经验感想之谈,不是科研题目。
2:课题论证报告的基本要求P34—P42
答:(一)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有:
一:问题必须有价值。作为研究课题,首先必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依据实。
三:问题必须具体明确。选定的研究问题一定要具体适度,研究范围要明确界定,宜小不宜
大,所含的研究问题要明晰,不能太笼统。
四: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
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
五:问题要有可行性。所谓可行性,指的是所选定的研究课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
性。可行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条件。二是主观条件。三是时机问题。
另外,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经常出现以下选题不当的情况。一是范围太大,无从下手;二是主
攻目标不十分清楚;三是问题太小,范围太窄,意义不大;四是在现有条件下课题太难,资
料缺乏;五是经验感想之谈,不是科研题目。
(二)选题的过程。要选好题,必须遵循科学选题的逻辑过程。
(三)选题的方法。
由于研究的方向不同,研究者个性差异的存在,选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多样性中也有
统一性,也就是要遵循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
1:要明确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一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问题。二是学科建设与
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中反映出来的
种种困惑和矛盾。四是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五是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
提出问题。除了以上几个主要途径外,还可以从国家教育领导机构制定的课题指南或规划中
选题。
2: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问题的分解指的是要把一个大的问题按照内在逻辑联系分
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使这些问题展开形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使研究问题
具体化。
3:要善于转换对问题的提法。转换对问题的提法指的是从一个新的高度提出问题,从
多角度探讨剖析同一问题。
4:要进行课题认证以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对于一重大的课题,或省部级立项的项目,还必须写出开题报告,并经过同行专家的审
议。开题报告内容一般包括:1课题名称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既研究本项目的实际
意义和理论意义)3研究的主要内容4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5完成本
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学研究手段。
3:文献综述报告的主要内容。P59
答:文献综述报告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说明查阅文献资料的目的有研究的问题。
2:研究方法。
3:正文部分。
4:主要文献目录(包括专著及论文)。
4:统计学方法构建核心概念的三级指标体系。P69—P70
答:教育研究中的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总目标,是研究者所期待的目的,如“发展学生主体性”,很大程度上是在概
念化的术语中被确定的,是难以直接操作的。
二级指标是将总目标具体分解为若干特质层,这就是将主体性分解为自主性、主动性和
创造性。
三级指标则是能进行具体操作的行为目标,它包括分析单元和每个单元的行为表现,这
一结构见下图
5:好的教育研究理论构思标准(内容)。P64—P67
答:一个好的教育研究理论构思,必须具有科学性。具体表现在:
一:所依据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全面、充分和客观。
二: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三:理论分析立着眼点的正确性。理论构思要有一个正确的着眼点,一个适合的研究角度和
基点,同时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思路。
四:具有新的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教育研究的理论构思,要有新意和时代感,而且还必
须实现对原有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反思和超越。
五:基本概念的精确性以及理论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理论构思所含的基本概念应满足以下要
求:一有严格规定的含义,二有好的概括度,三有好的清晰度。
以上五个方面,也正是我们进行研究理论构思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无
第四章
1: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及特点。P99—P102
答:教育研究中的观察属于科学观察,其基本特点是:
1:教育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
2:教育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
的,这使得教育科学研究者能够考察观察对象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中的真实的、典型的
和一般的行为表现。
3:教育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
4:教育观察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
为前提的。
5:教育观察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观察工具有两类,一类是人的感觉,包括眼、耳、
鼻、舌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眼。另一类是科学的观察仪器与装置,如望远镜、显微镜、摄影
机、照相机、录音机、探测器、单向玻璃、人造卫星等等。
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有: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这是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来划分的。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
和系统的现象观察。实验室的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较
严格的要求,这种观察方法能够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这是根据观察的方式来分的。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
感知和描述,相对来说更为直观具体。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为中介对
观察对象进行的观察。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这是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对象者所从事的活动来划分的。参与性观察,是
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
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非参与性观察,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被观察对象同一地位上,而是
以“旁观者”身份,采取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观察。
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这是按观察实施的方法来划分的。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
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非结构式观察则是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取弹性的态度,
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不预先确定,也无具体记录的非控制性观察。
2: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P115—P119
答:记录是观察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记录就不能获得资料,也就等于没有进行观察。教育
观察记录一般有以下三类方法:
一:描述记录法。描述记录法以分为三种: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和连续记录法。
1:日记描述法,主要用于对儿童成长和发展所做的传记式记录。
2:轶事记录法,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没有主题的,
随时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不受任何时间条件限制,事先也不需要作特别的编码分类。
3:连续记录法,这是对学生行为作更详细、更完善的记录,要求在较长时间内作持续
不断的记录。
二:取样记录方法。取样记录可分为时间取样、活动取样和事件取样。
1:时间取样法:以时间作为选择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所发生的行为。
2:活动取样法: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
3:事件取样法:以独立的事件作为选择标准。
三:行为核对表。主要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呈现与否,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表
格,当出现此行为时,就在该项上划出标记。此法只判断行为出现与否,不提供行为性质的
材料。
四:制定观察记录代码系统。不同类型的观察,尽管在记录表的设计上有所不同,但有一点
要求是共同的,既快速准确的记录。所谓观察记录代码系统是研究者将行为或事件分为有意
义的、可能观察和处理的类别,将大的行为单位分为小的行为单位,并为观察、记录和随后
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出一整套符号系统。
常用的代码符号有数字型和符号型两种。
1:数字型代码使用不同的数字分别代表不同的观察行为或事件,所用数字的多少取决
于研究中观察项目的数量。
2:符号代码是用不同的符号来代表观察的不同的行为或事件。
3: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实施步骤或原理。P112—P113
答: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观察内容的结构。
2:。确定观察场地、观察时间和观察对象。
3:编制记录表。
4:实施观察和记录。
5:分析资料。
4: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的类型和内容。P103—P104
答: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观察内容。
2:选择进行观察的类型。
3:制定观察记录表。
4:训练观察人员。
第五章
1:教育调查调究的一般步骤。(研究计划)P125—P127
答:教育调查研究一般都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2:选择调查对象。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4:制定调查计划。
5:调查的实施。
6: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问卷问题的设计要求与形式。P129—P130
答: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有:
1:语义清楚。
2:语句简洁。
3:面向对象。
4:价值中立。
5: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问题的形式有:
1:开放式。
2:封闭式。
3:半封闭式。
3:问卷编制的程序形式与考虑问题。P133—P134
答:问卷的编制程序大致有以下步骤:
1:根据研究目的,把研究课题分解成一系列研究问题。
2:根据对研究问题的分析,确定所要搜集的信息类型,并确定所要编制的问题形式。
3:以研究课题为中心,对研究问题进一步分解,草拟出问卷问题和答案。
4:把草拟的问卷问题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列,并草拟出问卷指导语。
5:征求有关人士、专家的意见,作初步修订。
6:试测。根据预定调查规模的大小,从总体样本中抽出一小部分作为试测样本进行试测,
以检查问题表述的方式、内容是否可以被调查对象理解,并求出初步的信度和效度。
7:再修订。根据试测结果,对指导语、问题内容、提问方式、答案和问题的排列方
式全面加以修改和补充。
编制问卷时,应考虑的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的内容。
2:问题的数量。
3:问题的排列。问题的排列应遵循以下原则:1:同类组合
2:先易后难
3:先一般后特殊
4:先大后小
5:先封闭后开放
4:测验试题的编制要求。(按要求编制一些测验试题)P142—P151
答:测量调查也就是用一组测试题(测验)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或实际情境,从而收集
数据资料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要求有:
一:测量调查的分类:1:依据测量层次分类:测量层次是斯蒂文斯在1951年创立并广
泛采用,其基本思想是把教育测量划分为定名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比率测量四个层
次。
定名测量:是测量的最简单的数值化的形式,它是给事物指派某一类别或特征的符号或
称号,而无数量大小的含义。
定序测量:是按事物的大小、轻重等特征依次排列,进行分类和比较,这类测量的数值
具有等级性和序列性的特点。
定距测量:是用数值来表示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它是在定序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确
定了相等的单位,即这种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单位是相等的。
比率测量:是测量的最高层次,它包含了前三个层次的所有特点,而且有一个绝对的、
固定的、非人为的零点作为与前三个层次的主要区别,也是它与定距测量区别的惟一标准。
2:依据测量工具分类:测量工具主要是指测验,测验也有不同的
类型,依据测试方法可分为标准化测验和非标准化测验;依据施测对象可以人为个别测验和
团体测验;依据测验时间可以分为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依据测验材料可以分为文字测验和
非文字测验;依据测验内容可以分为成就测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和人格测验。测量
调查的分类主要依据测验内容相应地分为学业成就测量调查、智力测量调查、能力倾向测量
调查、和人格测量调查四种类型。
二:测量调查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诊断作用
2: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设
3:评价作用
4:预测、选拔功能
三:测量工具的编制:测验的编制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和表述测验目标。测验目标是编制测验的指南,也是对测验结果分析的依
据,编制测验目标一般依据泰勒探索法进行,这种方法包括三个步骤:1,以较为广义的术
语来表述课程的一般目标。2,把每个目标分解成为内容与行为成分。3,制作双向细目表(也
称规格明细表)。
2:选择试题类型,编制测验题目。测验的双向细目表确定后,就可以依据双向细
目表选择不同的试题类型,编制具体的测验题目。第一类型为备择试题,也有以下几种类型:
1:选择题
2:判断题
3:匹配题
4:改错题
第二类型为自由反应试题(自由选择答案),也有以下几种类型: 1:填空题
2:简答题
3:论文题
4:应用题
5:操作题
3:审查试题,编制席卷。
四:对测量工具的要求:一份好的测量工具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测量要求。
1:有较高的效度
2:有较高的可信度
3:有合适的难度
4:有理想的区分度
5:简单调查表的类型(基本)要素与编制(基本)要求。P152—P153
答:调查表的种类依据调查项目的多少可以分为单一表或复合表两类。
单一表是指按一个分类标准设计的调查表
复合表是指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类标准设计的调查表。
调查表的基本要素有以下组成:
1:标题:对本表基本内容所作的简要概括说明。
2:序号:在有多个表格的同时,应在标题前加序号以示区分,如表1、表2.
3:标目:作为表格的分类标志分为横标目和纵标目,分别写在表的上方和左方,说明调查表所要研究的问题各具体组成部分的内容。
4:数字:被调查者需要填写的部分。
5:表尾:说明调查单位、调查员或填表人、填表日期。
6:表注:包括填表说明、数字资料的来源、特殊项的注释等。
调查表的编制及基本本要求:
调查表应抓好以下两个关键环节:1:明确研究问题。2:了解具体内容。
编制调查表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适用
2:准确
3:规范
第六章
1: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与特点。P162—P169
答: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一:按实验假设命题“若A则B”的构成划分。
1:因素型实验。实验目的是探索性的,追求规定反应(或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实验。
2:反应型实验。追求的目的主要是探索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能产生什么样的实验反应和结果,并考察这些反应是否是本质的,是否适合实验目标且具有教育价值。 3:函数型实验。这是寻求各种条件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的实验。 二:按实验研究的对象划分。
1: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2:对照实验。3:模拟实验。
三:按实验研究的目的划分。
1:确认性实验。2:探索性实验。包括有预测作用的超前实验。是以探索某种教育现象以及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规律为目标,通过探索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及问题解决,尝试建构某种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创新性。3:推广、验证性实验。
四: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
1:前实验。前实验是指可以进行观察和比较,但控制程度较弱的实验。
2:准实验。准实验是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者,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3:真实验。真实验是指能严格地随机分派被试者,能系统操纵自变量并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五:按实验研究范围划分。
1:单科单项教改实验2:多科性教材或教法改革实验、综合实验、整体改革实验、常态与超常实验。
六: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划分。
1:单因素实验(也称单一变量实验)2:多因素实验(也称组合变量实验);按实验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组、等组和轮组实验。
七:按实验进行的场所划分。
1:自然实验(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2:实验室实验(在专门的实验室中进行)
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
1:教育实验研究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
2: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
3:教育实验研究是一促特殊的教育活动。
2:教育实验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类型,影响因素和提高措施。P173—P174
答:内在效度: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既研究的结果。也就是说,内
在效度表明的是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在程度上来自自变量―――――有效性。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8类新异变量与教育实验内在效度有关或称为内在效度的威胁因素。既:历史、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被试选择、被试的缺失、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外在效度: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分为两类:
1:总体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特定的研究样本推广到更大的群体中去的适用范围。 2:生态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研究者创设的实验情境推广到其他教育情境中去的范围。 提高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两种:
1:使用设计组加以平衡。
2:用随机、匹配或让实验组兼作自已的控制组以控制被试变量。
3: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P178—P183
答:教育实验主要采用两种不同的分组法:
1: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实验成员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按不同的自变量处理,既每一组成员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2:组内设计:使每个成员轮流分配到不同水平的自变量或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既每个成员都经受整个实验的各种实验处理。
按照实验中的变量以及无关因素控制水平,划分为两大类:
一:较简单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1:单组后测设计。
2:单组前后测设计。
3:固定组比较设计。
4:不等控制组设计。
5:时间序列设计。
二:比较严格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1: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2: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三:教育实验中的因素设计。
4:(一个)好的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P189---P190
答:一个好的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有如下:
一:有较为明确具体的理论假说。包括:1:表明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指导思想。
2:为实现实验研究目的而实施改革的内容、措施及创设的条件。
3:实验研究的战略规划,如分阶段,如何突破等。
4:实验研究的预想效果。
二:有合理的控制。
三:实验的设计、程序较为规范。
四: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可望生成一定的模式。
第七章
1:(判断)教育命题的类型。P201—P202
答:根据一个判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关系程度和是否加入评价性要素,可以把命题分为事实命题(陈述性命题)和价值性命题(评价性命题)两大类。
1:事实命题:一般是由认识主体或研究主体对客观事物所做的直接描述而构成的,
是客观事物静态或动态的本来状态特征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直接反应。
2:价值命题:是客观事物与人的关系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反应,价值命题一般涉及事物可活动的意义。
2:逻辑思维方法(的应用)。P203—P211
答:主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1:比较与分类。
2:分析与综合。
3:归纳与演绎。
二:历史―――逻辑方法。
三:系统科学方法:1:系统方法。
2:信息方法。
3:结构功能方法。
4:
四:发生学方法。
五: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3: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及类型。P192—P195
答:教育理论研究的特点是:
一:概括性与间接性。主要体现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在研究方式上,以形成抽象化、普遍化程度较高的教育理论为主要目的。
其次,在研究方式上,教育理论研究不是以获取、搜集现实的客观材料为已任,而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概括性的分析,从而得出关于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的判断和推断。
再次,在研究结果的表述上,理论研究的结果力求符号化、系统化、形式化,使之成为严密的理论体系。
二: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三:层次性。根据概括程度的不同可区分为经验的和理论的两个层次。
经验性层次: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单纯排列与分类,是对各种事实的积累过程。 理论性层次:是通过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将教育现象中隐含的本质性因素外化并明确地表述出来,揭示经验定律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使处在较低概括层次的各种经验概念形成为理论原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比较全面的认识。
四:继承性与超前性。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功能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教育认识,揭示教育规律。
二:完善和发展原有教育理论体系并构建新理论。
三:对研究成果进行逻辑证明。
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类型)。
一:确定理论研究课题。
二: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
三:确定概念范畴并提出研究假设。
四:形成理论体系并进行检验。
五:拟定理论研究的论文写作提纲,撰写理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第八章
1:归纳分析的类型(具体方式)与具体方法(主要方法)。P219---P222
答:类型有: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
主要方法有:1:求同法
2:求异法
3:求同求异并用法
4:共变法
5:剩余法
2:定性分析中的信度判定(方式或公式)。P225—P227
答:定性研究的内在信度主要是用研究的一致性来判定的,这种研究的一致性常用一致同意率(或和谐率)来表示。
一种简单的算法就是用赞同某研究过程或某一研究结果的人除以参加者的总人数即可得出一致同间率。公式为:r=c/n
另一种算法是在多人参加的研究中先求出两两相互同意率,再求出平均相互同意率,最后通过校正求出一致同意率,公式为:MC={(r12+r13+…)}/{1/2n(n-1)}
校正公式为:r={(n*mc)}/{1+[(n-1)*mc]}
其中r为一致同意率;c为赞同人数;n为参加总人数;MC为平均相互两间率。
第九章
1:常见的统计表与常见统计图。P235—P240
答:常见的统计表有:1:简单表2:双项表3:复合表4:次数分布表。
次数分布表又分为:1:简单次数分布表2:相对次数分布表3:累积次数分布表4:累积相对次数分布表。
常见的统计图有:1:条形图2:圆形图3:线形图4:直方图
2:用Z、T、F、X2检验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检验。P250—P254
答:Z检验是基于标准正态分布进行的检验,它可以用于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和用费舍法转换后的相关系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T检验是基于T分布进行的检验,可以用于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和总体数相关可能为0时的相关系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它也主要用于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F检验是基于F分布进行的检验,它可以用于方差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既方差齐性检验)和方差分析。
X2检验是依据X2分布进行的检验,它的检验对象主要是计数的数据资料,是在教育研究中特别是教育调查和观察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检验类型,有两个方面进行检验: 1:适合性检验。检验实际观察得到的某样本的次数分布情况与有关理论分布是否一致。
2:独立性检验。检验对同一组对象进行分类的两种分类标准是否相互独立。
第十章
1: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的基本要求。P291—P293
答:基本要求有:
一: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具体表同在:
1:用充分、确凿的论据
2:论文的内容要实事求是
3:理论观点表述要准确、系统和完整
二: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四: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2:评析教育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P291---P293
答:教育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表述的基本要求:
一: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具体表同在:
1:用充分、确凿的论据
2:论文的内容要实事求是
3:理论观点表述要准确、系统和完整 二: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四: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在具体编制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时,还应遵循以下要求: 1:一致性
2:独立性
3:可测性
4:可行性